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理财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理财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理财教育论文

第1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语用学就是“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应用语言学本来多指把语言原理应用于教学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语言学的领域越来越广,已经包括文字创制、语言政策制订、语言疾病治疗、通信技术研究乃至人工智能研究等等。”“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句法学回答的问题是: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回答的问题是: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回答的问题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效果?”“句法学追求的是规则,语用学要弄明白的是功能。语文学问:X是什么意思?语用学问:你对某人说X是什么意思?”语用学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

2.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3.语用学始终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语用学的内容也就越充实。它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仅仅以语言教学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前进,它的运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4.语用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内在联系。只是它更侧重语言的基础性特点。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说专门对语用学进行过介绍,然而高考却并没有缺少对语言运用的具体而实在的考查,只是我们的注意力不是那么强罢了。而这一点也造成了目前语文教育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如此重要的一条规则,语文教材与教学在有意无意之中忽视了。

二、教材体系应考虑的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我们应当以语言训练为其要点,这样,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大讲特讲语用学,以语用学的科学体系作为最终出发点,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出路所在。实际上,教材中大量具有相当文学水准的作品离学生的认知水平本来就远,实用倾向也不明显,训练体系严重不足。教材内容和形式单一的这种倾向,恐怕是语文教学效益不高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以语用学为目标的学科教材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语汇运用体系。如果说,在小学时期还比较注重字汇的学习,上了初中以后,字汇的积累没有能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到了高中,更是忽略了词汇的进一步提高。语言是建立在大量的词汇基础上的,但是语文教材并不注重母语词汇体系的教学。

2.口语体系。“几百年来,书面语一直是文学的工具,也是判断语言优劣的标准的根据。人们认为书面语使语言具有永久性和权威性。因而,语法规则无一例外地都是用书面语作为例子。相反,日常用语却被忽视或被谴责为只表现出粗心和没有组织,是不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人倘不把已有的文化积累——包括语言——尽可能地占为己有,并且从这个基础上跨开步去,那他实际上是不懂得利用条件,让自己处在优势的地位。”“不过作为语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毕竟还是来自活人——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在我们的教材里,口语体系与书面语体系各自的作用并没有被引起重视。在教材里相当多的口语语汇系统,口语的语法系统更是付诸阙如。

3.书面语体系。现代汉语沿袭了古代汉语的深远影响。“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文言……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可惜,教材在这方面也没有太大的突破。

4.口语与书面语的语法运用体系。“书面语能精心组织,表达更紧凑、更复杂的结构话语的单位。”而相反的事实是,“口语的自发性和快速性使复杂的事先计划的机会减少到最低程度,并且助长了说话人当机立断的特征——比较松散的结构、重复、重新措辞、插入语、以及用语调或停顿把话语分割成易懂的意群。”“书面语展示出数种独有的特点,如标点符号、大写、空格、色彩和其他图文效果。口语中几乎没有与此相对应的特征。例如:口语中问号可以用升调表达;感叹号和划线部分可能用放大音量表示;插入语可能用减速、降低音量或音调来表示。”“有些结构只能在书面语里找到。词汇里的某些词条很少或从来不用在口语中,如许许多多音节的化学术语,或较神秘的法律术语。反之亦然,口语里使用的某些词一般不用于书面语,以及某些俚语和猥亵的词。”比较我们的教材,其语法系统,虽然多年以来有所创建,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点是关于口语方面的。

5.篇章运用体系。文章通常以篇章驭段落,以段落驭句群,以句群驭句子,以句子为基本构成单位,实现其表意功能。现存教材侧重了完整的文章,忽视了用选段的方式来实现其篇章的灵活性和巧妙性。与此带来的结果是,增大了学习的难度,大大减少了学生大量占有信息,进行对比学习的机会。

6.综合文体运用体系。教材中的文体通常以记叙、说明、议论的三分法为标准。对各种新兴的文体往往视而不见,远远落后于实际和时代的需要。也就难怪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用新颖的知识为内容吸引学生,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枯燥难耐了。

7.语文与文学体系。语文当然离不开文学。但是在教材中怎样处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却是一件值得研讨的事情。我们的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但是缺乏一个明确的准则。并且在教学中是以无形中拔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前提的。我们以为只要在教学中对范文进行一番分析就能达到目的了,因而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往往有一种文学化的教学倾向。文学的创造是要讲很多因素的,我们却忽视了这些因素。西瓜没有拣到,芝麻也丢了。

8.语文与文化体系。语文绝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文化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与文化联系密切,它是以广阔的历史文化为深厚的背景的。反之,我们也能从语言中窥测出历史的长久渊源。可惜,语文教材以表面化的思想教育体系取代了语言丰富的文化意义。

“文化语言学从一问世就呈现出它令人目不暇接的丰富性:方言与历史人文地理,言语交际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语法与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通约性,汉语言史与汉民族文化交融史,古汉字与先民的意识特征,……几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每一个分支都可以打开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视界。”(《语文的阐释》申小龙p612)教材中,有关文化方面的范例只有一二篇知识短文和少数几个练习,没有较为适当的选文。这或许就是当代学生缺乏文化的根源。

9.语文与多学科体系。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最能及时反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在语文教材中我们却发现并没有一点有关这方面的材料,而高考却无中生有地出很多这一类型的考题。这几年,高考题中这一类考题分值都在10%以上,范围十分广泛。

10.语文与信息语言体系(机器语言、计算机语言)。“电视、传真、复印、录像、激光照排、卫星通信、模式识别、各种语言分析合成仪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更把语言的运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语言学的领域越来越广,已经包括文字创制、语言政策制订、语言疾病治疗、通信技术研究乃至人工智能研究等等。”可是我们的语文教材却对此置若罔闻,视而不见。这无疑是对语文自身科学性的怀疑和否定。

11.语言与风格学体系。《文心雕龙·体性》把文章风格分为八种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并且进一步指出:“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将风格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由于交际的场合、媒介、对手、目的、内容等的不同,语言的运用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文体。”“语言里最常用的语音、词汇、句法项目是全民共用的,然而,每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对这些项目常须作出不同的选择。”“对于语言中一个项目的运用,有约定俗成的常规,然而,在人们运用的时候,常对常规作或大或小的变异。”直到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此都还没有任何反应。比如高中教材全文选文140余篇,讲解课文68篇,48位作者,作品风格的单调可见一般。

