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衣食住行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主持了一项名为“女性健康调查计划”的研究项目。该项目已经发表了关于脂肪与健康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以近2万名业已闭经后的女性为对象,调查了她们在过去的8年期间,日常的饮食中摄取的油脂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斯坦福大学的斯特法尼克博士认为,人们应该走出“低脂肪等于健康”的误区。许多营养学家也指出,减少油脂的摄取量尽管有积极意义,但一定要因人而异,量体而行。
美国的研究者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摄取多少脂肪量才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尽管这一课题都属于老生常谈,似乎远远落后于时代,而且没有任何新意,但人们的无知却依然如旧。这次发表的研究结果,令专家们大跌眼镜。在一般美国人的饮食生活中,脂肪摄取量平均占总热量的比率为35%~38%。尤其是美国女性,多年来这个比率几乎没有多大改观。在对罹患乳腺癌、大肠癌和心脏病的女性调查中,她们普遍都将自己摄取脂防的热量抑制在总热量的29%以下。
在本次的研究中,那些原先喜欢以高油脂为主食的人,被专家们特意召集起来,以综合系统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那些原来控制自己脂肪摄取量的女性,在专家的指导下,增加了脂肪的摄取量,结果却使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了明显的减少。
调查结果还指出,在日常生活饮食中,防备摄入低脂肪是防不胜防的。所以,人们只需对此做一规限即可,不必强求一律。研究小组认为,人每天脂肪摄取量设定在摄取总热量的比率为20%,即为合适。也就是说,平时食用的涂黄油的面包和附加无油调味佐料的色拉凉拌菜等,已足够达到这一比率了。
白血病(leukemia)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 其目前治疗仍是以化学治疗为主[1]。近年来由于环境的变化, 白血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容易出现负面消极的情绪, 这种情绪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 对白血病的治疗必须从存活率的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来评价[2] ,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患者心理变化, 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住院的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男33例, 女27例;年龄15~61岁, 平均年龄(38.6±7.5)岁。其中多发性骨髓瘤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9例, 急性白血病21例, 慢性白血病12例, 恶性淋巴瘤11例。
1. 2 方法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发现的不同患者的心理障碍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疏导, 使患者主动配合放化疗,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3]。
1. 2. 1 心理障碍问题分析 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比较复杂, 表现为悲观、绝望、焦虑、恐惧、抑郁, 有极少部分患者保持开朗的心态。①患者知道自己患白血病, 表现出害怕死亡、心情焦躁、食欲不振, 甚至怀疑检查和治疗的准确性。青年患者出现焦虑、消极心理, 已婚患者产生惧怕心理, 患者经常会由于康复治疗没有效果时内心出现自卑心理, 对外来的事物不感兴趣, 有时还会出现轻生的想法。②对于一些内心经常会出现绝望的患者来说,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其心理疏导, 防止患者出现自杀的倾向, 要对患者内心进行了解, 做好护理的准备。个别患者更是认为白血病是不治之症, 不配合治疗, 表现出悲观厌世的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因生病而懊恼, 又由于经济开支较大, 治疗效果不明显, 产生了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低落、绝望的心态, 甚至产生自杀倾向。③焦虑、恐惧。患者一旦诊断为白血病, 对预后判断极度失望, 对生命绝望的恐惧, 本组46例患者具有恐惧感, 在血液科特殊的氛围和消极的暗示, 患者会产生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④本次调查中有3例白血病患者心理素质相对要好, 性格较开朗, 患者患有严重疾病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给予内心开导, 并且采用一些治疗方法, 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措施。⑤抑郁。主要因为经历多次化疗后, 病情越来越重, 常思虑后事, 精神萎靡, 自我封闭。
1. 2. 2 心理干预对策 分析病情, 帮助患者分析病情、指导患者面对现实;多与患者交流, 讲述康复的病例, 对患者内心进行减压, 从而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和心理障碍;让患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 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避免患者出现低落情绪。使患者的家属明白疾病的性质, 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患者战胜恶魔疾病的同时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多与患者接触, 多交流, 安排患者的衣食住行, 使用语言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转变自我认识, 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回归社会。
2 结果
