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计算机发展历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发展历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发展历史

第1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应用

前言

网络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来完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管理技术也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是通过对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是以分析检测网络资源、提升网络系统工作效率为主要的工作目标,从而导致网络系统执行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此,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将计算机的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管理过程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概述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网络管理人员之间或者与管理之间通过相关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更好的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其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这就对网络管理技术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是采用反应式的、单序的、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其对相关设备的监控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并未对广域网的连接设施给予关注,因为其所需要的价格比较高。因此,虽然在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及设备管理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其不能很好的满足高速发展的企业网络需求。尤其是对于较大规模的企业以及部门来讲,网络在更新技术信息,保持企业各个部门的正常工作和交流方面十分重要。因此,重视网络发展,使其更上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高效化生产。

2计算机网络管理相关技术

2.1SN-MP网络管理技术

这个技术是一类在结构上比较简单、流程也较为单一的技术,其中的TP/IP技术在当前来说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其在原理开发以及众多应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漏洞,不适用与构造比较复杂的网络管理,因此,此类网络技术最大的特性就是应用简单,功能较为单一。

2.2CMIP网络管理技术

此种网络管理技术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之前技术的不足,是由因特尔公司开发的,较好的弥补了之前网络管理技术的不足与缺点,提高了网络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其依旧存在问题,例如,其不能被广泛的应用。从根本上来说,造成此种技术不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在于其实施所需的成本过大,这就导致了在其推广时不被接受的结果。

2.3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

这种网络技术是采用CORRA技术,采用了分布对象的技术,其将一切的管理应用和被管元素都看作成其的分布对象,这些分布对象之间相互交错,这就构成了这种网络管理及技术。这种网络管理技术组织构造简单,并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该管理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一个或几个站点主要负责对所有网络节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而且在相关应用管理工作中,所构建的中心管理技术站点会诱发站点负载过量,从而对其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站点的程序一般是提前进行设定的,所采用的模式比较固定,在拓展方面很难进行。而以因特网为主的网络发展在可拓展性、可靠性及灵活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无法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而分布对象网络管理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3网络管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1网络管理层次化

目前,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趋势。与此同时,SNMP管理体系中所具有的缺陷和不足开始慢慢的被暴露出来。SNMP网络管理技术属于平面型的网管架构,在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瓶颈问题。由于SNMP网络管理技术分布相对比较广泛,从而增大了宽带的开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管理者通过各个所得到的信息属于相对比较原始的数据,因此涉及到的数据量比较大,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才能够转化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管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大量的原始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浪费宽带,从而消耗管理者CPU的大量的宝贵的资源,严重降低了网管的效率。在者与管理者之间按照要求添加中层管理者,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分层管理目的,并把集中式的网管架构转化为层次鲜明的网络管理架构。

3.2网络管理集成化

CMIP是由全球标准化组织ISO所制定的一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但是,通过对现实因素及历史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可以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ISO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未得到普遍的应用,而且未获得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然而,起源于TCP/IP的SNMP技术却得到了大量产品供应商的青睐,因此,也使得SNMP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方面得到了认可,逐渐转化为真正的网络管理标准。实际上,CMIP网络管理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网络比较繁琐的前提下能够正常的运行。因此,将SNMP技术和CMIP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点,这就使得之前各自管理CMIP以及SNMP的现象有所改善,二者在合二为一的情况之下,会避免产品无法共存的场面,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而言至关重要。

3.3网络管理WEB化

在登录形式上,传统的网络管理界面采用了网络管理明令驱动,并委派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来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在具体维护与使用网络管理过程中,需要委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制定。实际上,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有效的推动网络技术管理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导致传统网络管理界面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程序逐渐向着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降低网络管理的复杂程度以及在网络管理方面降低管理成本,这就需要创建一个既简单又实用、可以跨平台的新型网络管理形式。在WEB基础上构建的网络管理形式不仅可以更好的突出WEB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使网络管理人员对WWW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在对网络任意节点的配置、控制以及访问方面可以通过一种WEB浏览器,这样的一种新的网络管理形式以及新式样的交叉平台可以较好的将多个平台有效的衔接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术维护人员和网络管理操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在网络管理方面,源于WEB所构建的网络管理形式是一种新的变革,它在用户改良网络管理方式方面的贡献突出,下一步,它将朝着“自动化网络管理”、“自己管理网络”的方向发展。

3.4网络智能化管理

就当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向着结构复杂化、规模扩大化的方面发展,这就给相关的网络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仅具有深厚的网络知识,还应当具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灵活应对能力,这也是网络管理的特点决定的。网络管理因素的实时性强、动态性强以及瞬变性强都对网络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是网络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在进行工作时也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网络管理技术开始慢慢的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5网络管理分布化

要想提高广域网络和局域网络的有效衔接,会给信息管理人员增加更大的负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对这样的集中式、反应式和单体式网络管理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分布式的网络管理一般是对整个网络控制平台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控和采集,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网络管理分布化的优点在于,其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对全部的数据点和数据源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在分布化的管理模式中不设置中心的管理控制台,这就避免了中心北攻击而产生的整体的瘫痪;节点之间也实现了相互之间的连接,数据传输可以多个路径同时进行,提高了其安全性能。

4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复杂性也不断的提高,在卷烟厂的应用也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网络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满足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对其的研究与创新。计算机网络管理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往小处说可以提高本企业的产品生产效率,提高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往大处说可以促使人们生活向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使得全世界的资源更好的实现整合分配。因此,对于计算机的发展,我们应当时刻关注,为其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柳海旭.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102,104.

