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迅的诗歌范文

鲁迅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迅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鲁迅的诗歌

第1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主人公鲁滨逊从小就有要出海远行的愿望,怎奈父母不同意。于是,鲁滨逊在赌气之下,离家出走,和朋友出海远行。没想到,船在途中遇难,鲁滨逊独自一人漂流到一个岛上,故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起初几天,鲁滨逊在岛上并没有感到很多的不适应。但是,到后来,船上的物品很快就要用完了,鲁滨逊就计划着去捕猎,他的原始人一般的生活就从此开始。他利用自己的一些工具,在山洞里搭了一个窝,在里面住下。他开始每天的狩猎生活。虽然条件艰苦,但他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他过着原始人一般的生活,甚至还不如原始人的生活。因为,原始人一般都是群居生活,但这个荒岛上鲁滨逊没有看到一个人,寂寞笼罩了他。在白天,一般人是不会感觉到孤独害怕,但是到了夜晚,万籁俱寂,一片漆黑,孤独就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他的心。而且,在荒岛上他几乎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根本不知道时间。他起初用记日记的方法记录他的生活,后来,墨水用完了,他就采用远古人的刻木记事的方法。

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不知道有没有下顿的生活,他为了生活有保障,就狩猎一些野羊,围栅栏卷养,把蔬菜水果采集后晒干了放到山洞里储藏。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好些年,直到野人的出现。有一次,他在狩猎时,发现了地上有人的足迹。这个发现按理来说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但是,对寂寞了这么长时间的鲁滨逊来说却是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岛上还有野人,对他存在威胁。后来,在一次采集水果的时候,鲁滨逊发现几个野人准备处死一个野人,就救了那个野人。因为那天是星期五,鲁滨逊就给野人取名为“星期五”。有了伙伴后,鲁滨逊不再孤单,他尝试着教“星期五”英语,让“星期五”为他做一些事。一段时间后,“星期五”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又过了几年,鲁滨逊被路过的船只解救,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第2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路透社是英国的通讯社。路透社是英国的一家多媒体的通讯社,这家通讯社在英国是很早就出现的,在英国的历史比较长久。并且路透社是受到政府控制的,在上市之后也是这样。路透社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2014年11月,路透社宣布,其网站新闻评论功能将被关闭,读者今后可以到社交媒体或在线论坛上评论其新闻故事。路透社荣获2018年度普利策奖特写摄影奖。

世界四大通讯社分别是:美国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新社。以上的世界四大通讯社的排名依据是:通讯社的规模、发展历史及影响力、订户数量、日发稿量和年发稿量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积累个案;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17-02

随着社会生存和发展压力的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因不堪重负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导致的心理问题便凸显出来了。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伴随着2002年首次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统考的落幕,应运而生。据统计,中国已拥有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15万人左右,从数量上看,虽然与每一千人中有一个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但首先诞生的15万心理咨询师的生存状态却不尽如人意。他们中绝大多数只是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培训,通过全国统考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实际操作和从业水平普遍偏低。据说,真正以心理咨询为业的,不足持证者的1/10,而从业者当中,生存状态比较好的则更少。本文拟就如何提高心理咨询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从业水平,谈点初浅的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心理咨询效果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过程

多做个案,逐步积累经验教训,在咨询实践中逐步完善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走。据笔者自己的经验,积累个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第一个阶段:100例一小成,对应的是学习运用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借鉴和对照书本上的知识和方法,照葫芦画瓢,检查和实践过去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积累感性认识和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实践基础和信心。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二年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最好有相对固定的老师督导为宜。第二个阶段:300例一中成,对应的是灵活运用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已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融合贯通地运用平生所学,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第三个阶段:500例一大成,对应的是创造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已达到法从心出,法无定法的境界,事先不需要刻意准备预案,只需放空自己,犹如一面明亮不沾灰尘的平面镜,人来有影,人去影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创造性地帮助来访者转变观念、调整情绪和矫正行为。此时的咨询师,不仅对各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已完全消化吸收,了无痕迹,而且已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无形的感召力,能让来访者在不知不觉间受益。如果每例平均按6次计,每天做1人次,大约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因此,中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心理咨询师是依靠来访者成长的,在每一次对来访者的分析和治疗中,也是对自己的分析和治疗。”离开了个案积累,也就谈不上心理咨询师真正的职业成长了。

二、专业、规范和高效是心理咨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心理咨询是触摸和修复灵魂的一项工作,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微妙的艺术。在中国,心理咨询师是一个新兴的职业,一切都在探索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与风险同在。心理咨询既是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艰辛之路,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要想让自己的心理咨询生涯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尽量做到专业、规范和高效。一是专业。咨询师要尽量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为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咨询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扎实的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规范的程序,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直接帮助来访者解决现实问题。二是规范。这主要表现在“硬件”的规范:如咨询机构、人员配备、设备购置和室内装饰等,都要符合心理咨询一这职业的要求;“软件”的规范:如预约接待、收费、咨询、建档、评估总结和回访等,整个操作过程都要有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三是高效。心理咨询只有做到讲效率,重效果,让来访者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能真正帮助来访者排忧解难,来访者才会满意,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可持续发展的“硬道理”。

三、扬长避短,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长,也有自己难以回避的短板。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学会扬长避短。一个咨询师不可能善长帮助任何来访者解决所有问题,由于受到咨询师自身学识、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和个性因素的影响,势必是有所长,也有所短。咨询师需要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优势和专长,并不断强化和完善它,切忌想当然。

