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数据库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库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据库课程设计

第1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在高校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知识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形式灵活化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学习,因而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洛阳理工学院为使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2010年全面启动院级重点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并开发了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笔者参加的《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也被遴选为重点资助建设网络课程。这是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实现“懂管理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既包括数据库技术,也包括程序设计方法,且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分别都有很多知识点,教学内容较多。同时,对于数据库技术的理论部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部分都是从未接触过的,课程总体较难。再者,课程除理论部分涉及面较广外,还包含应用实践环节。而总体课时安排仅有64学时(其中包括24学时实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难度较大。

对此,课程组教师虽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在不影响整体知识结构的情况下,采用精讲多练、适当取舍的方法,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基本内容和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同时,对授课的计划和程序做了一系列的改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课堂讲授和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最后,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利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由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由于时间毕竟有限,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和网络资源,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构建第二学习课堂。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师生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及本身对课程的理解,将需要讲授的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使其更适宜用网络教学的形式表达。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通常采用模块化方法组织教学内容,在每个学习模块下,确定学习重点、难点、需掌握的知识点,并配以相应的测试、练习模块,参考资源模块及扩展学习模块。在呈现方式上采用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应用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主要包括:

1、课程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课程描述、主讲教师信息、教材建设、授课计划、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概要地介绍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历史沿革、教学队伍建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方法等。

2、课程教学资源设计。提供以服务为中心的丰富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大纲、授课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作业与习题在线测试、案例库、单元题库及综合题库、动态操作演示等。这部分内容是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的核心部分,由主讲教师根据丰富的授课经验,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以图片、教学录像和动态演示等表现手法予以呈现,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

3、实践环节教学设计。数据库应用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课程,在网络课程建设中其实践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实践教学,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大纲、上机实验安排、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在设计时,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各章理论教学前,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并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二是对各个具体的知识点,利用动画进行动态演示,从而展现整个操作的全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三是按照实践教学安排,布置每次上机实验任务,最后综合为一个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4、教学辅助资源设计。学生可通过此模块及时了解课程有关的扩展信息及相关的资源,主要包括:学习内容主题论坛、相关精品课程网站链接、网络资源链接、vf二级考试链接、相关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讨论的链接等。

三、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

网络课程的结构设计是指课程网站的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和功能、导航设计、具体页面的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在本课程中首页主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设计,采用模块化的思路系统地呈现各类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本课程整体设计上采用了左右结构,左方类目上包括课程简介、学习计划、内容学习、案例分析、实验、作业、答疑讨论以及各种交流工具等模块;右方为根据需要设立的四大应用型模块,包括课程描述、学习日历、释疑信息、论坛信息和通知。其他页面的设计采用同样的风格,框架结构保持不变,在右方显示该模块的具体内容。整个结构的设计围绕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有效整合,以充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以保证网络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

1、导航功能设计。网络课程的利用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航功能是否完善。方便快捷的导航功能设计,将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获得帮助,减少在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为了保证网络课程的实用性,特从两个层次设计本课程的导航功能:一是网络课程中各项教学资源的导航,以方便同学们各个内容的学习;二是在教学资源下学习内容的导航,在这里包括各章节中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导航,以方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同时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内容的选择权利。

2、动态操作演示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除了理论知识外,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设计中应当突出该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对实践环节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通过各种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课程的特色,使学生可以方便地学习这门课程。

3、在线测试设计。在线测试是教学环节中学生与教师沟通、互动的一个重要桥梁。通过在线测试环节,学生可充分认识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还存在哪些盲点,方便进行再学习和改进;而教师也可全面地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从而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在本环节包括章节测试、知识点测试和综合测试三部分。

4、交互功能设计。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来进行学习。通过在线测试环节虽可对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个全面了解,但由于题库的设计、学生个体掌握程度不同等原因,不能满足全部的需要。交互功能设计则可针对处于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交流的平台,从而充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此,交互功能主要有数据库网络课程学习论坛、课程电子邮件及电子公告板三种形式。

5、在线学习指导设计。本环节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设计,通过此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整体安排,在相应栏目填写具体内容,包括对各章、各环节进行课程学习引导、学习任务、时间安排、专题讨论、答疑活动等进行的安排。

6、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除了前面各项内容的设计以外,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也是网络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本课程教学评价模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评价的设计,内容涵盖学生在线测试、学习活动、讨论活动等的评价;二是学生评价的设计,涵盖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及授课方法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有利于形成教与学的全面互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网络课程的整个设计中,首先需要设计者明确目标,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要建立网络课程,从而把握网络课程设计的整体方向。在此基础上,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同时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网络课程的结构。笔者认为,把握好这一思路,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提高网络课程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何晓玲,田同海.机械设计基础网络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

第2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Oracle;数据库;CDIO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01-0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Oracle databas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ining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DIO model matching well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racle database, the CDIO model is introduced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oracle database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design is developed with the way of active, practi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our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our stage of the idea, design,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and then the training targe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alents is achieved.

Key words: Oracle; Database; CDIO

1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Web服务的出现,数据库管理工具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提升,作为存储数据的Oracle数据库以其独特的各种优势成为当前的主流,Oracle数据库课程也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重点之一[1]。一般来说,在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先修课《数据库原理》课程中掌握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学习时着重Oracle软件的实际设计,它研究服务器数据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与访问的效率,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2]。由此可以看出,Oracle数据库不仅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更需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然而,Oracle数据库理论课学生只能听着和看着老师操作,实验课也只能将理论课所学知识简单地加以操作。虽然实验课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水平,但基本是将实验内容直接实践出来,而不需要设计,更不需要综合,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突破了《Oracle数据库》理论与实验课程的局限教学范围,将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际联系转化,需要由学生自己选题、需求分析和数据库设计,综合实验课程所有操作的实验内容,以团队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数据库项目开发,进而促使团队内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Oracle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和学习培养目标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 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是一种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4]。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在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普遍采取数据库项目开发形式,由数据库项目题目确定和项目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实现到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等四个阶段组成,刚好分别对应了CDIO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过程。同时,Oracle数据库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求学会Oracle数据库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学生个人设计能力,还要求具有团队精神和团队开发水平,以及数据库综合设计能力,也是社会对数据库方向人才的基本要求,与CDIO培养大纲要求相吻合。因此,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基于CDIO模式的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

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对应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