[2]张硕.浅谈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2):119~121.

第2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网络管理;SNMP;现状;发展趋势

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日趋繁杂,网络管理人员用人工方法管理网络已无法可靠、迅速地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法满足当前开放式异种机互联网络环境的需要,人们迫切地需要用计算机来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管理水平,使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于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就是管理网络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就是收集网络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静态、动态地运行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做出相应的处理,以保证网络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从而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优化网络性能、减少网络维护费用。

(二)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1、管理员。实施网络管理的实体,驻留在管理工作站上。2、管理。网络管理是驻留在网络设备(这里的设备可以是UNIX工作站、网络打印机,也可以是其它的网络设备)中的软件模块,它可以获得本地设备的运转状态、设备特性、系统配置等相关信息。3、管理信息库。它存储在被管理对象的存储器中,管理库是一个动态刷新的数据库,它包括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数据通信的统计信息,安全性信息和设备特有信息。4、设备和管理协议。设备在标准网络管理软件和不直接支持该标准协议的系统之间起桥梁作用。

(三)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

1、故障管理:其主要功能是故障检测、发现、报告、诊断和处理。由于差错可以导致系统瘫痪或不可接受的网络性能下降,所以故障管理也是ISO网络管理元素中,被最广泛实现的一种管理。

2、配置管理:其主要功能包括网络的拓扑结构关系、监视和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情况,根据事先定义的条件重构网络等,其目标是监视网络和系统的配置信息,以便跟踪和管理对不同的软、硬件单元进行网络操作的结果。

3、性能管理:监测网络的各种性能数据,进行阈值检查,并自动地对当前性能数据、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其目标是衡量和显示网络各个方面的特性,使人们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维护网络的性能。

4、安全管理:主要是对网络资源访问权限的管理。包括用户认证、权限审批和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等功能。其目标是按照本地的安全策略来控制对网络资源的访问,以保证网络不被侵害(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并保证重要的信息不被未授权的用户访问。

5、计费管理:主要是根据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计帐。其目标是衡量网络的利用率,以便使一个或一组用户可以按一定规则,利用网络资源,这样的规则可以使网络故障减到最小(因为网络资源可以根据其能力大小而合理地分配),也可以使所有用户对网络的访问更加公平。

(四)网络管理协议

由于网络中广泛存在着多厂家、异构异质和固有的分布性等特点,人们才在网络管理中引入了标准,以规范网络设备的生产和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这种标准就是网络管理协议。目前最有影响的网络管理协议是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和CMIS/CMIP(公共管理信息协议),它们也代表了目前两大网络管理解决方案。CMIP因为太复杂,标准化进度太缓慢,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接受;SNMP以其简单实用,因而得到各厂商支持,应用广泛。

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国外在网络管理这一领域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的网络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目前也没有通用的网管平台开发出来。由于网络管理系统对一个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行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国大力推广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非常迫切,为此,在应用方面我们要采取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国内对网络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刚刚开始,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完全自己开发是不太现实的;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国外的产品也并不好,因国外的网络管理产品并不一定很适合我国的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这对我们自己的网络管理研究也不利。

三、计算机网管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开始向应用层次渗透。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所注意的对象就是处在网络层的各种网络设备,利用SNMP来控制和管理设备,以设备或者说设备集为中心。现在用户在网上的应用增多,应用对网络带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其中有一些应用服务要求对时间敏感的数据传输,如实时音频视频的传输等,而有一些数据则对时间敏感度不高,因此,在现有的网络带宽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利用带宽资源,必须改变原来不区分服务内容的传输,而是根据服务的内容,给各个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也就是QoS(Quality of Services)。

然而,尽管网络管理技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是随着标准化活动的开展及系统互联的需要, 网络管理发展有如下趋势:

(一)实现分布式网络管理。分布式对象的核心是解决对象跨平台连接的和交互的问题,以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像OMG组织提出的CORBA就是较理想的平台。分布式网管就是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域管理进程负责管理本域的管理对象,同时进程间进行协调和交互,以完成对全局网的管理。

(二)实现综合化网络管理。综合化网络管理要求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级制的管理支持。通过一个操作台实现对各个子网的透视,对所管业务的了解以及提供对故障的定位和排除的支持,即实现对互联的多个网络的管理。随着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这些管理系统有管理SDH 网络的,有管理IP网络的等等。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针对已经建立起的各个专用子网的管理系统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另一种是直接建立一个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而在我国,网络电视还没有成熟,所以宜采用第二种方法,因此,未来的网络管理须重点向综合化发展。

(三)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传统网管都是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并不能直接反应出设备故障对业务的影响。目前有些网管产品已经实现对进程的监控,但是有些服务,虽然服务已经终止,但是进程仍然存在,并不能明确显示对服务监控。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注重于所得到的服务,像节目的多少、节目的质量等,因此,对服务、业务的监控将是网管进一步的管理目标。

(四)实现智能化管理。支持策略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自诊断、自调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排除故障及维护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必然趋势。当网络管理和用户需求不直接联系时;当网络性能下降等网络运行性能变化时,必须用智能化方法对涉及性能下降所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监控,执行必要的操作。

