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竹影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竹影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竹影阅读答案

第1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思考,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了解一些中国画的常识,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一、学习方法导航

1、本文可通过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3、本文充满了童趣,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二、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3、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山水、人物画和西洋风景、人物画各一幅。

四、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童年唱着快乐的歌儿离我们远去了,那一段段往事常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童年时我们常和儿时的伙伴玩各种有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你是否想到这也是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呢?

今天,让我们一块来欣赏丰子恺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中国画”——《竹影》。

(二)整体感知

学生先轻声朗读课文,再思考:课文题为"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然后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

本文叙述了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几个少年在水泥地上做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及爸爸给我们讲画画的知识,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关于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多以儿童为画面的主人公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2、关于文中生、难字词的音、义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自读,查找工具书,小组内相互讨论补充、订正等方式得出满意答案

(1)、读音

惬(qiè)意水门汀(tīng)蘸(zhàn)口头禅(chán)参(cēn)差(cī)不齐

(2)、词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又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

2、品味赏析,体验童趣

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1)、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明确:

(1)、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2)、本文中除了写人物活动外,还涉及哪一方面的内容?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教师可当堂出示同一题材的两种画,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了解中国画跟西洋画的不同。

明确:

所谓“符号”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内容(所指),二是形式(能指),关键是内容,而不在于形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一)课堂小结启示

这部分内容由多个学生谈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而有的收获启示,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得出满意的答案。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而且更要善于创造美。这样,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拥有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朱光潜先生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个人,这个人已经完成了模仿阶段,现在他要真正的去创作,比如说他站在一丛竹前,现在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每人说一句话!

明确:

要画出竹的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要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

要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

2、课外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关于竹的诗文: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郑板桥题画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题竹石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居易《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五、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第2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古典诗词的形象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3年来,高考对形象类进行直接考查的情况情为:2011年有6处,2012年有5处,2013年有4处。

下面拟就近几年高考真题来具体探究古诗词形象类鉴赏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为“意的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指诗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鉴赏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蕴含的主观情感。所谓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鉴赏诗歌,通过跳动的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思绪。可见,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诗词的意境

众多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湖南卷第10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提问方式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3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②罅(xià):裂缝。③掉:摇动。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

(2)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

翻译:

4.以上诗文都描写了“水”,请从中分别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填入下面空格中。

(1)《次北固山下》(2)《小石潭记》(3)《观第五泄记》

5.根据诗文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1.D 2.B 3.(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瀑布在青色的石壁间飞泻,震撼着山谷。4.(1)平(或:绿);(2)清;(3)伟(或:疾)5.(1)思乡之情(2)而犹不忍去。

这是一道新颖的“古诗文阅读”题。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诗文一体化”阅读上。以往各地中考“古诗词赏读”与“文言文阅读”都是分块考查,前者侧重考查同学们对古诗词思想内容、情感主题的概括和理解能力,以及对生动传神的字词、蕴涵丰富的名句的品味赏析能力;后者则侧重考查朗读节奏停顿、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重要语句的翻译,以及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写作特色的简要分析等知识点和能力。而像这样围绕某一个专题将古诗与古文作为一个阅读整体来设题考查,是一次突破与创新。该题围绕“水”这一专题,选取了一首古诗、两篇古文,从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内容情感的概括和理解等角度,考查了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和“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但是,同学们千万不要被这类试题的表象所吓住。要相信:中考试卷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试题,它所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要求都不会超出教材与《课标》的要求。为此,一方面,命题者往往会设法将考点与同学们的课内所学相联系,唤起同学们的记忆。譬如这道题,无论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还是考点的设置,就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的特点,尤其是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还能突破阅读材料的界限,力求辐射效应,拓宽考查面。其中第1题借材料中“伐”“乐”“疾”“观”四个实词,分别引出了对《曹刿论战》《醉翁亭记》《公输》《岳阳楼记》等四篇课文中的相应实词的考查;第2题借课外材料“以面受沫”句中的虚词“以”,引出了对《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陈涉世家》《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四篇课文中相同词语的考查。

第4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一.关注文本本味,读出情感基调

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过两三遍后,我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无与乐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我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这些词语的意思、潜在的感情,反复朗读这些词句,一次次朗读体悟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渐渐品读出来了,课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调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来了。叶圣陶说过:“吟诵时,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二.展开丰富想象,读出作者境遇