60例白血病化疗患者, 诊断前以焦虑症状为主, 治疗阶段可同时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 治疗后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只有12例存在轻微抑郁。
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87-01
什么是历史课程资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由此看见,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
那面对如此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我们该如何利用呢?下面我仅就我教学当中的例子,来谈一下我的经验。
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以及相关史料等音像文字资料,拥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学生更易接受,能从直观感受上,对学生形成一种震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根据音像文字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之义。
比如在讲解必修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一课的时候,导入时我用的是事先制作好的一段影音资料,我从网上搜集了一些台湾标志性的风景和建筑图片,通过图片编辑器把这些图片整理到一起,插入音乐《阿里山的姑娘》,展示给学生。学生马上就能融入到我给他们设计的情景当中,引入本课主题就很简单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还引用了时中英交接国旗的一段视频资料,通过这段视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很容易被激发起来,对一国两制思想也会加深理解。
再如在讲解必修二的时候,复习《工业的发展》这一课,导入时我运用了学生很熟悉的《大染坊》的主题曲,学生兴趣接着就被吸引起来,而且我的学生中有周村的学生,他们对周村历史的发展有着更深的体会,我让他们给同学讲解他们所知道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对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和爱国热情学生就可以从身边找到例子,而不会觉得离得他们很遥远,课堂效果会增加。接下来,在分析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的时候,我出示了一张民族工业发展的曲线图,给学生以直观地展示,学生通过图片总结信息,将信息整合好之后,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对于人力资源的利用,在新课改之后我还进行了尝试。历史存在于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家庭长辈都是历史的当事人,家庭中的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等就是历史的遗物。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必修二第12课《新浪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为例。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一课的内容非常零碎,在授课的时候,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从家里的老照片当中挑选出可以反映这课内容的照片给大家展示。这样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对这课的记忆就简单多了。
再如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3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为例。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了解周围的人都是用什么卡,让他们谈谈使用这些卡和使用票证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兼顾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或通过ppt的形式展示出来。
通过这些尝试,我的课堂不仅丰富起来,而且更加形象和直观,这样再配合教师有激情的授课,课堂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2007年1月1日起,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此举应该说是中国法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司法文明的一大进步,从法律层面体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在我国的法律判决书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此条是对重罪犯人政治生命的判决,这是不是中国所独有,不得而知。在中国人心目中,除了生物体的生命之外,似乎还有一个政治生命,这也是法律赋予的。
无论是人的生命生存权,还是政治生命生存权,都是生命个体应该享有的权利。还有一种权利,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纳税人的权利。每一个公民,从理论上讲,都在向国家纳税。人所必需的衣食住行都要通过商品消费来满足,这个消费过程的完成,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纳税,并成为一个自觉的纳税人。但纳税人的权利有多大?何以体现出来?似乎又是很模糊的。
从国外的电影里我们常看到,纳税人在行使纳税人权利时的霸气“嘴脸”。每看到此,常让人羡慕,甚至心存嫉妒。为了呵护不平的内心,我们常常用阿Q的心态安慰自己。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不屑洋人那般交了税就爱谁谁的嚣张态度,我们讲究的是含蓄,怎么能向国家交点儿钱就不知自己是谁了?这就像朋友借了你的钱,不好意思讨要一样。虽说从骨子里未必真的不想要,却常因抹不开面子,盼着借钱人能够自觉自愿地归还。但在屡等无果的情况下,顾不得了,也不要什么面子了,不要什么含蓄了。中国纳税人的心态多少与此有些相似。
前段时间大家又在谈垄断行业的不是。垄断行业大多是国企,民营企业第一桶金的来历各有不同,但国企的第一桶金,以至现在的资金投入一定是国家的。国家的钱哪儿来的?一定是纳税人的。但靠纳税人的钱发展起来的国企,反而骑在纳税人的头上,率性而为,让纳税人恨不得,怕不得,捧不得,气不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一个“忍”字。