四、总结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可能跟踪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开展自己的研究。积极开展同国外的合作,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推广网络管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以提高网络在我国的应用效率和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 库恩理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程度及速度的衡量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相关工作及研究人员的关注。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模式就是一种以模式的形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的一种方法。①此论文基于库恩理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1 库恩理论概述

库恩理论主要是对科学的动态发展状况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论述。该理论冲破了古典经验论,指出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或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范式的形成的理念。库恩理论诞生之后,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有效地促使相关工作人员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科技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科恩理论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其实,库恩提出的理论主要包括:前范式科学理论,常规科学理论及科学革命理论,其中科学革命理论也称为新常规科学理论。而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新的范式来替代旧的范式的一个过程,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以通约的。②

2 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

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科学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常规科学时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

首先,对于第一个时期来说,也可以大致归纳于三个阶段——计算工具的发展阶段、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继电器式计算机发展阶段。由此也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科学时期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各种思想和学派比较繁杂。不论是计算工具阶段、机械式计算机阶段还是继电器式计算机发展阶段都没有系统的结构,也没有相关的指导理论,所以整个的发展来看,方向非常地模糊,发展进度的衡量标准也不明确。而这些都是库恩的前科学时期的典型特点。虽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发展阶段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但是这个阶段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是现代常规科学时期的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其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常规科学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而且理想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提出,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式,这个范式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演变经历了电子管时代、晶体管时代、集成电路时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智能计算机等阶段。③

第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时期。这个时期虽然计算机的发展非常地迅速,而且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摩尔定律密切相关。有相关专家在回顾40年来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发展中提出在今后的几年里摩尔定律可能还可以适用。但是,如果晶体管电路的性能接近极限的话摩尔定律将走到尽头并有可能完全失效。所以,很多专家预言,一旦摩尔定律走到尽头,电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革命必然到来。

3 基于库恩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范式其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一般来说一种范式要被彻底地必须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要一定的量变才会引起最终的质变,一种旧的范式才能被一种新的范式替代。而单个的事实或单个事件通常不能证实或一种范式。所以,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来说,只有当旧的范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时候,而且有更好地范式代替旧的范式时,才会出现新旧范式的更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新旧范式的转化、过渡或者更替。

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性,所以很多相关工作者及科技研究人员,都在致力于研究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如果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研究能够在危机出现之前研究出成果的话,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危险的出现。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可以从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常规科学阶段,直接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而这必将加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阶段人们正在着力研究的新领域包括: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DNA计算机等。

4 结语

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库恩理论的提出揭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基于库恩理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以及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三个时期,而且基于库恩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很大。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注释

① 杨玉成.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和经济学方法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

第4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网络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5-0000-00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也越来越快地走近我们,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支柱。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又使得计算机网络本身运行的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向网络的管理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日趋繁杂,网络管理人员用人工方法管理网络已无法可靠、迅速地保障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法满足当前开放式异种机互联网络环境的需要,人们迫切地需要用计算机来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管理水平,使信息安全,快捷地传递。于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1 网络管理系统几大分析

1.1 实现综合化网络管理

综合化网络管理要求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级制的管理支持。通过一个操作台实现对各个子网的透视;对所管业务的了解以及提供对故障的定位和排除的支持。即实现对互联的多个网络的管理。随着网络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这些管理系统有管理SDH 网络的,有管理IP 网络的等等。一方面, 这些网络管理系统所管理的网络存在互连或互相依赖的关系;另一方面存在多个网管系统,相互独立,分管网络的不同部分,甚至于会同时存在多个相同内容的网管系统,它们来自多个厂家,分别管理着各自的设备。这就大大增加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像网络电视,它就需要管理几个方面:数字干线传输、光缆线路、前端及分前端级供电房供电、空调环境的监测维护、数据库及数据交换信息服务、前端节目源及视、音频设备和HFC 综合接入网等。这些被管对象作为一个网管系统的被管对象是不实际的,因为不仅设备的种类不同,而且其特性大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关系,针对这种问题,可把它们分割为不同的网管系统, 然后在高层采用一个综合的网管系统,以便于管理。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针对已经建立起的各个专用子网的管理系统的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另一种是直接建立一个综合网络管理系统。而在我国,网络电视还没有成熟,所以宜采用第二种方法,因此,未来的网络管理须重点向综合化发展。

1.2 现分布式网络管理

分布式对象的核心是解决对象跨平台连接的和交互的问题,以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象OMG组织提出的CORBA就是较理想的平台。分布式网管就是设立多个域管理进程, 域管理进程负责管理本域的管理对象, 同时进程间进行协调和交互, 以完成对全局网的管理。这样,不仅减少中央网管的负荷,而且减少了网管信息传递的时延,使管理更为有效。当前, 在分布式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个是利用CORBA 技术,另一个是利用移动技术。基于CORBA 技术的网络管理,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移动技术也仅在各个区域进行研究。何时推向市场和走进网络管理应用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在未来的近期使用中, 可采用集中分布式的网络管理模型具体实现管理集中、数据采集分布的管理功能。即一个管理站进行数据呈现和管理,在数据采集这种消耗大量内存和占用大量带宽方面采用分布式方法获得。实现方法为管理站具有分发代码的功能,在网络层发现网关后,同时向该网关发送代码实现该子网的各项数据采集。以此减轻管理站的负担和减少管理端网络拥塞。

