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考试,粗心,神经活动特性,书写水平。
分类号 B844.1
1 引言
考试粗心现象是指在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构成掌握的前提下,学生在考试中出现遗漏与错误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计算时容易将相似(包括形似与音似)的字符混淆,或是在书写与运算过程中将个别文字、数位、小数点、甚至是题目本身遗漏,再有就是在作业操作过程中受到之前或之后的一些特殊信息的影响,相互干扰,造成将计算类型弄错、忽略正确的计算顺序、混淆计算法则之类的错误。从个体角度看,这些遗漏与错误在平时作业或练习中,不必然发生;错误出现以后进行即时确认,也不必然重复,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考察,可以确认学生在这一类知识和技能上已经形成掌握。
针对粗心现象的成因,国内的早期研究大多倾向于认为:粗心现象的发生与感知不全面、注意分配能力差、错误心理定势的影响、以及智力技能的不熟练有关,但缺乏相应实证研究。高亚兵则通过实验研究指出:粗心型学生与无粗心型学生在注意的稳定性、智能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粗心的发生与学生知觉的精确性及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关:粗心型学生不容易形成对数字、符号、单位的精确知觉。习惯采用单纯视觉编码,加工层次浅。国外的研究更多从“注意能力”的角度对粗心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某些特定的因素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引起疏忽或粗心行为的发生。Cushman和Johnson指出没有足够肉食的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注意力;含咖啡因的饮料会引起过脑血流量减少,进而抑制推理技能和归类思维。另外,糖尿病、传染病、脑部外伤、过敏症、致畸剂也都可以引起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压抑也会引起粗心。Fouse和Morrison指出粗心现象的发生还与一些社会生态因素有关:被良好抚养的学生很少存在专注困难:经常看电视或玩视频游戏的、过多地接受电子技术的刺激的学生常常存在注意力问题;学校有时也会给一些因为情绪或其他问题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进而强化学生的粗心行为。
尽管国内与国外关于粗心现象成因的看法是存在分歧的:国外的研究倾向于从注意力障碍的角度,寻求疏忽或粗心行为的发生与某些特定的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倾向于揭示粗心现象的发生与个体内部认知加工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假设,即学生的粗心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一些后天的因素、或是由于后天习得的某些不正确的认知加工习惯造成的。然而,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没有相关研究明确提出可以排除粗心现象的发生与先天神经活动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试图以80.8神经活动类型测试表作为主要研究工具,通过考试粗心的得分与神经活动特性测试得分及学生书写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揭示小学生考试粗心现象与个体先天神经活动特性与后天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干预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被试
在南通地区选取城市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各一所,每所小学各选取三~五年级1~2个班,共计8个班级,314名被试。其中:三年级学生94名,四年级学生87名,五年级学生133名;男生161名,女生153名,被试的平均年龄在9~11周岁之间。
2.2 研究工具
2.2.1 80.8神经类型测试表
80.8神经类型测试表由苏州大学的王文英、张卿华编制,用于测量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量表由14种非文字、非数字的简单图形符号组成,通过三种难度的“视一动”条件反射活动,测试受试者皮质神经细胞的工作强度、兴奋与抑制过程的集中程度及后作用,以及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等特点。80.8神经类型测试表通过总分反映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通过错百分率、漏百分率反映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
80.8神经类型测试表信度系数均达到0.9以上,7~22岁各年龄段男女样组三种难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6492与0.7599之间。
2.2.2 书写水平评价标准
本研究中使用书写水平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习惯的指标。经先期对小学老师的调查,结合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写字教学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概括了十二个不符合书写规范的阳性指标:结体歪斜、笔画不清、连笔潦草、大小不一、排列过松或过紧、书写出格、涂改(每页超出3处)、字行倾斜、布局不均、点逗不明、不注意解题格式(包括行端不齐、段首不留空格、连续计算中等号上下不齐、应用题中解答不对应)、卷面不洁。以此作为学生书写水平的评价标准。
研究中,使用此标准对学生的考试卷面进行评分,每发现一处阳性指标,记为1分,发现两处,记为2分,以此类推,用总得分评价学生的书写水平。
2.3 研究程序
2.3.1 统计学生的粗心失分,评定学生的粗心程度
取小学语文、数学两科作为统计科目,由任课教师结合平时的观察在考试结束后即时与学生进行确认。统计每次考试因粗心而丢失的分数。每科将前后两次统考试卷中的粗心失分相加后再平均,以此标志该生在该门学科粗心程度,学生最终的粗心程度用语文考试中的粗心平均失分加上数学考试中的平均粗心失分表示。之所以采用统考试卷进行统计分析,是由于一般统考在考试时间、卷面难度、题量大小上都有比较统一的标准,便于在不同学校之间、学生个体前后之间进行比较。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事前均经过培训,确保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相同的评价尺度。
2.3.2 测量学生的神经活动特性
采用80.8神经类型测试表按标准程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神经活动特点。
2.3.3 分析学生试卷,评定学生的书写水平
将参与粗心得分统计试卷回收,由4名经过挑选、培训的南通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先期制定的标准分别就数学、语文两科的试卷逐一评分,取两科平均阳性得分作为书写水平的得分,书写水平的阳性项目得分高意味着学习习惯不良。
3 结果
3.1 考试粗心现象的性别差异、学科差异与年龄差异
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统计结论不支持男生的粗心现象高于女生,没有证据表明女生在考试过程中比男生更细心,结果见表1。
考试粗心现象存在学科差异,数学学科的粗心情况显著高于语文学科,结果见表2。
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表现为三年级的粗心水平显著低于四、五年级的学
生,四、五年级学生的粗心情况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年级差异,结果见表3。
3.2 考试粗心现象与个体神经活动特性的相关
80.8神经类型测试使用总得分、错率和漏率三个指标评价个体的神经活动特性。测试结果见表4。
表4显示,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与总得分呈低水平负相关,经统计检验,相关性达到显著性水平,但相关系数较低;三年级、五年级学生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与错率呈低水平正相关,四年级未达到显著性相关;五年级学生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与漏率呈低水平正相关,三年级、四年级未达到显著性相关。
3.3 考试粗心现象与书写水平的相关
统计结果显示,考试粗心的失分与学生书写的阳性项目得分呈中等水平的正相关,结果见表5。
这与日常生活的观察结论是一致的,许多智能正常的考试粗心现象严重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大多带有书写习惯不良的特征(通常表现为字迹潦草、不注意页面格式及页面整洁等)。
研究中将粗心得分高于平均得分1.645个标准差的学生视为粗心型学生,其他的视为普通型。比较结果见表6。
