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快速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它的基础是英语单词的快速记忆,因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单词,有方法使单词记得快了,与单词有关的英语学习当然学得快了,但这里专论英语快速学习不单是从这个方面说的一种概念。
当然这里的英语快速学习也不是想让4-5年制的大学英语专科学习缩短成2-3年的概念。
我的英语快速学习法是指对某种范围的英语学习希望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
诸如旅游英语,餐馆英语,办公室英语等等。对这些英语已经有专门的单词列供学员记忆,若能快速记到一定程度已经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但这里又提出了快速英语学习就是说不仅仅在于单词的记忆的快速上,而是希望能联系到有关专题的课文的学习上。
换句话说,这个课题是从英文专题着手探讨出一套方法使这个英文专题能在短期学习到一定的程度。
基本原理:任何专题都是以文章组成,本课题不涉及文章本身的专业性,逻辑性,语法结构,只涉及文章是由单词组成的这个方面,把该专题有关文章的所有单词列出(至于怎样列出单词已经有专门程序解决,一般情况下1-2天能完成)。把这些单词用于我们已经系统化的单词测定与识记的程度进行高速有效地记忆,再回到有关文章进行阅读学习,这种阅读与单词记忆可以分段进行以配合不同情况,通过实验确实能达到快速学习的目的。
操作过程
1.拿到学习材料;
2.列出材料中所有单词;
3.配所有单词的中文意义;
4.把带有中文意义(必要时可带上词性与音标)的所有单词写入数据库;
5.用单词测定与识记记忆程度的程序,对以上数据库进行测定与训练;
6.训练到一定程度后阅读学习材料;
7.配以其他学习资源以达到必要的学习效果。
实例:有位教师英文程度很差(大学学的是俄语),想辅导学生SAT数学,但SAT的数学英文名词很生疏,用字典反复对照学习进步很慢,一天学不了几页纸,前面查过字典的单词到后面还要查,几年下来仍然无法顺利读通SAT的数学教材。
借用英语快速学习法,把SAT的每一个章节的英语单词做成单词列,一个章节总共有1000个单词左右,用测定与训练程序作第一次测定,每一个单词用4秒钟判断知与不知,4000秒后选到500是不知或不熟的,另500个是简单的,这4秒钟判断过程是电脑化的,接下来对500个单词进行识记训练,第一次训练是每6秒钟识记一个单词,花时3000秒钟,再测试一次亦是3000秒,只剩下200单词是比较难的了,再用同一程序用6秒(或长或短)左右进行识记训练,再测定一次,只剩下40个单词总是不能记到有信心的地步,最后对此40个单词使用索引法记忆花时1小时,再把500个单词进行测定已能达到95%的记忆程度了,记错的5%单词在程序里有储存,再识记几遍就进入这一章节的英文阅读,发现大部分的数学题都能理解了,只有少数的题目因英文与中文的说法上的差异而卡住,经熟手一指点就通了,几年都无法解决的英文学习问题2天里就解决了。
到第二章的学习,因为有第一章学习后的个体单词数据库的存在,当拿到第二章大约1000单词后与个体数据库做一下“差分”,拿到的差分单词库只有400单词了。
到第三章的学习,差分单词库只有200多个了,一天的识记训练后就能进行英文专题的阅读。
关键词 词汇学习;快速映射;贝叶斯推理;自我监控
分类号 B842.5;B844
1 “快速映射”(fast mapping)问题的由来
词汇学习是语言获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同语音、语法的学习相比,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更加持续的过程,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期。词汇学习对语言获得以及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词汇习得的年龄会影响以后的语义加工过程(Hemandez&Li,2007)。词汇量大小可以预测将来的语法发展(Levy,Gottesman, Boroehowitz,Frydman,&Sagi,2006;Sansavini et al,2006)。来自不同母语样本的研究均表明,语法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年龄的函数,同时也非常依赖词汇能力(Hemandez&Li,2007;Sansavini et al 2006)。此外,词汇量还与一般智力之间高度相关(Levy etal,2006)。因此,考察词汇学习过程对于语言获得以及其他有关认知能力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儿童大约1岁时说出第一个词,到18个月的时候词汇量开始大幅增长,自此到6岁,英语儿童平均每天要学习9个新单词,几乎在醒着的时间里每小时学会一个新单词(Carey,1978)。在儿童早期语言发展过程中,养育者会在日常生活中重复“bye-bye”以及物体名称等词汇,但两岁以后这种重复的听觉练习逐渐减少。儿童必须通过在正常语言环境中倾听他人的谈话而学会大部分单词,并且每学习一个新词都需要在头脑中作大量关于该词的信息表征。儿童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Carey(1978)通过研究证明,儿童第一次听到一个生词就会将这个词和一个可能的意义联系起来,因此首次将儿童猜测词义的这一过程称为“快速映射”(fast mapping)。后来,研究者将“快速映射”定义为通过最小限度地接触(minimal exposure)某一新单词而快速构建该词的句法、语音以及/或者语义表征的能力(Carey,1978)。虽然“快速映射”最初是通过研究儿童词汇获得而提出来的,但是它在成人词汇获得中也同样存在。通过对比儿童和成人学习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研究者进一步将词汇学习过程划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词汇分割(word segmentation),即学习者要能够从听到的连续语音流中将目标单词分离出来:二是对词汇(口头的或书面的)和它可能代表的意义(word-reference)做出快速映射;三是一个更长期的扩展过程,指在快速映射的基础上,通过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多次遇到这个词而不断完善该词的信息表征(Hoff&Naigles,2002)。