1.3 实现智能化管理

支持策略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统本身的自诊断、自调整。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排除故障及维护网络运行在最佳状态成为必然趋势。当网络管理和用户需求不直接联系时;当网络性能下降等网络运行性能变化时,必须用智能化方法对涉及性能下降所相关的网络资源进行监控,执行必要的操作。

1.4 实现基于web的管理

通过使用web浏览器在网络的任何节点上去监测、控制网络及各子网的管理功能。基于web的管理以其统一、友好的界面风格,地理和系统上的可移动性以及系统平台的独立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和开发商。

2 网络发展趋势

系统开放性是任何系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系统特性,因此也应是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互联网结构是指在网络通信体系第三层路由交换功能统一管理下,实现不同通信子网互联的结构,它体现了网络分层体系中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的低层开放性,因为这种互联网结构可以把高速局域通信网、广域公众通信网、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无线移动通信等各种不同通信技术和通信系统有机地联入到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系统中,构成覆盖全球、支持数亿人灵活、方便上网的大通信平台。计算机网络的这种全球开放性不仅使它要面向数十亿的全球用户,而且也将迅速增加更大量的资源,这必将引起网络系统容量需求的极大增长而推动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广域的大容量方向发展,这里大容量包括网络中大容量的高速信息传输能力、高速信息处理能力、大容量信息存储访问能力,以及大容量信息采集控制的吞吐能力等。对网络系统的大容量需求又将推动网络通信体系结构、通信系统、计算机和互联技术也向高速、宽带、大容量方向发展。网络宽带、高速和大容量方向是与网络开放性方向密切联系的,21世纪的现代计算机网络将是不断融入各种新信息技术、具有极大丰富资源和进一步面向全球开放的广域、宽带、高速网络。

3 应用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5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

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大学生实践性差,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社会上许多的岗位要求多数大学生亦难以胜任,这一点从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反馈的意见中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关键是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尤其是在学习的实践性上面,问题较多。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是跟着课本走,老师机械的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思考性,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并不能真正的去理解所学的内容。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实验室则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提供了场所,在这里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实验过后,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克服了以往纸上谈兵的缺陷。学校方面,应该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对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的水平进行改进,使教学实验的效果大大增加,教学秩序更加的规范,学生能够体验更为科学高质的教育。

2 从多方面入手,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

2.1 优化配置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安排

在当前来说,实验经费短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且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实验设施质量和数量上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会造成在实验的过程中课时无法安排更多,其中一部分的实验不得不用与之相似的实验来代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的接受,缺乏实践性。因此,实验课程的开展和推进都存在着较多问题。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在实验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合理安排和课程目标的设定。学校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认真的调查研究,走进学生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路等等,以便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和交流,最后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教学体系,开设几节课程,每节课程的内容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教授,使用什么样的软件硬件设备,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等等。而要想更加高效的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改进实验课程的安排和开设,使其科学化,合理化。

2.2 重视实验教学师资,稳定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课教师的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凸显,教师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得出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既加固了专业知识,积累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也变得十分精通,这是学校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条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只有和实验教师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加高效准确的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学校来说,将关注点之一放到实验教师的身上,充分认识他们的作用和力量,积极为教师们安排培训课程,交流讲座等,使实验教师得到更加完善的培训,水平得到更好地提高,并且公平合理的对待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促使他们将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在课业技能和实验能力更为精进。

2.3 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关注实验效果的改进

虽然多数学校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但依然有多数高校保持着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创新,在教学设备和实验效果上都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学方法,且与当前的教学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为使教与学过程趋于合理完善,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教师方需改变以往的授课思路,积极发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能力,从中归纳出经验和方法,为在教学中获得优秀成果积累经验,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该更加的注重思想上的引导,而不单单只是知识上的传授,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技术和设备需要更新且应该被广泛的应用。

2.4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强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

实验经费短缺是所有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计算机设备和其他的设备不同,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且在不同的课程教授中需要很多不同的软硬件设备,更新要求和软硬件的使用不同种类使得这一情况更为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验室中软硬件设施老化,不能更好地支持正常教学工作运行的原因。笔者认为,实验室的建设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在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上加大力度,为完善教学手段投入更多地精力。举个例子,需要利用网络学习的课程,学校需要为此成立专门的实验机房,配备更完善的实验设备等。对于克服经费不足的这一问题,首要要做的就是将现有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优化配置,将计算机整体做充分评估,把计算机的配置按等级划分,将符合要求的计算机放置在实验室中,年久失修的设备进行统计整合统一处理。

3 结语

在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中,计算机实验设施的完善和维护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良的实验设备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去动手实践,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学校应该在计算机教学和实验方面做好一系列工作,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冰.高校实验室管理理念创新的内容与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5(12).

[2] 张惠芹,周骥平,周俊.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9).