最近,中石化一个副总讲:“前几年国际油价低时,一些小炼油厂也炼油赚钱。这几年国际油价走高,以国内现在的成品油定价,根本无利可图,他们就关门歇业。要是我们也这么干,司机们就无油可加,一切喝油的机器都转不起来,国家就会闹‘油荒’。”
还是最近,或许是国家怕闹油荒,财政部继2005年拨给中石化100个亿的补贴之后,2006年又拨了50个亿。且不说中石油、中石化赚了多少亿,也不说油价涨得让纳税人叫苦不迭,更不说中小炼油厂是否也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拨款补贴,单说这上亿的钱,哪一分不是纳税人的?又有几个纳税人举过手、表过态,或者开个什么听证会,同意拱手把钱送出?这50亿和那100亿,是怎么花的,还是怎么分的,又有几个纳税人知道?想想纳税人的权利,或许只能落个“忍”字了。
元旦放假,朋友相聚,有个朋友讲,去年12月31号上午去某税务所换税务证,虽然还没到国家规定的放假时间,人家已不愿意再办公了。朋友问“税官”,等过了元旦,4号来办可否?税官讲,4号就已过期,要罚款。朋友又对“税官”讲,报纸登出,因赶上元旦,办理日期延长到4号。税官又讲,我们没看到,报纸说的也不一定作准。朋友怕挨罚,请求道,今天是31号还没超期,您能否给办了?税官讲,你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替我们考虑。朋友无语。
换证是因为国家要两证合一,朋友办证也是为了纳税,当然还要交换证的钱。若对“税官”的工作态度,做一个民意调查,不知满意度会是多少。“税官”的工资、奖金、各种福利,恐怕无一不是出自于纳税人。前面枉谈了诸多纳税人的权利,中国的纳税人在纳税时,若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许他们就喜出望外了。
《福布斯》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中讲,中国在五十三个国家和地区中,税负之重排行老二。其报告我认为是不全面的,里面没有讲中国的纳税人在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上排行第几。
大国的“雨衣” 固 野
在北京长安街向东的延长线――建外大街边上的中环世贸中心里,我站在玻璃幕墙边,静静望着窗外。
窗外,雪花纷飞。几栋潘石屹特色的建外SOHO楼房,不冷不热矗立着,一圈工地的围墙,包围着一个拆了一半的旧厂房,刚刚修好的路旁边,还有一些着、翻乱的泥土,正在被积雪一点点覆盖……这是中国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经典场面,这是北京2006年最后的一场雪。雪让人感到静谧,然而,雪掩盖了大自然的浮躁,却不能掩盖2006年中国的躁动。
2006年的这几个事件,让国人对中国改革方向、中国的传统与现代有了一些重新认识:央视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的热播、央视《百家讲坛》“电视知识分子”的火暴、网络关于“龙图腾”及“废除中医”的激烈争论,等等。
《大国崛起》展示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九个国家在历史上分别崛起的故事,并试图寻找大国崛起的逻辑。为何这么一部解说他人的记录片能激起大家如此的热情呢?也许,这个片子迎合了无数国人的大国梦想。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崛起”是海内外政界、商界、舆论界最热的话题之一。然而,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开始横亘在人们面前。于是,国人开始讨论,中国的改革方向到底指向何处?
国人在讨论中国改革时,隐隐约约地感到了“穿着雨衣洗澡”的滋味。那么,这层雨衣到底是什么呢?《大国崛起》似乎在揭示这个问题。片中的这些国家在崛起之初并非都是成熟的民主国家,有的国家在刚刚踏上崛起之路时还是君主制国家,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
因为是在央视上播出,许多人尤其是海外媒体纷纷揣测,此片是中国高层为行政改革造势。然而,不管此片出台是否为官方启动,它最终能获准播出,就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魏城认为,《大国崛起》播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公开在中央一级的官方电视台,以有别于“官腔”的方式,谈论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它能够正视官方媒体通常回避或欲说还休的,西方列强崛起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真正原因。例如,它并不忌讳使用民主、、自由主义等通常是持独立观点的学者才会使用的词汇,它也让许多西方学者、政治家直接面对中国观众,阐述他们自己对本国崛起的见解。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谈到此片的几点启示,其中有一条是体制改革。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
从该片的公开热播可以看出,中国似乎选择了在扩大经济自由的同时,逐渐增加思想自由的路径。然而,此片却没有明确说明,一个国家能否长期维持经济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是否有商业自由和学术自由。所以,此片依然穿着一件“雨衣”。
【超市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
从20xx年8月份以来,关系民生的肉类、粮油和煤气价格不断飙升,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关于物价上涨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倾听一下老百姓的心声。
以下是2月1日至5日我们在花都各大市场、超市随机对200名不同阶层的市民所做的调查,以及对猪肉、花生油、煤气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上涨的情况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统计。
一、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主要物品价格上涨调查表
价 格物 品 20xx年-20xx年
10月 11月 12月 1月 2月
猪肉/kg 17.8 19.6 23.2 27.6 29.2
花生油/L 15.6 17.8 19.6 21.2 23.2
煤气/m3 13 13 15 18 18
二、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月工资增加调查表
