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教案范文

数学课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课教案

第1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外科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2016级

授课内容

骨折概论;上肢骨、关节损伤、手外伤及断肢

(指)再植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骨折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治疗原则熟悉骨折愈合过程和影响骨折愈合因素。掌握上肢骨、关节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骨折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

骨折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自学内容

手外伤及断肢再植

使用教具

多媒体、解剖模型

相关学科知识

上肢及手的解剖相关知识

教学法

讲述法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目标:

病例导入:患者男,34岁,自诉骑车摔伤右大腿约半小时-------配合x线片,引出骨折定义

第一节 骨折概述:

一、定义:(重点掌握)讲解定义,说明特点。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二、病因:配以图片说明1.直接爆力(举例:碾压、砍伤) 2.间接暴力、(举例:跌倒、骤然下跪)

3.积累性劳损(举例:远行军)4.病理性骨折(举例:骨肿瘤、骨髓炎)

三、骨折分类根据临床x线片介绍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根据骨折端的稳定程度分类。

四、骨折的移位。图片展示骨折的5种移位形式,分析移位的原因。

五、骨折的临床表现:提问学生

全身表现 局部表现,包括一般表现和特有体征。(结合图片和临床病例讲解,要求重点掌握)。

六、骨折并发症。(重点讲解骨筋膜室综合征并配以图片)

早期并发症。休克、脂肪栓塞、重要内脏器官损伤、重要周围组织损伤、骨筋膜室综合:提问长期卧床并发症

晚期并发症:坠积性肺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缺血性骨坏死、缺血性肌挛缩、急性骨萎缩、关节的僵硬、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

七、骨折愈合 配以图片

1.骨折愈合过程:3阶段。①血肿炎症机化期②原始骨痂的形成期③骨板形成塑性期

2.临床愈合标准。5条。

3.影响愈合的因素。①全身因素②局部因素③治疗方法。

八、骨折的处理原则。1.现场急救:2.临床处理

九、骨折的治疗原则及复位标准

1.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

2.骨折的复位标准1)解剖复位 2)功能复位

十、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2分钟

5分钟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第2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学生对统计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二年级学习了关于平均分的知识,但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学习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建议通过人数相同及人数不同的两场比赛,发现人数不同时用总数比较输赢的方法不公平,从而寻求更好的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得出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目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已有所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并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有所提高,本知识点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猜测—实验—修正猜测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读懂统计图表,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

四、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1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练习课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1

《猜一猜》(可能性)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1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第1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0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圆片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学会求简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情景引入

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森林里好热闹阿,原来一年一度的森狂欢节又到了,每年的狂欢节森林里都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比赛,今年也不例外,首先让我们去看看集体项目“家庭钓鱼比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有两个家庭进入最后的决赛,他们就是虎虎三兄弟和花花四姐妹。

出示钓鱼决赛成绩:

虎虎队花花队

大虎二虎小虎大花二花三花小花

7条2条6条3条6条2条5条

1、学生独立看图、独立思考,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讨论

3、质疑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个问题我还拿不定注意,能不能根据每个家庭钓鱼的总数多少来颁奖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奖牌要发给人均投得多的小组。平均数怎样算呢?大家都算一算,试一试。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投入到平均数的学习中去。

矛盾引发的争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深刻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4、摆圆片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每人钓多少条鱼呢?用圆片来摆一摆虎虎三兄弟平均每人钓了几条鱼。

(1)学生摆圆片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方法一:把多的移给少的,直到每个人的鱼都同样多。

方法二:先把三个人钓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给三个人。

5、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用算式表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7+2+6)=15(条)15÷3=5(条)

这5条鱼是大虎、二虎、小虎三人钓鱼的平均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完成教材72页的“试一试”。

2、想一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我解决。

(2)老师不会游泳,上个星期六老师来到游泳馆准备学游泳,管理员告诉我: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5米,我的身高是1.6米,我直接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3)小组讨论。汇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把平均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2课时:比一比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用平均数求统计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激趣导入

二、练习

三、回归生活

四、课堂评价同学们,“少年宫的评委组听说我们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也想请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儿童歌首大奖赛成绩统计表吧!

