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心理调控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调控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调控论文

第1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调控

一、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的心理问题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出现心跳加速、手脚紧张等问题,是由于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有过歌唱表演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少人能够做到心情平静信心十足地登上舞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然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往往会引起人们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

人们的一切行为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在自身心理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有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歌唱者的“怯场”现象在发生阶段表现为:候场前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展阶段表现为:歌唱时手脚发抖、全身冷汗、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完成阶段表现为:唱完后大脑空白、失去信心、形成恐惧等。这种心理活动,一旦变成心理障碍,就会使歌唱者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歌唱欲望和表演热情。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和需求,用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通过表达、抒解和信息的输出,使歌唱者取得一定程度的精神满足,心理压力得以缓解,心理平衡得以恢复。要想使演唱过程都能达到歌唱者的预期效果,除了生理因素的制约之外,心理调控对歌唱者的演唱状态同样起着关键性作用。歌唱技巧的掌握,依赖于歌唱者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因为在声乐学习中,人们无法利用视觉器官的功能,只能凭借直感(悟性)调节自身有关机能的活动。

培养“调控”心理应该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多上台多表演多实践,尽可能体会舞台感觉和驾驭自己的能力。歌唱者通常在上台前,需稳定自己的心情,要体会自己在练声、练唱时的感觉,并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更有利于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协调,也能避免因心理紧张、僵化、呆滞而造成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现象。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不要把听众当成前来挑毛病的检查者,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歌唱时应该把听众当成朋友,用歌声向他们真心倾诉情感、传达艺术,这样的心情就会放松,演唱就能处于可控状态;歌唱者在舞台上还要有落落大方的台风,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遇较长的过门间隙时,表情感觉都能与乐曲内容吻合……。

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在舞台上注重心理调控,不仅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演唱技能,更能轻松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取得预期的演唱效果。

歌唱艺术通常分为两个创作过程,词曲创作是歌唱作品的第一创作过程,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演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意境的深刻体会,对作品含意的深入挖掘,全面掌握歌曲的风格、准确把握情感的基调后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歌唱能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使声乐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是“有灵魂”、“有血肉”,能“号召人”、“感化人”、“打动人”的歌唱。

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过程,也是歌唱者情感的投入过程。歌唱者情感投入地进行歌唱,就能让歌唱者“身临其境、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也能使声乐作品产生“人物感”。人物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人们常说:“演员应当演什么象什么,应该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在声乐作品表演艺术中,很多著名演唱家,运用自身的音色、音质、乐感等特点,深刻体会声乐作品的意境、认真塑造作品人物的形象,进行二度创作后登台演出,最终成就伟大歌唱家的先例甚多。西班牙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以演唱《茶花女》中的阿尔弗莱德角色跨入世界著名男高音的行列,从而铸就了他辉煌的一生;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2001年出演了由多明戈指挥华盛顿歌剧院演出的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中卢纳伯爵这个角色,获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功,就是相当挑剔的《华盛顿邮报》也撰文称赞:“在这个世界杰出歌唱家跻身的地方,最耀眼的明星是来自中国的廖昌永。他对威尔第歌剧准确的把握,使他犹如一位天生的威尔第歌剧的歌唱家,全身都散发着威尔第的气息;他坚实、优美、浓郁、醇厚的音色和音质以及流畅的气息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肯尼迪中心又一次为之疯狂。我们坚信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将成为世界歌坛的一个瑰宝。”

结语

第2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师 情绪智力 教师情绪智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情绪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它是影响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师作为特定的职业群体,其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教师是一个高情绪化的职业。教师情绪智力存在于教师专业实践的每一个角落,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学的多个方面和环节。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以国内正式公开发表的教师情绪及其智力领域研究成果中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年限不限。

本研究选择了三个关键词——“教师课堂情绪”,“教师情绪”和“教师情绪智力”分别在题名和关键词中进行检索。期刊检索限制为普通期刊及以上期刊。所有检索均为高级检索。在实际的检索过程中,按照先检索题名,后检索关键词,先检索“教师课堂情绪”,再检索“教师情绪”,最后检索“教师情绪智力”的顺序依次检索,题名检索“教师课堂情绪”得到期刊18篇(其中硕博论文5篇、期刊13篇),题名检索“教师情绪”得到期刊106篇(其中硕博论文13篇、期刊93篇),题名检索“教师情绪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硕博论文2篇、期刊10篇);关键词检索“教师课堂情绪”得到期刊0篇,关键词检索“教师情绪”得到期刊190篇(其中硕博论文40篇、期刊150篇),关键词检索“教师情绪智力”得到期刊0篇。在对所得结果进行查阅、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量按照关键词条件检索出的文献,其内容与“教师课堂情绪”和“教师情绪”的相关性也不够紧密,按照“明确围绕教师情绪及其智力展开具体论述的学术研究性文章” 为筛选标准,对检索到的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进行二次筛选,同时去除重复结果后,得到期刊258篇、硕博论文54篇。