第6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开放性;管理平台

1管理平台的概述

华南师范大学是广东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是省重点实验室,承载着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上机实习。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实验教学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各个院系的专业基础课也由我们实验室承担。作为机房管理人员,其职责是改进机房管理模式、提高机房的使用效率,确保实验教学质量,而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性化的、高效能的管理平台不再是幻想。我们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科学总结了众多院校机房的实际管理工作,针对机房基本信息化管理提出需求,和研发商一起建立适合我们的管理平台。2004年,我们就初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平台(图1)[1-2],其主要功能包括学生上机管理、课时安排、上机查询统计、设备管理等[3]。

2管理平台的功能特点

近几年,网络时代教学改革的发展,使得教学对实验室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2008年,我们对管理平台进行了更新换代,与研发商进行了多次研究与探讨,2009年全面使用新的管理平台,新平台除了保持原有的常规化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两大块智能化管理功能:上网监控与程序监控[4]。

机房上网与程序监控系统主要是辅助机房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上机进行必要的控制,保证学生在上机实习时能集中精力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只能运行教学指定的教学软件,访问指定的互联网站,禁止通过MSN,QQ或其他软件聊天,禁止教学时玩游戏或者做其他与学习无关的事情[1-2]。

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 上机管理。

我们每学期给学生一定的机时,学生仅凭学号就可以直接进入机房上机实习,无需任何限制,实验人员只是进行答疑及维护机器等工作。以前上机步骤繁琐:首先要查看有效证件、购买上机票才可以上机实习,到了下机或下课时间,管理人员要反复催促才能下机,且设备损坏或丢失后很难查找责任人。现在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每个学生在做什么,教师在服务后台可以一目了然,学生也不敢再随意浏览无聊网站,而将精力用在了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上。

2) 课时安排。

通过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由授课型改为自主学习型,其他语言课和媒体制作等工具课还是按计划授课,需要按事先提交的教学计划进行排课。本系统具有自动排课功能,教务员把每周的授课课程和时间提前告诉我们,我们将其录入电子课表并提前放在网上供自主学习的学生参考,通过课表就可以看到机房什么时间可以上机实习,什么时间有老师辅导。如有变动,还可以信息到每台终端机上。使用电子课表更加方便,机房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可以灵活安排,管理人员不用任何干预,到了下课时间提前5分钟(可以设定不同时间)提示,时间到了电脑自动退出操作平台。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时,或批量赠送机时以及临时增加的培训班等情况,都可以通过后台服务器利用批量赠送机时功能、选修课排课功能满足不同的需求。

3) 上机查询统计。

查询学生上机、上课、存款等详细情况;管理人员查看机房的上机、上课统计情况;统计机房的帐务输入情况;查看机房的机器使用率等。

根据这些功能,管理人员随时掌控机房的运行情况,并能及时提取有用的信息,供老师对学生的上机情况跟踪辅导,尤其对自主上机的学生进行上机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来跟踪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教改方案。

4)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也是机房管理的一项琐碎而繁重的任务。我们利用本系统的设备管理模块,可以实现如下功能:各机房电脑设备名称登记、电脑类型登记、设备维护登记日志以及机房软件环境登记。由此改变了以往人工管理的诸多不便,现在想查看某一机房的设备现状以及软件安装情况,通过后台服务器进行简单操作就可以一目了然,根据查询现状来安排学生上机及上课等实验,大大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可用于机器的维护、软件的安装及机器性能的优化等工作。

5) 程序管理(包括允许与禁止)。

程序允许:为了防止学生在上课实习中私自玩游戏、聊天、看电影或上网,机房管理人员可以指定上课实习的运行软件,即自定义上课允许运行的教学软件库。例如:教学编程VC课,可自定义上课只允许运行VC,其他软件都禁止运行。此种措施可以禁止学生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提高了教学效率。

程序禁止:可以禁止一切聊天、游戏工具运行,禁止一切不允许运行的聊天软件,杜绝在机房里打游戏,不同的机房、电脑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

6) 上网管理(包括允许与禁止)。

允许上网:自定义设置允许上网的网址库,从而屏蔽其他网址,只允许访问固定的网址。如老师上课需要的网站是:202.115.38.228和202.115.38.229,我们采取的模式是只允许的模式,将以上两个网址加入到通用允许库,学生上机只能浏览以上两个教学用网站,其他网站都会被屏蔽掉。当然,如果需要开通其他网站,系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满足不同老师、不同机房的需求,非常灵活。

禁止上网:可以自定义设置禁止访问网址库,从而实现限制上网、控制上网,可以禁止在上课或教学时间上网,可以禁止部分机房上网,禁止部分网站,禁止黄色站点等。

3管理平台的绩效

管理平台的建立,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教学质量。

1) 管理水平的提高。

上机管理分为上课上机与自主上机两种不同的方式。

上课上机:手工操作流程为教务员给出机房安排课表――管理员按照课表在值班台检验学生证并收管,给学生一个上机的编号(电脑编号)――学生按照编号上机――下课时管理员要清场――学生到值班台交回编号取回学生证――上机结束。

平台操作流程:教务员给出机房安排课表――管理员把课表录入到平台数据库中――学生按照课表安排直接进入指定的机房上机。输入学号和密码即可,上课时才能进入,下课时自动退出,管理员只需负责必要的设备维护。

自主上机:手工操作流程为学生凭学生证在值班台买票――管理员在票据上注明上机时间和下机时间并给学生上机编号――学生按照编号上机――学生下机时到值班台办理下机手续――管理员先收回上机编号,再检查学生上机机时,根据机时多退少补并返还学生学生证――上机结束。

