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处处是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一位老师,你似乎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时时刻刻给你传授知识,使你受益终生。这位老师就是生活。你会在生活中得到知识,受到启发。
我们小学生在忙碌学业的同时,也应在鸟语花香的大自然里停留几步。我特地抽出时间,骑上我的单角车浏览街市风景,踏进深幽的丛林,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我在一棵茂盛的枫树下停住了,它的美丽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使我不得不多看上它几眼。它那婀娜的姿态,火红的色彩,顿时让我感受到了深秋的韵味。一阵凉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好似飞舞的蝴蝶,偏偏升腾起来,最终拥入了满怀秋意的大地的怀抱中。我顺手拿起了两片落叶,它们已经红透了。我把它们对起来做比较,发现它们虽然在一棵树上,但并不相同。我又捡了其它落叶来验证,发现每片树叶都有各不相同的形状。这时,我感慨万分。啊!亲爱的人们,一棵枫树哺育了千万片枫叶,枫叶的样子竟然会不雷同,不相仿。而是倔强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每一片枫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呀!多么个性的枫叶啊!我将一片枫叶轻轻夹在书里,作为自己最宝贵的珍品。我突然止住了脚步。如果我们像枫叶一样具有个性,那么我们的想法会与众不同,我们的理想颇具创意,我们的人生也就充满魅力。像蝴蝶飞入花丛,像泉水流进山谷。由此,我的心情像天空中欢腾的海鸥,悠然自在……
生活又为我添加了精彩的一页,枫叶给了我人生新的感悟
河南兰考第1小学五年级:&&&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土壤,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体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从生活现象中去找数学,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使数学问题看得见、摸的着、听的到,使本来复杂枯燥的问题得以生活化,学生的探索欲望高涨,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感到数学亲切、自然、具体、现实。
案例1: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种方案降价较多?
案例2: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自己家设计某样东西(如窗台、台布等),也可以为学校设计花坛,给学生具体的一块正方形地,要求种花面积是花坛的一半,怎样设计?若给出几种草的价格,总费用为一千元,又怎样设计?
二、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来教学,利用环境来教学,把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和数学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合理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情境,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加工、补充、整合、重组,从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正在进行足球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们课间讨论的热门话题。因此,笔者便选用中国足球队在小组赛中比赛的场景制作了一段课件,上课时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把学生带进比赛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的比分情况,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从而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并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从而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徽标、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指导学生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组合,打通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这样会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新知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数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体会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操场上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设计一道题:“用2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让学生先各自拼图,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样的长方形图,就拼成什么样,再展示各自的作品,学生会摆成各种形状,然后根据摆的图形计算各自的周长和面积。最后引导大家说一说:你在拼一拼、算一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在哪些物品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出周长和面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二、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如在教学打折时,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进行换季倾销,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联系;运用;情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只有当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贴近现实生活,下面就数学教学与生活有效结合的艺术技巧问题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尤其是一些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巧妙体现于数学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原来是自然、亲切、易懂的一种学习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相似图形》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拍照”引入。师问学生:“大家都拍过照,照片中的人和你自己像不像?为什么它比你本人小得多,而看起来却一模一样?”有的学生会认为照的是自己,当然就像自己。抓住这个契机,教师可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某一物体缩小或放大而又不改变其模样。由此自然引出相似图形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探究新知感兴趣,对相似图形也有一个初步印象。再如教学《相交线中的角》,本人先收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图片,如:大桥的中桥梁与桥面;建筑工棚里的脚手架,城市中心两条横街与一条纵街相交的俯视图等等,并将重要的线条突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里面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从而形成八个角。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要你去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也时时体现现实生活。从而缩短数学与学生内心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二、 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知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
数学书本提供的只是教师教学的一条基本路线。如何设计,如何组织甚至如何传送里面的数学信息,还要看教师的精心处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变恐惧为亲切,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可以先让学生准备四支小木棒(两支等长的短木棒及两支等长的长木棒)和六条橡皮筋,课堂上教学生长短长短顺次首尾用橡皮筋绑住,然后让学生在摆动图形中,通过观察、测量,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这样亲身体验和感受物体的形状,更有利于学生弄清楚这些图形的特征。这种生活化形式的教学,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留给学生更广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学得主动、积极,善于发现、探索和创新。
三、 生活化的课堂管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满堂灌、填鸭式,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让学生有问不敢提,有苦无处诉,严重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正常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以父母式的关爱,兄长式的支持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通过谈话法、调查法、自我归纳法等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从而进行自主式、探究式、研究性的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生活,一旦掌握了知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纳入数学轨道,从数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从而更深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完全可以指导学生的思维走出教室,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去发掘、去体验、去感知,例如在《一次函数》应用教学中看下面的问题:移动公司开办两种业务收费服务,一种是月租金2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是没有租金,每分钟0.6元。你认为哪种收费服务方式比较合适?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讨论比较后,容易发现,选择哪种收费方式取决于通话时间,从而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们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好的学数学、用数学。