其中,“快速映射”是词汇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词汇学习的效果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有研究表明,即使对于特殊儿童,如盲人、自闭症儿童,快速映射能力对他们词汇量的大小都有影响(Lederberg Prezbindowski,&Spencer,2000;McDuffie,Yoder,&Stone,2006);而且它对于早期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也有类似的影响作用。此外,快速映射能力本身还可能是一个通过词汇学习不断进行正向反馈的过程。最近,有研究者通过对16-18个月儿童的纵向研究发现,通过学习一组新词能够促进后来学习另一组新词时的快速映射过程(Gershkoff-Stowe&Hahn,2007)。这样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早期词汇学习可能有助于提高儿童进行快速映射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推动词汇学习和语言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可以通过快速映射学习名词(Kay-Raining&Chapman,1998;Houston-Price, Plunkea,&Harris,2005)和动词(Cleave&Bird,2006)。这些研究采用了结构化实验任务,而且控制了词汇,所指(word-reference)之间的配对。那么,词汇,所指之间的这种映射过程到底涉及怎样的问题呢?Quine(1960)是这样描述词汇学习者所面临的难题的:根据儿童所获得的信息材料,对一个单词的意义可能形成无数种假设――比如当儿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时听到“Gavagai”时,这个词可能表示的意思有很多,如“兔子”、“白色的”、“耳朵”或“奔跑”。那么,为什么儿童会更倾向于认为“Gavagai”这个词代表的意义是“兔子”而不是其它呢?为了解决类似这样的疑问,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设并作了实验论证。
2 影响“快速映射”的认知因素
2.1认知空间的限制原则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有一种理论取向认为,儿童具有一些先天的认知策略,依靠一些原则和假设来缩减单词可能意义的范围,从而促进词汇获得过程(Golinkoff Mervis,&Hirsh-Pasek,1994;Hollich,Golinkoff &Hirsh―Pasek,2007)。研究者将这类理论称为“限制,原则理论”(constraints-principles theories),也有学者称之为“假设-剔除理论”(Hypothesis Elimination)。
研究者提出了几类不同的认知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whole-objectassumption)。儿童往往倾向将新单词与客体的整体而不是部分或一些属性特征匹配(Golinkoffet al,1994)。最新的实验表明,即使某个物体包含两部分并且有一部分在视觉效果上非常显著,12个月和19个月的婴儿听到一个新词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将物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Hollich et al 2007)。第二,互斥原则(mutual exclusively assumption)。儿童在学习新单词时往往采用“互斥”原则,假设客体只有一个名称,因此将新单词与没有命名过的客体匹配(Markman& Wachtel,t988)。第三,“分类组织原则”(taxonomic organization)。研究表明,9个月的婴儿就期望不同形状的物体必须用不同的可数名词来标记。由于形状这一性质是提示类别成员的标志,因此这一结果表明,婴儿在一开始进行词汇学习的时候就期望不
同的标记能表示不同的物体类别(Dewar&Xu,2007)。
限制-原则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可以根据少量的例子而获得词汇的意义,因为,这些认知原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剔除多余的假设,在剩下的假设空间中寻找词汇的意义。比如,当儿童看到一只小兔子奔跑同时听到“Gavagai”时,他们更倾向认为“Gavagai”指代这只小兔子而不是“耳朵”或者其他部分的特征,也不是指环境中别的已经命名过的客体。但是,这些似乎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儿童学习新单词的快速过程。
2.2自我监控能力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在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过程中,学习者听到一个生词的读音后,需要在多种可能的意义之间进行选择或经过整合而确定该词的意义,这涉及到一个认知控制过程。研究人员结合了来自行为学、发展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模型方面的证据认为,儿童在4岁左右似乎存在一个领域一般性的大脑加工能力转变,使得儿童的学习模式和学习能力有了质的转变(Ramscar&Gitcho,2007)。
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4岁儿童开始能够完成多种不同的实验任务。比如,在交叉匹配任务(cross-mapping)中,4岁儿童可以同时认识到物体的对应性和位置的对应性(如,在OXO-XMX配对中,第一系列中的x物体和第二系列中的两个x物体的特征相对应,同时第一系列中的x和第二系列中的M又有位置上的对应关系,因为它们都处于中间位置),而3岁以前的儿童却只能认识到物体特征的对应关系(从x物体到x物体)(Loewenstein&Gentner,2005)。在二元选择任务(binary choice tasks)中,儿童由过去的全或无判断(或者随机轮流判断)转变为根据两个位置出现目标物体的概率而做出下一次判断(Derks&Paclisanu,1967);具备了分辨表象和事实的能力,能够通过错误信念任务(Resches&Pereira,2007)。这些变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涉及从多种备选反应中选择或者整合出一个反应来(Ramscar&Gitcho,2007)。
