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当代大学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大学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大学生论文

第1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对于大学生本人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教育,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首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思想观念对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思想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党和政府虽然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整体效果不佳,缺乏实效性。由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尽如人意。

(一)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脱轨

大学道德教育中一般比较重视知性德育的开展,也就是实行学理化、概念化和知识化的德育,通过课堂、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德育更强调人的生存与生活中所体现的德育。正是由于这两种教育的脱轨,造成在德育工作中将大学生物化或工具化的现象,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外在德育与内在德育的脱节

一般来说,外在德育注重对人的约束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总是按照政治目的或者上级要求来进行德育教育,希望像生产零件一样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然而,大学生必经是身心已经基本成熟的成年人,道德灌输可能会适得其反。道德教育没有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进行关心,仅仅按照德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很多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难以运用外在德育来解决的,例如学习、就业、情感、权益等等。道德教育如果不能将大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满足大学生内心的合理需要,就难以在大学生内心引起真正的共鸣,更难以与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断裂

大学的道德教育中既有显性的教育,也就是直接正面的、规定内容的教育,也有隐形教育,也就是蕴含于教师、课堂和校园气氛之中的德育教育。我国的高校中普遍重视显性教育的发展,利用课堂教学、政治报告、报刊书籍、黑板报、各种活动等教育手段来推行德育教育,而隐形教育则大多被忽视了。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在进行显性德育教育的同时却没有进行同步的隐形德育教育,例如课堂内容是讲授道德规范的,但是讲授道德规范的教师却毫无个人魅力和亲和力,不关心学生。这样就会造成对显性教育成果的削弱。还有一些道德教育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完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了为了考试进行的学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抬头。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却没有资金进行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高校教师忙于追求职称、学历,对待学生和教学敷衍了事、治学不严。甚至教师之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罔顾师德的恶性事件。忽视隐形教育的恶果就是学生抵触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滑坡。

(四)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

大学中绝大部分的德育都是普遍德育。然而这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不利的。道德教育要面对的对象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个体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使用普遍德育是无法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德育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普遍德育只能导致灌输德育、机械德育。德育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内化的过程是个体的、有差异的。这种普遍德育与个性德育的割裂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真正的道德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还会引起大学生内心对道德教育的不信任感。

三、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紧紧跟住时展的脚步,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教育必须根据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合理的调整。根据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将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起来

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总的来说就是重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德育工作者绝不能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收器,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德育工作者要坚持既用道德知识武装学生,又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道德教育的主体,培养学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不仅仅是灌输道德知识。

(二)道德认识要落实为道德行为

在课堂上进行了道德规范的教育之后,还要重视对学生是否掌握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进行考察。这种考察绝不仅仅反应在考卷上,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实践的教育,要将道德思想转变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否则,大学生很可能会变成心口不一的伪君子。只有将精神的传授做的更加具体,坚持知行合一,才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方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要向内在转化

德育的对象和落脚点都是人,而不是物。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对学生内心的合理要求进行满足和纾解,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大学生对学习、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此同时,重视隐形教育的巨大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教师的道德水准,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影响。追求长期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道德教育。

四、结语

第2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广大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首先应该充实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许多企业都要求应聘的学生有工作经验,针对这一要求,大学生在校时应该把节假日的时间利用起来,多参与社会活动,通过见习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与人交际的能力,锻炼表达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使得自己在应聘中脱颖而出。现在的企业需要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其他领域也要有所涉猎,计算机二级证、英语四级证、会计师从业资格证等等,多拿几个资格证书,对自身是有益无害的。充实自己是一方面,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念。有些学生好高骛远,对薪资期望很高,自身能力却不足,导致最后无法就业。加强对就业的了解,尽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寻找和自己性格有一定契合度的职业,不要盲目从众,找准职业定位。调整心态,消除对就业的焦虑和恐惧,同时培养吃苦耐劳,惜时守信,坚毅勇敢,有上进心,责任心等等美好品质。

(二)高校培养的客观因素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进行就业指导的讲座,开设相关课程,为学生讲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开展竞赛或模拟职场模式,让学生对职业规划和就业情况有所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接触社会活动,在实习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优化学校的教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注重人才输出和社会需求接轨,科学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就业观,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价值目标。同时脚踏实地,具有实践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教育体系改革的同时,建立合理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将重点从扩大招生数量转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三)政府和企业对改善就业难问题的主动关注