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于对文本的读,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读中展开合理的联想想象,通过个性化的自我联想和想象,对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体验,引发学生心灵跨越时空界限,在读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读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读中激起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读中悟出作者起承转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境界。笔者在引导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当年月下的苏轼,走进文本,感悟苏轼写这篇文章时的内心世界。回归了这样的“本我阅读”后,课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场”,学生在区区八十四个字的文本中寻找到作者的感情变化,渐渐走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进而产生了解苏轼境遇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对苏轼当年被贬黄州的背景资料适当穿插介绍,学生自然会读出更多的感悟,丰富、深化自己“读”的境界,对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点词句,读出深刻内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些重点词语或重点句子体现出来的,高明的老师一定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这些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这些词句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用心灵促动心灵,用心灵感悟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从而体会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感情。在《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笔者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连发两问,却不回答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心情?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导学生,上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两问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明白这两问,是为下面作者抒发复杂的感慨做铺垫的。作者连发两问,却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答案不言自明。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在细致深入的阅读后逐渐融入课文,从“闲人”的字面意思,渐渐深入挖掘出“闲人”之“闲”在随缘自适的心情,排遣苦闷的心绪,旷达乐观的心胸。通过这样带着问题反复诵读,学生渐渐走进作品,进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四.领悟作品之美,读出最高境界

第5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小巷深处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巷深处(节选)

林莉

①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②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A.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③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④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B.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⑤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⑥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呼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

⑦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⑧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⑨“哦……这?”我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⑩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C.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问题一: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摘取文中的词语,梳理“我”对母亲感情的变化过程(均用两个字)。

满足——自豪——()——()——()

3、选文中划线的句子对母亲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你选择一处体味其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憧憬”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等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长大后厌恶家而离开家,后来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

2、沉默(回避)——厌恶(隔绝)——回来

3、如c处:外貌、神态描写。

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虚荣的深深自责。

4、憧憬的是:女儿成绩好会有一个好的未来,将来和女儿过着幸福的生活。

等候的是:等候女儿醒悟,回到她的身边,回到那小巷深处的家(意对即可)

5、表明“我”已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表达了“我”对母亲真心的爱(意对即可)

6、不好。

因为“小巷深处”是母女家的所在,是他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问题二:10、解释下面的词语:(4分)

落寞:

名正言顺:

11、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12、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

么?(4分)

答:

13、第三段中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4分)

答:

答案:

10、落寞:寂寞,冷落。

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

11、“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12、表现了母亲强颜欢笑的痛苦心情。

第6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①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囗鼓之音。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

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陡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②,宓子③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子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①潭部,谓湖南观察使。②裨谌谋野而获:《左传》载,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必使裨谌乘车以适野,谋作盟会之辞。③宓不齐,字子贱,为单父宰。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认为,一个人心头烦闷就会思虑混乱,如果眼光闭塞就会意志消沉。只有保持清醒宁静,才能做到事理通达而政务有成。

B.零陵县以前政事混乱,赋税繁多,导致百姓向州牧控告,而河东薛存义来管理这个县后,却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C.柳宗元在本文中,对零陵县令薛存义因山就势修建三亭,畅通道路,完备吃住等旅游服务设施的行为大加赞赏。

D.柳宗元在本文中提出了对“观游”与政事两者关系的看法,认为要处理好政事,必须要有供旅游休憩用的亭台楼阁。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一一比对即可发现D项中“必须要有”错误,本文只是论述了有旅游休憩之所对执政者有帮助。

参考答案:D

【阅读指导】

山水游记散文除写景外,还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寄寓作者对秀丽山河的赞美,或者抒发作者个人的感受情思,或者借山水发表议论。

那么,在具体阅读时,我们该如何鉴赏作者的情感志趣呢?

首先是要诵读、译读,感受散文的语言,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译读要有语境意识,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平时我们要注意夯实自己的文言文基础,如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句式等。这样在阅读文言散文时,才能读懂文章。译读的同时要注意理解文章内容,既要注意段落理解,更要注重整体把握,从而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

其次要注意感受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志趣。山水游记散文,与诗歌一样都要借助形象,不过两者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与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与升华。而散文写的景象着实具体,跟生活情景很贴近,给我们一种逼真的感受。山水游记散文常通过描绘景观来抒写游兴和感受,甚至在阐述哲理时也有很多形象的成分,包括语言的形象、举例的形象和情感的形象等等。因此分析鉴赏散文中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我们领会山水游记所表达的情感和所阐述的哲理的关键。如《兰亭集序》中的兰亭盛会的景象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王羲之的情感是平静、闲适的。又如《赤壁赋》中描写的江月景象衬托的是苏轼与客的快乐心境,与苏轼洒脱的胸怀相辉相映。