4岁儿童在这些涉及反应选择(responseselection)的任务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变可能与他们对反应一冲突(response-conflict)进行加工的能力相关。在认知神经方面的最新发现表明,在生命的第四年,额叶(frontal codex)的成熟导致儿童的信息处理方式产生了一个定性的转变(Posner,2005)。这些变化使得儿童能够监控错误反应和反应一冲突信息,并在二择一情景中选择与环境适宜的反应。对子目标的分辨和整合、以及形成和操作更高级的关系表征的能力均随着前额叶(PFC,the prefrontalcortex)的成熟而发展。
虽然在快速映射过程中也同样涉及从不同的子目标中进行选择或者整合,但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到底如何影响词汇-意义的映射过程仍然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事实上,成人采用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妨碍他们学习词汇的快速映射过程。他们可能利用更有效的认知策略来进行词汇学习,比如下文将要提到的贝叶斯推理模式。
2.3贝叶斯推理模式对快速映射的影响
贝叶斯公式表示在x事件发生的基础上,重新判断h事件发生的概率,即试验后的假设概率:
其中,x类事件只有在h类事件中的某一件发生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p(h X)表示在x事件发生的基础上判断h事件发生的概率;p(h)表示h事件发生的概率,即先验概率。贝叶斯推理就是指在)(类事件发生的基础上重新判断h类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推理过程。
心理学家们试图验证人类的心理推算过程是否符合贝叶斯定律。早期研究表明,即使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成人也多半不能解决贝叶斯推理任务。例如,医学院的大学生在著名的疾病诊断问题上的正确率低于10%(Schwartz,Gorry,Kassirer,&Essig,1973)。然而,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表明,用自然频率表征代替百分比概率表征以后,普通成人被试完成贝叶斯推理的正确率上升至约50%(Gigerenzer&Hoffrage,1995)。随后,朱莉琪等以儿童为被试进行了研究,发现约有20%的四年级被试,40%的五年级被试和超过一半的六年级被试能够解决自然频率表征的贝叶斯推理问题(Zhu Liqi&GiRerenzer,2006)。
类似的,研究者通过自然频率呈现的概率表征考察了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过程,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儿童以及成年人)可以通过少量的范例迅速学习那些意义相互交叠的新词汇(Xu&Tenenbaum,2007)。这个研究的实验材料是通过计算机屏幕给被试呈现45幅真实物体的彩色数码照片。这些图片按类别从属关系分为三个水平:高级水平(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如“动物”,包括猫,狗,蜜蜂等),基本水平(basical-level categories,如“狗”,包括拉布拉多猎狗,短腿猎犬等),从属水平(subordinate-level categories,如几只短腿猎犬)。所有图片分属动物,蔬菜,交通工具三大类。这45张图片有21张分配在训练阶段;另外24张分配在测试阶段,其中包括6个高级水平的物体,6个基本水平的物体和12个从属类别的物体。实验程序是每次给被试演示一个单音节假词(这种词是人造的,它符合词的拼写规则并且可以成为一个音节)的物体实例(比如:告诉被试说,这是一个“fep”),给出的实例可能是一个或三个,分布在三个水平;然后要求被试帮助找出在剩余图片中的所有同类物体(比如,请被试帮忙找出图片集中所有的“feo”)。研究者考察了成人组(大学生)和3,4岁儿童在这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成人会根据主试所提供实例的不同(一个或三个)而调整自己的判断,他们的反应模式与贝叶斯推理所预期的模式非常吻合;而3,4岁左右的幼儿则呈现不同的推理模式。
这项研究很好地考察了词汇学习者的快速映射过程。在该实验任务中,被试需要通过很少的实例(一个或三个)来猜测一个生词的意义;而被试所猜测的这个单词的意义范畴则可以通过他/她所选出的同类物品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准确探查被试对词汇意义的理解。由于实验材料中采用的都是人造假词,这就排除了词汇频率和被试对词汇的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显示,成人学习新词汇的时候同样存在快速映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了贝叶斯推理的学习模式。关于3、4岁的儿童为什么没能按照成年人所表现的贝叶斯推理模式来进行词汇学习的快速映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早期词汇学习者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加工方式(Xu&Tenenbaum,2007)。
3 影响快速映射的语言环境因素
注重环境因素的这一类理论认为,词汇学习者可以利用环境中的语言或非语言线索来进行联结一学习(associafive-lcarning)(PltmkeR,Sinha,Moiler,&Strandsby,1992;Xu&Tenenbaum,2007)。
首先,使用频率可能是影响整个词汇学习过程(包括词汇分割和快速映射)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儿童可以通过计算单词与环境中参照物同时出现的频率来积累词汇。事实上,即使是8个月大的婴儿也可以对他们听到的假词的发音模式做出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Saffran,Aslin,&Newport。1996),在随后的测试任务中婴儿可以辨认出现频率高的语音片段,而这些语音片段就是可能的词汇。Huttcnlocher和Haight等(1991)发现,16个月儿童的母亲对名词的使用频率与儿童产生该词的年龄呈正相关。Naigles和Hoff-Ginsberg(1998)在另一个关于动词习得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