月 工 资 增 加(元) 0 0-100 100 ~ 400 400
调 查 人 数 141 29 26 4
占总人数的比例 70.5% 14.5% 13% 2%
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程度调查表
影 响 程 度 无影响 有一定影响 很大影响
调 查 人 数 60 72 68
占总人数的比例 30% 36% 34%
四、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图表分析:
由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之上图观察得知:在物价迅速上涨的今天,仍有许多市民的工资没有增长,约占调查总人数的70.5%,并且工资上升幅度较大的人仅占总人数的2%!这是多么严峻的问题啊!关系民生的各种物品价格不断飙升,而居民的工资却得不到与物价同幅度,同比例的上升。自然而然的就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进一步反映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国家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就已经出台各种抑制物价飙升的规定,我们的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则显示民众普遍认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对他们的生活没有造成影响。因此,可以体现出一些商家没能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政策办事,同时也反映出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强。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继续推动工资的增长,让民众能够坦然面对物价的持续上涨 ,而不是为他们构筑起一个并不存在的虚拟的幻觉。超市调查报告的范文里说:国际经验也表明,扩大居民收入份额,使居民收入增速等于甚至在一定时期内湿度快于经济增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大格局应适度向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倾斜,保持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应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政策取向。
【关于物价上涨的调研报告】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xx年2月份,对我居住地周围的超市、百货商店、农贸市场、个体经营者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物价上涨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物价上涨的具体体现
2.物价上涨的原因
3.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调查方法
访问法:我深入附近超市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访问,内容涵盖近几年的物价对比、百姓眼中物价上涨的原因、物价上涨带来的害处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观察法:我多次深入百姓之中,观察他们购买生活用品,记录他们的言行;我多次外出买东西,向卖方打听关于物价上涨的情况。从日常的小事去观察社会
中的大事,从中获益不浅,并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三、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物价涨了,工资没涨。工资涨了,物价涨的更快!
目前中国通胀的表现比较特殊,因为主要是食品类涨价幅度超过10%,带动整体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升至5%以上。但是美国的物价指数是不包含食品和能源的,原因是食品和能源的价格波动性太大,不足以反映社会整体通胀的真实情况。而中国除食品外的价格指数上升仅仅1.9%。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通胀是结构性的,广义上讲是流动性过剩(即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但如果仅仅用收缩货币存量的政策,并不能有效控制通胀,反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的本质原因是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长,如电力,化肥,运输(汽油价格提高运输成本),当然也有中间商的投机行为的作用。目前,政府采用各种行政手段降低中间环节的费用,这类商品的涨价压力已经缓解。但是,原则上讲,这类商品,主要是蔬菜和农产品的价格应该适度上涨,这样可以使农民得到较多的利益。当社会都在注意城市人口失业率的时候,有谁会注意农民的收入是否合理呢?
生活用品的涨价只能说明生产商的资金充裕,不必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降价处理商品。例如衣服的价格,确实可以发现商场的价格提高许多,但再仔细了解可以发现,高价格的商品通常是新上市的样式,而且没有节假日的打折活动。笔者曾经花200元买到国内某名牌的西服,原价将近XX元,通常打折到最低也要4-5折。而我买的西服大约是3年前的样式。在任何时代,不考虑价格仅以自己喜欢为买的标准,都是富裕到一定程度的人群的消费行为。
工资水平需要调整。提高工资,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这些是调整社会分配格局的措施,会缓解通胀压力。但是,如果调整过快,会形成物价与工资轮流增长的恶性循环。
人民币汇率偏低。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物资的依赖性很高,石油等商品价格高企对我国物价上升构成压力,这是美国过量发行美元的结果。如果人民币汇率提高,会使目前的通胀得到缓解。只是人民币汇率提高的速度不可太快,否则,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会使我国经济受到伤害。
蔬菜元时代
蔬菜价格已经进入元时代。在近20种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价超过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几乎绝迹.
