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团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走近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促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根据世博局和上级团组织工作要求,结合世博会志愿者工作进度,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锻炼师大世博志愿服务队伍,为和谐社会建设献计献策,以实际行动迎接20xx年世博会的顺利召开。
一、活动口号
师大手牵手世博心连心
二、参与对象
全体师大学生,尤其是入选的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
活动形式
万名学子进社区,千篇调研察民情,
百支团队献才智,十大技能促成长
四、活动主题
在世博会倒计时之际,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组织万名学子走进自己所住的社区(居委行政村),针对居住地发展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形成千篇调研报告,组织百支入围调研团队为居住地发展提出改善对策、建议,贡献大学生才智。每位世博志愿者候选人,尤其是管理岗位志愿者候选人必须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围绕以下调研主题开展调研(详见附件1)。
世博文明社区建设调研: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利用假期走进所居住的街道、居委、行政村,开展各类世博知识、文明礼仪等宣讲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所学专业,围绕居住地建设、管理中需要改善的问题、社会热点、民生需求,开展问卷、访谈、网络调研等,形成调研报告,为迎接世博会献计献策。
2.居住地困难群体现状调研:组织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联系居住地相关部门,寻找居住地有困难、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残疾人、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在春节前后通过参与策划组织开展慰问、联欢、捐款、捐物、结对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相关调研,分析制约困难群体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社会结构的应对策略。
3.各地志愿服务开展情况调研:依托“爱心学校”项目优势,围绕居住地各类人群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世博历史、世博礼仪、世博英语等内容的教学,在社区周围的地铁车站等公共场馆开展城市环境保护、文明出行、微笑礼仪等实践活动,提高居住地居民文明素养。走访实践单位,调研居住地各类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结合即将开展的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推动师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建言献策。
4.世博会志愿者拓展培训调研:依托红十字会等优势,组织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接受应急救护、艾滋同伴等培训,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夕阳关怀、特殊儿童陪伴、健康心理调适等专项服务,拓展世博宣讲、世博英语、公关礼仪、环保知识等能力,实现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服务能力的目的。走访有西部支教或工作经历的校友,了解他们的成长故事,明确青年责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自觉成才的理想。
五、活动流程:
阶段时间内容
宣传动员20xx年1月初-1月15日制定计划、申报项目、组建团队
主题实践20xx年1月16日至-2月26日围绕调研主题,开展宣讲、帮困、社区服务、场馆服务等
申报评估20xx年2月27日-3月5日校团委对调研报告进行评估,评出xx0个入围课题
总结展示20xx年3月5日-3月20日入围团队进社区进行宣讲、提出改善措施等,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六、组织实施:
1.各学院团委结合实际完成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方案,在1月15日前将方案和项目汇总表(附件3)发送至校团委。按照“每个社会实践项目必须和主题调研相结合,每个世博志愿者候选人至少参与一个课题调研”的原则,组织开展好主题调研活动。
2.各学院团委依托校团委社会实践、志愿者招募系统及时项目信息、招募活动人员;在人员招募中,注意发挥世博会志愿者候选人的作用,做好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等工作;积极开展“上海师范大学世博之星”评选推广活动,认真酝酿好学院“世博之星”候选人。
3.各学院团委做好活动的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进行;注重宣传工作,所有活动统一使用世博会志愿者相关标识,及时收集文字、图片资料,上传至团委主页和世博会工作邮箱()。相关信息将编辑在《志周刊》上,并组织好校内外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4.活动结束后,各学院完成总结反馈,并做好参与学生的网上考核,于20xx年2月26日之前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附3-4张活动照片)、所有调研总结报告申报表(附件2)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交至校团委办公室。
5.校团委将根据各学院计划申报、网上信息、调研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估,3月5日前选出xx0个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课题给予经费支持。
6.各学院组织好入围课题后续宣讲、改善措施实施等活动,根据后续活动情况评奖(一等奖20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50个),以资鼓励。3月20日前后校团委统一组织获奖团队集中展示。
共青团上海师范大学委员会
20xx年xx月xx日
1.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XX字
2.大学生XX年暑期打工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3.关于大学生建筑工程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
4.大学生暑期自己创业社会实践报告
5.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格式范文3000
6.XX大学生进出口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7.XX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建设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8.暑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参考
10.XX暑期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11.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12.XX暑期做家教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3.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4.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企业社会实践报告
15.大学生暑期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文总结XX
16.XX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3000
17.暑期城市生存体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8.暑期护士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19.1000字社会实践活动报告XX
[关键词]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64-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是知识传播的高等学府。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传播的重要使者,社会公众对其自身道德建设就更为推崇与关注。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高校教师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为了进一步指引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德建设,教育部于2014年9月25日了《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 [教师〔2014〕9号],鼓励教师成为注册志愿者,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形成教师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并要求各地各校应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具体实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有效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形成实践育人有效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利用自身的知识、技术、资源和时间,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志愿援助的行为。志愿服务并不是新概念,在高校校园里,大学生志愿服务已蔚然成风,而教师群体的志愿服务尚不多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志愿服务越来越需要有文化素养高、有技术专长的志愿者参与进来。