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

第1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汽车嵌入式设计必须使成本绝对最低。材料清单中通常不能增加管理电源波动或不受控关断的硬件,而这两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导致闪存损坏,并导致业务丢失。因此,闪存文件系统技术不能简单地提供高吞吐量的读/写功能;它还必须具有自恢复功能,并且在启动之后的若干毫秒之内能被完全访问。(参见“快速启动技术可以满足汽车信息娱乐/远程信息系统的需求”一文)

基于事务的文件系统

解决这些需求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基于纯事务的模型。例如QNX嵌入式事务文件系统(ETFS)就遵循这种模型,完全是由事务组成。无论是文件系统的元数据还是用户数据的每一次写操作都是由一个“原子”事务组成。一个事务要么获得成功,要么就当成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文件系统在电源故障的条件下也能完好无损,即使电源故障发生在闪存写入或块删除期间。为避免文件破坏,事务从来不会覆盖现有的“有效”数据。在文件升级中间的写入操作总是会写入到一个新的未用区域。因此如果这次操作因为突发事故或电源故障不能完成,现有的数据将保持不变。重新启动后,文件系统可以重新执行和正确完成写操作,这样就可以从可能损坏传统文件系统的状态中恢复过来。

事务文件系统可以通过处理设备中的事务日志来动态建立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这种操作发生在系统启动之时,应设计成只有很少部分的数据需要读取和CRC校验。这样一来,文件系统可以获得高的数据完整性和快速的重启时间。例如QNXETFS可以在数十毫秒内恢复,而传统的文件系统需要数百毫秒。

图1:这种车载导航系统是要求大容量可靠闪存文件系统(用于三维映射、动态路由等)的一个实例。

如图2所示,在纯粹基于事务的文件系统中,每个事务由头和用户数据组成。事务头被放在闪存阵列的空闲字节中。例如,一个具有2112字节页的NAND器件可以由64字节的头和2048字节的用户数据组成。事务头标识数据所属的文件以及其逻辑偏移,并包含一个序列号来确定事务的顺序。头部还包括CRC和ECC字段,用于误码检测和纠正。

图2:这张器件图表明了它相对于纯事务文件系统中物理媒介的独立性。

在系统启动时,文件系统扫描这些事务头来快速重构存储器中的文件系统结构。除了确保高的数据完整性和快速的重新启动时间,一个闪存文件系统还必须具有可以延长闪存寿命的特性,进而增加整个嵌入式系统的长期可靠性。这些特性包括读取性能劣化监测、动态和静态损耗平衡以及避免文件碎片的技术。

恢复丢失的比特

在NAND闪存块内的每一次读操作都会使保持数据位的电荷减弱。因而,在大约10万次读操作后闪存块就会丢失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设计完善的文件系统会跟踪读操作,并在块的读次数达到极限之前标记出弱电荷块以便进行刷新。文件系统随后执行一次刷新操作,该操作将数据拷贝到一个新的闪存块,并擦除该弱块。这种擦除实现了对闪存块的再充电。

文件系统还应该对所有的读写操作执行ECC运算,以便从可能发生的任何单比特差错中恢复。然而,尽管ECC对于那些本身丢失了单个比特的闪存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在写操作期间因为电源故障而导致的很多比特损坏则无能为力。因此,文件系统应该对每个事务执行一次CRC检验,以快速检测出损坏的数据。如果CRC检测到一个错误,文件系统就可以使用ECC纠错功能将数据恢复到一个新块上,然后标记出弱电荷块以便擦除。

动态和静态损耗平衡

每个闪存块在其失效之前的擦除次数是有限的。在某些器件中,这个数字可以低到10万次擦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文件系统必须实现动态损耗平衡,它通过将擦除次数均匀地分散到设备中来延长闪存寿命。

差异可能很大:从没有损耗平衡几天就产生故障的使用情形到利用损耗平衡超过40年的情形。为实现动态损耗平衡,文件系统会跟踪每个块的擦除次数,然后优先使用那些较少使用的块。

通常,闪速存储器包含大量的静态文件,这些文件经常被读取,但不会再写入。这些文件占用的闪存块没有理由被擦除。如果闪存中大部分文件是静态的,剩余部分包含动态数据的块的损耗将戏剧性地加快。对于NAND存储器来说这方面的问题更大,因为NAND每个块的读次数相当有限。

因此,一个设计优秀的文件系统应提供静态损耗平衡功能,它将较少使用的静态块中的数据拷贝到过量使用的块中,从而实现块的平衡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让过量使用的块休息,因为它们现在存储的是静态数据,并将使用较少的静态块移动到动态块组中。