蒜你狠是时下中国流行的一句时髦用语,这是源于大陆大蒜疯涨超过100倍,甚至比肉、鸡蛋还贵。蒜你狠的菜价,让老百姓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涨了。
泡菜,对于韩国人而言,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食物。但由于气候异常,腌制泡菜的主要原料白菜的价格持续上涨,有的地方价格甚至是以往的4倍。这让韩国很多普通家庭吃不上泡菜,被当地媒体称为泡菜危机。
菜篮子综合症,中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比前上涨0.3%,是连续第6周上涨,网民们纷纷发贴诉说物价上涨之害,城里人说物价涨了坑了城市居民,富了农村群众;农村人说物价涨了,种啥养啥都赔本,物价上涨不只伤害了农村群众,伤害了城市居民,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粮价涨了,粮农未曾得到多少实惠,肉价回升了,猪农也未尝到甜头,蒜价涨了,蒜农依旧未实现增收。这就是物价上涨下农村的真实情况。
以上是关于目前我国物价上涨的简单解释。
四、市场调查
去菜市场逛一圈,竟然很难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当季菜,比如苋菜,都是4、5元一斤。带100元出门买菜,经常兜里空空回去。回去一算账,连雇主都不相信钱用得这么快。一名打工的专职钟点阿姨反映到,今年以来,每个月与雇主核对买菜的账单时,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觉到东西贵多了。后来她说,她服务的几个家庭都经常吃蚕豆。可是她又说:蚕豆卖4元5斤,几乎是菜场里最便宜的蔬菜了。
一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自称原本不太在乎钱的白领最近也体会到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她在博客里抱怨:茄子8元一斤,散养母鸡20元一斤,买两只鸡花了200元。现在花钱都觉得肉疼。
一位在超市蔬菜柜台工作的职员对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变化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她说过年后,蔬菜价格一直在上涨,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价比年初时平均翻了近一番。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粮油在内的其他食品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继房奴出现后,最近,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自称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
有人反映,杂粮涨价比之蔬菜更为凶猛:去年绿豆3元/斤,今年已经卖到11元/斤。前两天,家门口的超市还卖断货了。
农产品价格上涨一轮接一轮;一个产品接一个产品;一个环节传导到一个环节。
除了农产品涨价外,衣食住行中的衣这一项也让消费者感觉手头吃紧。
五、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和制约、影响因素
根据大家的反映的普遍观点来说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其一:国家宏观调控(即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所谓的宏观调控是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包括提高或降低银行利率,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造成大量资金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必然带动物价上涨;
其二: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这几天国际市场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
其三:也有一些临时性的因素,比如今年的蔬菜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今年的灾害天气导致的。
其四: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上升了。
其五:热钱炒作的因素。
我看了一些文章不完全一样,我个人认为这次物价为什么涨?
第一,有成本的原因,尽管大宗农副产品没有怎么涨,但是与消费息息相关的蔬菜等涨起来了,这里面确实有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在一些地方农民工一天的工资相当高,我曾经听说原来新疆棉花收集时找河南的农民去一天50块,现在100块也找不到。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有成本推动的因素。随着如何把蛋糕切好的呼声下,gdp(即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做大了,收入分配怎么解决好?想尽办法把蛋糕切好,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推动和引起的物价上涨会持续一段.在民工荒或者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的时机大背景下会维持一个阶段,现在物价压力不仅仅是这个。
第二个原因是输入性的,在美国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尽管加强了资本管制,大家很关心热钱问题,货币供应多的问题,担心超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客观上有些关系老百姓国计民生的商品原材料许多是进口的。比如像大豆,几乎四分之三是进口,植物油大多数也是进口的,在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大背景下,全球货币多,全球商品价格包括棉花、糖、咖啡、石油都在涨价,而且大幅度涨价情况之下,我们进口的东西能不涨价很难!