四、合理收费,确保咨询质量

任何规范的心理咨询都要收费,这是中外心理学界的共识,客观地说,收费也是一种治疗,或者说收费是心理咨询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事实表明,不收费的心理咨询,往往难以奏效,至少是事倍而功半。毋庸置疑,是否收费和收费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咨询效果的好坏,但收费不是由咨询师单方面决定的,要遵守市场规则和相关规定,更要讲诚信,要有品牌意识,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同时,适当的高收入才能留住高层次的咨询人才,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确保咨询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心理咨询师这个崭新的职业,打开一个长远发展的生存空间。

五、建立规范的咨询档案,不断总结提高咨询水平

建立心理咨询档案,是心理咨询这一行业的职业要求,就像医生必须写病历一样。它既可以帮助咨询师回忆反思和总结提高,也是为来访者保存的一份心理资料,必要时,便于查对。咨询档案包括来访者的基本资料、心理测试报告、每一次的咨询记录、咨询效果,咨询小结(一般每4次一小结)、咨询结束总结等等。心理咨询记录可以事后记,也可以边做边记,最好能输入电脑,装订成册,妥善保管,严防泄密。

六、尽快建立督导制度,力争咨询水平的跨越式健康发展

第4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论文关键词:项目实训,电子电路,实践课程,改革

1 电子电路实践课程改革的内容

1.1 电子技术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

为了体现电子技术实践课程的自主学习、知识综合、创新设计、工程实现、研究探索、项目规划、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的宗旨,拟把电子电路实践课程体系划分为5个模块20多个实验项目构成,如图1所示,每个实验明确局部目标,每个模块完成阶段目标,可配合理论教学,在二年级分阶段性实施教学。实现课程内多知识点融合、跨课程知识体系融合、已学与拓展知识融合与课外研学融合的实践。使学生尽早综合运用知识,尽早接触工程实际,尽早开展探索研究,向前覆盖已学知识,向后拓展未学知识。

1.2 进行实验项目内容的改革

项目内容要突出工程背景、方法多样、综合应用及研究探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其尝试运用电子新技术。

选择具有生活和工程背景的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中,激发兴趣这一原始动力。着重选择实现方法具有多样性,实验结果具有变化和不确定性,展示科学研究的研究和探索性,尽量设计少有现成方案借鉴的项目。

课程内开展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尽量做到从点到面,分层次地扩大知识面覆盖率。课程之间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课程都学完后进行综合电路设计,可以融合模拟电路、数字电路、FPGA、多门课程的知识与技术方法,实现跨课程知识融合,最后完成从单元到系统的综合。

研究项目既然融合了已学的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等知识,则更需要自学FPGA、PSOC、单片机等拓展技术,实现已有知识与拓展知识融合。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鼓励学生学习电子的新器件、新技术与新方法,借助于日臻完善的电子电路及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软硬件结合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

课程团队可以组织指导创新大赛、飞思卡尔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课外研学活动,完成理论到工程认知的转变和创新。

1.3 实验项目考核要求的竌母?通过综合设计性、工程实践性、研究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实践过程,考察学生在观察分析、设计构思、项目计划、组织管理、工程实现、总结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激励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应变、研究探索、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的能力,如电路方案的合理性;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是否合理;实验表格是否完整等。

督促学生建立实践的观念,电子电路与系统设计不能纸上谈兵,解决好原理—仿真—硬件实现的关系,即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如硬件电路布局是否清晰,连线是否整齐,是否预留测试接口;仪器使用是否熟练、操作是否规范,功能与性能指标的完成程度、完成时长等。

考核学生对项目各功能构思的技巧性、自主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论文

考核参数测试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各关键点的波形及实测数据)。完成设计的基本要求或提高要求程度如何,实验原始数据必须当堂找老师进行现场验收并登记,以保证考核的公正和严谨性。

通过验收作品,演讲答辩、交流总结等,考核学生实验总结表达、应变、研究探索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1.4 实践模式的改革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层次化任务驱动、过程化考核激励,引导学生关注实践过程,做精做透每一个实验。如专题讲座、技术展示、案例分析、主题讨论、方案论证、质疑讲评等方法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要求、自主设计方案进程、自主构建实验平台、自主展示实践成果,实现学生自主研学、创新实践过程。

1.5 综合优化实践环境的建设

统筹布局,集成打造建成多学科交融、软硬件一体、资源丰富、配置合理、充分开放的先进实验教学环境,满足学生学习、研究、设计、分析、仿真、实验、制作、焊接、测试等不同环节的软硬件需求。

2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研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精心设计一整套实验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应渗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理念,相对做到科学性、基础性与先进性的有机融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对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较显著效果,有示范性。其中设计的案例应具备的教学思想如下。

2.1 科学性

(1)案例要体现实验的科学研究目的与实际应用背景。(2)案例是精心设计的。(3)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定位切合学生实际,服务于培养目标。(4)案例经过教学检验证明可行。

2.2 基础性

(1)突出经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电路。(2)应始于基础,循序渐进地提升要求。不能讲创新就忽视经典基础内容,创新始于基础。(3)要掌握好涉及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单元电路实验,应有指标性要求,训练测量操作与结果分析的规范方法。(4)能激励学生对经典实验对象进行适度的探究。

2.3 先进性

(1)反映新技术和教学改革的可行成果。这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成果。(2)合理地运用了新技术手段。实验内容反映并运用新技术,实验手段与时俱进,实验教学以多种方式辅助开展。(3)强调实验方法。强化实验过程中的方案比较、定性与定量分析。(4)采用多元考核。注重实验过程与效果,有不同于传统方式的、客观量化的多元考核方式。

