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创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美术院校的美术专业相继开设了更多丰富、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已经和过去纯艺术美术专业截然不同了。它更加适合国际美术专业交流和经济科技发展,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美术专业。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又称通才教育,是当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专业、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才教育的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转而在大学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从近几年美术专业类高校来看,很多高校开设的新兴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社会发展空间。一些特殊的冷门专业已经逐渐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性,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比较热门的艺术专业,如影视动画专业、舞台美术专业、游戏设计专业等,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具备一定的高科技,又兼备一定的视觉艺术审美价值,带动着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前高等专业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艺术的延续或者对西方古典艺术的研究,其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缺乏教育方式的原创性和主动性,所以发展美术教育研究不同门类的美术专业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观念,抓住特色与热门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艺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通过实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将艺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总结经验,在动画设计专业领域创造出一套新型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中国美术学院探索设立综合绘画工作室,在“大美术”观念指导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式综合教育模式,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造和实践,创造出一条中西艺术文化相融合的教学道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承担了“国家广告设计职业标准”的制订与教学工作,从中探讨出一套广告设计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的设计人才。如今,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先锋的创新思路,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学科的发展。如,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就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将动漫人才培养试验区办为“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先锋榜样,拓展教学科目,完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毕业生成为各地动画领域的专家、高级导演、管理人才及参与国际竞赛获得奖项的行业领跑者,部分毕业生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启动动漫专业的骨干教师。
二、艺术教育在专业美术院校实践中的价值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自我实现,完成团体的职分,才能真正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幸福机运”。如果没有艺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教育不能够离开情感,情感是最能够打动和影响人情绪的方式,人与人之间需要情感去沟通,需要情感去建立感情的桥梁,艺术中同样需要倾注情感,才能变得丰富饱满,才能让艺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艺术专业知识,更应该在艺术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丰富学生对艺术专业的情感,只有让学生先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使得他们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当今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创新
小学阶段教育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它是一项奠基工程,具有导向作用,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之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必须首先从儿童抓起。小学要给一个人的一生打下全面的、坚实的基础。小学教育如何改革,已成为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小学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种种误区,正在影响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这些误区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找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使小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的本质、功能、机制去认真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它必须适合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及发展速度和价值观念,从而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就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
李岚清同志曾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客观上要求小学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德育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方式。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教育的艺术。小学德育需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需要教育者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单靠强压硬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学培训。教师要深入学习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研究小学生德育工作的规律,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感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及时进行总结。换句话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现代小学德育管理的任务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加强和改善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德育工作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实现德育目标。
现代教育思想主张学生应该自主、愉快地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其兴趣与活力的学习环境。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观念和意识的创新。创新是一种主体价值,创新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个性健全发展的引导教育,是与社会经济生活接轨整合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确立起新型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的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灵魂,制度是保障,技术是手段,创新教本和课程是核心。有了这些教育的超前意识和观念的创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最终使之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历史赋予人类教育的使命,也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理论创新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发展的动力,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创新,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理论创新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其标准是不同的。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理论创新应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标志的原创性成果。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标准因为历时性和个人价值观多元性的影响,很难做到最大的客观公正与统一,总之,依据学生兴趣进行引导的自发创新就是教育创新的根本,创新的目的要依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创新结构,从基础教育出发,寓研于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客体,以探索为主线,注重引导学生乐于探求、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一种善于追根寻源的习惯,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办法求得解决。要从根本上克服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保证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健康的进行,使之更好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必须依法治教,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改革的基本方针,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向创新教育的改变,着眼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进一步培养大批跨世纪优秀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水平,是促进小学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前提,也是小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只有切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小学教育真正高质量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小学教师修养概论[M].辽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