2 情绪智力及教师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概述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交流内容与媒介之一,也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的载体,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人们对情绪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学者们提出了“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外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起步较早,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2.1 情绪智力的内涵

1920年,桑代克(Thorndike)提出了“社会智力”这一概念,其是“情绪智力”概念的雏形。梅耶(Mayer)和萨拉维(Salovey)是最早提出“情绪智力”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正式定义的学者。他们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社会智力的子集,包括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①直到1995年,戈尔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情绪智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情绪智力被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②随后Bar-on也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定义,但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没有梅耶(Mayer)、萨拉维(Salovey)和戈尔曼(Goleman)理论的影响大,但它仍是目前国外情绪智力三大理论之一,Bar-on将其定义为“一系列影响个人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压力的能力的非认知能力、胜任力和技能”,并且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③我国学者许远理(2004)把情绪智力定义为:“加工、处理情绪信息和解决情绪性问题的能力”。④

从上述所收集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都从能力学的观点出发,把“情绪智力定义为……的能力”;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和社会智力一样,是由一组相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构成,情绪的知觉、表达、评价、管理能力是情绪智力的主要组成成分。

2.2 教师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概述

情绪是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着自身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其职业属性及特点使得教师成为高情绪化的特殊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学的多个方面和环节,不仅影响着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且左右着学生和教师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教师情绪智力研究的检索发现,国内外对教师情绪智力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Chan的研究。Chan(2002)认为,“香港教师逐渐接受了情绪智力的观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用情绪智力的现象也在增加。目前,教师要在课堂中面对具有各种能力但同时存在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学生,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来满足他们的社会和情感需要,就要求教师情绪智力中的移情能力和社会人际能力较高”。⑤2006年,Chan以香港167名中学教师为被试,考察了情绪智力和职业倦怠的三个成分(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低成就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情绪衰竭受情绪评价和积极管理情绪能力(情绪智力)的影响。同时他也指出“教师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⑥我国学者缪榕楠(1999)指出教师的情绪智力会影响到教师职业活动的5个层面:影响教师教育的输出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对学生的正确评价、影响师生的人际关系、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何安明也指出了教师情绪智力对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它既不简单由教师的遗传素质先天决定,也不仅仅在教师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后天形成,而是在教师的自我意识、知识经验、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特征的一定发展水平基础上,在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教育和主动训练形成和发展的”,⑦并提出了几个教师情绪智力培养的策略,如:转变教育的功利观;注重情绪情感能力的自我提高(自我评价法、同感理解法、交流学习法);掌握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技巧;改善师范教育课程。其中在师范院校和职前培训中开设EQ课程,如开设“社会与情感课程”、“生命技能”、“社会发展”、“人生技能”、“情绪、情感的判断与分析”等课程,对于解决我国教师情绪智力水平欠缺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3 结论

通过对教师情绪智力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于有关教师情绪智力的研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3.1 教师情绪智力研究的匮乏

在中国知网(CNKI)中,题名检索“教师情绪智力”得到期刊12篇(其中硕博论文2篇、期刊10篇),关键词检索“教师情绪智力”得到期刊0篇,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教师情绪智力的研究并不多。

3.2 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较少

研究方法是直接影响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教师情绪智力研究领域,我们发现,很多研究主要采取了思辨以及经验总结的方式,通过大量的论述来说明教师情绪及其智力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和学生课堂情绪的影响,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化的研究。这种现象,反映出教师情绪及其智力领域学术研究方法仍以定性与思辨为主,缺少定量与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容易导致读者对研究成果科学性的质疑。

3.3 教师情绪智力调控策略的单一

在教师情绪智力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大多数从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出发提出许多可行的调控措施和解决策略,如:制怒术、愉悦术、幽默术、宣泄术、代偿移木术、升华术等等,而缺乏从多角度和多层面来探讨和解决教师情绪智力及其调控策略,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的巨大变化,必然对教师情绪及其智力带来多层面的影响,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学科的视角和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教师情绪及其智力的实际状态和复杂性给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师情绪智力调控策略。

注释

① Salovey,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② 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耿文秀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5.

③④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40.

⑤ Chan D W,Hui E K P. Stress,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mong guidance and non-guidanc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998.19:169-178.

