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定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材的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直至今日,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比例日益增加,出版的教材中已涉及到外国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并且选文的篇目涉及到外国重要文学流派。这些入选作品一方面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给语文教材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能量,同时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积淀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也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引起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对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定位

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如何更好地抓取外国文学作品课文中的重点,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于课堂教学中是研究重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多方位明确定位教学内容则是关键,明确的教学定位、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指向性更明显,才更容易呈现出教学内容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更全面地探索课堂呈现的可能方式。因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定位就突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语文学科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教学定位必然限定在语文学科教学定位之中,外国文学作品也是“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符合语文学科教学定位的要求,根据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应当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上。

根据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教学定位。中学阶段个体身体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此时,教学定位对于怀有急切希望的初中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作品在教学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应定位于突出不同体裁的特色,以广泛的题材美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若是只注重于单篇课文讲求知识点的面面俱到,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因为过于分散而无法掌握其中关键,因而应当注意以类型突出其鲜明的特色为重点。

二、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1.注重背景的还原

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中,应当就课文论其具体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设身处地来理解作品,让他们发现不同国家的作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孕育出不同的作者,显现出与中华文明不同之处。作者身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与其写出来的作品旨意息息相关。在黑暗压迫的年代,作者的创造目的就可能包含反抗旧势力的控制与威胁,期待打破旧秩序,建立美好新生活的期待;在经济走向繁荣,文化开始复苏的年代,作者的作品就可能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平,同时赞颂美好的品质,满溢对未来的希望,对幸福的期待。同时,作者自身的家庭构成也对其人格与品质有着重要影响,人格与品质又能影响其写作风格,“文如其人”也是教师应当引导初中生体会的一个要点。不论是文化背景还是时代背景,都是为更好地还原作品,使学生贴近作者,进而理解作品的方式。

2.把握作品特色、了解名家的作品风格

把握课文主旨,抓住人物特点,发现语言的精妙之处是语文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这是具有共性的特点。对于外国文学篇目的教学,一样要通过整体感知,使初中生了解文章内容,体会语言中的妙处,在小说中抓住人物特点,在诗歌中把握意象,体验情感,发现哲理。安徒生、普希金、莫泊桑、茨威格、契诃夫、笛福、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家名家写了厂流传百世的作品,在文坛上熠熠生辉,这些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洗礼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甚至脍炙人口,这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大家,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人生世相的深刻了解,能写出独一无二的具体的境界和深刻的情致,塑造出生动的人物性格,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不仅能满足人的理智,还使人们的心灵为之感动。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在语言的美的享受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生活中不尽相同的世界,了解这些名家、大家,与他们跨越时空进行对话,进而产生共鸣,这不仅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文学常识,也能对他们自我内心世界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效果。

3.运用比较手段

比较同一主题作品的不同风格。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主题是相通的,但他们各具特色,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呈现出同一个主题,显现出各自的风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中外同主题作品,分析其中异同,在对比之中使自身作品特点更加明确,也能加深学生对此主题的理解,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较同一流派作者的不同风格。同一流派的作者风格也会不同,同样是对现实的批判,不同的作者也会从作品中流露出不同的表达,有的作者选择直面的批判,也有的作者选择调侃与讽刺。通过教师一系列有方向地引导,让学生们掌握比较阅读的阅读方式,学会比较,学会思考,成为真正懂得阅读的孩子。

4.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同时,教师自身应具备对阅读的热爱,对学问的爱好,没有阅读热情的教师不见得能促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在的愉悦与刺激力。教师应向学生们推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有针对性地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平时不曾接触到的人与事,增加他们对自身日常生活情趣的探索,开拓出一个特别的天地。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由感知开始,发展到联想,再深化到想象,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审美活动,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在教学材料编排上,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编撰进来,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首先,相较于传统的诗词歌赋和本土的民族文学内容而言,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中学生对外国民族风情的认知和感受。其次,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崇高目标。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文以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特别的关注。(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陆俭明.《语文教学定位应定在哪里》[J],语言文字应用,200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周佳丽.《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及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6]周琰.《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及其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第2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经典诵读 中学语文教育 人格修养 学科意义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86-01

“经典诵读”的活动已经风靡全国。诵读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诵读辅经典,以经典助诵读”的模式,把诵读与经典紧密联系,即我们所说的“经典诵读”。