高校教师有着较为渊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有着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可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下乡实践活动以及社会的志愿服务开展提供高质量的志愿服务,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成果。《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校教师可在知识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宣传、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服务下乡进社区、科技成果惠民生、专业对口支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和政策建议、扶危济困、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二)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教师志愿服务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契机。教师以主动的姿态,通过符合专业特长和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有助于教师了解社会,增强才干,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是一致的。高校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无偿为社会及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公益行为,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是新时期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用爱心奉献自身学识,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途径。
(三)是创新高校师德建设、开展高校师德建设的生动实践路径
志愿服务和师德建设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志愿服务所体现的是无私利他精神,而教师甘为人梯、烛照他人的大爱也具有无私利他性。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传递的是爱心、温暖和希望;而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同时,也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辐射周围的社会人群。师德建设,宜疏不宜堵。教师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从事的是精神劳动。德育专家班华指出“使人成为人的精神劳动,是不能脱离人性实施教育的”。因此,只有给予教师更多理解、信任和尊重,发现并彰显他们身上的正能量,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而不是施加更多压力,教师才能够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幸福,进而把这种感受和态度传递给学生。提倡教师志愿服务,向社会展示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也能够更好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动机,使他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二、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现存的问题
(一)自身组织建设薄弱
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志愿服务方兴未艾,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活动蔚然成风,并陆续建立起了大学生的志愿者协会,组织和指导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主要是归属共青团管理,志愿者协会归属社团协会,并根据志愿活动的不同特性在学院或社团内成立众多分队,主要从事环保卫生、爱心扶贫、关爱老人、下乡支教、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寒暑假还结合着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邀请老师担任团队指导老师,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服务主要是体现在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担任学生的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一般是学生自行邀请的自己的科任老师,或是团委指派曾参与过该项活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可见,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点、线、面都是比较狭窄的,志愿服务也比较零散,主要是针对某特定事件或活动开展,一旦活动结束就终止,个别教师获得奖项后就退出,缺乏对教师志愿服务的长效组织与管理。
(二)组织自我管理缺乏
目前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是零散的,因为在高校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缺乏组织管理,在规划、招募、培训、评估、监督、激励等方面的机制更是缺乏。由于教师自身也承担着教学、科研的任务,自身精力有限,有些老师在自己学生邀请下有时间就参与,只是想着把本次活动完成,况且很多时候也是挂着空名,对学生的指导较少,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降低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三)外部支持条件困难
虽然志愿服务是从社会发展、公益出发的,参与志愿服务的教师可以不要报酬,但开展志愿服务本身是有成本的。在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经费50%以上是来自于政府还有社会的捐赠。如今在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形式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团委能获得一部分的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活动产生的费用也是在团队经费中支出,挤占学生经费,这制约了教师志愿服务的开展。如果教师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还要自身去凑集经费,那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方式就更难以令人接受了。高校教师志愿服务要走出校园,寻找新思路,争取最大的上级力量和外部力量的支持及政策落实,为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做好后勤保障,鼓励教师志愿者服务的积极开展。
(四)保障激励机制不利
高校教师志愿服务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不但要加强自身建设,争取外部条件支持,机制建设也必不可少。制度是根本,制度是保障。时下,我国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特点表现为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框架,缺乏统一的运行机制,教师志愿者数量少,教师志愿服务领域狭窄,教师志愿服务相关培训与交流不到位,对教师志愿服务没有相关的考核与激励措施,既影响了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又很难组织教师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志愿服务。201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给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开展做出了指示和要求,并明确要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但是文件的精神和要求需要各省市教育部门、各地高校结合实际细化落实,省市教育部门与高校领导对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重视也制约着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相关机制的建立。
三、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构建的策略
(一)理顺组织管理机制,做好教师志愿者协会的归口管理工作
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的构建首要在于理顺教师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机制。按照《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高校建立教师志愿者协会,结合学校教育工会的相关职能隶属学校教育总工会管理,由其指导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二级部门工会在学校总工会指导下结合教师专业特色成立专业教师志愿服务协会分会。学校教育总工会指导教师志愿者协会起草制订协会章程,做好宣传招募工作,让广大教师提高身份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师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鼓励高校教师注册成为志愿者,积极投身参与学校、社会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理顺教师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机制,做好教师志愿者协会的归口管理工作,可进一步促进教师志愿服务相应机制的建设,使教师志愿服务纳入规范化轨道。
(二)建立过程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建立教师志愿者档案,对注册成为教师志愿者的个人信息、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录入信息系统,并将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总结、评估、考核有关信息上传到信息平台,完善高校教师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的建立奠定基础。通过这个信息系统,还可将教师志愿服务与学生志愿服务、公众社区志愿服务统一结合起来,学生、公众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时可获知更多所需技能特长的教师志愿者信息,实现有效的双向选择。将教师短期志愿服务与长期志愿服务统一起来,教师在带头参加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成果。