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
关键词: “生活化” 初中政治课堂 教学模式 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与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完全剥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有所用”,即在生活中挖掘知识内涵,并在生活中体现知识的力量与价值。生活,是各种教育生长与繁殖的土壤,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如同没有根基的大树,枝繁叶茂只是表面现象,一旦受到现实冲击瞬间就会分崩离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亦不例外,思想政治知识的源头来自于生活,而思想政治最终归宿也应用于生活,实现政治思想和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理论基础,也是终极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围绕发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任务,加快思想政治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科学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现谈几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一、充分认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有许多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这种观念严重偏离现代教育主旨。我们可以把生活看做是一部文学作品,严格来说,教育仅是这部作品中的组成部分。学生即是读者,而教师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引导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二是引导学生从知识中认识生活。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假如教师的教学背离生活,学生数年的学习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也不会对他们形成任何帮助,当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之后,势必重新学习。因此,教师要读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内涵,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性格特性,充分体现教材知识的全面性,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将学生打造成为全面性高素质人才,将课堂打造成为具有知识与生活双重指向的综合性课堂。
二、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
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就必须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深挖教材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开展教学工作。
1.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创建情境是将教学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通过模拟场景或围绕某一课题,以问题引导或教学道具等有效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般的奇妙心理,从而提高他们对课题的兴趣。如在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课时,笔者将课堂模拟布置成《百家讲坛》的场景,为学生营造一个倍感熟悉与轻松的生活氛围。笔者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名学生充当“讲师”的角色,其他同学则扮演观众,各个小组的“讲师”轮流上台,模仿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的情景,让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思想内涵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还通过“寻找爱”的话题,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去发现和体验自己与他人之间爱的传递,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就是“学会爱人与被爱”。又如笔者在教学《我与老师交朋友》一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一些与老师不能沟通的地方,甚至矛盾的地方,然后谈论解决方法,再用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动中了解知识。
2.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不断变化与发展的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成为我们进行政治教学的“素材”,不管是涉及领土争端的时事政治,还是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都可以作为有效资源被引入到政治教学中来。如在讲“文化习俗,多姿多彩”一课时,笔者结合“2008奥运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领略不同文化习俗的学习空间,多媒体将奥运会会旗和各国的国旗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奥运会会旗五环相连象征什么意义?在教会学生识别各国国旗的同时,引入不同国家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感恩节其文化内涵是为了感谢上帝对生活的恩赐,因此会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火鸡庆祝;埃及的代表性建筑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印度的佛教是世界文化因素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等。通过这些,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差异,感受到课堂与社会、个人与世界的联系,并学会认同与尊重,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思想。
3.组织生活化课外实践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
G633.2
构建生活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后对思想品德课的要求。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爱生活、爱学习的好习惯,还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氛围呢? 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探讨在课堂上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所谓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即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学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在与生活世界与他人的沟通中学到知识。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要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确定合理、能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需求的目标体系,才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制定“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了解到学生们普遍遭遇过买到假货、商品缺斤少两、合理退货却遭商家刁难而不知如何维权的事情。于是笔者把“在消费生活中要积极参与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列为本课的情感目标之一,还拓展了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聪明”起来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还谈了自己和家人在购物时的一些“聪明高招”,供大家在消费时参考。融洽的课堂气氛、求知的眼神和获得解决方法之后的满足感让笔者记忆犹新。课堂活动围绕生活化教学目标展开,目标的制定来源于学生生活,目标的实现又服务了学生的生活。
2.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门基于事例、基于生活、基于问题的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从发生在学生自身或学生周边的生活事例入手,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那些W生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例用于课堂教学,既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同样的权利 同样的爱护”时,笔者播放了我校开展的一项阳光体育运动―― ―“校园跑操”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视频中的我们在行使什么权利?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变得形象、逼真,让学生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理性化,上升到行使生命健康权上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能增强课堂生活气息,引发学生的思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学科能启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做出理性的思考。