第三,物价上涨环境中,市场投机炒作也相当厉害,我在一些场合说,比如网上的语言豆你玩、蒜你狠,这样的炒作本身对物价推动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 仔细分析最近物价上涨的原因是几个方面都有。但是不管是炒作原因,成本推动也好,还是国内一些需求原因,说到最后物价问题还是货币问题。
六、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和可行性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4.稳定价格
稳定价格总水平的24字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是要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把市场价格稳住;同时,考虑到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成本推动因素等可能会长期起作用,所以要把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综合施策、重点治理,就是要打好组合拳:针对供给面的因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合理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和重要农用生产资料的供给,完善储备制度,合理降低运输等流通成本;针对需求面的因素,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最基础性的货币条件;针对国际上的通胀输入因素,密切跟踪和防控境外热钱流入,搞好重要农产品和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调节,增强国家储备的吞吐调控能力;针对市场管理因素,把维护市场正常经营活动与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相结合,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重点打击串通涨价、变相涨价、囤积炒作等不法行为;对于政府所管价格特别是上游资源性产品价格,要把握好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保障民生、稳定预期,就是要保障好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等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同时,针对通胀预期因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澄清各种不实报道,客观分析物价变动趋势,稳定各方面的价格预期。所有的货物,不得高价进口,不得低价出口。物的最高价格,超过上线,禁止进口;限制出口货物的最低价格,低于下线,禁止出口。什么昂贵出口什么,什么便宜进口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
七、个人结论
对于调查结果我最深刻的体会是:
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混乱,失业率上升,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安宁。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展开。物价上涨会造成市场上商品供求的失衡,造成商品积压;也会影响卖主的利润.物价上涨不利于社会的稳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治教学 有效课堂
一、情景教学与理性思考能力并重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相应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通过改变不良情境来抑制和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借助虚拟的情景进行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具体可感的情境,及时引发学生对自己在该情景下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思考,并指导学生用理性认识去安排生活、观察社会,实现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例如,在学习《两代人的对话》时,我给学生讲了“苏格拉底教人辩论”的故事,还引用了大文豪莫泊桑的名言“没有两个人的鼻子是相同的”,来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时的理性思考。接着让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小新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小品表演来重现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情景,促使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深刻理解,并适当引导学生懂得体验和感悟生活,使学生在表演情景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另外,由于本课的学习中穿插了故事、名言、表演等,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进,新课程也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把有限的时间贯穿到具体的目标学习中去,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节课时,我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热情和求知欲,体现出乐于讨论和争论的学习热情,这种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课堂,使学生很快掌握了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的资源
政治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是为了说明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将所举的例子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务求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另外,所举的例子一定要新鲜,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关键词] 房地产的属性 刚性需求 住宅消费行为
一、房地产的属性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统称,指土地及其永久建筑物。现代广义的房地产除了包括上述实物性房地产,还包括与这些实物联系到一起的物权关系,如其所有权、使用权等。房地产具有典型的稀缺性和增值性,因此商品化住宅具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属性。房地产的稀缺性是指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土地的面积是一定的。由于必须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等对土地的需求,建设用地的供给具有刚性约束。房地产的增值性表现为因土地的有限性和居民和投资者对于房地产需求的上升,导致土地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需求,土地价格的不断上升导致房地产增值。因此,房地产既可以用来消费,又可以用来投资。此外,房地产还具有一种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房产-“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所以,对于房地产发展除了依靠市场调节,政府适度管制也有必要
二、“刚性需求者”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刚性需求”很难做精确的经济学定义,但近期却被频繁用于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解释中,用于描述人们对自有住宅不可或缺的需要的满足。一般将购买房屋以满足自住需求为最终目的个人或家庭成为“刚性需求者”。
本文就此类购买行为的文化、社会、个人、心理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文化因素影响分析
