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康复训练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训练论文

第1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 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 p m f,d t n,g k h,j q x,z c s,zh ch sh 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 ,第二阶段:p、t、g、k、n, 第三阶段:f、j、q、x ,第四阶段:l、z、s、r ,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

第2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康复训练;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12.9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正常的膝关节由于正常解剖结构被严重破坏(多为膝关节病/炎引起)不能行使正常的功能及活动时很疼痛,医生根据病情可能会考虑通过手术方法去除坏损的关节,把给过精密设计和制造的人工膝关节来换去原来病损的膝关节,这种手术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由三个部件组成:一是股骨假体,二是胫骨假体,三是髌骨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要早期行康复训练指导,以预防膝关节周围组织水肿,粘连。否则手术效果会事半功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45例膝关节进行置换,早期适时的康复训练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男,7例,女38例,年龄58-76岁,平均67岁,左膝,28例,右膝,13例,骨关节炎13例,类风湿关节炎30例,损伤性关节炎2例,双膝关节11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多数因膝关节疾病引起疼痛,不能耐受才来手术的,心里期望值很高,高龄患者手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适,往往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产生康复训练欲望低下,缺乏主动性。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让患者明白,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一半在于精湛的手术,一半取决于病人的努力。鼓励患者稳定其情绪,调动积极性,使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主动进行康复训练。

2.2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1-3天),此期以被动活动为主,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防止组织粘连为目的。

术后伤口处放置引流管,保持负压,观察引流的性状,量,色泽。随时和主管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调节负压的大小。避免血肿的发生,24-72小时内拔除。在休息时膝关节保持伸直位,避免膝关节睡着时的弯曲状影响到手术康复训练的效果。

2.2.1术后第一天,.被动活动患者屈膝主动性差的,开始应用CPM机被动运动,每隔1-2小时锻炼3-5次。初次活动范围为0℃到45℃,共练6-8小时,以后每隔一天增加活动范围5-10℃,出院前至少达到105℃。做CPM训练时要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主动活动[1] 股四头肌锻炼:绷紧大腿肌肉,尽量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10分钟内完成20次。[2]直腿抬高:延续〈1〉的动作,并将下肢抬离床面,保持5秒钟,然后慢慢放下。[3] 屈伸踝关节:慢慢的将脚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远伸直使脚背绷直。每次做2-3分钟,每小时做2-3次,持续做从手术后立即开始直到完全康复。而且使小腿及膝部肿胀消退为止。[4]旋转踝关节:每天3-4次,每次重复5遍。[5] 膝关节伸直练习:在患者的脚跟下放置一小垫子保持脚不与床面接触,努力绷紧大腿肌肉并伸直膝关节,保持5-10秒,直到患者感到大腿肌肉有些疲劳。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活动膝关节,避免膝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手术效果。常规雾化吸入,鼓励排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粗纤维和多维生素类食物,防止便秘。

2.2.2术后4-14天:(1) 床垫支持下的屈膝锻炼:把足部在床头滑动,使膝部曲到不能再屈为止,在最曲的位置,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2)坐位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使大腿有依靠,把健足放于手术足后跟处作支持,慢慢屈膝,至到最曲为至,然后维持5-10秒钟,重复多次,直到感到腿部疲劳或膝能全曲为止。(双膝置换的不适用)(3)坐位无支持下屈膝锻炼:坐在床旁或坐在椅子上,尽量屈膝一直到足部可放在地上,把上身尽量前倾,以增加屈膝度数,维持5-10秒,再伸直膝部,这动作可重复几次,直到腿部感到疲劳或膝部可弯曲为止。

2.2.3术后14天以后进一步的锻炼

(1)有支持的屈曲膝锻炼:仰卧位,把一块毛巾包在踝部的前面,由双手抓住,屈膝时逐步柔和的拉紧毛巾,向后拉来帮助屈膝的度数,维持5-10秒钟,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2)站立位屈曲膝锻炼:在步行器、拐杖或墙壁帮助下直立后伸屈膝到极限,然后维持5-10秒钟,在伸直膝部,先使后脚跟着地,然后在曲,重复数次,直到疲劳。

(3)有助力的膝部锻炼:可在踝部加少许重量在做〈2〉的锻炼,一般在术后在4-6周进行,先用一磅到2磅的重量,逐步增加重量直到恢复力量。

(4)使用锻炼自行车座,调整车垫位置直到伸膝位时,逐步刚刚够及踏脚。先向后踏,感觉很舒服时,在向先踏,逐步增大脚阻力(约4-6周后),每两日一次,每次向前踏15分钟,逐渐增加到每日3-4次,每次20-30分钟。

(5)靠墙膝部锻炼可背靠墙壁,逐步下滑,甚至膝部能屈曲,在站立,重复动作,每次5-10下,每日两次。

(6)锻炼的疼痛与水肿:锻炼活动后,可能会有疼痛及水肿发生,可用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在抬高患肢。

(7)正确应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方法:使用时首先要在直立时感到舒服及可维持平衡,然后先把助行器或拐杖前移少许距离,在把手术膝伸直向前移动,脚跟着地,身体在前移时,膝部及踝部弯曲,整个足部可平于地板上,膝部及髋部会屈曲,向前移动开始下一部的步伐。

(8)上下楼梯,开始要用扶手支持,每次只跨一阶,楼级距离不要大于14厘米,上楼下用健足,下楼先用患足。

(9)术后家中的需要:一座椅,座便器和楼梯上安装可靠的扶手二把马桶升高③浴室准备可靠的把手和椅子四座椅上准备一个舒适的垫子,有安全的靠背和扶手,准备一个脚凳,以便患肢休息。伍穿衣棒、穿袜帮助器,和一跟长柄鞋拔,穿脱鞋袜时,不要过度弯曲膝关节。

3 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按HSS膝关节平分标准,优:任何时候均无疼痛,完全能对抗阻力,屈膝无畸形,行走直立无限制,稳定,能上楼梯,活动度好38例。良:行走时偶有疼痛,能部分对抗阻力,行走2500米-5000米,能上楼梯但需支具,屈膝小于5度,轻度不稳0度-15度,活动可7例,差:不能行走的无。

4 讨论 对于膝关节手术的病人只有精湛的手术技术加上术后系统的康复训练指导,才能使患者的关节恢复有效的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以上综合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是很有效的方法结果满意。值得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闽.实用骨科治疗与康复[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苗凤珍,韩淑杰,王凤霞.膝关节置换术后[J].骨科疾病护理健康 ,2006.1(1):218.