尽量减少文件碎片

文件碎片也是闪存器件的一个问题。然而,支持去碎片技术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NAND闪存具有有限的写次数,文件系统必须尽可能避免碎片产生,以延长闪存的寿命。

基于日志的文件系统经常受碎片的影响,因为对已有的文件进行刷新或写入会产生一个新的事务。为减少很多小事务产生的碎片,QNXETFS使用写缓冲来将小的写入合并成大的写入事务。文件系统还能监视每个文件的碎片水平,并对那些已经严重碎片化的文件进行后台去碎片处理。这种后台活动应该总是能被用户活动占先,以便确保对正在进行去碎片处理的文件进行立刻访问。

第2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学生的学籍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传统的管理主要依靠人工,大量的纸质档案,管理起来,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多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资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劳资管理系统等。这些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方便了师生获取相关信息。但是,校园内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白天基本都在教室、操场等教学场地,不能及时通过台式计算机和有线网络获取网站上的相关学籍管理的信息,网站在传递此类消息的时候有滞后性。而且重要的、紧急的通知还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

2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认证

2.1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了一款可以进行及时通讯的微信软件,通过微信,用户可以在智能终端设备上实现及时通讯,传输内容包括语音、视频、文字和图片等。该软件的使用,仅需要耗费一定的网络流量,由于微信相较与其他及时通讯工具的一些优点,使得其使用数量增长很快,到2013年11月,腾讯公司的数据显示,其有效注册用户量超过了6亿,成为亚洲地区使用最广泛的及时通讯工具。在此基础之上,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出现,用户可以通过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商品推介信息,创新营销模式。在这个微信平台上,可使用自媒体的方式进行营销。如商家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如对接微信会员云营销系统展示商家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名片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2.2微信公众平台注册与推广

帐号申请:可以登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注册公众微信账号,在经过后台确认通过后,即成为公共帐号用户。微信公众平台在申请使用时,其中文名称没有规则限制,可以重复进行申请使用,所以注册的中文名称可以是一样的,如果觉得别人的更好,可以将自己的公众账号改成一样的名字,或模仿其形式,完全是可以的。但是,具体的公众微信号则是唯一的,在使用过程中,是不可以修改的。

2.3平台类型介绍

到2013年8月5日为止,在经过几次升级之后,基本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两种类型。服务号: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服务号一个月内仅可以发送四条群发消息。服务号发给用户的消息,会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并且,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订阅号:是公众平台的一种帐号类型,为用户提供信息和资讯。订阅号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订阅号发给用户的消息,将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在用户的通讯录中,订阅号将被放入订阅号文件夹中。但是两种类型可以进行开发,可以将订阅号开发菜单,服务号直接使用菜单。服务号可以申请自定义菜单。使用QQ登录的公众号,可以升级为邮箱登录,一个月可更换。使用邮箱登录的公众号,可以修改登录邮箱。编辑图文消息可选填作者。群发消息可以同步到腾讯微博。运营主体为组织,可在新注册的时候选择成为服务号或者订阅号。之前注册的公众号,默认为订阅号,可升级为服务号。

2.4方式

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是通过订阅和的方式进行消息推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公众平台或订阅号进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按照关键词进行搜索。

2.5消息推送

一般的普通公众帐号,基本上都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类别的内容,这个和个人普通微信账号几乎差不多,而通过认证的帐号,在使用过程中,其权限更高,所的内容模式更加多样,除了上述信息之外,还可以发送专题。在推送的打扰方面,用户订阅增加可能也会增加这方面的困扰。但是据笔者所知,下一版本的推送将全部取消声音提醒,以便把私人信息和内容消息区分。而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内容和品牌的选择问题———人们会喜欢少量而精致的资讯,而且随时可以离开。

2.6添加关注

微信公众平台无法主动去添加好友,只能被他人添加为好友,通过认证的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被搜索。在微信中点击朋友们添加朋友扫描二维码把需要关注用户的二维码图案置于取景框内添加关注的人。添加关注成为粉丝后,关注的用户即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送消息与您互动。个人也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的方法,来添加关注公众平台。但是公众账号平台不能搜索和添加任何人。此外,微信公众平台还进行了如下调整:增加高级功能选项,用户可以在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中选择一个使用;设置选项里只保留账号信息、公众号手机助手2项,被添加消息自动回复、自定义规则回复2个重要功能选项被删除。

3测试与应用

经过在校园网和QQ群的广泛宣传,我们选择在部分系进行了应用测试,告知学生具体使用流程和方法。经过一个月的系统测试运行良好,得到了西安职业技术学院近半数在校生的关注,通过公众平台的学籍管理类通知消息的浏览量远超传统网站,在新生学籍注册和在校生学年注册,还有补考成绩登录期间,发挥了较大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校内查询终端不足的问题,达到了预期效果。

