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通货膨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越南的经济发展规模属于中小经济体制,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波动,因此,在越南本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外国经济的协助,在进口方面影响尤其重大,在近来的经济发展中越南对外进口的依赖程度一直呈现出增长的状态,增涨速度相对较快,在进口领域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出口。越南经济发展在进口上主要依靠原材料以及基本产品的引进,只有增加这些产品的进口才能够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额,因为越南对外出口的大部分商品都需要依靠进口的原材料来完成生产。所以面对国际市场上石油、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越南本国的进口金额也需要不断地上涨,一些大型的商品生产设备也包括其中,加大了越南进口的经济压力,最终导致了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只能对本国的货币进行贬值处理来应对,依次减少在对外贸易中产生的逆差,保障收入与支出货币的平衡,但是这种货币贬值的方式造成了进口价格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剧了越南的通货膨胀情况。
二、越南应对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
经济过快增长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为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越南政府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经济增长目标,放缓经济增长速度[2]。在降低生产增长目标的同时越南还施行了货币紧缩政策,提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来应对之前的宽松货币政策,另外,对于本国建设的投资项目适当削减,减少政府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也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国家各个下属省市的财政使用状况重新计算,控制财政赤字。在对外进出口业务方面,提高出口关税的价格,减少出口商品数量,尤其是煤炭、原油等材料的出口。应对通货膨胀的另一个举措就是控制本国物价的上涨,对一些必需品进行强制限价,以此来减弱货币贬值的不利影响。
三、越南通货膨胀的启示探究
1.适时对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针对越南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需要对一系列措施手段进行分析,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后实施了积极的刺激政策,并取得卓越成效,有大量热钱流入,维持低利率和实际的负利率。这些措施政策都有利于维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弊端也会很快的显露出来,在实际市场交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不断增加会对房地产业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房屋价格的不断攀升并不合理也不符合越南国民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国家经济水平的宏观角度分析,应该对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遏制的手段,通过采取其他手段来增加国内企业的运行资金数额,比如发行国家债券。在紧缩财政政策过程中,应该配合国家GDP的增长速度同步进行,逐渐地缩小财政赤字,鼓励国民增加日常消费,促进经济的自主调节控制。
2.提高汇率,开放资本投入为了适应国际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状况越南被要求进行越南盾的升值,以此来调整国际间收支的平衡关系,因此在这一具体经济状况下需要对越南的汇率进行改革,将汇率的升值额度控制在相对符合国际贸易阶段的范围内,对国际市场的交易状况及时分析整理,提前预防经济的大规模波动,及时分析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继续坚持资本项目在开放中需要的适时性,采取分阶段管理模式,按照分析的计划逐步完成,有选择的对越南的资本生产内容进行对外开放,并采取措施对国际热钱进行监控,有效的防范国际经济变化对越南经济健康发展的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通货膨胀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其影响表现在可折旧资产上便更为直观。可折旧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固定资产通常使用年限较长,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逐渐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刺激和保证了在一定的期限内,固定资产在实物形态上得到更新和在价值(货币)形态上得到补偿。折旧使固定资产得以更新,维持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中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是以购置时的原始成本为计量依据的,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尽管物价上涨,但企业仍是按购置时的原始成本,将可折旧额平均摊入成本费用中去,固定资产的价值显然不能从成本使用中得到足够补偿。从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期间来看,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所确定的折旧额虽然与实际折旧额基本上保持一致,但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仍按原有的折旧额进行折旧,其价值就不能从成本费用中得到足够的补偿。企业因此少计提折旧,最终导致低计了费用,使得企业的利润虚增,多纳了所得税,企业税后净利润减少,股东享有的分配权益减少,并且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继续再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带来实物资本的上升,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预计净残值相对被低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账面价值的可用度和可信度极大地降低,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而,当企业面临银行资产评估或是合作伙伴的资产考察时,企业的帐面资产将远远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经济实力。因此,企业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很有可能由于财务报表数据的缺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经济损失[2]。
、资产折旧时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目前大多数企业资产折旧采用的都是平均年限法。这种方法优点很多,但正如上文所探讨的,在通货膨胀时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其一是不能调整因通货膨胀引起的币值上升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平均年限法的计算方法,只是将固定资产原始账面价格除以预计可使用年限,每年分摊的折旧额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也无法增加折旧额。其二是财务报表远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3]。采用年限法计算的折旧额因为不能体现出物价上涨对固定资产的影响,因此不能准确反映其实时价值。而通过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出的利润、所得税甚至股利分配的金额都是相对不准确的,这就影响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削弱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管理层依据财务报表进行的一系列的投资、筹资等活动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甚至可能导致决策错误,影响企业的前景。