[3] 王青,陶松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J].临床骨科杂志,1999.2(4):268.

第3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社会上最值得关注的是孩子,而孩子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困难、残疾儿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像你们这些热爱残疾人事业的人。”

――2005年1月,中国残联邓朴方主席视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时说: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是我国残疾人工作很有优势的地方,是残疾人工作的一朵花,值得我们骄傲。”

“3・3”――3月3日,是个长得像两只耳朵的日子,被确定为“爱耳日”。在每年春天的这个日子里,我们更加关注听力。

就是这样,中国的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工作与中国残疾人事业一样,是从春天开始的。而且,一年365天,诸多关系到残疾人的各类纪念日中,“爱耳日”率先亮相。“十五”期间,“爱耳日”设立了主题,2001年~2005年, 其主题分别为:“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防聋进社区”;“关注老年幸福,共享动听世界”。可以看出,听力语言训练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且逐步向纵深发展。这项拯救性的工程已愈来愈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它正在变为一项日常的长效工程。

2001年,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聋儿康复实施方案》出台。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全国聋儿康复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担负了方案的实施工作。

数字

至今,五年过去了,留下的是一些欢欣鼓舞的数字,透过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一批批听力重建的孩子和逐步走入行业规范的聋儿康复事业。

A: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7岁以下聋童约80万,每年新产生聋儿2万~3万,“十五”之前,全国已累计对14.6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入普幼普小率达到19.4%。

B:“十五”任务:

――对8万名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经过训练的聋儿进入普幼普小率达25%以上。

――培养500名具有高等专业技术水平的聋儿语训教师;培训1000名各类专业人员。

――培训8万名聋儿家长。

C: “十五”成绩:

共对88852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培训聋儿家长98697名,培训各类专业人员14140人次,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52753名,为40426名贫困聋儿配戴了助听器,入普率达到26.8%。

事件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有着龙头老大的地位,她前瞻地“指点江山”,又谦逊地共同协作,亮出一个个动作,即是一个个精彩。

――2003年听力国际科学大会

这是听力国际首次在我国召开的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国际盛会,也是听力国际历次大会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中国残联、卫生部、教育部及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了听力、特教、康复、工程等领域400多余篇中外学术论文,就听力语言康复领域的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对提高我国听力语言科学的学术水平、促进我国听力语言康复事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4年北京市0岁~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

在北京市0岁~6岁儿童残疾抽样调查中,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给予了技术支持,通过对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听力残疾的流行现状及致病因素的调查,了解康复需求,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耳聋预防及早期干预等康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听力语言康复科研协作组

我国聋儿康复工作还处在经验积累期,为打破瓶颈,进入新的平台领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联合各省康复中心,共同协作,把各省在单项业务上的优势集中起来,探索技术业务的管理,组建了全国听力语言康复科研协作组。2005年,又吸收全国各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加入外援,建立科研伙伴关系,目前,合作项目及课题研究正在进行中。这种拓开思路、开放资源的方式,必将加快科研的步伐,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听力语言康复科研协作组的作用会越来越突显出来。

――新教材编写出版

聋儿康复新教材《咿呀学语》陆续出版。新版教材以提高言语沟通和交往能力,促进聋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目的。整个教材围绕着统一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师、聋儿、家长不同的适用对象,分套出版。 全国聋儿康复工作协调办公室将举办全国培训班,开展新教材、新教法的专业培训。全面推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

项目

公益项目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是帮助残疾人摆脱困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公益项目的实施使千千万万名残疾人受益,是社会文明的昭示。

听力助残项目

中国残联于2001年启动并实施了“听力助残”助听器供应服务工作,宗旨是依靠政府,动员社会,通过政府采购降低助听器价格,为经济落后的农村和城市贫困聋儿提供价格较低、功率适应、款式灵巧的助听器,让贫困聋儿真正受益。它的主要任务目标是:2001至2005五年内,为经济落后的农村和城市贫困的聋儿提供价格较低、功率适应、款式灵巧的助听器4万台以上,每年不少于8000台。

项目实施五年来,各省共筹措配套资金23,554,176元,订购“听力助残”机器40519台,圆满完成了“听力助残”助听器年供应量占全年康复人数50%以上的任务目标。该项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广大农村和贫困家庭聋儿配戴助听器的问题,同时也使许多社会力量开始关注并且支持聋儿康复事业,社会资金的筹集和捐赠为“听力助残”任务的完成起了很大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公信度。

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项目

救助贫困家庭的聋儿接受康复训练是全面完成聋儿康复“十五”任务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2002年6月,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重庆市召开了全国“听力助残”工作会议,当时的中国残联副理事长汤小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刘雪冬参加了会议并讲话。会后中国残联下发了《关于申报“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项目”的通知》(残联函康[2002]105号)。重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项目”正式启动。