4结束语

第3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第4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网络化发展

1引言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2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1卯8年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正式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开始,会计电算化在中国已发展20多年,从手工做账到电算化,引发了一场“会计革命”。

会计电算化产生至今,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会计软件的运用减轻了会计人员手工记帐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运用财务软件的转账、核算等自动生成功能,不仅降低了误差,提高了准确度,并且节省了人手,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第三、培养了一批既懂财务,又拥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了一批会计软件公司,他们的存在和良性竞争,促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规范化、商品化、通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会计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1999年4月,深习”市财政局与深圳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举办的“新形势下会计软件市场管理研讨会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提出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了充足、实时的信息。

4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区别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从观念上的彻底改变,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不同:会计电算化是实现r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从而与企业管理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及社会大系统的其他信息系统相互衔接,有机构成一个开放系统,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2理论基础不同:刽十电算化仅以传统会目理沦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会计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会计思想为指导。

3.技术手段不同:会计电算化以单机处理为主,会计信息化把网络、通信与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用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播、存储、应用。

4功能范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不仅要进行会计业务核算,还要进行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将根据信息原理和信息技术要求重新构建现代会计模型。

5.信息输人输出不同: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信息只能由财务部门输人,输出也由财务部门打印后再报送。会计信息化要求大量数据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既可经授权权利级次,直接从系统当中获取相关数据,也可从Inett上直接获取。财务人员不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或唯一的输人、加工处理人员,财务人员将更多地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在企业及社会各信息系统中被充分利用。丘会计程序不同:会计电算化基本模仿手工会计程序。会计信息化则根据刽十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整扭刽长旎程。

5会计网络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意味着会讨电算化中单机系统状况的结束,为我国大规模计算机联网以及国际联网创造了条件,迎来了会计信息工作的网络化时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为会计信息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全方位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网伽ratent)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使企业内部的所有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处理与最大化使用效率,并且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对外开放。传送数据在企业内建立的网络为局域网邸柳,在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建立的为专用广域网网A哟。对于目前会计电算化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仅装备单机的企业,首先应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已建立了内部局域网的企业,则应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的广域网,直至上国际互联网。我国目前为数较少的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财务,通过电算化的广域网对各子、分公司的财务信息、经营状况进行收集、管理和控制。除了类似企业集团这种同行业、跨地区的广域网络形式外,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广域网的应用。

会计网络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网络财务是基于玩lemet—Intrante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蜀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EC)的开展,最终将使网络会计取代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网上设备公用性。网络会计打破了单一的财务软件的购买和使用方式。网上计算机可以省去购买、安装过程及软件的运行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购买高档设备的开支,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2)资讯共享。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网络会计把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各种会计数据的存储形式统一规范起来,建立中央数据库。企业可随时浏览所有企业网上计算机内的资料。通过软件资源的共享,将大大减少信息的重复输人减少出错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地缩短信息传递的时间。(3、通讯方便、快捷。通过网络方式,企业可以更直接、快速地与外部通信,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例如采用Inte技术后,企业和银行几乎可以同时记账就不会出现目前存在的未达账项,并且企业通过1ltell以可以和银行随时对账。这样,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付款和收款业务了。在网络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等,各子系统之间可进行自动转账处理。企业领导不需出门,可通过自己办公室里的计算机查得有关情况,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数据资料,也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送连人网络的计算机。这样不仅大大缩短了传送时间,而且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4)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决策职能。(5)网络刽卜要求信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以电子数据存在和运动,并可以直接与外界系统交换信息,最终使系统不再依赖纸张等传统信息载休,从而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网络会计使企业的业务向无纸化发展。

由于所有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都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电子商务安全协议开发,因此,财务数据在网上通讯是安全的。企业财务主管和财会人员应放心地使用。网络会计是一门边缘的会计学科,它需要集计算机软件、网络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实现会计电算化与网络会计的接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

第5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广州某超市公司,在广州,上海,香港等各大城市,拥有200个以上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超市,有的面积甚至达到上千平方米,集团的超市信息管理系统,一直在运行中不断开发,修改,维护当中。本文从核心的开发、维护的角度来剖析其管理系统的结构、流程,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一、超市信息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门店子系统、中心子系统、库房子系统