第3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一)教学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掘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促成良好、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1-6年级: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力;提高学习兴趣、动机和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思维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集体观念、良好的人际意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人格个性;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塑造乐观、向上、自信、诚实的心理品质。

7-9年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情感自我调节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意识,逐步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信的独立人格以及对自我、对外界的评价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压,力和自我身心所出现的变化。

(二)内容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在全套书1~9册中是按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安排到各年级,呈螺旋递进式分布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遵循心理特点,突出层次性。本模块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不同年龄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注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面临的典型问题来编排,以贴近学生心理发展和实际经验的主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螺旋上升、由浅入深。

2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小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预防和发展。因此,内容面向全体正常学生,而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治疗。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本模块内容和活动形式从有利于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目标出发,通过学习和活动获得增进自我认识和获得自我调适的能力,

3 教学目标具体,凸显体验性。本模块在编写上体现了教学内容、要求具体化的特点,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引领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出发,采用活动、体验、探讨、分享等多种方式学习,促进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

4 内容趣味可读,体现反思性。本模块的每一个课题均以有启发性的事例或故事引入,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供学生讨论、选择、思考,提出理由,形成结论,再以正确的观点来分析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激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激励,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5 课程资源丰富,强调拓展性。本模块在编写上合理利用了音像、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丰富的信息。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发展水平、贴近时代的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将活动延伸,鼓励将体验和心理调适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增进积极的自我认识,获得十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整体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2 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本模块提倡活动型教学模式,教师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合作互助、参与感知、体验分享等方式,以及班集体的团体动力作用,调动学生相互的分享和反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照心理、思考问题、矫正行为。

4 努力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灵活选用和改编教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理解和感悟中获得经验。

5 关注学生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和激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其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等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引导学生自助助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和生活,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探究,在分享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及时鼓励相互间的支持和互助行为。

《控制坏脾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第1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 看课件,听故事。(投影1)水池里,住着一只坏脾气的乌龟。天旱了,池水干涸,乌龟要搬家,两只雁儿拿来一根树枝,叫乌龟咬着中间,俩雁儿各执一端,吩咐乌龟不要说话,就动身高飞。孩子们看见,觉得很有趣,拍手笑起来。乌龟大怒,开口责骂。口一张开,乌龟摔下来,碰着石头死去了……

2 让学生就故事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3 故事结尾,(投影2)雁儿叹气说:“坏脾气多么不好呵!”

4 教师小结:坏脾气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控制坏脾气》。

5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掌握知识

1 了解情绪。

(1)了解情绪的类型。心理学家把情绪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喜、怒、哀、惧。(投影3)

(2)知识拓展。在我国,与情绪有关的词汇有近千个。你能说出哪些来呢?

(3)体验活动。(投影4、5、6,涵盖学习、生活、社会、时事等方面的内容)

①参加英语听力竞赛获得一等奖。你会――

②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时。你会感到――

③亲爱的奶奶生病了,你会感到――

④自己被别人欺骗了――

⑤当我们看到“神舟七号”的航天员顺利地完成了太空行走时,会――

(4)教师小结: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看出面对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投影7)

(5)故事回顾。我们再来看“坏脾气的乌龟”的故事,如果它是“好脾气的乌

龟”,它会摔死吗?(投影8)

(6)生活举例。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乌龟这样的事例,因为脾气不好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或危害?

2 调控情绪。

(1)问一问。如何来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呢?

(2)说一说。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的例子。(注意引导正反两面的例子:积极的情绪,让人身心愉快;消极的情绪,容易引发事端)

(3)学一学。每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学习课本上介绍的四种常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

(4)谈一谈。平时你喜欢用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调控情绪的方法中。哪些比较适合我们小学生?

(三)活动延伸,体验拓展

1 议议想想:(投影13出示课本的活动场主题图)你还知道哪些调控情绪的好方法?(开阔心胸、阿Q精神、压力化动力……)

2 读读演演:请学生生动地进行表演,体会人物的情绪。

故事一 一次,富兰克林家中被盗,朋友写信安慰他,他回答说:“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并不悲伤,因为一是贼偷走的是我的东西而不是我,二是贼偷的是我的部分财产而不是我的全部,三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投影14)

故事二有一天。由于牙病,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家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奥斯特瓦尔德说:“幸亏我及时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投影15)

(四)思维冲浪,享受快乐

1 小小设计师。要求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个“心灵小使者”。师:小使者非常善解人意,它能倾听我们的诉说,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烦恼。把你每一件快乐和烦恼的事记在小纸条上悄悄交给它。

2 小小阅读王。请同学们阅读“望塔”部分的《钉钉子的故事》,再说说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可以向大家推荐。

(五)课堂总结,精彩奉送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体会?