最后要分析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志趣。在弄清楚文章的形象后,我们可以从“情”“志”“理”入手,总结作者的见闻、经历,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是,抓住文章线索,逐段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想清楚文章哪几段是叙述、描写,哪几段是议论、抒情,哪部分是实写,哪部分是虚写。把握好文中写景、抒情和议论的文字间的关系,把握文章中的写实与写虚的关系,因为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

此外,还应关注文末的注释。有的文章末尾有注释,这些大都用来交代文章的出处、创作时间及时代背景,关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充分重视,不可视而不见。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

1.从宋子对“我”所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

答:

2.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答:

第7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1.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的理念。实践这种理念,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更要突破传统教学滞后的做法,尝试创新教学形式,教学设计就是其中的第一步。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但注重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而且更注重与文本对话的主体――学生,如果要在阅读教学法中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就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只有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精读、细读短文,更好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纸船》的阅读教学设计,就是我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上课前学生向我要求让他们自己设计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我"心乐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自读诗歌,思考练习,搜集资料,提出问题,深入探讨,各抒己见,相互评点,之后达成共同认识,明确了思路,(1)背诵《纸船》营造情境,明确纸船的三个象征意义,又播放全诗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其诗的意境。(2)讨论课题:①这是诗人冰心抒写的思念母亲之情的一首名诗,请你选择另外的事物,以"思念母亲"这个话题写一段话。②诗歌的那一节写得好:好在哪里?③第三节为什么写到母亲的梦境,有何作用?④如果你是导演,你来执导"电视诗歌――纸船",请你介绍一个(组)镜头,并给这个(组)镜头拟一个名字。⑤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结合文本想像一下,诗人冰心创作这首诗时的情景。⑥请你以诗中"我"的身份,拟一封家书,传达出游子对乡土,对亲人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这六个问题既围绕文本的"人文性"展开,扣住文本的工具性设置;又让学生实践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教学设计比板块式更合情合理,情境营造,既省时又切入情境,既温故又紧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课题设计,既能加深理解诗人的思想和作品的背景,又使内容紧凑集中,突出重点;既有层次性又能逐步深入,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潜在价值得到张扬,有利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创新。

2.引导学生对课文闪亮点进行品味欣赏

课文中的闪亮点就是课文中耐人寻味的地方,不少闪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背影》中对父亲蹒跚穿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山海经》时对"我"的心理描写,《晏子故事两篇》中关于晏婴语言的描写,《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个典型事例中对志愿军战士的动作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仔细推敲,引导学生品味、欣赏。细读起来,则如饮甘醇。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纪承天寺夜游》)教师若启发学生:短短三句没有一个月字,但句句都是写月,学生会马上注意到"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亮的清澈透明,它把无形的月光描绘成具体可触的积水,月夜露水的闪烁哪不是粼粼波光?"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婆娑的影子,人置身如此漂渺的世界,能不心动神驰?人是在水中?还是在月下?最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对这个闪亮点的品味欣赏,出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提出了深层次的问题:无声的月光,比作有波动的清水,给人以动感,如水一样的月光,人在月光下,又怎不是似鱼游其间呢?这一处探究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能从细微处有所感悟。这样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新性思维的灵光闪亮。

3.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丰富阅读教学创新方法

黑格尔说: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语文教师应肩负起培养这种能力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求单调的文学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光屏上放映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走进新课程时,应注意给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给学生想象活动留下足够的余地和空间,使他们有所发现,有所想象,有所创新。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摸索出了一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搭建合作探究创新的舞台,即调动学生感觉去感受、体会、领略文本中的意境。例如我教《核舟记》时,三学生上讲台表演船头三个人的表情与动作,两位同学先表演,一个扮演坡,另一个扮演黄鲁直,"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中间,接着他们做共同阅读一手卷状,"黄鲁直"指着手卷的右边说:"这边,你画的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坡"说:"正是,正是。""黄鲁直"又指着左边说:"这边,你画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坡"说"知我者,鲁直也"。第三位学生扮演佛印,"佛印",先做袒胸露乳,翘首昂视状,又表演左臂挂念倚左膝的动作,余味无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如我教《斑羚飞渡》时,先让学生细读课文,接着带领学生上微机课,绘图"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学生先自由在电脑上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接着在网上交流、讨论、评价、点拨,最后重新做出学生理想的图画存入自己的电脑中,……这样,教师教学有方,学生学得有趣。