[2]郭福昌.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袁衍喜.现代教育改革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朱小蔓.认识小学儿童,认识小学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
由于偏远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条件较差,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的学习基础较内地学生而言比较薄弱,自助学习能力较差,同时由于语言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听课效果也十分不佳,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困难。
2、民族信仰强烈,存在小群体性
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具有强烈的(例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高校中的汉族学生有着信仰、文化的区别较难融合,因此他们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学校中就会形成特殊的小团体,如果不妥善管理这些小团体,就严重影响到民族之前差异的融合,不利于校园的安定团结。
3、融入适应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首先面临的是生活环境的明显变化,由于他们的饮食、作息习惯与内地学生差异较大,使他们融入宿舍、班级的集体生活形成一定障碍;同时,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不畅;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以上的诸多因素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内地大学生活不理想,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较弱,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地滋生出自卑、嫉妒、逃避、倦怠、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4、自我要求较低,理想目标模糊
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学生深知国家对他们的照顾,无论所学什么专业只要毕业回家乡考取公务员就可以轻松就业,加之他们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学校对他们也有照顾政策,因此他们普遍对自己要求较低,理想目标模糊,多数学生在校处于混日子,只要能够毕业就行的状态。
二、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高校进行招生是近些年逐渐增多的,因此内地高校针对少数民族的教育管理工作一直处在不断探索过程中,虽然近些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的不适应、成绩差等多方面的问题已经引起学校的重视,但是在教育管理中基本上还是保持和内地汉族学生统一的管理方式,即使有资助政策的倾斜,但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为使新疆、等偏远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内地高校应该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所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日益的变化,使少数民族学生充分感受国家的关爱及家乡对他们成才的需要,激励他们形成远大的目标及努力学习的动力。
2、日常管理工作的创新
(1)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系统。新疆、等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民族信仰强烈,存在小群体性,因此对他们的日常管理不能与普通内地高校的学生一样对待,需要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信息系统,系统中内容需要更加详实,囊括学生的家庭、个人以及在校的所有信息并及时更新,保证能够时时了解这些学生的信息及动态。
(2)特殊政策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为照顾新疆、等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能够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生活,顺利完成学业,内地高校都有针对他们的特殊照顾政策,但这些政策有时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听课、旷课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情况,因此针对这些学生的日常管理更应该严格,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给予关心及特殊政策的照顾,但他们违反校规校纪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不能纵容包庇,要让他们养成规范自己行为规范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于他们成才以及学校的安全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校园文化活动创新
由于新疆、等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的小群体性无法避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少数民族的校园文化活动。创建学院的少数民族社团,由学院负责少数民族管理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依托少数民族社团及学院学生会,开展体验民族生活,了解民族传统,学习民族语言等具有特色的民族间互动活动,并使活动常态化开展,使少数民族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大学的快乐并有所收获。
4、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1)开展朋辈辅导工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而针对他们年龄的特殊性,避免部分学生逃避与老师谈心,辅导员应该开展朋辈辅导员工作,由每个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学生会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担任该班级的朋辈辅导员,学院对他们进行统一培训,由他们关注班级学生的日常的思想变化,用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内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关心与关爱,帮助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
(2)辅导员定期谈心工作。辅导员应该定期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谈心,谈心之前通过班级朋辈辅导员及班级干部了解这些学生的近期表现及心理状态,具有针对性的进行谈心工作,要将自己对他们关心和关怀融入每次谈话中,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与诉求,帮他们解决生活、学习、情感等多方面的困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5、帮扶资助工作创新
(1)建立少数民族学习小组。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学院应该分专业建立少数民族学习小组,由同年级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定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由学习好的学生为他们讲解近期的学习要点,针对学习能力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使他们能够跟上日常教学的进度,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语文教师要多组织课外活动,以多样化的、有效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需要与学生的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相联系。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新的理解,产生新的想法。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群众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由于课外活动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又是独立自主地开展,因此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活动课中,学生能够逐渐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他们主动体验种种情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此外,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掌握许多再现美与创造美的方法,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才能。再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学生辩论会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教师及其他外请人员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热烈辩论,这种自由宽松的思想交流氛围,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提出新观点和想法,即使有些观点和想法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来说已属难能可贵。