(一)引入宏观经济通胀率计算资产折旧资产折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补偿企业购置可折旧资产的原始成本。那么,真实的折旧就应该如实反映宏观经济的通货膨胀率。以现行税法要求企业采用的直线法计算资产折旧为例,年折旧率=(1-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在引入宏观经济膨胀率后,计算公式应相应作出调整改变。对一些通货膨胀率高的可折旧性资产,应当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另外,在引入通货膨胀率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考虑到各行业资产利润率的悬殊差距,分地区、分行业制订不同的折旧率。将资产折旧带来的税收实惠向中西部发展地区倾斜,向朝阳产业倾斜,向公益性低利润产业倾斜,用好资产折旧这根经济杆杠[4]。由于通货膨胀率一定是个动态的变率,建议取一定阶段的平均值纳入考虑。
(二)以重置成本取代原始成本进行折旧不少学者曾探讨提出以重置成本代替原始购置成本进行折旧,其实不无道理。会计学和金融学上也都强调了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和货币的时间价值并不矛盾,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重估,并以重估价值入帐,调整计算出固定资产的应当折旧额,以此为依据,计入费用,进行纳税。以重置成本取代原始成本进行折旧,使固定资产的消耗更接近于实际的消耗,笔者认为相当于是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保证累计折旧在固定资产报废时,能重置原来的生产能力,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
(三)提取固定资产通货膨胀准备不论通货膨胀以何种数率存在,它都是无法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面对这个长期性经济问题,政府可以考虑允许企业采用提取固定资产涨价补偿准备,以此避免进行资产重估带来的成本过高、工作量过大的实际问题[5]。与企业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各类“准备”科目相类似,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固定资产通货膨胀准备科目,重估固定资产在通货膨胀后的折旧额。与原折旧额相比,提取通货膨胀后新增折旧额,纳入“固定资产通货膨胀准备”科目管理,允许企业税前扣除,既可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值产量。同时又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面貌,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贴近真实的数据,帮助做出正确判断。对企业本身来说,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率提高,增强了资金利润率,信用筹资将会相对容易,筹资成本也相对降低。
(四)缩短可折旧资产的使用寿命目前,中国税法简单地将可折旧资产进行分类,并分别规定了最低折旧年限,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维护了法律法规的公正性[2]。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并未考虑到不同经济时期,宏观经济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过于一刀切。在通货膨胀严重的局势,为了消除通货膨胀对资产折价的抵消影响,应当打破税法,允许资产在较短的时期内进行折旧,通过缩短折旧年限的方式,间接提高对企业的补偿。以房屋建筑物为例,当前中国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为20年。在通货膨胀的经济局面下,可以适当缩短折旧年限,让企业在较短的年限内,通过获得较多的折旧额补偿经营费用。
有多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和赤字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Cause。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RelytoFeldsteinandBushana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3]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4]Uribe.Afiscaltheoryofsovereignrisk[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J].世界经济译丛,1982,(3):4-10.
[7]Darby.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4,24:32-37.
[8]Giannaros,Kolluri.InflationstabilizationandBOPcrisesindevelopingcountries[R].NBER,1985,WorkingPaper6925.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影响
通货膨胀就是因为货币的供给量大于其实际的需求量,致使货币贬值了。具体来讲,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是指在纸币流通货币的背景条件下,因为货币的实际需求量小于货币的供给量,因此货币发生贬值,从而导致的在一定时间段内物价普遍而不断地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社会总供给量小于社会总需求量,在当代的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意指市场的整体物价持上升状态。我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下面具体说一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灾难多发,供求不平衡。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发生增多,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会引起我国食品供应变得紧张,致使我国的物价上涨从而导致我国的通货膨胀。我国在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等多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我国的粮食减产,但是国际上的农产品价格却继续上涨,这对我国的国内粮食价格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也就间接的导致我国通货膨胀的严重。
第二,外国经济的影响。
因为在2007年之前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处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状态,但是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爆发后我国就开始实施刺激经济政策,大量的发行货币,导致货币量发行的太多,从理论上严重的超过GDP值,甚至多到两倍。在市场上流动的货币量偏多,然而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就会上涨。
第三,我国政策的调整。
从2010年来我国政府又进行了一些政策的调整,例如各方面的价格调整,我国把电、水、天然气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因此这些着价格的上涨也就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第四,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价格上涨。
我国的市场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太规范,例如在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后,社会上从楼市退出后的很多游资开始严重炒作农产品。在现如今过大的流动性的情况下,保值资本、增值投资的需求也就造成我国的通货膨胀。还有就是我国国内的一些生产要素产品的价格有所上升,例如工业产业的原材料、燃料以及动力的购进价格都有所上涨,成本因素致使物价上涨最终也会促进通货膨胀。
第五,美国一系列政策的影响。