(三)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志愿服务质量
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志愿活动主要是单独进行的,应充分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高校教师志愿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共享资源,共同提高。教师参加志愿活动结束后,提交心得总结,召开交流会议,或将优秀个人的心得总结与教师志愿者们共享。还可以打破高校藩篱,遴选优秀的教师志愿者通过慕课、网络视频形式开展对高校教师志愿者的培训与交流,拓宽教师志愿者的视野,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总之,建立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培训与交流平台有利于教师志愿服务组织之间互相学习交流,提升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水平,更有利于提高整个志愿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师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志愿服务积极性
教师志愿服务要有序、持续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本质在于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为教师志愿服务开展提供经费支持,给予专项拨款,通过减免税收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向志愿组织捐助,教师志愿者组织也可通过义卖、义演等方式缓解资金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定位及评估机制,教师从加入志愿组织开始,组织就应做出不同阶段的评估与反馈, 志愿者要接受受益者、同级、上级组成的绩效评估小组的不断评定,同时进行不定期自我评估,让志愿者自己明确定位。可实行星级义工制、项目义工表彰等荣誉性激励机制,对凡是获得星级的志愿者在年度评优、晋升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真正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的作用,激发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培养群体中的志愿氛围。
构建高校教师志愿服务机制彰显着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思路,需要不断研究、建立和完善深入推进教师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办法与长效机制,与教师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相结合,促进教师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Z].教师[2014]9号.
[2] 李霞.高校教师在学生志愿服务中的作用[J].才智, 2013(3):33-34.
[3] 陈文渊.教师志愿服务彰显师德建设新思路[J].人民教育,2014(22):20.
关键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
一、基本情况
(一)选题背景
我国现代青年志愿服务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迅速。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师生的思想认识不统一、资源支持程度不同步、缺乏系统设计与管理等方面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志愿服务课程化在各个高职院校出现一些问题。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现状需要认真研究,查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二)研究意义
探索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路径可以促进志愿服务能够有计划、有条理、有标准地组织管理和考核,形成完整的青年志愿服务课程体系;有助于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等方法,对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8份。同时,采用文献检索法,对相关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研究。
二、调研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总体现状
1.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理论讲授内容,有96%的学生认为有用,为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前获取相关知识,只有3%的学生认为理论讲授的内容没有用。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在课程化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设置理论讲授内容,而不是一味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2.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安排,75.4%的学生认为次数正好,也不会给自己的学习增加负担;9.8%的学生认为次数有点儿少,建议增加活动次数;有11.3%的学生认为活动次数有点儿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对于活动次数安排,多数学生可以接受。
3.对于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能够获取相应学分,52.1%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取学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7.2%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为了获取学分,而是为了锻炼自己;8.8%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为了获取学分,使自己顺利毕业。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学生看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获取学分的这种形式,通过理论讲授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提升,不再单纯为了获取学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4.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是多样的,68.4%的学生参加了校园卫生保洁,64.5%的学生参加了医院志愿服务,21.6%的学生参加了养老院等机构的志愿服务,20.3%的学生参加了各类赛事赛会服务,7.9%的学生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等专项志愿服务;由此可见,在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活动形式是很重要的,但是各类活动的参与度并不均衡。
5.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式,70.1%的学生觉得团支部与服务岗位签订协议的形式很好,64.3%的学生认为由团支部统一安排时间的形式很好,这两种形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时,26.6%的学生认为活动结束后“盖章”的环节吸引人,16.7%的学生认可活动成绩由服务岗位的老师来决定。由此可见,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有一部分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有些组织方式随着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它的作用会慢慢减弱,得不到更多学生的青睐。
(二)体评价
1.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评价,69%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统一管理,55.1%的学生认为填写活动课程手册有助于记录自己活动的全过程,44.5%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服务后“盖章”是对自己的激励,35.7%的学生认为统一安排志愿服务岗位和时间省去了自己找岗位和安排时间的繁琐。由此可见,多数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2.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意义,66.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实践育人”的特色,应该坚持;55.3%的学生认为对于培养志愿服务精神和个人成长有积极意义;49.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比较合理,能够轻松完成。由此可见,对于活动课程设置的意义,多数同学能够认同学校的设计。
3.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58.9%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的岗位过于单一,岗位数量少,42.9%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缺乏老师的具体指导,40.9%的学生认为填写活动手册比较繁琐,38.7%的学生认为活动地点和时间由自己安排更好。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过程中岗位过于单一,岗位数量少,缺乏老师具体指导,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对照和参考。
4.对于参加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困难,56.7%的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学生积极性不高;53%的学生认为某些学生功利性强,使活动效果不佳;37.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关于志愿服务的各类信息。