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能拓宽思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能够产生创新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三、结语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应把成人眼中观察到的世界强加在学生身上,而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掌握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教学中,笔者常会强调让学生注意观察物体的真实形态,注意它们的立体关系,学会分析立体与平面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和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讨论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常常会听到各不相同、意想不到的答案。笔者再通过掌握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加以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眼界,着重介绍一些近现代雕塑发展史中的经典表现方法和创作思路,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实践,让学生在对事物造型的感受中升华情感,并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尝试多种技法,触发创作灵感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要想创作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想象力是关键。在想象的基础上辅以创造力,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就会应运而生。纵观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如汉代的《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形象,造型生动,动作夸张,神态惟妙惟肖。同样是汉代的《铜奔马》却更注重传神,骏马体态矫健,正撒开四蹄飞奔,它三足腾空,而右后足却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法,把奔马与飞燕在这惊心动魄一刹那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手法有所不同,学生只有多欣赏这些优秀的雕塑作品,才能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出创造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会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入手,再结合一些小故事、优美的音乐等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营造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这样他们的作品才会有灵气。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要起到引导、点拨、肯定的作用,不能用自己个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作品。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常规的制作技法,如手捏、刀刻、粘贴等,这些也是雕塑艺术特有的语言形式。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这样,优秀的作品自然而然会诞生。如,有位学生在制作企鹅时,她捏了一只企鹅,就觉得完成了,于是笔者提醒她是不是可以做一组企鹅;于是她又捏了一只企鹅,笔者又提醒她能不能让它们再温馨一点,于是她想了想又捏了个小企鹅并把它们命名为“企鹅家族”。这件作品就由原来的单一的动物造型变成了一件有寓意的、生动的组合雕塑作品。作品有了寓意,才会有鲜活的生命。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最好能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也融入泥塑作品,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创作的欲望,并通过这一手段为学生之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三、学会借势造型,妙用想象空间
泥塑的立体造型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并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中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造型能力。就像数学教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数学教师利用几何模型讲授几何问题,学生观察立体模型,展开想象,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从而较容易掌握空间立体概念。通过泥塑教学活动,学生对立体空间造型会有直接的认识,更容易掌握几何知识。许多学生创作初期对于凭空想象的事物往往感到一筹莫展,他们不能将一堆泥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于是常常失去了创作热情。针对这一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为学生构想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在一种可见的或是熟悉的形态中自觉地“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笔者把这种创作的方式称作“借势造型”。如,提出一个故事的情节,或是准备一两件现成的作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添加。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堂上的讲授工作,只是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知识,而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没有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时间,缺乏自我发挥的空间,没有发挥自己观点的机会,因此改变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十分迫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格局,在课堂上多给予学生自我发挥的机会。另外,创新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备课,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对话创造教学悬念或者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能主动地进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主要是指教学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英语教材当中加入西方风土人情,将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体会到西方语言的特点,使英语学习不能停留在语法上,还要在相应的语境中进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当抓住机会,在语法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语境的感知能力,比如在讲解关于“运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运动项目,以及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运动经历,使他们能够有所体会和感悟,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些重点和细节知识。因此,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基本没有创新的机会,而课下时间多被大量的作业占据,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因此,面对当前的教学状况,创新教学过程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做好课堂教学工作,这部分主要依赖于教师。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保证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以课下时间为突破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部分依赖于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要给学生安排较为轻松的作业,同时还要保证作业的质量,通过课下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而对于学生来说,要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善于通过实践机会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结果和教学质量的检验。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对优等生过度重视,对差等生却不闻不问,对优等生而言,教师的重视容易使他们丧失进取心和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差等生而言,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不仅不会创新,还将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要一视同仁。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当及时指导和改正,如果学生取得了进步,就要进行相应的表扬和肯定。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协作,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来发现他们学习过程当中的疑难点,以及让学生了解学习评价标准。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每个学生作出不同的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计划,督促学生学习。
五、师生互动过程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过程不仅是的知识的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更是彼此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师生交往时的言语表达方式、面部表情、体姿变化、视线接触等,都能使学生获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互动教学讲究教的艺术,教师应当精心设置,创设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互动形式,既要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既要体现趣味性,又要体现科学性。