2 奉送警句:(投影16)

不会抑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马卡连柯

第4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模式迁移,新教师模式构建问题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 “图形——背景”理论介绍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是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中比较重要的一则理论,1915年由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首先提出,后由完形心理学家借鉴来研究人的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该理论以突显原则为基础,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但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场总是被分成图形和背景两个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完整结构的,首先能引起被知觉者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先看到图形,这就是“图形—背景”分离原则(figure-ground segregation)。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物体时,我们通常总会把这个物体作为在知觉上突显的图形,而把环境作为背景,这就是突显原则。对图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类体验的直接结果,背景就是对图形进行认知的参照点。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可参照著名的“人面/花瓶图(the Face/Vase lllusion)”来进行。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也是语言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他给图形下的定义是:图形是一个移动的或在概念中可移动的物体,其路径、位置或方向被视为变量,其特殊值是相对值;他给背景下的定义是:背景是相对于参照框架的静止的参照物,图形的路径、位置或方向是相对于背景而静止的。人们不能既看到图形又看到背景,图形是包含于背景之中但又突出于背景的成分,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为明显的成分,成为注意的焦点。在视觉场中,图形和背景都是实体,而在教学互动中图形和背景则是不确定的交互式关系;而本文要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则是实体的概念化,因此,可以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模式构建当作一种抽象化了的视觉场进行图形—背景分离的认知分析。

2. 现实意义

作为成功教学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在步入课堂前备课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模式的设计和揣摩。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借助不同的教学辅助手段,给出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便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时代淘汰的产物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大行其道核心期刊。这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本文以“图形——背景”理论为出发点,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研究,认为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的身份不是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活动的准确无误的执行者,而应该是基于各种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变量的调控者。课堂上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通过课堂互动——这一教学的实际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教师作为了解课堂上相关变量的调控者务必根据教学活动中某种突发的,无计划的情景,进行有意识的,可调控的教学过程模式的随机应变,这对于教师在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成功的教学反思过程后进行教学改进和调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分析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图形—背景理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迁移

在当前教学水平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起主导作用的调控者,把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规划,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区块的分类和呈现方式分类的基础上,分解教学任务,将其划分为学生课外独立自学和在教室指导下的教材学习两大板块。而在课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室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课内教材学习的全过程,在每学期授课之初公告本学期教学目标、内容及考试框架和强化期末考试学习成就测试等手段来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实现,构成以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为指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教学过程模式构建

在教师进行备课活动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模式构建的第一个阶段中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笔者将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课程内容,教师设计课堂上的活动作为分布教学过程主体的视觉场的主要元素。而在此阶段,教师的主观意识表现为这个视觉场的背景,而与其相对应的焦点就是依托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所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在脱离教学环境的情况下,教师的备课的过程即教学过程模式构建的形式上是以具体到某个。知识点为焦点而进行教学过程模式的构建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会作为教师主体的视觉场中存在的主要元素,即便是对于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者模范教师而言,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设定的变量,位于视觉场中背景中某个模糊的区块之中。例如,在讲到与人文主义相关话题的文章时,比如说父母之恩,异性之爱,朋友之情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通俗易懂的。而涉及到计算机,生物科学,太空技术等专业领域的话题,非相关专业学生在语言的逻辑性方面,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的理解上输于相关专业学生。

另外,教师在备课记录教案的过程中的语言陈述也基本以本次课程教授的教学内容为主。例如: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Unit 5 are...;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in Text A are...。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在这些语言表述中,the important words andexpressions 和 thecomplicated sentence structures 作为各自陈述句中的图形部分凸现出来,而Unit 5和TextA则作为背景而存在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关注中心是课堂上的授课内容。

2.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过程模式构建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优势,将尽可能多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延伸到课外,由学生独立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而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运用陈述性知识的活动,帮助学生最终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法正好作为实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有效媒介。教师在课堂上会采用一定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手段如独立思考(independent thinking)或者团队合作(team work),将相关的知识组合整合起来,并且在课堂上将任务完成的结果展示出来,最后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修正和点评。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面对教学对象施教的这个视觉场中,学生实体就凸现成了其中的图形,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活动和所教授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堂内容和相关的知识要点都成为了这个认知场景的背景。以此实现由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到将学生看作教学主体的重要转变。否则,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如果还一味的将课本和备课过程中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点作为这个视觉场的图形和焦点的话,就会忽视学生听课状态,影响教学互动积极性,进而纵容学生提不起兴趣,不合作,注意力分散或其他不文明现象。而这样的课堂氛围和授课质量一定不是教师在备课时所设计的。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模范教师或有经验的教师运用语言的焦点的转变实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的提示语言,如“How do you like it?”“If you were the author, Could you make any difference?”教师尽量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避免教师高输出,学生低输入,通过展示(presentation),示范(teacher'smodeling of stategies),训练(scaffolding),评估(evaluation)和扩展(expansion)等手段最终实现学生将目标语言顺利高效输出的目的。