1.门店子系统:是提供给各超市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管理超市中的前台POS机,并且负责对销售数据的初步整理、汇总,以及销售数据的上传、商品资料的下载等。门店子系统分为:门店后台管理系统和门店前台POS系统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门店的人员设置、权限的设置、人员密码的修改、报表文件的管理;(2)基础数据部分,包括了商品目录、直送门店商品目录、供货商、供货商协议书、商品折让折扣、商品搭配促销、支付券信息;(3)POS管理部分,包括了POS机登记、POS使用人员权限、转换成POS数据、总销售浏览、细销售浏览、POS交接情况;(4)总仓部分,包括了门店坏货退坏品仓、总仓送货、要货管理,自动要货提示;(5)门店部分,包括了直送货上架、直送货退货、门店调场、商品报损、架存管理、商品架位信息、公文、盘点管理;(6)报表部分,包括了打印门店销售分析报表;(7)网络传输部分,包括了网络传输商品目录、网络传输要货单、网络传输销售数据。门店前台POS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准备部分,包括了商品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登录清机;(2)销售部分,包括了存备用金、销售、退货、付款;(3)销售结束部分,包括了取款、取购物券、打印销售日报、数据上报;(4)其他功能,包括了交接、打印全部交接单、查询销售流水、查询单价、购物券信息。

2.中心子系统:是提供给总部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主要的功能是销售数据的整理、归档。采购下单,促销制定,财务报表及数据分析,以及获取库房及门店方面的数据。中心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中心子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基本操作,登陆、选择功能、条件运用;(2)主档维护,供应商基本信息、供应商协议书、商品目录、商品其他分类、商品其他分类、商品等级、商品大类、商品小类、商品品类、商品销售单位、商品产地、配货保质期截止提前天数、配货上下限、容错商品、同一商品、价格码分类、配送扣率、门店销售级别管理、安全存量天数管理、供应商类别、开户银行、门店编号管理、门店类别、总仓类别、总仓编号管理;(3)价格管理,商品折让折扣管理、搭配促销管理、正常调价;(4)采购订货,订货单输入、订货单查询、采购推广;(5)仓库物流信息查询,中心库房库存、门店送货单、门店退仓单验收、总仓退货、入库验收查询、转仓单管理、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门店退仓商品管理;(6)架存及变价管理,门店架存(分门店)、门店架存汇总、各类变价查询(报表);(7)销售数据查询,商品日销售、POS日销售、分门店商品销售统计、全部门店商品销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管理、各类销售报表;(8)财务单据管理,财务进货付款管理、库房盘点管理、门店直送上架单、门店直送退货单、门店调场单、门店商品报损管理;(9)盘点管理,库房盘点查询、门店盘点单;(10)会员及公文管理,公文管理、会员卡基本信息管理。

3.库房子系统:是提供给库房人员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货物的入仓出仓,堆叠摆放设计,以及架存的管理。库房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修改密码、人员对应库房权限、设置人员使用权限、报表文件管理、报表(查询)权限管理;(2)中心目录查询;(3)到货入库验收;(4)商品配送门店部分,包括了门店要货单、门店配货单、门店送货单;(5)库房管理部分,包括了库房库存查询、仓位管理、商品转仓、库存备份管理、库房盘点、库房盘点原因、公文管理;(6)库房退调部分,包括了门店退仓、门店退仓验收、总仓退货、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调用报表,POS前台系统由C语言开发;门店后台系统由Delphi+InterBase开发结构;中心及库房子系统则是Delphi+MSSQLSERVER的开发结构。

二、系统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流程中在进货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了架存不准。(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中心系统)首要的是每个门店的架存不准,严重影响了订货的准确性,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新货或某些商品过不了机(即POS系统辨认不出货品名称及单价)就允许售货员以一个特殊的商品号再加手动输入价格销售。二是进货渠道太多(由库房进货,或门店要供应商直接进货等)。三是系统还有些不完善。解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盘点,但费时费力。建议每个门店独立核算,使用加盟店的策略。让各门店独立建立一个进销存的流程,独立核算,但所有的门店还是由总仓库、供货商进货或者是从其他门店调货。而中心,总部只提取汇总数据,这样各门店的架存各不影响。而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保证硬件连通,即POS机与后台系统保证连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商品目录,保证在超市销售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商品目录上找到资料。

三、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开发期过长,到该超市破产停业时该程序还处于末期开发阶段。造成开发期过长的根本原因是:增加原设计以外的功能,特别是某些功能匆忙临时加上去,其危害有:

(1)造成程序代码重复。

(2)有时甚至会触发两段代码对同一数据同时进行操作,在发现数据错误时很难找出问题进行解决,经常要大量的代码阅读才能发现错误,效率低下。(3)造成时间的浪费,由于新增的功能在设计之外,要进行相关的验证,看是否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性造成影响,耽误了整个开发进度,维护时也非常困难。(4)后期的开发已经是掉进“出现错误查找原因修改又出现错误”的怪圈。