一、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意义

1.可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能力,必须依靠读、写、说、听全面结合,并且各种能力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诵读其实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对于读、写、说、听每项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推动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传统经典的载体,经常诵读,细细品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慢慢积累语文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在听说读写中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全面提高语文的素养。

2.积累素材,模拟内化,提升写作水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语言素材的积累对于提高中学生语文作文能力是多么必不可少,积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经典的佳作名篇,掌握好文章的结构技法,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文思如泉,很多符合自己表达的内容、结构方法以及情感语句都会呼之即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下笔如有神”。

3.承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健全人格

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构建学生精神文化这时传统经典教育的目标之一。

中华传统经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其是中华文化血脉与道德理念的载体,是五千年文化的浓缩,凝集了古代圣贤对于人生、世界的体验与思考,蕴含了道德准则以及精神品质,就算在现在也发挥其价值与意义。坚持实施,可以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在交往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净化心灵。

二、在语文教育中经典诵读的实施

1.建立校园人文环境,铸造书香校园

学校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①从精神文化方面建设校园书香气息

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可以说是精神文化,其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一种读书氛围,力图举办“读书节”活动,鞭策学生诵读经典,再将诵读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现;又比如举办主题为“中华传统经典”的辩论赛,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个性化诵读的效果。再者,倡导与发扬古典文化气息的校训,这最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可以经典中找到指路明灯。

②从物质环境方面建设校园人文气息

学校可以在教室、饭堂、宿舍、校道等悬挂或张贴相关的经典名句名言,让经典随处可见,在什么时候都可铭记于心,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学校也可开放、拓大建设图书馆,让学生可以翱翔在书籍的海洋中,扩宽学生诵读的视野。除此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播放通俗易懂的经典诗词,例如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明月几时有》等。用流行歌曲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经典,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达到背诵的预期。

2.整合经典诵读的资源

中华传统经典是历史长河中的珍宝,不能独立出来单方面教学,而是要适当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诵读变成一种生动、立体的教学活动。

3.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这一教学资源

课本教材作为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载体,里面含有大量的经典诵读篇章,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中学语文课本里所收录的古诗词、文言文都是具有不同风格与体裁,文辞优美,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具有强诵读性。学生可以从诵读中,发觉经典作品的魅力,感悟经典的美;其次,要从多角度领悟经典。“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经典的领悟也是各有千秋。如果教师一味用乏味的语言、标准的答案去解说经典,这样自然会约束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敢于说出自己的简介,这样思维碰撞、互相学习,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三、结题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沉淀,它就像是营养物质,为我们补充精神和智慧。经典诵读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快餐式文化”,而是一种放眼于青少年人文素养的积淀与积养、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精神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得青少年站在伟人、先贤的肩膀上眺望世界,展现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发明.论近50年来的语文教育性质演绎及学科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2]赵海艳.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3]刘玉红.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第3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自2000年9月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以来,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模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过程,它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什么是研究性,研究性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程红兵老师指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由此可见,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改革,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内核。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预设得太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对一段文章的内容及写法的解析,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学习习惯却少得可怜。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并不考察知识的产生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因而造成学生知识整体的残缺,难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将课堂开放到现实的情境,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受前苏联“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至深,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对学生的研究活动应作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

一、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研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强调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要特别讲究学习环境的创设,使之有利于自主研究的方式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学习环境关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比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用呈现固定结论的课件,还是设法做成能让学生自行选择,提供研究素材,可以直接对话,有利于自己得出结论的课件,这是环境设置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我校语文科组的教师曾共同设计了文学鉴赏的系列“学习资源库”,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背景、创作背景、作品作者评论等资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分析,得出结论。我曾经制作了“苏轼”学习资源库,这是一个网页形式的课件,收集了苏轼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加强。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做这样的“研究”学习。

二、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多动脑筋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法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探究能力:

1.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在综合性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例如,我在讲授汪曾祺《胡同文化》时,考虑到文章涉及诸多文化问题,就设计了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文章涉及的文化问题入手,用一周的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搜索、查看书籍等途径完成收集信息的工作,进而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在目标指导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对培养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极好的锻炼。