2.4 实用性

(1)应该配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2)在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具有可操作性,能体现学科专业培养特色。(3)实验系统与装置应实用、完整、正确,是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具体展现。

2.5 互动性

(1)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交流的生动性,以拓展知识、引发思考。(2)促使学生之间开展探讨、合作,在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培养上能取得一定育人效果。

2.6 适用性

(1)具备分等级的评价系统,能够提供不同定位的需求。(2)采用模块分层结构,适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教学需求。(3)具有相应的分级评价标准,考核适用性较强。

2.7 强调特色

(1)案例是精心设计的,培养目标是明确的,能够实现具体教学目的之达成。(2)案例设计应服务于该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照搬未必适合该校实际,要有所创新。(3)案例应反映专业培养侧重,有自身特色。

3 结语

对电子技术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内容进行改革和探索,是针对新世纪能力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系统在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体验电路功能实现方法的多样性及根据工程需求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过程。使学生尽早综合运用知识、尽早接触工程实际,熟悉工程实践中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方法。鼓励学生站在基础、面向未来,关注电子新技术发展,尽早开展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候艳红.电路分析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81):104,170.

第5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16年传承 千万家长的选择!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97651

【关于我们】

京翰教育成立于2000年,是由京城名师联合创办,专注中小学个性化辅导的专业教育机构。

历经十五年的发展,京翰教育立足北京拓展全国,已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成都、武汉、天津、哈尔滨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100余所分校。累计服务数十万学生,成为中国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开设课程】

高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高考/艺考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金牌作文

初中一对一辅导课程:

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作文

小学一对一辅导课程:

语文/数学/英语/奥数/作文

国际项目

澳大利亚游学/美国夏威夷游学/美国加州游学/大学精英留学/高中精英计划/京翰国际留学

【哪些学生适合来学 】

【为什么选择我们】

1.好老师 在京翰!

优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京翰教育的突出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京翰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合作,开创性的以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了“个性化教师”培训基地,采用标准化的流程,通过资格审核、师资培训、资质认证、考核评价、激励体系五个步骤打造京翰优秀教师,这就是京翰教育名师培养公式。

2.“定制式”教育,对症下药,药到分提!

京翰个性化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综合研究、分析、测试和诊断,进而根据学生的潜质特征和自我能力,为其量身定制教学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组织相关专业老师采用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方法和知识管理技术,配合有效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达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目标的教育培训体系。

为每名接受个性化教育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制定科学的短期、长期目标,确定符合学生特质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四个一”教学服务体系,全力保障效果的达成!

3.规范化服务流程,为学生的成绩保驾护航!

京翰不仅有强大的师资和科学的教学方案,我们首先推出四个一的服务模式,规范化的服务模式,学生放心,家长安心!一课一次的短信回馈、一周一次的回访、一月一次的测试、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京翰以人为本,为您负责!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97651

接听时间:周一至周日9:00-20:00

拨打方式:先拨总机号码,听到语音提示后拨打分机号码。拨打过程中可能会有延迟,请您耐心等待!

【长沙市校区分布】

长沙市雨花区韶山中路、黄土岭路东塘校区 400-001-9911转分机97648

长沙市芙蓉区解放西路、蔡锷南路、人民西路柑子园校区 400-001-9911转分机97649

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麓源路、集贤路银盆校区 400-001-9911转分机97650

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营盘路松桂园校区 400-001-9911转分机97651

第6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鲁迅在这段话里,非常科学而又通俗地指出,原始人类在从事集体劳动时,按照劳动动作的节奏,随着劳动呼声的快慢产生了最早的文学样式 ——诗歌。最早的诗歌创作,正是在集体劳动中根据劳动的需要产生的,而且,它早于文字的产生。《淮南子·道应训》也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邪许”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唱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声。即使从现在的劳动,比如抬木头、拉重物时工人们的“吆喊”中也能想知。

我国原始型的诗歌,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古书记载的如《击嚷歌》、《卿云歌》、《南风歌》等,都是二言体诗,而且有人怀疑它们是后人的伪作,这里不再多谈。只举几首有代表性的来看:

《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婚媾》

屯如

邅如

乘马

班如

匪寇

婚媾

《得敌》

得敌

或鼓

或罢

或泣

或歌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是一首二言体的古诗,这首民歌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用途,体现了远古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原始社会中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即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就完成了。它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便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这正是所谓的“饿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时至今日我们也能想象出当时他们狩猎的场景。

后一首诗《婚媾》一直被作为爻辞来看待,被保存在《周易》中,实际上它也是一首二言体的古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成年男子,骑着高头大马,打扮得漂漂亮亮,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的时候,才知道是男方过来迎亲的,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因为古代氏族社会禁止族内通婚,周朝贵族仍保留着“族外婚”的传统。当时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即同族同姓男女结婚,不利于后代的繁衍。与外族通婚,路途遥远,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来说,迎亲就成了困难之事。古代流行一种“假抢婚”的仪式。迎亲的队伍骑马驾车来了,为了避免引起人们的误会,一路喊着:“匪寇婚媾”(意为:我们不是来抢婚的,而是来迎亲的)。所以爻辞明言“匪(非)寇,婚媾”,其中语气词“邅如”意为难行不进貌;“班如”意为纷纷而来之状。