首先,政府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来更多的职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职能,适时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跟踪式服务和了解,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状况,继而引导高校的创业教学和大学生的创业方向。其次,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针对侵害毕业生合法权益的现象予以整顿和处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人才短视,未能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用人不规范等侵害毕业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管,确保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大力开发基层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完善大学生到基层,及偏远地区的就业政策,通畅大学生到各类企业的就业渠道,完善离校未就业学生的见习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他们的用人数量和理念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发展观和人才培养制度,摒弃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的思想。针对自身的规模性质,岗位需求,公司的远景定位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招聘计划,注重人才招聘的质与量。同时应杜绝对应届毕业大学生的“短视”现象,给毕业生机会和环境成长,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从长远出发,培养大学生对企业的情感和忠诚度,为日后给企业带来更大利益,使企业后继有人。

第3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71-02

笔者在通读了红皮书后,又结合大学生发展的现状,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是: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不仅是专业人才,还应当是通才;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应有实际的操作能力;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不仅是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人品好,德行高,是有社会责任心和社会公德心的公民;思考、交流、评价、判断的能力良好,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在一定的领域进行创新;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应当全面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科技和知识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

现在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相应地对劳动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不一样的要求。大学生光靠上大学学到的知识、技能去应对生活和工作,已经不大可能。社会要求其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且终身学习,遇到变换的环境能够灵活适应,有着很好的学习能力、会思考、能变通,综合素质良好。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知识爆炸”,整个知识体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技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不同学科相互融合、交叉,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有识人士认为:现代世界理科和文科的裂缝必须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缝合。[1]于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会有所调整,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会更加严格,对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养成更加重视。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著名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定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是以政治论为基础。[2]强调认识论的人,在他们的高等教育哲学中趋向于把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作为目的,故推崇自由教育,即偏向于通识教育。持政治论观点的人认为,人们探讨深奥的知识不仅出于闲逸的好奇,而且还因为它对国家有深远影响,故其主张进行专业教育,认为培养社会上的有用人才比较重要。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在历史上交替占据统治地位,经验即历史表明,当两者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各自都会得到繁荣并发展。[2]从全球来看,追求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一致追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的同时,问题更加显现,主要就是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不尽人意。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刻不容缓,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大学生应当追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人才,应当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道:“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各个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人,作为一个人,他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因为这个职能就来自他作为一个人的本性。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只要存在着一种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的目的就都是一样的,就是把人作为一个人来改善他。”[3]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作为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逐渐去完善自己,这是一个人的责任所在。此外,马克思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终极目的,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执意追求。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意义更加非同一般。而通识教育本质上同样是旨在注重理性的开发,目的即是使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成为尽可能完善的人。

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是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形成等原因,较偏重于专业教育。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专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与职业教育有类似的地方,主要是培养人做事的能力。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然而在高等教育中,如果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就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能力、素养、思维上表现得专业情趣过重,从而难以成为适应性强的社会人才。红皮书中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指出,单单获得知识、发展专门技能和专门能力并不能为理解奠定宽厚的基础,而理解恰恰是维护我们的文明的基本因素。他说的理解,即是除了专业外的东西,你也要懂,不能只懂专业,不能片面发展,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而且运用中能做到融会贯通。书中建议大学生学位所要求的16门课程中,应有6门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这6门课,至少有一门属于人文学科、一门属于社会科学、一门属于自然科学。高校教学知识结构只有安排的合理化才能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理论实践结合,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社会上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的大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眼高手低,实际工作能力欠缺,这不能不说,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的一些报道总是很多,说许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并不被企业认可,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技能,其主要原因还是与社会脱节。笔者认为: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可以借鉴,上午进行课程学习,下午安排社会实践。进入高校的学生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结合,更能够让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势,同时可以按照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而不是学校的填鸭式学习。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有意义的适合于我们的一些做法,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个大学生,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是第一位的。其次,大学生在大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学习,要学习知识,促进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再次,要多了解社会,多参加劳动和实践,要注重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精神。另外,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拥有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需要依赖于课程改革,应当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课程:(1)德育;(2)中国传统历史文化;(3)西方语言文化;(4)数学和自然科学;(5)社会科学;(6)体育;(7)美育;(8)劳动和其他的社会实践等。[1]只有合理的课程安排才能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也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四)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健全人格