文化因素一般又分为三个影响层次,即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衣食住行”需要属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如果仅仅是简单地满足生理需求,更理性的行为是选择租房而不是买房。受中华民族“家”文化的影响,当没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时,往往居无定所,容易产生漂浮不定的感觉。不仅如此,中国历来有以房产来衡量家产的沿袭。
古人“昔孟母,折邻处”的典故也体现了顾客默认的社会阶层与住宅小区品味的关联性。虽然贫富分化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但是社会阶层意识在近代中国的消费意识中的影响比较有限,在户型设计方面许多楼盘规划的住宅时往往集一居室至四居室甚至连体别墅等多种户型于一体,社会阶层区隔并不明显。只有少数楼盘明显定位于某一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性价比等因素追求,随着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以社区划分社会阶层的定位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
2.社会因素影响分析
购买行为也受诸如参照群体、家庭、社会角色与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问题是影响房产购买的关键因素。
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形成一部分改善型需求。改革以来,城市家庭结构更趋于小型化;但是,随计划生育政策而生的“421”家庭结构的发展会引发部分家庭回归三代同堂居住模式的回归,将引发大面积住宅的“改善型”居住需求;此外,第二胎政策的放松也使购房者有预留空间的需求。
受中国传统婚恋观和人口结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影响,催生了“丈母娘需求式”的“特刚型”需求,这一部分的需求往往是初次购买的较小户型。
“421”家庭结构推动房产消费的另一趋势是“敬老”模式的改变。如果四个老人都在外地,两个大人的照顾任务就会很重,如以小户型为的“父母房”即可解决对独立与亲情的兼顾。
3.个人因素影响分析
购买决策也受其个人特性的影响,特别是受年龄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及自我概念的影响。
个人因素中的经济因素对购房的影响最为明确,我们一般用“房价收入比”指标来衡量居民购房能力。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一个地方的房屋总价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比值,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处于居民收入能够支撑的合理水平,它直接反映出房价水平与广大居民的自住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按国际惯例,房价收入比3至6是合理区间。一个城市的房价最理想的状态是,中等收入者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得起1平方米住房。那么,当前的房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偏贵,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
我国不同收入阶层购买房屋的支付能力大不相同。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购房的支付能力较强,4倍左右的房价收入比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购房压力很小。而对于低收入阶层来说,10倍及其以上的房价收入已达到非常高的程度,基本上不具备购买商品化住宅的能力。过高的房价收入比仍然是制约刚性需求者购买的瓶颈。
另外,婚姻状态和流动性等个人因素也将对房产类型产生影响。一些大城市中的晚婚、独身、丁克、高流动现象将催生对小型公寓的需求。
4.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商品化住宅的购买行为还受动机、知觉、学习以及信念和态度等主要心理因素的影响。
作为投资品的房产价格不升或升幅较低便丧失了投资价值;而以自住消费为目的的“刚性需求”,只要预期价格下跌空间有限时就会积极购买,消费时机的选择受价格变动的心理预期的影响。
个人对未来经济形势和对房价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是有很大分歧的。价格变动的预期直接决定了消费时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在北京的各个社区、高校、地铁站、百货商场、超市甚至闹市区的大马路上,发卡促销人员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随处可见“办某某银行信用卡赠送多重好礼”的红色大条幅。业内人士戏称此为“扫街”发卡;不仅如此,信用卡申请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以前还会需要复印机复印各种身份证明,如今在大街上,发卡人员用数码相机一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最新出炉的首届中国信用卡调查报告预测,2007年底中国信用卡发行量将突破6000万张。比起5年前中国信用卡刚刚开始规模发展时候的155万张,增长了将近40倍。
从“币”到“卡”的消费心理变化
比起现金,信用卡有着传统货币不可比拟的优势,经常出差或是喜欢出去旅游的人,对信用卡更为钟爱,用信用卡通过各大旅行网来订机票,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优惠,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出行的麻烦。
27岁的刘洋就属于“卡族”。他现在已经有了分属6家银行的8张信用卡,除了最早那张是为了和之前的开户银行绑定,其余7张卡也都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他提供便利,带来实惠:一张可以让他在钱柜享受“唱二赠一”,一张成全了他最常光顾的一家商场的VIP身份,一张积分高可以返还购物券,一张买机票的折扣很划算,一张方便他在境外消费,一张是因为当时办卡时交260元终生年费,就送一辆价值500多元的自行车,还有一张是当时公司统一办理,暂无特别用途,但被他一直保留,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现在我现在停止使用信用卡,肯定会造成很多不方便。”刘洋说。
网上购物的兴起也让信用卡越来越受欢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吴婷为了赶上12月3日的托福考试报名,特意去开办了一张信用卡:“现在都是网上交钱,用信用卡方便,也省得家里着急寄钱过来,报上了再说。”
与传统的借记卡相比,“花未来的钱”是信用卡的最大特点。而免息期和分期付款最能体现信用卡的优势。拿某银行信用卡举例,银行在本月1号下帐单,下月25日之前都属于免息期,也就是这55天之内还款都不会收取任何利息。如果持卡人想买一件比较贵重的物品,可手头暂时又没那么多钱,他就可以先用信用卡把东西买下来搬回家,等下个月有钱的时候再还上,或者办理个分期付款,把还款压力分散开来。这样一来,他就提前55天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了享受,而又没有任何损失。如今,很多人购房之后暂时没钱装修或购置家电,就会采取这种策略。
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月1日、5日、10日、19日、20日,刘洋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还款通知,他一定要想着在免息期内还款,否则就要缴纳利息;另外信用卡一年要刷够一定的次数才能够免年费,这就意味着拥有8张卡他来讲,每年至少要刷卡消费40次以上的,才能够避免这笔额外的开支。
当然,这对于在IT业从事投资程序开发的他来讲已经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对于用卡却不懂卡的人来讲,也造成了不少麻烦。
一位张先生最近几次申请信用卡都失败,后来才知道是三年前有人来公司推销,他们便统一办了卡,之后便彻底忘了这码事,没刷卡,也没缴纳年费,结果导致了不良信用记录而上了“黑名单”,现在想办卡而不成。
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提高透支额、降低提现手续费、免年费等方式来打“价格战”的方法,也从根本上积累了风险。比如,取现手续费从3%下降到1%,甚至有银行提出免手续费;透支额度从5万元上升到1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大大超过了《银行管理条例》中的5万元上限。银行在促销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以降低消费者透支门槛来刺激刷卡消费,为消费者过度透支埋下隐患。