为了适应这门学科的特点,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当贴近生活,让空洞的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便会有深入的全面认识,也能找到具体实例作为参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教材入手,把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找出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例如,在讲到《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在以往的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挫折,这些挫折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他们最后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挫折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些什么。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适当举一些生活化的事例让学生进行与书本知识的对照解读。例如,在讲到《交往艺术新思维》中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时,我会向学生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宽容的美好品德的事例,如有一次和其他人去勘察地形,传令兵手拿红旗边跑边让别人让路,其他士兵都让开了道,唯有一个士兵坐着不动。见了喊了一下让他让开,那名士兵起来就给了他两拳,没有责怪他,只是绕过他匆匆赶路。后来,传令兵将他捆住却被毫不在意地释放了。通过这则故事,学生们能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具体了解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4.教学过程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新课的导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引入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去感同身受,主动地去发表意见,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就比如,教师在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初一上册第七课的《追求高雅生活》新课导入时,可以事先去下载网络上的幽默视频,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一下子就能吸引到学生的目光,接着在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去说说身边幽默风趣的人或事情,通过这一话题的讨论从而无痕的引入了该章新课。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应用情境创设法,有效的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完整体验到生活的真实情节,去感受到知识蕴含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不只是存在于教材书本当中。
2.5课外延伸生活化
课后的作业是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在上完新课后,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延伸生活化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找出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一些生活气息浓烈的课后作业。如在在学习《身边的诱惑》一课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要布置学生去调查发现生活中不良诱惑的作业,并且分析问题出自何处,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实施方案等,接着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这些参与社会的活动,深化学生的社会认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在课后,通过学生访问、调查,以作业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消化和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并且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环境,提高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源泉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要密切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不断地理解和体验现实世界,从而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 生命和生活的认识,茁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 寻找“动点”
1.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3.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二、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
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3.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 解决问题
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关键词 生活经验 教学生活化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件编号:1003-7586(2011)07-0016-03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15g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g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g盐全部摄入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摄入。生活之于教学,犹若汤之盐。教学需要融于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构建生活化的生物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人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与生活实际中寻找结合点,以此展开教学,启迪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强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生活化的事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索。通过回忆生活情境,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并将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解释生活现象。因此,要落实“生活化”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案例1: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由于“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等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笔者先列举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出门前从电视上了解天气预报,“电视”是“天气信息”的载体,坐公交车看站牌上的交通路线,“站牌”就是“交通信息”的载体;看书读报,“书本、报纸”就是文字、图片信息的载体。这样就容易理解遗传信息也要通过载体表达,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2:在“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备课时上网查找有关餐馆野味买卖的资料、上课中让学生观看电视台记者偷拍的加工野味的影像资料,然后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有关猎杀、买卖、食用野生动物的所见所闻。学生的情绪高涨,并且真切地感受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迫切性、必要性,从而认同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法》,并提出了许多防范和打击偷猎及买卖野生动物的建议。
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寻求有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学生就会感觉生物学知识生动、鲜活、离自己很近,就乐意去学,教学效果就好。
2 以实践作为认知起点,打开书本与生活的通道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不要再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要做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一切从学生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驾驭教材,打开书本和生活的通道。
2.1抛弃“白板学说”,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往往将学生看做是“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掌握了大量的“本土知识”。简单地说,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对待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已经存在的知识不仅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而且因为许多来源于切身的生活经验,学生往往会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观念深信不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无视学生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已有理解,仅从自身的角度设计教学,那么学生认知结构中存在的这些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同时,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概念反过来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
