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第1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经历了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惊讶地发现,多数地区、多数学校、多数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想象的那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准确,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学习方式没有多大改变,应试压力使语文教学脱离了正确轨道。东方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为代价的老路子。“少教多学”正是针对着课堂教学的这个痼疾而提出来的。“少教多学”是一个涉及到教学论深层次理念和策略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和研究。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运用“少教多学”的理念和策略,解决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学的核心问题――为谁而教?教什么?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少教多学”教学思想与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核心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让学生多学,自主地学、主动地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这个任务的唯一途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做到这一点,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甚至是一个行为警示。少教,不是教学行为、内容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得更好,教得更精,教得更加有效。多学,不是学习内容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科学,学得更有用。“少教多学”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观。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将本着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并在明确发展性、突出创造性、讲究自主性、注重实践性、强调结合性和体现兴趣性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及其他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开展研究与实验。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属于学科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不是要创造出一个“教学模式”供大家去使用,而是希望所有参与这一研究活动的学校、教师,能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灵活地、恰当地处理“少教”与“多学”的关系,逐步形成一种新的教风和学风,真正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课程改革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深入发展。

课题研究遵循面向基层、服务教学的宗旨,坚持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在专家的带领和帮助下,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行动者,也是研究者;既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遵照相关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开展活动。按照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达成研究目标,逐级进行结题鉴定。总课题组之下,在条件成熟的省、市设立地区指导中心;在地区指导中心之下,吸纳条件成熟的学校为课题研究与实验学校。研究与实验学校可以在推荐的子课题项目中选择确定子课题项目,也可以在“少教多学”的总体框架内自设子课题项目,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后。开始进行研究活动。课题组还将聘请一批具备相当研究能力和一定研究成果的优秀语文教研员和优秀语文教师担任课题研究员。

课题组欢迎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学校及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来,为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总课题组由景民教授任组长。总课题组设学术委员会,负责相关学术活动的指导和评价工作。总课题组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艺术》杂志社。如需课题资料,可与课题组秘书处联系。

秘书处负责人:刘桂英 办公电话:010-68980218/68980397

第2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但是,我们也发现“校本教育科研”领域中的“浮躁”、“跟从”、“虚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明显。也许是由于受社会其它因素的影响吧,中小学教科研自身的价值及广大教师教科研活动的价值趋向方面都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因而学校教科研工作失去本有的严肃与“宁静”,表现出科研缺少针对性、创造性、操作性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中小学校本教育科研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使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更趋“实在、管用、有效”,使之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应有的、正确的引领和促进功效?这必须引起广大实践工作者的正视和反思,也需要我们缜密思考并认真解决。

一、在启动和组织“校本教育科研”的动机上,必须淡化“功利”

学校启动和组织教育科研必须先端正并明确目的。中小学校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发展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代表性的三个特征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也就是说中小学的课题研究必须从身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来选“题”,从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找“题”,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命“题”,从教师自身课堂实践的矛盾冲突中定“题”。只有这样,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才能渐进生成先进的教育思想,形成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才会使中小学教科研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在符合“科学性”与“方法论”的前提下学校的科研氛围日趋浓厚。

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处于一个确实需要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阶段。有好多实践性的问题应该说大家都了解,但却都不知道怎样去解决。比如择校问题,学生早熟“交友”、盲目追随偶像、考试,还有学生发展性评价方面的问题等。但中小学校又不同于专门的教科研部门,广大教师更不同于专业教科研工作,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走专业化研究的路子。但是教师却有自己的“别一天地”,有自己教科研的独具优势——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校生活,富有个性的成百上千学生,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绚丽多姿、目不暇接的教育风景,还有那年复一年常见常新、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活动,以及由此积淀并内化的丰富而厚实的经验体会和感受体验。这些都为广大教师投身教科研的活水源头,也为学校教育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点”。“雾里看花”或“玩空手道”,是万万不能的。教育科研本身也有其“严肃性”,不容世俗的“功利”化。学校教育科研必须淡化“功利”色彩,切实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校本教育科研定位于“实在、管用、有效”上,具体的教科研工作都要在前提下启动并组织实施。

二、在主攻方向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选取“校情”中的热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应该具有“校本”、“师本”特征。我们如果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各学段的中小学,既有它的共性,更有各自的个性。正是由于各校独特的校情,才使“校有特色”成为办学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方面的研究就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科研只要致力于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表象出发,并引发进行一些较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研究,有计划地进行问题筛选经验提炼资料寻疑现状分析意向转化,这本身就是“创新”。