2.客户的需求是非常模糊的,他们无一例外要求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他们会告诉你,但细致的环节他们就没有建议。但到系统差不多完成,或完成70%~80%,看到一个成形的系统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就非常清晰了,按要求改动基本结构的话,整个系统可谓“伤筋动骨”了。所以一个系统如果做到了80%的时候才真正明确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话,笔者认为是设计者的失败。所以在设计阶段不但应该做好传统做法的各种文档和论证,而且,应该做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3.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由于在项目开发前客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加上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客户的业务,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严重时将导致分析与设计作废。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对象化了,而我们开发的程序却很过程化。也就是说你虽然努力地模块化、层次化,可只要运行环境有所变化,你还要不断地修改再修改。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当这些说明书完成后,应当能做到:随便找个程序员他都能只通过看某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书就能够开始代码的开发,而不用再重新思考该怎样去做了,程序员在这里就真的只是一个设计者的实现工具。当然,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系统都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向集成性质靠拢,似乎是没有多少人能掌握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得更好,但关键就在这里。但目前的显示情况是,设计人员的水平偏低,有些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就没有多少开发经验,他又怎能了解太多的系统呢。

系统设计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个拿钱多干活少的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培养一个程序员根本不用花多大的力气,一个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就能掌握某门技术或方法。但要掌握若干种方法,就不是能够通过速成解决的了。目前似乎所有的系统设计人员都能够设计所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知识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他只能对某些方向的东西作出决策和设计。客户固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在前期能够多接触用户、多深入实际,把设计人员当成客户工作中的一员,他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当然也就能够为他作出合适的设计。至于说到各种系统之间的好坏对比,笔者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有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权衡。比如性能或空间的权衡、价格和性能的权衡和功能侧重上的权衡等。计算机里的东西没有哪一样的存在不是包含了这种权衡在内的。虽然从商务上似乎总想说服用户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从技术上讲无所谓好和不好,有的只是区别及该区别所针对的问题而已。这就像有人总在争论Linux和Window到底谁好一样。或许从”技术”上讲,Linux比Window好,但这其实并不公正,因为漂亮的GUI界面和友好的人际交互同样应该是”技术”中应该考虑到的一部分。把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一看就知道没有绝对的好。所以,不见得非要在用户决定之前由系统设计的人员事先来为各种方案做个排队,只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从大方向上决定一个方向再做具体设计就可以了。超级秘书网

首先,认同两个说法:

第一,项目(或说工程)有三个主要方面:功能,时间,成本。

第二,系统分析的任务: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计算时间和成本。

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有人说系统分析员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可这不可能(项目时间的限制)也不现实(不可能让分析员到每个岗位都去操作一下)。

(2)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可现实却是,分析员认为应该的而客户觉得没必要,而客户觉得必须的,分析员又不可理解。

(3)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水平不够,可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细节而不是大方向上,掌握全部细节可能吗?这就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细节(而不是方向)往往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注意,这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间和成本的),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发现与分析清楚的。

如何在这种不完整的需求上构造完整的系统呢?或是根本不可能呢?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把东西做死了,没有切实地为用户着想。很多的系统设计,可能考虑最多的就是实现上的快捷、方便,而不是系统的扩展及更新。要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在设计前就“善意”地替用户假设,是难以预料后事的结局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阶段就因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讨论,包括其特点、效果和后果,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好心地替用户”假设”。

因此,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客户要求功能的增加时,宁愿分配一个或多个开发人员,另外开发单独的小程序,就算由于功能的前后衔接而要求某些功能是重复开发,也要把该程序独立出来,制定相关的触发机制来独立于整个系统之外运行,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然后在整个系统开发的后期把这些小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验证以后一次把合并后的程序融合在整个信息系统之内。其实很多国外的成功的信息系统开发都不会由于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随便修改,添加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日)北原写作论文贞辅《现代管理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王众托《: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应用——新的系统集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997年版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6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沿革及其培养目标

(一)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情况

我国最早的物流教育起源于193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开办的材料管理专业[1]。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以“物流”命名的物流专业,只有部分属传统物流概念的物流类专业,如仓储运输管理、铁路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工程、包装工程等相关概念的物资管理专业。1993~1997年,现代物流教育开始起步。1993年根据当年国家教委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仓储、运输管理”等专业改为“物流管理”专业,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工商大学首先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随后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继而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本科、硕士或博士生。1998年教育部大规模修订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根据高等学校拓宽专业面的要求,将新设立5年的“物流管理”专业取消,并入“市场营销”专业,专业调整大大抑制了物流教育的发展[2]。