3.1构思阶段

(1)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确定。通过资料的查阅整理和初步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所有成员共同分析与商议一起确定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题目。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当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团队成员共同确定数据输入需求,获得结果需求,系统输出需求等方面,重点围绕系统用户进行需求研究,以获得系统的基本需求。

(3)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系统体系结构的确定。团队成员共同选择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工具之后,从网络结构模式和软件开发模式两个方面共同确定系统软件架构。一方面,确定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Client/Server,C/S)或WEB兴起后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Browser/Server,B/S);另一方面,确定为普通开发,或MVC,或分层模式等。

3.2设计阶段

(1)功能设计。团队成员应该掌握软件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根据构思阶段对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的需求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商量反复讨论,不断完善构思与设计,最后确定系统的目标、范围、定义和功能。

(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存储设置。概念结构设计通过对项目处理过程的分析抽象出实体,并确定这些实体的属性,画出实体ER图。逻辑结构设计包括对表的结构、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设计。存储结构有物理存储结构和逻辑存储结构,以物理存储的数据文件和逻辑存储的表空间为重点,将数据库对象与存储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3)项目分工。项目团队确立小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以及确定各模块间的接口规范,并为团队各成员分配任务。

3.3实现阶段

(1)数据库实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作为数据库课程,数据库实现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虽然在设计阶段已经进行了数据库设计,但最重点的还是要将这些设计实现出来,主要是基于数据库设计对表、序列、索引、视图、存储过程、函数、包、触发器等对象的创建(CREATE),数据文件和表空间的管理,为后面的代码实现提供基础。

(2)代码实现。在构思阶段确定的开发工具和系统架构的基础上,根据设计阶段设计的系统功能,团队小组成员依照任务分配编写程序代码并不断地反复调试、测试与修改代码以完成系统各子模块的开发。代码实现虽然是学生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部分,但由于涉及数据库知识点不多,不作为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的重点组成。

(3)系统整合。在团队小组组长的带领下,根据事先规定的接口规范将各成员开发的子模块进行系统的整合与测试,完成课程设计系统的所有功能。

3.4运作阶段

(1)系统测试。系统测试主要是对系统的功能性测试,测试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是否符合要求,并适当的反复修改代码,甚至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课程设计目标为止。

(2)论文撰写。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根据软件开发规范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运行与测试等生命周期撰写论文,是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当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组成部分。

(3)评价评分。评价评分是指导老师的工作,用于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与打分。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平时考勤表现和平时实验情况确定平时分,参考系统的设计与撰写的论文,最重要的是系统的任务分配与学生的答辩水平,由此得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

4 结束语

本文将CDIO模式引入到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根据CDIO模式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学习过程,重点介绍了Oracle数据库课程设计中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阶段,以达到培养学生对Oracle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汝华,李亚兰,李盛欣.Oracle数据库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2):44-46.

[2] 苏靖枫,柳菊霞.应用型本科院校《oracle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9-250.

第3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过程化管理;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2-5396-03

Process Management Used for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LUAN Cui-ju, WANG Wei-hua, WU A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ims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atabase theory and technology better and learn to use in practice, meanwhile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several ability including problem analyzing, problem 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is goal,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ethod of process management is proposed, the curriculum proces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is designed.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guide the students to follow the database design process step by step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each stage the problems can be found and corrected in time.

Key words: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assessment methods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很多高校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兼顾数据库原理、技术及应用,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1]。因此,通常都为该课程配套了课程设计,以强化理论课的学习。实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2]。这也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

但是同其他同类课程一样,《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与其预定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在分析该课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课程管理及考核方式,以期提高该课程的实施效果,达到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目标。

1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不同,理论性课程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实践性课程主要是训练操作技能;课程设计又不同于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一般分多个专题进行实训,而课程设计通常是针对一个综合的项目进行实训。这些课程的实施方式也是不同的:理论性课程基本是在教室集中授课,实验课程是在实验室集中训练,而课程设计的实施更松散一些。

随着计算机成为多数学生自备的学习工具,数据库课程设计通常不采用集中训练方式,而是采用教师有限次的集中授课加上辅导答疑,学生自择时间和地点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现并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其优点是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同时能够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草草应付,难以达到课程的预定目标。

针对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如下:

1)课程设计流程过粗

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采用的流程是:确定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这一流程看似很细致,但是没有体现出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或者说与数据库设计过程没有很好的结合。按照这一流程进行管理,到中期检查时往往发现学生的数据库结构不合理,根源是数据库的设计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后续的系统设计及实现都基于不合理的前期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重在数据库的设计,而数据库的设计要经过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及系统实现等多个阶段,其中需求分析是基础,概念结构设计是关键,逻辑结构设计是目标,如果这三个阶段出现问题,后面的设计及系统实现的质量难以保证。

2)课程设计强调结果忽视了过程管理

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最终提交一个可运行的系统和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在考核方式中这两部分所占比重非常大。这种模式重在作品也就是结果,没有强调课程设计实施过程的管理。数据库课程设计要经过一个从系统分析到设计再到实现的过程,而前两个阶段是本门课程设计的重点,对于这样的过程没有管理好,整个课程设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由于前述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特点,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少之又少,大部分学生只在中期检查和系统验收答辩的时候才与指导教师有交流,而这时的交流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进展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评价。

究其原因是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处于一种被动等待学生来答疑的状态,而握有主动权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更多的是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求助于老师。更甚者,一些学生认为只要给出分析、设计、实现的结果就可以了,至于合理与否根本没有考虑,导致没有与教师沟通的需要。

缺乏沟通的结果是学生的作品漏洞百出,而多数情况都是在系统的分析设计阶段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与指导教师的沟通而没有被指正,就一错到底了。

4)学生缺乏兴趣和热情

由于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不足,有些学生抱着蒙混过关的想法,整个课程设计过程应付了事,毫无兴趣和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导致在出现问题或疑问的时候没有及时得到指导教师的辅导和鼓励,而对课程设计的兴趣渐失。缺少了兴趣和热情,不仅难以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5)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课程设计考核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鞭策学生的作用。但是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往往是答辩成绩、报告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加权和,而平时成绩因为没有细化而难以体现出真实情况。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原因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程设计的安排及管理疏松、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不充分、学生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要克服这些问题并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就必须从加强课程设计管理入手,指导教师切实担负起引导学生和答疑解惑的职责。