3. 新教师需要注意的教学过程模式构建问题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和所提及的教学过程模式构建的经验,新教师是面临这一问题的比较大的一个群体。由于新教师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教学经验,在课堂管理和课堂组织能力欠缺,总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列举如下:

A.学生出勤情况不好,总有学生迟到

B.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准备了过多的材料和内容,急于将所有内容都教授给学生。

C.课堂上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如:上课说话,不注意听讲,玩手机等等。

D.在最后一分钟,教师会想要把教案中的内容讲完,而拖延下课时间核心期刊。或者,新教师想在最后一分钟里讲授重要的内容来重新获得学生的注意力。

E.课后作业的安排没有及时告知学生,造成对其检查的力度降低。

为了解决上诉问题,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A.要区分开备课过程和授课过程是作为两个视觉场存在的,在不同的视觉场中出现的图形和背景不尽相同。

B.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认知范畴的视觉场里,下一节课要教授的具体知识点,是作为图形存在的,而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学生是作为图形凸现出来的,而教师和所教授的内容才是作为背景。

C.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两种视觉场进行转换。如果模糊了图形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而凸现出背景,势必造成教学效果低下,教学目的失败。

D.确定备课与授课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在备课过程中做到准确,详实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知识点连贯,课堂节奏合适。而只有在课堂上做到信心百倍,放松自如,才能将相关的知识点全都准确的教授给学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总结

图形背景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心理学领域,发展于语言学领域,扩展在教育学领域的认知观,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构建模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心理吸收状态和语言输出效果。然而再好的教学计划也不会等同于教学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效能感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梁宁建,《当代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112-113

陈思,《认知语言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P266-267

赵亮,《教学设计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模式构建》,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一),2010,P17-18

杨海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2005,P78-79

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P82,P86

罗伯特·博伊斯,《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98-100

第5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智慧城市不仅能够对信息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自从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技术体系架构以来,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围绕着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100个智慧城市(镇)的建设方案出台,智慧城市已成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为人们创造智慧新生活的美好蓝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要以智慧的方式来深入思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还应通过新一代智慧技术促进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深刻变革及其技术基础体系的提升,带动新一轮智慧产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智慧城市不仅对信息能够进行机器理性的智能化处理,还应拥有情感智能并能根据环境的情景感知与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从技术层面和实现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来看,“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一、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

关于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各国学者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的流动特征、全面感知与互联、整合创新和为城市居民创造新生活,以及实现城市社会与经济包容式的“智慧”发展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与定义。政府相关部门也指出:智慧城市应提升到“以人为本”、“发达的智能”、“有效的运行”三者协调统一的“智慧”高度。但是,在智慧城市的智慧特征及其基本的技术内涵上,尚未形成科学、严格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将人类感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可以分别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他们的程度水平。智慧通常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也就是在面对具体环境中的事物时,发挥智能和运用智能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耶鲁大学心理系的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Mayer发现智慧与人类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提出了“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其程度水平的衡量指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情商”,它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智力和能力的综合称之为理性智能的话,对“智慧”的理解应侧重于如何通过情感智能来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上述理性智能。

自从城市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信息的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其开发利用对城市管理与服务所产生的深刻变革已成为区分城市信息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特征。从上述角度看,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可以划分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四个阶段。其中:信息城市通过电话、传真、电报、远程视频等电子通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数字城市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数字通讯手段使得上述信息的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新阶段;智能城市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对上述信息进行深加工处理,以机器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类智能化的服务;智慧城市将进一步使得机器能够根据对环境情景及人类情绪信息的感知、获取、计算和分析,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

我们从信息的形态与传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服务关注重点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城市信息化发展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自情感智能的概念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现代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Picard出版了著名的《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一书,阐述了人类的情感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出的情绪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被计算机所获取、处理、计算和表达,使得机器能够给出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人性化反应,从而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目前,上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众多领域,使人们真正体验到了“智慧”的魅力。通过机器的理性智能与情感智能的有机结合来感知人类所处的具体环境及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智慧服务,是智慧城市最基本的“智慧”特征。

二、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

从人工智能领域来看,情景感知(Context Awareness)是指通过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技术使计算机设备能够“感知”到当前的环境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用户的行为和动机,自适应地提供主动式服务。情感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机器能够“感知”人类的情绪信息,作出人性化的智能反应并提供符合人们情感需求的智能化服务。