要重视从“弱项攻关”和“强项冒尖”两个维度来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弱项攻关”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明显薄弱点引导重点研究,全力攻关力求有所突破,由弱变强;“强项冒尖”就是对已经显示出来一定优势或具有较大潜力的优势项目,通过专题组织研究,予以重点强化,使之成为代表学校乃至更大范围产生名牌效应。教科研的选题往往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程序和方向。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

三、在教改过程中,要做好“生成过程”资料的积累、记录和整理

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改过程要重视探究,注重教改的实效。首先要弄清“基本概念”及教改的范畴,其次要注意“材料的积累”。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更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只有扣住“研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浑然一体。否则就会给人以无本之木之嫌。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分析、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对广大教师而言,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过高地企求自己的某项研究能解决系列重大的所有问题。我们研究思考的过程,也是自身渐进提高的过程。起码可以使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得到提高,这种潜在的积极效应往往影响久远、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大教师关注教改过程及资料收集、记录整理,这与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同样有意义、有价值。

四、在认定和评价教科研成果时,谨防“虚空”,关注“实效”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应是: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其成果必须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而获得,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社会价值,甚至对教育科学发展有一定学术意义。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当然成果成熟度的要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用理想化的成熟度标准去衡量不很成熟的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就会挫伤实践者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鼓励涉足于科研的教师的坚定信心。

中小学教科研成果的评价认定,我想除了对课题研究本身的成果的认定外,还应该包括对学校教科研机制状况的评价认定。我们有必要关注学校是否形成有效的教科研机制。学校要在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志愿参与,倡导教师及教研组间的合作竞争方面做工作。要通过机制创新以激励、塑造、发展和凝聚教师在“研”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求真效。要倡导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专家、教研员结成研究共同体,学校部分教师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在形成浓郁学术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中小学教科研的真正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浓厚“校本研究”的氛围,实现“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

五、教改及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力戒“依葫芦画瓢”,要学会变通、合成和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项研究成果的完成,不是终结于研究结题报告或得奖。而更要看重该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得以推广应用并转化为学校或一定区域的教学效益。离开了成果推广和转化为效益这一环节,教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实际意义。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目前必须重视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变通”。我们对好的教改成果不能依葫芦画瓢,照办照套,即使是纯粹本地区本学校的成果,也会因人、因时变迁、由外部环境变化而难以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在可行吗?二是怎样变通更可行?我们要把变通贯穿于教改的始终。

二是做好嫁接与合成。教改过程是一个灵活度大、综合性强、变量多的动态过程。要比较精细地做好相关成果重新嫁接与组合的工作,不断适时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三是创新很重要。在课改实验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同类型课题别人的教改成果突然又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启发,自己又产生一种创新的灵感,并引发了对相关其它问题的研究兴趣;或者有时觉得自己的教改实践又遇到了全新的问题或障碍,与原来的设计方案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潜下心来苦心钻研,或许通过审视自己设计好的教改课题,在重视认识、反省后,觉得有充实、完善的可能,这就必须进行关键性改进,也许会使教改更趋科学。总之我们要关注自己教改的改造、创新,这更有利于落实“实在管用有效”。

六、谨防“科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倡导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某些学校说:“科研教研热闹非凡,课堂教学老套不变,教学质量原地打转”。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因为教学科研的内容、教研方式与教学实际“两张皮”所造成。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直接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专业研究者的路子。务必要把“教学、学习、研究、推广应用”有机结合。这就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中心任务,而教科研相对次之。同时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又是科研的主阵地,如果离开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科研成为无本之木。教师要牢记“教为主,研为辅,研为教服务”,不能只教不研、一味苦干,更不可以研代教,因研舍教。倡导中小学教师要能教、善研、会研。

第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推进,原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与求知能力提升的需求,语文教学都在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来改进已有的教学效率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部分教师在方法改革上没有结合课程与教学实际,采取过于随意与自由的教学手段,使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松散,纪律涣散,教学效率反而急剧下降。因此,如何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就成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着重研究的方向之一。笔者也以此为出发点,就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措施做详细的探讨分析。

一、善加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与好奇,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常用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只要学生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与求知欲望,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聆听教师的教学,并自主参与到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与实践中。通过学生主动地钻研与思考,收获到相应的学识与应用技巧,并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加运用各类方法手段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进程中,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用设问、导语等多种方法创设学习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与兴趣,进而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对问题的自主思考探究,让学生在精彩生动的导语引导下,带着兴趣与求知欲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是否喜欢、热爱大海?在取得肯定答复后,再面带神秘地说:“海底深处是什么样的呢?我带领你们去好好探究,怎样?”在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再开展引导:“我们今天将通过学习《海底世界》带领大家进入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从而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力与求知动力,促使其主动进入课堂学习进程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效果