当单词被放在言语输入中高度显著的位置(如最末位置)时,词汇学习将变得更加容易。尽管Naigles~1]Hoff-Ginsberg(1998)的研究没有发现言语最末位置(utterance final position)影响儿童对动词的使用,但是其他许多关于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结果都表明,言语最末位置对于词汇学习是有帮助的(Smiley&Huttenlocher,1995;Shady&Gerken,1999)。有研究表明,母亲在给孩子做读书学习的谈话过程中使用了最末位置来强调语篇中的新信息(Femald&Mazzie,1991)。使用频率和言语最末位置对单词学习的效应在跨语言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Choi&Gopnik,1995;Tardif,Shatz,&Naigles,1997;Choi,2000),可见这两者对于词汇学习的效应是普遍存在的。
除最末位置效应以外,母亲对宝宝说话(motherese)的语速放慢,通过语音语调和重音来强调目标词汇,这些都有助于儿童进行词汇分割并进一步对目标词汇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作出快速映射。有研究发现,共同注意(joint-attention)以及养育者发音的时间顺序对于词汇学习也有影响(Childers&TomaseUo。2002)。比如,当婴儿正在看着一个物体的时候对他说出物体名称更有利于他对这个名词的学习,而对于动词则是在动作刚要发生之前或者刚结束的时候说比较易于学习。这说明不同词类学习所偏好的语言环境可能不同。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社会,语用(social-pragmatic)线索(Bloom,1993;Bloom&Tinker,2001)来判断词汇的意思,从而进行快速映射过程。比如Bloom(1993)认为并不是儿童通过认知偏向去猜测单词的意思,而是成人通过猜测儿童的注意焦点从而提供适当的单词。有研究考察了一种社会,语用期望,当儿童被问及一个新标签所对应的指示物时会驱使他们去搜索周围环境(Diesendruck&Shemer2006),这就是“能力期望”(Expectation of Competence)――如果成人让孩子去寻找一个名称所对应的指示物,这是因为成人可能认为这个孩子知道那个词汇,所以孩子可以期望自己能够找到它的指示物。
此外,跨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词汇学习过程。研究表明,各国儿童在词汇获得的早期阶段即表现出了词类差异(Choi&Gopnik,1995;Tardifet al,1997;陈杰,Tardif,&孟祥芝,2007)。比如,Tardff(2006)等考察了8-16个月的中美儿童的词汇发展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词汇量均少于10个的儿童已经表现出了词类差异现象:美国儿童说出的普通名词多于动词,北京儿童说出的动词多于名词,而处于多语言背景条件下的香港儿童在两类词汇上没有差异。这说明语言和文化因素也会影响词汇的学习,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具体如何影响快速映射过程仍然有待于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实。
4 试图整合内外因的理论趋向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一语用因素(social-pragmaticforces)和以数据,分析(data-analytic)为特征的认知过程在词汇学习中都涉及(Hoff&Naigles,2002)。社会一语用因素可能对最早期的词汇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2岁时数据分析过程(头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就占突出作用了(Hoff&Naigles,2002)。
类似的,提出词汇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模型的研究者认为,贝叶斯推理模式是进行词汇学习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xu&Tenenbaum,2007);而处于词汇学习的早期阶段的儿童则可能是应用了别的认知策略,比如联结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来进行。
生成联合模型(Emergantist Coalition Model。ECM)也是目前较新的一种理论(陈杰,2007),它整合了婴儿在词汇发展较早阶段使用的注意线索(突出的知觉特点、词汇和所指的客体与事件在时间上的联系)、认知原则与稍晚阶段使用的社会语用线索,用多方面的因素解释词汇获得和进发现象(Regier,2005;陈杰,2007)。这种理论认为,在词汇获得的不同阶段,每个因素的权重是不同的,而儿童倾向于使用的认知原则从不成熟阶段(注意线索attentional CUES)发展到成熟阶段(社会线索sociCUeS和言语线索linguistic CUES)。例如,在词汇获得的最早阶段,儿童主要利用知觉突显性、新异性或时间相邻性等因素来吸引注意,从而将单词与客体或行为匹配:在18个月以后,儿童开始对一些社会线索(如:他人的眼神、指向、或通过背景推测他人意图)敏感(Hollich,Hirsh-Pasek,&Golinkoff,2000),并且逐渐开始发现语言本身提供的信息,从句法、音节出现的统计概率甚至言语的节奏和频率中识别和学习新的单词。
生成联合模型似乎整合了限制一原则理论和联结一学习理论的优点,它能依次阶段性地解释种种描述性的现象。虽然一些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儿童早期词汇发展过程中线索使用的不平衡性(Tardif 2006;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陈杰et al,2007;Pmden,Hirsh-Pasek,&Golinkoff 2006),但总体来说,这种模型仍然没有从本质上说明学习者的词汇获得机制,而且也不能解释婴儿在刚开始进行
词汇学习的时候就表现出的跨文化差异(Choi& Gopnik,1995;Choi,2000;陈杰et a1,2007;Colunga&Smith,2005)。
5 小结
虽然目前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认知能力和语言环境因素对词汇学习中的快速映射过程都有重要影响(Hoff&Naigles,2002;Gigerenzer&Hoffrage,1995;Bloom&Tinker,2001;Regier,2005);但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各种线索作用的时间和比重仍然存在争议,关于快速映射的具体加工机制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