平台操作流程:管理员按照学生的学号进行充值――学生进入机房只需输入学号和密码就可以上机――上机结束自动离开。管理员只需负责必要的管理工作。

2) 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生上机实习有两个特点:一是班级人数多,二是指导老师少。学生上机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回答,就想浏览其他网站,甚至看电影,有的玩起QQ游戏,老师忙得不可开交,也无法干涉同学做什么,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安装机房管理平台后,我们利用平台的自动考勤、网络控制和程序控制功能来进行辅助教学管理。老师通过自动考勤功能,随时检查学生上机情况,迟到多少人,旷课多少人。还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功能和程序控制功能来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老师根据教学需求限制某些网站和游戏,迫使某些不自觉的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一心一意学习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当然明显提高,表1为C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对比。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上机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平台上进行统一的解答和演示,这样,既解决了问题,也节约了时间,避免了很多重复工作。

4结语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大大节省了管理员的时间,有效抑制了少数学生学习散漫的不良习俗,明显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因此,该平台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多个院校的老师前来学习探讨。

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电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平台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它将对我们的教学与管理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小忠,金贵朝,费骥惠. 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新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277-279.

[2] 宋晓平,贾申利,杨帅.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54-256.

[3] 张军香. 建立开放式自动控制实验中心的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132-135.

[4] 王英丽,马宏斌,丁群. 无线局域网教务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0-62.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Lab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Public Computer

GUO Cui-ying, ZHANG Xiao-yan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第7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内容提要:智力资本是高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载体,是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要求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突破现行核算模式,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实现创新。

高技术企业是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它是利用当代尖端技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高技术企业竞争的成败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本,而是取决于非物质资本,特别是智力资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运营的主要对象。由于高技术企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的核算开始引起管理界的重视。1995年5月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斯堪地亚(Skandia)公开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年度报告。之后,有些学者从支持管理决策的角度来研究智力资本的核算框架,注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的是创造企业价值能力方面的信息,但难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智力资本信息的需求。并且他们都过于追求量化指标的核算,导致无法准确、全面地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的状况。为适应时展的要求,研究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核算问题,对于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

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至今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基于他们研究的结果,笔者将智力资本定义为一种可规范化、可以被掌握并施以影响以产生更高价值的资本。它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和高级形式,其作用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未来收益。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智力”是人力资本中最具价值和最稀缺的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的资源配置能力。这两者进入企业便成为智力资本,它是以人的智力作为产权要素确认和反映的资本。

智力资本在价值属性上与物质资本存在重大差别,呈现以下特征:(1)增值性。物质资本只能转移价值,而且随着使用会逐渐磨损,而智力资本不仅能维持自身价值,而且还能使价值不断增值,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因为人的知识与技能在受教育过程及实践应用中能不断提高。

高技术企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

(2)易波动性。一方面,由于智力资本不能与其载体相分离,所以智力资本随着其载体的生命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智力资本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而知识和能力是必须经常更新的,一旦智力资本的载体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则其原来的智力存量可能大幅贬值。

(3)人身依附性。物质资本在空间上与其所有者可以相对分离,它可以由某个人所有,也可以归属某个集体所有、共同分割其所有权。智力资本所有权总是与其载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其使用权却可归他人使用,但必须获取报酬且应分享企业的剩余。智力资本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将成为高技术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主要方式,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4)稀缺性。智力资本所有者的思维活动可分为潜意识、一般意识和超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和超意识这两个层面的活动过程往往是孤立和不连续的,具有超常性、罕见性和不可模仿性。

二、智力资本的确认与计量

智力资本的确认是依据高技术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辨认智力资本能否、怎样进入核算系统以及如何反映智力资本价值的过程。高技术企业离开了核心的智力资本,如离开了掌握专门技术的专家或企业家人才,就无法运转。同时,在高技术企业,科技开发、知识创新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面临的行业风险和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空间都很大。因此,分成合约是高技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与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颇具代表性的初始产权安排形式,是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确认的产权基础。

由于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适用以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因为有一部分智力资本在没有任何经济交易发生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价值的变化,例如经营者因为未能及时更新知识这一非经济交易行为将会导致智力资本价值的降低;同时智力资本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不易准确地计量,因而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是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的。

目前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和以产出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两类,具体有智力增值系数法、直接评估法、托宾q值法、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经济价值法、内部竞标法等。徐程兴(2004)提出了企业智力资本财务价值的计量模型:期望收益现值法。它是以智力资本的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同时考虑智力资本的配置状态与经济寿命期等因素。“[1]

考虑到智力资源作为资产性质的特殊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其他资产形式更具必要性。谢诗芬(2001)详细论述了现值会计计量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2]余绪缨(2004)提出,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要实施以下变革:(1)摆脱财务会计资产计价模式的束缚,从计量投入转变为计量产出。(2)超越财务会计账册,引进市场评价机制。

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总价值,可以市场评估所得到的企业整体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并进一步提出“脑力资本化”计量方法,即在有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通过企业公开发行的股票价值的市场评估,来确认企业“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价值。[3]

由于智力资本具有非实体性、无形性和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采用非货币性计量可能更具可行性。但是,采用非货币性手段来计量,既不能被目前会计界所接受,又不能使计量的信息进入财务会计系统。可行的方法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以非货币计量作为辅助手段。