1、完成课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把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学生反馈、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二题。

(1)看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4)全班交流、反馈。

3、完成课本71页的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反馈,全班订正。

4、做课本72页第二4题。

先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1、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列成表格。

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写出计算过程。

说一说自己完成的作品的优点。

作品展示,比一比谁的统计表做得好。

2、数学故事。

看清图意,讲一讲。

略。

学生经历了观察、调查、制表的过程,会对表中的情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可以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3课时:猜一猜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转盘、纸杯、箱子、球(各种颜色)、练习纸。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三、小结

四、实践作业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个转盘,你们想来转一转吗?

在这几个转盘的身上还隐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一下吧!

游戏一:转转盘

1、猜一猜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转盘,想一想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3)反馈交流。

2、试一试。

每组拿出版界个转盘及早张表格(如下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转动转盘游戏,每个人转动5次并将指针的指向记录在表格里。

指针指向次数

合计

甲乙丙丁

黄色

蓝色

红色

实验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抛纸杯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纸杯“的试验。

(2)观察纸杯落地后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3)同桌交流,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在题纸上。

(4)通过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4、做“摸球“游戏。

(1)猜一猜

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把自己的猜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验证

指名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3)师:在箱内再放入场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4)讨论

(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

①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②小组讨论。

③全班交流反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的游戏,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试一试,并列举出来。通过谈话来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跟平常一样轻松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3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一)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

我们所教的秘书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干练,如果教师就理论讲理论,那么教师的理论水平再高,其讲解也会显得“骨感”,学生很难感受到秘书工作的实际状况。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近现实的工作场景,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换成其中的人物,身临其境地体会其面临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从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汲取经验、教训。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秘书工作原理与方法的正确认识,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可以将较为抽象的秘书理论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并展开积极的讨论,尤其是那些将动漫、音频或视频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案例,更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有效性。运用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可以围绕讨论的案例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去思考,其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得出标准化的答案,而在于启发他们学会探索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判断与推理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学生借助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结合所学的知识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分析,最终发现工作规律,找到妥善处理问题的办法,锻炼了其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完成,在小组中学生不能只想到自己。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每人都学会了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妥善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小组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与合作等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根据秘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写恰当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运用案例教学要对所讨论的秘书工作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作出统筹安排,这对教师的安排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再次,教师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保证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最后,还要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总结。这都促使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更融会贯通,对现实工作的了解要更全面深入,对教学环节的设置要更精心巧妙,这些均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一)优选案例

优秀案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优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据悉,美国哈佛大学建有规模庞大的案例库,每年要投入大量教师的力量来编制案例,开设新课时,要求教师至少准备20至30个好案例。案例编写是该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案例编好后存入“案例库”,供教学使用。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大学重要的教学方法,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有口皆碑。作为秘书专业的授课教师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建立自己的案例库,将案例分类整理以方便教学。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平时可以多看各类书籍和相关资料,从书本和资料中收集案例;可以主动与从事文秘工作的历届毕业生联系,在毕业生中收集案例;可以利用暑期或平时指导学生实习的机会深入秘书业务第一线,收集鲜活案例素材;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案例,有时看到的一些合适的活动、新闻、报道都可以为我所有。例如,我校成功主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笔者多次与主办该项活动的人员联系,了解活动成功与不足之处的详细情况。准备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举办的案例,在讲到秘书会务工作时先安排学生分组初步思考商讨如何举办这一大型活动,然后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他们总结经验,讨论举办活动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策划设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的总体部署安排,商讨会议准备的内容、会务手册、会议通知、邀请函的拟制等,分组汇报,完成书面作业,最后笔者再予以总结评价。学生们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效果令人满意。案例收集汇总后要遴选,并不是所有的与秘书工作有关的事例都可以作为案例使用,选取案例应有原则性的要求:一是案例内容要健康。选取的案例必须保证内容文明健康,符合职业道德准则,不能有低俗、晦涩的内容,不能有错误的伦理观、价值观,以免误导学生。二是选取的案例与所阐明的问题要一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保证案例的选择与秘书专业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案例要反映将要说明的具体理论,具有现实针对性,不能离题太远。三是案例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与社会实际。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及当前生活、工作中发生的引人关注的事例分析秘书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这样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四是案例要有启发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在案例中得到启发和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五是案例要简洁生动。内容生动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应尽量避免内容冗长乏味的案例,选择、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精彩案例,使其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对秘书专业课程产生兴趣。