对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但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问题颇多,倍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也是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社会调适能力,即理解他人、对他人的需求能够做出快速反应,并且礼貌周到;第二是自我调适能力,即了解自我,镇定从容地应对各种具体情况。高等院校需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测验,分析和研究其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高校应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格发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配合,需要长期以来的努力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需各方配合的系统工程,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红皮书中写到,对公民的教育当然不能只在正规教育中进行,因为未来公民的培养主要在家庭、教堂、大街或游乐场;但是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不能不尝试改善公民素质,因为我们整个生活的福祉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我国大学生的成长同样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社会环境。此外,在大学生的培养上,家庭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特别是在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上。书中也谈到家庭是最主要的道德教育力量。各方合力的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研究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及其家庭状况,研究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来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高校恰当处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造就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另外,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保障也是至关重要,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社会上有良好的环境,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梁建忠.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第4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婚恋观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面,大学都是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这两者的差异点主要体现在大学在环境方面更加复杂,需要学生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为成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初中、高中的校园环境比较单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处理简单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的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改变。此处的环境不仅是指校园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婚恋观问题不容小觑,也绝不能对此放任自流,要及时地寻求措施对此进行解决。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1、开放化

婚恋观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婚恋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持有传统婚恋观的人群大多只剩下中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都拥有更加开放化的婚恋观。现代新式的婚恋观逐渐得到了普及,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外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接触到外国文化,了解更加新潮的思想。在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与往常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更加开放化了。 [1]

2、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问题

大学是促进学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场所,但是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谈恋爱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大多出于情感的需要,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谈恋爱的出发点不纯洁,他们有的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有的则是为了经济利益。打着谈恋爱的幌子进行不正当的行为,不仅对他人、也对自身造成了伤害,更加影响了自己的学业与前途。所以,广大高校应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方面知识的教育,让他们错误的婚恋观得到纠正,促使自身行为朝着正当化的方向发展,将大部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促进自身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原因

1、环境因素

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大学校园环境的复杂度远远高于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有很多人认为大学与社会并无两样,因为大学是一个教会人们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存下来的重要场所,是学习各项社会能力的基地所在。目前有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受到了复杂的校园环境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导致自己在婚恋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其中,同学之间的影响、不良校风的影响都是促使大学生婚恋观出现问题的重要环境因素。

2、网络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上面信息也良莠不齐,错误、偏激的网络文化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性,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各项事务的决策方面也拥有更强的自主性。网络文化虽然丰富多彩,但也是极其复杂的。它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会对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消极、偏激的婚恋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致使大学生出现婚恋观问题。并且有很多学生因为谈恋爱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有些人为了谈恋爱而放弃了学业,不顾自身的前途与发展,只顾眼前利益。这不仅反映出了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当代有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应当得到及时的教育。[2]

三、纠正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教育途径

1、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能够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产生极大的作用。其中,班主任、辅导员应该在这项工作上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班主任犹如学生的家长与朋友,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对大学生婚恋观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班主任可以定期向学生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思想以及行为。此外,班主任也可以进行暗访,找出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学生,并与他们进行谈话,让他们明白错误婚恋观的危害以及拥有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正确地为他们解答疑惑,督促他们纠正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将学习与努力提高自身放在第一位,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3]

2、定期举行讲座

除了教师可以在纠正大学生婚恋观问题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学校定期举行讲座也是一种良好的方式。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就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能够为学生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与途径。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可以在普及正确的婚恋观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要想进一步看到实际效果,就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纠正自己的婚恋观问题。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别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可以在校内摆点,向学生们普及正确的婚恋观知识,促进大学生婚恋观问题得到解决。这种途径能够让大学生意识到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活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自身婚恋观问题的纠正。

3、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状况,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家长想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也应当经常与班主任保持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状况。在恋爱方面,家长应当为孩子灌输正确的婚恋观思想,要关心孩子的恋爱状况以及孩子的婚恋观。对于孩子在婚恋观方面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出他们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婚恋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将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忌把恋爱当做生活的全部。

【参考文献】

[1]李秀梅,闫聚峰.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6:51-52.