伴随时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原有的书本、黑板的教授方式因缺乏知识内容的生动直观性,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其感觉课堂知识枯燥无味,难以融入教学进程中,进而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对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基于其图文并茂的信息展示优势,将课堂所讲学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因其强烈的感官刺激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带动课堂求知活力,还将复杂抽象的学识问题以系统化、图像化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知识难点,推动其对课文学识的有效吸收掌握,以达到构建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目的。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并积极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多媒体文字、声音、图片、影响融为一体的技术特点予以充分利用与展示,让原本单调贫乏的语文知识变得生动、立体,这样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观看学习中有效掌握知识要点与内容。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因许多学生并未见过爬山虎,单纯做课文讲解不利于其理解认知,教师可基于此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爬山虎的形状特点与枝叶颜色等,让学生充分观察与了解,进而自我总结出爬山虎的生长特点,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状态,是直观反映教师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晴雨表,学生情绪能跟随教学讲课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其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若情绪萎靡不振,对教师所讲毫无反应,则说明该堂课的教学效果较差,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进程中,更谈不上好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积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与状态,根据已有的学习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并改进现有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改善。

例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时,若学生展现出高昂、激动的神情和情绪,就说明学生已为课文内容所吸引,完全投入到了教师对马戏的教授进程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观看”马戏一般被其所打动。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毫无表情,情绪低落,或是瞌睡连连,则表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不愿意细致聆听教师所讲,就更谈不上在学识上有所收获了。此时就需要教师依照已有的教学反馈,做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进,满足学生求学情绪与状态的需要,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方法多种多样,但真正符合本班级教育实际、同时切实有效的提升手段却不多,需要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求能最大限度优化本班级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与素养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若课堂没有问题,则学生的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活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发掘学习潜力,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问题

1.提问没有切中要害。教师设计的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频繁问答,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比较多,很多问题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

2.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以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切入视角,或者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或者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学生难以理解。

3.提问没有启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学生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或者交流推理。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问题要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抓住文本空白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咀嚼有味”,这样才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要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回自己的祖国去》的教学中,教师抓住了“斩钉截铁”这个关键词来设计问题:“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华罗庚斩钉截铁的态度?怎么朗读才能表现华罗庚的“斩钉截铁”?通过三个层次的提问,让学生感受华罗庚急于回国,积极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情感。

2.提问要把握时机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要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关键处提问,抓住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把学生带入积极的学习情境之中;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认知结构;要在学生学习的疑惑处、思维受阻时及时提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中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释疑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提问要积极引导

教师的有效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如何对待学生的回应或回答?首先,教师要耐心等候,不能为了抢时间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要既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因为你给孩子空间,孩子将给你惊喜。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认真倾听,将自己的“备课答案”放在一边,关注学生的声音,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另外,要对学生的回应或回答及时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提问的效率。

4.提问方式要灵活

对于不同的问题,提问方式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所以我们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方式,使提问式教学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来激活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通过激疑式的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文本产生质疑,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质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可以通过激趣式提问,改变提问的切入点,让问题具有新颖性,用富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通过激思式提问,精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思维提升,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第5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领域改革不断,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素质教育的提出,提升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师们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小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课堂提问教学,以使课堂提问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具体探究如下。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容易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

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

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二、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新认识

要改变语文课堂提问现状,提高提问的实效,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效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第6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效课堂;习题课;精选精练

语文难教,高效语文课堂更难构建,而这只有语文人自己心里明白。因为,毕竟语文更重积累、视野和能力。现在我们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练习了,但练习后的效果不佳。因此,我们要打造高中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就必须重视语文练习课的教学,语文练习课只有让学生真正练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使语文习题课更高效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摒弃传统观念,树立语文要训练的意识

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强调语感和积累,强调阅读能力。但是,我们发现很多语文水平高的学生语文成绩并不好,甚至语文感觉好的学生语文分数也不高。那是他们对语文的认识有误区,以为语文可以不要练习,只要多看书就可以了。其实,你有好的语文感觉,这只是做好语文题的一个优势,真正要提高语文成绩还是要练习实践。没有练习实践,感觉永远是感觉,成不了能力。所以很多学生觉得语文不用做练习,听老师讲就可以了。所以出现一看就会,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只带着眼睛和耳朵,没有大脑。这样学生只有肤浅印象,没有真正领会,等到考场上真刀实枪,却没了横扫千军的气概,尽管那些题可能老师全讲过,学生们也觉得似曾相识,但分数往往不高。缺乏动手练习,没有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练习课时,老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教法,让学生树立语文是要像数理化一样进行练习才能获得高分的理念,树立动手意识。