2.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文本的意义也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单项的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其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比较鉴赏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几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性比较。例如我在讲授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与清朝袁枚的《祭妹文》进行比较鉴赏,学生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探究,会有以下发现:(1)感情基调相似。两文都是那种对至亲的拳拳爱心和绵绵亲情。文笔都那么自然质朴而淡雅,却表达得那么哀婉叫绝。(2)表现手法也很相似。两文都是以深情的缅怀作为主线串连起一件件往事,“寓真情于家常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3)两文的景物描写也一样的墨淡情浓,景物描写虽都只寥寥几笔,因为是用缅怀的色彩去点染的,所以更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文学样式的不同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用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课内外连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写作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该“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积累与素养是创新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其次,要引领学生关注时代,积极思考。而积累作文素材、关注时代都是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四、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象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发现问题、主动选题、主动研究,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的文化生活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只要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一定可以绘出美丽的生命画卷。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

[2]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第4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中国分类号:G633.3

1. 语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1课堂是教师和同学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教学中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当就可以使课堂的教学质量下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不正确的方法,比如填鸭式教育,认为一味的加大学习所占的时间,加大课堂的信息量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又比如教师一味的讲着自己的知识,全然不顾学生的课堂互动和反应等等这些都会造成课堂缺乏生动,显得乏味无聊,教学效率降低。

1.2教师和同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同样也是导致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如果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师自己都不明白自己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学生自己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前预习,上课之后就会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一旦失去了目标学生的主动性就会丢失,只能一味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倘如失去了主动性,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的机会就会变少,教学质量低就变成了显而易见的事情。

2.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2.1课前准备和教学目标

课堂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的进行准备。教师通过备课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课堂中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样,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抓住本堂课程学习的重点,找到学习本堂课程的目的。教学目标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更好的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胸有成竹,而学生则会根据目标的指引,找到教师教学的重点,和自己需要掌握的更加牢固的知识,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2利用任务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几个合理的任务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设置的几个关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更容易地抓住课程的目的,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课堂的教学目的一步步地实现,这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3合理地设置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几个巧妙地提问。提问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引导学习进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一堂课程中,老师可以设置几个精妙的提问,教学质量的提高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提问则是一门非常值得捉摸的学问。提问要做到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要做到关键,能指引目标;要做到启发,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活跃和主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古板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坚决摒弃。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应该让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热爱学习。而以往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应该坚决的摒弃,不予保留。改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2.5丰富教学手段

现在社会科学发展的迅速发展同样也会反哺到教育事业。我们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高效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同样这种方法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的活化课堂教育。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易懂。比如诗歌中营造出来的意境,散文中创作出来的美景,文言文古时的背景等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更加直观的体现给学生。合理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可以使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课堂教育更加有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6教育语言的应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要工具,然而如何科学的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则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关键。教学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同时课程中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可以很好的感染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环节紧张的教学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所需要的知识。

2.7课堂中的表演形式

传统的课堂形式,是灌输式的教育。老师一味的把知识远远不断地灌输给学生,过程简单、重复、无聊。如果用表演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则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话剧等课文,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表演其中的某一些人物和情景。这不仅可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预习和准备。这种寓学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2.8让生活指导教学

脱离生活实践的教学学到只能是呆滞死板的知识。我们应该将语文课堂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让知识变得灵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细节。让课堂的知识变得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充满真实情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主动的思考来解决课堂中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把抽象的语文课堂教育具体形象的呈现给学生,使之更好的理解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虽然日前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实际的课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各种样的实际问题。我们要总结之前取得成果的经验和方法,同时积极创新新的思路来提高高中语文的课堂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高中语文课堂的课堂质量会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菊玲:《教师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书育人》,2011(10)。

[2]朱元忠、董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中学教学参考》,2011,(04)。

第5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传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针对这一点必须按照新课改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严格控制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扩宽学生写作空间

学生作为语文作文课堂的主体,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并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制定语文作文教学方案,这样对于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合理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学生对自身周边的事物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全面的了解,并将这种了解以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生活状态有一定了解,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身所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借以提升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理论上来说,作文题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常生活,结合日常生活形式,进行写作指导,能够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中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涉及多方面的作文体裁,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驾驭各种语文作文体裁,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以“××值得品味”为题的作文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选取适当的情境,并就这一情景要求学生进行选题,在选题过程中锻炼学生自身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处于心理多变的阶段,在实施初中生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变化趋势有全面的了解,并依此制定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在保证语文教学顺利实施的同时,保证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所提升。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进行写作资源开放处理,确保学生写作资源的开放性,这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写作资源缺失的现象,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中学语文作文选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具有哲学色彩的作文题目,这能够在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身正能量,使学生心理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理论上来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学生所处的环境制定语文作文学习方案,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进一步提升,减少学生在语文作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稳步提升。教师应按照学生自身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作文指导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愿望,进一步推动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以“我生活在××中”为题目的作文之前,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根据沟通结果分析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并要求学生将自身心理发展趋势和自身所掌握的哲学只是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写出符合自身心理状态的作文。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必须保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写作文,确保学生自身语文写作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三、按照新课标理念制定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计划