(二)合理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上课前可围绕挑选好的案例准备一些问题,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也应事先考虑好学生可能会有的想法,准备一些方案以回应、解答学生的疑问,或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分析。教学活动中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和思考,安排学生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采用先小组后全班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10人左右,选出组长和记录员,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然后推举代表在全班讨论中发言,汇报所在小组的讨论情况。对于结构复杂和内容较长的案例,要安排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教师在课上讲述完可以马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商讨。运用案例教学法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在分析讨论案例阶段,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环境,适当引导,让学生始终围绕教学主旨讨论案例而不偏离主题,既要启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不至冷场,又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使之不偏离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师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体会感悟然后加以修正,教师最后再给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秘书专业的学生来说,务必要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这样才能保证讨论的质量。

(三)总结和评价

案例总结和评价是做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讨论完毕,教师要及时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归纳、总结、评价,教师要因势利导,阐明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肯定讨论的成绩,指出不足,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或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启发,再设想出更多更可行的解决办法。教师须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及行为倾向。教师评价时要把握好分寸,掌握教学原则和方向,不能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切忌仅凭自己的好恶而不负责任地妄加揣测、大发牢骚。教师通过对整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引申和拓展,使讨论的最终目的落脚在对秘书工作理论与经验的理解和运用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秘书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难度要适中

案例如果难度较大、内容太过复杂,或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往往会使学生知难而退,出现冷场,使教学陷入被动。选用案例如果情节简单肤浅,目的和动机过于明显,学生则不用动脑就能判断出案例的处理情况,这样往往会贻误学生能力的提升。因而教师应尽可能选取贴近学生生活,难易适中的案例,才能保证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

(二)不能盲目堆积案例

案例的使用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在于恰到好处。教学活动中如果穿插很多案例,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也没有讲清楚理论知识,最后,学生只记得老师讲了什么有趣的事例,而没有记住教学内容,这样就白白浪费很多教学课时,造成本末倒置而根本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适当选用案例。

(三)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分析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实质的理解,有些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法”,他们不仅对案例进行全面阐述,还拿着教案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这样的案例教学与纯理论讲授没有二样。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过多讲解,只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思考讨论,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不要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与范围

第4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理论基础;教学习性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我实行了以“导学案”为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模式确实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的基本方法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做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先学习其基础,剩余部分则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能够较好解决的现实问题

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改变

使用导学案之前,我们的授课以讲为主,很多时候,一堂课下来,真正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并不多。使用了导学案以后,受到导学案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把讲、灌转化为引导,变多讲为精讲,变灌输为引导。

2.预习真正落到实处

传统的预习,教师只是口头上反复地予以强调,并不作任何指导,学生对预习的理解就是读读课本,大体地浏览一遍,可以说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基本上是不闻不问,所以预习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使用导学案之后,我在预习环节设计了预习指导、预习要求、预习检测、学生问题栏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让先学后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预习检测为二次备课、上课提供依据,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学生问题栏的开设,让学生具体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师能在课堂上帮助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真正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将被动预习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行为,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实施导学案以来,合作学习成了我们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忙着预习,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积极发言,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我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师生关系平等了,让学生有了感受快乐的基础。我成了学生,学生成了教师,在课堂上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在合作学习中创新的火花时时迸发,既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还解决了班额大,难以实施个别辅导的难题,让优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和提高。

三、“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习性的影响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从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经验为基础探索新知识,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

1.对教师备课的影响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起始环节,传统备课模式侧重于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教科书的研析,而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常会被忽视。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本身,还要关注教学策略的设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为学生自学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开发上。

2.对教师讲课的影响

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不仅是讲授教学内容,还必须关注教学手段和学生等各方面因素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学生发生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教师主要着眼于指导行为,以“产婆”的身份代替传统教学中主宰和O护人的身份,用启发、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代替片面传授知识点的一个全新的讲课模式。这有效避免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学内容过多、进度过快,学生因承受知识载重太多而疲劳、效果不佳的现象。

