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英语教学;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10-019-05
引 言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浓厚的今天,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日趋紧密。无论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国际贸易、资本流动,还是诸如凯恩斯相机抉择理论、IPO绿鞋机制、创业板做市商制度、呼之欲出的国际板等这些进入国门的同时扬弃西方金融思想和制度的金融创新,都使金融英语成为当今时代广泛需要的一项人力技能,掌握金融英语的专业人士为时代所亟需。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史志康教授认为:“上海如果继续在金融英语人才的培养上没有危机感,步履缓慢的话,那么,被抛离金融中心城市的第一集团就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高校教育对金融英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基本形成了共识,金融英语课程已普遍纳入了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的金融学专业更是如此。但是,目前高校制度对金融英语课程在思想上的重视与在实践中真正落实这种重视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更为迫切的矛盾是,金融英语教学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亟待提高。提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不断探索,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进创新,发现和总结出这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症结,然后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这样就能够使这门课程真正走上服务于时代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轨道之上。
一、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分析
对于经济类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金融英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于英语专业,也不同于其他的经济类专业。在当今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困难,这些难点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对金融英语的课程定位不清晰,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有待加强
金融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应取决于这门课程最终的培养目标,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怎样的技能,成为适应何种社会需要的人才,以此来决定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过程即为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定位是课程发展的战略方向,定位准确恰当,课程建设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如果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为培养直接服务于必须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岗位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一定要突出实务性,教学内容就必须与岗位业务实际紧密结合;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对金融领域专题问题做深入研究的科研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突出金融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金融专业词汇的扩展;如果这门课程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国内金融领域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那么课程内容的设计就需要对金融业基础的词汇、术语、业务、制度和理论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在听、说、读、写做全面的培养。然而,当今许多高校从上层的制度供给者、中层的管理者,再到下层直接接触学生的课程实践者对金融英语课程定位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混沌的,甚至有不少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还存在这个问题。这种状况是导致金融英语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改进高校金融英语课程定位不清的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
(二)教师和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当前金融学专业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单向讲授灌输式教学法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具有更好教学效果的启发问题式、专题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使用的比重很小,许多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给人以敷衍之感。再从学生方面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缺乏积极回应,使教师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这种现象的产生有许多原因,包括课程定位、教学环境设施、教学方法、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素质等。这些原因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浅层次原因,而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金融英语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是导致这门课程教与学的主体主观意愿都不强的根源所在。
从教师方面来看,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定位认识不清,于是难以形成本课程成熟有效的系统教学模式和授课风格,做不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同时,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也不足,于是自然出现教师授课时不够投入、敷衍塞责的现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普遍,而这又缘于学生对金融英语许多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误区。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狭隘地理解金融英语乃至英语学习的意义,认为自己将来的职业接触不到英语,因而学习金融英语没有意义,于是这些学生就形成了仅以应付考试拿到学分作为学习这门课程目标的消极学习策略。
(三)学生对金融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普遍的学习态度和愿望也会感染教师,学生对金融英语的学习缺乏兴趣使得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施展, 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导致这种学生对这门课程兴趣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校方的课程定位问题,有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当然还有来自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及其自身素养、志向方面的原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兴趣问题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围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如研究性教学、发现式教学的改革,是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
二、应对金融英语教学实践中难点的对策
(一)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共同正确定位金融学专业的金融英语课程
目前,高校的管理层已经普遍认识到了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落实这种重要性方面颇显不足。诸多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中金融英语课程仍然是选修课,使得这门课程的一类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缺乏校方的政策和制度平台。因此,校方管理层作为这门课程的制度供给方需要切实推进金融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逐步确立金融英语课程在金融学专业中的核心必修课程地位,给予这门课程的基层教研工作以良好的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持。在这门课程定位的制度变迁中基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改革推动是管理层真正重视这门课程并提升这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予这门课程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门课程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定位为既掌握基础的金融专业术语、理论的金融专业英语表达又熟悉基础金融实务中金融英语的应用。任课教师需结合这种人才培养要求设计这门课程的内容,将该课程教学模式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转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模式;将单调灌输讲授词汇、课文原文逐句翻译、课后习题讲解的教学模式改为活泼有趣的小组专题会话练习、小组情景对话、任务布置及测试等丰富多彩的发现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这种制度的制定和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改革转变金融英语课程混沌的定位现象,使该课程逐渐成为服务于时代的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
(二)任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