某些大学生就成为这种圈地运动的“受害者”。银行在走向校园的时候有他们的理由:推出学生信用卡,是为了更好方便地服务学生,但一些大学生恰恰是拥有一定购物欲望、同时自我约束性较差、又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有些学生办了卡之后就“充分利用”透支功能,原来不能买的东西变得唾手可得,于是就变得不能自已,一路血拼到底。虽然学生卡的透支额度相对较低,但这笔钱到头来还是要由父母来还,即使是自己打工赚钱弥补亏空也会耽误学习,而且万一产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就更是损失惨重,给将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办理分期付款时,很多银行都会打出“免利息”的口号,但对“手续费”却避而不谈。例如,使用某银行信用卡在与某电器商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部数码相机,总价为2780元,分6期支付,每期还款额为463.3元,手续费就为2.5%,即69.5元。
信用卡跑马圈地为哪般
在市场成熟的美国,信用卡已经发展了整整40年。美国的银行主要靠两种方式盈利,一是收取由持卡人透支消费所产生的利息;二是从上游商户的手里拿回佣,美国运通手里有很多签约商户,它通过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渠道,再从它们手里拿到消费返点。利差和商户返点虽然是两个最主要的收入模式,但是信用卡在国外还有一个普遍的收入来源――年费,不过现在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如今,资产业务是美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其利息收入占到70%,商户回佣和其他收入各占15%。
在中国,做信用卡似乎也离不开这3个最基本的盈利点,但情况有所不同。刷够一定次数就可以免去年费。而在被催熟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上,成熟市场的盈利点――利差收入也变成了空中楼阁。毕竟中国进入消费经济的时间还不长,老百姓量入为出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借贷消费还没有成为普遍习惯,国内绝大多数信用卡用户并不是把信用卡当作“提前消费的工具”,而仅仅是“消费支付的工具”。实际上,一分钱的透支利息他们也不愿意多掏。在这个层面上,信用卡与借记卡没什么差别。
在规模和效益之间,今天国内的大部分银行将规模摆在了首位。他们希望圈到更大的地盘(发卡量)做筹码,这样以后才可以翻本捞回来。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学生对地理的熟悉度
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与学生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这些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也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入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让学生从上学、放学的生活体验去对比夏季、冬季的昼夜长短情况。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体验珠三角地区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让学生联系在冬季刮西北风时感到寒冷、皮肤干燥,得出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在夏季人们盼望吹东南风,因夏季刮风时感到凉爽,多伴随下雨,得出夏季风温暖湿润的特点,这样就把抽象、枯燥的问题,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了。联系生活实际,发掘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地理会产生“容易”“有趣”的好印象。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关注度
地理学科在运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得天独厚,地理图片和视频能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到具体的地理场景中,在学习《西双版纳》时通过观看西双版纳的旅游推介视频,一下子拉近了学生的时空距离,讲授《欧洲西部》时让学生观看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和视频,使一些抽象、模糊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寓教于乐,大大缩短学生认知过程,使学生从“怕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利用地图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度
地图的运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地理学科的一大亮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和技巧尤其重要,学会分析图像,以图释文,借助地图这一重要地理工具学生可更好地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例如,在学习“世界的气候类型”时,老师根据某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教会学生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结合“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指导学生认识世界的11种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范围,进而参照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气候的特征再结合世界地图,让学生认识这些气候的分布规律,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气候框架图。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地理课程可以设计较多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如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可设计拼图和猜谜游戏,学习七年级地理时可设计世界之最地理竞赛活动。而地理小制作、调查报告、图片、手抄报展览类还需要学生收集资料,这些活动特别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图片、资料、视频)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有助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会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学生不再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参与其中。在剖析重难点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合作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
五、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加深学生知识的延伸度
地理学科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联系性强,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例如学习《长江的开发》一节让学生在查找明确长江的源地、最上源、注入海、上中下游的划分同时在联系黄河相关知识,对比记忆,组织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地图找出长江流经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让学生边看图边联系前面学到的省级行政区知识说出这它们的简称,在判断长江流向时注意与地形地势的知识相结合,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特征时,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地形知识,根据中国地形图说出长江流经的主要高原、盆地、平原。这样不仅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还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激发学生的投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