“救助贫困聋儿康复训练项目”的宗旨是依靠政府,动员社会,资助贫困聋儿接受康复和教育。项目实施三年来,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投入450万元,资助4680名贫困聋儿配戴助听器和接受康复训练。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中国聋儿康复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级聋儿康复机构已由2002年的1500多个发展到现今的近1700个,年收训能力已达近2万。各省也采取措施,争取各方面支持,使“项目”不同程度地延伸,在全国蔓延开来。

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贫困聋儿康复项目

――在残疾儿童群体中,聋儿的数量最多,并且每年以2万~3万名的速度增长。他们中的70%生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康复对于他们无疑只是一个梦想。据有关资料统计,不包括每年新产生的聋儿,目前我国至少有8万名需要救助的贫困聋儿。

――聋儿康复是一项抢救性的康复项目,学习言语的关键期在6岁以内,一旦错过了言语康复的最佳时期,将导致终身残疾。大部分贫困家庭无力让孩子在语言康复关键期内完成康复训练,导致了

大量聋哑儿童的产生和存在。

――200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7岁到16岁的听障学童中,有8万余名在各类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有4万余名听障学童根本没有上学。这两部分孩子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学龄前没有条件接受康复训练而丧失了进入有声世界的机会。听力语言障碍使他们无法接触正常的文化知识教育,没有条件学习和掌握赖以生存的生产和生活技能,致使在参与社会竞争时总是处于劣势,导致了因残致贫的恶性循环。

彩票公益金是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彩票公益金贫困聋儿康复项目”从彩票公益金的性质和用途出发,资助社会中最弱势的贫困残疾儿童实现康复权利,充分发挥国家彩票公益金的社会保障作用,体现了广大彩民热情参与国家彩票事业的初衷。

2004年是国家彩票公益金贫困聋儿康复项目执行的第一年。全年共投入经费1638.5395万元,为1875名贫困聋儿购置配发了助听器、电池,并制作了耳模,还为2.4万名贫困聋儿补贴了康复训练经费。据统计,2004年全国新收训聋儿的数量比2003年有较大增长,康复质量由前一年的24.5%提高到26.8%,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各地以执行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聋儿项目为契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投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一大批贫困聋儿因项目的执行获得了康复机会,涌现出不少感人事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国家彩票公益金贫困聋儿康复项目”的二期筹备工作正在进行。计划在2006年~2010年,为全国1.2万名贫困聋儿购置配发助听器、电池,制作耳模,补贴康复训练经费。项目总预算 10500万元。

长江新里程计划聋儿语训师资培养项目

“十五”期间,聋儿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已发展近5000名。其中听力技术人员1000名左右,康复训练人员4000名左右,20%具备大专以上学历。

――截至2005年8月,已完成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2001级~2004级学生招生任务共计451人(其中专科410人,本科41人),占五年招生总任务的90%。2001级~2003级313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现已就职于全国各级聋儿康复机构。

――已有3000余人接受各种短期培训。

――与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听力语言康复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或开展培训,逐步形成高、中、初级听力和康复队伍。

目前,国家级的专业技术培训基本纳入了国家医学卫生系列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体系,考试合格者能够得到卫生部承认的国家继续教育学分证书,这标志着我们的专业队伍培训工作基本走上了正规化建设的轨道。

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

人工耳蜗是使极重度耳聋和全聋儿童实现康复的有效手段,然而,人工耳蜗是融现代生物医学和微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市场价格昂贵,在发达国家,通常由保险公司或政府对受术者予以全部或部分补贴。我国目前尚无类似的保障措施,大多数聋儿家庭还难以承受高昂的费用。

台塑关系企业暨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王永庆董事长,2005年1月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价值3700余万元的200套人工耳蜗,启动了“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项目,使全国200名极重度听力障碍儿童获得听力重建,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项目管理指导机构分工协作,制定了完善的项目方案和明确的工作流程,从各个环节严把技术关,确保项目质量。为了确保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项目办公室举办了面向 18个承担术后康复训练任务机构的技术培训班,加强术后康复基地建设,确保术后康复目标、康复教学及评估工作的开展。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项目成果报告会,受益的聋儿开口说了话,一个个简单的词语“妈妈、小猫、老师……”敲开了所有人的良知之门。

“听力重建 启聪行动”项目,为探索人工耳蜗和进口助听器医疗管理模式,实施人工耳蜗和进口助听器一体化服务积累了经验。并推动了一体化服务的进程。

结语

第4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医科院校;轻体育;康复训练

一、“轻体育”的概述

(1)“轻体育”的内涵及特点

“轻体育”是欧美体育学者提出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悄然兴起的一种体育健身新形式。主要的特点是能因人、因时、因地,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运动基础人们健身的需要,且竞技性弱化,娱乐性强。

“轻体育”轻负荷,不追求运动量,体能消耗小,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不会因为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过度消耗体能,造成身体疲劳损伤;内容形式上“轻体育”不必拘泥于传统,灵活多变,依人的兴趣爱好自觉选择的,对运动技术、场地条件、项目类别、时间地点等没有过高的要求,负荷小、体能消耗也不大,当然也不需要高额费用支持维护,依据周边环境及个人条件来选择相应项目,适合大多人群。从医学角度讲,进行“轻体育”锻炼,它讲究精神卫生,通过轻松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活动的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加快新陈代谢,使胃蠕动变得更有规律[1]。它注重于健身过程中人们的精神感受和情绪体验,小练怡情。

(2)“轻体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空前,很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和神经衰弱,人们呈现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轻体育”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获得身心的解放,改善情绪,使心理的健康得到补充、完善和健全。另外,大强度的运动更容易造成组织细胞的衰老。而适当的运动能刺激人体产生较多的体内免疫辅助剂,能防止机体出现早衰。总之,“轻体育”能增进人体健康和心理保健。同时,此类项目受众人口较多,有助于发展大众体育人口。