表6表明,粗心型学生书写的阳性项目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
3.4 考试粗心现象与书写水平及神经活动特性的相关性比较
将考试粗心一书写水平之间的相关(记为r1)与粗心―神经活动特性之间的相关(记为r2)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各年级r1均明显高于r2。
4 讨论
80.8神经类型测试通过任意指定14种非文字符号中的某一特定符号为阳性符号,要求被试在3次不同条件下对阳性符号作划销反应。统计被试在限定时间内(5分钟×3)的总阅读符号数、错划数,以及漏划数,以此考察个体神经活动过程中条件反射建立与分化的基本特性。总阅读数是反映皮质细胞工作能力(耐受性)的指标,即神经系统的强度指标,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越强,得分越低,表明被试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越弱。错、漏百分率是反映神经系统活动均衡性的指标,被试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若皮质兴奋过程过强。容易发生兴奋过程的扩散和后作用,出现阳性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导致错误率增加;若皮质抑制过程过强,则容易发生抑制过程的扩散和后作用。出现阳性条件反射的提前消退现象,造成漏划率增加。
考试粗心得分与神经类型测试的得分的相关分析显示:各年龄组学生考试粗心现象得分与神经类型测试的总分呈低水平负相关,虽在0.05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性,但相关系数只能达到0.2左右,相关没有实际意义。这表明学生考试粗心行为的发生与其皮质神经的活动强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总体水平上看,各年龄组学生考试粗心现象得分与神经活动类型测试的错、漏率得分没有显示出显著性相关。表明学生考试粗心行为的发生与其皮质神经活动的均衡性也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结论从小学生考试粗心现象的年级差异中可以得到验证,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支持高年级学生的神经系统活动机能应当优于低年级学生,测量结果显示高年级的学生的粗心现象要比低年级的粗心现象严重,更为完善的神经系统机能并不能降低学生的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这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考试粗心现象的产生与个体的神经活动特性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考试粗心现象的学科差异,预示着粗心现象的发生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数学学习更多需要抽象思维,语文学习更多依赖于形象思维,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善,导致数学学科上的粗心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思维发展水平对考试粗心现象的影响,容易让人联想到粗心现象的发生不能完全排除先天因素的影响。然而,现有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不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存在确切的因果对应关系,儿童思维方式的发展也许只是认知发展的结果。儿童在小学这个阶段更多地采用具体形象思维,并不是他的神经系统决定着他只能采用具体形象思维,而是他的认知经验不足以支持抽象思维,只能采用具体形象思维。因此,考试粗心现象的学科差异并不能说明考试粗心行为的发生与个体的神经活动特性存在关联。
测量的结果还显示:小学生考试粗心程度与个体书写水平阳性得分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考试粗心型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学生,说明小学生的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与其书写习惯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高亚兵在分析小学生的计算粗心时指出:计算粗心的学生在进行精确知觉时,不习惯进行“定向――抽取特征――对照”的多次循环,并且倾向于采用单纯视觉编码,而不是视觉、听觉双重编码,导致加工层次较浅,造成遗漏与混淆。在这个研究中,计算粗心更多地被认为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前期阶段――感知阶段。小学生的考试粗心现象的发生与书写水平的相关性则表明:遗漏与疏忽完全有可能发生在认知加工的后期阶段――思维成果的表达阶段(书写阶段)。尽管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但加强学生的书写规范的训练,促进思维产品转换的熟练与自动化水平,可能有助于克服考试粗心现象。
【关键词】小学教育;逆反心理;教育方式
现阶段,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如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给予帮助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就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以及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心理。小学阶段是儿童生理开始发育,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很多学生对教师、家长的教导,表现出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都希望通过一些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孩子,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孩子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与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孩子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具体体现为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不够完善,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导致有的学生看问题偏激,容易走极端,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同学给予的帮助,认为是在嘲弄自己,是对自己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不当有关。
在家庭教育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越来越溺爱,管教松弛,方式不当,或由于其它原因没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地方。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对犯了错的学生严厉训斥、恶语讽刺;或冷若冰霜,不闻不问。这些都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抗情绪,也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如何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给学校、家庭带来了负面影响,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好的解决方法,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逆反心里的改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首先,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待差生尤其是敏感的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
班上有一名男生,成绩差,性格刚硬,四年级上学期转学到我们班后,经常和学生、老师发生冲突,老师批评他,他握着拳头,眼睛直直的瞪着老师。每次批评后,不出一天,再次惹麻烦,为此,我专门进行家访,得知他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外出打工,在家父亲和他沟通少,母亲在外沟通更少,我针对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家长作了分析,希望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身上的一些缺点,家长态度很好。我要求家长不管多忙,多困难都抽出时间和孩子说说话、聊聊天,改变孩子心目中父母并不在乎我的错误的认识。在学校,我也尽可能多的帮助他、照顾他、鼓励他,当他有错时,不是恶语批评,而是让他先告诉我,他做的对不对?哪儿错了?并把班上的卫生工作交给他管理,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都说他变了,乐观了、开朗了,对于给他的批评他也能慢慢接受了。最为可贵的是成绩也进步了。
