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高科技产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科技产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科技产业论文

第1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一)发展模式的相同化

一个地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地方经济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因此,很多地方在税收、土地的划拨、贷款等方面都给予开发区很多的政策优惠措施,使开发区可以利用这些政策上的优势实现自己更好地发展。但是,随着开发区规模的逐渐扩大,项目数量的增多,彼此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存在着严重的项目重复现象,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各个地方对开发区所采取的政策大致相同,导致政策优惠对开发区发展的帮助越来越小。外部竞争激烈了,但是自身的技术没有相应地提高,资源量没有变化,但是开发区的数量却在猛增,导致开发区发展遭遇困难。

(二)环境污染成为严重问题

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了优惠的土地政策,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规划不合理现象,土地资源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周边环境的治理,资源无法完成循环利用,经济不可以持续地发展。

(三)缺乏生活环境

高新技术开发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往往是在城市的郊区地带,或者和农村相邻的地方。原本一块荒地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各种厂房,工人在开发区工作,下班后则通过公交去市区娱乐,整个开发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文社会氛围,这无法实现五位一体同步发展,更不用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政策的扶持

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重视。在教育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为技术的创新培养一批批先进的技术型人才,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推动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开发区的建设奠定技术的基础。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时,政府应当起到表率的作用,积极组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并且派代表亲自参与,吸引更多群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除了教育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仍然需要在财政税收、土地资源划拨、贷款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企业鼓励。政府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以技术研发与创新,鼓励企业为国家研制新产品、新技术,同时这种政策也有利于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聚集能力加强

光凭传统的政策优惠措施,以及单一的工业叠加方式已经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形成一个产业聚集现象,鼓励开发区内的企业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也可以共同进步。除了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样离不开其它实体的参与,比如周边知名大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组成智囊团,和企业相互合作,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等。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中,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知识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利用,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区域特色,每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区能够有自己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生态园区的建立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当将现有的资源单项利用的模式,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在这一发展模式的指导下,没有“废品”的概念,每一个产品、资源都能够实现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也会因此降低,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各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生态工业园区的数量会逐渐增多,而这一发展模式也将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针对传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应当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使其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所在,这就需要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其能够向生态化方向转变;通过技术的创新,使生产对有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通过能源转换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转换。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需要将对该地区污染比较小,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四)“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想脱离,因此一个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与当地的城市化发展相匹配。开发区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城市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开发区的整体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确定该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分配每个产业的布局,完善周边的交通设施,对不合理的进行整改,使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保护。经济开发区的主要活动主体是人,因此应当在发展的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和谐,人们更加文明。因此,在增加厂房数量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增加住宅、学校、娱乐场所的数量,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第2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动力机制;模式

一、 引言

产业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提出“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被很多国家和政府作为促进一个国家产业技术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科技政策。

高科技产业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最为典型的,也是应用最多的产业,因而研究高科技产业共性技术最能表现共性技术特征和属性。有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后,高科技产业、中等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中合作研发占三种技术总合作研发的比例的演变趋势表明高科技产业研发合作比例从50%上升到80%,中等技术的企业研发合作比例从40%下降到20%,低技术企业(例如食品)合作研发比较少。国内学者钟书华(2000)进行了技术类别的合作创新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合作创新中高新技术的占51.8%,中间技术占22.3%,传统技术占7.7%。学者研究表明合作研发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孙彩虹(2009)构建了企业核心技术并行研发①模式,并得出此模式下企业投入的研发资源多于单独合作或非合作的研发投入资源。近年来合作研发在高科技产业内逐渐成为研发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研发过程里,企业会综合各种因素,选择适合的研发模式。关于合作研发学者们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atallah(2004)研究了同质产品不同目标政策制定者对合作与非合作并行研发模式的偏好程度不同:企业偏好高度的技术溢出和低的信息共享,倾向于合作研发,消费者偏爱中等程度的溢出和信息共享。hertog和thurik(1993)认为并行研发模式在高技术行业非常显著,合作研发在总研发中的比重与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资本密集度有关。cohen和levinthal(1989)基于吸收能力的视角指出了非合作研发可以促进合作研发。

我国学者也就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进行了相关研究,如马亮,马颖(2010)从共生理论的角度研究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问题,认为参与合作研发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是共性技术合作研发共生关系的共生单元,采用互惠共生模式获得新的能量分配。肖阿妮(2011)将共性技术研发合作组织模式分为项目组织、产业技术联盟、研发基地和国家共性技术研究机构。由此可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角度均表明合作研发或以合作研发为主的研发模式有利于提高共性技术研发效率,促进创新成果。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又能促进共性技术合作研发的动力。因而基于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形式,因而研究其合作的驱动力和模式是重要的课题。

二、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驱动力

1. 解决市场和组织失灵的驱动力。由于共性技术研发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外部性、关联性、外溢性等公共物品的特点,且面临巨大的前期投资风险,从而企业研发存在对共性技术开发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研发成果与企业需求联系较弱、权责不够明确、运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共性技术研发主体缺位,研发和供给不足,投资不足,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供给存在市场失灵和组织失灵②,加之高科技产业集群具有促进企业衍生、技术外溢性强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市场和组织失灵。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市场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不足,创新主体错位。研发企业投入了共性技术研发成本,相应地减少了对竞争性技术的投入。共性技术制约着企业竞争技术的发展时,企业也面临不得不研发共性

技术的抉择。因此,高科技产业集群内部组建共性技术合作组织,一方面克服了单独研发技术溢出产生的损失。另一方面因为合作减少了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单独投入,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竞争性技术,从而在产品市场处于有利地位。

2. 获取技术标准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标准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企业间竞争追求的对象,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最大限度接近未来的标准。很多高科技产业集群企业组成产业联盟,致力于行业标准的制定。例如,“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充分利用闪联产业联盟已有100多家成员的技术优势,致力于3c融合标准的制定,并于2008年7月通过国际标准组织iso/iec的fdis投票,由此中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联盟成员获得技术标准,确保闪联标准在技术方面的在全球的持续领导地位。