二、高等医科院校开展“轻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

(1)高等医科院校开展“轻体育”项目的现实需求

老龄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人将是一个很大的队伍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但他们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上,于是加入到“轻体育”中来,但我目前国从事“轻体育”的专业人员很少,在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上都呈现严重的缺乏,不可能很好的去进行科学的指导。现代人由于身体原因就医,康复阶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而大多数人并无经济能力长期在医院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对其提出康复训练指导,帮助病人离院后选择“轻体育“中合适的内容进行辅助的康复治疗,就对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培养相关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2)高等医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轻体育”课程的优势

高等医科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轻体育”专业培训,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最后可以和当地管理体育的行政机构统一对他们的业务水准进行鉴定、考核和颁发合格证书。

课程设置上可以创新体育项目,主要依据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把普及性较广但对抗性较强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软化其竞技性,合理的改革规则的要求,发展为以娱乐为主的休闲性游戏活动。最重要的是,科学解析各项目对各种疾病康复有积极效果,分析各项运动的力学要求和相应的身体相应,并让学生参与体验,明确体育功能,以便对今后工作中指导遇到的案列。

(3)高等医科院校开设“轻体育”专业课程的可行性

目前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除了要求学生修满本专业必修课程,还提供其他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红酒品鉴、插花艺术、中国剪纸艺术等,当然,这类课程在有师资基础及教学环境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普遍,而在专业性较强,学生课业较重的医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尚且压力,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恐怕难以完成。但是开设“轻体育”这样的课程,完全可行。一方面“轻体育”项目课程自成一个体系,目前大受群众喜爱。另一方面,结合医学康复学,拓展研习“轻体育”项目的功能,更具实用性。这样的课程在医科院校应该是可行的。

(4)“轻体育”专业的开展对高等医科院校益处

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轻体育”将会成为以后人们健身的主流。所以高等医科院校开展此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后可以到工作去开展相应的“轻体育”活动,丰富超大压力工作环境下的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工作中,除了指导病患在院治疗的必须阶段,还可以分布到大大小小的社区,在出院的后续康复治疗中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

目前我国医疗系统中,康复治疗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实情况是没有足够的场所和设施长期为相关患者康复训练,医院人满为患是不争的事实。而专门的康复医院并没有普及开来,无法承担广大患者的治疗需求,另一方面,康复训练耗时长,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以及财力,对于普通患者家庭而言,是极大的经济压力,长时间的陪护训练也让家人无法进行良好的坚持,最终导致患者无法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影响身体复原。如果利用社区医院等靠近居民生活中心的单位提供康复指导,医院介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轻体育”等可操作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体现最初医科院校培养“轻体育”专业学生的良性社会功能。

第5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区康复干预;干预组;对照组;颅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3-01

1、引言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颅脑损伤患者的数量多,但限于收入水平和社区护理水平的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在医院的手术质量或传统保守治疗之后,对患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及时病情趋于稳定,但治疗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残留神经损伤给后期的康复工作带来了消极作用,尤其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历了手术治疗后,往往选择回家等待式的自然康复,但由于缺乏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康复常识,往往会错过最佳的康复时机,造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阴影,特别是对于患者的生活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理解力方面的负面影响比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和水平。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将对在2011-2013年之间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进行剖析,对比探讨社区康复干预和非干预手段在其中的具体作用,以为我国的相关研究贡献微薄之力,论文观点仅作业内研究人士探讨参考之用,不足之处,有待指正。

2、研究对象

针对笔者在2011-2013年间研究的5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分析,将全部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各25例,一组施加社区康复干预措施,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患者的资料主要有颅脑损伤的原因、类型、部位,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并在干预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问询调查,记录在案,并在疗程内对患者的康复度进行统计评估,主要评估的指标是颅脑患者的理解能力、生活认知能力与生活能力。

3、方法

3.1研究方法

将5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干预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干预组在出院后继续施加药物治疗和社区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则在家中等待自然康复,定时定期的对两组患者进行同等的问询调查工作,研究时间分别以2个月和4个月为统计评估的基准,进行评分对比。干预组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有治疗师向患者和家属事先进行沟通说明,向家属说明护理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并对家属的护理工作进行引导,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患者和家属都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的工作当中来,配合治疗师的工作。康复治疗师和患者、患者家属拟定康复训练的时间表、地点、工作规划等内容。并且康复治疗师要具体的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成因,患者外在的功能障碍表现方面,如语言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理解障碍、心理障碍等具体情况,针对性的拟定康复干预的计划。定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摸底,适当的调整康复计划,并组织社区护理人员、家属、患者的分析讨论工作,进行评估论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社区康复中心定期组织康复训练培训,成员包括专家、患者、患者家属和社区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性的训练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专家则可以进行训练的指导工作,提升护理的常识,并现场答疑,解决家属和护理人员工作当中遇到的疑难点。此间,可以将护理工作当中卓有成效的护理案例进行宣讲推广,相互借鉴操作中的优点。

(3)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定期的对患者和家属的康复工作进行摸底,康复干预的疗程为4个月,每个月3次进行情况摸底工作,没10天为一次。摸底工作主要是针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开展的,其一,训练康复的指导工作,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问询谈话,针对日常工作的训练情况详细了解,如药物的服用情况、运动训练和操作规范方面,及时指正其中不正确的康复动作;其二,是心理康复指导,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失语、偏瘫等严重的疾病会给家属带来困扰,处于对病情的担忧,家属工作当中会有消极情绪,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的疏导、安慰,消除患者家属的忧虑和烦躁情绪,另外,患者是病症承受的直接方,生理压力和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烦躁、紧张、性格多变、行为异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康复工作人员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必要的要引入心理咨询师,开导患者,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康复工作的进行,对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微小进步也要表扬鼓励,营造健康、乐观的环境,提升其自身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3.2评估方法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2个月和4个月后的测评比较,将日常生活能力指标(ADL)和功能独立性指标(FIM)指标进行打分评估,主要针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生活认知能力比较。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软件对调查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认为P