既然有假劫婚,自然就有真劫婚。远古时代女人被视为私有财产之后,就成了你争我抢的事物,谁的力气大,谁就夺了去。《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国一个小商贩在去晋国途中,遇见一队迎亲的,他看见新娘长得漂亮,就动了歹心,凭借武力、体力抢走女子,强行成婚。

可见当时抢劫婚已经司空见惯。这一习俗演进到后世,女方为了防备抢亲的出现,则有了出嫁时候坐轿,蒙上红盖头的凡俗习惯,这些都是为了不让来抢亲的人轻易看到新娘子的容颜而采取的措施。而男欢女爱的新房,之所以被称为“洞房”,显示出迎亲的男方不敢让女方待在家里,而是躲在山洞过夜的情形。

此外,《得敌》也是保存在《周易》中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战胜敌人以后,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个字,音节顿挫地描写出一幅动人的战后场面。

我国原始型的诗歌大都是二言形式。这是由于:

一、原始社会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动作简单,劳动的节奏也必然是短促的、鲜明的和整齐的,所以伴随劳动动作产生出来的诗歌,它的句式也必然是极简短的。

二、古代单音词较多,而至少得两个单音词才能构成一个句式,从而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意思。这样由两个词构成一个短促的句式,与劳动动作所派生出来的短促节奏相配合,就是远古的最早的诗歌形式了。至于“三言”、“四言”诗歌产生都是在二言以后,它们比二言要复杂,但不如“二言”那么原始。

总之,短促的劳动节奏和单音词较多的语言情况使我国最早产生的诗体是二言体的短章。其时代主要是在原始时代,当时只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待到有了文字可供记载以后,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已经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体诗歌时代了。

注释:

第7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沈阳世博园自2006年5月开园以来每天观者数万,“玫瑰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景点。踏进“玫瑰园”,我抛下30元钱收获了几束干花,诗人王久辛空手而来又拂袖而去,什么都没带走又什么也没留下。末了,当我正沉浸在干玫瑰花所散发的悠悠清香中时,一首长诗随短信呼啸而至,开键一看,是王久辛为“玫瑰园”作的一首《玫瑰辞──赞沈阳世博会玫瑰园》,滚烫的、刚出炉的、还冒着热气儿,足足占了我手机8个格的短信空间。“玫园信步踏歌走,令我诗心重抖擞。三千花仙万媚生,木头有眼也风流。黑土万丈蕴豪气,奇葩含情不染羞。更喜魁星诗点斗,华章如焰照九州。芳比红颜似知己,香若莺呢夺魂眸……”全诗于洋洋洒洒、浩浩荡荡之间,将叙事、抒情、言志,结合得水融又相得益彰,既有白居易《长恨歌》的遗风,又有李太白《将进酒》的酣畅;既写出了男人的豪情逸致,又不失女性的温婉娇柔。我第一次领教了一位诗人诗兴大发时,对事物快速而又美妙的表达能力,不禁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个男人所折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能盛下那么多的欢喜和悲哀,豪情与雅致?我汗颜了,我无法想象当我在“玫瑰园”讨价还价专注地采买干花之时,诗人王久辛是如何将“玫瑰园”平凡一景,升腾成曼妙的诗句并镌刻在他的脑海。我为自己的俗气自惭形秽,也许这就是庸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吧。

沈阳夏季的夜空华灯初上,好客的沈阳人在世博园气势磅礴的“凤之翼”广场为“中国诗歌万里行” 举行了盛大的“晚宴”,在《同一首歌》唱罢的舞台,万人瞩目的“中国诗歌万里行──诗歌朗诵音乐会”拉开帷幕。这个城市注定将沉浸在诗的海洋。我再一次坠入诗歌的渊坛──被委以重任、与沈阳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杜桥一起,在万人瞩目下朗诵王久辛的这首《玫瑰辞》。在荧光缭绕的聚光灯下,我将《玫瑰辞》的诗句抛向了夜空,伴着徐徐微风和闪烁的霓虹,如玫瑰般精巧的诗词像仙女散花一样散落开来,又坠入茫茫人海。整晚,我都在诗的疆界中驰骋,第一次感受到了诗的神奇。那一夜,我失眠了。

也许是受到诗人们的感染,也许读了王久辛诗的缘故,在沈阳的那几天,我一直被诗歌浸染着,诗歌惊醒了我少年的梦,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尘封已久的诗一样的情怀。懵懂少女时的我,也曾写诗、读诗、咏诗,将内心的悸动和渴望放逐于诗的海洋,让充满诗意的语言牵引我的欢喜、忧愁和悲伤。如今,整天奔命于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我已经很多年不读诗了,不是这次与“诗歌万里行” 的偶然接触,我内心躁动着的诗歌情怀还将继续被压抑和埋藏。

我将内心的真情实感告诉了王久辛,没想到他也生出同样的感慨。“遥想年轻时代的同学、战友,只要坐在一起,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诗,无论古今中外,我们常常因为能背诵出大家提到的诗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又常常因为能背出某位诗人比较偏涩的诗篇,而成为更亲近的朋友。诗使我们记住了许多原本记不住的人和事,又由于许多的人和事,使我们多出了许多原来不可能获得的人生经历。这些多出来的人生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丰富了我们的思想,培养了我们的性情,甚至铸造了我们的人格,所有这一切──便是诗的恩赐了。”王久辛如是说。