对于不同研究者对每个成分给予的权重和关注的时间点不同。比如,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语用因素对早期词汇学习很重要,而到2岁时头脑中的数据分析过程(认知因素)更占突出作用(Hoff&Naigles,2002)。还有研究者认为在4岁左右儿童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使得其学习能力出现一个转折点(Ramscar&Gitcho,2007),但儿童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具体会如何影响快速映射过程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有研究者认为成人采用贝叶斯推理模式来进行词汇学习(Xu&Tenenbaum,2007),而早期词汇学习者则可能采用了联结学习的方式(Colunga&Smith,2005;Regier,2005)。生成联合模型没有明确提到各种线索的使用是否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如果通过研究能证实不同年龄的学习者采用了不同的快速映射机制,这对于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将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不同年龄的学习者的快速映射机制到底有无质的区别,如果有的话是否存在一个明显的转折时间,这都是值得研究者继续关注的问题。
一、单元学习目标预设的三个依据
小学体育与健康单元学习目标预设的主要依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标要求”,它把握着学科教学的功能,规定着单元学习目标设置的方向,是课程设置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微观要求。体育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把握其精神实质,把准我们“为什么教”的问题;二是“教材分析”,它是对单元教材的功能、地位进行针对性分析,明确该教材在“课标要求”下,能够促进学生哪些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的发展,让体育教师明确“教什么”的问题;三是“学情分析”,它是学习主体体育学习现状、潜能优势、可能的学习困难等的综合表述。体育教师知道了课标要求,明确了教材价值,还必须理智地分析学生体育学习力的真实状况,进一步明确“怎么教”的问题。
上述三方面,构成了单元学习目标预设的主要理论依据。三者缺一不可,不明白“课标要求”,单元教学将失去学科培养方向的指引,使各单元教学之间失去共性的指导思想;不进行“教材分析”,难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育体、育心价值,更难精准把握单元教学的知识点、技能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要素;不客观进行“学情分析”,难以进行单元前、中、后的诊断性、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导致教学的低效。
二、如何叙写单元学习目标预设的三个依据
1.课标要求的叙写。把握三点:一是认真领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相应教材相应水平的具体目标要求。例如,水平三的快速跑教材,在运动技能学习方面提出了“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完成后蹬跑……等。(P26页)”当然,其他三个学习方面的相关要求也要认真研读;二是尽力隐含地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产生关联,有利于寻找三者的重合点;三是综合考虑课程理念、学段目标、教材侧重的学习方面、适合培养的体育实践能力等因素,尽力精炼叙写。字数在120~180为宜。现以水平三(六年级)快速跑单元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预设单元学习目标之前如何陈述“课标要求”。
【案例】明确水平三(六年级)快速跑单元的课标要求
在水平三(六年级)进行快速跑教学,课程标准关注小学生感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追求成功体验。注重体育知识积累,初步了解人体运动系统的简单知识,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技能和身体健康学习方面,要求掌握一定难度的快速跑辅助练习,逐步提高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以及对身体较弱者尊重的人文关怀。
2.教材分析的叙写。把握三点:一是阐明本单元教材在体育知识技能链上的地位;二是根据课标要求,阐明教材中蕴涵的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价值;三是精准地把握教材,明晰提炼出教材重点。叙写教材分析,需要教师创新、拓展、鉴别、取舍,否则,容易出现“重点不明”“教材处理不到位”“走偏”等问题。要明晰单元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经历哪些过程或设身体悟到哪种感受,否则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字数在150~240为宜(接上述案例)。
【案例】水平三(六年级)快速跑单元教材分析
快速跑属于健身性强、重复出现的教材。它在水平一阶段强调形式变化和身体姿态,水平二注重情境应用和动作正确性、敏捷性,水平三单元教学应当适度增加练习的难度,掌握一些快速跑的辅助练习,并在速度上提高要求。该教材易组织,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既蕴含着运动文化价值,又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它对学生先天素质要求明显,适合分层教学,使学生保持相对均等的学习难度,从而树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信。六年级快速跑单元教学中,让学生明晰快速跑四个段落的相对划分,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动作,仍然是技能学习的重点。