4、结果

2个月和4个月之后的统计显示,干预组的成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并且时间越长,效果差异越大,其中4个月之后的患者康复程度表现最好,说明社区康复干预措施能够明显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进程,自然等待式的康复不仅速度慢,而且效果并不十分良好。

5、讨论

传统的颅脑损伤康复停留在病情问询阶段,实质性的训练指导和心理干预工作有限,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证明,患者出院后,社区康复干预作用的效果非常明显。主要做到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治疗师组织社区护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其二,各参与人员要有信心和耐心,坚持生理康复与心理康复同步进行的原则,并做好长期康复护理的准备;其三,社区组织人员定时定期的问询调查,进行训练和心理开导工作。限于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颅脑损伤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并不现实,因而提高社区康复干预的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帮助无疑符合当今的生活水平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石坚,李华,刘利辉,等. 脑外伤后的心理行为问题与处理.[J]. 现代康复,2001,5( 10 下) : 13~14

[2] 燕铁斌.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 第1版.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90~314

第6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吸引这些人先后来到此地的理由如出一辙,他们都试图在这里获得在未来可以撬动骨科医疗器械领域巨额产业的技术杠杆。其中活跃的一个身影就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尚鹏。

专注辅佐人类骨健康

尚鹏一直以来专注于骨科医疗器械领域,研究方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植入人体的可修复骨材料;二是植入后的运动康复设备。两方面在时间顺序上一前一后,紧密关联。当骨骼受到病变、外力损伤及肿瘤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再承担支撑功能和运动功能时,就必须通过新型外来材料植入的方式,以代替原来的关节软骨,从而让骨骼重新承担起支撑和运动的作用,这是第一步;在人工关节植入后,必不可缺的要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下也需要进行康复,就是因其他病变而导致运动功能受损,比如下肢中风导致的偏瘫,或因肌肉萎缩而无法行走。

康复训练不是简单的活动肢体,必须是科学且有效的。有研究表明,如果病人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训练,恢复日常行走及生活功能的可能性将大幅度增加。基于此,尚鹏和其研究团队逐步开发了针对不同部位的康复机器人。它们均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能够根据患者状态,个性化选择执行经过多年临床实验所获得的科学康复训练方法。“比如某个关节部位、肌肉要训练多少次,运动的强度是多少,运动的频率是多大,是采用电刺激还是机械运动来诱导肌肉增加活性等,我们把这一整套科学训练方法集成在一个软件里,再通过硬件的执行使相对应的关节或部位产生科学合理的运动,由此来恢复它的运动能力”,尚鹏介绍道:“目前的康复机器人主要是针对下肢,但我们慢慢会继续研发针对上肢的康复机器设备。”

其实,康复产业在我国尚且处于起步阶段,这与我国注重治疗但不重视康复的理念不无关系,因此这也是尚鹏关注这一领域的原因之一。再加之我国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拥有2.12亿老龄人口,康复保健自然成为社会保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医学上必须先期提供一个好的方法,以应对老龄社会所带来在医疗保健上的巨额支出”。尚鹏任重而道远,为此也付出着不懈的努力,由他针对老年人而设计的“基于手机蓝牙控制的多生理参数按摩一体机“曾获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发明梦工厂”节目的报道。

助推成果造福大众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尚鹏不断散发着光和热。他曾多次参加、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获得国家、省市、地方科研项目资金扶持累计2000万元;先后在国际会议\知名刊物发表54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0余篇,EI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科研专著4部;申请、获批专利50余项。

在亚洲人体关节方面,尚鹏及团队完成了对样本的数据采集,并基于测量数据开展了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研究,并完成了相关大数据的储备。

在表面改性PEEK人工椎间盘方面,他们已完成人工椎间盘总体结构设计、椎间盘材料PEEK表面改性技术细胞以及动物植入实验、整体植入后运动学、动力学特性,植入后的应力分布、磨损测试等,并已经汇同某上市公司进行了产业化运作。

在脑血管实时介入移动式手术机器人系统研发方面,他们同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及东莞宜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针对心脑血管微创介入手术,突破了低剂量X线影像平板探测、三维心脑血管重建、介入导管置入辅助机构、组合导航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心脑血管实时介入机器人样机系统,实现血管高精度实时三维重建以及介入导管在血管中的定位、定向与实时引导,借助机器人实现导管的自动置入。目前正在进行不少于10例的临床试验,并申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据尚鹏介绍,针对他们所研发的人体下肢脊骨系统运动康复机器人,已有公司投资3亿元在国内某城市建立运动康复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康复医疗领域当属首屈一指,是真正打破了科研和产业的双重空白。科学家不同于企业家,不擅长企业运作,尽管拥有医疗器械方向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清华大学EMBA的双重身份,但面对科研产业化的现状,尚鹏仍急在心里,“我们拿着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搞研发,必须使投入科研的资金有所产出!”他的话语坚定而中肯。

目前尚鹏所在团队拥有50余项专利授权,“我们的研究都比较接地气,侧重于研究完成后可以形成一个产品,带动一个产业”。在后期产业化运作中,他们多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也就是相当于担任企业中CTO一职。而在当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尚鹏也表现出对未来的雄心勃勃,他立志不仅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要围绕产业化作出最大的努力,争取建立起基于我国本土的瞄准康复产业的龙头企业。为此,他依然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

科研脚步绕地球一圈

“作为科研人员来讲,在国内学到一定程度后有必要到国外去看看,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深入的工作”,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尚鹏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后出站后,便飞往了美国。