3. 提高集群创新能力的驱动力。相比小企业来说,政府的资金资助更倾向于投给大公司或有极强研发实力的机构,但是如果企业间组成技术联盟等形式,则联盟很可能就会获得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援助,例如支持闪联联盟标准产业化的资金主要来自于闪联发起企业和公共财政。在高科技产业集群里,技术溢出一般较高且相对容易,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能促进集群创新能力提升,合作研发一般优于企业独立研发所获得的收益。

三、 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模式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主体一般是政府、大企业集团、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以及这些创新主体要素的联合体。从我国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实践看,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合作研发主要有以下模式 1. 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为依托。这种方式主要是政府通过设立专项科研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申报各类政府课题的形式承担,共性技术研发方向以及考核等由政府相关部门(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以及各级政府科委、经济信息化委等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有关行业内专家学者订立方向和参与共性技术考核。“十五”期间,政府曾设立863电动汽车专项计划,投入达9亿多元,专项计划包含了多能源动力总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种共性技术。“十一五”期间,国家增加了对电动汽车投入,总投入达到11.6亿元。“十二五”电动汽车863专项计划一期已经启动,国家投入7.38亿元。广东省科技厅为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当地无限射频识别(rfid)产业集群发展,从2008年起设立“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中的“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撑的重点是重大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2. 根据市场需求,单个企业和科研院所自发合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往往观测到某项共性技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找到合适的研发合作对象后进行共性技术开发,并事先讨论好权利和义务分配。这种模式发挥了科研院所基础研发能力强,研发设备和理念先进的优势,也能发挥企业与市场需求联系紧密的优势,然而企业和科研院所必须承担共性技术研发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北京中关村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由东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合作创建。北京大学化学院建有的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心拥有材料研究、电池工艺研究、电池及电池材料检测等三个研究室,并可自由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家“985”、“211”等重大计划投资的数千万元测试设备。公司以北京大学雄厚科研力量和东圣投资公司的充足资金和管理优势为依托,已研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离子电池生产技术。

3. 合作形成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联合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合作组成的组织。其他组织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及相关政府部门。联盟具有集中研发资源、分担研发成本、优势互补的优点,往往是一种相对较为松散的组合方式,然而因为数量较多往往容易产生协调困难和目标不一致等问题。中关村首都钢铁服务产业联盟成立于2010年,由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公司与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北汽福田、中航长力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理化所等科研院所积极响应,中冶京诚工

技术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首钢总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金自天正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等9家钢铁服务与生产单位共20多家企业和机构共同成立,该联盟则是企业科研机构组成的联盟,联盟重点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共建行业研发平台,推动研发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联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旨在提升首都钢铁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数字电视产业技术联合体是由北京兆维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致力于数字电视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联盟结合研发资源,优势互补,获得共性技术的机会大。数字电视产业联盟花费600万成本,成功开发了hdtv的接收技术,所有联盟的成员都基本掌握了这个技术。如果联盟内的一些企业,如北京的牡丹集团和北京广播器材厂不加入联盟,以他们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是不可能掌握hdtv接收技术。

四、 结束语

高科技产业通过共性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组合与协作,建立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系统,合作研发创新系统实施模块化④决策。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发挥各合作研发主体,设计合理可行的模块化合作组织;根据高科技产业集群产业特征、产业内和产业间共性技术的特点,和对产业和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作用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内容模块,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多方筹集合作研发支持基金,积极吸引集群内企业集团、科研院所等共同出资,吸收社会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保证共性技术研发的经费,并适当规避风险;实施阶梯式研发,对于集群和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模块先研发。

注释:

①并行研发模式是指合作研发和非合作研发同时存在。

②共性技术的外部型特点导致共性技术容易发生技术溢出,技术溢出的存在使得研发企业无法获得研发共性技术的所有收益,客观上降低了单独研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理性的企业都存在搭便车的心理,都期望别的企业研发共性技术,自己通过搭便车的方式收益。即使有些研发共性技术会获得政府补贴,但是政府补贴能否完全弥补产生的外部性是不确定,研发企业承担者很大的外部性损失。

③李纪珍(2006)按照共性技术涉及的层次角度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企业内共性技术。产业间共性技术是指为多个产业提供技术平台,如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是能为本产业内部的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平台。如电池的无汞技术。企业内的共性技术一般指为企业内部多个产品而直接应用,一般不向外扩散,类似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指的共性技术多为产业间和产业内共性技术。

④青木昌彦解释“模块化”是按照某种规则,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和若干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的过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4):32-35.

2.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和协同问题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9.

3. gamal atallah,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2004,(volume 43,issue 4):435-447.

4. hertog, r.g.j. den and a.r. thurik, determina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 some dutch evidence.de economist,1993:141(2):279-289.

5. cohen and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 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9,(99):569-596.

6. 马亮,马颖.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共性技术合作研发问题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140-141.

7. 肖阿妮.产业共性技术r&d合作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刘芹.高科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激励.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7):632-635.

9. 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进展.汽车工程,2003,25(6):533-53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71003070);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号:1d10303002)。

作者简介:刘芹,上海理工大学

第3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金融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找寻造成融资障碍的原因,最后从金融创新角度探求冲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新路径,从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都受到融资瓶颈的严重制约,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的能力、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重大的阻碍。为此,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融资支持。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1.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理论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发生的金融改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既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又有宏观层次的变革。“制度改革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而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本身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当微观主体的创新行为威胁到政府的管制时,政府必然会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2.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融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需求量大。从企业最初的成立到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先导,且投资规模从研究阶段到规模化阶段越来越大;(2)融资风险高。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收入,后阶段增大投入后才有可能产出;(3)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程度、收益状况、资金需求以及融资方式不同。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科技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潜在高回报的特性,致使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比传统产业更加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研发的高投入使其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但该类科技产品所面临经营风险及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其融资更加困难。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国有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采取排斥态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机构,对于中小企业,银行放贷意愿不强。