学生对于金融英语课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这门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实际上,学生对这门课程在最初就存在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出现诸多不良教学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许多任课教师对此没有清晰的认识,也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任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端正对金融英语课程的认识和学习目的呢?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在金融英语课程开课前首先根据学生的以往英语成绩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个大致客观的了解,然后以课堂、课间和课下询问以及课堂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解学生究竟是怎样看待这门课程的。之后教师基于学生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在教案设计中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阐释、和学生讨论“学习金融英语对我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尤其要重视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在实践教学中会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很可能不会用到金融英语,所以学习该课程没什么意义,任课教师需要就此问题及其他问题从如下几个方面与学生讨论和交流:其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最初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最初择业时,个人意志往往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选择,认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不会接触到金融英语不免武断。其二,金融英语为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金融英语对于高端金融人才是一项必备的技能。其三,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英语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知识的各行各业中,诸如QFII进军中国A股、美国QE政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济事件,而作为一位金融学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对这些经济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其四,金融英语的学习素材中有大量的金融学知识信息,它们能够为金融学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提高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最后,每一位同学都已为英语的学习付出了很多的汗水和时间,现在选择了金融学专业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金融英语是将这些前期在英语学习上的辛勤积累转化为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后关键的一步。
(三)改革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以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在金融英语的教学实践中更能得到印证。掌握金融英语这项技能更多需要学习者勤奋认真地去记忆、总结,而较少需要逻辑推理、想象。因此,在繁琐的金融英语记忆背诵中如何变单调枯燥的学习为灵活有趣的学习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者都要面对和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金融英语的教学实际,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之外的多种教学法灵活运用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中是提高这门课程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具体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问题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发现式教学广泛运用于金融英语每一节课的课程设计中,逐步降低乃至取代单向灌输式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对于问题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进行到利率问题时,结合最近人民银行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全面放开说明中国的金融环境有什么变化?全面放开贷款利率对中国经济有何益处?对于情景式教学,将之运用于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market, foreign exchange章节;对于讨论式教学,将之运用于Eur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等知识点的介绍。
2.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法,给学生适度的压力和动力。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金融英语的学习中计划性和方向性并不明确,而且学习的自觉性差,这种现象在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更加凸显。运用任务式教学法可以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具体方法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为每一堂课设计布置学习任务,在课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下达。这个任务包括:时事金融英语材料阅读,金融英语视频观看、听力材料学习,习题练习,PPT专题制作等。此外,任务的形式还包括在一个教学周期设置1-2次的随堂Test。任课教师尽量将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量化,并将之以一定权重纳入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中,而且教师对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点评,表扬优秀者,肯定进步者,鼓励努力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当今的学生对荣誉和成绩仍然是十分看重的,因此,上述任务式教学法的运用会给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增强学生金融英语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具有强烈的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较强英语学习兴趣的同学去组织管理课外的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这种活力、创造力和潜力得到释放,在释放的同时学生学习金融英语的兴趣也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实践中发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熟悉的同学之间,这样的环境十分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拘束和羞涩感,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敢于用英语交流和用心地倾听,这样的第二课堂对于金融英语课程的教学同样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4. 整合金融英语教材,给学生提供时代感浓郁的自学材料。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英语教材林林总总不下十数种。这些教材的内容和风格有较强的同质性,都按照金融业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以英文原文难句解析词汇课后阅读习题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各章节的内容。这些教材的内容照顾到了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点专业英语表达的介绍,但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几乎都不同程度与时代最新的金融事件存在脱节,如果教学就囿于这些有限的材料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学生成为面向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教材中对银行柜台、外汇交易等实务的介绍十分单薄,要么不做涉及要么通篇如此。因此,金融英语的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大量整理汇总工作,整合金融英语的教材,使每一章节都有相配套的与时事紧密结合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随时查阅,而且要在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金融实务的介绍。
结束语
金融英语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的难点,这些难点首先在于这门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课程,其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影响这门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熟悉乃至掌握金融英语技能的专业人士日趋成为时代亟需的一类人才的今天,广大金融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应针对这些难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克服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困难,使金融英语的课程建设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赵惠娟. 改进金融英语教学的基本构想[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3).
[2] 巨 铭. 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英语教材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8).
[3] 舒 娜. 高职金融英语分步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5).
[4] 李丽丽,谢建中,乔媛,任. 高职金融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5] 胥丽卿. 高职院校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6] 冯长甫. 关于强化金融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7] 王晓佳. 关于强化民办高校金融英语教学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8] 郭 磊.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9] 孙 钰,潘天芹. 论应用能力培养导向的独立学院金融英语教学模式[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10] 张 靖. 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改善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效果[J].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6).