其次,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克服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的满足上,更应该从心理上给孩子真正的关心。当孩子错的时候,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多帮孩子分析原因,多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打工在外的父母更不要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再次,要重视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论》中谈到自我教育时也说:“在关系到最高生活价值方面,教会别人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应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帮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围世界和自己,成为自己,实现比他身上现有的更好的东西。”科恩的论述,绝好地说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进行自我教育,别人不能代替。
一、小学生的心理孤僻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性格孤僻,不擅长与老师和同龄人交流。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现在的父母大多数忙于工作,甚至在周六周日都忙于加班,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就表示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除了上课以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同龄人相处。学生只能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玩电脑,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的孤独便让孩子养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因此,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多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家长也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带孩子出处玩。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养成阳光健康的性格。
二、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当今社会存在的另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直接导致他们容易产生烦躁和??学的情绪。其实,比起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性格和心理的教育。毕竟,小学课程的内容较为基础,“多说、多做、多玩、多看”才是关键。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家长逼迫孩子上辅导班,甚至在双休日都给孩子报班和请家教,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当学生想休息和娱乐时,便会引起父母的强烈不满,这种现象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产生浮躁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于是,越是让学习成绩越差,而孩子的成绩越差,家长就越是逼迫孩子学习。这种恶性循环给孩子所带来的心理负担是极为可怕的,最严重的情况是孩子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以,家长绝对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习与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心有余力再进行课外学习,力不从心时则让孩子放松身心,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三、小学生逆反易怒,有着不良行为
最近,老师经常会看到学生越来越难管教,不听自己的话。学生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泡网吧乃至吸毒的现象更是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关注。首先就是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缓解,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产生了暴躁的情绪和逆反的行为。而产生的这些消极的心理情绪,再加上周围各种各样的诱惑,极易让学生走向犯罪的道路而葬送自己的前途,最终受到伤害的只有自己和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因此,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一旦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可以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予学生及时的开导,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加强周边的监控力度,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和人物进行肃清。
四、小学生青春期引起的早恋问题
关键词:家校互动;小学生;心理辅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道排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世界观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使命与责任。而小学生正处在智力还未成熟的阶段,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家校互动方式,积极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为他们的日后发展与人格的健康养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对于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品德行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龄的学生都存在厌学、困惑和依赖的学习心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对于作业,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父母督促。(2)对人多疑、恐惧。对某些事情感到焦虑,十分胆小,整天情绪不安,总感觉受到侵害。此外,对别人缺少信任,喜欢独处,没有朋友,长时间发展下去,变得更加孤僻、沉默寡言。(3)对他人冷漠敌视。部分学生会将内心的烦恼、愤恨发泄给他人,甚至是殴打、谩骂同学,破坏公共设施。(4)存在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部分学生不听父母与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对于别人的议论过于敏感,少言寡语,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家校互动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
1.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氛围