案例3: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各种各样的花,但对花的结构缺乏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一提到花,就想到美丽的花冠,甚至认为花冠是花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上观察花的结构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突出花的主要部分一雄蕊和雌蕊,使学生有秩序、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之后,让学生认真绘出花的各部分结构简图,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花的结构的认识。
案例4:“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节,在识别果实的结构时,由于学生对植物器官的结构及发育过程缺乏全面的认识,又由于受到日常习惯说法的影响,许多学生会将部分植物的根(如萝卜)、茎(如马铃薯)误认为果实,或将部分植物的果实(如玉米、小麦)误认为种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果实结构的观察活动,充分利用食物、教科书中的插图等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弄清果实的结构,并通过对果实、种子、根、茎的结构、发育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区分果实和其他器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接受正规科学教育之前,头脑中已经具有的那些概念理解其实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长出新的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2.2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生物学
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把生物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生物的学习。
案例5:学习“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小学自然课学过的知识人手,让学生回忆家里的蔬菜、水果放置久了失水成萎焉的状态,再举许多生活中的事例“煮菜时不放水,锅里也会有很多水,水从哪儿来?”“到菜市场买菜,往往会挑叶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菜,这是为什么?”,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举以下生活事例:萝卜放久了会空心;水果放置久了,味道会变淡;潮湿的种子堆里会发烫,这是为什么?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2.3巧妙开展生活化的游戏活动,揭示生物学知识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生物教学中通过真实有效的活动,启发学生明理,就是学生“做中学”的一种体现。
案例6:在执教“人的性别遗传”时,书中有一幅“人性别遗传的遗传图谱”图解。备课时,笔者考虑了多种方案,最后选择用游戏展示其过程。一个不透明的饲料袋A中装有白色的围棋子(表示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另一个不透明的塑料袋B中装有等量的黑色和白色的围棋子(表示男性产生的细胞)。每两个学生上讲台分别从两个塑料袋中取一枚棋子,如果两枚旗子的组合是白色和黑色,则表示后代为男性,如果两枚旗子的组合是白色和白色,则表示后代为女性,最后基本得出后代的性别比例接近为1:1,游戏结束,结论正确,师生皆鼓掌叫好。
2.4运用探究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生活
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先由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步骤,分别探究同样的新鲜苹果在下列三种情况的保鲜效果:室温、低温;隔绝空气、不隔绝空气;干燥、湿润。并填写表1。
通过比较各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水果保鲜的适宜条件:低温、低氧、适宜的湿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探究保存大豆种子的方法,让学生借鉴上面实验方案,自主设计、大胆实施,加深了解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的一般程序和遵循的原则,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实验器材的选定、实验结果的预测、实验结果的观察等基本技能,从而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
为了响应新课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老师一直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师深思。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并长期坚持,因此老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老师想要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先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喜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只是有学习兴趣也许学生的学习意愿只能是一时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进行生物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能有一个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不断进行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自主对实物以及模型进行观察
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实物以及模型,学生会有较多机会对实物与模型进行观察,所以这一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中的重点,老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学习方式。以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观察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栖息地特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成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出自身的质疑,并由演讲同学进行解答,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则只需掌握课堂节奏与纪律,并适当提供帮助即可。这样自主观察、整理资料以及解题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使下,观察更加细致,养成良好地生物学习习惯。
三、使用游戏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稳定性以及耐性还没有完全定型,一味让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生物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动物聚会”这一自主学习游戏。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并自主对其运动特点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其次要学生模仿自己选择的动物来进行“聚会”,并由其他同学来猜测其扮演的是何种动物,再一起对这种动物的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终知识点学习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这种自主游戏活动时,必须要先对本次游戏的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中心对游戏各个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活动的实际开展质量,否则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违背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初衷。
四、课后自主学习的开展方式
课后的自主学习多以知识点复习为主。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顺生物知识点的能力,一般老师都会在教学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但这种复习方式为了照顾所有学生,复习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复习质量与预期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复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学习的薄弱点,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能够确保最终复习的效果。在开展自主学习复习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启发性复习题目,来帮助学生复习。例如在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家中养了一盆绿萝,请大家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绿萝会发生呼吸、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呢?”这种启发式的题目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思考以及知识回顾之后,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这三种作用产生的条件,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老师也是用这些问题达到理想的复习教学效果。
结束语
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学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初中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在愉快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自主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具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朱兆军、薛松. 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生物学,2015(06):13-14.
[2] 周颖. 生物课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