2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分为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因此,数据库课程设计可以采用过程化管理模式,将每个阶段管理好、确保阶段目标实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控制在本阶段解决,直至达到质量要求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数据库设计的各阶段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也不相同,因而过程化管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按阶段理解并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知识,通过教师的把关确定是否达到质量要求。这一管理方式与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化特性相吻合。

2.1流程划分

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最紧密的阶段,为了加强这三个阶段的实践和管理,将这三个阶段添加到原有课程设计流程中。这样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划分为: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模型设计及优化,中期检查,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提交设计报告。

1)确定选题及系统功能

按组确定选题,经过初步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并形成文档提交给教师。教师对每组题目及功能进行审核,根据每组的学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意见。目标是题目及功能符合课程设计的要求,系统不能过于简单,同时有创新的空间。

2)需求分析

在此阶段,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需求分析,生成需求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教师对每份需求分析报告进行点评,对于存在问题的给出问题描述和修改意见。目标是数据流图完整描述系统中数据从哪来、经过什么处理、到哪去;数据字典要全面描述数据流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需求分析报告要符合规范。

3)概念模型设计

在需求分析报告合格的基础上,学生抽象、设计概念模型。教师对其进行点评,针对不合理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目标是将需求分析报告中涉及到的数据对象恰当的抽象为实体、属性及实体之间的联系,不存在冲突和不必要的冗余,描述方法符合规范。

4)逻辑模型设计及其优化

在概念模型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学生设计逻辑模型,要求对每个关系模式进行分析并规范化到第三范式,然后针对系统的需求对其进行优化,结果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存在问题的设计给出修改意见或者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目标是逻辑模型与概念模型一致;每个关系模式要定义出候选码、外码,达到第三范式,针对特殊的情况要给出说明。

5)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主要对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已完成的系统实现部分进行检查,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课程进度完成阶段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参加课程设计中期检查,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后教师给出评价及意见。

6)系统验收、课程设计答辩

在课程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针对每组的系统进行全面验收,学生以组及个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系统是可运行的,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系统实现部分的检查。

7)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经过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之后,学生提交设计报告,要求按照学术报告的结构及方式进行撰写,教师对报告质量进行把关,不合格的要求学生修改。

在每一阶段,如果学生做的不好,教师要指出问题所在并提供修改意见,要求学生修改之后重新提交,然后再点评,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直到合格。各阶段之间是步步衔接、有序进行的,只有在上一阶段任务合格完成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2.2日程安排及考核方式

按照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18周),将上述流程安排如表1所示,考核方式细化到每个阶段。通过该方式加强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的实施,并督促学生按照过程化管理的思想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避免短时间突击完成,以便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

表1数据库课程设计日程安排及成绩构成

2.3管理方式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极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管理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学生提交的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和点评

针对学生在各阶段提交的结果要根据其系统特点及时进行点评和回复,以便学生尽早知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根据教师的点评,学生能够清楚指导自己的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否合理、何时进入下一个阶段。

2)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

教师在评价学生阶段成果的过程中,如果认为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或者设计上有新意,都可以要求学生当面答疑、讨论,这样可以通过面授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将教师被动等待学生答疑与主动要求学生来答疑相结合,更好的起到指导作用。

以上两点,能够让学生在数据库设计的每个阶段都得到指导,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辅导,在每一阶段设计合理的情况下进入下一个阶段。因此,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进而较好的完成整个设计,达到教学的目标。

为了便于快速、有效沟通,师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微博等便捷方式进行问题讨论。

3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及考核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表2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该文提出的过程化管理方法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文提出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过程化管理能够引导学生有条不紊的按阶段完成任务,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指导,大部分学生收获较大。

表2课程设计实施问卷调查结果

4结论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学会运用数据库理论和技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创新能力和意识。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文依据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引入过程化管理,设计了相应的流程安排、考核及管理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有质量的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4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设计网上合同订货发货系统,涉及合同签订和合同发货等,功能及数据要求如下:

1)一个合同可签订多种产品,每个合同文本必须包括合同编号,客户的名称,地址,签定时间,帐号,总金额及产品清单。

2)合同签订必须为现有的库存产品,但产品库存量不够时,可允许先签订合同;

3)发货时,必须根据合同签订的情况发货,不得超出合同签订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库存量。

4)每个合同的发货可分次完成,并保留发货的历史记录。(选做)

该系统应包括:

合同管理模块:可完成签订合同,查询合同详细情况(包括合同内容,订购的产品清单,发货记录等)

客户管理模块:可完成网上客户的注册,登录,修改个人资料等。

库存及发货管理模块:可完成产品入库,合同发货(出库)

二、设计框图

:10000多字(包括源程序在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论文

论文中带有完整的源代码,可以调试

3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第5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sql数据库设计;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01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sql数据库设计》课程成为了高职高专计算机类的必修课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讲理论,只是把知识进行简单罗列,实践操作少。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与岗位工作过程相吻合,本文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1、课程指导思想

传统的课程内容陈旧而死板,侧重知识的罗列,实践案例少,并且与实际工作应用脱离,提不起学生兴趣。结合“sql数据库设计”这门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研究思路及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如下: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迁移,即从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

二是教学内容重心迁移,即从知识的罗列、灌输转向动手操作、边做边学,利用项目案例,根据工作过程和知识点分布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可操作性强的小项目,导致教学内容逐渐从“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移,实现基于“技能”的“传授”。

2、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一个网站系统的数据库项目,教师分析和演示项目,然后学生对项目进行讨论;接着正式实施项目;然后演示项目结果,由学生阐述项目机理,教师总结归纳;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并补充相关的拓展内容。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对应的技能点,从而将知识点融入项目训练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讲解项目背景,引入项目要求,然后由学生讨论及上机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的问题越多,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对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动手能力也从原来的照学变成了自主动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而这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只有具有自学、创造能力的人才,才能在当今这个信息无限丰富的社会中立足,并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随时巡视,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详细指导,以体现老师解惑的作用。在实训结束时,教师对项目及时点评,指出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所学技能点,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3、课程设计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方式,以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项目为案例,课程共设计了十个项目,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了项目的完成顺序;同时依据各个项目涉及的知识点难度,又把项目划分了两个阶段。在本门课的教授中,让学生逐步掌握技能,最终使学生具备做数据库项目的能力。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为主,进而让学生进行实践。《sql数据库设计》课程内容组织如下图所示:

学生通过对上面所列的各个项目的操作练习,层层推进,逐步理解与掌握课程中操作要点,使学生最终能制作出综合数据库项目作品,达到企业要求。

4、课程评价设计

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只取决于期末成绩,会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重视实践操作,只会在期末时突击完成任务。另外,传统考试中,以笔试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不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

所以,在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上,要把上述因素考虑进去,在期末成绩之外,平时表现也要作为考核总成绩的组成部分。因此,本课程的考评方式采用中间评价和期末评价两者综合的评价方式。中间评价占40%,期末评价占60%。

中间评价:主要由考勤、课堂任务考查、课后作业三部分组成。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学习态度问题,通过考勤登记了解学生的到课情况。在课堂项目考查中,老师检查学生每次课完成任务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评分。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所学技能的巩固和拓展,老师将每次课后作业收集,并进行打分和点评。每个项目的考核评价如下表:

期末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项目评价,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在期末制作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库项目(如人才招聘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等)。期末项目完成后,分组进行项目的展示与讲解:用3-5分钟的时间对本组的所做的项目进行展示与讲解。具体考核标准为:

在课堂中对《sql数据库设计》课程通过应用上面的项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及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制作出数据库项目作品,适应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数据库开发;激励式教学;CDIO教学理念

笔者所在院校是本科二类学校中的优秀院校,学校以工为主,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培养重点基地。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我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基本能力,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专门人才。本文将围绕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的定位及教学目标,将我们在课程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措施与大家交流分享。

1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数据库开发技术处于3个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第3层次,在当今计算机3大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智能技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库开发技术是计算机各专业学生都要修读的主干课程,与传统数据库原理课程相比,它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开发技术的实用型课程。为了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社会实际需求,也因为这门课的成功建设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所以对数据库开发技术进行特色建设和教学改革是必要和重要的。

数据库开发技术以高端的Oracle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技术学习与应用开发实践,应达到以下目标:

1) 掌握大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安装、基本操作和常用管理工具的使用。

2) 能熟练地使用非过程化的SQL语言进行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

3) 掌握过程化的PL/SQL语言的开发技术与技巧,包括控制结构、游标、异常处理、复合数据类型和PL/SQL编程:存储过程、函数、触发器和包。

4) 胜任各类Oracle数据库管理和开发岗位,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

2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1],着力强调围绕社会需求,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程的工程应用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综合教学效果受到许多同行教师与广大学生的好评。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1) 把握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数据库开发技术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开发技术的实用型课程,而我校是本科二类应用型院校,应在夯实学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所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中心点是围绕着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展开,体现在精选教学内容,实施针对性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三性”实验的比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实践环节提高了“三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的比例,在实践环节中有50%设计为“三性”实验课程,课程教学理念是面向过程的重能力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 引入CDIO教学理念。

CDIO是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4个单词的缩写,意为构思―设计―实现―运行[2],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通过几年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建立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此模式符合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代表先进的教育方法。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引入了CDIO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制定合理和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上,也体现在获取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双重效果的一体化课程计划的设计上。实践指导上贯彻“边做边学”、“做中学”的模式,力图让学生以生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

4)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尝试激励式教学法和快乐教学法,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的效果不错。比如,精心备课,精选教学实例,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地渐近教学,方法虽然老套,但实施方法却创新巧妙。又如,实验任务按难易分层分级,使基础差的同学也能收获一定的成就感,针对本二学生特点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再如,教学方式要幽默、恢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欲望。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题兴趣。通过案例教学,示范完成一个数据库开发任务的正确过程和途径,示范如何寻找从难到易地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切入点和常用方法,遇到困难时如何求助、求解直至最终得解。课堂提问讨论时,表扬、鼓励、记录所有的成绩(即使是很小的成绩),采取引导、纠正错误但不批驳错误的教学态度,实施快乐教学的理念。课堂上不局限于传授知识内容,借助宽厚的人文素养,传授学习方法、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传授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和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等,让学生有课堂知识之外的收获。这些教学方法的践行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具体运用的有关成功案例,由于篇幅与文题所限,将另撰文书写。

5) 加强对学生数据库开发能力的训练。

首先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采用实验过程的互动教学,提高实验课老师的指导质量,设计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任务,设计提高“三性”实验的比例和效果等。其次是在校内组织数据库开发软件比赛,指导学生参加校外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软件大赛。

6) 帮助学生获得Oracle认证资格。

专业认证能够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3]。为了更好地配合校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与完成,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与Oracle甲骨文公司授权的阿拉丁计算机国际认证培训中心进行校企合作,实施双语教学试点,方便学生取得业界认可的专业认证资格,提高学生就业率。制定了对成功取得Oracle认证资格学生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及时获得职业证书认证。

7) 教学资源的扩展供给。

教学资源供给不仅仅是课件、大纲、作业和习题的网络下载,还有为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准备的相关背景资源、扩展领域和前沿知识。举例来说,在第1章介绍Oracle数据库的发展历程中,课堂讲授时间并不多,但我们为学生准备了《Oracle公司传奇》等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背景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Oracle软件的兴趣。另外为课程内容中一些最能体现开发技巧和提高开发程序质量的知识点(如伪列在TOP n 分析中的应用、DECODE函数和过程调用中的NOCOPY参数的使用等)均准备了扩展学习资源和样例程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宽广的专业学科视野,指出深入发展的方向与途径。

8)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改革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考核来促进教与学。考核成绩中包括了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的成绩,综合成绩评定则侧重学生的过程实践能力。期末考试采用了限制性开卷的方法。本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数据库开发技术和能力,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的语句语法格式,在考试时允许学生携带一张A4纸,记录相关语句的语法格式等,有助于学生将学习精力集中在更深层次的能力掌握上,也有益于提高试题的信息量,多出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高的考题,更好地考核出学生的真才实能。

3教学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

课程特色建设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生命线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以下是我系数据库开发技术教学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情况介绍。

1) 建设一支实践指导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中有企业工程师背景的教师占40%,获软考高级程序员(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占20%,曾亲自动手为企业开发过软硬件应用系统的教师达到了100%。这些教师紧跟业界的发展趋势,是一支有着很强工程应用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学团队,既具有扎实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工程实践背景和比较广阔的工程视野,学术风格各具特色,注重人文科学素养的积累。本课程教学科研的优势互补和整体实力的发挥均得益于此。本课程的教师队伍多人次获得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所指导的软件大赛学生多人次获得各级比赛名次。