针对目前小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而言,学校应定期和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让家长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环境,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文明、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孩子得到父母、长辈的爱,必然会回馈社会真诚的爱。例如,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某校为寻找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结合点,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沟通,营造良好的家校心理沟通气氛,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公开信和人设立宣传栏的方式,向学生与家长宣传有关的心理健康常识,并在每周五举办讲座,召开校班级家长会,通过家长学校一起授课方式,让家长在心理健康发展中充分发挥共育角色,以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Q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心理轨迹
心理健康档案作为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是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的有效手段,能详细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方便学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日常开展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姓名、性别、能力状况、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态等能够反馈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信息纳入健康档案中,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心理测试,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愉快地学习与生活。例如,在学生入校后3个月时间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安排心理咨询教师为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性格特征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记录在案,动态化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从根源上杜绝极端情况的发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方便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和学习焦虑等数据指标,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助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3.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为了提高学校的心理教育水平,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还应加强心理辅导教育,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体现为:学校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一门常规课程排进课表,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校互动为纽带,通过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进行日常心理辅导,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可以让学校还需尽快完善《校报》建设,定期刊登家教经验和家长分享,拓宽家长的知识面,让家长科学地管教孩子,缩短学校与家庭、学校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小学应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多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营造良好的家校沟通气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此外,还需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心理轨迹,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早预防,从而让每一名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 校园心理剧的素材与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校园心理剧,其内容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具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内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剧本的素材,确立主题。
(一) 挖掘心理咨询记录、学生的信件中的理想素材
心理咨询记录和学生的信件,记录着孩子们的困惑和苦恼,所以,编写心理剧前整理咨询记录和信件,将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筛选出来,可能就会成为编写剧本的理想素材。比如,进入青春期,不少高年级学生都与父母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与问题。孩子们经常带着这样的苦恼走进咨询室。我就把这类问题集中整理,编写了心理剧《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主要描写了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产生的一些小摩擦,引导学生去理解父母,学会艺术的与父母沟通。
(二) 走到学生中间,留心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
在平时,我时常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谈心、聊天,在与分享快乐和烦恼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在咨询室里听不到的声音和事情。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生活中,对我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编写了《开学了……》这个心理剧剧本,通过剧中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三) 向班主任与家集剧本素材。
班主任和家长每天都能与学生密切接触,总能在第一时间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学生家长,比老师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因而也能提供出符合需要的典型事件。
二、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修改与
丰富
一个优秀的心理剧剧本一定是在反复排练、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产生。一般我们进行公演的心理剧本都要经过6-10次的修改。
(一) 修改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
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对
于剧本的修改时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每次排演心理剧,我都给他们一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比如,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的剧情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后,参演的同学们认为向父母摔杯子的情节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想要用摔书的动作来代替这个情节,因为他们觉着摔书更能表现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在公演的时候,摔书这个情节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二)在排练中丰富独白内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校园心理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反映出学生心理变化、矛