关于“情景”的定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由DeyA.K.等人提出的:“情景是指能够用来刻画一个实体的情形的任何信息,所谓实体是指任何与用户和应用交互相关的人、位置或对象,包含用户和应用本身。”从这个定义看,情景这个概念的范围非常广泛。只要和实体所在的交互过程有关的信息,都可以认为是这个实体的情景。情景不仅包括物理情景,还包括虚拟情景,其感知方式也千差万别。从总体上看,我们可以把“情景”分为以下三大类: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心理情景。其中:自然情景的感知可以通过各类传感装置对具体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等变量进行测量获得;社会情景的感知需要通过对典型的社会环境及其表征指标的评测来获得;心理情景的感知是通过科学的心理学观测方法来获得的。

人类在受到特定的情景信号刺激时,首先通过选择性注意机制和外周的各种感觉器官及内部感觉通路,在神经生理整合机制作用下,将上述信号传送到大脑边缘系统,由脑机制激发相应的脑活动。大脑边缘系统在结合当事人个人特质的心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影响之后,产生了快速的第一性情感,形成直觉的情绪反应。然后,再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的交互活动,并经过大脑的高级认知过程以后,在已有的状态基础上继发第二性情感,形成较为理性的认知反应。第一性情感对不同的人而言一般具有共性,第二性情感与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有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上述情绪反应的作用下,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类相应的行为。在上述过程中,为了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控,需要设计一系列新的情景刺激信号,以此来进一步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和后续的行为表现。

上述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人类情绪信息的获取、计算及其情感状态的识别,是机器情感智能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通过脑功能活动实验观测(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s)、外周生理信号采集、外部表现及后续行为观测等方法来实现,如图2所示。

传统的情绪测量方法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测量法,有情感网格(Affect Grid)、ISO项目心境形容词表(MACL)和多种情感形容词核查表(MAACL)等,强调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通过被试者对特定情景触发下的主观体验自述来进行情绪的测量,已经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测量方法和标准,应用于正常人的情绪分析以及心理疾病患者的诊断中。然而,上述情绪测量方法主要依据被试者的主观自述和测量量表的模糊评判结果来确定其情绪的种类,没有给出可通过客观测量手段获取的情绪属性量化参数,因而难以很好地判断情绪的强烈程度,尤其是在多种情绪并存的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DTI(扩散张量成像)、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ERPs(脑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等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上述技术手段对人类情绪变化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更为地直接的探测和定位,并依据其激活水平与静息态水平的比较对情绪的强烈程度进行较为客观的标定。例如,图3是我们针对震惊世界的中国“7?23温州动车事故”网络舆情信息所引发的人们情绪反应的f-MRI实验研究。

通过上述观测,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情景信息刺激下人类大脑的典型激活模式与激活水平,运用脑功能定位分析技术和认知神经学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获得公众对上述情景的态度、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统计性特征。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图1所示的脑活动过程模型,我们提出了突发事件“情景-应对”的脑心理机制模型及情绪调控模型,为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以符合公众心理认知能力及其接受模式的方式来设计上述事件的处置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例如,在“9?27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中,通过官方微博及时有关信息、澄清谣言并和网友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这一做法就很好地符合了上述“情景-应对”方法的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类的情绪变化除了在大脑特定的功能区域产生相应的激活信号以外,还会通过人体的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导致人体外周各类生理信号(如:脑电、皮肤电、心电、呼吸、体温等)的变化及外部表现(如:语音、表情、姿态、动作等)的改变,并可能引发后续的行为。通过研究脑功能活动与上述生理信号、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情景感知环境下的后续行为表现分析,就可以在实际应用环境下实现对情绪信息的自动获取及情感状态的计算与识别,还可以对其后续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控,从而使得机器具备一定的情感智能。采取多通道、多模态信号的融合识别方法可以获得高达80%以上的情感识别准确率,我们已经将上述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施工人员现场情绪观测、银行信贷审核、企业员工情感管理、医生处方行为分析、艺术作品接受分析、广告营销策略设计和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计算等众多的领域,为分析和理解人们的情绪心理与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手段,使得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更加令人愉悦和更具“智慧”。目前,上述领域的各项研究已经形成了神经管理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也必将对城市的管理与服务产生深刻的变革。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上述领域的发展与应用趋势进行深入思考,并纳入到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之中。

三、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成为世界各国对城市发展观的共识,创建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城市,就必须真正从“以人为本”和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出发,通过城市的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提供无比愉悦的情感体验。

情景感知与情感智能技术是通往上述智慧城市的“智慧之门”,在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各个应用领域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技术基础设施规划与应用体系的构建中,都必须充分考虑到上述技术对相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应用需求,以新的理念通过上述“智慧之门”,步入智慧城市的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 2011.

[2]中国智慧城市论坛./index.asp, 2012-06-3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院信息研究所.智慧城市论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7).