关键词:非金融专业金融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7-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金融学课程在财经类院校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金融学相关课程,有的称为《货币银行学》,有的称为《金融学》,并且在其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前非金融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究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当前非金融类经管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取和教学内容编排不够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都选择《货币银行学》作为财经类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的唯一课程。国内比较这方面的经典教材是黄达老先生主编的全国优秀教材《货币银行学》(2003年改版以后更名为《金融学》),其他各校自编教材从内容上看基本也秉承该教材的体系。这些教材基本都偏重于宏观金融,而对于微观金融则关注不够。而且全国同类教材结构体系过于趋同,缺少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特色教材。从各高校《货币银行学》或《金融学》的教学大纲来看,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五大板块:一是金融基础理论,包括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内容;二是金融市场和机构介绍,包括对不同金融子市场的简介、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简介;三是货币理论和政策,包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等相关理论和政策;四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包括金融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五是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内容,包括外汇和汇率、国际收支平衡等内容。这样的内容设计看似面面俱到,但正因为内容过于庞杂,而非金融专业对金融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只有一学期36课时或54课时,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就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难以突出重点和专业特色,学生学后可能就是记住一些专业名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和规律还是摸不着头脑,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未体现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目前国内高校非金融专业和金融专业本科生使用的《金融学》教材基本是相同的。对于金融专业本科生而言,《金融学》只是其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完这门专业基础课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公司理财等,会对在货币银行学中所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而对于非金融专业本科普及金融知识式教学而言,由于缺乏后续课程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因而需要在这一门课内使其对金融运行规律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社会上的金融现象基本可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解读,并且对于其本专业的学习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而从目前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来看,显然难以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效果。此外,授课教师基本来自于金融系或金融学院的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有所侧重,而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教学内容改革没有跟上金融实践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年年在谈,年年在研究,但往往谈得较多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革却谈得不够。特别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改革显然落后于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如火如荼、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却是金融学教学内容十几年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金融实践的发展,需要在金融学教学中加以体现和解读,而如果沿用传统教材的内容体系,过于强调货币发展、银行运行和货币政策等内容,忽视对微观金融运行机理的分析,则会使学生因所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二、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其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原因。
1.新教材的建设因循滞后,缺乏前瞻性。从金融学教材建设来看,一方面过于注重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的延续性,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实践的发展大胆进行内容设计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国内社科领域的研究大多重务虚而轻务实,亦即重宏观而轻微观,致使在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上还是偏重货币均衡、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金融发展等宏观内容。而我国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以后,对于非金融专业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内容,金融中介理论等微观金融方面的知识却没有在教材中得到应有体现。国内难以编出适合多种需要的优秀教材,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金融学教材由于各种原因难以直接作为非金融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因此,作为金融学教科书,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生学习后能基本掌握金融的运行逻辑和规律,不致投身社会后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而手足无措。
民办高校已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也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各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从中探索出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之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金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学科微观化的特征日益显现,金融行业的职业特征使得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金融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金融行业营业网点的业务人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尽快适应金融行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逐渐成为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全国各地的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都加大了教学投入,各高校纷纷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组成员对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调研情况看,各高校主要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实验教学模式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验室主要是应用型实验室,如模拟银行业务实验室、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等。教师结合软件进行演示,学生边听课边动手操作,可以较快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展示金融业务的特点,软件的模拟效果越好,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环境的适应速度越快。
(二)案例教学模式现代金融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快陈旧,金融案例作为学生专业知识拓展的重要渠道应用非常广泛,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从教师提出的若干项与课程相关的项目中进行选择,分组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教学活动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任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四)“以赛促教”实践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参赛熟悉了真实交易机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实现提升投资能力与业务竞争力的目标,全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实岗实务”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过程按照“实岗实务”设计中所对应的岗位不同来划分几个实施阶段,如岗位认知阶段、轮岗实践阶段和顶岗实践阶段等。每个阶段都在一个共同的实训创业平台上展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创业能力。
(六)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往往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在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进行教学管理。部分高校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将学生直接带入金融企业,学生有机会与金融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职业能力提高效果显著。
(七)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学生在学校这个相对安全的平台得到充分锻炼后,未来的创业之路也更加宽阔。尽管各民办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各具特色,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沿袭着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金融案例教学方面的指导教材和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尚有待完善;在“任务驱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参与度,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差,各小组的工作往往都是一两个学生在做,团队合作较难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要依托于良好的实训基地环境,民办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在实训软硬件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实岗实务”、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多层次的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的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对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则较难开展。
二、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内众多学者对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考察和研究,这给我国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企业,由于德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实践教学的比重往往达到70%—80%,而理论教学也更注重实用性。德国的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程度很深,学校与企业发展之间也关系密切,这在教学中就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些直接就是在工厂里进行的。[1]这种模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岗位需要是“标准接口”,培养人才的目的性更强。美英等国家的实践教育模式为“能力本位教育”,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愿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战场所,课堂上分析的是真实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随意提问。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如法律咨询、企业顾问、形象设计、金融理财等,通过教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实践,学生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从以上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国家立法层面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国家、社会共同投资建设实训基地,有些直接建在企业,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实训师资有了保障,学校教师注重产学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学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2]实践教学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规范的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考核评价相对公正、权威。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要集合各方之力,突破传统授课模式,优化课程设置,重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积极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实验室资源利用率目前很多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占比在20%左右,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不能满足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考虑扩大实践教学比重至30%至40%。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集中于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的实训不利于合理配置实验室资源,因此可以将实训课融入到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实训时间,我校金融学专业所采取的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每章的理论教学之后即可到实验室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较快[3]。同时理论课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实验课则分班进行,使得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变得可行。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可谓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网络资源利用则需教师引导。如果能开设金融学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网站,共享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软件,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有了这个平台,实践教学的开展得以延伸到“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也可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析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项目型实践教学,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民办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与金融机构合作申报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项目,然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工作,也可以根据科研项目来设计教学任务。由于有实际的行业研究背景,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认识,对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实战锻炼。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可以解决民办高校教育经费有限的问题,由政府或企业进行资助,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使教育真正为企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开设模块化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根据岗位分析结果,把职业能力要素经过分析,组合成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构造模块化课程,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模块设计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基础实训模块。即学生通过学习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等课程中的基本实务操作,加深对金融学专业理论的理解,反复进行实务操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职业基础技能。第二,提高实训模块。随着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模块化教学逐步融合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期货模拟交易模块既要围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资金管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教学,同时也要用到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等模块的基础技能。第三,综合实训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实训模块,教师提供给学生与金融机构岗位要求相对应的实训任务,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其开展创业实训模块。[4]
(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金融行业证书是业内专家对岗位能力经过长期调研和反复论证的结果,行业证书考试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实践教学将考核标准与专业资格认证挂钩,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实际岗位能力后取得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也日渐成为很多民办高校的做法。[5]这种课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考虑行业证书的要求,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达到金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石晶,刘彬彬,王厦.独立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2]石磊.提高职业适应性的实践教学模式选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5).