(2)国家仍然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尚不发达。

(3)创新基金、融资担保体系等尚处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2.从微观层面分析

(1)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缺乏。

(2)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

(3)资金需求的“贷款急,次数多,单次贷款额度小”的特点也会使银行选择缓贷或不贷。

四、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工具的创新

(1)贷款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贷款,改善资产质量,分散银行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金融期权,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企业的期权,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3)实行融资租赁。高科技产业在创业之初,通过融资性租赁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2.融资机构的创新

(1)发展并规范民营金融机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以便更好地为融资服务。

(2)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3.融资制度的创新

(1)利率市场化,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平等融资,提高资金使用率。

(2)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可以提高自由资金比率,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使银行在经营决策、监督方面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保证资金到位。

五、结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通过金融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侠: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J】,金融时报,2009,(12):9

【2】邓长春:关于金融创新内容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lJl,中国金融,2006,(13)

第4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全世界正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产业,顾名思义是以高科技为核心力量的产业,它属于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的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的组成部分——高科技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科技企业主要是知识、智力的投入,在美国,有许多高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

2、知识已代替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是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并已经成为使投资获得高额回报和员工获得高额收入的基础。

3、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论文百事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开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以获取技术上的优势,期望获得高额回报。

4、企业投资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1)技术风险,即在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技术失败而引致的损失;(2)市场风险,即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能否取得必要的市场占有量;(3)财务风险,即对技术创新的前期投资能否按期收回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高科技企业往往又能获取高回报,这是由于企业所从事的是以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开发工作,一旦产品上市,可以其新颖、没有竞争对手而迅速占领市场,甚至一段时间内可以享受垄断价格,获取高利。

5、企业成长快。高科技企业往往是开始规模很小,管理上很不成熟,但凭借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发展成为组织和管理上日臻成熟的大公司。

(二)

正是基于以上的特点,高科技企业在创立、发展、成长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企业来说也有其新的发展和突破。

1、关于筹资。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使它在创立之初很难以发行债券、股票来筹集资金,但它们通常采取以下方式获得自身创立、发展的原始资金:

(1)知识融资。高科技企业在创立之初,资金短缺,然而它有较多的知识人才。他们可以以知识投入公司,取得股份,把个人的报酬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促使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尽最大的努力;又可以以本企业的科技实力与大公司联合开发,从而获得雄厚的资金来源。

(2)吸收风险投资。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也称创业资本,是高科技企业创立之初的重要资金来源。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有;个人或家族投资者、各类风险投资基金会以及投资银行局下的风险投资部等。风险基金的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这给高科技企业以较大的自由度,使大批高科技企业得以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发展壮大。风险资本对高科技企业的最大贡献是它提供了启动资金,使高科技企业从拥有一个想法到变成一个实体。

2、关于投资。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产品不断开发与创新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的投资也有其新的特点:

(1)加大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石,它可以保证企业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保证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和高收益的获得。因此加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

(2)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在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公司员工是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公司的大部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上。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上投入的比重越来越大。

3、关于分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于高科技企业,就是因为高科技企业可为投资者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要合理处理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投资者得到满足,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资,进而壮大企业。在分配方式上宜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这样既可使企业的资金保留在企业内,又使股东有获得胜利的满足。

4、关于风险。一般而言,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性。其原因如下:

(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高科技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技术创新与开发,而技术创新与开发所需投入之巨、所用设施之昂贵、时间周期之长,都是空前的。而且这些项目开发成功与否,经济效益如何,均难以预测,一旦研究开发失败,对该企业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2)市场风险。研究开发出的商品,在市场上是否能被接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不接受这种新产品,那么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3)科学技术知识的时效性。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往往来源于企业商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他性。然而垄断性又往往是有一定时限的,如专利机超过保护期将成为公共技术,不再具有垄断性。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这种时效性也越来越短,一旦企业对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那么企业的高收益将降低或失去,从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新晨

5、关于风险规避。对于企业的这些高风险,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规避,力争在同样的风险下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或在同样的回报率下尽量压低企业风险。方法是:

(1)收集资料,实施可行性研究,加强预测能力。企业应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等认真研究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未来开发方向,认真研究开发项目的未来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应使企业管理者提高风险意识,并不断强化个人素质。企业的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素质:对企业经营及所处的行业、部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财务管理及业务管理方面有广泛的经历和体验;善于“跳出框框”思考,能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独特的见解。

第5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论文提要:本文从股票和债券融资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融资角度阐述我国高科技企业融资现状,指出信用体系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资本市场不完善、交易成本过高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瓶颈,认为高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大、运作成本高、利差小是通过商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股票和债券融资

(一)现状。我国目前企业直接融资的工具种类少,主要是股票和为数不多的企业债券及少量的风险基金。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约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5%,扣除国债直接融资部分,直接融资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仅占10%左右,而在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方式的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高达25%。

1、在股票融资方面。我国高科技企业已开始涉足,极少量的大中型高科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进入深、沪上市融资;有的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达到买“壳”上市,还有的采用逆向借壳方式上市(通过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有的则到国外“二板市场”上市,等等。但从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能够上市的企业,多是规模较大的,技术或产品比较成熟,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离我国对企业上市的政策法规要求还很遥远,上市的可能性极小,不能如愿地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由于政策法规的壁垒使高科技中小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严重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在债券融资方面。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育远远落后于股票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发育。其直接原因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普遍缺乏信用,往往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及本息。另外,目前我国对债券发行的条件、程度、规模都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限制,相对这些规定来说,即使是那些效益良好、有活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难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更不用说高科技中小企业了。

(二)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直接融资工具少的原因在于:(1)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由于我国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较差,不按时还款付息,导致债券发行困难。(2)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我国目前的《公司法》对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做出了严格规定,使得很多具有良好盈利前景的企业因为达不到条件而望而却步。(3)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我国公司债券市场至今基本尚未形成,股票市场虽然建立较早,但发展很不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股市的低迷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4)交易成本高和规模不经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需要支付很大一笔费用,使本来就资金缺乏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