三、出路与思考

1.文章内容信息量太少、运用语言的几率不多

现行的教材是按文章本体的方式编排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全面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作者为设计篇章而付出的辛劳;缺点是夸大了篇章的实用功能;减少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化的运用机会;增强了学习难度;忽视了语言的操作水平。为此,我们不妨学一学西方一些教材编辑法,把教材编辑为教程的方式,通过大量选文的方式实现信息的集约化处理。比如现今世界上有名的几部英文教材《循序渐进美国英语》、《新概念英语》、《主导英语》等等。首先侧重语言本身的科学规律,表意的功能,其次才考虑它的其他方面,而不是首先把个性化学习的文学色彩放在第一位。

2.文体对比性信息欠缺

我国的文体学具有悠久的传统。“文辞以体制为先。”古人就是通过研究分析文体来教人写作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文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人们已经把文体当作一种“美的创造”时,我们的教材还停留在极为古旧的自以为是的贫乏的说法之中。这实在是一种不相称的事情。为此,在新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必须考虑适当增加各种新型实用的文体,以适应学生认知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上海H版等多种版本已从阅读能力方面要求,并不怎么看重三分法,对社会需要的文体样式如报纸、期刊、书信、工具书、书目、读物介绍等设置单元进行专门训练。这无疑为文章读写提供了新的思路。

3.辩证理解缺乏层次

美国沃尔夫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塑造者,它决定人们的思维,甚至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日本的语言学家时枝诚记也说:“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或理解,思想的表达过程和理解过程本身就是语言。”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得到公认的。高考对思维能力的测试也无一例外放过,但检诸教材,却不能发现有系统的训练模式。学生能否理解得深刻,还得看老师的教学修养如何,学生的天资有无差错。否则就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材时必须考虑的是怎样把语言的思辨功能加以强调。

4.练习设计无梯度

统观我们的练习,很容易发现它的随意性和杂乱性,即使教了多年的老教师也很难找到这其中的内在联系。由于以文章为本体,所以练习就成了附属产品。它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明显的不足:

①练习无梯度。高三的文章可以初一读,初一的文章放在高三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与之对应的是,高一的学生做高三的考试题不会在话下,而高三的学生做高一的写作也就同样一回事。初中的语文知识体系是由拼音、字词、标点符号、字典词典到写作,高中的语文知识体系也无一例外。聪明的学生只需要在初中努一把力,上了高中往往就会应付裕如。这样一来即使老师使劲教,也等于做了无用功。

②练习频度低。比较西方一些有名的教材,都十分重视练习的设计,往往为学生配有大量的操作练习题;练习与教材之间差不多50%的比率;并且还十分重视练习的简易性和难度大小,不需要学生另起炉灶,在教材上就可以通过操作来完成,从而得到提高。相反,我们的教材,由于选文侧重文章本体,所以很容易忽视练习在课本中的独特作用。有很多练习就是思考思考,如果要做,就得大动干戈,不是准备笔,就是准备纸,教师还得费心费力使劲改,总之问题一大堆。这样一来,操作不便,工作量增加,学生厌烦,老师也不愿意。

5.其他

语文教学包含着互相包容、互相作用的许多因素。但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形成了识字—读书—作文章这样一个程序,语文教学被完全孤立起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既是中国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关系发展和国际文化发展的需要。使语文教学与教育科学和语言科学的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纳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轨道,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语用学的角度把握语文教学的本体性质,研究语文教材,看来确实是改革语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2]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

[3]孙犁.作家要铸炼语言[M]。

[4]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152。

[5]剑桥语言百科全书[M].283。

[6]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7]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

[8]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

第2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1.1学习任务与其社会角色和责任密切相关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任务就是由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以身心发展和知识累积为主转变为以完成特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的社会期望和完成工作的要求为主。对开放教育的学员而言,学习任务就是促使其有效完成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此提高社会威望的一种方式,也是促进学习成为他们职业生涯或生活状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而且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并且很希望有速成效果。

1.2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放教育学员在学习方式方面具有自己的倾向和爱好,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如下四种:①行动型。有些开放教育的学员倾向于“从做中学”,他们对教师详细的讲授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所以当教师提问的时候就会不经过思考就会给予答案。他们热心于新事物,喜欢新的体验。在集体学习活动中表现的也很积极、主动,很多情况下都处于领导者的地位。②深思型。这类学员主要表现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很长的考虑时间,经常犹豫不决,很难做出肯定的回答,在回答问题之前需要更多地信息。这类学员还喜欢和他人一起学习,因为这样便于收集更多的观点和信息。③理论型。这类学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喜欢先了解基本原理,然后提出假设,并采用循环渐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他们常常用客观的、公正的和逻辑性较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还不接受他人的主观判断和众多的不同观点,往往只看重自己的理解。④试验型。这类的学员喜欢尝试和应用新的观点。对于学习内容,一定要经过尝试后才会相信,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善于用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充满信息、精力充沛,因此就会觉得教师讲的太多,他们认为只有在新的情景下才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他们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机会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失望。

1.3学习需要的类型多样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内部需要如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以及得到认同与尊重的需要;外部需要包括社会威望、群体活动等引起的外部期望以及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等。可以概括外:职业提高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要、社会刺激的需要、外部期望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组织的需要、认知兴趣的需要等。还有一些学员是为了培养素质、陶冶情操、满足自己的认知需求和兴趣。这类学员以学习充实精神生活,认为学习即享受。

2开放教育《财务管理》(省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建设的普教化,忽视开放教育学员特色长时间以来,开放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学校普通教育的延伸或者补充,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与普通教育相同或相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国家层面对开放教育的定位有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基本与普通教育相似,而忽视开放教育条件下的学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诉求。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似。基于开放教育的补充或从属地位,在教师聘任、课程内容、教材征订等方面也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相似。随着学习型社会观点的提倡和深入,开放教育的形式越来越广泛多样,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讲授的方法,学员在下面听,教师在上面讲,依然是开放教育教学的主导形式,没有的做到真正意义上开放教学。