[3]杨悦梅,陆亚文“.实岗实务”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4]周建松,郭福春.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一)实习方式比较
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2011级学生采用的是到社会上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23家金融机构进行学年认知实习的方式,以下简称社会实习。2012级学生采用的分三期是在学院内以模拟训银行为主进行的社会仿真综合实习,以下简称仿真实习。
(二)实习过程和实习内容比较
社会实习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地点,分配学生进行实习。在为期两周的时间,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特殊性,社会实习按照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和具体实习内容,如有的安排大堂经理,有的安排扫楼、扫街,查看规章制度,更多的是观察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仿真实习是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前精心准备,模拟一个微型社会环境,设计不同的企业、机构以及相应的规则,突出仿真性,按照实际业务程序进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亲身了解实践工作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爱岗敬业的精神。在仿真社会中,设计多家金融机构,在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下,不同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操作,有竞争,有合作。学生的仿真实习是从微型社会的CEO和行长的竞选开始的,之后的招聘大会由各企业的CEO组织,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职业选择投放简历,双向选择,最后确认各企业人员和岗位职员。金融机构中的主要岗位有行长、柜员、会计、信贷、人资、大堂经理、监管等。在实习指导教师(由专业指导教师和银行资深业务人员担任)进行业务培训后,各企业展开业务,整个实习在各企业员工考核和企业间合规性及绩效考核中结束。
(三)学生实习满意度比较
社会实习中,在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的学生满意度不同,在23家实习单位中,满意度为100%的有3家(均为接受实习学生人数少,为3人),满意度在60%以上的为4家,其他满意度都较低。仿真实习共进行了三期,第一期满意度较低,第二期满意度有很大提升,第三期满意度最高。
(四)学生实习收获比较
在社会实习中,学生的收获主要在于观察到了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但绝大多数同学对业务的流程、要求不甚了解,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作用不明确。在仿真实习中,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实习中提升的能力以及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后要提升的能力分析如下:1.根据调查问卷中对受访者对于实习对他们职业发展的态度调查里,受访者认为本次实习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比较重要的比例为49%,其次认为很不重要比例为23.4%,认为非常重要22.6%,而不清楚的比例为2.8%,认为不太重要的比例为2.3%,说明多数实习学生认为本次实习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重要性。2.在实习完成之后对于实习者提升的能力的调查中,比例在50%以上的选项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加深知识理解,分别为53.25%和57.72%,而选择拥有相关从业经验的选项的占了42.89%,参与核心工作和明确未来职业规划的比例分别为36.99%和33.74%,选择提供就业机会和没有什么作用的选项的比例都为9.15%,其他的选项只有3.05%,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受访者提高的能力都偏向于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选项,所以,此次实习对于大部分实习生来讲都是对自己所学专业有益的。3.在对于受访者想加强的能力的调查中,61.94%的受访者选择了沟通能力的选项,其次57.16%的受访者选择相关专业能力,剩余选项里除了商务礼仪和其他的选项都集中在30%至50%之间,相对较为平衡。可以看得出受访者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并不满意,希望得到加强,而且在相关专业能力上也需要得到提升,相比之下,大部分受访者并不注重商务礼仪的加强。
(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比较
在社会实习中,学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而不允许学生接触业务。而在仿真实习中,61.02%的学生指出缺乏相关指导。
二、对面向能力培养的应用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笔者作为两种实习模式下的实习安排组织者和仿真实习的指导教师,对2011级和2012级金融学专业学生充分接触,广泛沟通交流,在仿真实习结束后进行了反思。
(一)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思考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学习,一直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在课堂学,学生学习老师讲授的内容。实践教学多以课内实验课的“电脑+软件”为主,学生没有直观管,没有职业感受,进行被动的学习。仿真实习中,笔者看到了同样的学生不一样的状态。学生很认真,职业代入感很强烈,自己设计企业LOGO,制定规章制度,直觉进行考核,实习中发现问题,主动通过查找网络、查图书馆找答案,学习具有主动性。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知道“想学习”和“让学习”的差异。
(二)等待学习和期待学习的思考
传统的金融学专业学习,教师每学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传授,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没有期待,墨守成规。仿真实习过程中,学生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要求,对课程的期待性提高,兴趣增强。笔者在仿真实习结束后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一致认为学生有了很大变化,问问题的学生增多了,而且问题有了深度和广度,学生正在向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专业认知得到了体现。
(三)对课程设置的思考
仿真实习的结果表明,学生更愿意接受直观管强,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很好。那么,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是不是可以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加大独立实验实践课的比重,笔者认为,独立操作一遍所学到知识要比听一遍知识效果要好。
(四)对实习指导教师的思考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我国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广、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金融人才,这对金融学专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相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讲,工科院校的重点学科是工科,金融学专业起步较晚,教学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很多还是新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照发展比较成熟的财经类院校,没形成自己的特色。另外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毕业生在金融领域的社会工作中的覆盖率较低,学校知名度也远不如财经类院校,这使得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上相对处于劣势。但现代金融学越来越注重数理模型和数量分析,很多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被应用于金融学领域,这也使得工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具备了很多资源优势,如数理基础雄厚、计算机及信息技术资源丰富、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工作作风务实严谨等等。目前工科院校中的老牌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金融学科已经跻身国内先进水平,其他的理工科大学,如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金融学也都具备了一定实力。随着社会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对能够使用数理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发金融产品的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为地方工科类院校培养具有理工特色的、知识多元化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契机。
二、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分析
(一)工科院校本科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概述
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在《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指出,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可发展数理金融和方法论特色。经过几年改革,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突出工科特色,强调金融学与数理方法、工程思维相结合,强调定量分析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微观金融课程开设的比例,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目前一些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主要表现为强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金融学与工程思维、数理方法的密切结合,以及强调金融实践课程的教学。
(二)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状