尽管诗歌曾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动,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已不是一个读诗的年代了。就如同已封箱入库的文言文和旧体诗与日渐沉寂的曲艺和戏曲一样,诗歌也难逃没落的命运。如今现代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已不再是诗歌,许多诗人也因此改行写歌词──当了词作家或编剧。“我这辈子认定就是写诗了。”王久辛说这句话时干脆利落,一如他军人气质的坚决、果敢。“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我依然热爱诗歌,这种热爱已经不是学生时代的热爱了,而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诗不仅使我获救,同时还使我再生。若不是热爱诗歌,我不会去思考那么多、那么大、那么重要的问题。也正因为我去思考了,所以才有发现,才有冲动,也才有源源不断的诗。”王久辛向我诉说着他永不言悔的诗歌情结,这辈子他爱诗爱定了,而且还要一直爱下去。

自沈阳回京后,我有幸与王久辛成了朋友,更有幸得到了他的《狂雪》和《狂雪二集》两本诗集,一黑一蓝,装帧雅巧娟秀,朴素精致,与他诗歌的大气磅礴全然相反,掂在手里我已感觉到他的诗的分量。我告诉王久辛:“一定会将诗认认真真读完。”

当《狂雪》字字句句展露在我面前时,我竟被这首诗深深灼伤了,的惨状令我血脉喷张,我的心在流血,我读不下去了。此时,王久辛发来短信询问我读诗的感受,我一时语塞,沉默许久后,回去一条短信:“一个热爱诗歌、如诗的女孩,读不了残酷的战争诗!”“读后二分之一。”他回复说。末了,又发来一条短信:“我很累!”我一时惶恐不安,不知如何解释我的无知和鲁莽。那可是囊括全国全军各个奖项、包括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呀!应该饱含热情地将它读完才对,怎么读不下去呢?但我就是读不下去,我不想撒谎。《狂雪》字字句句写得太真切,太淋漓了,我读到了力透纸背的残暴与血腥,它是我所读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分量的作品,这种分量令我的心抽搐般的疼痛。

王久辛的诗大多是关于战争的,充斥着血色和死亡,涤荡着寂静与恐怖的巨大悲哀。当然也有写日常情感的,但决非以事论事,小家子气的情感宣泄。他是征服世界的诗人,他的诗决不萦绕哪一个人、哪一段情,没有庸人自扰、顾影自怜,作漫无边际的。他的诗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在历史和现实的苍穹之下驰骋。拿到他的诗集后,我们便时常交流。我知道,他迫切地想要收集所有读完他诗集人的感受与心声,并希望每一位读过他诗作的人都能成为他的知音。“读完我的诗后,你会发现一个更加真实的我,以及我为什么要成为诗人。”王久辛说。他显然高估了我。我于诗是门外汉,只是数年前曾被诗沾湿过衣襟。王久辛那些充满张力和质感的诗句将历史推远了又拉近、拉近了又推远,我读到了其中的磅礴、悲悯和沧桑,却无力解读诗句内在的神韵和幻化了的真情。是啊,那样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注定是一个诗歌门外汉所无法企及的,那样悲壮的英雄主义情怀也是我──一个平凡女子所不能够完全理解的。我感到,如果不是一位有责任感、有抱负的文学理论功底深厚与创作经验积累厚实的评论家,恐怕也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诗歌精神与艺术追求的。如果一定要我对王久辛的诗给出一个评价,我只想说一句话:王久辛的诗是长了眼睛的,他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我向来是个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我希望那惨烈的中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永远不要在地球上发生,那些无辜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不要因战争而被夺去生命,世界各国都守着自己的疆界不要去别人的领土上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有智力、科技和生产力的较量,而不要有战争的较量。我向王久辛透露了这一单纯的想法,没想却引起共鸣,他居然也是憎恨暴力的,虽然他写下了《狂雪》《艳戕》《蓝月上的黑石桥》《肉搏的大雨》《钢铁门牙》等那么多关于残酷战争的诗篇,但他内心深处仍然是抵触暴力的,也正因为抵触,他才书写了那么多悲壮的诗行。

“我的诗,从头到尾,到将来的未来,肯定是属于痛苦的了。”王久辛这样向我解释他的诗。他十分赞同诗人纪伯伦和波德莱尔给诗下的定义:诗是从伤口里喷出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有什么诗意呢?只有那些阴森恐怖的境界,才更能调动人的想象。所以,王久辛的诗歌便有了创痛感觉的艺术表达、生存恐惧与生存抗争的艺术体验和想象,以及语言内蕴的最大化追求。

静观王久辛,平日的他话并不多,作为一本杂志的编辑,与我记者的生活圈子差别不大。只有当他进入诗的意境,我才感觉到他与我的不同──他是大诗人,生活在诗的世界。有段小插曲我不得不提,这段对于别人不足为奇的片段于我却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想写一写王久辛的冲动。王久辛一直是一个敢说、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人,这一点在他的新作《致大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致大海》是王久辛在沉寂数年后激情而作的又一首长诗,与以往创作的诗歌不同,这次他将尖利的笔锋从战争沙场转向了当下社会,开天辟地地抨击了权力腐败、私欲运作等众多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的题材也许是其他作家诗人和艺术家都不太愿意触及的,原因:一是怕犯忌,受责难;二是怕人说离政治太近,有追风之嫌。但王久辛不怕,而且一旦觉悟,立即就用诗歌勇敢地表达了出来。“诗是什么?诗是先知啊!”王久辛这样对我说。于是,我又从中看到了诗歌的力量,也看到了一个不随波逐流、有着强烈历史使命和责任感的诗人在沉沦、丑恶面前毫不回避和躲闪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英雄情怀,他用诗人的良知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呐喊:作为诗人,我们不能缺席!