2.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结构不够合理合理的结构是促进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结构不合理,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事物的发展就会偏离原来的目标。目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编排基本还是注重基础的财务理论,这种编排方式强调课程的学科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求全、求广、求深,但对符合开放教育需求的实践性、职业性、技能性和参与性的课程内容呈现则比较少,甚至是没有。课程教学大纲等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环节被相应的忽视,甚至实践环节只是理论上的存在,在实际实施活动中,根本没有开设,这种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理论学习不能指导社会生产实践,使《财务管理》课程的效用将大大地打了折扣,导致学员学非所用或用非所学,使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变成了应付考试和混文凭,真正到了企业财务管理一线,还是不能完成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

2.3《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学员学习兴趣不高开放教育的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教材更新较慢,满足不了学员在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利于开放教育学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现在不少教育管理机构对开放教育不重视,不少的人对开放不了解,有部分人甚至把开放教育当作是不正规教育形式,是在糊弄学员。由于不重视,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力量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根本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与物力进行科学研究与创新。在我国,由于开放教育发展时间比短,理论指导实践的不足,与开放教育相关教材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在现有《财务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很少有体现开放教育学习特点的开放教育教材,内容相对来陈旧,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出现的新问题,涉及很少,学生不能从《财务管理》课程中得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财务管理》课程缺失应有的感召力,再加上《财务管理》课程又有一定的难度,公式较多,计算较为复杂,而开放教育学员的基础又不是太好,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对《财务管理》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完全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

2.4《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单一,考核方式不够灵活,适应不了学员的多方位学习需求当前《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还主要是文字教材为主,主要是主教材、导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和期末复习资料等,充分利用网络和微信等多种媒体的移动学习资源还几乎没有。《财务管理》的仿真虚拟实践软件也比较缺乏,学员的真正实践机会很少。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的纸质试卷为主和平时形成的性考核成绩两部分理论考试组成,学员技能的考核和实践方面的考核非常少,考核只注重了死记硬背,对财务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核不多。

3基于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模式构建

3.1根据专业需求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资源财务管理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学科中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但是不同专业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就需要对财务管理课程分层次建设,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学员的需求。目前,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很多使用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的财务管理学教材,部分学校在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业、物流等省管课程的财务管理课程也是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财务管理教材,在课程难度上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明显偏大,而不同专业学员采用同一标准的教材,也不符合学员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开放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可以分为会计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对于会计专业要采用国家开放大学的统一财务管理教材,统一参加国家开放大学的考试,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财务管理是省设课课程,要结合学员实际和需求尽量去自建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在省设课的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对工商管理、市场销售、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等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理财方法和必要的理财技术即可,财务管理基础作为财务管理的入门课程就可满足需要,同时减少较深理论知识,增加好学易懂的经典案例和理财技能指导的内容,这样学员学习也较为容易,因此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

3.2实现开放教育的财务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由教师进行课堂讲授,而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即使做案例教学也无法将理论基础及应用解释得清楚明白,而开放教育的学员大多都有实际企业工作与管理经历,可能也接触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实际,因此对教师理论教学感到和企业管理实际不一样,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会不足,教师也缺乏感染力。此外,单纯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往往只会让学员被动接受,不去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如何使用以及用于企业管理何处,只有将所学财务知识直接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应用。本人经过多年的开放教育财务管理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从以下方面实现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学习与实践的对接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并且效果显著。

①ERP沙盘模拟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ERP沙盘的财务管理模块和财务管理模拟实训平台,作为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手段是非常有效的。ERP沙盘是模拟企业供、产、销实际中遇到的财务行为,促使学员去思考,怎样顺利完成相应的财务活动,这样结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学员容易接受,财务技能也相应的掌握。开发财务管理网上模拟实训平台,也是强化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手段,通过模拟设计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的分配、财务分析等财务活动,使学员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并且能够独立完成相应财务管理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学员进行ERP实训比赛,学员通过实训,使实践技能得到提高。

②企业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由于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软件较少,并且真正到企业实际实践的机会更少,这给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主设计模拟实践教学的资料。做法就是将一个教学班模拟成为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然后根据公司的组织机构将学生分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仿真扮演,通过模拟操作,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活动,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③深入企业财务部门调研考查,撰写调查报告。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有实际工作岗位,教师可以动员学员到自己企业的财务部门进行调研和考查,和企业的一线财务人员进行交流、取经,体会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异,探索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并写出相应的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

④在岗实践。开放教育的学员大部分都是有工作的,这就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的财务管理知识,并且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投资、统筹、利润分配以及流动资产管理等具体方案,通过这种方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有效结合,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然后进行总结,学员还可以在网上教学时相互交流,有时也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⑤邀请企业一线财务人员或财务专家到学校进行具体财务管理的实践讲座,以此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每个学期可以邀请一些企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录用会计和财务人员的标准,以及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的应聘能力和应对实际财务工作的能力。

⑥加强对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开放教育的多数教师都是一直从事课堂教学和研究的,很少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缺少企业实际财务工作的经验,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案例的理解多来源于文献资料,因此就会出现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学科的现象,很难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教师实践经验的培养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事业单位的课题研究等方式锻炼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并且丰富教师的财务管理经验。

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和会计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并将这些企业作为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以此增加学员的财务管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资金运作的方方面面,就需要学员从资金筹集、资金储备再到资金投放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以此从财务管理实务中去了解和体会,增加对财务活动的感性认识。

3.3基于开放教育学员特点建设有适应性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开放教育的学员一般都是有工作在身,有的还有家庭,大多是在工作之余,家务完成后才有时间学习,因此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去听面授课和圆满完成书面作业。因此在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把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网络化,使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利用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利用点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在财务管理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把考核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就算考核合格,不再采用传统的期末集中纸质的考核方式,做到随学随考,学完考过。在课程网络资源中要有学员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解答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4开放教育财务管理课程(省开)建设的成果

第3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兴趣与其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也证明学生平时对某种学科的兴趣,往往有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孩子喜欢你,那么就会喜欢你所任的学科,反之,就会对你做教的课程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重视感情投资,要以教师真诚的爱心唤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来影响学生,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对教材中的财会知识达到熟烂于心、运用自如的程度,而且要善于研究教材中的情感色彩与呈现方式,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预料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发现象,充分考虑课堂的情感氛围,教师要将对学生和学科知识的热爱之情内化为强大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科知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师要“以爱育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