第5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1、毕业论文(设计)来源:

( )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 √ )学生科研课题;

( √ )指导教师提供;( )自拟;( )其它

2、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类型:

( √ )论文;( )毕业设计;( )其它毕业实践环节

二、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综合国力成为国家立足于残酷竞争现实的主要武器,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内为外广泛的关注。消费是生产和在生产的目的和条件,刺激消费更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更是社会的“准劳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更是消费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这一群体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之中,处于半封闭的生活状态,尽管在理论上有较高的造诣还是避免不了与社会的脱节,表现出难以适应当经济生活的种种迹象:

1)缺乏日常生活的消费经验;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消费模式,致使他们无法体会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链条,造成其消费经验的缺乏。

2)没有正确的消费观;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预购”“分期付款”此类超前消费方式成为他们主要的消费形式。

3)缺乏消费的实践;尽管如今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在日常消费中大部分学生更喜欢,“明码标价”伸手就拿的方式,毫无讨价还价的观念,并不能将消费当成是一种再生产的过程。

2.选题目的

对于大学生消费的优点和弊端,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都着手研究和应用,试图经过调查经过调研、论述的方式揭示当代大学生消费的内在因素,但是由于经费、人力、还有调研对象客观存在的问题,致使调研的范围产生局限性,数据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重复性的种种问题,选此课题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学生的消费模式,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归因。

三、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摘要:大学生、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的概述

1、大学生消费的现象

2、大学生消费的弊端阐述

3、大学生消费数据的分析

预期目标: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丰富对大学生消费生活的调研内容,了解大学生消费的主模式,指导自己、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自己今后踏入社会生活打好夯实的基础。为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调研现状与应用

1、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2、国外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与应用

3、总结分析国内外专家对大学生消费的调研数据,找出调研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大学生消费弊端的根本归因

四、拟采用的方法与步骤

1)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对相关数据获取第一手资料。

2) 文献检索法:通过论文、期刊等多渠道的搜索与之相关的文献,做好资料准备,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3)研究的步骤:根据文献和调查问卷分析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什么问题?

4)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分析并找出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5)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所存在的主要弊端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

五、总体安排与工作进度

1.2019年6月3日---7月29日,收集材料,查阅文献,为写开题报告作准备。

2.2019年8月1日--8月10日,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3.2019年9月30日,参加论文开题报告会。

4.2019年1月5日---1月10日,写出论文初稿。

5.2019年3月3日---29日,完成论文修改工作,经指导老师认可后定稿。

6.2019年4月9日、10日,准备论文答辩稿,并进行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方正泉,崔荣国,姚剑英. 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

[2]李巍.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J]. 重庆社会科学. 2019

[3]贺冬萌. 大学生高消费现象研究[J]. 消费导刊. 2019

[4]李玲. 大学生的人际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某高校为例[J]. 传承. 2019

[5] 张璞麟,高宏博. 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

[6]周春霞,彭光芒. 大学生消费观的大众传媒影响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7]周亚莉. 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其问题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9

[8]杜红梅. 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J]. 科技风. 2019

[9]李俊,蔡涛. 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J]. 中国商贸. 2019

[10]蒋琦玮,马灿.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引导[J]. 消费经济. 2019

[11]吴磊,刘建荣.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 2019

[12] 张永胜.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13] 周丽. 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9

七、导师对开题报告的可行性提出意见

导师签名:

导师单位名称:

年 月 日

八、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第6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举条幅示爱,“九个字竟错了两个”。这种极端的例子出现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诸如书面语言上的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错别字多、标点符号不会用等,已不是个别现象。在批改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就有老师感慨:我们不只是在批改“论文”,更多的时候是在批改“作文”。不少学生连“作文”都写不好,岂可奢谈“论文”?连基本的“文”都不通,“论”从何来?老师把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当成作文批改,实出无奈,这正是当代大学生语文素养低下的真实写照。