(三)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得出:74.1%的学生希望增加志愿服务活动地点和岗位的选择性,校内外都可以;55.3%的学生希望增加手机APP的实时记录功能,不再填写纸质手册;39.8%的学生希望增加志愿者活动的反馈,以问卷、座谈等形式都可以;37.3%的学生希望增加老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具体指导和组织。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路径探索,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形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问题及分析
通^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存在一定问题,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能够进行深入分析。
(一)师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对于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志愿服务活动以课程化的形式来开展,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师生的思想认识还未统一,没有意识到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甚至思想认识的高度还不够。
(二)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具体设计与实施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课程化”的形式实施,势必使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殊性,这门特殊的“课程”在设计与实施中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给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提出了难题。
(三)高职院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宣传不到位,教学体系架构、活动课程教材编撰、管理评价制度建设、管理机构运行等多个方面需要学校攻坚克难。
四、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对策与建议
在高职院校,真正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不仅需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开设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课程,最重要的是根据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意识地建立一整套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以及评价体系在内的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
(一)提高学校、师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认识
对于学校而言,要对每个阶段的探索进行及时和深入的总结,探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规划,组建好具有特色的教学团队;对于教师而言,要正确看待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意义,做好对于学生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对于学生而言,要提高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实施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课程中。
(二)以“互联网+”的思维搭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顶层设计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思维,使志愿服务活动的课程化实施更加便利,更加吸引学生。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搭建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平台,以“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的理念来具体实施,同时在理论讲授中融入“互联网”思维,在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如图)
志愿服务活动课程化的理论平台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通过讲授使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获取志愿服务活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巧。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可以采用手机APP的形式,全面记录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既满足了课程需求,又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冀东.构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化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4(03):71-7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
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利用课余的时间为社会或者他人提供服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随着90后逐渐成为了各高校的大学生主体,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与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调查对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动机与满意度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
以中央财经大学90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三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利用访谈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进一步说明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190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有96%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仅有4%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这表明了90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也表面了在学校有着良好的志愿活动学生基础。
在90后大学生接受问卷调查的同学中,每学期参加1-5次志愿服务的学生数量最多,占调查总数的77%;其次是6-10次的学生数量,占调查总数的14%;而从未参加和参加十次以上的分别为1%与8%,说明了90后大学生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的频度不高。
(二)2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综合测评加分”,占调查总数的37%;其次是“充实课余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0%;“提升个人能力”与“回报社会”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是的18%与1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是出于志愿服务能够利于自身发展的前提下才积极参与的,参与动机越来越功利化。
通过对90后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调查得出:“敬老、扶贫、支教类”所占比例最高,为37%;其次是“环境保护”,占31%;“艺术、体育类”占2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志愿服务类型,反映出90后大学生自我期许值较高。
(三)390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满意度方面,采用了打分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分数越高代表志愿服务的公利性比重越大,分数越低代表志愿服务的私利性质越大。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打6-7分的同学人数占调查总数的37%,是几个分数段中同学人数比例最大的;其次是4-5分,占调查总是的27%;而0-3分与8-10分的同学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5%与21%。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兼具公利性质和私利性质,而且公利性质大于私利性质,只有一少部分的同学认为其私利性质大于公利性质。另外通过访谈的形式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志愿服务项目类型较少;经费不到位;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关注度不够等。
三、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现状特点
(一)参与动机方面。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使“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这使得90后大学生改变了”集体利益居于首位“的传统价值观,志愿服务的动机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依旧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感,这激励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这双重的标准之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呈现出了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的矛盾。