3.学情分析的叙写。可以从三方面分析:一是学生群体的体育基础、兴趣、组织观念、合作意识等;二是描述学生与教材关联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原有的技能掌握程度;三是分析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具备哪些优势,面临哪些困扰,即教学难点。字数一般在150~240之间(接上述案例)。
【案例】太师二附小水平三(六年级)快速跑单元学情分析
我校六年级学生知晓快速跑的简单术语和动作要求,能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合作的练习。由于日常大课间有计划地安排迎面接力、障碍赛跑等项目,所以能承受合理的大强度运动负荷。学生普遍对快速跑的运动文化了解较少,对提高快速跑的练习方法不够明确,有些速度素质较差的学生自信不强。在技术掌握上“连贯衔接四个段落,跑得轻松自然”,学生较难把握,形成了技能学习的难点。
三、从三个依据出发科学预设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预设的三个依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是互相依存:落实课标要求需要教材载体,教材功能的发掘需要课标指引,而这一切又必须基于学生、发展学生;二是互相制约:教材功能挖掘的深度、广度制约课标要求的落实,学生现实学力又制约教材处理过程的方式、深度等。要想科学预设恰切的单元学习目标,就要正确把握三者关系,理性地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点(重合点)。
1.从三个依据的关联分析中提炼单元学习目标。体育教师可以这样理解单元学习目标的提炼思路:课标要求是国家告诉教师在课程实施时“应该为之”,即告诉我们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是方向;教材分析让教师明确该教材是否“能够为之”,即告诉我们该教材能发展(学生)什么,是可能;学情分析明确学生现实基础是否“可以为之”,即告诉我们(学生)适合干什么,是条件。“应该为之”、又“能够为之”、还“可以为之”三者相重合的部分,才构成现实的、通过师生努力所能获得的东西。它所框定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体验……就是我们所要预设的单元学习目标(跳一跳,够得着)。这样预设的学习目标,体现着课程标准的灵魂,呈现出特定教材的身躯,标注着学生运动智能发展水平的新高。
2.单元学习目标的规范表述。体育与健康单元学习目标的表述,应当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其中,第一维度的目标比较外显,是单元保底目标。这类目标容易表述,基本可用ABCD法,它包含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其叙写范句:“学生在……条件下……行为……程度”;第二维度的目标潜于心里,显于行为,是养成目标。这类目标的表述,既可用ABCD法,也可用内外结合法(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然后列举一些能够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第三维度的目标很难量化,是培养目标。这类目标常用内外结合法表述,教师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现呈现前文案例中,在分析三个依据之后,预设的单元学习目标。
【案例】太师二附小水平三(六年级)快速跑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2~3种快速跑辅助练习方法,了解快速跑提高速度的相关要素,对同伴说出自己搜集的关于奥运会快速跑(短跑)项目的名称、规则、人物等信息。
2.有努力完成当堂快速跑练习任务的行为表现,能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练习方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0米跑的成绩,灵敏、速度素质获得发展。
3.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对单元学习充满信心,尊重身体较弱者,愿与同伴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一、“导学提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笔者以为,精心设计“导学提纲”,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比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1.可读性
低年级识字量不多,导学提纲的文字要浅屁,不认识的字可标上拼音。内容不宜过多,尽量让学生读懂。在问题的设计中,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自学和探究。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2.开放性
提纲的编写特别是问题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另外,提纲还要给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留有空间,好让学生很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探索性
预习并不是使学生缺少了探索,反而是提高了探索的起点。这对教师来说,实际上是提高了要求,使得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预习进行查缺补漏。因此,导学提纲可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设置一些可探索性的问题。
导学提纲的有效运用,能实现课堂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把面向部分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如学习《钟表的认识》时,我设计如下:1.认真观察时钟并把它画下来。2.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看时钟认识整时。3.和你的朋友说说你的星期天是怎么过的:几点在做什么事。通过导学提纲的使用,课堂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紧密相连,学生参与热情大大提高。