2) 派送青年教师在职参加学习和深造。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支持课程组青年教师不断进行深入学习,选送他们到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著名企业进修或培训,参加数据库领域的国际和国内高层次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努力使师资队伍的梯次结构更趋合理。课程教学团队中在读博士占20%,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进修的访问学者占40%,先后参加了世界著名企业(Oracle公司、Borland公司和 Microsoft公司)关于数据库领域开发平台或应用软件培训达3次以上且获得认证证书的占60%。

3) 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

组织教学团队成员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开设公开课,研讨教学大纲和教案;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教学大纲,交流教学心得和经验;加强新教师的指导和考核,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

4) 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

对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使敬岗爱业蔚然成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培养健康向上、均衡发展的团队精神。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身体,博览群书,培养宽厚的人文素养。全面均衡的发展,健康向上的教风,必将为学生带来课堂知识之外的良好影响和帮助。本课程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校系工会的积极分子,在校系组织的运动会上,在田径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项目上多次获得各级好名次。

6) 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进行校企合作。

让教师有机会到软件开发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调研,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使其具备广阔的工程视野,并紧跟数据库开发技术发展的趋势。

4实验教学的设计与改革

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是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的,突出重点和难点部分的内容比重。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Oracle平台下进行SQL数据操纵和PL/SQL开发,掌握大型数据库开发的技术与技巧。在课程实践环节中有50%是设计成“三性”实验课程,也就是说设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要能够验证和分析本课程内容中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影响,是本课程不同知识点的综合。要完成这样的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多个章节的知识内容。具体要求为:

1) 学生在实验前应根据实验指导要求做好实验准备,复习理论知识、准备相关资料及预先编写好实验程序代码等。

2)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中最后要包括实验心得和实验小结,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分析所设计的代码中主要使用了哪些知识点,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有哪些,方法之间的优劣比较等。

3) 实验效果应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教学目的。对每个实验,我们都提供了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指导书的指导下,理解要求、设计程序、测试程序,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提高数据库开发技能。

本着激励式教学和快乐式学习的教学指导原则,实验任务按难易分层分级,使基础差的同学也能收获一定的成就感。能力有高低,进步有大小,关键是每个学生都在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几欲放弃的学生,逐渐树立起学习信心。再根据部分基础好,专业志向是从事数据库开发技术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需求,设计出课外实践教学指导书,提出更高的设计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全程指导,为遇到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指导过程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后要有恰当的总结,帮助同学遇到相似问题能举一反三,消除依赖学习的习惯,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如果现场发现统一的问题,就统一演示指导,提高指导效率。这也正是袁驷[1]在“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一文中倡导的教学理念。

5结语

我们在数据库开发技术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引入了CDIO教学理念,边做边学,既摸索出一些成功的方法,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希望能借此文与所有有志于计算机教育的同行们交流分享,共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驷. 改进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11-13.

[2]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 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1):7-11.

Curriculum Building and Teaching Reform of Database Development Technique

HU Wen-yu1,2, CHEN Qing-qiang1, YANG Rong-hua1, ZHANG Guo-an1, JIANG Jian-hui1, CHEN Yu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08,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 China)

第7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智能交通;ORACLE;数据库安全性;备份;恢复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187-02

Database Reliability Design of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ZHANG Jing-jing, MU Bin

(Software Engineering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henzhen Urban Transport Simulation System (SUTSS).Nowaday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Database Reliability because of its responsibility of information storage. Database Reliability is an ability which a database system has according to customers’ requirements and goals. It includes availability and recoverability. Availability means the normal time of the system is able to run. Recoverability means the capacity and speed of system recovering after a disaster. High availability and recoverability should be assured by good database backup and recovery.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 Oracle Database Security; Backup; Recovery

1 引言

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收集、传输、存储与的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均以数据的形式而存在。而在这几个阶段中,信息存储是最为关键的。由于承担信息存储的重任,数据库的可靠性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数据库可靠性即是一个数据库系统按照用户的要求和设计的目标能够正常运行的能力,包括可用性和可恢复性。可用性指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可恢复性是指系统在遭到破坏之后,迅速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和速度。可用性和可恢复性要靠数据库良好的备份和恢复策略来保证。

1.1 数据库备份

数据库备份就是把数据库复制转储设备的过程。备份可以分为“物理备份”与“逻辑备份”两种类型[1]。物理备份是指将数据库文件从一个位置复制到另一个位置上,需要进行备份的文件包括数据文件、归档重做日志以及控制文件等。逻辑备份是利用EXPORT等工具执行SQL语句的方式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读取出来,然后写入到一个二进制文件中。

1.2 数据库恢复

数据库恢复主要是指恢复数据库本身,即在故障引起数据库瘫痪以及状态不一致以后,将数据库恢复到某个正确状态或一致状态,包括数据库修复和数据库恢复。前者是指利用备份的数据库文件来替换已经损坏的数据库文件,后者是指利用重做日志文件的增量备份来重新建立已经丢失的数据,如图1所示。

2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深圳市城市交通仿真系统(简称SUTSS)是深圳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启动工程,目的在于形成城市交通仿真与公用信息平台一体化的结构,有效地提高深圳市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缓解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同时,定期交通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计划采集深圳市城市路网主要路段的交通数据,结合来自交警局的道路交通状况数据,向有关职能部门提供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和交通决策支持,向交通出行者及公众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

图1 数据库恢复

2.1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数据库

SUTSS面临着数据大集中的需求,需要统一地存储大量数据,包括路况信息、交通实时信息、年报月报统计信息等,其所用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量达到几百GB级,因此采用ORACLE 10G大型数据库。基于SUTSS的特点,该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据规模庞大,并且持续不断地增长;

(2)海量的数据通过备份转储到磁带,并且在系统故障时能够恢复数据;

(3)数据加载、数据查询、备份与恢复必须能满足性能要求;

2.2 备份恢复策略

针对SUTSS数据库的特点,对其备份恢复策略和方法设计如下:

2.2.1 备份策略

SUTSS数据库可划分为静态信息表空间,流量表空间,速度表空间,动态数据输入表空间,动态输出信息表空间和仿真输出信息表空间。其数据文件可分为静态和动态数据文件两类。静态数据文件主要是静态信息表空间,数据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变化和更新不那么频繁。动态数据文件包括:流量表空间,速度表空间,动态数据输入表空间,动态输出信息表空间。数据的数据量较大,会有频繁的更新、大量的数据装载和计算事务。备份根据每个表空间所包含的数据的特点、更新访问的频率以及安全级别来定制备份策略,以下是拟备份具体日程:

表1 备份年日程表

表2 备份日程表

表3 备份周日程表

2.2.2 恢复策略

为确定SUTSS数据库的恢复方案,先对该数据库可能遇到的错误进行分类,主要分为:SQL语句失败、线程失败、实例失败、用户操作失败和存储设备失败。[2]

如果发生前三种失败,不需要人为干涉,Oracle系统会自动进行恢复。

对于用户操作型的失败,采取的补救措施主要有导入最新的逻辑备份或进行到某一时间点的不完全恢复。由于Oracle 10g中引入了基于表空间的时间点恢复,故可以单独将包含错误操作的表空间恢复到指定时间。

针对存储设备的失败的情况比较复杂,存储设备的失败必然会使放置在其上的文件变为不可用,因此先将SUTSS数据库所涉及到的文件进行一个划分,可分为:数据库系统文件、数据库控制文件、数据库联机重做日志文件、数据文件和归档日志文件。

避免数据库系统文件失败主要依赖系统管理员进行操作系统级的备份,当发生事故后只能依靠操作系统备份将其恢复。数据库控制文件之间互为镜像,当其中任何一个发生故障,只需将其从INI文件中注释掉故障数据文件就可重新将数据启动。

如果丢失的是联机日志文件,分两种情况处理:如果丢失的是非活动的日志文件,而发生故障的日志文件组又具有多个成员,可以先将数据库SHUTDOWN,然后用操作系统命令将损坏日志文件组中好的日志成员文件把损坏的成员文件覆盖。但如果丢失的是当前激活的日志文件,数据库又没有镜像且当前日志组中所有成员均变为不可用时,则首先将数据库SHUTDOWN ABORT,从最近的一次全备份中恢复所有的数据文件,将数据库启动到MOUNT状态,再使用RECOVER DATABASE UNTIL CANCEL命令来恢复数据库。

如果损坏的是系统表空间的数据文件。唯一的办法是从上一次备份中恢复受损的数据文件。如果丢失的是归档文件或归档文件所处的物理位置不可用时,先作一个冷备份,再修改INI文件中的归档日志文件目的路径,重新启动数据库即可。

2.3 备份恢复方法

出于安全考虑,SUTSS数据库的物理备份全部采用脱机备份,附加逻辑备份。

2.3.1 物理备份及恢复的实现

做备份时数据库必须是经过SHUTDOWN NORMAL或IMMEDIATE方式正常关闭,把数据库相应的数据文件、控制文件、联机日志文件、存档文件及参数文件复制出来。步骤如下:

(1)如果数据库处于打开状态,在SQL*PLUS中以NORMAL, IMMEDIATE或TRANSACTIONAL方式关闭数据库;

(2)对数据库进行完全备份,重新启动数据库并将它干净地关闭。对数据文件、控制文件、归档重做日志及其它的ORACLE配置文件进行备份;

(3)重新启动数据库。

在进行完全数据库备份时,如果数据库是干净关闭的,不需要对联机重做日志文件进行备份,除非是利用完全备份对整个数据库进行修复。基于该备份方式的恢复,需要使用备份的所有文件,并将其恢复到原来同样的目录结构,然后重新启动数据库,此时数据库将恢复到备份时间点。

2.3.2 逻辑备份及恢复的实现

SUTSS数据库的逻辑备份策略采用表模式和完全模式备份,这里着重讲解完全模式备份,即备份整个SUTSS数据库[3]。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1)完全型备份,备份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命令为: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ULL=Y

FILE=EXP_FULLDB_YYYYMMDD.DMP

LOG=EXP_FULLDB_YYYYMMDD.LOG

(2)增量型备份,备份自上次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后改变的数据。因SUTSS数据库动态数据量非常大,故对其每天进行增量备份。命令为:

EXP ICDMAIN/ICD ROWS=Y INDEXES=N COMPRESS=N BUFFER=65536

FEEDBACK=100000 VOLSIZE=0 FULL=Y INCTYPE=INCREMENTAL

FILE=EXP_FULLDB_YYYYMMDD.DMP

对应于逻辑备份,完全模式备份对应与完全恢复模式,即用于恢复备份数据的全部内容。从本地文件恢复,使用如下命令:

IMP ICDMAIN/ICD FROMUSER=ICDMAIN TOUSER=ICDMAIN ROWS=Y INDEXES=N

COMMIT=Y BUFFER=65535

FEEDBACK=100000 IGNORE=N VOLSIZE=0

FILE=EXP_ICDMAIN_CS D_YYYYMMDD.DMP

LOG=IMP_ICDMAIN_CSD_YYYYMMDD.LOG

3 结束语

现今,数据库技术已与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一起成为IT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计算机硬件故障、系统软件和应用程序的故障、操作员的失误,甚至病毒等事件造成的数据库事故总是不可避免,因此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在数据量极其庞大和复杂的智能交通数据库系统中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陶宏才,主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海亮,王海凤.精通Oracle 10g备份与恢复[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第8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媛媛(1970- ),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础理论。(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44-02

商科院校中的“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也是计算机语言的导入课程。它是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以Basic作为实现语言,具有Windows可视化的图形界面。因此,它简单易学,又具有高级语言的面向对象的特点,且与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较好的衔接性。因此,加强本课程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提高计算机二级的通过率。

一、“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一般分为课堂授课和机房实验两部分。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除了讲解基本语法,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之外,还要在VB的集成可视化的界面中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偶尔的提问,大部分学生的整个课堂都是在被动的“听”中度过。学生思考少、参与少,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紧迫感。在实验课上,教师布置作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往往忙于回答重复或者相似的问题,而学生间缺乏交流各自为营,大部分同学会在上交作业时,复制一份就了事。具体分析,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学生被动学习,兴趣不高。“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没接触过计算机语言,对于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正确的计算机语言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讲课时不得不将重点放到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很少给学生操作软件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一般处于教师讲,学生看,老师满堂灌,学生昏昏睡的状态。学生们既不知道如何用计算机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又兼学生几乎没有动手操作相关软件的尝试机会,故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各自为营,缺少协作。进入大学,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平时基本上没有学习上的交流。即使在实验课中,教师组织同学们分组完成,学生往往推出组内一个成员来完成,然后大家共享。看起来是在进行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分组也仅限于形式上的分组,实质上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并不存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特别是调试程序遇到问题的时候。一个人花费好几个小时调试不出的程序,别人可能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实验课中,调动大家主动合作、交流是当务之急。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真实能力。为了改变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引入了最终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点名+课后作业+上机作业)[×]30%,但效果不佳。因为在平时成绩中的课后作业和上机作业部分,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同学以应付的态度复制别人的作业上交,自己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因此平时成绩的给定难以发挥其促进学生学习、反映学习效果的作用,失去了真实性。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点