[4]Salovery P.,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 9(3):185-211.

[5]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 USA: Bantam Books,1995.

[6] Picard R. W. Affective Computing[M]. Cambridge, USA: MIT Press, 1997.

[7]魏景汉,阎克乐,等.认知神经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鄢辉华.基于现场观测信息的施工员工情绪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汤祥琴.基于脑心理机制的员工情感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杨漾.基于情感计算的银行信贷审核系统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1]胡晓华.基于f-MRI的脑心理机制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2]万熙琼.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及其应急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王春诗.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认知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6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 网球 比赛节奏 调控

比赛节奏是一种包含着强弱、快慢、急缓、长短的运动现象。网球比赛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比赛的节奏贯穿始终。身处网球比赛中,谁调控了比赛节奏谁就等于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赢得比赛的胜利,从而提高了专业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东省高校网球专业学生100名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具备丰富的理论及网球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互联网,实地调查等形式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整理,利用统计学知识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高校网球专业学生对比赛节奏的认识情况的分析

网球比赛节奏是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反映,是技术衔接紧凑、运用合理、战术配合协调默契、比赛对抗激烈、层次布局合理等多方面综合表现的运动形式。时间上的快慢、空间上的高低、力量的轻重配合都综合体现了网球节奏的好坏。比赛中各项技术的精准程度及运用时机、得分与失分时利用擦汗等动作来稍加调整等都是比赛节奏的体现。节奏的特点是变化丰富,即反应时间短暂,击球空间狭小,击球力量多变,击球路线复杂。网球比赛的胜负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比赛节奏的控制好坏是导致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在比赛中,谁在比赛中把握住比赛节奏,控制住对手,发挥出场上的积极主动技术风格,就会使对方处于被牵制的局面,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

表1 网球专业学生对比赛节奏的认识情况调查表(n=48)

认识情况 能够感受到比赛节奏 能够适当调整比赛节奏

人数 37 32

百分比% 77.1% 66.7%

由表1可知,77.1%的网球专业学生能够感受到比赛的节奏,66.7%的网球专业学生能够适当调整比赛节奏。由此可以得出,网球专业学生对比赛节奏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适当调整比赛的节奏。

(二)山东省高校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节奏方法的分析

网球比赛中的节奏是所有技术好坏的综合体现,受很多的因素影响:体力、技术、战术、心理、意识、外界环境等。节奏中制胜的决定因素是巧。具体表现在什么时候需要快什么时候要调节慢,时时通过场上的比赛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掌握比赛的先机克敌制胜。

表2 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节奏方法调查表

调控方法 体力 技术 战术 心理 意识 外界环境

人数 39 44 38 32 22 17

百分比% 81.3% 91.7% 79.2% 66.7 % 45.9% 35.4%

由表2可知,在网球比赛中,调控比赛节奏主要的方法为技术,体力,战术和心理。分别占97.1%,81.3%,79.2%,66.7%。由此可知,网球专业学生还应通过意识和外界环境来调控比赛节奏。

(三)山东省高校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体力节奏具体方法的分析

体力充沛是发挥正常节奏的保证,而和谐的节奏又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一种需求。节奏不和谐易使运动员产生疲劳。

表3 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体力节奏具体方法调查表

调控方法 赛前的体力储备 赛中体力的分配 呼吸的调整 休息时间的利用

人数 42 12 10 32

百分比% 87.5% 25% 20.1 % 66.7%

由表3可知,网球专业学生的体力节奏,主要通过赛前良好的体力储备和休息时间的利用来调控的。分别占87.5%,66.7%。还应从比赛中的体力分配和呼吸的调整上提高专业能力。正确的呼吸方法应该是在击球时用力呼气,从而在你最发力的时候获得足够的氧气,正因为如此,控制良好的呼吸习惯是你获得最佳体力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山东省高校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技术节奏具体方法的分析

技术是节奏基础,节奏则是技术的要素。合理的技术动作,能显露出和谐的节奏,和谐的节奏能体现出技术的协调和纯熟。

表4 网球专业学生调控比赛技术节奏具体方法调查表

调控方法 假动作 击球的时机力量和旋转 特长技术 步伐的调整

人数 18 36 11 31

第7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关键词 谈新课改 初中历史教学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一)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二)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三、举办第二课堂

第8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扑克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据此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在(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纳(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培养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4)培养学生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1)开放性,研究学习活动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 结论; (2)探究性。大多数课题的研究应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现象,从领域上讲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从内容上讲只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让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它们产生的特点,过程,影响评价等方面;(3)实践生。评多研究性学习澌知动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有社会调查,实地采访,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需要实际操作与积极参与;(4)现实性。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很好地点击生活,引发思考,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务。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