二、商业银行信贷融资

(一)现状。自1984年开办科技贷款以来,贷款额逐年增加。20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率为20.33%,自1991~2001年累计发放科技贷款1,453.56亿元。开办科技贷款,缓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的资金不足,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对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虽然我国银行系统的存贷差以平均119.7%的增速逐年放大。2002年底库存差已超过39,623.5亿元,扣除8%的法定准备金,有36,453.6亿元的资金没有利用。若用这富余资金的10%用于发放科技贷款,一年就有3,645.36亿元,但事实上,自1991~2001年11月累计发放的科技贷款仅1,453.56亿元。而且银行贷款占科技经费筹资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19%下降到2002年的6.87%,下降了8.32个百分点。所以,银行对高科技企业贷款投入强度减弱,借贷现象明显。

另外,目前的科技贷款存在着投向重点不突出、借款项目技术含量低、借款结构,以及投资比例不合理等问题。科技贷款既然服务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制、开发。那么,这些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应该具有先导性,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市场波动的承载力较大。然而,我国不少科技贷款项目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能力较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们在贷款使用上侧重于“短平快”的项目,贷款往往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倾斜,削弱了高水平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同时,我国的科技贷款约有80%的是面向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足20%,而民营企业恰恰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此外,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来说要经过研制、开发、中间试验和投产等阶段,各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不同。发达国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从研制、开发、中试到投产的投资比例为1∶5∶20∶300,而我国科技贷款往往重视研制阶段的资金投入,忽视其他阶段的资金投入,造成投入比例与国外相反是前重后轻。这样使中间实验和科技成果推广等阶段投资薄弱,导致科研成果在物化过程中出现阶段上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原因分析

第6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美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形成的强大的发现和推动机制。欧洲银行协会主席、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沃特在访华时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世界正在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中国不要学习欧洲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要尽快学习资本市场的模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10年。”

所以,今天美国经济的强大,并不在于它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一,或它在高科技产业的一些领域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强大的发现筛选机制和资源调配能力。

2、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分析

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成熟的、良性的资本市场是促使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实现生态平衡的关键;同时,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历史给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提供的深刻启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一个基本国策,必须放在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需要全面思考大国崛起之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市场的问题我们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第一个问题: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必将伴随着大国崛起而崛起,并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2007年A股市场已经恢复了融资功能,尽管融资额创了历史新高,高于过去几大牛市顶部年度融资额之和,但目前它还仍只是“恢复”阶段。这个市场还没有健康、强大到“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那种程度。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放到2020年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上来看,那么我们就会看得更为清楚:大国的崛起,必将需要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同时,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市场的崛起,特别是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的崛起,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插上一双闪亮的翅膀。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将要延滞许久。

第二个问题:关于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展问题。主要是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指期货、外汇市场。此外,还有银行、保险、投行、利率市场、楼市,等等。这些实际上已经构成或即将构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

我们可以判断,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展问题,将是今后十几年中国金融工作需要完成的战略任务,它们也将是中国政府建立强大的金融市场的努力方向。这是一项基础工作。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立,必将在促进中国崛起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国家的崛起,也必将需要强大的金融市场做支撑。那么对投资人来说,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投资品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老百姓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意味着在将来的投资领域会有更多元的投资风格出现。

中国金融市场的核心问题,将会面临较大的转变。我们认为,它将转变为在楼市、股市、银行、汇市、债券市场、利率市场、期货市场上寻找新的平衡点的问题。多层次的市场,多元化的风格,哪一方面的市场失衡,都有可能带来整个金融系统的巨大风险。因此,这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金融问题的根本,谁抓住了这个根本,谁“号准了脉”,谁就可以洞察中国金融问题的走向。

第7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研发区;高品质;泰州市创意生活园;规划设计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技术创新的研发(又称R&D)活动通过高科技产业及科技创新人员将研发成果转变为“真正的经济”来实现[3]。“研发区”则随着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的扩张及研发活动的不断积聚而形成并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产业园区的枢纽环节,建立高品质研发区、创造良好研发环境能够增强园区的活力和吸引力,凝聚人气。在研发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设计精粹,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当地特色,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来提升园区的品质。

1.1 研究对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发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由高科技产业研发到研发产业自发性集聚区域的形成,至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配套于文化创意这一新兴产业的研发区。

表1 当今研发区的主要存在形态

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主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园相配套的研发区为主,文章第二部分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研发区规划设计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研发区建设的相关因子。

1.2 研究意义

当今乃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于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产品品质、生活品质,还是环境品质的要求都日益加大。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已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或者硬件设备的需求,而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放在对园区环境的营建与基础设施的配备方面。

整合空间的功能性、生态性、场所性和精神性,塑造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的高品质空间,已成为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重中之重。换言之,研发区之于产业园区,不再单单是从属的部门、机构,而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才吸引的角度出发,增强园区的活力,创造兼具创新和科学文化氛围的环境,聚集人气;还应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区环境品质的塑造中。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研发空间及良好的环境氛围的研发区才能真正适应到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2 案例借鉴

2.1 国外-北欧高科技园区规划特色借鉴

北欧的高科技园区虽然在功能构成的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就功能内核而言,基本都是由产业、研发与实验、教育与培训、经营与管理以及配套服务五大块组成。同传统的产业空间相比,北欧园区的功能构成已发生显著分化,主要表现在三点:

(1)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分离出来,成为产业空间发展的根基,从而使研发和实验机构以及信息中心一跃而成为高科技园区核心的功能构成;

(2)产业、培训、经营、管理等其它功能仍然保留着,但新背景已赋予其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规律;

(3)员工生活区无须再成为当前园区的标配构成和硬性负担,反倒是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交流空间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需求层次。

在基本功能的空间布局上,主要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三个层面:

(1)在园区的总体层面上,其主要依照产业群以及产业链组织的内在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研发实验、科教培训、服务等一系列的功能区块,做出了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2)在各入驻的公司和企业层面上,其往往会以“功能”为主线将产业、研发、教育、管理等分区设置,内部自行安排;

(3)在入驻公司和企业内部的某一功能层面上,如研发功能,则往往会以“产品”为主线,围绕着不同的产品技术分别组织,形成一簇簇的研发集群空间。

总体来说,北欧的科学园区的规划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达到激发创造、促进交流的建设目的。