不少机构和学者对在校大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同时对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现状也进行了调查和比较。常月华教授在《大学生语文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指出:请假条是生活中常用的文体,在调查中,居然有“30%的学生写不好请假条”,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程度。她认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期间语文教育中书面语方面的差距……从调查结果显示的数据看来,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报告,的确是学生的一大难题。论文从结构、材料,到字词运用所显示出来的书面语功底都让笔者感到吃惊”。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这十二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语文课,进入大学后,还有大学语文或汉语课、写作课等。可是,到写大学毕业论文时,“本不该出现在大学阶段的并不高级的语言问题却多得令人瞠目”。语文教学花样百出,“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却每况愈下,这是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低下的问题足以使语文教学工作者痛心疾首”。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低下,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语文素养的低下又影响专业学习的深入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创作。不仅如此,语文素养的低下,还可能导致心智不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大学语文课能提高大学生语文素养吗?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部分大学陆续开设大学语文课,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客观地说,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正因如此,有的学校削弱甚至取消了该课程;有的学校虽开设,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十分勉强。同时,部分学生又感到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大学语文课成了鸡肋。针对这种情况,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重视母语教育,提高汉语能力的提案。

不过,开设大学语文课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如果因为大学语文课成了一门必修课,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大大提高,那就太值得庆幸了。但事与愿违,大学语文课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效用有限。事实证明,不是重视与不重视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有语文课,却无语文教育――我们关注层次划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言技巧、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写作特点,等等,根本无视语文的整体美,把语文搞得支离破碎。上了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只知道记住标准答案以及答题技巧去考试,却愈发不知道怎样说话,怎样行文。如果延续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可以说,大学里即使开四年的语文必修课也不一定管用。

在中小学语文课有些“异化”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实际上有“补救”的意味。而如果“补救”行动又延续过去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式,这样的课程,除了体现在大学生成绩单上的学分外,没有多少实际作用。

原本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开设来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目标并未实现。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三、提高语文素养应重视经典阅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在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把经典中所蕴涵的语文要素和文化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素养。

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在国外有着丰富的经验。国外的语文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语文教育,都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比如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在课程标准等文件中明确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阅读相当数量的经典作品。早在一百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必修课。“文学人文”主要强调文学经典的阅读,“当代文明”主要强调哲学和社会理论经典的阅读。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经典阅读课程。从国外这些做法来看,重视经典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明智选择。

在我国,经典阅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古代,经典阅读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其主导教学方法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式的原典阅读,以经典文本为中心的经学记诵诠释。可是,“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实际看,以前很长一个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缺少对阅读经典的引导和规定”。中小学经典阅读的缺失延伸到了高等教育,有出国留学生不知道老子是谁,更别说四书五经了。国学传统经典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母语运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质。北师大郭齐家教授直指这种弊端时说:“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他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和人格涵养,“诵读传统经典正是便捷有效的路径”。

我们提倡经典阅读,就是要通过一门深度阅读的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一句话,通过经典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还有以下目标追求:一是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二是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在学生头脑中加深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三是推动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修养,提升个人涵养。

第7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体验;幸福观教育

课题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编号:(2009B017)

一、概述

21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大学生的需求,幸福观教育也应该从内容及形式上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受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体验,从而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近几年,我国有多位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幸福观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幸福感状况并不乐观,存在很多危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就成了一项重要课题。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的因素

1、金钱、享受对幸福的影响。金钱和物质财富是实现个人幸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正确幸福观的前提。对于物质匮乏的人来说,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因此就无法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总有痛苦的感觉。大量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年的人均消费水平要比全国国民的平均消费水平高出许多。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丰富的、幸福的,但是有很多学生仍感受不到这种幸福。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不惜出卖自己的和青春。

2、情感困惑对幸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将“体验爱情幸福”及“充实大学生活”作为恋爱动机,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只重视恋爱过程,却不在意结果。一般情况下,恋爱结果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大学生一旦出现感情问题就会感到失落、自卑、迷茫,给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大学生情感问题就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3、就业压力对幸福的影响。就业形势的日益激烈,使大学生们感到很多无可奈何。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的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心理偏差,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针对这一情况,高校教育者通过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转变了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的幸福感。

三、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幸福观正确,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时,应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确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大学生高尚道德观的形成。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很多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便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相混淆了,导致大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3、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形成健康人格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幸福观,只有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消除忧虑、孤独、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才能够愉快的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所以,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