二、精确课堂目标,精选有效例题

一堂课我们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习题课更要明确,甚至精确。随随便便拿些习题丢给学生,没有目标,很难有效果。习题课的明确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通过这些习题达到怎样的训练目的,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做得多不是不好,如果只是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就不好了。因此,明确课堂目标,或是让学生在某一节课记忆多少个成语,或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或是训练一种思维等等都可。为了达到明确教学目标的目的,选择典型例题是使练习课省时高效的重要环节。不是讲得越多越好,要想让习题课省时高效,教师必须在课前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的难度合适的例题,可以分门别类,专题训练,集中训练,各个突破。比如,对文学类阅读中的散文复习,可以分为托物言志类、文化哲学类、记人叙事类等来训练,其中又可针对具体的考点来逐个复习。

三、精心设计学案,精讲精练提升

挑那些能训练思维的题,反复让学生练。让学生不再有“碰运气”之感。也尝到做数学题的成就感,让学生有征服习题的欲望和渴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练习时,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对学案进行增减。引导学生分组练习,在小组间交流、讨论,这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当学生在练习之后有了新的收获和体会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平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学生展示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统一讲解。讲解时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让学生听懂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讲解时要考虑对内容的取舍,只有极少数学生不会的可以不讲,讲了之后估计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懂的可以不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高效,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的收获。

四、外化思维过程,强化思维训练

外化思维过程就是把对问题的分析思考、总结归纳以及具体解答的推导过程用书面文字(或准确的口头语言表达)反映出来的训练办法,促使教师和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使教师熟知思维质量,真正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之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只有教授学生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才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同化,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比如,诗歌类题,读懂诗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呢?比如,《暑旱苦热》一诗中的首句“清风无力屠得热”,出了一个题目让学生鉴赏“屠”字。其实学生早就知道了鉴赏练字类题要阐释字义、手法、感情。但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一到考试又忘记了呢?因为没读懂。我是这么去教学生读懂的,主要带学生这样去思维:“屠”的本义是什么?把“屠”的意思代入诗歌读一遍。为什么要让清风杀掉热?清风能杀掉热吗?为什么?结果怎么样?人的心情怎样?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屠”字的妙处,“屠”即“杀”。天气酷热,作者多么希望有阵阵清风驱走这炎热,但清风是那么无力,酷热依旧。可见,作者是多么憎恶这炎热的天气。因此,在教学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会让学生迅速解答一类型的题目。

第7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层次性;提问形式;教学思维课堂提问对于老师而言,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表扬鼓励,发现其中的不足以便及时补救,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首先,老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应该提问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对学生泛泛而问,提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或者过于深奥的问题。其次,在提问的数量上也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

高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生活出发,首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书本知识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内容和深层含义来精心设计问题。其次,学生对课本和生活的理解和个人思维也是提问问题的根据。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应始终致力于能诱发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本的认识,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里。

一、提问从易到难、分出层次,课堂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

语文课堂上问题设置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如由低级到高级、由肤浅到深层、由容易到困难等,都是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的提问技巧,这样提问容易让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课堂前半部分的问题和后半部分的问题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联系性,前面问题的答案能够为后面问题的解答提供示范,问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老师提问的问题应该照顾所有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问题,毕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一个提高勇气的机会,也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应对其进行讲解,帮助他们进步。比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大可找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然后老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分析,难度稍微增加了一点,就可由中等层次的学生去回答。而且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学生便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奥楚蔑洛夫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设,此题虽然有难度,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老师再提出有社会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二、创新提问的形式,注意问题的提问方法

1.提问的问题要言简意赅,课堂上老师提问问题时,应该注意问题的严谨性和简洁性,用最少的字数去表达清楚所表达的意思。

2.语文课堂的节奏有紧张和放松之分,老师应该根据课堂的节奏进行有效的提问,因此,提问问题应该有停歇,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思考。

三、转变教学思维,利用小技巧进行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赏析古诗句“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可能学生普遍不知道怎么说,还不如老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觉”“灭”二字有何作用,诗句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一点思维引导,讲一讲以前冬天里下雪时寂静的场景,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老师想要的答案。