(二)服务意向方面。在实际的志愿服务工作中,90后大学生希望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与实际参与的志愿服务种类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90后大学生较为愿意参加环境保护等各种热门志愿服务类型由于资金、资源等约束条件而较少开展,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类型是社区建设、医疗捐献等低成本志愿服务,这就导致了90后大学生服务意向方面现实型与理想型之间不吻合而发生的需求冲突。
(三)组织管理方面。科学的运行机制能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管理是其中的重点。宣传对象重复或遗漏、募集资金的观念与能力落后、志愿者培训滞后、缺乏对志愿者归属与尊重层次的回报等都导致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粗放化不仅影响志愿服务质量,还打击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形成了组织管理方面粗放化与精细化之间的矛盾。
四、改善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参与与现状的对策
(一)对物质环境加大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同样需要物资的支持,创建良好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够促进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主要的措施有:一是从政策上加大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与落实相关的促使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与优惠政策,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为工作经验等;二是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转变,将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利用学分制来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例如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时折算为实践环节的学分。
(二)对志愿文化进行加强建设。建设志愿文化的途径主要有:通过要求优秀的志愿者个人或者团体来为大学生进行事迹报告,通过精神榜样来激发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体意识;通过各种大众传媒途径来号召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定期举办各种关于志愿服务的论坛、研讨等,通过交流来点燃90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激情。
五、结语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90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参与户现状进行了了解,通过调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从物质环境、志愿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现状、促进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 社会实践模式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51-0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1]。2012年教育部、、团中央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活动内容、发展方向等内容。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 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差异性比较
虽然我国同美国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社会氛围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比较中、美两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模式,依旧可以为我国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有目标定位、组织形式、服务内容、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同。
1.1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美国高校把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服务社会重要途径之一。教师也自觉地把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据调查,美国大学生在校期间约有50%的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90%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一样有意义。在美国许多大学把是否参与过社会志愿服务作为申请条件之一[2]。
在组织过程中,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由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领导负责,具体由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在大学生看来,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目标就在于利用“第二课堂”这个平台,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在向实践和群众学习中增长才干,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1.2 参与社会实践目标定位差异
中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是由政府的牵头,学校负责具体的组织和推动活动,具有政府牵头、学校组织等鲜明特点。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模式以学校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
在美国,学生除了可以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之外,还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社会服务。在社会实践方面,美国建立了全社会全程激励模式,许多大学专门针对社区开设了社区服务课,每个学生必须修完一定学分的社区服务课才能毕业,一些著名企业也很重视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社会服务纪录,把它作为招聘员工的一个标准[3]。
1.3 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内容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的内容也得到了充实和拓展,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了教学实践、社会调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军政训练、“红色之旅”参观等内容。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同样丰富多彩,并且依托专门的机构,与专业紧密结合地开展社会实践;他们与社区以及各种慈善公益机构密切协作,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甚至到国外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1.4 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估机制差异
美国有很多的评估机构及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非政府部门赞助的,他们会对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服务进行跟踪调查访问,然后把反馈信息汇总,再由专门的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惯例评出等级后将评估结果反馈到社会实践组织单位,组织单位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及建议作出相应的改进[4]。
在我国类似美国的社会实践服务民间评估机构相对较少。这种缺乏第三方的评估方式并不客观,而且也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美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有益经验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较大差异,但本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同出发点,我们可以就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比较并从中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
2.1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部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团委定主题、辅导员拿方案、学生听指挥的模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基本处于从属的地位,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负责的现代公民意识。学校必须把学生放到组织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能参与到项目选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估等环节中来。