直到2001年中国入世,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国外发达国家投资者引起了广泛关注。2001年8月,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召集下,教育部恢复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批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始招生。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北方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2003年增加到47所。2001~2010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数及近年该专业的招生毕业情况(见表1、表2)[3,4]。

(二)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基础,扎实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熟悉物流管理相关法规,掌握系统的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为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等,其学科理论基础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

构建以经济管理为学科背景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以下简称为“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要求。本文根据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和当今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提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物流运作能力。根据物流的功能要素,物流人才应熟悉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作为物流人才,必须初步具备企业物流系统改造与再设计能力,具备区域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设计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能力等。

(3)物流项目组织及管理能力。对于中小型的物流项目能够对其进行组织与管理,对遇到的问题能够给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案。所以物流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技巧[5]。

(4)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的核心支撑平台。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全面熟悉物流的主要信息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与物流系统优化决策能力[5]。

(5)国际物流运作能力。随着全球制造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物流市场。因此,现代物流人才不仅要了解进出口贸易专业技能,也应具备如保税仓库经营、商品检验等国际物流技能,并熟悉各国有关的通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及各国的物流环境。此外,现代物流人才应掌握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预算、核算和控制,对企业外部的各种物流费用要能够判断其合理性,并能够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

总之,在基本能力结构上,应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定的应用知识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专业知识要求上,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一定的自科知识及扎实的经济管理学科、统计运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供应链及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供应链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运作及组织管理,掌握从事物流系统优化、物流业务运作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掌握国内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了解国内外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基本物流运作模式。

三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一)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尚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在没有专业教师的情况下不顾课程整体性任意增删课程,没有严谨的分析和论证。

(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我国的物流教育现在比较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专业学科缺乏引导性。引导型学科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师资尽量由长期从事物流管理、运输业等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担任。通过引导型学科的学习可以提早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

(4)物流教育缺乏数量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物流活动同数量化分析方法结合得十分紧密,物流业务管理和综合评价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系统也是建立在极其准确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未来的物流教育要强化定量分析,加强学生数理知识的培养[6]。

(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体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四大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思想品德、外语、体育、军事训练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等课程;学科及大类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经济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系统分析、仓储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工程、物流经济学等课程;专业课程,主要体现该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具体包括物流战略与管理、物流系统论、物流网络规划、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采购管理、运输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经济地理、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在实践教学上,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实践教学课程、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建议各高校选开物流管理综合模拟、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ERP系统模拟实验、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

四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从目前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有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与企业的需要既有相同点同时又有较大的偏差。如学生认为装卸和包装的相关知识不重要,而这些操作恰好是配送、仓储与存储及采购等的重要环节与基础,企业也比较注重这一物流环节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企业对于制约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是物流发展瓶颈”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相关物流人才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经管类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构思。

第一,将“物流管理”专业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即重视物流过程的实现技术与装备,包括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仓储,定位,检测,企业信息化及其信息处理等实用技术。

第二,从重视“物流”到重视“物流+采购”。即重视基于物流和采购的集成技术和成套技术,包括基于采购的集成化设计技术,仿真设计与装配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采购信息平台与共享技术等。

第7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论文范文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于二十一世纪,而从我国实践来看,则是下半世纪的事。本研究报告立足于我国的现实,从客观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发展,试图能给人们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课题,从而推动它的研究和发展。

一、研究思路的选择

我国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起步于八十年代初。当时我国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率先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管理会计专著,开创了我国管理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之后,许多专家学者紧紧跟随国际潮流,大量介绍并引入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如Just in time(适时制)和Activity based costing(作业成本)等。在这同时,一些学者从国内现实出发,我们自己成功的管理会计经验。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有没有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要不要研究这一体系,如何研究,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个难题。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也不例外,但它的客观存在以及对其客观描述至今未有重大进展。笔者之见,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原因:

1、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从五十年代建国初至今,我国管理体制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旧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前一转变,我们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的宏观计划控制,管理会计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后一转变则大量介绍西方(主要是美国)模式。而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研究并不注重体系研究,从而使我们无所适从。在处于探索之中的具有特色的经济管理体制尚未成型的前提下,很难形成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2、研究上的原因。在八十年代以前,我们也有管理会计的实践,但很少有人去认真加以总结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我们主要是研究西方的管理会计动向。而在这一时期,实证研究逐步取代了规范化的研究,人们倾注大量的精力去描述客观现实的每一角落,并试图加以解释。从而忽略了对整个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这一时期,我们重复别人的多、开创性少,专题研究多、理论体系研究少,使我们在管理会计研究上难有更大作为。