四、大学生幸福体验状况与幸福观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确立指导原则,构建理论依据。以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的指导原则,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以及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成果,论述幸福的内涵和本质,理清阐释幸福、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教育等基本概念。

2、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有效数据。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详细调查、研究,运用多种调查方法,科学设计调查方案,做到点面结合,横向比较,最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总结。

3、对状况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其中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资料及数据显示,对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幸福观状况、发展变化的物质条件和影响因素。

4、多运用理论成果,解决好现实存在的相关问题。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是国家、社会、高校的责任,大学生自身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重视幸福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体现和强调幸福观教育。(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优化育人环境,建立健全各项服务和设施条件,多为学生营造幸福环境,提升其对大学生活的幸福体验感。(3)引导大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多体验身边的幸福,消除消极情绪,发现幸福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佳英《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

第8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生;汉语言文学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当代文化,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品味。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自身的分辨力较差,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造素质下降。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了解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受到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熏陶,培养其人文情怀与人文素养。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接触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与教师、同学进行深入的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撰写评论文章,培养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语言功底,培养思辨能力。不仅如此,汉语言文学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人文情操和情怀正是优质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大学生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来培养自己对生活、对文化的热爱,缓解学习压力,培养自己品味生活、与人为善的能力和品质。当代大学生面临比较复杂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出现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成长于网络时代,其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都与80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1.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迷茫作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一直被视为未来的社会栋梁,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家长,都希望大学生能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具有充沛的活力和充足的动力,向着理想努力奋进。然而事实上,大学生群体中理想信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将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最大的学习目标和动力,一旦进入大学,很多大学生会感到茫然失措,找不到学习和生活的方向。理想和信念是激励人克服困难、努力奋进的动力,一旦失去了理想和信念,大学生就很容易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奉行及时行乐思想,对于学习敷衍应付,将宝贵的青春荒废在电脑游戏和其他娱乐活动中。而这种状态一旦长期延续下去,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就会与其他有理想和信念的同学拉开更大的差距,这会加剧其内心的茫然和空虚感,形成恶性循环。2.不良社会风气的腐化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生活和学习与网络密不可分。然而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复杂性、开放性,网络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很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灵进行毒害。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加之他们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容易被网络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所腐蚀,不仅会耽误学业,甚至还会造成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堕落。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校园贷款”等事件就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为了攀比享乐不惜盲目贷款,最终酿成悲剧,这也使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质疑。3.大学生存在人格缺陷典型的人格缺陷包括怯懦、悲观、孤僻、抑郁、自卑等,造成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将其归类为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一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者过于严厉,造成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无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在中学阶段,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进入大学之后,面对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压力较大,人格方面的缺陷会严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主要表现为具有较低的学习动力和较差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正确的处理与同学、老师等人的关系,缺乏参与公共活动的兴趣,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也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事实上人格缺陷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酿成轻生和人身伤害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偏差

汉语言文学本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心灵、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课程,然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偏差和缺失也暴露出了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1.知识结构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及时的优化和更新,汉语言文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包括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写作能力等,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学科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功利化的倾向在当前高校的很多专业和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所体现,主要体现为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培养和人格养成,将教育变成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来开展教学,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不清楚、不了解,导致学生的人文知识虽然得到了增加,人文素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内容来体现。要发挥汉语言文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作用,就必须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筛选经典、寓意深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文章,对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受到感染和感召。例如通过学习《包法利夫人》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悲剧进行深入思考,摆正自己的人生方向,用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激励和感召自己,才能获得真正幸福的人生。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的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加入更多的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将其作为补充内容,例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引导学生理智地看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挫折,保持乐观、阳光的生活态度,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2.以人文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各种人文知识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只有立足于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发扬和传承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例如要经常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章和书籍,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背诵一些经典篇目,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背诵中提炼观点和感悟,并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要提高学生对文学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杜甫诗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中国古代思想史》《唐才子传》《新唐书》《旧唐书》中查找与杜甫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杜甫生活的时代,再广泛地阅读杜甫的诗歌,总结杜甫诗歌的特点,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心灵被净化。3.改善和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开展更多有益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消除不良心理。例如可以积极开展辩论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班报设计等。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传播模式非常熟悉,可以鼓励学生创设本班的公众微信号或者微博,将其作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将学生的佳作发表出来,鼓励学生多思多写。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为学生布置一些小课题。例如古代诗词中有关于茶的名篇佳句甚多,要求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对我国悠久的茶文化进行考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撰写小论文,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参考。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广泛地阅读与茶有关的诗词文章,感受茶文化之美,而且能够培养自身的钻研精神、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文学是通往人的心灵的桥梁,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教育视角,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学生能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念进行纠正,用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感染人、熏陶人、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理想、有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素质教育环境下,提升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8).