2.2 实行项目化管理
实行项目化管理,不但可以增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针对性,还可以使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变得更加严格、资金划拨变得更加合理、总结评价变得更加理性。根据“按需设项、据项组团”的原则,由学校社会实践主管部门成立项目办,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参考课题,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系统评估并总结表彰。
2.3 采取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运作就是要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实践发展的新思路,根据“结合专业、双向收益”的原则,充分寻求社会力量对活动的全面支持,努力推动校、地、企三方的联合,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社会转化。只有理性引导,企业的支持、社会的援助才能够为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5]。
2.4 进行科学化评估
由于缺少科学的评估办法,目前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越来越流于形式,随意找个单位开个证明、写个评语、盖个公章敷衍了事的学生不在少数,社会实践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盖章运动”。进行科学化评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估而评估,而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贴近生活,在社会实践当中获得真正的成长。评估不单纯是对实践报告、研究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和过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主体明确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社会化、评估科学化”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推行,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谋求新发展,开创新思路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21).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同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开展,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以及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
(一)假期实践
假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观察社会、认识社会。根据实践开展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双休日社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寒假社会实践等。双休日社会实践立足于本市,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分小组开展活动,实践时间分散而灵活。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以小队作为实践单位,活动时间比较集中,实践地点可以面向全国各地。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热点调查、专业发展调研、公益宣传、文明劝导、校友访谈等。丰富多彩的假期实践,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社会热点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焦点,专业发展调研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公益宣传、文明劝导发挥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精神等。
(二)课外学术创新实践
课外学术创新实践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主要有学术竞赛、创新立项、实验制作等形式。学术竞赛由国家、省市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主管部门主办,得到各高校的高度认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在广大高校深入开展。同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立项活动,为优秀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术创新活动。此外,实验制作通过学生学术类社团、基层班级来组织开展,具有门槛低、参与面广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把创意与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相结合,通过自主创业来磨练自我、实现人生理想。创业实践主要分为创业教育、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入园等形式。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创业讲座、创业者集训营、成功创业校友经验分享以及创业指导课程等。创业竞赛纷纷开展,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之星”大赛等,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企业的高度关注。学生创业园作为未来校友企业的孵化器,为入园项目提供资金资助和场地支持,帮助入园项目提高创业能力和成功率,培育出一批批优秀的创业项目。
(四)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努力向他人伸出援手、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不论大小,从生活小事到大型活动,可以分为公益宣传、关爱弱势群体、社会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等。公益宣传活动包括环保宣传、废旧电池回收、旧书籍回收等,向社会民众宣传爱护坏境、节约用水、废物利用等理念。关爱弱势群体主要面向老人、特殊儿童,包括敬老院感恩活动、特儿院探访活动、自闭症儿童关爱活动等。社会服务通过电脑义修、社区服务、山区支教等形式来开展,传达助人为乐的义工精神。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主要面向奥运会、亚运会、大运会、高交会等盛事,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服务,展现青年学子的青春风采。
二、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富有体验感和实践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相比较,社会实践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把知识运用和素质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21世纪,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离不开创新,民族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创新。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和国际地位。只有创新,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在世界的前列。针对创新的重要性,众多高等院校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社会实践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平台,强调在实践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实践的形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项目,通过自发学习和自主思考,设计创新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来完成实践。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启发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处在某种关系的社会环境中,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个体往往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或者实现某一个目标,在团队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主动性,优化团队的力量,并形成一股合力,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社会实践大多数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来参与,例如双休日社会实践以班团支部作为实践单位、学术竞赛以小组作为参赛单位、电脑义修以小队作为服务单位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交往而彼此熟悉了解,学会尊重他人、接纳他人;通过互助互爱而克服各种困难,学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通过分工协作和相互支持配合,加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成才为目的,充满着关怀与包容。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无论是遇到学业、经济还是其他困难,都能获得学校、老师以及同学的支持与帮助。 但是当大学生走向社会时,往往需要凭借个人的能力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考验,面对困难无从下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设计方案、组建团队,并到社会上加以实践,为大学生创造了磨练自我的机会。首先,无论是设计方案还是组建团队,都是一个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大学生在实践中常常碰到各种情况,遇到各式各样的突发问题,需要急中生智、冷静分析,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应对处理。