“刚到国外时很震撼,发现别人比我们思路更开阔,眼界更广,关注问题更全面,所用的方法也更先进”。第一站,尚鹏来到了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在那里,他主要研究人体褥疮机理,以及轮椅改进的方法。“那个时代美国有很多瘫痪病人,坐轮椅的人很多,而久坐后很容易形成褥疮,我们的项目就是研究其发生的机理”,从实验的设计到志愿者招募,再到最终项目结题,尚鹏及团队共花费1年的时间,不仅成功改进了轮椅,产品也得到了产业化应用。随后,尚鹏又研究了植入人体的骨科关节超声导航,“这个项目当时有很多人一起参与,所以做得也比较快,在西北大学临床医院进行临床验证后,由全球最大的骨科及医疗科技公司之一的美国史赛克公司改进并产业化。”

2008年离开西北大学,尚鹏转赴美国耶鲁大学出任项目科学家。这次他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椎间盘研发及在车祸状态下的运动力学及生物力学,“美国的车祸率很高,有些接受椎间盘手术的人也会驾车,这就要保证植入的椎间盘在遭受车祸等状态下的安全性,不能使其危及人体生命,因此就要研究在这种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和动力学机理”。当时,尚鹏和团队使用了大量人体颈部以上部位的标本,在实验平台上集成50种传感器后模拟撞车情景,通过高速相机捕捉动态表现及运动状态,再分析相关实验数据。最后,他们给出了椎间盘在安全状态下的数值范围,并提供给美国专业机构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

第7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带聋儿走出无声世界

万选蓉的人生经历富有戏剧性。她原本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上大一时,因撞巧遇到戏剧学院一位教授而改学戏剧。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她热心从事戏剧表演十余年。后因儿子小昆链霉素中毒双耳重度失聪,为了帮儿子康复,她不得不再次研读戏剧学院教材《普通正音字表》、《台词讲义》等。因为这对于训练耳聋儿童很有帮助。

小昆4岁9个月时的一次就诊,万选蓉才得知儿子重度耳聋,这让她“天旋地转”,顿觉祸从天降。医生说恢复的可能性只有1%。作为母亲,面对这一残酷的事实,确实难以承受。是美国著名聋哑学者海伦・凯勒的故事激励了她,从小就坚强执著的万选蓉,要让小昆百分之百地康复。她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她让小昆戴上助听器,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听力语言训练。一没有书本参考,二没有专家指导,要让聋儿说话,谈何容易。万选蓉教儿子的第一个词是“妈妈”;小昆早晨起床后第一声要叫“妈妈”;小昆要喝水,要叫“妈妈”后才能喝水。小昆开始应付她,因为他并不能把“妈妈”这个词与眼前的妈妈联系起来,后来不管小昆要什么,万选蓉首先指着自己告诉他――“妈妈”,经过最艰苦的3个多月的训练和2万多次反复,小昆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妈妈”。这时,万选蓉激动不已。

为让儿子用残余听力听各种声音,启发他辨别自然环境的各种声音包括人们说话的语音;为让他领悟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词为代表,她让儿子不停地说,反复地说,并慢慢懂得其中的关联和含义;为激发儿子学习语言的兴趣,她编了许多发展语言的游戏;为让儿子发音清晰响亮,她教他如何控制说话的气流;为了克服他舌头的僵硬和嘴唇的不灵敏,她编了舌操、唇操……为了小昆看清楚她说话的口形,她上下班不乘公交车,不骑自行车,无论春夏秋冬,都推着一辆小孩车,让儿子面对她坐着,边走边和他说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昆终于学会了说话。为了让儿子进普通小学读书,她到处求人。几经周折,有一位小学校长被她的执著所感动,接受了小昆。开学这天,小昆穿着崭新的白衬衣、蓝裤子,背着新书包,跨进学校大门。看到儿子终于步入正常人的世界,万选蓉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6年小学是艰苦的,一个刚学会说话的聋儿,要和健全的孩子一起学习,困难可想而知。全家人利用空闲时间教他如何读书,怎样和同学相处,她和爱人分工辅导儿子功课。由于小昆的刻苦努力,他小学一直品学兼优,并获得全国中小学作文比赛一等奖,后被保送进入首都师大附中。高中毕业又保送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系。在万选蓉的全程呵护帮教下,小昆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口齿不清、发音不准等困难,终于成为一个说话清楚流利、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青年,成为聋儿康复中成功回归主流社会的佼佼者,受到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扬。现在,小昆已顺利拿下经济学硕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

毅然投身聋儿康复事业

1985年,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筹建,工作伊始,举步维艰。鉴于小昆康复的成功经验,有关部门负责人找到万选蓉,希望她能加入到聋儿康复事业中来。

1964年,万选蓉从中央戏剧学院话剧表演系毕业后,先后在四川凉山话剧团、江苏省话剧团工作十多年。要从文艺工作转向聋儿康复事业,是一个艰难的跨越。万选蓉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艺术工作,毅然投身这份充满爱心的伟大事业。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工作,在万选蓉身上却能很好地结合。正是有了戏剧学院的知识积累,她才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康复方法。比如角色游戏,她让孩子们扮演大灰狼、小红帽。有个女孩子看到大灰狼说:“哎呀,你身上怎么那么多的毛?”在生动的情景下,孩子们就能自发地使用语言。戏剧表演中通过表情、语言反映内心世界,这种本领被她用在聋儿康复训练中,非常有效。为加快研究工作,万选蓉四处筹措资金,于1990年率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康复研究机构――北京万馨聋儿康复中心。她还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组建了一个聋儿艺术团,多次在《同一首歌》节目中演出。虽然孩子们还不能唱出流畅优美的歌,但是他们铿锵的朗诵却使很多人为之动容。