在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其释放的流动性导致我国的进口农产品、大宗的商品以及原材料等价格不断上涨,例如我国原油价格的上涨,并且这种流动性也传到我国,致使我国2010年10月的CPI增长速度超过了预期。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时期,这次的通货膨胀必然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次通货膨胀的具体影响主要有:第一就是通货膨胀会限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降低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属于外延型经济的一种,但是技术含量仍然不高,价格低廉是我国在国际上获得微薄利润的主要方式。通货膨胀会使我国经济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较低位置,甚至可能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位于劣势地位。由此一来我国的剩余劳动力量必然会很大,因此国家的负担也被加重。第二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投资和消费的不确定性巨大。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某种物品的价格上涨,不一定是因为市场需求量的上涨,然而是由于此种物品的生产者对投机的冲动,或者是由于消费者的盲目进行消费,对价格的上涨产生恐慌,从而形成抢购之风。第三就是通货膨胀会使我国本来就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有所加剧,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人民的生活。低收入的民众只有工资唯一的收入,然而工资的上涨幅度却远远比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价格水平上升,因此实际购买力却下降,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也是必然的了。
(二)我国的CPI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创08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8%(剔除房价因素);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9866亿元,同比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9490亿元,增长20.1%;房地产开发投资23865亿元,增长37.2%。
二、实证研究的背景及内容安排、方法
(一)实证研究背景——我国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从对货币政策的研究进行展开是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研究主要内容。
从2008年底开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已经有所转向,由以前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还未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到现在为止,伴随着大量的投放货币,我国的物价上升指数也呈现了大幅度的,从而增加了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虽然全球经济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走出,我国经济也呈现出缓慢的稳定下来,但是我国的消费需求的反弹却比较的明显。在当前的情况下,这种反弹很可能导致我国物价水平再次走高,从而没办法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除此之外,国外商品的上涨,我国的外贸又将呈现大量的盈余,这样的贸易盈余必然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量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又是必须建立在利率低的基础上,从而强大的消费需求导致通货膨胀。
(二)内容及思路
1、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资产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是本文只包含金融资产里的股票。其资产价格就是以股票价格作为代表。此文章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都是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规则,也就是从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各角度再到宏观的经济模型这样的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及思路,然而建立起来了一般性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框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其结论具有一定普遍性。
2、本文的结构安排
文章主要是进行分析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针对设立的的问题采取定量分析,其结果就是:资产价格的波动可以对货币政策发生影响,不单单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就是建立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就是以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VAR模型以及VECM模型,先是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供应量与利率进行实证分析,再从整体上建立相关的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以及检验,并对进行实证分析的一系列问题给予定性回答,得到的基本结论就是:与资产价格的波动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的是经济的增长、物价的变动、货币的供给量还有实际的利率等因素。最后在文章的结论中提出对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的时候,是否应该把资产价格也作为考虑因素之中,是否也应该对资产价格有所关注,以及如何将资产价格放入货币政策中等这一系列的中心论题也都初步的进行了探讨,采用定量和定性相互结合的角度回答了上述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回答,从而也得出了一整套有关联的实证研究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
3、文章的观念
在对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时,站在中央银行的位置来看,从根本上来看,很有回答需要的一个问题即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中央银行是否应当做出反应、关注资产价格。如何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就是要对以下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回答:为什么资产价格会发生波动;怎样区别资产价格的波动还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对于资产价格波动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是什么含义;对于货币政策关注资产价格是否应该;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货币政策应该做出何反应;货币政策的传导是如何被资产价格影响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如何被资产价格给影响到的;资产价格的这种波动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有怎样的内在联系的,以及对货币政策的目标有何影响,影响的方向是怎样的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深等等。
三、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资产价格与资产泡沫
在经济生活中股票就是一类权益型的资产,在其中是有着十分的重要作用的,甚至在一些发达的国家中,它们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超过了本国GDP的100%。在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就已经上升到了我国GDP的100%左右了。资产价格膨胀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了,尤其是股票资产的价格膨胀更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股票市场在全球上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致使各个主要的工业国家度受益很深,但是除了日本之外,与此同时从传统观念上对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认识,也导致各国货币当局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时时刻刻担心着。但是与理论相反的是,在现实中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在价格水平保持在较低的状态下,资产价格才出现了快速而急剧的膨胀。但是资产价格泡沫发生破裂,又沉重的打击了实际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状态。