3、会计实务上的局限性。管理会计就的认识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与组织机构、管理方式、战略模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实务在不断变化,从而造成管理会计研究缺乏连续性。这种随现实不断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研究局面,是很难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对管理会计有全新的认识,开拓新的思路。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体系

世界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Kaplan)在其所著的《高级管理会计》(Advanced Management Accounting)一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了提供有助于经理人员作出计划与控制决策,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类、信息加工、信息以及信息传递等。从理论上讲,这一系统的构建是比较全面的,但从实务中的运用来看,却存在很大难度。这可从下面的分析中加以证实。

1、缺乏成文的规范约束。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最大特点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的需要而提供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这一规范化的信息提供已成为企业人员的法定义务,这就可能使财务会计信息走向社会化、法制化轨道。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信息的需求,这一信息因人、因地、因企业而异较难将其规范化。

从目前世界各国发展情况看,主要是将管理会计写进各种教材书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规范化,而这一规范体系并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从而到实际执行的效果。因为缺乏强制性的约束,会计人员就可以有选择的自由。是否实行管理会计,完人听凭各自的需要或对其必要性的认识。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财务会计的规范体系尚未最终形成。现正抓紧制订具体会计准则。因此在短时期内,很难有精力去关注管理会计的规范化问题。

2、我国研究的现状。前文已经述及,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是跟随国际潮流,大部分集中在介绍与引入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上。从现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许多研究未有多大创新,仍然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预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而展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研究与实务界现实相脱离的情况,大量的管理会计研究成果在实务界中甚至连许多名称都还未听说过。这种脱离实务的研究是难有生命力的。

3、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束缚。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就是促使各个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靠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效率。毫无疑问,作为其中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管理会计应该是大有作为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许多企业人员仍然是企业主要管理者的附庸。企业一般职能人员凭指令性来管理企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就造成大部分会计人员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日常核算工作,很少人能有积极参与管理决策的意识。

综上所述,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源于受到各方的阻力。尽管如此,积极探索我国现行体制下的理论体系仍是一个必要的先行步骤。

三、我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成果

什么是管理会计理论,这是一个中外会计学者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外会计学家贝尔考依教授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描述为:“管理会计理论可定义为运用来自不同的相关学科的一套基本假设和原则的观点来评价管理会计的各种技术。”我国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管理会计是一套由前后一致的管理会计对象、职能、目标、概念、假设、原则和方法体系所组成的一个概念框架,并以此来解释、评价、指导、开拓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

上述中外会计学家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表述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框架,但仍给人一种较为抽象的感觉,并且很多问题似乎与财务会计难以区分。从理论上讲,上述表述或许有其完整性的一面,但从客观现实来考察,过于庞大的概念体系可能难以有实际的运用价值。依笔者之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共同一面,就是它们都属管理活动,或者说,它们都属信息系统。但前者管理活动的表现方式中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式不同于财务会计,它本身有其特殊的目的、信息使用人、原则、方法以及实际操作行为。众多中外会计学家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一体系而展开的。现作简要叙述如下:

1、关于管理会计的目的第一、从职能角度去描述目的。现在一致认为,管理会计的职能为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核。从这一点出发,人们认为管理会计目的理应服务于这五大职能系统。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管理会计目的与管理会计职能有无区别,谁服务于谁?

第二,从性质去描述目的。管理会计的性质要求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有人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规划与控制系统,它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靠自身的功能来完成。从这一点出发,人们有理由相信管理会计的目的将取决于本身功能的完善程度,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企业信息系统带来更为完善的功能体系,从而丰富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这样,将管理会计目的表述为管理会计功能的附属物,是否有主次颠倒之嫌?

第三,从战略角度去描述目的。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技术迅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战略管理也应运而生。由此,许多专家将管理会计的目的描述成战略目标。具体地说,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三大层次:一是最终目标,这就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二是直接目标,这就是为企业经营战略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三是具体目标,这就是协助确定战略目标,协助编制战略规划,协助实施战略规划以及协助评价战略管理业绩。由此可见,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对现代管理不断提出新的管理要求,管理会计目的也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一点看,要为管理会计的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必然会受到不同时期的限制。