万选蓉全身心投入聋儿康复事业,经过艰苦的摸索和实践,她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聋儿康复理论和训练方法,确定了聋儿听觉、发音、语言训练等内容,研究并实施了直观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对话教学法等,建立了定期的家长联系、座谈、经验交流和教学观摩等制度,奠定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万选蓉教学法”。这种方法科学有效,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她培训的2000多名教师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各省市语训教师的骨干。她还亲自培训了2000多名聋儿家长,教会了他们对聋儿的特殊教养和康复方法。现已有500多名聋儿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其中有的已升入高中和大学。

万选蓉在聋儿康复事业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论文和教材。她提出了《艺术行为在聋儿康复中的应用》,她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康复教材》荣获1988年中国康复科研成果奖;《聋儿语训教师应当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一文,获得1992年全国文明进步图书奖和全国优生优育优教银奖;她在一次国际康复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一个母亲和聋儿走过的路》,赢得了与会1000多名代表的热烈赞誉,《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纽约时报》等纷纷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她配合央视拍摄的反映聋儿康复的专题片《走向太阳》,荣获联合国卫生组织红十字奖。

技术专家型的社会活动家

1998年,万选蓉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又连选连任。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她在政协会上的第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经中国残联等10部委研究确定,每年3月3日定为全国“爱耳日”,对全民进行爱耳护耳的宣传活动,经过这样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我国每年可减少1万名新生聋儿。几年来,她开动脑筋,积极建言献策,提了30多个很有价值的提案,其中有“关于加强聋儿后继教育”“关于加强对助听器市场的整顿”“关于慎重使用耳聋性药物”等,有关部委都作了研究采纳。全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曾说:“万选蓉老师是个特殊人物,有特殊才能,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时,今天一个提案,明天一个提案,起的作用可大哩!她有特殊贡献。”

第8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为例,从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确定专业特色、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三方面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并从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个方面介绍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专业特色;地方院校;健身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82-04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WANG Gangjun

(Sport Dept.,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Using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of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pl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atured major, major features and creative major establishment.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of talent development mod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ed teachers oriented to maj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major; major feature; local college; keeping health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致使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不明显,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健身保健方向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形成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和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

1.1确定拟建特色专业

地方院校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的依据来自院校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两个方面。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身来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实际规定了特色专业的选择范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地处珠三角腹地,全校有13个二级学院,包括理、工、农、医、文、经济、师范、体育等54个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为珠三角地区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只有现代安保专业方向,后来增加了社会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

然而,从社会需求来看,当时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全国其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一样遇到毕业生就业难、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过阵痛期之后的2007年,本课题组通过“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课题立项,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依托广佛同城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将成为珠三角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当时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大关,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提前进入小康经济社会,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大众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健身房新开店面积快速增长,健身企业为了提高增值服务而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私人教练课程,需要受过健身专业训练、技术精湛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教育背景的私人教练员。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社会体育产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健身技术指导和保健养生服务的技术人才。学院领导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培养健身与保健技术指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专业。

1.2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为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差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确定专业特色。

从佛山和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影响来看,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需求与日俱增,健身教练、健康管理师、康复训练师、按摩师这些新生职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被人们接纳,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从自身的教学资源来看,早在1993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是广东省首批将“健身健美”选项课列入大学体育课程的高校,并组建大学生健美队分别参加了广州和佛山的健身健美锦标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教师方面拥有健身健美、保健养生、推拿按摩和临床医学的师资力量,如果通过优化组合,可以组建成一支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决定与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其他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因此,从自身具备的办学条件,如场地、实验室、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队伍,到外部环境的市场需求,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确定了“健身保健方向”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来建设,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商业健身房的健身私人教练和保健养生与康复中心的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

1.3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那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就必须依托佛山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尤其是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健身和保健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通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以“创业创新,成人成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按照2009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广东省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要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培养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职业岗位的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会讲、会示范、会经营、懂管理的社会体育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2.1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健身和保健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法上,针对健身和保健行业职业岗位提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和增肌、减肥的技能能力,开设了健身房管理与会籍营销、健身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健身健美专项训练等实践课程;二是为了培养学生保健养生临场技术运用中的养生调理、推拿按摩、健康管理实践操作能力,而开设了体育保健养生技法、人体测量与评价、保健推拿专项训练以及各种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掌握程度的评价,尤其着重对其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将健身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通过改革后引入课堂,运用“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运用参加专业性的竞赛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自觉性的自我体格修塑目标,并在专项训练过程中,从自身身体训练中掌握增肌、减肥的专业技能。

2.2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健身保健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建立了课程调节机制,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淡化专业控制、突出健身保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健身私教、康复训练师、按摩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依据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和健身行业、保健养生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包涵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组合专业课课程教学进程计划(不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见表1、2)。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训+竞赛”一体化、“专业兼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力,如健身健美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能力,推拿按摩技法、健身运动处方的临场操作能力等,通过课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再到课外由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健身房进行自我训练与操练掌握基本技术,然后通过每学期2~4周到健身企业、体测中心、功夫推拿等场馆的实训见习,递进式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健身和养生保健的基本技术。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第1学期第10周开始,学生必须采用导师制进行课余训练,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每周训练3次,每次2小时,每生每学期计3学分,实施时间为第2~6学期。

(3)“实训+竞赛”一体化。在校外完成实践教学,通过“院馆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参加专业竞赛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实训是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期2~4周,3人一组,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晚上9点半或周六、日到健身俱乐部针对私教指导、运动处方、会籍营销、健身房管理等专题,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的临场训练。

竞赛则是通过选拔进入学院代表队参加健身健美、排舞、舞狮比赛。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健美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支可以常年参加健身健美专业比赛的大学生队伍。