按照教材内容制订语文作文教学方案,能够避免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实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课内作文引导,还需要进行课外作文延伸,激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提升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选取课外阅读书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需求选取适当的课外书籍,避免学生在课外书籍阅读过程中出现问题。在选取课外书籍过程中,尽可能选取含有名言佳句的课外读物,这不仅仅能够提升中学生自身哲学涵养,还能够提升学生佳句积累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生后期语文成绩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思维和语文知识掌握纯熟的条件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作文,提升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写作兴趣的同时,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比如在写作指导《自由作文》一课时,需要学生将课本上知识与课外读物中的哲学进行有效结合,按照学生自身思维进行写作,对自由作文的了解有所提升,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按照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秉持扩宽学生写作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按照新课标理念制订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计划这三点要求,在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韩倩 单位:江苏省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莲莲.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

[2]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6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互动

一、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奏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第7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第8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教学;创新探索

随着科技成果的屡创新高,社会进程大跨度前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要求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时代脉络实现创新教育呢?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以下几点心得。

一、赋予初中语文教学以新的历史使命

教育工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的责任,那么面对现实发展的新需要,语文教学目标也要进行及时修正,加入创新元素。在兼顾学生多方面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要想将创新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就必须建立新的教学目标。在工作中,语文教师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基础。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为创新教育服务的?首先,要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在新式教学中考试成绩不再是最重要的教学标准,它更注重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性的开发。其次,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重心,课堂上要以学生的主观意识形态为关注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最后,创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方式具有多变性,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有新颖性,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保留学生的个性并加以塑造

在传统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并不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学生看似天马行空的想象,却是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最好体现,这是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源泉。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针对每一个学生独有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使每个学生在未来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发向。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第一,从学生的爱好入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冒险性心理、自我约束力、统筹管理、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等个性特点,为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准备必要条件。第二,针对学生个性开展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来,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和能力锻炼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因此,教学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变,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三、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

以往的教学方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甚至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树立创新精神成为新的教学任务。第一,要敢于质疑,提出不同观点。传统教学里学生处于被动立场,把教师给出的解释当做金科玉律,将教科书上写的内容奉为圭臬,很少会提出怀疑。没有对事物质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不可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更不可能通过实践产生创新生产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教导学生求真务实,敢于质疑,勇于提出独特见解,把教学知识变成创新的阶梯。第二,帮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但要求学生要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学习、提问、答疑的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勤学好问的习惯。第三,保护学生别出心裁的创意想法。在往常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要做的就是听话、服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遭到压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独特想法和新奇创意能力,使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开放性

第9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文

1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教师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低

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城乡中学环境的差异,生活待遇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影响,农村中学难以留住专业性极强的语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教师时时被城镇重点中学挖走,教学人员往往不够,就从其他专业临时调入,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制约着教学的改革。

1.2 只重基础知识,漠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生机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经常听写生字词,古文诗句,忽视了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忽视了对新课程的全面了解。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教师把课内当做任务,课外当做虚设。农村语文教师离家较近,家务事情繁多,参加研讨机会少,也并不重视,学校教研活动也较少。教学研究空气不浓,开拓创新,自我进取,业务学习意识淡薄,与现代教学改革所需差距大。更有甚者,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加班加点补课,拼命死灌,一门心思扑在课本教参上,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1.3 农村中学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教学评价体系落后,影响教师教改的积极性

农村学生情况非常复杂,贫困生多,转化难度大。学生理解能力差,领悟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学习应付。学生中厌学情绪大面积产生,优生和差生的差距较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课改情绪,影响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领导观念陈旧,对教学改革的观念理解不清,教学评价体系落后,评价死板硬套,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严重挫伤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

2摆脱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目前现状的观点及对策

2.1 转变育人观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2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建立现代阅读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要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3 立足农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教学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那么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要多于教学本身。当今通信网络已经很成熟,信息交流更顺畅,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将外面的信息带给学生,同时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3结语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实际困境,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育人观念和课堂教学观念,彻底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立足农村,根据学生实际,改进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建立现代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向生活、社会学习,再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农村语文教学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