曾经有人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并将爱心传递下去,今天播下挚爱的种子,明天将会出现一片热爱人类的情感之花。这就要就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严禁以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要求或训斥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产生厌烦。作为班主任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正确的发展把握好方向。教师也要利用课间、集体活动之余去班级活动,这样既与学生交真心的朋友,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可以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辅助答案,寓教于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情感做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笔者在执教《记账》一课时,开始上课没直接呈现课题内容,而是与学生拉起了家常,以教师关心生活的角度询问学生,今天是月初,大家是否又收到父母给我们寄来的生活费呢?那么你们上个月的生活费是如何话费的?当学生听到我的提问立刻流露出一种十分幸福的笑容,他们感觉到老师不但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在关注他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贴近了,师生也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其实我这几句简单的关心也在有意地为导入新课做铺垫,教师很自然的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记账》,这样使新知识的学习从亲切的问候开始,又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友好情感。中职生这个年龄正是充满活力、富有生机、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年龄,而并非一个仅仅用来装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就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或服务者,而不是领导者。教师要严禁用我讲你听,教师说多少学生几多少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个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情感是一座能量之山,学生的情感力量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目前社会也在积极倡导传递社会正能量,要调动学生积极的能量,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关爱,充满热情,以心换心,以情激情。学生在老师情感的感召下,就会焕发巨大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就会成为师生间情感与情感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三、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作用,激发他们产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的内在动力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习过程和个性等方面的变化,实施的一种激励性的反馈信息。就我们中职会计专业而言,内容比较单调,教师讲起来也是枯燥乏味,账目中的来往关系过于错综复杂。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针对职校学生生活阅历浅,道德观念薄弱的实际情况,我在财会教学中经常使用榜样教学法。也就是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也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选先进人物为榜样要从学生熟悉的或者本校毕业的人物当中选取,这样先进人物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更近些,更有力于让同学们接受学习。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震撼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些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本班优秀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影响,要对学生的好思想、好习惯及时用不同形式加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对一个班集体则有利于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第4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2000年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第5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医院预算在财务上体现出医院各种工作任务和发展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医院开展财务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医院预算的内容包括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支出预算有财政支出、药品支出、医疗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等方面的预算。收入预算有药品收入、上级补助、财政补助和其他收入等方面的预算。现在医院的预算运用的是“核定收支,定项或定额补助”的管理制度,核定收支的内容是财政部门和医院主管单位按照事业发展规划、医院特点、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工作任务等,对医院的收支预算进行核定。定项或定额补助是对医院的预防保健、社区卫生、基本医疗等服务的提供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根据相关标准制定出财政对医院进行补助的数额。医院在编制预算时要遵守“统筹兼顾、收支统管、依法理财”的原则。其中统筹兼顾是对不同资金要实行合理安排、统筹调度,既兼顾一般又突出重点的对各项支出进行安排。收支统管是在编制预算时一定要将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范围内。依法理财是医院预算管理人员要认真落实和贯彻医疗和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尤其是会计、财务、财政方面的制度。医院预算管理体系通常由预算专职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构成。预算专职部门的职责是处理与预算有直接关联的管理事物,对各个科室提交的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审核与综合平衡,并对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预算管理部门由院长或财务副院长为部门领导,其成员是财务和其他部门负责人,这是医院对预算进行决策的机构。医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预测、研究、审核预算目标,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基于财务视角分析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缺少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因为在较长一段时间中,医院财务管理运用的是计划经济阶段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让大部分医院不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的预算管理机制应该包括预算管理制度、实施细节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但现在大部分医院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甚至部分医院的规章制度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更别提完善的体系了。很多医院没有设立预算管理机构,没有能力和权力开展编制预算、监管和执行预算的工作。

(二)编制预算的方式没有体现出科学性

编制预算是保证医院事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时间跨度大、涉及部门多,是认真、严谨、不断磨合的一种实践。医院必须论证各种收支所具有的可以性,并根据财务部门的具体要求业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医院依旧使用前年财务基数加本年增长的预算方式,没有按照实际收支来编制预算,造成医院规模不断提高而资金不足的问题,影响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没有完善的预算监管和执行机制

现在我国大部分医院存在预算执行力差的弊端,忽视预算的考核与执行。医院运用资金时不受预算的管理和控制,导致预算缺少权威性和严肃性。一方面是因为医院没有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造成预算执行力较差,导致在编制预算时就注定其难以全面的推行的实施。另一方面因为医院在执行预算时没有监督控制的机构,医院也没有将科室核算与考核预算的执行程度结合在一起,预算反馈回来的信息质量普遍偏低,导致预算方案难以得到科室的配合而无法顺利的实施。

(四)医院缺乏预算管理的人才

财务人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较差是现在医院预算管理中暴露出的重要问题。因为我国大部分医院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事业单位改制而来的,医院的财务人员难以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大部分医院设置的预算机构缺乏合理性,医院难以根据工作难度和业务量配置工作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财务人员。另外现在医院从事预算管理的人员年龄较大,知识比较陈旧,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预算业务知识和财务政策,难以满足医院预算管理的要求。

三、基于财务视角探析完善医院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对医院预算进行规范化管理

在财务视角下,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于医院而言是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一定要引起医院管理者的关注。医院管理层要意识到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能够促进医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并积极推动各部门、各科室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支持,进而保证预算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执行。此外,医院还要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本医院的特点,逐步完善和调整规章制度的细节,进而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完善、系统的预算管理的约束机制和制度体系。在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的同时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能够让医院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医院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二)在财务视角下,医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医院预算管理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不但需要会计信息,还需要数量巨大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要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预算管理既需要医院整体信息,还需要所有部门、科室的信息,以及外部的相关信息。所以医院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妥善运用各种预算管理措施,适应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具有需要。医院可以运用以多维数据模型为基础的预算管理,在实施全面预算过程中提供信息支持,进而增强医院预算管理中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医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医院要构建起信息化管理机制,运用计算机软件促进规范化、固定化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医院建立信息化体系,能够达到监控资金活动、避免舞弊现象出现,最终提高医院预算的管理效率。要以科室的需要和业务量为前提,制定出灵活、精细、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三)重视预算管理的监督和执行