从1995年开始美国的股票市场就出现开始上身的趋势,关注股票价格波动能对实际的经济造成多大以及何等程度的的影响就一直是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重要工作,而且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行动,其中包含政策利率的调整,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的稳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股票价格泡沫是否也应该被列为资产货币政策应当应对的问题及其怎样可以正确的应对。从传统的理论认识观念上对资本市场的功能认识为利用直接的融资方式对资金资源的配置高效率地进行,进行公司模式的治理则是股份制形式为其提供的一种有效模式。因为缺乏足够的对股票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充足认识,在货币政策中没有重视股票资产价格的作用,而是更多的关注了货币政策本身的一般价格的水平,也没有更加考虑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从而也就对资本市场这一因素有所忽视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有所降低了。不过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尤其是以市场为主的金融体制的国家,例如美国。因为提升公司资本的主要方式就是资本市场,因此消费、投资还有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都受到股票资产价格的变动的重要影响,由此可以肯定的是货币政策是绝对应该考虑到证券资产价格的变动。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仍以一般价格水平做为政策目标,主要手段是采取对货币的供应量进行控制来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不过近几年来也声称要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有所关注,并且也重视资本市场的作用。
(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货币政策含义
1、质疑传统货币政策能否对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起作用
在传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是以商业银行视为主导为基础的金融体系,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机制是银行信贷的成本以及资金的供求。因为证券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所以证劵市场已经是执行货币政策效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变量,资产价格的汇集方式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的,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复杂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第一就是金融结构的改变,致使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传导渠道就是资本市场;第二就是资本市场已经有所发展,致使它对货币政策的作用的重要性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三就是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变得更加复杂化了;第四就是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范围也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作用下拓宽了许多,致使货币政策能够影响到的对象多种多样了,更加复杂的进行实施,在当今实行的货币政策,其中间目标的效力也有所减退了,因此也导致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被削弱了。由此显示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的深化及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挑战,在金融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也成为货币政策没有办法逃避的实际问题。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导致了货币流通的速度以及货币的供应量也是非稳定的了,建立的货币供给模型具有稳定性,央行也是很难及时做出的,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货币供应量目标也不再具有有效性了,并且对货币政策也已经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2、理论分析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冲击
首先,理论分析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根据费雪方程式,货币数量公式表达为:MV=PQ在这个公式中,M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速度,Q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数量,P表示的是总价格的水平。因为在这个经济系统中,只存在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极,由此可以看出费雪方程式是一个两市场货币数量的公式。在资本市场存在的条件下,货币运行的空间不仅存在于实体经济体系,相当数量的货币也同时存在于资本市场体系中,因此,货币数量公式可以表达为:MV=PQ+P*Q*式中,P*代表为金融产品价格,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用证券价格来代替的。Q*代表的是金融产品的数量,证券的交易量是可以对其进行代替的。P*Q*表示的是证券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PQ就是商品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也就是实体经济的货币流通量,MV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总量。上述的公式表达的就是三市场的货币数量公式。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货币流通的总量不但单单是决定于实际经济的运行状况,也要受到证券市场的影响。
3、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冲击
虚拟经济使货币乘数加大。根据乔顿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m=(1+k)/[r(1+f+g)+k]。其中k表示的是现金的漏损率,r表示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表示的是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g表示的是政府存款比率。伴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有所提高,股票的巨大存量以及股票价格的波动过大也就致使货币乘数的内生性更加增强了。因为在任何时刻的货币供应量,都能够视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这两类集合变量的乘积,所以,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已经确定时,货币乘数就是相当重要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变量。而通货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银行超额准备是对货币乘数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虚拟经济也致使这四个因素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程度:(1)通货一—存款比率有所降低;(2)定期存款比率发生变化;(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实际上缴率有所下降;(4)银行超额储备有所下降;
(三)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
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是用改变金融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的相对价格,从而影响资金的流向,最后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方式;间接影响就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实质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也就是股票市场的“基本面’产生影响,进而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1、直接影响