三、智力资本的记录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减变化可以通过“智力资产”、“智力资本”这两个专用总分类账户加以记录。另外在“资本公积”总分类账户下增设“智力资本溢价”和“智力资本重估增值”两个明细分类账户。[4]

(一)初始记录

智力资本核算的前提是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分享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当智力资本所有者初始进入一个企业时,应根据双方所确认的价值,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智力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智力资本(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计处理为:借记“智力资产”账户,贷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资本公积——智力资本溢价”账户。

(二)价值变化

智力资产的价值不像实体资产价值一样,随着资产的使用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而逐步减少,知识的使用并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由于智力资产价值具有易波动性的特点,所以对于智力资产价值的变化,企业应定期重新评估,并及时调整,其增减额在考虑了智力资本的增减额后,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定期评估时,根据智力资产评估增值额及按协议应追加的智力资本价值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智力资产”账户,贷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资本公积——智力资本重估增值”账户。

(三)退出企业

智力资本退出企业时,根据退出的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分别借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智力资产”账户,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为了激励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合理反映其盈利情况,梁莱歆、官小春(2004)建议增设“智力资本收入”、“智力资本成本”、“智力资本税金及附加”、“智力资本费用”及“智力资本利润”等账户,具体核算智力资本实现利润的状况。[5]通过计算智力资本贡献率、设置明细账户等方法,确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账户中“智力资本”应分摊的金额,进而计算出“智力资本利润”,即智力资本利润=智力资本收入-智力资本成本-智力资本税金及附加-智力资本费用。

四、智力资本的报告

针对高技术企业而言,智力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在企业资本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采用货币度量来传递信息。同时,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信息的用户除内部管理当局外,还有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所以,从服务于所有内外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出发,智力资本的基本信息必须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揭示。现阶段智力资本信息可通过现行财务报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及其附注等报告方式进行披露。

(一)智力资本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的揭示

智力资本的基本信息一般能够用货币单位准确地计量,应列在传统报表内相对独立地披露。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单独设立“智力资产”项目,同时在所有者权益下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中分别单列“智力资本”项目(主要考虑注册资本与出资比例等因素确定)。由于智力资产的特殊产权性质,既不能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也不能完全参照流动性来确定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位置。另外,智力资产是高技术企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资产形式,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现金流入,这与长期待摊费用不同。因此,可将智力资产列于现有的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两个项目之间。

高技术企业是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市场合约,其所有权应由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为了充分调动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应让其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智力资本所实现的利润,在现行利润表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设置的“智力资本收入”等账户提供的数据,在“主营业务收入”等项目下增设“其中数”,进而计算出“智力资本利润”。在利润分配表中“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下增设“其中:对智力资本的分配”项目,以反映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投资收益大小。

(二)智力资本信息的辅助揭示方式

在现行财务报表披露智力资本基本信息的同时,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与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单独设置“智力资本辅助报表”,专门反映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开发、利用、管理等状况。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应以定量信息为主,定性信息为辅。定量信息应采用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的形式,如实反映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状况。

反映智力资本的存量指标有:新产品投产率、技术水平指数、引进技术成功率、信息技术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拥有的专利数量、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所占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研发人员所占比重、顾客投诉率、政企关系指数(获得政府支持项目数/总项目数×100%)、研究合作关系指数(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所合作项目数/总项目数×100%)等。

反映智力资本的流量指标有:创新活动总投入、R&D投入强度、R&I)设备净值、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数、新产品销售率、电子商务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重、专业技术人员增减数、AD/AA指数(行政管理花费/管理资产×100%)、IS/AD指数(信息技术花费/行政管理花费×100%)、员工满意度、专业人员流失率、访问企业的顾客数量、顾客满意度、销售渠道投资率、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等。

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附注部分,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详细披露智力资本的配置状况、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的适应程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创新战略、企业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等信息。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报告还应当提供智力资本未来的预测性信息,提供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变动、供给和使用效率等预测信息,从而把握智力资本的变动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从财务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利用智力资本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这也给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挑战。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殊性,因此要突破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来披露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决策所需的智力资本信息,就需要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满足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程兴。企业智力资本财务价值计量模型探究[J].科学学研究,2004,(2):82-87.

[2]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余绪缨。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04,(4):86-91

第8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本文从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入手,通过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及对现行会计的,对电算化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是指技术对会计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和报帐,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对操作权限的限制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数据处理自动化,帐务处理一体化。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帐、转帐和编表处理;最后由计算机根据指令将所需信息以帐表形式打印输出。中间环节在机内自动操作,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则可通过查询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来自原始数据)、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帐表)。整个帐务处理过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4.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磁性化。电算化会计要求建立规范化的会计基础工作,它对数据的处理也按程序规范化进行。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和磁信号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的内外存储器中,磁性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5.具有选择判断及作出合理决定的逻辑功能。计算机系统具有多功能的输入、输出设备,具有记忆功能。一般地说,任何复杂的工作只要可以简化为一系列的计算或逻辑运算,都可迅速而准确地用计算机来处理。系统设计与开发中的各种数学、运筹学、决策论等方法的运用,增强了系统的预测和决策功能。