从辽宁省来看,开设本科金融学专业的9所理工类高校也在进行着课程体系的优化。其中走在前沿的如大连理工大学,依靠学校深厚的理工背景,使金融学和数学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目前大连理工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已经形成逐层推进的包括数理基础、国际化(英语能力)、金融专业知识、金融专业实践和金融专业拓展的五大模块。辽宁工业大学本科金融学专业是新设专业,也在不断地进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和优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金融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成长创新型、国际视野型和综合应用型金融人才。本科教育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将培养重点放在具备优良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复合人才。知识结构实现“经济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投资实务”三位一体,能力结构实现“获取+应用+创新”层次递进,以保证优良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优化为四个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包括外语必修、计算机、数理分析方法、管理学科基础、法律基础五个子模块,共80学分,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41%,充分符合了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要求,知识结构全面合理。子模块课程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平台,逐渐从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过渡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语必修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金融英语、经济预测与决策(双语)等;计算机模块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金融电子化等;数理分析方法模块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信用管理概论、企业信用管理等;法律基础模块课程包括经济法、国际商法、金融监管学等。此外,学校其他院系和其他专业教师还未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公共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75学分,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39%,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66%。由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组成。宏观金融类课程以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等为核心展开,包括中央银行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等,注重金融理论的夯实,微观金融类课程以金融市场学为核心展开,包括金融投资学、投资银行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工程、国际结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公司金融、资本运营、基金管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等。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将根据实际需求,在规定的学分内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能力培养模块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投资、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等各类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形成适应性较强的、灵活的专业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36学分,由金融基础技能和实务技能模块组成,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9%,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32%。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包括统计软件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社会调查、商务礼仪等,金融实务技能模块包括国际结算实训、保险业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金融投资综合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共2学分,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模块约占总体课程设置的1%,约占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的2%。具体包括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参加研究性学习项目;参加专业能力竞赛;进行社会调研及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开放性实验;创业实训等。这一模块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了有效的平台。经过几年的研讨与改革,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不断地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然而,就目前改革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比改革效果好的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突出,外语必修模块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信贷、国际税收、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脱节,双语课程开设不足。其次,数理分析方法模块与计算机模块突出了工科院校特色,但与金融学专业的融合度还不足。第三,专业选修课程虽在更新,但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第四,实践和创新模块比例有增加的空间。结合我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情况,并借鉴老牌名校的建设经验,提出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的具体建议。
三、进一步优化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想
工科院校优化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应立足于本科阶段培养通识人才的大目标,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及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数理、计算机等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后续可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成长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建议
1.注重金融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强调知识结构体系的全面性。在金融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金融正在演化为以电子信息化、系统工程化为特点的现代金融。金融学科的发展特点要求金融人才的培养要强化外语、数学、法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更要突出自身的数理优势。同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阶段,仅仅通过四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金融专业全部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建设金融学本科课程体系时注重专业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综合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再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辽宁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体现了金融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在高年级开设一些与数理、计算机知识融合度更高的选修课程,如金融计量学等。同时提高英语与专业融合度,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增强学生国际化程度。
2.注重宏观金融课程和微观金融课程的平衡,突出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灵活性。金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就是以宏观金融课程为基础,如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培养学生宏观思维和分析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以微观金融类课程为核心,丰富如商业银行经营、金融市场运作、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风险管理等方向的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开发、经营、评估等实际工作做好铺垫。
3.注重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调整,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金融学科涉及领域广,发展迅速,因此金融学课程体系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课程种类门数应具有可调性。金融学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多,进一步优化时可以考虑压缩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做到少而精,减少学生考试负担。同时大大增加专业选修课门数,配合科学的考核办法,让专业选修课程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选修课程随时更新,以增加学科的前瞻性。如果工作量大,师资有限,可以考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院校合作,跨校选修,或者使用国内外的慕课平台。
关键词:金融学;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一、金融学专业大类招生的模式及积极意义
大类招生是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或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专业大类招收学生。考生填报志愿时,只需在不同专业大类之间进行选择。在我国,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最早实施这项招生改革的院校。2002年,北京大学开始在13个院系中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中按学科大类招生的试点;同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也试行了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大类培养的教育模式改革。2005年,浙江大学率先在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尝试。到2011年,“211工程”院校中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已经达到50%以上,很多普通本科院校也逐渐跟进。在众多高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之类的词汇比比皆是,成为重要甚至主要的招生录取方式。