盾产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呈现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应对方式。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不断启发参演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经历,将真实感受融进表演中,使独白更加的自然,更具感染力,帮助参与表演以及观看的学生们在进一步的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三、 校园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要注意合理与适度
(一)尽量选取有“经历”的演员
在演员的选取上,除了要求演员有表现欲、不怯场、语言表达能力强等优势外,我还注意让学生“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有过类似经历、或本身贴近角色性格的学生在演出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主人公露露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对于露露“没有休息日、总是活在老师家长的期待里”的遭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演她自己”。所以,在表演起来,特别是在露露内心呐喊的时候,她富有感情的独白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连她的妈妈在看过表演之后,都说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二)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对于一台心理剧来说,演员是灵魂,那教师就是核心了。
需要教师经常和演员们一起探讨剧本,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来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心情,并将需要表达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语言语气示范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
(三)音乐的选取要合理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们内心的那根琴弦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心理剧中音乐的运用,特意聘请了音乐老师作为艺术指导,帮忙选取更加符合心理剧主题要求的音乐。比如,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我们选用了《大书包》这首歌作为露露休息日到处奔走学习的背景音乐;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一剧中,选用了《小小鸟》作为结束音乐,进一步将心理剧推向,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三、注重互动体验,应用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记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淡化教育痕迹,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演出结束后,我还会组织参与者发表感受和感悟,引导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例如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倾听时,让学生演译了心理剧《听的学问》,其扮演者通过主人公和自己平时的对比,深深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触及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领悟着做人的真谛。
五、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的结合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要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第一,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专题讲座。单纯的讲座枯燥、乏味。在一次考前心理调节讲座的时候,我就将《考试前》这场心理剧引入讲座中。通过这场心理剧使得学生了解克服考前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二,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和同伴心理互助。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交往困惑、自卑及适应不良等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同时,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表演后的分享,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第三,可以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家长及教师参与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学生的心理烦恼有很多是由成人造成的,让家长及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使他们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会使校园心理剧的效果更加明显。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小学教育的特点为依据,并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和辅导途径,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使他们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同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治疗服务,保障小学生的身心正常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够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两个特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健康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为目标,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好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够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情绪和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以科学、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共同发展。这样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兼顾每一个学生,关注这样或那样存在心理问题的小学生旦发现,要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
二是要依靠每一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大家都知道,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自制力等都还很不成熟,如果处理不好,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外,他们尚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塑造时期,非常有必要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有关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忽视,认为小孩子很单纯,易于满足。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心理学专家已经指出: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且,心理辅导应该是发展个性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辅导,其目标和方向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拥有一个阳光的人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治疗,也不是心理咨询,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心理教育活动。