[2]胡艳.高职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J].语文建设,2012(14).

[3]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2014(12).

[4]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1(09).

[5]朱峰.有关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第9篇:当代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诚信 危机 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无信不立”、“言必行,行必果”等经典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是人们的道德风向标。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应该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恶意欠费普遍存在

当代大学生恶意欠费情况日趋严重。各大高校为了贯彻“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精神,在开学之初,纷纷开设“绿色通道”,申请学费缓缴等方式,但是有些学生将父母给其交学费的钱,用于平日的高消费,吃喝玩乐,拖欠学校各项费用。作为高职院校来讲,“2+1”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三年在校外实习,部分学生就是拖欠学费直到毕业之时才交学费。

2.贷款学生诚信缺失

各高校均采取各种“奖、贷、助、补、减”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当偿还贷款之时,部分学生则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频繁更换手机号码,工作单位等,银行催还贷款时,找不到本人,只得寻求学校帮助提供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学生的个人征信记录受到影响,同时对学校的名声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从校内的期中、期末考试一直到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等级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虽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对作弊行为有很严厉的纪律处罚,但是小部分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铤而走险。

4.弄虚作假情况严重

学术抄袭,小到作业,大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无一不存在抄袭现象,而抄袭的手段通常是百度、搜狐各大网站,复制粘贴,拼拼凑凑,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个人简历注水,各类证书作假,更甚者毕业证书亦能作假。为了获得国家资助,冒充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

大学生诚信危机还体现在,人际交往方面:借钱不还,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好吹牛;就业方面:随意违反就业合同,不辞而别等。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二、诚信危机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所致

(1)政治环境

社会媒体经常会曝光一些有权有势的党员领导干部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使得民众对党员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种不正之风会给大学生带来一定影响,左右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经济环境

失信现象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3)社会文化环境

假唱、盗版、兴奋剂、虚假报道、教育乱收费、学术论文抄袭剽窃等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出现路上有人摔倒,都没人敢去搀扶的“怪现象”,因为好人好事做不得,怕惹祸上身,这对大学生起到消极影响。

2.家庭教育乏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品德形成,父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都是多数是独身子女家庭,而绝大部分家长“重成绩,轻品德”,忽略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些家长任由孩子自由发展,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放任不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出违背诚信的事情,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诚信教育流于形式

现在,高校通过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及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就课程来讲,内容过于理论化,达不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就活动而言,形式过于单一,起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4.学生自律意识差

现在80、90后的孩子,他们个性张扬、较为叛逆,许多方面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顾虑其他人的感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虽然他们深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做不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的统一。

三、大学生诚信重建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一个政府讲诚信、公众讲诚信、人人讲诚信的社会大环境非常重要。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宣扬诚实守信之美德,批判各种违背诚信的行为,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之风。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加强诚信教育

首先,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按章办事,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中,明确诚信要求,对诸如考试作弊、拖欠贷款等失信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和惩处。其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书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建立诚信管理机制

2006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全国各商业银行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逃避还贷的现象,保障了经济的有序发展。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失信成本过低,赏罚不明。所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建立完善的征信奖罚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从入校到毕业的所有成长历程都在档案中详细、及时、完整地记录,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先、奖学金、入党等事宜相联系,也将作为就业时用人单位对于毕业学生的考量依据。此外,在校园中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搭建学生间的相互监督平台,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于诚信的重视,珍视个人诚信档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肩负重担,必须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小事开始做起,诚信做事、诚信待人,做到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相统一,实事求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整个社会讲诚信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