2.2 国内—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规划特色借鉴

在园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特色: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于生物研发机构的研发区,服务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基本中试和小型制造配套的生产区和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的配套住宅及相关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的生活区。

规划布局理念: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空间布局灵活,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广场空间组织:中央广场是空间组织关键部分,兼顾展览科普休闲多功能。

专享独立空间:独栋组团可根据入驻企业需求提供整栋或分层租赁服务。

开放平台共享:部分实验平台开放,方便各类技术企业共同使用。

量身定制服务:为大型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根据需求进行规划建设。

3 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况

本项目将打造泰州市新能源产业区的服务配套中心,解决该区域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优势不足的现状,提高产业区的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3.2 基地选址

3.3 目标与策略

本案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地条件,分别确定总体性、功能性、引领性目标及策略。

(1)体现高品质研发区对新能源产业园发展的总体带动作用。注重功能策划、特色展示与及品质提升,确立服务中心地位,构筑市级特色意图区,树立园区形象。

(2)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的功能综合性。注重结构合理性,系统完善性及园区的活力打造,划分园区研发集聚区、企业服务配套中心、生态休闲游憩中心、职工生活区。

(3)体现高品质研发区的生态示范性。注重构思新颖,兼顾生态理念及高品质空间的营建,确定可持续发展示范先导区、园区形象展示区、园区城市名片的引领性目标。

3.4 方案构思

3.4.1完善的功能结构

3.4.2特色的功能布局

3.3.3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景观环境:结合既有水系资源,叠山理水形成具有山水意向的景观空间,将新能源产业园园区乃至泰州市营建一处独具特色的、现代风貌与传统园林意蕴和谐共存的特色意图区(图8)。

生态环境:绿地系统形成滨湖、滨河生态游憩绿地、生态涵养绿地、公共活动绿地、绿色院落四级。水系由生态河道、内部生态湖面、涵养渗透水池、以及景观水面构成(图7)。在前期生态策略研究的基础上,将整个规划区划分为上游来水净化区、滨水生态区,生态岛、雨水涵养区等部分,采用人工湿地、生堤岸等手法,注重雨水回收与再利用,充分体现本次规划的生态理念。整个规划区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板、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暖房等太阳能设施,并在湖中生态岛上设置集中地太阳能展示区,既代表了整个规划区的生态形象,也具有较高的展示教育意义。

建筑组群:将符合当代研发使用功能的建筑有机融合到环境中去,注重出入口、界面和环境的交融互动关系,形成富有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

4 规划启示

总体来看,高品质研发区的规划主要从区域空间及园区规划角度考虑。

(1)城市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打造良好研发区空间环境:

区位选择:正确的区位选择是一个科技园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园区的发展速度和投资效益带来明显不同的影响。

城市交通:便捷的交通可以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产业化进程,还可扩大信息、产品、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对外辐射、联络与流通。

自然环境:良好的外部自然环境有利于园区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对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人才产生吸引力。

科教资源:在保证有完善的生活等配套的同时,与周边的高校、科研机构等保持空间关联和业务往来,这样在足以确保园区在承接大学优质产业的同时,利用其密集型智力和良好技术基础而转化为大学科技的孵化器和转化平台。

(2)园区规划角度,我们应从功能布局、环境营造、建筑设计和特色标志等因素综合考虑。

功能布局:功能配置的选择尽量满足不同企业以及人群对研究生产、生活休闲等多方面的不同要求,各功能区之间要相对独立,特色明显,既相联系又能激发创造、促进交流。

环境营造:内部空间环境、绿化布局、步行系统以及建筑群体的设计要能形成一种富于变化和层次的空间形象,为人们打造生态型充满活力的活动交流场所。

建筑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灵活,满足不同需求;外部造型新颖独特也不失为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

特色标志:创造园区自身独有的个性与特色,有利于彰显园区品牌;标志性建筑的设置同样能够为园区的品牌效应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振华. 科技园研发中心设计初探. 保存地点: 东南大学, 2005

[2] 徐新扩. 研发产业的研究视角评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61(2):37-39

[3] 周天瑜,马勇.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研发产业发展趋势探析[A]. 200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4] 杜德斌, 周天瑜, 王勇等.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1)

第8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广西/东盟/投资/产业选择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迅速,东盟已连续10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由于广西对东盟投资存在地域上的方便和文化背景的相似,再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过程中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东盟成为了广西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

一、广西对东盟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广西对东盟投资的规模

作为我国与东盟接壤的自治区,广西以便利的地理优势和灵活的政治优势成为东盟一个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因此,广西在全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对图1-1进行分析,虽然投资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双方在地理上的便利还有文化背景上的相似,广西对东盟的投资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发展。根据广西商务厅的统计数据,从2004年广西对东盟投资370万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2518.2万美元。2009―2011年,广西对东盟地区投资非金融类境外企业(含办事处)77个,广西方协议投资额4.41亿美元,涉及矿产、农业、制造、批发和零售等。其中,2009年1.25亿美元;2010年1.40亿美元;2011年1.75亿美元,企业32个。2009―2011年,广西对东盟地区工程承包合同金额累计5.68亿美元,项目涉及电站、桥梁、公路、民用建筑等,其中2011年2.89亿美元。2009-2011年广西对东盟地区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累计3.81亿美元,其中2009年2942万美元,2010年15387万美元,2011年19761万美元。

(二)广西对东盟投资在产业分布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广西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得到飞速的发展,所涉及投资的产业领域正日益扩大。但是广西对东盟的投资在产业分布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1、制造业投资规模不大。以广西对东盟国家中投资项目和投资额较多的越南为例:2003年,广西对越南制造业投资达61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额为227万美元,然而与在越南的其他外资企业平均投资额1600万美元相比,显然规模太小。过小的投资规模不足以支撑广西制造业企业在越南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投资企业展开竞争。