在财务视角下,医院要根据现在暴露出的预算监管和执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建立起专门机构对实际的执行工作进行管理。医院要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医院领导负责具体工作,保证预算管理在设计、修正、审批等环节能够在医院宏观方针和目标的引导下科学有序的开展。此外要根据行业发展和自身特点,对和执行预算有直接关联的其他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医院整体环境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促进预算在编制、监督和执行环节的顺利进行。医院管理者要提高建设预算监管的支持力度,对预算审批的审批重点和审批条件进行明确,保证医院整体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和预算管理目标相同。此外,要监督各个科室、部门完成预算的情况,尤其要建立预算管理的考核机制,激发科室负责人和成员完成预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医院要对编制预算具有的繁琐性予以充分考虑,并提高对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和专业素质的要求。一方面医院管理层要大力支持人才队伍的建设,招聘工作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从事医院工作,要改善和调整现在不规范的人才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要对从事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运用专业、系统的业务知识和财政政策培训,确保预算管理从业者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此外医院要对预算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只有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才能确保预算管理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预算的制定、实施和监管工作中,并提高预算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6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一)国际上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来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与此同时,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之后,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诸多国家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角由政府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各大院校主导,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必然的政治的延伸与补充。发达国家领军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国际人才培养。英、美高校借助国家政策与高校自身政策的保障,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完善课程设置,将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法国则通过加强与欧盟国家以及法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199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将科技创新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培养国际化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他们将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列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相对来讲,长期以来我国尤其我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比较慢,力度不够强,理论与实践中都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培养模式与一套综合化与国际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导致了长期以来人才结构上的极大不平衡特征,缺乏国际竞争实力,在高校教育国际化排名中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二)我国与我省国际化人才相关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别提到:“我国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2010年6月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了关于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的内容,明确指出高素质教育人才应该是能够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可见,人才国际化是目前也是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可以说,我国各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保障,下一步便是在实践层面的贯彻、摸索与推进。山西省经济发展中,人才结构不平衡现象尤为明显,各行各业都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而山西各个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明显的不足,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生阶段的培养上,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可以与国际并轨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最大的原因并非学生专业知识不足,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不足。同时国际通用语言问题也限制了他们与国际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创新水平落后等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比如说山西省大型国有企业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高薪(是普通工人的4倍以上)聘请了技术与科研人才,其原因就是企业存在人才瓶颈,本土人才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当然所谓的“胜任”,主要就是国际语言文化上的沟通,与信息技术的把握,新型设备核心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山西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转型与进步,急需高校培养适应我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让山西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山西。

二、国际化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基础及优势

如何培养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具备了国内国际化教育相关政策上的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首先引导了国际化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国际化教育项目的推进,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实现课程和人才与国际的并轨。成功的案例有昆山杜克大学,该大学通过高水平课程体系和跨学科教育模式,实现了高质量、国际化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中非常必要的一个方面是发展大学生的科学思辩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点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科学思辨能力是创新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将会影响其工作与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从而影响工作、学习效率,而且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其持续性的进步。为此,如果要培养具备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性、高效性发展,那么绝对不能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国际化人才“能力”培养与“创新”提升到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不过在实际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具体能力归根结底要建立在大脑的科学思辨能力之上。当今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日新月异,并快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加快科学信息国际范围内交流的同时,也加大了科技信息在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发展国际化人才的科学性批判思维能力对其生存能力及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一个民族在国际世界的立足以及生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两位时任总统布什和克林顿均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国际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并对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际化人才是高科技信息与技能的掌握者与驾驭者,国家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的素质便是科学思辨能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们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能够用所学的知识选择性地接受、理解并对各种现象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各自专业领域知识的实践驾驭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国际竞争实力。

(二)国际化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缺席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国际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多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掌握跨学科综合知识信息、科研成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发展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各相关域内的创新能力。《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挑战性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挑战性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极受重视,思辨能力的突出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足。它正是我国高校各专业领域内人才培养的软肋。黄源深(1988)生动地描述了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不管学生在写文章还是课堂上普通发言,不管是听讲座还是听课,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类似任务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症状,即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其原因在于科学思辨能力的缺乏导致思维、论辩以及写作水平均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国际化数据,没有国际认知高度,缺乏国际竞争力。科学思辨能力不足对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缺乏科学思辨能力,没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长期的缺乏,最终会导致自信心、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退化,长期以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地位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黄源深将其命名为“思辨的缺席”。如果要克服思辨缺席症,就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思辨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锻炼与强化训练。

(三)解决方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P•A•Facione领衔的特尔斐项目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于1990年了《特尔斐报告》,并给科学思辨能力给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包括:它是目的性极强的自我调节及判断;它是非常重要的探究工具;它既是教育的解放,同时又是重要的资源。思辨能力与完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自我矫正的人类现象。具有科学思辨能力的人不仅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在处理全局性问题上均能够纵观全局,科学客观、民主理性地分析问题,在关注国内时局的同时,也能够放眼国际相关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孙有中曾指出,我国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山西高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符合山西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发展需要,并可以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战略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纳入教学大纲中,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全面素质等。

1.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在大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把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核心培养目标,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当扩大其他课程比例,即除语言文学以及专业课程外的文、史、哲、社科的内容,设立跨专业辅修或双学位机制,利用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平台,如社会语言学概论、西方文论选读、文化研究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开设学分课,或系列讲座,专题介绍思辨能力的有关概念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思辨能力的学习意识,促成课程改革。这些举措总体上有利于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上、大纲性的保障。

2.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推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把思辨能力训练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纳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整体规划不同年级、课程、课型在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任务。教师则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针对性地训练思辨技能,做到多角度、分层次地展开思辨能力的系统训练。其次,建议授课教师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提问与相互辩驳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挑战性问题辩证思维,避免过多传统单向填鸭式知识传授方法。此外,建议多采用讨论形式,分配学生课前阅读任务,课堂展示,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提问,进行开放式讨论。最后,不管什么课,何种授课形式,在检验课程效果时,将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重要标准之一,督促教学方法的改革。