好诗的光芒是遮不住的。王久辛的新诗《致大海》在《中国作家》和中国诗歌网刊发后,《中华文学选刊》破天荒第一次全文转载,在诗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中国诗歌网将其作为重点作品推出,并在中国诗歌论坛中发出帖子,发动诗友们就此诗展开讨论。各路诗歌豪杰“蜂拥而至”,争相留言,掀起了诗歌界前所未有的热潮,仅中国诗歌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八万多,有上千跟帖评议,全国有3000多家网站转贴,总点阅量超过了250万以上──中国诗坛终于又聆听到了一种久违的声音。

“快上网看!《致大海》的点击率已突破150万人次,没有哪首诗歌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王久辛的短信“呼啸”而至,我似乎听到了短信那头蕴藏着的兴奋的喘息声。我相信,此时,同样的短信也一定会在另外无数个人的手机里响起,那些人也一定是可以与他的诗歌产生共鸣的人。之后,每隔几日,我便能收到王久辛关于点击率的最新数字,他仿佛急不可待地要把长诗《致大海》的最新消息诏告天下,告诉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此时我想象着手机那头王久辛的模样,也许他正像匍匐在战壕里的侦察兵,趴在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诗歌被点击,每一次被网友击中,他都如“跳蚤”般为之躁动,诗歌俨然已渗进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的每一根神经都随着诗歌的脉搏而跳动。此时,我想起了王久辛在他诗集的自序中说的一句话:我白天的每一个空闲,深夜的每一个梦境,都是属于诗歌的。

我被王久辛对诗歌的忘情和痴迷深深感染了,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那是一个生命的缔造者在面对自己孩子被关注时的一种惊喜,那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在发出时代强音后内心深处的呐喊──我猜,他想说:你看你看,快来看。诗歌没有没落,还有那么多的人在注视诗歌。此时,作为记者,也作为朋友,我顿觉有责任与他一同呐喊,用诗歌所不便表述的语言帮他发出时代的声音:诗歌没有没落,诗歌仍在人们的心潮中涌动,诗之所以被边缘化,是因为欠缺发出时代强音和心灵颤音的诗歌!

王久辛有句名言:好诗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换句话说,他太在意读者了。他生怕这个快餐时代,会将他拖入快餐式的写作。因此,他常常将他写好的诗作压入箱底,时不时地翻出来在日光下“晾晒”,字斟句酌地删掉几句或添上几行,直到改不动为止。我不知道像《致大海》这样的好诗是否也将被压入箱底,5年甚至10年后再随他的诗集重见天日,所以,乘《致大海》活跃在中国诗歌网之时,我狼吞虎咽地将它读完,并将这首诗储存并锁定在了我的电脑里。

《致大海》无疑是王久辛继《狂雪》之后的又一部巅峰之作,也是他向更宽领域拓展的代表作。在写完大量战争的诗篇之后,王久辛近年将笔触转向了其他领域,但敢为天下先的本色依然不变。他挑战着诗歌的极限,尝试着常人不可想象的诗歌题材,像《下毒》《更年期的智慧》《隔离墙》《安娜的荒生活》《公主的预言》等都是无法想象居然能写成诗的诗歌。什么难写写什么,什么没人写写什么,就是王久辛骨子中的“劣根性”。因为刘晓庆、萨达姆没人写,他就写了《刘晓庆之“最”》《萨达姆地宫》;因为李白没人写,王久辛又萌生了写诗圣李白的冲动。近日他正在阅读大量有关李白的文献丛书,相信不久就会将这个豪气冲天的人物搬上当代诗坛。他告诉我:李白太伟大了,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在今天这个时代太容易被消磨了,所以他要“大写李白”。他说他要为中国人的性格重建,用诗歌来做一点点──贡献。哈,他难得有这点谦虚。

熟悉王久辛的人都用“狂放”两个字来形容他,但我不想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多少带着点夸张,我更想用“本真”来概括他。在这个个性压抑的年代,我们往往拘谨的生活、小心的做事,即使偶尔有点个性喷张而“狂躁”的念想,也被世俗的樊篱压制着。是啊!有多少人明明觉得自己很优秀却不敢说出口,有多少人明明想这样却那样去做,又有多少人怀揣着一颗“虚伪”的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而在这一点上,王久辛无疑是纯洁、磊落而高尚的,他真实、不矫情。如果他不真,他怎能成为用灵魂歌唱的优秀诗人?如果他没有真性情,他何以能用自信树立民族的脊梁?我理解他,我相信他的读者也会理解他,读者不会视这种为他们上天入地寻找诗神的诗人是“骄傲的” 或是“不谨慎的”,因为时代太需要这样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因而显得有点个性鲜明的诗人了。

第8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人类的酿酒迄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尤以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类繁多,名酒璀璨。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首创了酒曲复式发酵的酿酒技艺,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代,我国在西域传入制酒方法的基础上,发明了蒸馏制酒方法,从而创造了深受消费者喜爱并风靡至今的蒸馏白酒。

酒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酒在国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它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历史相融合。而酒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物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饮料,还具有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所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酒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酒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的文化史。

我国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的精神、酒神的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最初的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这种忘却生死、忘却暂时荣辱的绝对自由追求,就是我国酒文化真精神的精髓所在。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宣泄,是抛弃一切无谓、僵化的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获得生命极大的快乐。

在文学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酒的精神无所不在。它对文学艺术家创作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由、艺术和美,三位一体。因酒而自由,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美。因醉酒或者一种微醺的状态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自古艺术家解脱束缚并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古今第一醉鬼、“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如此言道:“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自然的境界,就是酒文化精神在文人意识觉醒的魏晋时期最酣畅淋漓的行为体现。