2、农林渔业投资不活跃。农业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这些老东盟成员国具有重要地位。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椰子、橡胶、棕榈油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业是这些国家需要投资的领域。但至今广西对菲律宾的农业投资参与较少,对进入缅甸和老挝进行农业项目投资的企业也寥寥无几。由此看出,广西企业对这些国家农业的投资合作参与程度低,不活跃。广西目前还没有企业投资于椰子、棕榈油、亚热带水果等东盟国家资源丰富的热带农业,与老挝、缅甸、泰国在畜牧业、林业方面的合作也还没有起步,可见广西在东盟农林业方面参与度较低。

3、高科技产业投资不足。从广西的经济特点可知广西是以农业产业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制造业但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对东盟的投资合作上也可看出,广西主要投资的领域为农林业,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如:服装、制鞋等,制造业方面也主要集中在农用机械和微型汽车、摩托车。对于高科技产业涉足尚少,即使有所涉足,也存在高科技产业上选择面窄的问题。所以广西企业对东盟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方面的投资方式过于局限和单一,基本是自己设立单独的生产研发机构,不够重视与东道国本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再加上广西高科技产业比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起步晚,因此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广西对东盟投资产业选择的标准及理论

广西对不同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应该根据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据不同的投资理论及标准,选择不同的产业进行直接投资。

(一)相对优势产业标准与边际产业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使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都拥有优势。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首先从在母国已处于劣势,即边际产业进行;而这些产业又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广西的纺织、食品加工、金属制品加工、农用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并且这些产业的加工生产能力相对于国内市场又已经过剩,这些产业正是广西的“边际产业”。但与此同时,这些产业却是一些落后于广西的东盟国家如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的潜力产业,所以将这些产业转移到上述东盟国家,既能使东道国在边际产业上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又促进了东道国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边际产业的对外投资能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拥有大量成熟的工业技术,广西工业虽然总体上还是落后,但是,有些产业行业还是有自己优势的。广西的农机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国家有很大的市场,产品竞争力也强。广西能生产客车、载重汽车、农用汽车、微型车等,还有其他各种机械等。此外广西的制糖、造纸、钢铁、水泥、电子等也有较大的优势。这些产业对一些工业较为落后的东南亚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既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同时又能获得东道国对产业投资的优惠待遇。

(二)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是将竞争优势绝对化,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来说竞争优势应当是相对而言的,并且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生产成本,同时这种生产成本是与其投资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连的。为了弥补传统直接投资理论的这一缺点,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就提出了小规模理论。该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1、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技术。这种小技术特征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实用技术,企业生产组织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合小批量生产。

2、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具有优势。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其进行海外投资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当地同胞的需求。

3、接近市场的优势和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与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价廉物美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品市场竞争的优势。

由于各种的历史原因,广西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其他省份,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情况和与其接壤的东盟国家较为相近。广西企业有9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经济和生产规模不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且与东盟国家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良好的政治关系,邻近的地域优势,东盟国家理所当然成为了广西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场所。

因此,虽然广西中小企业不能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海外投资利润,但是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全球产业链条中,尤其是在东盟各国的市场当中,拥有国外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广西企业在技术上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具备向东盟低收入国家实行技术转移,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追求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虽然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在技术水平上不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一般发展中国家和市场经济转轨国家来说,仍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例如除新加坡、菲律宾等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东盟国家,特别是广西中小企业较为集中和占有优势的以杂项制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农业、服装纺织业、家用电器、玩具和食品等产业)。

(三)对相关产业的辐射效应标准

衡量广西对东道国的投资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很大程度上要看投资是否突出地给与投资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带来了正面辐射效应。如果对外投资项目涉及较长的产业链,这种投资就能够增加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带动投资国国内与投资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依照辐射效应标准衡量,应选择能带动上下游产品出口的产业作为东盟投资的重点产业,尤其是那些能扩大广西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量,提升双方的贸易结构的制造业投资项目。

三、广西对东盟投资产业的选择

根据广西对东盟国家投资的动机和依据的理论,把东盟十国分为三个聚类,从而论述广西对不同国家投资的产业选择。

(一)产业转移导向型投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

这四个国家劳动力丰富,急需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经济技术落后,需要外资挖掘市场潜力和劳动力优势,而广西的劳密型产业若向这些国家投资,一方面可以延伸优势,另一方面两地区不大的技术差距有助于东盟新四国能更好地吸收消化广西转移的产业和技术,获得更高的投资效益。所以广西对新东盟国家的投资应遵循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以边际产业转移型的投资为主,推动技术相对成熟且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建材、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向这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转移。

1、越南。越南拥有较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碳等资源,广西可前往投资开采和加工,产品返销国内,同时带动国内设备和原材料出口。越南还有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惠的对外招商引资政策,广西可以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项目,以便充分利用越南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广西对越南的投资应集中在生产农机、农药、化肥、摩托车及零配件、化工、纺织、制鞋、家电等工业。中国与越南文化风俗相近,越南人钟爱我国中药及滋补品,因此中药制药业值得高度关注,广西可对越南的中药市场进行投资、开发。

2、柬埔寨。柬埔寨的经济基础薄弱,农业是支柱产业部门,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近年来发现海上石油储量 20 亿桶,还拥有东南亚最大的渔场。具体来看纺织、食品加工业是广西对柬埔寨投资最有优势的产业:柬埔寨的劳动力充裕而成本低廉,纺织品出口到欧美享有特别优惠待遇,结合广西在纺织业上的成熟技术,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纺织品加工装配厂有利于中柬的产业分工。随着经济的发展,柬埔寨人民越来越看重食品问题,但柬埔寨的食品工业几乎是“零”,因此广西企业到柬埔寨投资生产糖、盐、饼干等定会有客观的经济效益。食品工业可作为广西对柬埔寨投资的一个值得高关注的产业。

3、老挝。老挝的经济比较落后,开放程度低,生产能力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弱,被认为是最不发达的国家。但是老挝的水力资源丰富,全国有 20 余条流程 200公里以上的河流,广西可以开发水电资源、渔业。同时老挝森林资源丰富,出产许多名贵木材,在矿藏资源方面,老挝拥有亚洲储量最大的钾盐矿。广西在对老挝的投资产业选择上应以资源开发合作项目为主,农林资源开发和钾盐矿开采是优先考虑的合作领域。另外,老挝的日用品缺乏,广西企业可选择到老挝投资建厂生产日用品,在满足老挝国内需求的同时,也扩大了广西的海外市场。