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生活和观察出发,首先应该根据课本知识与思想内容来设计问题。其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设计问题。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在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索中,只要我们掌握了提问的技巧与方式,用心和学生交流,是完全可能上好每节语文课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作为老师要积极学习,努力做好自己,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本和课堂的掌控,我想这样我们一定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一定会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科技教育在内的科学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势在必行。小学科学教育是综合了学科、活动与环境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不只局限于科技方面,还涉及到更多拓展与延伸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思考、解释与阐述客观事物或现象,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观念与科学实践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下面以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为例,分析一下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多数小学教师对于科学探究学习教育活动有了基本的认同,并在应用上也逐渐向新课改要求贴近,但在现实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教师形成性教育意识的缺乏。形成性教育包括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两大类别,其中正式教育是书面测试、档案袋教育等;非正式教育是根据情境引导学生的教育模式,如:课堂讨论、访谈方法、小组协作等。但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缺乏形成性教育意识。这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小学教育是以“升学率”为考核指标,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以学科知识为本位,更多关注的是考试要点,久而久之,小学科学学习内容与实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其次,教师习惯于课堂讲授的教育模式,缺乏应用观念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尤其是非正式教育,有部分教师干脆将其完全忽略。

2、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缺失。整个小学科学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通过学生的主观参与来表现。而教师只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主持者,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整个科学教育活动中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间出现相脱节的现象,即使有教师认识到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活动的重要性,也积极去组织这样的教育活动,但多数的学习教育活动主题太过于单一,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太少,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尚未能完全体现。

3、科学教育结果反馈的缺失。小学科学教育结果反馈机制的建立,不是为了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获取老师的奖励或者批评,而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对自己行为作出有效判断,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目前,很多小学教师已经由原来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与批阅转变成采用陈述的方式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表述,但大多只是以等级的形式对学生作业进行简单评价,并没有进行定性描述,这样的现状一方面使教育本身的价值不能很好体现,另一方面学生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三、小学科学教育改进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识并理解形成性教育。形成性教育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促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进行,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并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模式。形成性教育也称为过程性教育,教师不仅注重学生的自主作用,更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反馈。其实,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各自的方法。同时,教师应该预先制定教育计划,针对某些学习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参与相关训练,以此来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发展水平。另外,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评价与认可,吸取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发展方面。

2、合理开展“课堂研讨”教学活动。课堂研讨可以很好地将教育与教学融合在一起,其区别于常规中的课题讨论。课堂研讨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学生真正参与到讨论过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一个探究思考的锻炼机会。而教师作为课堂研讨的组织者,需明确以下几个要点:①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研讨范围。②确保学生在研讨之前已对研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见解,使讨论更具有效性。③在课堂研讨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可以采用异质分组与同质分组的形式协调学生间的差异。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好研讨的记录,这也为后续研讨反思提供一个书面材料。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研讨结果,分析其中的得失,提升研讨效果。

3、提供科学教育建设性的反馈。科学教育建设性的反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现状与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其反馈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指向性。首先,教师应提供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与分析并形成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习环节中的不足、如何提升探究学习的对策等,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足之处,并探究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教学目标信息与教育标准,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学习,并根据教育标准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另外,教师针对学生现有情况,可适当提高对学生的期望值。如: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中肯的语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会从教师反馈的期望信息中获取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朝着正方向发展。

第9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课堂效率

一、主题式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可行性与现状分析

1.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在众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引导和开放。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课文为主体,通过话题引出课堂主题进行交流,属于启发性学习,通过主题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微课堂的主人公,让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辅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和课堂形式的改进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配合性和互动环节较少。例如,教师在记叙文的备课上每次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这种规律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总是提前查字词意思,之后上课找学生解释,再读一遍文章,划段落,进行段落总结分析,找中心思想等传统环节。造成语文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的局面,教师的授课效率普遍偏低,学生的听讲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总是依照模式生搬硬套,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主题式教学模式本应当作为一个载体辅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和教学效率,但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其精髓,反而受到模式的束缚和困扰,不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而且新的教学模式也得不到好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授课效率。

二、提升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1.掌握主题式课堂精髓

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形式的主旨和主要侧重点,就主题式课堂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课堂引导和确定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指挥家。其次,教师应当深入了解自己备课的内容,在掌握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课堂引导,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课下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古诗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主题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理解古人描绘的春景之后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照片,看看哪些是春天拍摄的,哪些是其他季节拍摄的,学生又会在春天做哪些特别的活动,比如,踏春等,那时他们的心情又如何,让学生带着准备上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涵盖年龄较广,学生恰巧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不同年级应当采取不同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思维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想象力S富,因此,教师在引导方式上可以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学习,将课文中的角色安排给学生,在进入主题之前利用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入课堂主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字词,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引导课堂方面可以注重概念的理解。例如,有些文章标题十分新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标题含义,再找一些类似的标题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又有利于教师引入主题。

3.加强实践升华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更重要的步骤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领悟升华。如,在《赵州桥》的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各种各样、不同材质的桥。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课程尝试建造桥,分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进行模式的运用,做到模式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设定教案,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设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安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创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