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和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以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为己任,努力做到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体和个人利益,对他人缺少关爱,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实践以社会作为大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心声,宣传公益活动、参与志愿服务,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民应尽的义务,并在奉献当中体验助人为乐的愉悦,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三、 社会实践的改进与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才能获取更多的有利资源,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扩大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高社会实践的认可度,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健全的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经费、人力、物资等各方面的保障。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为社会实践的持久开展创造充分的条件。首先,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社会实践必修学分,明确社会实践开展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商,划拨充足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重视社会实践的人力配备。成立社会实践工作小组,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确保招募、培训、实施、考评、总结等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邀请专业的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宝贵的经验,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质量。此外,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资源优化和共享,保障实践所需要的场地、软硬件设备以及其他物品,例如课外科技活动以实验室为营地、创业实践依托学生创业园等。
(二)实行有效的激励措施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参与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是社会实践得以深入开展的基础。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实践的目的和效果。首先,对于达到社会实践学分要求的活动,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学分认定,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活动。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可以细化学分认定的标准,保证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优。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开展考核评优工作,表彰社会实践中的优秀个人和团队,树立先进典型。同时,在推优入党、学生精英培养等方面,肯定表现突出的个人。再者,加强对社会实践成果的保存和积累。挑选优秀的实践报告汇编成册,作为宝贵的文字资料。举办社会实践总结交流会,分享实践的收获与体会,并总结经验与不足。展示大量的实践图片、视频,营造人人参与实践的氛围。
(三)开拓更多的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的特色和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名参与。只有努力增加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需求。第一,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结合社会上存在的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例如利用双休日开展书城爱心服务、利用寒假组织本地学生和留校学生参加春运义工服务等。第二,善于运用教学、科研等资源,成立不同难度的实验室兴趣小组、组建卓越创新班、招募大学生参加专项课题调查等。第三,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例如招募大学生担任社区工作站站长助理。第四,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企业参观、职场访谈、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等活动。与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就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锻炼,同时有助于企业选拔人才、培养未来的合适员工,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社会实践、就业等共赢。
参考文献:
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支教 人格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36-01
临近暑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即将拉开序幕,上海交通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门课要求所有大一年级学生必修,这两年实践队伍数量之庞大,调研考察实践内容范围之广,为全国高校所罕见。2011年我有幸作为一个西部支教团队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了整个支教活动,再通过后续一年多的观察总结,发现支教活动不但给西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带去爱心和知识等,而且还让参与支教的大学生队员们从学习、思想、学生工作等多方面提升了自己。
1 支教活动过程
2011年我指导的团队所参与的支教活动分两部分:在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所高中支教10天,之后是在广西柳州市融水县的一个儿童福利院支教10天左右,支教人数共20人。在重庆支教时,我们的学生主要是给所去中学的5个高三重点班介绍大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介绍高考经验、介绍各科复习的方法,另外还到部分学生家进行家访,调查当地留守儿童的情况等。活动反响强烈,最后一天要离开时,那5个班级自发准备节目为我们送行,预计半小时结束的告别仪式,最后用了近4小时才结束。在广西儿童福利院的活动则是以协助院长和义工照看那里的孤儿、辅导他们学习为主,团员和福利院的孤儿们吃住在一起,期间与深圳来的支教团队一起为那的儿童准备有意的文体活动。
整个活动结束时,我们的团员们都很不舍,觉得活动有意义。整个支教过程中,我让他们珍惜每一天,尽全力做好支教中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不是为了拿学分而做。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做好了,他们的经验介绍课、学习辅导课得到了那里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团员们自己也觉得收获颇丰。
2 支教活动的影响
活动结束距离现在过去已一年多,作为他们的思政教师,也是支教活动的指导老师,我有必要对整个活动的意义进行总结:我查询了这20名学生的成绩,并与他们去支教前的成绩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中几乎所有人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年级排名也有了提升),其中有3名提升了将近80名(全年级共213人),进步非常明显。学生工作方面,支教团员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现在担任了党支书、班干或其他学生社团的部长,工作表现优秀,一位大一时什么社团也没参加的团员,回来后也积极报名参加了我院助学部(一个公益爱心助学社团)。通过回校后的一些活动和单独谈话,我发现通过在讲台上给西部学生讲课、传授经验,大部分团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去了;通过支教过程中体会到的东西部教育条件的差距,大部分学生懂得了珍惜在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对自己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深造也有了一定的考虑,甚至有极个别学生跟我说以后要致力于改善西部贫困学生上学条件,让想上学的孩子都能进到学校学习。
3 支教活动的总结
团员们回来后有以上这些改善、提升不是偶然的,通过对支教活动的全身心投入,指导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对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整个支教活动就能做好,让所在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认可,也能让去支教的学生团员在各方面有很大提升,让他们对自己有个新的认识,让他们对现在自己拥有的学习和工作机会更加珍惜,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新的一期暑期社会实践即将开始,希望像支教这样的爱心公益活动能有更多、办的越好,使其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中振.志愿服务与社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 谭建光.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J].社会科学,2005(3):10-12.
[3] 陈成文,高小牧.从志愿精神的功能看北京奥运志愿服务[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10-12.