3.规范课程测试。

教授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内容,如何学,如何教,课程测试便成了重要的方向标,决定了教与学的态度和方法。只有将课程测试重点放在思辨能力及综合知识的考查上,规范测试程序与方式,才会加强对思辨能力训练和提高的重视程度,为此特作如下建议。一是专业课程采用自学、调查等研究性方法授课、考查。二是制定科学评估体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或个人展示、开展调研项目、记录学习日记等方法授课与考查,激发大学生综合创造力。三是改革传统选择类考试题型,增加个性化语言、思想和设计输出的考查。文科课程测试中,还要将归纳总结、分析或评价的写作能力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4.教师自身发展。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过程中,重点放在构成思辨能力核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上,发展并加强自身思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素质,创造有利于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并形成一套客观测评自身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健全体制。此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跟踪观察、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方式,通过量化和归纳的研究范式统计各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目标群体思辨能力缺席的相关原因,提供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展和渗透思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山西地方专业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山西地方与中央、国内与国际的国际化统一。

5.教育国际化。

在我省,尤其要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并进的教育模式,在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外国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我省高校学生走出去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教师互派的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共建。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检测本土制度与方法,保证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教职工与社会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教育的国际化。

三、结语

第7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材;人文教育

随着中国整个教育“新课改”的快速深入,新理念中有了一些教育语言符号,如“新课改”“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等。于是开始用科学人文主义的观点设计课程,既重视科学知识又重视人文知识,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把各个学科与人的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人文教育,精神陶冶成为课程的主旋律,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在渗透人文教育理念方面的一些主要特色:

一、注重人文理念,寓教于乐

过去的教材常常注重理论教学,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本教材注重人文理念,在内容选择上,挑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选取了贴近当今学生生活且趣味性较强的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为了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寓教于乐,本教材设计了情景性的对话和故事性强的课文,并安排了相应的课堂活动,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将所学的内容用表演的方式复述出来。这种对已学知识的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学生们的理解消化后的创造成果。

二、注重人文理念,寓教于情

本教材在语言材料中体现思想和情感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对相关的思想、情感教育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亲情。本教材第一单元就突出了家庭是促进成员间感情的纽带,是所有家庭成员爱共同存在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强调家要充满爱,指出没有爱的家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无论成功还是富有都不能确保人的幸福快乐。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2.友情。本教材第十二单元阅读部分以小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结交友情,如何处理和对待友情,让学生明白“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及“We must learn to write our hurts in sand and to carve our benefit in stone”。

3.师生情。本教材中第三单元的校园题材部分完全摒弃以往简单写景的模式,而以师生间感情的转变突出师生情,让学生觉察到或许每天面对着的太熟悉的老师,可是,那一瞬间,那一件事,还是激起了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还是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还是感受到了老师的奉献精神,从此改善了与老师的关系,加深了师生情。

三、注重人文理念,寓教于索

索即探索、思索、索取。在以往的教材中,总有一部分议论文,以一副说教的面孔,让学生望而生畏,本教材则完全不同。

1.探索。同样是告诫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它却从一则类似于谜语的行文入手,告诉学生要视书为友,开卷有益的学习方式。通过讲述名人成功的经验,鼓励学生不要放弃,让学生记住“I can′t never did anything worth while; but ‘I’ll try’ is likely to accomplish wonders.”这就使学生在边学课文的同时边思索该怎样学好知识。

2.思索。饮食问题看来不应是应学知识的主流,但教本从几种学生喜欢的西方食品的名字来源,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又引出各类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从而让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常识和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3.索取。电脑、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已成为全球讨论的话题。教材中文章没有用常见的严肃的语气加以说教或震慑学生,而是用一些典型的幽默式的语言使学生对它的阐述产生共鸣,再跟着它的设问加以思索怎样才能合理地,有度地运用这些资源。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将人文主义教育和个人的潜力、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不断进行的自身完善,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

这本教材以人为本,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把课堂与生活实际,知识与精神融为一体,建立了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实现了人文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民生.教师人文读本[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59-63.

第8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评估;《牛津高中英语》

G633.41

在中国“英语热”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这体现出中国人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交流的迫切心态,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跨文化交际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进行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在 2012年新修改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培养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和语言技能往往被人们所重视。然而,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往往不能顺利的和外国人进行交流,这样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意义。因此,跨文化知识和技巧的介绍和掌握对语言教学尤为重要。陈光磊(1992)、束定芳(1996)、胡文仲(1997,1999,2006)、高一虹(2002)、陈俊森(2006)等研究过外语教学跨文化及能力的培养;韩凤琳(2010)、刘小燕(2011)、姜楠(2012)从跨文化视角对外语教材建设进行了研究。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许多出版社重新修订了高中英语教材,目的在于更符合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其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跨文化意识成为了五大教学目标。一直以来,人们对教材中的语言知识以及教学策略有过许多的研究,然而,从跨文化意识这个层面对教材进行研究的则比较少。因此,本论文以拜拉姆建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指导,结合 2012 年的新课标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中的跨文化特征做出了详细的研究。旨在通过这项研究,能更好的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这系列教材,同时对教材建构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是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因此,对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研究以及对高中英语教材的研究都极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研究,作者在此研究背景下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跨文化特征?教材还有哪些不足之处?(2)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多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研究以 2012 年新修订的高中英Z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文本分析对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五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该教材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哪些跨文化特征。同时,为进一步考察教材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来自长沙市周南中学的 2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设计以拜拉姆(1997)所建构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为指导,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四大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态度、跨文化技能以及跨文化知识。结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分别从这四个维度设计了共 40 个问题,每个维度 10 个问题。最后设置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对《牛津高中英语》教材的意见和主观感受。

根据对新课标的研究发现,高二年级应完成《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的学习,跨文化意识应该达到七级水平。七级目标包括:(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总的来说,这些跨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五大类:跨文化知识、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语用转移以及非语言交际。作者通过总结对比得出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到模块五包涵的跨文化特征以及不足之处。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1.《牛津高中英语》的跨文化特征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涵盖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跨文化特征,如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中西方生活习惯差异等。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包括大量的俗语、文学家、科学家、地理历史知识等。但是,教材包含的英语谚语和典故较少,教材中关于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介绍都不够。同时,英语国家中主要的大众传媒、宗教传统等方面的介绍几乎没有。但是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与文化相关的主题展开介绍,体现出了许多价值观念、中西方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如模块一第一单元就介绍了中西方学校的差异,模块五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介绍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自然,模块三第二单元介绍了语言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第三单元带领学生回顾了历史。