传统文化、文人精神,与酒的精神有着特殊缘分。一方面,文化界人士大多嗜好酒。酒可以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赋会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夸张手法。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每一页都散发着特有的酒精神。

西汉汉赋大家扬雄的《酒赋》,用诙谐的语言阐明了酒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价值。此文虽只有聊聊百余字,却引发后人一连串的反思。曹植的《酒赋》、张载的《酃酒赋》,以至于明朝大文豪袁宏道的《觞政》,均认为文明饮酒很重要,喝酒不能是简单的买醉,而一定要喝出文化来。既要讲究适量饮酒、文明饮酒,还要感念先祖,兴寄情怀。很多脍炙人口的俊秀诗文,正是这样创作产生的。所以,酒文化在文学、文人精神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不仅在道家文化及其艺术创作中可以任意驰骋,在儒家思想行为和诗歌创作中也存在很大自由度。酒,可以帮助艺术家实现灵肉合一的自由创作状态,从而打破传统和世俗窠臼,实现艺术创造的再升华。

文人的诗酒情缘

从诗歌诞生的那天起,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建安诗人”、“竹林七贤”、盛唐李杜等伟大诗人的人生历程和诗歌作品,无不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浓郁酒香。

建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当属一代枭雄曹操,他在古诗体《短歌行》中著名的诗句流芳千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几句诗,把魏晋时期文人在社会动荡历史背景下对于生死的忧思,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渴求,表达得淋漓尽致。

盛唐时期的李白和杜甫是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身嗜酒。杜甫有首著名的诗歌《饮中八仙》,描写盛唐时期贺知章、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八位因酒而名噪一时的名士,充分展现了酒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催发作用。

李白自称酒仙,杜甫《饮中八仙》中盛赞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我们今天看李白的诗歌,像《将进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等,恢弘的诗歌镜像中,诗人豪气干云的艺术形象几乎直接借助酒兴一气呵成。而《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闲情逸致,让酒的艺术形象又显得那么恬静、清丽、自然。

其实杜甫也是嗜酒如命,他因“性豪夜嗜酒”(《壮游诗》)的诗句而被郭沫若先生称为酒豪。而杜甫的《独酌成诗》更是大胆地自喻“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坦承酒对其诗歌创作“炼石补天”的神助作用。与李白豪放、清丽的诗歌艺术个性不同,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雄浑阔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诗歌风格差异的形成,完全归功于诗人和酒的关系。

郭沫若先生在统计了李白和杜甫现存诗歌当中直接谈到酒的部分后惊人地发现:李白诗歌当中直接出现“酒”字的占17%。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杜甫诗歌中直接提到“酒”字的,占了21%。假如没有酒,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一定少了很多韵味。

自古以来,因酒醉而做出传世诗歌佳作的例子,在诗歌史上随处可见。除曹操横槊赋诗《短歌行》,陶渊明、苏轼等人也都是在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朦胧醉意中创作出千古绝唱。李杜的诗酒情结同样感染了宋代第一才子苏轼,他认为诗歌创作是“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尤其苏轼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想如果没有酒,无论诗歌的意境还是其中的艺术形象,必然是干瘪、青涩而让人不忍卒读的。

“五四”以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也几乎没有不好酒的。比如鲁迅先生,倘若我们翻开他的日记,就可体会他对酒的热爱。鲁迅先生《自嘲》中有一联非常著名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此激昂的诗句,正是在郁达夫先生做东的酒席上,鲁迅酒喝到微醺之后创作出来的。而郁达夫,更是以好酒闻名。他“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豪放吟咏,其浪漫和夸张的境界之高,气象之雄浑,直逼李白和杜甫。

不仅诗歌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当中,酒的真精神更是无所不在。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脾气古怪,其字画非常难求。但当时人们都知道郑板桥喜好狗肉和美酒,于是求画者经常拿着狗肉和美酒诱其醉意朦胧,从而如愿得到字画。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用意,但是耐不住美酒诱惑,因此醉酒后常常借诗自嘲。他有这样一句诗:“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而郑板桥之前的历代书画家,嗜酒如命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吴道子作画前必要酣饮大醉,方可动笔;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则更是醉酒挥毫、一气呵成;杜甫《饮中八仙》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则是对张旭书法超凡脱俗、惊如天人的描摹;怀素在创作书法时,更是“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自叙帖》)

酒令与智慧

酒令是酒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对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检验。没有满腹的诗书和机敏的睿智,难逃临场被逐的命运。

从酒令的起源来看,“曲水流觞”和“投壶”应当是酒令最为原始的行为方式。所谓“曲水流觞”,就是一群情投意合的高人雅士,在自然山水之间选择一段蜿蜒曲折的小溪,大家围坐两边,从上游放下一支酒杯,顺流而下,停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违者罚酒。这种纵情山水的饮酒作乐行为,源自自然又还于自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而“投壶”则是起于春秋战国,兴于汉唐,至宋亡佚的一种饮酒游戏。先秦时期,武将宴饮往往以比试弓箭取乐,文臣认为射箭不雅,改为执箭投壶。后来“投壶”游戏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贵族宴饮娱乐一种流行的助兴方式。

可以说,传统文化把酒的文化运用到美妙和极致,百家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各种文化的内涵,无不出神入化地蕴涵于酒令当中,为饮酒赋予了优雅的书卷气和文化意蕴。让人们在品味美酒的同时,也领略了文化的清新。