3.对作业批改与课堂辅导的影响

一般教学情况下,学生的作业是书写在纸面上,之后由教师判断“是”或“否”,而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辅导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环境。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设计和安排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第5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探究式课堂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在现代化的小学教育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越来越流行,能否在竞赛脱颖而出,就需要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学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是否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享受这过程,就需要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教学方式。然而老师根据课本单独地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所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发展“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我国教育界不断发展普及,引起人们对它的研究。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解答问题,寻求答案,创新思维,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了解掌握探究正确答案的过程,是活动实践的过程,是创新发展的过程。小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中,不应麻木地要求学生强行记忆“1+1=2”的公式,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探讨“1+1=2”的形成过程,并能让学生们自主推理出“1+2=3”的结果,这就是新课程教育中提出的探究性课堂教学的优点。

二.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1课堂探究形式化,效果不明显

案例:老师:80÷2=?大家思考思考。学生:等于40。老师:100÷5=?大家再思考思考。学生:等于20。老师:以上两道题是尾数为零的除法运算,大家会做了吗?学生:会做。老师: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48页,完成课后练习《做一做》。

本案例中,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探究,和老师之间都是有互动的。但是完全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探究的,没有自主去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再解决问题。这样只会加强学生对数据的记忆,不利于独立创新思维的启发。

2.2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短

案例:老师:16的2次方等于多少?三秒钟后,老师:有同学知道答案了吗?某两三位学生:等于256.老师:“那18的2次方是等于多少呢?”同样,大约三秒后,老师询问学生答案。

本案例中,老师为了赶进度,整节课下来,教学速度紧凑,虽然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思考的过程短暂,极少数学生能寻求到正确答案后,老师就立马跳到下一题。有些学生还在探究中,或者是直接跟随同学说答案。过短的探究时间,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乐趣,在探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探究随意性大,浪费时间

案例:在讲解《分数的意义》时,老师:“同学们,有谁能把这圆片平均分成三等分呢?”学生:“不能。”老师:“那你们会把一个圆折成三等分吗?”学生:“不能。”老师:“这样,你们会折了吗?”(老师边说边折)学生:“会了。”老师请某一位同学折叠。老师:“折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沿着折痕剪开就把圆片平均分成三份了呢?”学生:“是的。”

实质上,分数每个部分的名称都是人为规定的,老师只要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不必进行操作性的探讨。在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性地进行探究,浪费大量的时间,导致主次不分,理论和探究的时间分配不可理,降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成果。

三.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建议

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议在《教育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明确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要求,不仅注重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寻到答案的过程,更要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他们自学学习的思维,创新发展的眼光,实践动手的能力,把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渗透落实到小学数学每个章节中。

营造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老师和学生间有良好的沟通,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学生探讨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多进行认同赞扬,鼓励他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允许不同想法的存在,在不断的探究中寻找得出正确的结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的总体素质,以及数学科的专业素质,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熟悉掌握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技巧,以应对探究式课堂教学开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更多在数学界有成就的学生。

探究式课堂教学在我国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是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推广,怎样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每一间学校,落实到每一节课堂,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探究。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做好在探究中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获得乐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小学课堂的教学效果逐渐能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数学;案例

随着顾泠沅先生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教学案例作为一种新课程理念的载体出现在各大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并由此蓬勃展开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为主体的校本教学研究。那么,何为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又该如何选择,如何撰写,本文就这三个问题,简要说说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何为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桥梁,是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是教育理论的“故乡”。如果我们在此必须要给教学案例下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案例应该是对一件实际情境的描述,可以是事件,是故事,也或是疑惑。而教学案例,则应该是包含着一些教学知识、疑难问题、解题方法的教学情境。所谓教学案例,多半都发生的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个案例故事,既能反映教师典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经验与教训的获得,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保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其解决办法等,又能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创造性的发现,经验与教训的获得,能力的提高等等。

二、教学案例该如何选择

教学案例是情境故事,但也不能只是故事,需要通过故事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活动、观念冲突、研究反思等,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方面,一定要精心地考虑,慎重地选择。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教学案例应该选择一些容易实现的,避免在案例的设置上浪费太多的实践。要选择一些不容易解决的,其中充满内在矛盾,和相互冲突,看似很难解决的事件,激发学生求知欲;其二,作为教学案例的事件,必须要是以大量的细致的研究为基础的,能够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活动;其三,教学案例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倾向于对教学内容的归纳和分析,并能促进学生的个人内省的。

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还应精心地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和师生交流合作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在师生的合作中,增强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教学案例该如何撰写