1995年,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它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借助于一定的学习载体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共享和协作的组织。在这个团体中,大家拥有共同的期望、目的和志趣,并因这些共同的精神因素凝聚在一起。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分享各自的信息与见解,与同伴开展包括呈现自己的知识、协商、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大家彼此相互依赖,平等相待,最大限度地共享利益。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在于上好课,而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共同体”须具备以下特点:

1.整体性。学习共同体各要素作为密不可分的系统,是一个完整有序的整体。共同体的成员具有体性思考,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各成员把自己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助学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互相信任、交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学习中的离散状态集中起来,达到超过助学者讲解、学习者被动学习的效果。

2.互动性。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过程的实现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各成员之间开放、自由地交换观点、交流意见和相互合作成为可能。这不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而是对信息深层次的理解、加工、吸收的过程。每个学者都与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同时又接受其他人的影响,丰富、扩充自己的知识,并提高自己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可以充分发展。

3.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习共同体中同样需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和评价标准来督导学习者的学习和共同体的发展。积极健康、公平公正的规范,是建立具有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也是学习共同体持续发展的保障。相同的学习目标、相似的价值取向和相同的规范,成为学习共同体的“粘合剂”,它们共同规范着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感召和凝聚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4.身份转换的灵活性。即在学习共同体中,参与者的身份是可以重建的。任何人都可能以特定身份或角色与一个或几个相同或不同身份的人联系交往,交往的开放性使每个个体都可能最广泛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不同身份的构建和体验,学生处理不一样的学习问题,从不同的学习角色中体验不同的收获。通过身份的转变,学习共同体成员获得了知识上的分享,思想上的交汇和情感上的满足,提高了协调能力、合作精神、沟通能力。

三、“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建议

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理念指导“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改革,本质是将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获取,带着一种归属、认同心理积极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内容是否新颖,是否有扩展性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1)引入导学案例。教师应为每一章设计一个导学案例,案例中尽可能包含本章节主要的知识点。在讲解之前,请学生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新控件、新属性、新方法,可否有其他的方式实现。当然此案例的设计要尽可能有趣、实用,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案例的延续性,从而保证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延续性。例如,在讲解建立简单应用程序时,可以引入案例。设计一个计算两数乘法c=a[×]b的VB程序,要求用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乘数和被乘数,一个文本框输出计算结果,并且用标签分别标示三个文本框的作用。三个按钮分别是计算按钮、清除按钮、退出按钮。而在讲解基本控件,如文本框、命令按钮的使用时,可以将上面的导入案例功能进行扩展,引入新的知识点。扩展功能包括:用户重新输入时,数字被全部选中;输入完毕,判断输入的是否为数字,如果正确则聚焦在下一个文本框,不正确给出提示;乘数与被乘数修改时,计算结果应该清空;点击清空时,光标定位在第一个文本框。这样,学生在思考和扩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了新的知识点。(2)分层设计实验课题目。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体现出层次性,并将其难易程度标识出来,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题目。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并使其体验到选择的权利,从而增加其学习动力。如果有不积极参与的成员,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引导,鼓励所有成员一起来探讨、交流思想,相互协作,使学习者获得人际性支持,并从中得到鼓励和支撑。

2.轮换角色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编制导入案例将要讲解的新知识点设计其中。讲解之前,以就近为原则,将学生3~5个人组合为一组,大家通过查找案例、课本,在小组成员间进行分工,形成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教师通过随机点名程序确定程序演示小组给大家展示小组成果。然后请其他小组来评判和完善或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彻底改变了教、学角色,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为本体,以学生的感受为驱动,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了新知识。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习时间划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学大纲中较为简单的题目,复习和吸收基本知识。此阶段中,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大多数第一次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大一新生来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部分同学采取妥协逃避态度,部分同学自己闷头研究。前者往往会丧失对本课程的兴趣,甚或完全放弃本课程;后者则会在很小的问题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同学,使其尽早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小组协作完成具有扩展性的题目。学生以自愿原则划分为固定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根据任务不同划分为界面设计、代码设计、方法设计、小组秘书等不同角色。每完成一次任务,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轮换。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成任务,形成任务说明书和程序。最后,每个小组介绍自己的程序,展开小组间、每个成员间的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加强过程化考核,规范学习共同体。成立团队绩效考核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制定团队考核指标、方式、方法。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可以采取:(教师对小组的评价)[×]50%+(小组间评价)[×]20%+(小组成员间自评)[×]30%的计算方法产生一个综合成绩作为平时成绩。教师要及时公布该成绩,保证成绩的公平、公正。学生总成绩的给定采取“5+1”课程考核模式,即按“作业、课堂程序演示、实际操作、小组答辩、上机作业”5个过程考核模块和1次期末考试进行。这样,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而言,做到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对学生社会性发展而言,以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为载体,学生提高了交往能力、获得责任意识、合作精神;对师生关系而言,由于学习共同体倡导给每位学生展示其能力的机会,给每位学生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因而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而师生关系的改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而且,学习共同体始终凸显学生个人在共同体中的价值和贡献,对于纠正时下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时弊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永志.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

[2]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3]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数据库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性能调优;课程;教学;实验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学科本科教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数据库系统不仅是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之一,而且是应用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石,它在计算机学科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具备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关系数据模型、SQL语言、数据库设计、XML、数据存储、查询处理和事务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实验教学是数据库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内容一般包括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应用系统开发、SQL查询等,这些实验对于加深数据库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据库性能调优是在实际应用开发中必然要遇到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开发者既要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数据库原理和系统实现知识,又要有扎实的应用设计能力,熟悉操作系统和有关软硬件环境[2]。把性能调优作为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的一项综合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了解数据库基本原理,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