2、关于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于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有传统观点与现代观点之别。从传统的观点出发,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它与财务会计的信息主要面向外部使用人相对应。传统的观点是建立在两大假设基础之上:第一是内部信息的保密,许多成本管理信息被看成是商业秘密,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第二是内部信息的自由提供不受外界法规制约。而从现代的观点出发,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人的界限正逐步消失。具体地说,外部信息使用人不仅关注企业的对外公开信息,如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而且更关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由此,美国会计界已提出要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同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实施经营战略,也必须同时了解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一旦两大信息使用人在信息要求上趋向一致,则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就能更好地综合在一起,有可能出现全新的兼具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大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3.关于管理的原则。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它是对会计进程及其所应遵循的规范的高度概括,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从这一点出发,管理会计原则显然应是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国内会计学家曾对此进行,认为应将管理会计原则划分为基本假设和指导性原则两个层次。所谓管理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效益最大化。以上假设与财务会计四大假设有量的区别,也有质的不同。例如,会计主体主要是各责任单位;会计分期则不局限于会计年度,可以是一天、一周,也可以是十年、二十年。所谓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原则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有用性原则,主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一贯性、可比性原则;二是信息质量约束原则,它包括重要性、群众性、成本与效益相配比原则;三是对信息用户的原则,主要包括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公允性与激励性原则。

4、关于管理会计的

(1)研究方法。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务会计研究的,其方法也有相同之处。大约在七十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属于规范研究。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多种成本概念的提出,边际理论、增量理论、差量等也都是规范化研究的成果。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信息与理论对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者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去检验规范研究的成果。由此,管理会计研究进入以实证研究为主的阶段。

(2)分析方法。这是指管理会计本身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对于这一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大量采用会计、统计与数学的方法。这是由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所组成。方法论有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而具体的管理会计方法更多地是体现在它的职能中,有预测分析法(趋势分析、因果分析、调查分析、判断分析),决策分析方法(生产决策、定价决策、成本决策、存货控制决策、投资决策),预算编制方法(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控制方法(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目标控制、制度控制、价值工程、标准成本、差异),业绩评价与考核方法(主要是建立责任会计制度)。

四、对管理会计研究的未来展望

1、面临的选择。管理会计的研究现正面临两大选择:一是仍然沿着管理会计的线索,使其研究建立在传统理论与方法基础之上;另一是面向实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可以认为两种研究思路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研究人中贩激励机制,而这一激励机制表现为以下的矛盾冲突:第一,搞传统思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往往有其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容易被公众接受。而搞面向实际的类研究往往与原来的思路相悖而失去这一理论与方法的支撑。第二,面向实际的研究需要具备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数据收集与调查分析。从这一点来看,知名度高的研究人员显然具有一定优势,而时间的紧缺也正是他们的最大难题。

2、管理会计所处的现实环境变化。这一变化可用以下几点进行归纳:第一,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终将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方法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市场竞争、经营战略、信息加工技术变化等。而组织机构的变化主要如竞争战略、横向管理、集团化管理经营、跨国经营、信息、产销一体化等。与此相对应,许多企业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的对策,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非财务的业绩衡量、分层激励措施以及基准管理等。第三,以上环境变化与组织机构变化必然要求管理会计采用新的理论与方法,改变过去那种静态分析研究的传统,而运用动态及不确定性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3、横向管理。现代企业组织形式正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转化,与之相对应,企业的管理会计体系也从原来的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横向管理具有以下特征:分部门归集收入与成本费用;建立横向的责任会计中心;建立横向的计划与控制机制及信息网络。因此,管理会计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对比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的区别及各自的优势。例如,比较它们的预算编制、业绩衡量、奖励措施等,分别运用观察法、实证法、分析法等可以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

4、战略会计。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将转向长远规划,追求全球性的发展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企业的管理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分权管理模式,由此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新课题,它具有三大特征:(1)环境控制,如竞争对手及行业的分析、基准管理等;(2)战略设计,如企业定位、类型设计及战略实施步骤;(3)战略控制,如战略实施状况及实施效果。管理会计主要是观察战略实施的效果。它偏重于对管理会计机制、战略变量因素以及组织设计的特征来展开分析。

5、组织会计。随着环境与组织的变化,管理会计将会在定义、本质特征以及范围上发生根本性变化。管理会计由于受本身含义的局限性会被“组织会议”所取代,侧重于会计与受托责任的完成。这一变化有以下原因:第一,信息管理取代了人工管理方式,以人为主的层层管理模式将被以信息为主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第二,管理会计不再仅仅是管理人员的行为,已经变成企业中每一个雇员的自觉行为;第三,管理会计突破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雇员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包括会计信息与非会计信息。以上变化促使管理会计研究将一改过去以控制雇员为对象,以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为目的的旧框架,转向研究企业每一个雇员与企业组织的关系。由此可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如管理会计师的专业化、管理会计组织的规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