金融学专业作为高校众多专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其大类招生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是综合类院校按学科招生的模式。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学专业被划分为经济学类。自20世纪末高校办学自扩大以来,不但综合类院校设有经济学类专业,许多理工农类院校也开办了经济学类专业。在经济学类专业中,各校依据自身的条件,设置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及国民经济管理、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贸易经济、数量经济等不同专业,大类招生后,学生只需选择经济学类,就等于同时选择了上述若干个专业。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二是财经类院校按院系招生的模式。由于财经类院校重点培养财经类人才,以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城市管理等为主要培养领域,大多数财经院校都设有金融学院,并下设金融学、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学、信用管理学、保险学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实行大类招生后,统一按金融类专业招生。个别院校也采用“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如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对于金融学专业而言,无论是按学科或是按院系进行大类招生,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均可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高招公平,增加录取机会。与大类招生相对应的是大类报考,对学生来说,表面上看可选择的专业数量少了,但实际上考生选择一个类,就等于选择了几个专业,同时避免了专业内部的级差问题。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录取机会,而且减轻了考生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风险,有助于缓解考生压力;二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盲目性。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对于一直处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生来说,除了少数从小就对某一领域有特殊偏好者外,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都比较盲目。在高招咨询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就是问学校能否转专业?事实上,由于专业选择不适合自己,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或应付本专业的学习任务,用大量时间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致使学教分离,不能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另一部份学生干脆自暴自弃,逃学逃课以致于不能顺利毕业。大类招生后,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选择,目标更加明确,结果更加理性;三是拓宽知识基础,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有多元化知识结构,又有复合型专业能力的人才。而金融学专业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可以更好地实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进行一年或两年的统一培养,然后选择具体专业。推行的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体现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求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学生在统一的大类学习中,不但可以拓宽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范围,而且可以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互补,增强学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金融学专业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办学定位要求着重于金融专业实践
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向链式化发展,金融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金融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就不能仅仅盯住高端人才,更要培养更多能满足实际需求的的人才。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河南省属重点院校,就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来看,与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有一定差距,国内985、211层次的学校对学生理论培养要高于我们,这些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从事理论研究的比例要大,所以,我们应错位发展,着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二)教学现实要求注重实践技能提升
在我校金融学专业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大约为20%左右,说明80%的学生要就业,就业就面临着到工作上需要实践技能。我院金融专业学生在四年大学的学习中,学习了40门、50门课程,考试历经数百次,他们肯定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学生们的实践技能提高不多,所以,我校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企业接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我校金融专业虽然建设了几个校外基地,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但总体上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在接纳、指导与管理实习生方面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提出你学校能给我企业带来什么?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作为谋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从事任何一项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谋求经济利益,尤其是金融企业更多地从事脑力活动,其工作空间限制了接纳更多的人员。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中国的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够,多数合作都是基于金融老师个人与金融企业管理人员的私人关系而开展,存在临时短期化的倾向。
(二)校内实验室有限
我校现在没有单独的金融实验室,为全院四个专业共享的商务仿真实验室,具有200个机位,而学生占全院一半,加上中英国际学院一届180名学生。总体来讲,我院实验室的机位近五年基本没有变化,而学生在增加,所以,可以看出实验室有限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开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金融学系师资目前14人,随着学生人数增多,每位教师平均每学期担任三四门课,任务负载,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在总体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从教金融实践的教师数量更是稀缺,从事金融实践的教师也就是五六名,导致开发的金融实践课程有限。
三、金融学专业实践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金融实践教学,加强金融实践教学考核
我们应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力度,强制性地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管理,要严于一般性的纯理论性的课程的管理,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开设一门实践类课程,硬性要求教师加大对金融实践教学的投入,对学生可实行“实践卡”制度,要求学生对“必学”项目必须过关。
(二)重视“以我为主”的金融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
金融实践教学要通过“以我为主”校内模拟实验室开展为主,在实验室里模拟业务设计及金融核算组织程序,可以使学生分班级,尽可能在实验室小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实践课程在校内进行,能够多次仿真模拟,大大降低实习成本。同时,可转换角度,请金融企业的工作人员到学校的实验室来,做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师,以很快传递的工作经验。
(三)增加经费支持,激发教师开设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传统教育对实践课程不重视,绝大多数老师喜欢开设理论讲述课程,而不喜欢开设或承担实践类课程,所以,建议学校对老师开设的实践课程在经费支持、课时费等方面进行支持,形成不是要我上,而是我要上的局面。
(四)重视实践课程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国很多高校都展开了合作办学活动。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可以发现中外办学对教育发展而言,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加明显,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合作对象上,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方合作者主要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从办学层次看,跨越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截至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400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名单。这40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都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其中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有: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都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与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厦门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济南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等。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关不严,教育部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但许多国内院校和培训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和国外一些三流甚至不正规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
二、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挑战,只有牢牢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达到社会的综合要求。而我国高校教育虽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不够完善,所培养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引进外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合作办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多所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比如,东北农业大学、济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些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还不够完善。
(一)教学教材问题