二、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区别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特点,决定了它与手工会计必然存在明显的区别。其区别除体现在上述各项特点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的设计方法不同。手工会计系统一般由会计师根据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行业特点,针对本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电算化会计因数据处理实现自动化,其系统设计除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还必须遵循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如帐册、报表设计等要符合输出、打印要求等。电算化会计系统一般由高级会计师、系统分析师和程序员在原手工系统基础上进行电算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编制程序并调试等一系列计算机处理过程进行开发。

2.帐户设置和帐簿登记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和自动化,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按会计要素类别设置帐户,并据以设置和登记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的做法。电算化会计把帐户设置定义为:为了将来取得某种信息,预先设置好塑造该种信息的模型(房间),通过规定不同的科目代码(房问号)来对帐户进行分类,并据以对总帐、明细帐(日记帐)进行区分,按不同代码自动进行登记。

3.帐簿记录错误更正方法不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不会发生记帐凭证和帐簿记录差错,因而也不存在手工会计下的划线更正法来更正差错。对于帐簿记录因合法性而出现的错误,也只是采用类似于红字冲正法以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

4.对帐、结帐及期末帐项调整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手工会计下,为了保证帐证、帐帐、帐实相符,在结帐前往往需进行一系列对帐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则因存在逻辑性校验程序,不会出现帐证、帐帐不符情况。如果出现帐实不符,主要在于原始数据的审核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的上。

应计制要求在会计期末结帐时进行一系列的帐项调整,以便正确确定当期损益。手工会计的结帐和帐项调整是由人工通过编制各种转帐凭证来进行的;在结帐时还要结出各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抄为下期期初余额;出现结(调)帐差错可以在发现时随时更改。电算化会计的帐项调整和结帐是由计算机根据结帐指令自动进行的,并在相应工作完成后生成各种有的机制转帐凭证打印输出;其结帐后余额转入余额库,供下期调用。

三、电算化对现行会计的

1.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经营管理,促进会计工作职能发生转变。从而,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计算机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精通本专业,还要熟悉计算机,具有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和纠错方法;计算机专业人员除应有本专业知识外,还应有财会专业知识,了解会计核算工作,通晓会计数据流程。他们都要不断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以不断满足电算化会计进一步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3.引起会计工作组织方式和会计人员分工与职能的变化。电算化会计采取对数据编码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是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来组织会计工作,改变了手工会计以会计事项性质为依据组织会计工作的做法。相应地,手工会计下会计工作按职能组进行分工的做法,也被电算化会计划分为数据(信息)收集、凭证编码、数据录入和处理、系统维护等专业组的做法所代替。

4.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会计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电算化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例如,如果在程序中作出标识,计算机完全可以将特定期间应计制下的会计数据和信息按收付制进行归集,从而改进现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总之,电算化不仅引起了会计系统内在的变化,改变了系统的职能,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电算化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电算化会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电算化会计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大范围的信息处理得以建立。电算化信息处理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的发展及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2.信息处理和专业化、智能化。由于信息处理和分析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且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为小企业及个体经济提供信息服务的专业部门(类似于的记帐)将会逐渐出现。此外,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发展。

第9篇:计算机发展历史范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做中学”和“例中学”教育理论。它不像传统的教学法那样通过对知识的解释性阐述来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或问题,引导学习者在考察和解决实例的过程中,自主挖掘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由此可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求知识。认知心理学认为,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将会深入探索人类自适应学习的心理机制,从长远来讲,这对人类认知技能的获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者近年来在从事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进行了尝试。通过教学实践得知,该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推动作用。所以,在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图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信息功能,使学生置身于仿真的问题情境里,在这种情境里进行探索,以达到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的目的。比如,在讲授“贺卡制作”的时候,可以在课前把做好的贺卡用课件播放出来,这样就把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表现出对该课程内容的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2.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案例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年龄和爱好等特点,按照先表面再深入的原则,一步步地来。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课下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把计算机知识变得更加立体,更有实用价值,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立即就能派上用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授“Word”时可以让学生写软件介绍、制作课表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知识能得到拓展,技术能得到锻炼。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实践和操作练习中出现的一系列没办法立刻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去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再由教师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的目的。

3.注意课堂练习的可操作性

操作性是计算机课程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比光听教师讲理论、观看教师操作示范要有作用得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演示,最关键的一步是让学生自己去上机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掌握方法。教师在案例演示后布置课堂练习时,一定要注意练习的可操作性,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能力。

4.采用渗透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学校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更新速度却跟不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也很老套,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和技术没过多久就可能遭到淘汰。所以,教师在讲授一些基础概念或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内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处理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措施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知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和学生被动获取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富有创造性,强调探究精神,能够满足中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诉求,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所以说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石。在教学效果方面,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又有很好的启发效用,通过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解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能主动且有效地发现知识的共性,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来完成练习、进行小组交流活动以及综合练习的创造性学习,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学生成为这种教学模式下的主体,教师则起到一个辅的作用。教师只需通过多媒体教学网来监控学生的操作,掌握学生的操作情况即可。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比较典型且普遍的问题出现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同时,教师也要实现对学生整体的宏观调控,可以将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交给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来指导,让他们互帮互助,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垄断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3.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被充分体现出来,教师不会统一地给学生安排进度,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潜在能力,科学地把学生分成各类群体,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能灵活地根据各自的情况与需求来设定自己的学习速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练习内容,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设置不同的目标类别,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划分成优秀、良好、一般、达标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来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子熙.理实一体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