古代文人饮酒时追求的清雅意境,我们今天已无法再亲眼见识了。幸运的是,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我们尚可略见端倪。

第9篇:鲁迅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新诗;古典诗歌;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2-0088-05

新诗的诞生起自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决裂。这种自绝于传统的变革方式让不少学者为之担忧:鲁迅以为“‘新文学’和‘旧文学’这中间不能有截然的分界”[1]347,“新文化仍然有所传承,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1]373;周作人也“相信传统之力是不可轻侮的”[2]129。对传统的体认,实来自对新诗未来的焦虑。当西方的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艺思潮蜂拥而至于这个自绝于传统的民族时,反理性、反中心、解构一切、反叛一切成为众多新诗人膜拜的法则;当荒诞、虚无、颓废成为某些新诗与传统对抗的标签时,缺乏功底的书写、节奏凌乱的篇章大量涌现,诗性家园一片荒芜。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还缺乏对“新诗”内涵和外延的清晰界定,以及创作和评论的相关准则。何者为新诗,何者不是新诗,至今悬而未决。但是只要是“诗”,且是“汉诗”,那么我们必定会把这种诗体放置在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脉络中去考察,也必将会用国人意识深处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审美经验去关照它。新诗亟须和中国古典诗学的伟大传统进行深入的对话。

继鲁迅和周作人之后,有不少诗人和学者对新诗和古典的关系有深入的思考。1937年5月,叶公超在《论新诗》一文中引上官碧的评论说:“新诗要出路,也许还得另外有人找更新的路,也许得回头,稍稍回头”,“把自己一个二千多年的文学传统看作一种背负,看作一副立意要解脱而事实上却似乎难于解脱的镣铐,实在是很不幸的现象。事实果真这样无情,那诚然是‘可悲’了”[2]321。梁实秋直接指出:“新诗之大患在于和传统脱节。”[3]郑敏则从文化复兴的高度,呼唤新诗从古典诗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而建立东方式的、中国式的诗学。她认为21世纪的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与进入现代、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本末关系了。[4]这些理论思考无疑是必要的,然而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重要成绩的诗人,首推余光中。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余光中在其《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莲的联想后记》、《现代诗怎么变》、《谈新诗的三个问题》等一系列诗论中表明观点: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和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一样,往往加倍地繁富而且具有弹性。面对传统,余光中态度明确:“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5]148,“志在役古,不在复古”[5]67。以下重点论述余光中新诗对中国古典意境的接受策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余光中对古典诗歌意境的接受策略根本表现为对中国古典生命诗学生成机制的体认,而注重新诗意象的具象性和古典化特质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西方的现代主义诗歌中也曾出现过标举“意象”的诗派,但其所谓“意象”只是瞬间体验式的、带有超验色彩的、直觉印象式的心智呈现,意象多混杂、晦涩。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诗歌的生成模式往往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互参情境中个体生命的体验模式。“意象“是生命诗学中沟通“情”与“境”的关键。就生命诗学中诸多核心要素而言,“情志”是诗性生命体验的根本,“兴感”是诗性生命勃发的契机,“意象”是诗性生命的审美显现,“意境”是诗性生命的精神归宿。陈伯海先生认为,中国诗歌发端于“情志“,成形于“意象”,而完成于“意境”。由“因物兴感”经“立象尽意”再到“境生象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生命活动的流程。[6]余光中评价自己晚年所创作的诗集《高楼对海》时说:“我在西子湾的诗作不必刻意造境,只须自然写景,因为只要情融于景,就成了境。我读中国的古典诗常震撼于其‘气象’。”[5]548余光中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情志为本”、“因物感兴”、“立象尽意”、“境生象外”理论的现代注解。从情感的兴起到意象的选择,从意象的选择到意境的熔铸,余光中的诗学延续了古典。他在生命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诗性的体验,暗合古典生命诗学的基本精神。当有诗情勃发后,意象的择取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明晰的意象不仅关系到诗人情感的表达,而且还关系到读者阐释的介入。从诗歌的创作机制而言,意象是诗人情感融入意境的重要介质;从诗人创作的角度而言,传统经典的意象以其较强的情感附着力,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诗人“尽意”的前提;从诗歌阐释的角度来讲,深植于中国文化之内的清晰可感的表意之象为诠释者指出了易于感悟诗思、参透诗境的门径。所以追求意象清晰、蕴藉,且符合中国文化心理,也是这种生命诗学的内在要求。志在役古,不在复古同时,余光中对中国古典生命诗学的体认和对清晰明丽意境的择取也是对新诗“现代病”反思的结果。余光中认为现代诗的第一个危机便是虚无,“这种氛围中,一切既有的价值都将否定,一些新诗人以他们所认识的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以超现实主义为其表现手法,随之出现那种面目模糊,语言含混,节奏破碎的‘自我虐待狂’”[5]144,所以意象的抽象、晦涩就成为某些新诗标榜“现代性”且与传统抗衡的手段。余光中早年的诗集《钟乳石》中也表现出对这种现代诗风的追寻,他把写诗当成是自己存在的证明,认为“听惯了神话和童歌的‘听众’,是无法适应现代诗的气候的”[5]250,这些诗歌有抛弃读者、自绝于传统的倾向。如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夜之第六感》(节选):

醒来,看梦魇的标本浮漾于

夜的酒精缸里。

而远处,按摩者的冷笛

在催眠长街的碧瞳与红瞳。

啊,这盲者,为何他必须吹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