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案例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真实案例可供老师在课堂上应用,这时,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了。案例表达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但是一般有以下基本结构:其一,案例主题。鲜明的主题对于一个案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课堂教学核心理念,重点内容的体现。案例主题要具有时代性,能够充分地体现改革的精神;其二,案例背景。一个故事的发生都要有一定的发生环境和条件,交代清楚案例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情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理解,更深刻地探讨问题;其三,案例描述。故事是怎么发生的,教师要对故事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暴露了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案例的描述不仅仅是对案例故事发生的简单叙述,其中包括了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反思等等。此外,案例的描述应该是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

第7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一、学案设计的说明

1. 预习案:包括预习目标、预习内容、提出困惑三个方面。预习目标就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所要达到的目标。预习内容包括上节课学过的和即将要学习的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如,概念、公式等,也可适当地加一些稍难的,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困惑主要是通过该版块,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同时老师也能通过该版块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在讲课的时候更好地把握重点。通过课前预习案,学生已经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并学习了相关的新概念、公式等,为上课做好了准备。

2. 探究案:包括本节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典型例题、当堂检测、小结。课标要求:就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学习目标就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以课标为基准,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划分。典型例题就是把典型问题、题目、解题方法通过例题的方式体现到学案中,在学案上留下足够的写作空间。典型例题应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当堂检测的目的是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当堂检测的习题应控制好难度,一般与例题相对应,达到练习的目的,也应包括超过其难度的习题,如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使学优生有事可做。小结就是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最好由学生去总结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总结得与失,教师适当的点评、补充,弥补知识缺漏。

3. 提高案:这个版块主要是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课上的内容,达到熟练和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习题的梯度,既要和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难度相当,也要有部分习题高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达到提升的要求,目的是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使他们能更好地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数学“学案”教学一年多,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的变化。通过使用学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而且很多学生有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结合相应的评价政策,如课堂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加分,有睡觉或违反纪律的小组减分等,使得不学习的学生逐渐减少,增加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往一样上课时凡事亲力亲为,而是大胆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同行之间也产生了交流互动,群策群力提高课堂效益。

3. 课堂的变化。使用学案也直接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数学课堂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枯燥、沉闷。同时,由于很好地应用“3+1”学案,也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达到了真正的“减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三、“3+1”学案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 学案要课前发给学生,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预习案,思考课内探究案。否则,预习案也就形同虚设了,探究案的内容也不能有效地完成。

2. 学案不能代替教材,也不能流于形式。不同类型的课,学案在形式、设计重点上应该有所不同。

第8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前处于信息的飞速发展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教育变革的技术性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信息形式的多媒体化以及教学资源的教字化等一系列特征。

一、 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是一项富有生机和充满广阔发展前景的促M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融合教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教育信息化的渠道。信息技术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拓展教育和学习空间,促进小学数学学科的信息呈现多样化地发展。信息技术能创设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一体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小学数学教材的表现力,从而让小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过程更有趣,教学效果因而更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各自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内可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目前,全国尽所有的学校都已配备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机会。为适应信息社会和信息时展的需要,当代学校教育要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顺应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真正意义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实践

1. 变抽象为直观,直接感悟数学世界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教学工具,它能将一些用语言表述不够清晰的问题或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无疑对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呈现。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折一折、做一做》一节中,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现象,概念讲解枯燥乏味。课中教师用Flash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课件,先引导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剪出一件小背心,让学生发表看法,该怎么做。Flas演示了剪出一件小背心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些学生的确就是这样剪出来的,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先对折,然后用笔在纸上画出背心的一侧――即对折后的那一部分,然后用剪刀沿画好的线剪开,最后打开,一件很规范的小背心就完工了。也有一些同学没有通过对折的方法剪出,他们剪出的背心左右可能不够对称,对照动画演示的步骤一目了然,这些同学也能很快掌握知识要领,而且动画演示清晰直观。总之,动画播放后,同学们几乎都能明白轴对称现象了,并且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动手、动眼、动脑,然后大家把剪好的背心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实现了动嘴。可以说这节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节课很成功,能极大地优化教学资源,很好地实现了把抽象的“轴对称”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客观世界,比老师单纯地引入和讲解轴对称图形具有左右完全重合的特征要好很多。通过学生动手、动脑、集中观看课件并集中交流讨论后,学生能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并且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很深刻,从而能更好地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生活化。