2小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极其不稳定性,并且他们的是非判断标准也尚未形成,这些使他们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比较脆弱,有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战胜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处理得不好或者不及时,它们甚至会像流感一样在小学生中进行传染,这样一来心理问题可能会从个别的问题,演变成群体问题,到那时,问题处理起来会更加棘手。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厌学
部分儿童入学时,存在入学年龄过早或过晚的情况,这些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压力感。特别是现在学前教育体系仍存在不太完善之处,现在年龄小的2~3岁就开始学前教育。有关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儿童正常的学前教育年龄是在4~5岁(城市和农村孩子学前教育存在差距,城市孩子要稍早一些,因为他们的父母比农村父母要忙),然而,父母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时,他们还会逼迫孩子学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本来是想增加孩子的综合能力,殊不知,这样也给孩子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压力。再加上,现在孩子的课业压力问题仍旧突出,种种这些因素,导致小学生对学习的反感和厌恶,对老师的合理批评抱无所谓态度,更甚者有的小学生出现逃课现象。这些情绪不但影响他本人,对其他孩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2自卑
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身高、衣着、相貌等方面极易引起他们的自卑。除此之外,学习成绩也是引起自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他们习惯将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笨”、“题目难”。小学生处于人生—个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期,他们有自己评判标准和对自尊和荣誉的认识。他们很在意身边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看法。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在面对家中来客或者自己长辈的时候,总会尽力回避这个问题,有时,索性躲起来。他们又不太清楚采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快速提高,经常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如考试时带小抄或者抄学其他同学的卷子。
2.3孤独
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默默无闻,不被老师和家长注意,因为他们平时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给老师和家长添麻烦,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标准的乖孩子。但他们对人生持消极态度,不愿和其他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也不愿和父母谈及自己的心事,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不与外界接触,对任何人都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任由这种不良情绪发展,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自闭症患者,这些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不合群、孤独。据有关调查显示,有百分之三十的小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感到不快乐。众所周知,孤独时心理上的障碍,是导致小学生形成情感上的自闭性的主要原因。
2.4不良行为
1988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团伙化、暴力化、低龄化发展特点。据调查,有80%的未成年犯罪12岁之前就出现偷盗等不良行为。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表现出“反叛”心理,出现与老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另外,在学习和班级活动方面,有部分小学生不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他们会因为别人的学习、比赛成绩比自己好而嫉妒他人。部分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通过网络游戏来排解心中的压抑,寻找自信和成就感。然而,网吧环境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些网络游戏宣扬一些黄色、暴力等不健康思想,这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腐蚀。
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从主、客观两个层次来进行分析。
3.1主观层面
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特别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孩子有着普遍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智力水平。这些为他们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他们对于长大和成熟的期望,激励着他们通过一些行为来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和表扬,最终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例如,有些孩子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故意扰乱课堂纪律,或者做一些自认为能得到表扬的不合理行为。这些现象如果不及时给予疏通和指导,都会给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2各观层面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变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得到一句表扬的话便会欣喜若狂,并且他们也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但是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丰裕了,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实际上,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儿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可以肯定,经济的发展确实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孩子们从中受益最多,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国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已然成为家中的“小皇帝”。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对孩子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他们开始注重穿着,生日讲排场,互相攀比,我国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被他们踩到脚下。另外,来自媒体杂志和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的不健康宣传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令家长和老师疲于应付。