龙狮队于2013年9月参加了“广东省传统南狮大赛”,取得1项银奖和2项铜奖。健身操队于2013年10月参加“广东省千万人群广场健身排舞大赛”,取得二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4)“专业兼职”。是学生为了提早进入实习锻炼,在第三学年开始,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至晚上9点半和周六、日时间到健身房从事兼职私教工作,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边在校外健身企业进行有偿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明确,社会同行对其评价较高。

(5)“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健身俱乐部或保健养生中心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这一年,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实习再过渡到入职,期间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阶段是在行业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场对客技术服务,是对口入职岗前培训的适应过渡期。“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口职业的实践教育,近年来被许多院校广泛采用。

2.4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特色决定了专业特色,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必须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普遍缺乏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尤其缺乏社会体育和健康服务产业领域技能型、操作型师资,这也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忽略了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尽管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尤其是术科教师原来是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对新生健身项目的了解。而近年来充实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新生力量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今社会新生健身项目的教师则极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是由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两类师资组成,按行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先设置课程后配备教师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人才与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名师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学与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着力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突出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技术紧跟行业岗位规范,鼓励专业教师各尽所长担任社会职务,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院馆合作”,共同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4-14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1-32.

[3] 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7):32-35.

[4]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4):103-106.

[5] 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6] 周莹,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8-29.

第9篇:康复训练论文范文

关键词:下肢气压治疗;下肢静脉血栓;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通常会导致静脉瓣膜功能欠缺以及并发肺栓塞病,这类病况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劳动能力及生命的危险因素。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比较隐秘,不易被人察觉,治疗起来困难因素加大。所以通常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是对这类病预防的真实写照,因此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主动或被动下肢活动训练都可以促进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速度,尤其是对术后的患者进行双下肢主动气压治疗对于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术后患者84例。平均年龄为42岁,年龄为40~80岁。4个月内没有发生血栓栓塞性类的疾病,没有血功能障碍。手术前通过进行彩超排除患有下肢静脉血栓将84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预防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预防组有男性2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0岁,平均体重67公斤;对照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1岁,平均体重66kg。经统计分析,预防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与预防组手术后都不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止血。对照组依照医生叮嘱每日按摩小腿,3次/d,20min/次左右。通常是在睡醒、中午及睡前进行。预防组每天按照医生医嘱都进行下肢气压治疗,20min/次,2次/d。下肢气压治疗主要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形成了对下肢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肢体的远端到肢体的近端进行均匀有序的挤压,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加速下肢血液的回流,从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1.3检测标准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以及手术后的1w康复训练之后,进行彩色超声诊断仪的而检测,测量静脉血流的高峰速度以及平均速度。术后康复过程中每天进行指标的观察,看是否有肿胀、疼痛感。深静脉的走向是否有压痛感,浅静脉是否已经扩张,皮肤温度与色泽怎样。手术后进行的彩超,如果沿着静脉走行会出现低回声带并且紧接着有返流血液而形成了五彩血流的信号,局部的血管也会扩张,血栓出的静脉不能够压闭,则表明有血栓形成。

2 结果

利用SPSS将对照组以及预防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手术前对照组与预防组的静脉血流高峰速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手术1w以后的预防组静脉血流高峰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下肢气压治疗可以加速下肢静脉血液的流动;另外通过彩超发现,预防组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却有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下肢静脉血栓出现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手术是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往往手术容易造成血管内壁皮受损,静脉血流停止,血凝度高等症状,从而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就提出血流的改变、血管壁的损伤以及血液成分的不正常是形成静脉血栓的三要素。手术治疗的患者由在于手术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且不能随意活动,时间较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停止,就可以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患者早期由于需要监护生命体征变化,身体机能还在逐渐的恢复中,加上术后疼痛的刺激,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下肢活动,这也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手术后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通常症状表现为低热、水肿、小腿压痛。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严重时可导致手术后猝死。因此手术后,医生一定要每天检查患者各方面的症状,如下肢是否有压痛感、皮肤温度是否过高,是否出现水肿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可能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前兆,所以就要高度关注,及时采用抗凝药物,并对其进行一些机械性治疗,紧急情况时,患者需卧床不动,抬高手术肢体,使它高出心脏20cm左右,让血液回流,避免肿胀过度。

目前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主要是停留在机械性预防以及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主要采取低分子肝素等抗血液凝滞的药物,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 DVT 的发生率,而这类药物容易引发并发症,如增加出血的危险,所以更多的人就采用机械性预防。机械措施预防 DVT 可获得与应用低分子肝素同样的疗效但并发症却较少。陈廖斌等人早期研究就发现,下肢的主动活动及被动按摩能够有效加快静脉的血液回流速度。该论文在此结论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结合了下肢主动气压治疗,探讨其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发现进行下肢主动气压治疗的患者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人数明显少于不进行下肢主动气压治疗的患者。气压装置的预防效果并不比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且麻醉前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的预防效果好。

该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主要都表现出小腿压痛、肿胀。为避免影响实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后都未采取任何药物进行抗凝疗效。最终结果显示下肢主动气压治疗对于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疗效。因此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下肢活动不便的血栓易发的高风险患者,我们要鼓励其术后早期积极进行主动气压治疗,结合有规律的足踝旋转、勾脚掌运动等,这些都可以促进静脉血管血液的回流,避免出现高凝聚现象,进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而且该训练方式无副作用,无需大型设备,安全、简单、容易且效果明显,不存在为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因此是一种值得普及运用的预防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廖斌,王华,昊静,等.深呼吸和足跺主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85-186.

[2]陶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J].当代护士,2011,2:29-31.

[3]王华.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9.

[4]王芳,曹双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82.

[5]郭元兵,王荣茂,等.下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