2. 变枯燥为多彩,直接呈现数学现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地方都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式的。因此导入环节在很多方面都有复习部分,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二)》一节知识内容时,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对前一节《圆的面积(一)》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安排了一道求喷水龙头转动一圈能浇多大面积的土地的题,PPT配以图片展示喷水龙头的喷水距离,也就是浇灌土地所形成的轨迹――圆,圆的半径是3米。教师通过点播动画播放按钮,水龙头就呈现出浇水过程的示意图,整个浇水过程学生就能形象地观看了。喷水龙头所在位置也就是圆的圆心,转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土地也就是求以水龙头所在位置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的面积,问题就迎刃而解。原本枯燥的数学应用题通过这一动态呈现,即时变得有趣和丰富多了,接下来导入了本节主要知识要点,可以说求水龙头的浇灌土地面积这道题对本节新课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求圆的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圆的半径,这样本节例题已知羊圈的周长求羊圈面积的题就变得相对简单多了。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完后,教师运用word程序打开了相关的课堂习题文档,相关的文档题库里有大量的练习题分别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这样的安排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学生集中的思考讨论丰富了教学活动,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及时检测到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不仅可充实教学环节,还能直接呈现数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有效、更丰富。

三、 结语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动力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与共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实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方便教师合理使用适当的教学信息资源对课堂授课过程进行合理地预控与调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优化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9篇:数学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运输经济学 案例教学 教学体系

0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把教学看成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但在运输经济学中,由于情况不同导致很多问题出现不同的答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认知这类问题,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成为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学、管理学等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分析技术,按照教学目的,以及根据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通过采用典型的案例,对特定的事件进行还原,让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集体协作的方式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等。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明确、务实,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因以行动为导向,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追捧和青睐,被认为是引领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法曾经风靡全球。

1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1.1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①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被进一步淡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大量的分析、组织和辩论过程,来加深对于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会发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是自己从案例中挖掘出来的,而非被直接灌输的。②主要过程是实践-理论,即从案例中提取原则或原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人讲授,多人听课记笔记,学生研究案例,提出问题,去伪存真,最终获得知识。③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辨。因此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学习知识的方法。

1.2 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所学理论作为工具,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案例往往是对真实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其中的问题通常是错综复杂的。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使学生转换角色身处“现场”,通过对众多的情景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及以教材为中心,在这种三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参与的机会,进而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根据案例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己要不断地努力,进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③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学生演讲、辩论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④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不断地深入实际,加强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 设计《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

通过案例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参与教学过程,并成为主要的教学参加者,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教学。教师通过转变职能,从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而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知识。

《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路是首先由教师针对运输经济学相关章节布置一个案例,根据相关的要求学生开始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等。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进行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一方面增长了学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竞合的技能。

对《运输经济学》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①案例布置。教师需要事先对案例进行布置,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案例,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做好发言准备等。②课堂讨论。根据讨论的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分为对抗式讨论和合作式讨论两种。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管理的重要阶段。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启发,营造共同的研讨氛围和环境。当完成某一问题的讨论后,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归类和归纳,并对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共同观点和不同意见进行归纳和评析。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职能,对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行掌握,为学生做好引导,让学生真正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地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化,并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利用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时,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存在疑虑的地方进行商讨和交流。③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课堂讨论,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要完成案例分析和评价报告。通过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处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有了基本的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地提高。④教师总结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运输经济学》案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恰当的评判,同时阐述《运输经济学》案例分析、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在分析评价结论中变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一一指出;评定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内容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情况、案例讨论的发言质量、书面分析等,特别要注意突出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3 教学效果评价

在实践上述的案例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准备案例和讨论的过程中,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启发了思维,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案例式教学,教师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对《运输经济学》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一特色鲜明和目标明确的学习过程中对运输经济学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记忆深刻,并开阔了认知视野。案例教学可以作为提高《运输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完善与丰富《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花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与其他教学方式相互协调,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S1):206-207.

[2]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89-92.

[3]彭勇,黄承锋.辩论式教学法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0(2):28-30.

[4]隆瑞.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5]靳玉乐.案例教学原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姜鑫.论当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