    1、撰写

    即在课堂教学中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首先要先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出作所范围,探讨资历料的来源与先取。在学生对相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出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在习作中指出其意义和得出的结论。如社会主义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农村居民的消费观等课题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开形式。

    2、调查

    即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拟定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制事实上调查的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亲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如“近几年本地政府的为民办实事,看财政的作用”,等课题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3、讨论

    即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题,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或对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开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小组的讨论,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探讨;更可以通过请旱灾来走出去向专家咨询等。如怎样正确对待货币,21世纪的劳动者应具有怎样素质《劳动合同法》案例分析等可采用讨论的形式。

    4、演讲

    即演讲辩论。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演讲和辩论。如摸拟大专辩论的形式,把小组或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即有陈述性的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还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可以邀请教师,学校领导及相关专家作为评论方,进行恰当的评判应重过程,谈化结论。如”扩大内需,要不要提倡勤俭“”进吕多,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利弊“”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影响等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5、论证

    即实例论证。这种研究性学习订要是围绕某个理论或观点,搜集本关材料,数据来论证其正确性和科学必,增强其可信度。教师要适当地指导搜集资料,数据的方法,方向,做好分工协作,最后一起交流,共同论证。如收集有关资料来验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不价交换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旱灾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手段等

    6、操作

    即摸拟操作。对某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展示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安排队好场景与道具,让学生摸拟全过程,通过表演这种直观形式来加深对研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如“公民怎样科学计划家庭投资”,“消费者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可以采取摸拟操作的方式。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作业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教师努力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孕育学生创新精神上的摇篮,要适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不断开拓研究空间,经常开启研究思路,努力营造研究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三究的乐趣,品偿成功的愉悦。

    三、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一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学习和革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队,而是为了促发展。我认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四个结合的原则: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从自我评价为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的主动和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果,自我评审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邀请教师,专家,家长对研习活动的评价是不可少的,但要能被学生接受,并能调控研习活动过程,给以恰当的鼓励,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2、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研究性学飞的评价应重过程,如关注某个研究课题的选择,采点,研讨,总结,结题等过程。兖分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创意时的惊喜等。至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评价纵然不可少,但不应成为主要方面。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感知,山顶的风影固然很美,但沿途的风景也不逊色!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定性评价为主,学生在研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往往是个体内在的素质,难 进行测量,也不需要量化,而采用交流,观察等定性分析法进行等级测评无疑是较科学的。当然必要的数据测量也是不能忽略的,但不是主要的。

第9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

高级职称论文的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反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师素养

摘 要:据化学教学论介绍,化学教师素质是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化学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师;素养

探讨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现代化学教师教师素养构建的依据

构建现代化学教师素质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教师职业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是独特的专业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操作还必须娴熟,规范,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教师应前瞻性地看到未来教育具有重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三是新世纪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代化学教师素养结构

(1)具备健全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保障,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身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的生理素质,化学教师才能具备做实验的要求:娴熟的操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才能顺利而持久地开展工作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2)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整个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化学教师具体素质的先导。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师观和先进的学生观: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模块三《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习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的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仅能正确使用新教材,还要研究建设新教材。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评鉴各种教材,分析各种情况,改变评价方式,即以一种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的身份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为完善新课改添砖加瓦.。

另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批判过分突出教师的师道尊严观和过分突出学生的无师自通观。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

(3)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无知便无能”,“空口袋是立不起来的”。这些话说明了知识对形成能力起了基础性的作用。现代教师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大系统:一是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化学教师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合理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是化学教师胜任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其职责的专业要求。一个在知识上漏洞百出的化学教师决不会是个好老师。化学教师也只有在学好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教材意图设计教学。比如,同样涉及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知识,在新课程必修模块和过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显不同。在新课程必修模块中本课题是在学习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的,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确实与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目标并非胶体的制备,而应理解为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然,仅仅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左膀右臂――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前者涉及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后者是指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艺术论、教育技术学等课程,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由此可见像以前“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是极其狭隘的,相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

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指化学教师成功地完成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体现的,又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展的。它在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化学教师的中心工作是化学教学,首当其冲要具备教学工作能力,它是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中的核心部分。要顺利而完美地完成一节课,化学教师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出色的组织调控能力,良好的多讯道表达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学测量评价能力。另外,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一种通用能力,是整个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还有,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现代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现代教师要有计划地争取参与脱产式或不脱产式的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提高技能技巧;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作出个性化的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学生的生活,即课程设计上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地区如此之大,学生如此之多,面向学生生活的教材是每个地区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吗?显然这是不实际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又存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个性,怎么办呢?所以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的二次创作能力,把书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结合当地实际转化为当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导(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12.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的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北京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