1性能调优实验的重要性

1) 性能调优实验符合数据库课程的实验要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内容丰富,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课程实验的要求,一方面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提高综合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性能调优实验涉及到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SQL语言、数据库设计、数据存储、查询处理和事务管理等,可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非常多的实验素材,结合知识点学习进度合理选择具体实验内容,在进度安排上也非常容易。另外,性能调优实验有难有易,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进行选择,一个学期中可以安排1个或若干个实验。 2) 性能调优是数据库学习的重要内容。性能调优本身是数据库应用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使数据库应用运行得更快更好,达到更高的吞吐量或更短的响应时间。数据库性能调优远不是按照有关指南通过短短几步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问题处理技巧,要想获得满意的结果,调优者需要综合考虑缓冲池大小、数据结构、锁争用、应用程序需求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另外到操作系统的配置甚至硬件,进行综合判断,涉及到数据库技术的方方面面。

3)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采用的性能调优实验都来自于实际应用开发,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验过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其中,感觉就像是自己动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作业,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地促进探究型教学的开展。反过来,通过实验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应用开发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更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和工程能力,在教学改革中实现探究型教学。性能调优实验的过程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地建立实验环境、测试运行、收集数据、综合分析、推导结论等环节来实现,实验的结果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这是一种典型的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独立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设计

2.1实验过程和要求

实验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部分,如图1所示,教师部分以双线框表示,学生部分以单线框表示,整个过程分为实验内容选择、任务分配、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环境建立、测试运行、数据收集、分析总结、演示答辩、评价反馈、实验报告撰写、对提交的报告评分等环节。

实验的总体要求是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问题叙述,利用课程学习到的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和运行测试,提交的成果是综合实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背景说明、方案设计、实验环境、测试过程、数据分析、实验结论、体会和收获等。实验一般要求利用常见的大型关系数据库,通过开发实现测试程序,调整参数,测试相关因素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除了综合实验报告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详细的测试程序代码和文档。

2.2实验内容设计

以下给出几个具体的性能调优实验内容,进一步说明实验的要求,当然这样的实验有很多,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1) 缓冲区大小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

数据缓冲区是在内存中设置的一块区域,为事务处理提供共享数据,引入缓冲区希望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减少对磁盘等二级存储的物理存取,事务在内存中读取数据的命中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缓冲区的大小,所以缓冲区大小是数据库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是需要在应用系统运行中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在数据库实例运行的不同时期,数据缓冲区对物理内存的需求是不同的,当工作负载较大时,较小的数据缓冲区会造成频繁的I/O换页操作;当工作负载较小时,较大的数据缓冲区会造成物理内存的闲置,因此合理设置缓冲区大小,对数据库性能有较大影响。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缓冲区的概念和原理,并学会如何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理的缓冲区大小。

要求设计多组数据库应用,分别模拟高、低负载等多种情况,测试这些应用在不同大小缓冲区下的性能变化,性能指标可以选取吞吐量和响应时间。最好的策略是不断增加缓冲区大小,直到性能不再随缓冲区的增大而提高,从而找出最佳的缓冲区大小。实验可以采用Oracle、SQL Server或MySQL等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些数据库都提供了调整缓冲区大小的功能。

2) 规范化对查询性能的影响。

在数据库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应用需求、规范化、存储空间、事务处理性能等因素,一个良好的设计是多种因素的平衡。在表设计中规范化的要求一般是要达到3NF或BCNF,但有时逆规范化会带来性能的提升,例如以下两种表设计(表来自于TPC-C基准测试,做适当简化),设计1符合BCNF要求,占用存储空间少,但对于“查询在某城市购买的所有零件”,设计2在性能上要优于设计1。

模式设计1:

Customer(C_ID, C_NAME, C_CITY)

Order(O_ID, C_ID, O_DATE)

Order_Line(O_ID, ITEM_NAME, ITEM_QUANTITY, ITEM_AMOUT)

模式设计2:

Customer_Order(C_ID, C_NAME, C_CITY, O_ID, O_DATE, ITEM_NAME, ITEM_QUANTITY, ITEM_AMOUT)

实验的要求是针对不同的表设计,包括采用逆规范化、垂直划分等方法,考察在不同应用需求环境下,存储空间、性能等的差别,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应用开发中表设计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3) 索引对查询性能的影响。

索引是提升数据库查询性能的重要手段。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索引场景来研究索引对数据库查询性能的影响:(1)没有索引的场景;(2)在查询属性上建立单属性索引的场景;(3)在查询语句涉及的多个属性上建立复合属性索引的场景。

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工具,考察在不同索引场景中的查询执行计划,并探究针对某个特定查询的优化索引方案。

3讨论分析

我们在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性能调优实验的实践,学生反映普遍很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根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反馈的意见,选择性能调优实验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性能调优实验较适合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开展探究型教学改革的课程。性能调优是数据库系统的一项复杂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除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外,还需对操作系统、硬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另外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综合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不适合初学者。

2) 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合适的性能优化实验,这需要教师对性能调优实验的难易程度有较高的掌控,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已学习过的其他课程情况。性能调优实验有难有易,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层次和要求进行选择,做到循序渐进,既不能让学生感到问题太难而无所适从,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3) 教师在进行实验评分时要根据实验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情况区分对待。由于性能调优实验需要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适合于2~4人的小组协作完成,同时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但在评分时也要考虑到一个小组内不同人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甚至还会出现有些小组的成员完全不出力的情况,防止这种情况的比较好的方法是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与学生密切沟通,了解真实情况。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还要设置演示答辩环节,每个小组进行20分钟的汇报,讲解设计方案和结论,汇报分工和合作情况,教师进行质询和点评等,可以指定小组内某个成员回答,这样一方面通过反馈意见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实验成果,另一方面也减少抄袭、出工不出力的情况。

4结语

以前的数据库系统原理实验中,都较多地采用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应用开发、SQL语言等实验,我们采用性能调优作为数据库课程实验,结合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的工作包括优化实验过程、设计更多更完善的实验素材等。

参考文献:

[1] 王珊. 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与国家精品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6(4):14-17.

[2] Dennis Shasha,Philippe Bonnet. Database Tuning Principles, Experiments, and Troubleshooting Techniques[M]. San Fransisco: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2002:1-8.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erformance Tuning Experiments in the

Course of Database System Principles

LIN Huai-zhong, SUN Jian-ling, ZHOU Bo, CHEN l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