一些金融学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对外声称自己采用的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先进。事实上,这些学校的金融学教材根本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即使引进了外国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几乎没有进行有效使用,所引进的教材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中外办学的质量,引进了很多国外金融学教材与大纲。但因为对所引进的教材,学校并没有给出固定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引进了很多低质量,不适用的教材。不但没有通过教材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还因为教材的不合理致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下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以上两种情况虽然体现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践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
(二)合作对象层次低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但合作项目的整体水平较低。在2013年中外合作项目的统计中发现,经过批准与审核的中外合作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共有900多个,本科层次的合作项目与合作机构有700多个。进行合作的对象一般都是国外二三流的高校,或是一些不知名学校。这些合作对象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没有充分的保障,我国进行合作的高校对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造成我国高校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整体偏低,所能引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资源不够充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提高招生数量,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过于夸大自己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一流,合作对象是国外名校,不重视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导致教育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三)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金融学专业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需要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教师。然而,当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次不齐,职业素养需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下的金融学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专业的要求更高。聘用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最好有一定的留学经验。但目前高校金融学所聘请的教师要么是有高学历,但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留学经历,要么是有工作经历和留学经验,学历却相对较低,总之,既具备高学历又拥有丰富经历的教师非常少。此外,教师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合理,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教龄较高的老教师,还应具有思想观念较开放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坚强后盾,年轻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前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完善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措施
(一)选用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
要想提高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改善金融学专业的教材现状。目前,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多学校还采用国内教师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来进行编写的,适用于全体学生。但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因此,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国情与金融发展情况,还需要了解国外的金融发展情况。但国内的教材并不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这些学习内容。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还需要使用中英双语版教学教材或是原装英语版教材。国内与国外教材除了关注的国家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国内教材更加重视理论,而国外教材则更加重视结合实际。金融学专业学生使用国外教材不但可以拓展视野,还可以将知识与国外的国情现状结合起来,做到与国际接轨。此外,需要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专业课程。比如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学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可以专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教师来进行教学。开设双语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学习与掌握外国金融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我国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所选的合作对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办学的水平。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资源较匮乏,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不会理想。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发展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前,高校要对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细致的分析,深入了解外方教学机构的办学能力与办学资质,避免遇到一些非法办学机构。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合作院校的层次。按程序对合作学习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国外合作学校与合作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进而实现合作对象的高层次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应增加各种优惠政策与扶植措施,对外国资源进行严格核查,详细调查其社会背景、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等等,进而开展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加强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审核工作,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保证金融学专业的管理机制、学科研究以及教学课程向着国际化发展。
(三)完善教师队伍
教师是决定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突出,教学经验不足,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也不会过于理想,相反,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高,教学经验还非常丰富,那么合作办学的质量至少不会太差。由此可见,金融学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合作办学的水平。要想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那么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将一些30岁左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送到国外合作对象或是其他名校进行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丰富其学习经历。金融学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留学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招聘一些海外留学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使其回国任教,也可以招聘一些优秀的外国教师。留学硕士或博士以及外国教师与本国教师相比,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要更长,对于外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点更为了解,可以将国外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引入到本校教学工作中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
[3]王悦,房红.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4]贾欣宇,裴英凡,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
[5]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叶敏.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1(7)
[7]潘娜,张洁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关键词: 金融学本科专业 实验课程群建设 构想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金融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近年来,人才市场上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矛盾表明:一方面,金融机构、企业对新型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那些同时具备金融学、财务管理、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等工作融于一体,能进行通常的宏观经济分析,特别是能够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必须积极推进金融学科的教学体系改革,特别是大力发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因而以广义实验课程群建设推进金融实验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与实践不足。
金融学科口径宽泛,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资源以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硬件资源的规模化。我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金融实验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们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后,从课程自身角度进行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安排,对整个实验体系的考虑较少,容易造成一些课程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性、顺序性和互补性,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实验设计的不合理,究其主要原因是对实验课程群的研究和实践不足。