二、“弹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堂上教师应腾出时间,针对学生与教材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1.个别学习
对于接受能力强、数感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可放手让他学习,并给足自学时间,尽情释放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提出难题,老师帮忙解答,师生互动。
2.选择性学习
难度较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内容可由教师先点拨,学生再自学,然后在学中指导,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如学习《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由于克与千克学生日常较少接触,因此在认识它们时教师可先从实物人手,让学生建立1克与1千克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质量差不多1克和1千克的物体;最后全班交流反馈,比一比谁找的多又好。
3.迁移性学习
学习实际上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充实、完善和系统的过程,学习数学知识亦是如此。如学完两位数的乘除时,学生可利用已有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位数的乘除。学完长方形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自己找正方形的特点。学习了十几减九,可让学生自学十几减8、7、6、5。
关键词:树型奇偶机;不要相信我的伙伴;学习规则;几何攻击;简单攻击
中图分类号: TP309.7 文献标志码:A
英文摘要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key exchange problem of how to get the higher security for neural cryptography in the short time of the synchronization, a new hybrid algorithm 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 and the fast learning rule wa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could send erroneous output bits in the public channel to disrupt the attackers
eavesdropping of the exchanged bits and reduce the success rate of passive attack. Meanwhile, the proposed algorithm estimated the synchronization by estimating the probability of unequal outputs, then adjusted the change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synchronization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ynchronizati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original DTMP in the time needed for the partners to synchronize. Moreover,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ecurer than the original DTMP when the partners do not send erroneous output bit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feedback algorithm in both the synchronization time and security obvious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obtain the key with a high level of security and a less synchronization time.
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Tree Parity Machine (TPM); 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 learning rule; geometric attack; simple attack
0 引言
公共密钥交换协议[1]自从由Diffie 和 Hellman提出后,在密码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常,公共密钥交换协议可以使两个实体在公共信道上获取一个共享密钥,而攻击者即使有监听信道的能力,也无法获取该密钥。然而,随着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具有高度非线性的神经网络也能应用于此,并且受到了密码学界的关注,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神经密码学[2]。