一、志愿服务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影响与作用
1、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化
丰富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是师范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师范类大学生将来主要会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通过到乡村学校支教、向贫困山区学校捐赠图书等志愿者活动,可以使师范类大学生尽早体验服务育人的高尚理念。在进行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较强的服务能力,团队合作的精神,为步入社会,贡献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育人环境,为师范类大学生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超出了以往助人为乐的范围,体现的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自愿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从而不断改变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营造出了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的良好环境。
二、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功能的具体内涵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引导功能
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师范类大学生信仰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道德观念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因为大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体现,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主要以一个小组、团队、集体组织的形式开展,?w现的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大学生在进行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得到自身价值的升华,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社会奉献精神的体现。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
3、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高等教育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每一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都会面临一定挫折与问题,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与安排。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对其实践能力的较高要求。正是这种不断思考,不断奉献的过程,使大学生感受到了荣誉感、责任感与自豪感,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道德素养。
三、师范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流失率高
新时期,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仍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志愿者队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总队、社团组织等是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的重要平台与基地。其成员的组成主要以大一新生为主,到了第二年会继续招募的新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志愿者组织成员的稳定性,队伍成员流失率高,影响到了志愿者组织活动衔接、精神传承的连贯性。
2、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志愿者管理机制是有效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体现志愿者精神、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的基础与保障。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在志愿者社团纳新时,会对新成员进行登记注册,但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于新会员的培训与引导。新成员加入后只是简单参加几次活动,没有对参加后的收获、不足之处进行系统总结,对于志愿者服务活动质量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致使部分新成员产生了失落感,影响到了今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志愿者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健全与完善。
3、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新时期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一批批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但部分师范类院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缺乏一定创新性与吸引力,基本每年都是一样的内容,有时虽然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性,但是未根据学校、组织成员特点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品牌文化。未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实现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有机融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在注重活动形式、数量的同时应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提高其吸引力与创新性。
四、师范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实施路径与体系构建
1、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的组织管理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引导功能、凝聚功能、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学校团委、学院辅导员等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公开的竞聘与考核环节,提升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根据报名志愿者专业、兴趣爱好、服务志向等划分相应的部门,并且建立详细的档案,在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时根据申请意愿、特点等配置相应的人员。其次,志愿者服务组织应该依据其宗旨与发展理念成立相应的部门,比如实践部、外联部、秘书处等,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高效开展工作。同时可以聘任学校团委老师、专业教师等作为志愿者组织的指导老师,提升志愿者活动的质量,形成一定的品牌,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
2、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
构建完善的激励制度,为志愿者服务提供动力。学校要发挥激励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在一个志愿活动中,尽可能地把每位志愿者都安排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让大学生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潜能。志愿服务工作是多种多样、层次不一的。不能因为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就忽略对于志愿者工作适应性的安排,恰当、合理地安排志愿者在不同的工作岗位能使志愿者获得最大的精神满足。(2)建立表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针对志愿活动组织举办表彰大会。荣誉激励机制是对志愿者服务最普遍的激励。
3、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网络公益平台相结合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名称
做一回交警,宣传一次道交法——我也当一回交警
二、活动背景
伴随着《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的出 台,浙江省志愿者活动也将进入规范化、法规化轨道。浙江工业大学(注册)志愿者协会是浙江省爱心组织的主力军。我们法学院分会将秉承“爱心铸和谐,青春暖 人心”的理念,热情地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新《道路安全安全法》的实施,带给交通系统一些变化,有待我们大学生去学习。
三、活动主题
同在一片蓝天下,志愿者在行动——“我也当一回交警”活动
四、活动意义(目的)
法学院(注册)志愿者协会致力于以自身所能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本着自愿的原则,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展现大学生的风采,以实际行动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和谐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活动以此为主旨,组织大家做好的活动,充分展现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法科生活力新青年的形象。同时志愿者们也可以利用本次机会锻炼自身能力,在活动中充实自己,使得活动得以有效地展开,提升本协会的影响力和声誉。
五、活动时间与地点
活动时间:11月2日至6日
8:00----9:00
16:00----17:00
活动地点:留下镇十字路口(具体由留下交警中队指定)
六、活动对象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志愿者
七、主办单位(组织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注册)志愿者协会法学院分会
八、活动流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法学院(注册)志愿者协会将进行宣传工作,倡导法学院各志愿者积极参与此次系列活动
2.联系留下交警中队,洽谈合作等相关事宜
3.由协会内部人员联系各志愿者,让其自主报名,并做好统计工作,同时做一份宣传单,介绍本次活动并招募志愿者
4.确定志愿者名单,并确定安排时间,将每个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通知本人并进行确认
5.充分准备好此次活动所需的物品工具,确定保管物品人员,并将志愿者服及时进行交接
6.活动当天由负责人统一发放志愿者帽和志愿者服装并对志愿者的活动进行监督
(二)、活动举办阶段:
1.每个活动时段,将安排10位左右的志愿者,坐193路车前往留下,在交警指挥下协助进行交通疏导工作。
(三)、活动后续阶段:
1.活动后清点物品工具(包括志愿者服装、横幅和宣传板)
2.进行工作总结,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制定更好的方案
3.与留下中队取得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及时改进
4.征集志愿者的感想,积极听取志愿者的建议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二
一、设计思路:
为了开拓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植物的成长过程,走进田野感受农家的乐趣。我班组织一次“相约春天、走进自然”的摘草莓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
三、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感受植物的成长过程。
2、培养幼儿积极动手、相互协调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亲子、同伴间的交流,充分体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喜悦心情。
四、活动地点:
通富北路草莓园
五、参加人员:
报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幼儿和家长
六、活动流程:
1、全体集合,教师谈话交代一些安全事项。
师;整个活动过程请大家首先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已的孩子,并服从集体安排,不得中途单独行动。
2、摘草莓活动开始
家长向幼儿介绍草莓的知识,指导幼儿采摘熟透的草莓。
3、送草莓
宝宝请爸爸妈妈吃自己采摘的草莓,增进亲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