如果把普通股票看成是一种定期向投资者派发收益的资产,则股票价值可以用期望股利的折现值来表示1171,即。其中,Po代表为每股艘票的当期价格;Do代表为当期股利水平;gt表示为t时刻股利期望增长率,期望折现率包含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投资者愿以与等值的价格购买股票。所以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有三个:股利水平与增长率、无风险收益率、风险溢价。货币供应量正相关于股利水平和增长率,但负相关于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溢价。因此股价的一般水平正相关于货币的供应量。
2、间接影响
首先,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对利率的影响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利率,它的改变就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反向变动,依据的机理为:(1)公司的融资成本受利率水平的影响,进而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影响。(2)在资本市场里,资金的供求也受利率水平的影响。(3)利率是投资者对于折现股票的未来收益以及评估股票的价格也是以利率作为依据的。其次,货币政策借用通货膨胀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因为货币政策也是决定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通货膨胀率进而对股东的期望收益率产生影响。股价也是随着期望收益率的变动而变化的。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影响股票价格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成本及其收益都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第二,投资预期回报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第三,资金成本也是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因为物价正相关于持币成本,也就是在确定的基准利率状态下,持币成本随着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的,此时人们对股市的投资也产生更高的兴趣。
在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定义指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从大蒜两年之内上涨了200倍,房价日涨千元,来看,当前全国恶性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十分严重,这不是个别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当前社会经济的一个总体现象。但是在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供布的四月数据显示来看,cpi同比增长2.8%,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之前公布的房价在只上涨了1.5%。数据很和谐,全无通胀之忧,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的奇迹。只能说,这份数据很“和谐”。
因为只看这“和谐”的数据根本没有用,它不能说明当前社会现实存在的巨大经济问题,实际上恶性通货膨胀早已发生,而抑制通贷膨胀的最有效手段就是银行加息,但实际上央行远远不会加那么多,央行受制于各方利益博弈。3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28.5万亿元,低利率等于向储户家庭征收了1.4万亿的税(28.5万亿乘以5%的应加利息计算得出)。由于银行信贷大部分投向了房地产、国企以及地方政府,低利率只会对这些拿到贷款的部门有利,这些势力显然比央行强大。央行加息必然会触动其利益。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货币数量控制时,只字未提货币价格调控——即加息。以前我们对这些势力的补贴主要靠低工资和低资源价格,现在,资源价格高了,用工荒之后,工资也在上涨。
现在,高地价和低利率成为国有部门两大支柱。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工资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损失更大,房子越来越买不起,相对于工资增长,房价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物价飞涨,这个我们去菜市场是最有体会的,而利息收入与实际通胀率相比是负利率,至少要负5个百分点,这等于向存款的老百姓征收家庭储蓄税,或者说穷人贴补富人、贷款者。:
实际情况是,除了上述机构是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户,另外一部分能贷到款的恰好是富裕阶层和“成功人士”,普通百姓很难从银行融资。而受制于教育、医疗和养老考量,存款的恰恰是穷人,甚至是连首付都付不起的穷人,才是存款的主力军,银行无意间扮演了杀贫济富的角色。
目前,全国有空置房1000万—万套。对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房地产政策,“本质上还是技术性层面,针对的只是投机性需求。”想要通过不加息的方式抑制房地产泡沫,我个人认为只能是空谈。除非加息,加速让房地产泡沫破灭,否则,市场扭曲的时间越长,最后的复面效是就越大。
1.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 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总结:
论文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增值保值,问题,优化
一、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摘要求。
首先,随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通货膨胀的持续发生(见表2-1),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资金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保值增值是必要的。
表2-1 通货膨胀率2001年-2010年
【论文摘要】2008年上半年我国cpi达到7.9%,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不仅影响到国民 经济 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居民的生活,因此,继续控制价格的过快上涨,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2008年上半年我国cpi达到7.9%,近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虽出现了回落,但是目前的价格水平还处在较高的位置,价格长期在高位运行,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居民的生活,因此,继续控制价格的过快上涨,防止全面通货膨胀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这一轮价格上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国际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也有国内经济增速偏快和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压力。
从国际 市场 来看,原油价格在高位持续攀升,国际原油价格虽在近日有所跌落,但仍在高位,上涨势头不减;黄金价格持续上扬,连创新高,在具有指标意义的原油和黄金价格上涨推动下,铁矿石、铝土等原 材料 同步上扬。最关键的是,石油价格的攀升,让用玉米等农作物提炼的乙醇汽油获得了盈利空间,美国不顾粮食紧缺状况,鼓励乙醇汽油的生产,加之多国粮食减产,推动全球范围内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价格的大幅上涨。而
其次,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过剩的流动性不仅冲击着股市和房市的健康发展,还有可能冲击商品和服务 市场 ,引发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就会从需求上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论文关键词】 通货膨胀 金融 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 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