2.《牛津高中英语》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教材在对学生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知识培养方面有显著作用,但是在跨文化技能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还有欠缺。例如,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学生在学习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后,仍对其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不够了解,这说明教材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详细。另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对跨文化知识的介绍不够系统和完善,在词汇和练习部分的材料中很少涉及到跨文化知识的内容。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材中关于思维模式的输出不够明显,有许多的对话和阅读材料中跨文化特征不够明显,学生往往不能从这些材料中直观的获取跨文化特征的信息。另外,教材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的介绍非常有限,比如肢体语言的介绍。总而言之,《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基本上涵盖了 2012年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要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本系列教材,有助于探讨高中英语教材建设中如何体现跨文化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就高中英语教材建设中如何体现跨文化特征而言,我们认为教材可以适当的增加或减少一些跨文化知识。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作者发现许多跨文化知识都有所局限,如西方传统的节日,大众传媒,宗教传统,以及政治经济情况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反映教材中的跨文化知识不够有趣,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增加相关的跨文化内容。 就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许多学生反映不能够充分理解教材中所提及的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差异等,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表现不够突出,很难引起学生直观的感受。因此,教材在编写中应更多的考虑对这方面知识的突@。另外,教材可以增加更多的显示跨文化特征的图片,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跨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葳葳,钟华.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光磊.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20-31.

[2]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27-31.

[3]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6):4-8.

[6]韩凤琳.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本土文化调查分析[J].外语交流,2010(12):33-34.

[7]姜楠. 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研究[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2.

第9篇:理财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劣势;对策;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彰显文学的艺术魅力。在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作文教学是这样定义的:“作文教学是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使学生形成写作能力、养成写作习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能够培养表达能力,促进智力发展,融合各类知识,发展良好个性,陶冶审美情趣。

这里讲的中学语文教材,特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它的编写充分明确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作文知识程度,必需掌握的作文训练能力和能够具备的作文文化素养。我们可以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具体探究中学作文教学的实施与运用,发掘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策略。以下是立足于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在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体现,通过分析作文教学体现的特点,进一步探究作文教学的劣势与不足,提出有关作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体现

语文教材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参照,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通过具体地分析和探究,作文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写作内容上,经过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作文教学应突出“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作文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思想。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围绕“以学生为本”的作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学习专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写作。例如,在人与自我、人与语文、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家庭、人与想象、人与成长、人与国家、人与名人、人与艺术、人与探险、人与动物的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可以创意写作,有感而发。正如语文新课改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在语文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创造,感性抒发和理性思考,例如,情景作文,写出特点;命题作文,写出启示;自拟作文,写出情感;想象作文,写出特点;观察作文,写出新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力图能够在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培养人文素质能力,树立完整人格形象。

在写作形式上,有关作文教学训练的方式花样众多,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基本突出有以下各种形式。例如,启发作文,以课堂学习内容为前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写作;活动作文,以观察、搜集和整理资料为主,指导学生开展写作探究;情境作文,以课文蓝本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人文写作;想象作文,以课堂学习目标为出发,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写作;改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改写写作;仿写作文,以课文范例为参照,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根据这些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形式,学生可以自主写作,研究写作,创意写作。同时,在文章的立意,情感的抒发,意识的创新,取材的范围,思维的培养上,写作教学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由统一化趋向弹性化,主要将教材内容灵活处理,增加具有自由性和多元性的写作训练方式;由工具化趋向人文化,重点在作文教学中弘扬民族化,本土化,培养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塑造人本内涵精神品格;由模仿化趋向创造化,注重在作文训练中突出想象开发、思维发散和创造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

以上就是作文教学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的训练系统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的呈现。结合作文教学的教育体现特点,我们可以发掘和探究有关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劣势。

二、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劣势

目前,为响应轰轰烈烈的语文课程改革,作文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一直被教育界视为改革的领头军。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整合改革,表面上风风光光,形式上热热闹闹,但究其教学本质,还是处于“学科无地位”“教材无重点”“教育无突破”的“三无”状态。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有效的作文教学体系。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探究作文教学的存在问题,具体有以下劣势。

1.作文教学地位不突出,缺乏专业性编排

纵观现代语文教材,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重要参照,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还严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受地方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内容未必符合本地区学生实际的作文需要。同时,教材改革比较滞后,多年反复地训练同样的题材或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使作文教学缺乏了创新的个性。

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教材不能明显地突出作文教学的地位。翻翻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专题内容基本围绕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系统中,在这些花样众多的训练学习拼盘内,写作不过是一道毫不起眼的小菜,为装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当门面。学生可以在所谓的面面俱到中进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但是,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到的写作专业知识又有几成呢?

通过对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编排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占篇幅比重较大,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实践内容较多。只有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于“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重点表现出作文教学专项训练。这说明,写作活动还只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附属,写作活动还不能作为单独专题训练而成立,教材主要突出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训练,因此,学生在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的比重远远大于动笔写作,教材几乎将听说读做整合编排完,最后,才煞有介事地把写作介绍出来,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是不能充分突出作文教学地位,明确写作专业知识构造的。

再结合教材的课文内容,我们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依附于课后的研讨与联系,作为一种呼应课文精神而延伸的所谓作文教学训练。试想,作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主体,如何实现独立式教学训练?怎样成为专项式知识指导?所以,有关语文教材的作文教学不过是被动地写作训练,隐性地写作教育。

2.作文教学环境受限制,偏隅课堂教学指导

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多数教师除了利用教学计划的课时外,很少把作文教学拓展到课外,更缺乏在生活中指导作文,有关生活化作文训练也等于形同虚设,空摆架子。其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也就缺少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积累,边生活边写作,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要让学生建立生活与写作的联系,就要先明确写作目的,然后指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写作。

结合中学语文教材,有关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指导也确有一二,例如,活动作文里面就有相关生活观察和体验的教学指导,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里面也有有关生活气息的作文指导。但是,这些作文生活化教学过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中,作文教学指导要求“学生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请问,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学生,如何能够接触到虫鸣鸟啼呢?这就是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情况而夸张了生活化作文的误区。

因此,作文教学需要真正走近学生的生活,作文训练应该真切符合学生的实际。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确实要努力建构适应人性化的“大语文”教育环境,树立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真实典范。通过确立生活本源观,能够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苍白贫血的应试作文,力图还学生作文以原汁原味,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