第8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走向

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一、让小学语文反璞归真

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二、用好教材,超越教材,走向智慧

教材是专家依据“课标”要求精心编写的经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的教学范本,首先要用好教材。“用好教材”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凭借教材,传承文化,启迪心智;另一方面意味着超越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譬如,学了童话《丑小鸭》之后,一名小学生课后读了安徒生的原著,然后来问老师:“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都孵得‘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不正常’,当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对他喊‘让猫抓你吧,你这个丑八怪’的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得远远的吧!’我们的课本为什么一厢情愿地改写成了‘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这位同学又说:“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妈妈都爱‘丑小鸭’的。养母跟我说,我就是一个因为‘豁嘴’刚出生不久就被妈妈遗弃了的‘丑小鸭’。” 这位同学超越教材,挑战课本,给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改写者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不愿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看到人世的种种苦难,但是,苦难是这样如影随形追击着我们,我们不直面它,又怎能迎击它?

三、 师从教师,超越教师,走向智慧

一般说来,“闻道有先后”,学生应该向老师学习,但“弟子不必不如师”,有时,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因此,通过平等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与“学生式教师”。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的亮丽风景。请走进《白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则嫌黑。” 郭沫若把白鹭写得出神入化、美仑美奂,真可谓神来之笔、匠心独运啊!

生:这儿的描写算不上“独运”,因为它是模仿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我想谈谈对“模仿”的个人看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吟诵宋代诗人林逋的诗句时,有谁会想到它是“模仿”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当我们拜读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时,又有谁会想到那是出自意大利钦蒂欧的《夫与妻之不忠实》?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有创新,成功的“模仿”应该在原句的基础上别出心裁,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话,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士比亚,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师:我佩服你,因为你有个性,有主见,有思想。让我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明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说完,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真诚地拥抱!)

第9篇:竹影阅读答案范文

中秋节有一项必不可少的节目,那就是——猜灯谜,以此同时,各地都会开展有趣且好玩的活动,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2021最新儿童节中秋节灯谜以及答案大全,欢迎阅读!

儿童节中秋节灯谜以及答案1、举杯邀明月(打礼貌用语一)答案:请光临

2、皓月当空(打广东市名一)答案:高明

3、冬夏之交(打一节日)中秋

4、山水之间,一方独立(打重庆一地名)涪fú陵

5、掌声经久不息(打北京一地名)延庆

6、沫若乡间住处(打北京一地名)郭公庄

7、重点干起,秋前方成(打天津一地名)和平

8、雄踞山寨(打吉林一地名)公主岭

9、固若金汤(打河北一地名)保定

10、中国界首(打河北一地名)玉田

11、金乌西坠白头看(河南地名)洛阳

12、上下四方都无险(安徽地名)六安

13、发扬大协作精神(青海地名)互助

14、黄土变成金(打一节日)中秋

15、吕布一神射,刘备愁心宽(打一节日)中秋节

16、山旁隐现横空日,雨下埋香寂寞人(打一节日)中秋

17、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打一节日)中秋

18、华夏之后(打一节日)中秋

19、年终人口翻半番(打一节日)中秋

20、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答案:正大光明

儿童中秋节猜灯谜大全及答案中秋的明月怎样才能出现在手中呢? 答案: 掬一捧水

中秋夜再次握手(打一电影)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的月亮(打一IT术语) 答案:软盘