其次是“畸形”的家庭教育。新一代父母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他们终日奔波在工作的路上,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他们淡化了对孩子们的教育和交流。许多父母将责任转移给孩子的祖父母辈,忽略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一方面,祖父母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对孩子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缺少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致使孩子们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们的期望过高,把自己的愿望、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和前者所说的忽略孩子的教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矛盾。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困境,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不平衡之中。另外,随着我国离婚率的逐年上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
最后是小学教育的“死角”。所谓“死角”就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略问题。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可以说小学时期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高度和水平。实际情况是,现在小学绩效考核仍旧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标准,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老师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如加大学生的课业量,有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法,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些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自信心和尊严问题,对学生发表否定性的评价和不怡当的惩罚行为,如“脑子发育不健全”、“小脑不发达”、罚学生重复无意义的抄写生字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畏畏缩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总之,学校教育中的这个“死角”也是形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小结
关键词:心理;健康;培养;教育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活动的过程,孩子们的一切感知都是通过人的各种系统反映给大脑,大脑再指挥人体器官进行各种行为。
如何能够使得孩子们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呢?应该从三个方面操作:
1.1 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策略。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如班主任工作、少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更有益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1.2 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我们不能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等上面,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好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尽量避免出现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1.3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所长,外向内向,好动好静,都没什么不好。因此,我们不需要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需要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每一个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作为孩子的缺点而横加指责,不能老是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这么小就厌学,那就什么都学不好了。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2.1 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
2.2 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绘画、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美化教室和校园的劳动、游览、参观、学习英雄事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培养他们的美感。
2.3 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2.3.1 _定适当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
2.3.2 寻找乐趣。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还要培养自己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从中获得快乐。
2.3.3 自信。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
2.3.4 多与人交流。许多小学生还不善于与人交流,其实小学生多与家长、教师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增进友谊,能给自己带来意外的收获和快乐。
2.4 控制和调节消极的情绪。教师要教会小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消极的情绪,主要有以下方法。
2.4.1 宣泄调控。宣泄调控就是当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产生消极情绪时,把它释放出来。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即针对引绪的刺激来表达情感,间接宣泄是通过其他途径使情绪得到释放。
2.4.2 遗忘调控。遗忘调控就是当某种事情引起你的消极情绪时,最好能把这件事尽快地遗忘掉,不要老去想这件事。不愉快的情绪郁积于心,耿耿于怀,放不开,丢不下,只能使这种消极情绪不断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所以,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善于遗忘消极情绪。
2.4.3 转移调控。转移调控就是当人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可做一些别的事情,通过注意力转移而使消极情绪得到缓解。教师要教会小学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不要老想这件事,可以看电影、打球、下棋、唱歌、画画等,通过其他活动来缓解消极情绪。
3.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3.1 气氛和谐,方法灵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
3.2 树立榜样,陶冶性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含。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天津市小学生为总体研究对象,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分层抽样的原则抽取了四所小学的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试材料,对样本进行了调查研究。该量表制定出全国常模,适应我国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也叫焦虑测验。该量表用8项因素反映学生的焦虑心态,每个因素以标准分8分为临界点,即小于8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8分为异常焦虑。8项标准分的和为学生的总焦虑分,故总标准分临界点为65分(小于65分为正常焦虑,大于或等于65分为异常焦虑)。这8项因素分别是: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其中无一因素达到或超过8分为正常焦虑生;至少有一个因素达到8分或以上的学生为异常焦虑生。
问卷调查对四所学校四年级和五年级1024名学生以纸笔形式在同一时间施测。并对首次测谎题大于8分的同学进行了重测,回收统计之后有效问卷为1001份。
对于回收的问卷使用SPSSl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形成对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认识。