六、结语
创新教育指的是通过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式,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新知识、新内容的自我探索能力,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产生对新知识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创新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展需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以及创新情感四个方面分层次、相互渗透、相互递进的展开。
2.1创新意识的塑造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起点
创新意识指的是敢于质疑、敢与标新立异以及敢为天下第一的勇气。这就要求小学生要不唯师、不唯书,敢于讲真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例如,在《阳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头顶的阳光,看是什么颜色?有的小朋友说是红色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金色。但是有一个小朋友说阳光是彩色的,当太阳公公高兴的时候,阳光是红色的;当太阳公公难过的时候,阳光是灰色的,这时就会有乌云;当小朋友做了好事的时候,太阳公公会笑,这时阳光是金色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展开了对阳光的想象。有学生提问,在不同的季节阳光的颜色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阳光会把花草树木变成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每天都会有阳光,而我们会穿不同厚度的衣服?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课堂和民主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开展的核心所在
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积极的求异性。小学生在幼儿阶段,对世界的认识是充满想象的,他们会根据人们的感情赋予人物不同的色彩,他们对梦想的回答是独特而有创意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富有创意。求异性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创新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的,一种求异的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和独特性的尊重。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自己见到的最美丽的春景以及这次春景的经历,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见到的春景用最精美的语段展示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些描写好在什么地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把自己见到的最美的春景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开展的落脚点
创新教育的开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型想象付诸生活实践中。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例如,在《两只鸟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PPT的展示引导学生走进动物园的鸟禽区,学生欣赏着鸟类世界,交流着他们所喜欢的鸟类。这时动物园的一个导游展示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美丽的小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吗?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鸟妈妈生的,有的说鸟妈妈是生鸟蛋,不是鸟妈妈等等。通过讨论,学生基本建立了自己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把前几天的鸡蛋和母鸡拿到教室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关于课文的学习,并借助课外学习,知道了鸡妈妈孵蛋需要的温度。学生在今后一周的观察中亲眼看到了小鸡,知道了保护鸟蛋就是保护鸟类就是保护大自然。在以孵蛋游戏为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展开了关于新内容的学习和课外知识的扩展,这样的教学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2.4创新情感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可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
【关键词】小学语;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是一个社会源源不绝的发展源泉。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从细节着手,更要从小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更是至关重要。语文作为小学教学的基础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描述客观事实、记录社会现实、传递语言情感、表达内心情怀、抒发自我感受等作用,在创新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注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其意义和作用对于学生来讲极为重大。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的效果,却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效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所以,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急需进行改革,运用创新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教学。
一、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更加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般来讲,施行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分为多个步骤来同时进行。下文将进行详细的阐述,为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出有建设性的整改方案。
二、巧妙设置悬念,积极开启思维
“悬念”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创设出有科学性、新颖性、针对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在导课时设置“悬念”,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主,设置悬念,可把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下课前巧设“悬念”,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课停而思维不停,为接受新知识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小学第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时,我就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的疑问式导课:河北省赵县河上的赵州桥建造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现在还在使用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巧妙设悬的疑问紧紧吸引住了学生,学生急于知道答案,自主学习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积极开启思维,迅速明确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掌握了本课重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有了民主、积极、健康、和谐的氛围后,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如何促进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呢?
第一,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及时予以表扬,然后再帮其分析原因;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地探索,大胆创新。
第二,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教学之前预习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找出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有意识设计一些疑问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即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语文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然后概括提炼成语文问题。
四、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为了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更新观念,采用新方法,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我们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仅仅将学生的升学率、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业绩好坏的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不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差,而成绩好的学生也得不到持续的提高,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单纯地以考试为中心,要求学生不断做题,很少注重学生素质、能力方面的提高,这种评价机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阻碍了教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采用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以长远的目标规划教学,注重教学的可持续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