4、缅甸。缅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石油、天然气、钨、铅、银、镍、铁、铬、宝石等都具有很大的储存量;森林面积大,柚木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90%,并盛产热带、温带水果。广西企业可以投资开发缅甸丰富的农林资源,重点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还应与缅甸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投资有色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勘察、开采、冶炼及深加工。

(二)资源与市场导向型投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

这些国家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但农业比重任然较高,急需继续推进工业化。他们与广西的产业存在着互补与竞争相并存的关系,这种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整合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和联动发展。广西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动机,不同于对上述新东盟四国的边际产业转移和升级,而更多的是找到双方的互补点和合作契机,实现双赢。

1、泰国。泰国是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国,汽车制造、旅游等产业的崛起,使泰国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主要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农业国逐步向新兴工业国转化。加强广西南宁与泰国产业合作不仅仅在于双方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强,同时也由于广西南宁和泰国突出的区位优势,绝佳的区位又有利于共享自由贸易区内产业合作的溢出、辐射效应。广西对泰国的第一产业的投资上可以集中在开展农业技术合作、木薯淀粉加工、橡胶共同种植和橡胶产品深加工、热带水果深加工。第二产业上,广西可以与泰国在汽车及零配件业、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建材工业、电子电器业、食品纺织服装产业上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2、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是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开放度很高。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也比较丰富,另外还有许多矿石资源。马来西亚制造业发展迅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旅游业成为国家第三大经济支柱。不过马来西亚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缺乏研制、设计和开发能力,机械工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尤其薄弱。马来西亚最有潜力的十大投资领域包括电气与电子业、以棕榄油为基础的工业、木材工业、橡胶工业、农业与食品工业、化学工业、材料业、交通工具业、机械制造业、纺织与成衣业等。广西对马来西亚的投资还十分薄弱,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但仍可选择矿业开发、棕榈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开展投资合作。

3、印度尼西亚。印尼是东盟最大的国家和经济体。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巨大;广西对印尼投资,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挖掘印尼市场的潜力。印尼自然资源丰富,是目前东南亚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藻生产国,与此同时出产贵重木材和多种树脂,所以广西可重点加强与印尼在能源、热带农业、生物产业、海洋渔业、矿产业、旅游业等方面的投资合作。

4、菲律宾。菲律宾同样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东盟国家,拥有诸多品位高、储量高的矿物资源:其中,铜、铬、镍等金属矿以及磷酸盐等非金属矿都是广西需求量大而缺乏的重要矿产物质。但是,由于菲律宾没有自己的冶炼工业,其矿业的采掘还远未开发。近年来,菲律宾政府根据国家紧急的需要大力倡导矿业改革,该产业成为吸引广西投资的热门产业,加上菲律宾与广西运输距离近,是广西在海外开发矿产资源的理想地区。

5、文莱。文莱人口少地域小,盛产石油和天然气,只有一些简单的石油冶炼厂,工业不发达。文莱鼓励境外企业在先进工业方面的投资,包括飞机上的各类食品、水泥、药品制造、铝制墙及装饰产品、石油及其它工业化学产品等。广西在食品生产、药品制造具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低廉的优势,可以寻找合适的市场机会和切入点到这些领域进行投资。

(三)知识技术导向型投资:新加坡

从学习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的需要考虑,可以选择到新加坡投资。

新加坡处于全球航运的十字路口,地处马六甲海峡。其传统经济以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业为主。新加坡的科技水平远在中国之上,以前新加坡主要以电子制造业为主,现在新加坡大力发展生化医疗产业、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系统等。广西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可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可在新加坡进行“学习型”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广西产业升级的优势产业。例如电讯信息设备、电子设备、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及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

参考文献:

[1]《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陈俊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分工研究-兼论广西的应对战略[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3] 郑舒、 徐梦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月版。

[4] 吕鑫,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青岛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赵春明,吕洋,《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亚太经济,2011

[6] 王桂华:“广西由经济通道至通道经济的转变研究综述”,广西:《高校论坛》2012年第八期

[7] 李世泽,李焕.面向东盟的广西农业跨国经营研究[J].广西: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1):3-16

第9篇:高科技产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台湾高铁;大都市区;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U2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97-02

区域的发展与该地的交通建设有着相当密切的双向的联系,交通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会促进和引导区域的发展和扩张,而区域在发展的同时也会相应地带动当地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台湾高铁于2007年开始运营。从台北市到高雄市全线长345千米,共设置车站12个,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是台北、板桥、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和左营。另外有4个车站将会逐步增设,依次为南港、苗栗、彰化和云林。高铁的运行使原本南北6个小时的路途变成了两个小时。然而并非高铁的修建就一定可以为城市的扩大化来很大的正面影响,包括城市自身发展水平以及站点选址等因素也影响着城市扩大化发展。

1 影响高铁沿线城市发展因素

11 城市发展水平

对于高铁沿线的城市来讲,高铁在实现了人和物高速流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这和城市本身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对沿线发达城市来说,高铁产生的优势非常明显,体现在集聚性和辐射性上。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城市间的时间距离,运输成本和时间下降。一些原本在欠发达城市的企业也纷纷涌入发达城市设立机构,投入资金,沿线发达城市因此集聚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其辐射性体现在,城市之间相对距离的缩小扩大了都市区的范围,也扩大了市场的范围。以城市为依托的经济腹地随着高铁的延伸逐渐扩大,城市扩大化明显。

对沿线的欠发达城市来说,高铁加速了人流与物流的流通速度。从正面讲,高铁使原本处于都市区的“边缘”地区获得新的区位优势,与发达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时间距离缩短使得两地通勤成为可能。例如日本新干线的修建使东京都市圈扩大成为东京——大阪城市带,法国 TGV 的修建使得巴黎扩大成为巴黎——里昂组合都市区。从负面讲,高铁的建成扩大了发达城市的辐射范围,也占领了部分欠发达地区市场。交通的便利也会导致人才外流等现象出现,出现“空心城”。