三、结果与分析
1.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
从表中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总体还是分性别与年级,异常焦虑生的检出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必须关注如此普遍的小学生焦虑现象。从理论上讲,必须为这些检出的异常焦虑生制订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进行干预,改变这些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不适应行为。
2.小学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调查结果
表2是对各分内容量表所做的统计,样本的大体情况比较明晰地展示在表中,从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栏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内部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又尤以总标准分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关注。在被调查样本中,总标准分中的最低分为21分,而最高分高达96分,同时12.145的标准差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内部存在的巨大差异,而处于高分端的那些强焦虑学生是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甚至特殊关照的,因此,只用团体辅导帮助这些学生是明显不足的,辅之以个别辅导就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样本总标准分的平均数48.80明显高于正常焦虑水平(24.284-8.2),因此,又进一步证实了当今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个事实,说明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从各分量表的检出率我们看到,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冲动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五方面,其中又以冲动倾向和过敏倾向最为突出。而普遍被认为是学生心理焦虑来源的学习焦虑则排在较后的位置。这与近年来教育界认为学生的心理焦虑并非主要在学习,而是表现在自信心、情绪控制等方面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这对于矫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也是很有助益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男女生在冲动倾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四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冲动倾向间的性别差异与学龄期学生在情绪上的性别差异是吻合的:女生比较容易悲观、消沉和伤心,更容易表现出恐惧和焦虑;而男生的情绪表现强烈,更容易将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来,如生气和发火。因此,男女生在冲动倾向上平均数都较高,而男生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娇养和过分照料都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很容易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感到恐惧,调查也向我们展示了学生的恐怖倾向的状况。通过分析,在恐怖倾向上存在的性别差异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性格、教养方式和社会期望所造就的性别特征,女生比男生胆小,容易恐惧;二是由于女性进入青春期比男性要早1~2年,再加上社会生活条件和身体状况的不断改善,普遍表现为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提前,因此,四五年级的女生已陆续进入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突然变化使女生变得害羞、缺乏自信、紧张、焦虑。自责倾向生成的机制是这样的:孩子依赖父母(教师)父母(教师)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敌意;当这种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教师)越发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自责倾向形成。男生自责倾向要高于女生,是和社会对小学生的评价紧密相关的。在当今不管是父母或教师,甚至是社会其他人员对好孩子、好学生评价标准首当其冲就是学习好、听话等。众所周知,女生在小学阶段较之男生生理早熟以及性格乖巧,女生学习成绩普遍要优于男生,因此,常人眼里女生更符合好学生的标准,而很多男孩就会因此被父母和教师责备或惩罚,长此以往,男生就会产生自责,严重的就会形成自责倾向。开放精神趋向是现代儿童的时代特征之一,也就表现为男女生孤独倾向的总标准分都较低,但他们内部依然存在性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男孩比较独断、好胜,并往往表现为攻击性;而女孩更乐于助人,更具利他性,她们更易于与同伴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男女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也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因此,女生更合群,男生则更独立,也就表现为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感受到孤独。
所以针对性别特征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统计中男女生在总标准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小学生整体状况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所以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设计,但必须注意性别敏感性,应意识到性别可能是一部分学生的学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在一些细节之处关注性别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比较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五项因素以及总标准分之间都存在着统计学意义上的年级差异,而且四年级的均值都要高于五年级,说明四年级学生的焦虑倾向要普遍高于五年级。这一现象在对小学生心理的各项研究中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如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儿童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进程:一二年级直线上升;三四年级出现低谷;五六年级回升。另外还有很多对学龄期儿童所做的研究也证实四年级的儿童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在这个关键期,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初期,生理的巨大变化,使他们产生畏惧、羞涩、紧张等情绪,尤其是在得不到成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更使他们不知所措,自然会产生焦虑的倾向。同时生理的变化也会带来一些心理的变化。因此,必须对四年级这个关键期的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四、思考与建议
经过调查和分析,针对当前天津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全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2.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促进小学生全面成长。
3.关注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发展。
4.依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雪,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228.
[2]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