2.实验内容整合与衔接不足。
金融实验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且不断推陈出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主要缺陷是管得过多,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学生自主性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其结果是学生模仿多、被动多、个性少、创新少,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期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3.实验室设备落后,实验教学软件良莠不齐。
实验教学依赖于实验设备条件,添购、更新仪器设备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尽管近几年来各高校不断挖掘潜力,加大了对实验室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实验室的面貌大为改观,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专业的不断开设,实验室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外,实验教学中新的实验、新的应用又对实验设备提出新的要求,实验室设备显得相对落后。此外,当前实验软件市场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软件设计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升级能力不强,也给实验课程的建设带来困难。
4.实验课程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部分学校实验课程的教师仍由理论课程的任课老师担任,他们不仅负责理论部分的课堂教学,而且直接负责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专门的实验老师较少。这样的状况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水平、专门的实验老师少;二是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验老师其实验课程的专业性不够强,例如一些老师对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并不了解,无法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现实问题,甚至一些老师对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验,这也是实验课程建设的一个软肋。
二、对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建设的构想
1.认真进行广义实验课程群研究,构建“四层次多平台”的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群体系。
在对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进行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努力找寻各门实验课程之间的联系与知识内涵的衔接,从广义课程群的角度来构建整个实验教学,能更为有效地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门课程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达到最优的实验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零散、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的实验教学问题。金融学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结构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实验课程群总平台分类实验平台业务实验平台具体项目实验平台四个层次构建。其中涵盖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应用课的相关知识。各实验平台包括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如:分类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这三个分类实验平台的设计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锻炼与业务创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对学生的实验训练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整个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试验课程群的构架如下图所示。
2.发挥各平台的作用,形成梯级建设模式。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各级实验平台的作用,达到融汇互通的效果。如:分类实验平台包括金融业务实验平台,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具体而言,对于金融业务实验平台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通过仿真模拟,熟悉金融业务的交易流程和操作;通过业务平台具体下设的项目,让学生掌握具体金融业务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理论研究实验平台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信息进行经济研究,以及运用金融分析软件进行金融建模实验,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分析,从更高一层次对学生的金融实验提出要求。因为当今的金融行业不仅需要具体业务的操作者,而且急需能够运用现代化的金融研究手段和工具进行经济和金融研究的研究者。有了上述两个平台实验课程的锻炼和训练,再通过金融产品研发和设计实验平台,从金融学专业的整体知识视角设置一些综合性强、专业面广及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综合运用各层次、各阶段的实验内容,打破课程界限。例如,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银行项目设计和研发的方向和内容进行模拟设计,甚至可以请银行的人员出题,由学生按要求进行研发和设计,这样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实验训练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兴趣爱好,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和实验方案并进行研究,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条件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本部分将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梯级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3.其他方面的配套。
构建了合理的实验课程群体系,形成了分级有序的实验平台,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项目,为达到良好实验的效果,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协调与配套。
(1)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条件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看。学校应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金融专业应规划建设如金融研究实验室等理论探究型实验室,模拟银行、模拟证券、保险实验室等应用型实验室,商业银行实践基地、证券实践基地等实务运作实践基地。这些实验室以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验条件,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另外,金融实验课程需要教学软件,软件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实验课程开设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采购软件时进行认真比较,选择紧跟行业变化和综合性强的软件,满足实验教学工作的需要。
(2)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设想,结合实验予以探讨和验证。在相关金融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实例,根据模拟交易系统,分析软件,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金融实验教学当中,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开展信息化辅助实验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培养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金融专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为基础,融入银行存款业务、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等知识,特别是随着现在银证业务、银保业务的兴起,银行业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求指导教师知识体系完善。其次,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要求接轨。最后,还应培养一批实验教学骨干,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4)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的动态建设。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高校应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本地方金融人才的需求状况,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因为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特点,也要求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必须处于一种动态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采用这样紧密联系实际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来指导实验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探索建设金融学本科专业广义实验课程群,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首先,金融实验课程要将专业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分析能力和专业工作方法。其次,金融实验课程应该是对某些经济工作岗位的全面模拟,使学生能通过模拟提前熟悉这些岗位,为就业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并充分发挥实验平台的作用,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的梯级建设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层次和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终实现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康海媛.金融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8,(7).
[2]惠莉.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3]晓星.关于金融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8,(5).
[4]魏程玲.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建设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