中秋大家一起看月亮(打一旅游术语) 答案:观光

嫦娥的漂亮衣服(打一服装术语) 答案:水袖

十五的月亮(打成语一) 答案:正大光明

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春末夏初(打一字)。 旦

冬初秋末(打一字)。 八

包头界首(打一字)。 甸

古文观止(打一字)。 故

争先恐后(打一字)。 急

儿童节中秋节动物灯谜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打一动物名) 兔子

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打一动物名) 狗

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一支香,地里钻。弯身走,不会断。(打一动物名) 蚯蚓

一样物,花花绿。扑下台,跳上屋。(打一动物名) 猫

沟里走,沟里串。背了针,忘了线。(打一动物名) 刺猬

肥腿子,尖鼻子。穿裙子,背屋子。(打一动物名) 鳖

船板硬,船面高。四把桨,慢慢摇。(打一动物名) 乌龟

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打一动物名) 鱼

一星星,一点点。走大路,钻小洞。(打一动物名) 蚂蚁

脚儿小,腿儿高。戴红帽,穿白袍。(打一动物名) 丹顶鹤

小小船,白布篷。头也红,桨也红。(打一动物名) 鹅

长胳膊,猴儿脸。大森林里玩得欢。摘野果,捣鹊蛋,抓住树枝荡秋千。(打一动物名) 长臂猿

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打一动物名) 蟹

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打一动物名) 蚕

尖尖长嘴,细细小腿。拖条大尾,疑神疑鬼。(打一动物名) 狐狸

为你打我,为我打你。打到你皮开,打得我出血。(打一动物名) 蚊子

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打一动物名) 蛇

背板过海,满腹文章。从无偷窃行为,为何贼名远扬?(打一动物名) 乌贼

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打一动物名) 麻雀

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打一动物名) 海马

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 海鸥

小时像逗号,在水中玩耍。长大跳得高,是捉虫冠军。(打一动物名) 青蛙

白天一起玩,夜间一块眠。到老不分散,人夸好姻缘。(打一动物名) 鸳鸯

姑娘真辛苦,晚上还织布。天色蒙蒙亮,机声才停住。(打一动物名) 纺织娘

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谁要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名) 黄蜂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打一动物名) 蚂蚁

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打一动物名) 蜗牛

你坐我不坐,我行你不行。你睡躺得平,我睡站到明。(打一动物名) 马

穿着大红袍,头戴铁甲帽。叫叫我阿公,捉捉我不牢。(打一动物名) 蜈蚣

沙漠一只船,船上载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打一动物名) 骆驼

身穿绿色衫,头戴五花冠。喝的清香酒,唱如李翠莲。(打一动物名) 蝈蝈

头胖脚掌大,像个大傻瓜。四肢短又粗,爱穿黑大褂。(打一动物名) 熊

个儿高又大,脖子似吊塔。和气又善良,从来不打架。(打一动物名) 长颈鹿

鼻子像钩子,耳朵像扇子。大腿像柱子,尾巴像鞭子。(打一动物名) 象

远看像黄球,近看毛茸茸。叽叽叽叽叫,最爱吃小虫。(打一动物名) 小鸡

兄弟七八千,住在屋檐边。日日做浆卖,浆汁更值钱。(打一动物名) 蜂

皮白腰儿细,会爬又会飞。木头当粮食,专把房屋毁。(打一动物名) 白蚁

身上滑腻腻,喜欢钻河底。张嘴吐泡泡,可以测天气。(打一动物名) 泥鳅

长得像黄菊,引诱小鱼虾。触手捕食物,舞爪又张牙。(打一动物名) 海葵

像鱼不是鱼,终生住海里。远看是喷泉,近看像岛屿。(打一动物名) 鲸

两眼如灯盏,一尾如只钉。半天云里过,湖面过光阴。(打一动物名) 蜻蜓

黑脸包丞相,坐在大堂上。扯起八卦旗,专拿飞天将。(打一动物名) 蜘蛛

驼背老公公,胡子乱蓬蓬。生前没有血,死后满身红。(打一动物名) 虾

像猫不是猫,身穿皮袄花。山中称霸王,寅年它当家。(打一动物名) 老虎

身长约一丈,鼻生头顶上。背黑肚皮白,安家在海洋。(打一动物名) 海豚

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天亮睡大觉。(打一动物名) 猫头鹰

腿长胳膊短,眉毛遮住眼。没人不吭声,有人它乱窜。(打一动物名) 蚂蚱

头插花翎翅,身穿彩旗袍。终日到处游,只知乐逍遥。(打一动物名) 蝴蝶

身子轻如燕,飞在天地间。不怕相隔远,也能把话传。(打一动物名) 信鸽

脚着暖底靴,口边出胡须。夜里当巡捕,日里把眼眯。(打一动物名) 猫

头前两把刀,钻地害禾苗。捕来烘成干,一味利尿药。(打一动物名) 蝼蛄

四柱八栏杆,住着懒惰汉。鼻子团团转,尾巴打个圈。(打一动物名) 猪

生的是一碗,煮熟是一碗。不吃是一碗,吃了也一碗。(打一动物名) 田螺

头戴周瑜帽,身穿张飞袍。自称孙伯符,脾气像马超。(打一动物名) 蟋蟀

身穿绿衣裳,肩扛两把刀。庄稼地里走,害虫吓得跑。(打一动物名) 螳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