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乘数效应同时发生作用,高铁沿线的发达地区会集聚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对于欠发达地区,高铁的建设可能淘汰当地的企业,延缓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有可能被再次“边缘化”。

1.2高铁站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可达性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高铁对城市的发展能否发挥优势主要是体现在集聚效应上。可达性是其吸引力的评判标准之一,分为两点:站点的设置,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衔接与配合。

大量的实践证明,50分钟的通勤时间是一个乘客流量的边界点,在此界限之外,流通量会大量下降。高铁的辐射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只要在此范围之内,高铁就可以实现一定的优越性。在区域间高铁站点的布局间距就不应当超过或者小于50分钟的通行时间,否则会影响高铁的行驶效率,服务质量也会下降。在区域内,优质交通圈才能吸引大量的人和物的集聚。高铁站各交通枢纽之间的距离异常重要。所以,沿线城市必须建立配套的交通设施来提高高铁的可达性和吸引力。高铁和其他交通工具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最优适用范围来相互配合,打造以高铁为中心的优质交通圈。

由此可以推断,高铁的站点位置对于城市发展也有一定影响。高铁的站点若远离城区或者中心节点,且没有配套的交通服务设施,就会造成出行上的不便,使用人数就会相应减少,无法对城市之间人流物流产生有效影响,从而无法影响城市的扩大化。

1.3 高铁连接的城市等级功能及产业的关系

高铁连接的城市除了仅从发达程度上区分,还应从其城市等级和产业结构上进行区分。

若高铁连接的两个城市的产业是横向联系,那么在同等级城市之间,高铁可以产生一个人流和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汇,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会促进各自产业的发展,在高铁间形成一种产业的集聚。在不同等级的城市之间,较低等级的城市的从业人员则会流向更高级的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当地企业也可能因为较高等级城市产业扩张而被淘汰,对低等级城市产生不利的影响。

若高铁连接的两个城市的产业是纵向联系,那么不论在何种等级的城市之间,都可找到互补的产业,实现了厄尔曼所指的互补性条件。其中一个城市的产业的发展会相应地为其上游或者下游产业带来发展的机会。

2 高铁开通后台湾高铁沿线大都市区的发展现状有学者将台湾高铁运行前后的沿线房价统计后发现,高铁运行4年来,六个传统市中区(根据节点重要性排序:嘉义火车站,台中世贸中心,台南火车站,高雄三多商圈,台北101,新竹火车站),四个非市中心的高铁站(新竹,左营/高雄,台中,嘉义),和两个科学园区(新竹和台南)在各自的房屋市场销售价格上有大幅度和高度显著的影响,证明了高铁对以上地点的都市扩大化有一定影响。台湾高铁沿线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其中北部发展最快。最北方的三个区域很有可能整合成一个功能性中心区域,台北的市中心节点和新竹科学园区的知识节点是一路领先。中部和南部的发展稍缓。

从城市发展水平上来讲,台湾高铁经过台湾三大都市区:台北、高雄、台中三大都市区。然而高铁修建后仅台北都市区扩大化最明显,有如下两个原因:

一是城市间的可达性有效提高。台北站和板桥站相距仅59千米,通行时间是8个高铁站之间仅需10分钟。最北部的四个站点——新竹、桃园、板桥、台北四站连起来还不及新竹到台中站的距离,布局非常的紧密。在计划2012年新增的4个运行站点中,南港站布局在台北的东部,距离仅略长于台北到板桥,加剧了北方站点布局的紧密性。就区域内的可达性而言,台北和板桥的高铁站点都布局在传统交通的交汇处,且还配套了设置了到达所有快速公交线路、主要交通路线、重要办公区、购物区、酒店的便利。新竹站点距离其科技园仅需10分钟路程,园内工作人员受益匪浅,也使得和台北之间的通勤更加便利。桃园站点的设置似乎是政治谈判的结果,无视经济常识,且配套交通设施并不完善。除了桃园,其他三个站点的布局都为北方都市区的扩大和融合作出了贡献。

二是产业的有机结合。台湾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电脑、光电和生物产业为主要代表。台北是台湾第一大都市,在知识服务,如金融、市场营销、贸易、娱乐和基础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新竹的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竹科技园,科技园中的150000位员工,占到了整个地区20%的人口和13%的劳动力。台湾的12个研究型大学中有两个就位于新竹。科技园使它成为一个新的聚集中心,新竹的高科技产业除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还为台北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台北高度发达的交通也为新竹科技园的产品打开了销路。

有函数证明,新竹科技园的节点和新竹的市中心已经转变成为一个扩大的台湾北部都市区中的分中心。由于新的高速铁路线的修建,台湾北部的台北和新竹的时间距离大幅减少,有助于城市的扩张。这种扩张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大都市地区重叠,最北方的三个区域可能将整合成一个新的功能型中心区域。

台中大都市区和高雄大都市区的发展仍次于台北大都市区,主要原因是区域间和区域内可达性没有有效地提高。

从台中和嘉义到台北和新竹的通勤时间显得稍长,区域间的可达性产生的吸引力不大,从嘉义到达台北需要94分钟,中途停站超过4次。如此长的通勤时间同样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迫使其为了更好的薪酬待遇迁移到大城市。

台南高铁的可达性不高。表现在极低的区域内可达性并且没有改善的趋向。传统铁路提供的台南到高雄的通勤成本比高铁低,所以高铁在台南并没有得到普及。台南科技园距离高铁站需30分钟路程,大大高于新竹高铁站到达新竹科技园的10分钟时间。

参考文献:

[1]周吉士建设沈阳高速铁路枢纽对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的影响[J].中华民居,2010(11)

[2]卢旭,许豪高铁经济下沿线中小城市发展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1(5)

[3]李恩磊,丁春雨,郝建英浅析高铁站地区综合体发展模式[J].工程技术,2010

[4]王然然高速铁路的客流量差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