3.作文教学训练单一,拘泥命题写作指导

现在的作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老框架,仍旧强调作文的写作技巧,讲究语言的表达方法,交待文章的结构布局。我们认为作文章法是重要的,但对作文教学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文教学要适合学生的作文心理,符合学生的语言的发展规律。作文就是表达,作文内容应该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态度。受传统的思想意识的制约,要求学生作文必须反映积极的并有一定的价值取向的内容,或者我们总用成人的思想去量度学生的意识,那么也就在某种程度作文真的成了“作”文了,过于为文造情、为文造势,这样就显得矫揉造作,本末倒置。

看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是侧重命题作文训练,自主性和实用性的作文表达能力训练还没能有效的走进课堂。我们应该反思现代的作文教学模式,考虑作文教学的实效性。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方法都是来应对应试教学,忽略了学生对自主表达能力的训练,致使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写作而不会自觉地创作。我们要全面发展学生语言知识表达能力,要从单一的书面命题作文中走出来,训练方法多样化,培养形式开阔化,改变学生对作文的因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提高作文的含金量。

同时,作文教学仍旧强调模仿,一味地遵照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求,指导学生照本宣科的套写作文,生搬硬套的模仿范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理想》中,作文教学是这样设计的:“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学生在模仿作文中,虽然可以强化和巩固写作知识,但是这样的作文,是没有个性色彩的文章,是没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世界是天真浪漫的,他们对事物往往是感性的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畅写个人的奇思妙想,表达内心的创造热情,突出创新作文的有效运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不是要训练写作的仿制者,而是要培养写作的创造者。

三、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对策

结合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有关作文教学的主体还是比较模糊,教材不能明显地体现作文价值体系,教师难以突出地体现作文教学过程,学生缺乏有效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如何在中学语文新课改中促进作文教学的运用与发展,真正体现出作文教学的核心和本质,这是值得教育者作出的思考和探究,针对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中的劣势,具体有以下对策。

1.在编排上,加强作文教学主体化地位

面对语文新课改,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以主体性姿态,在语文教材中突出其重要地位,组织其系统编排,呈现其专业特点。根据教育家列伏夫的研究,运用什么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作文?列伏夫认为,通过叙述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范例,而提出作文让这些范例得到运用。他认为激发动机是掌握书面语言的主要条件,他所建议的发展书面语言的作文,再现了书面语言的一个功能———转换空间的创作。由此可见,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课文范例的选用就是很好的作文教学动机,结合课文文本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再现作文的实施和创作。

同时,列伏夫的作文教学把掌握连贯的书面语言,看成是先学词语、再学造句、最后才学写文章的多级的过程。按照列伏夫的意见,在书面语言的结构中包含着下述操作成分:(1)理解作文题目;(2)选择与题目有关的材料;(3)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材料;(4)根据规范语言的标准和表达的需要用词造句;(5)修改文章。通过列伏夫的作文教学启示,语文教材的编排应该紧扣作文教学的主体要求,突出课文文本与写作材料的有效联系。

具体来看,围绕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开设有关作文教学专栏,将作文文体知识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突出作文修改过程,将作文写作技能活用到教学实践环境;我们可以运用作文评价标准,将作文教学反馈贯彻到教学互动成果;我们可以选择有关作家写作的课文例子,将作文训练指导渗透到课本的阅读学习;我们还可以增加课外文本浏览,将作文文章典范充实到课后的学习拓展等等,这些有关作文教学的对策,是需要将我们的语文教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突出作文教学的专业构造。

2.在教学上,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特色

语文教育界泰山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作文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人格素养等多方面的情况。这表明,自由写作、个性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提倡生活化写作、个性化写作。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爱写的内容。让学生在放松的生活状态下心灵松绑,无拘无束的发散和驰骋创作思维。

值得指出的是,将生活化作文内容虚假、夸大是作文教学中的常见病。教材在设置作文训练的环节,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就把作文生活化内容神奇化、虚假化、浮夸化,以博得学生的青睐,显得不切实际,生搬硬套。作文是需要夸张,也需要适理的创造,但不能过分的浮夸事情的本质,更不能子虚乌有的生成文字。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素质成长,与作文教学的生活教育脱离了关系。写人就要写实实在在的人,写景就要写目所能及的景物,写事就要写真真切切的事实,抒情就要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务必强调所写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相符,这样作文才能“活”起来,是真实、真切、真情的生活化作文。

因此,在新课改中,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特点是使学生在求真、立诚、平等、尊重、无压力的轻松氛围中受到启迪,在生活的怀抱里浮想联翩,在心灵的世界中坦诚相待,将教条、死板、逼迫的作文教学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实践证明,这些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能够充分实现自由写作,丰富表达,提高素质,优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的文章清新自然,真情流露,个性纷呈,擅于表达。

3.在训练上,加强作文教学创新化架构

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掀起一股创新作文热潮,它要求在以不断挖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一方面学习和继承传统作文教学的精华,另一方面更注重冲破旧的作文观念及思想的束缚,选取新的视角,开拓新的意蕴,不断变革进取,从而达到自主创新的写作活动。

但面对写作教学的现状是,教学框架性严重束缚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作文教学尴尬的处境,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提高作文能力,张扬写作个性,提倡自主创新,这应该是我国作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丰富多彩的作文模式架构,从而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写作的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出要进行创新写作,就是要摒除传统的教条主义,突出作文教学训练在作文拟题、作文形式、作文内容和作文评价上的创新。在作文拟题上,教学训练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命题,尽量考虑拟题角度是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在作文形式上,教学训练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创造表达,尽量采用多种多样的文体体裁和形式指导学生或启发、或活动、或情境、或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平台;在作文内容上,教学训练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的观察、感悟和体验,进行正确而大胆地创造,从而充分而准确地提炼作文的奇特内涵;在作文评价上,教学训练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加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作意识。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评价,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迸发出个性创造的激情。

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将作文教学的训练系统分为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模仿作文、情境作文、想象作文、改写作文和仿写作文。其中,启发作文、活动作文、情境作文和想象作文是需要我们大力提倡和实施的。启发作文是树立相关作文命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联想,具有开发性和导向性;活动作文是组织作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体验,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情境作文是创设相关作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抒发与感受描写,具有情境性和感悟性;想象作文是构造有关作文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与联想,具有创造性和想象性。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作文教学训练,教育要打破模仿作文和命题作文的死板框架,努力拉近学生创新化作文的距离,创造属于学生独特的写作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趣味和人性之美。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