目前,在神经密码学方面已经有大量研究[3-5]。研究发现,两个树型奇偶机(Tree Parity Machine, TPM)通过互学习的方式达到同步的速度要比通过单向学习达到同步的速度快得多,并将这一现象应用于解决密码学中的密钥交换问题。文献[6-8] 研究了四种攻击方法,即简单攻击、几何攻击、多数攻击和遗传攻击,其中简单攻击和几何攻击都采用单神经网络,而多数攻击和遗传攻击都是基于几何攻击的多神经网络攻击方法。为了抵抗这些攻击,文献[9]的研究表明仅有一个或两个隐藏单元的TPM模型被证明是不安全的,而含有三个隐藏单元的TPM可以通过增加突触深度的值来使神经同步过程达到任意级别的安全性,但增加突触深度会增加同步时间。攻击者攻击策略离不开通信双方在公共信道上传输的输入信息及输出信息。根据攻击者的这一特点,文献[10]提出了一种反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原来公开的输入向量部分隐藏以达到阻碍攻击者学习过程的进行。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同步过程达到较高的安全性,但同步时间也大幅度增加。而文献[11]提出了一种基于错误检测的算法――不要相信我的伙伴(Do not Trust My Partner, DTMP),该算法依靠在公共信道上传送错误信息,通信双方可以检测并且恢复出正确信息,而攻击者却无法恢复出正确信息,从而对攻击者造成干扰。DTMP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同步过程的安全性,虽然其所需同步时间比前述的提高抗攻击性能的方法少,但也仍需要较长的同步时间。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尽量缩短同步时间,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TMP和快速学习规则的联合算法。该算法可以根据同步程度适当地调整权值修改幅度[12],从而加快同步进程,减少同步时间以及攻击者采用新方法攻击成功的机会。实验结果表明,与DTMP以及反馈算法相比,联合算法可以以较低的同步时间获取较高的安全性。
1 树型奇偶机
树型奇偶机(TPM)是多层前馈式网络,在神经密码学中,通信双方的神经网络A和B以及攻击者的神经网络E都是采用的这种结构。树型奇偶机的一般化结构如图1所示。 τ表示神经网络输出; σ表示隐藏单元输出; w表示权值; x表示输入;K表示隐藏单元个数;N表示每个隐藏单元的输入个数。解释图中参数
2 快速学习规则设计
传统的学习规则包括Hebbian学习规则、antiHebbian学习规则和randomwalk学习规则。使用传统学习规则的神经密码学在协商密钥时,每次权值更新的步长均为1,这就导致交换输出值的次数过多,同步时间较长。因此,可以令通信双方根据其同步程度,适当地调整学习规则中权值的修改幅度来加快同步进程。由于三种学习规则的修改方法是类似的,本文仅对Hebbian学习规则的修改进行研究,该学习规则可改为式(7)所示形式。
即在安全性提高的同时,通信双方的同步时间也会大大增加。这样不仅需要的计算开销及通信开销会随之增加,同时由于通信时间过长可能会给攻击者寻找新的攻击方法提供更多的机会。而DTMP算法旨在通过以一定概率传送错误的神经网络输出信息来提高神经密码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对通信双方的同步时间产生影响。但希望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能够尽量地减少同步时间,以减少攻击者使用新方法攻击的机会。因此,这里将第2章所述学习规则引入到DTMP算法中。另外,DTMP算法是将通信双方要发送给对方的输出信息以一定的概率取反后再发送到信道上传输的,因此,通信双方A、B最终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对方的输出信息并非是直接从信道接收到的信息,而是进行检错纠错后的信息。因此,为了适用于DTMP算法,需将上述学习规则改为如下形式:
4 系统仿真
4.1 实验设置
本文仿真实验中,通信双方A和B均采用K=3,N=1000的TPM结构。随机数发生器RNG中的两组参数随机取值。为使联合算法既能保证安全性又能提高同步速度,根据文献[13],本实验中将快速学习规则中参数设置为m=2,q=1。
仿真中用两种方法控制错误输出信息的产生:
1)通信双方A和B同时产生错误信息:
如果F(RAi,1,RAi,2)>0,A将发送一个错误的τA,否则就发送一个正确的τA;如果F(RBi,1,RBi,2)>0,B将发送一个错误的τB,否则就发送一个正确的τB。
2)通信双方A和B不同时产生错误信息:
如果F(RAi,1,RAi,2)>0,A将发送一个错误的τA,否则就发送一个正确的τA;如果F(RBi,1,RBi,2)
这两种方法不会对通信双方产生影响,但会对攻击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当A和B同时产生错误信息时,不会对攻击者何时进行权值更新产生影响,而是对其权值更新的方向产生干扰;而双方不同时产生错误信息时,对攻击者何时进行权值更新以及其更新方向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攻击实验中,攻击者与通信双方使用相同的网络结构及学习规则。实验中,平均同步时间是10000次实验的平均结果;攻击成功率是10000次实验中攻击成功次数的比率是否为平均结果?平均同步时间是10000次实验的平均结果;攻击成功率是10000次实验中攻击成功次数的比率,不是平均结果。。
4.2 神经网络同步仿真
随着互学习过程的进行,通信双方的同步程度增大,双方神经网络的权值向量的距离会越来越小,当双方神经网络达到全同步状态时,通信双方权值相等,即ED=0,权向量距离收敛速度越快也就意味着所需同步时间越短。因此,两个神经网络的同步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这两个神经网络中权向量距离的收敛过程。
从图2可以看出联合算法的权向量距离收敛速度比DTMP原算法快,这是由于联合算法中采用了快速学习规则,可以根据同步程度适当调整权值修改幅度,使权向量距离收敛速度加快,从而加快同步进程,缩短同步时间。由于神经网络的同步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每次同步所需时间会存在差异,为观察整体特性,还需采用平均同步时间进行研究。图3是不同突触深度时,采用DTMP原算法和联合算法的同步过程的平均同步时间。图3也可以说明,在同步时间上,联合算法是明显优于DTMP原算法的。
权向量距离的变化与同步时间的关系坐标单位?在神经密码学中,同步时间是指同步所需的学习次数,权向量距离是两个权值向量的距离,均没有单位。
4.3 安全性仿真
4.2节中通过仿真实验对联合算法的同步性进行了验证,虽然快速学习规则可以有效地减少DTMP算法的同步时间,但是还需要对联合算法同步过程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神经网络的同步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因此,也存在一定的概率能使攻击者E在A、B同步之前与A或B达到同步,因此,这个概率就可以用来描述神经同步过程的安全性。然而,在实际中,由于存在同步判定的问题,通信双方可能并不能在同步时刻就及时地停止同步过程,若在A、B同步后到A、B停止学习过程这段时间内,E与A或者B达到同步,那么E的攻击也是成功的。因此,本仿真实验中,将攻击成功率PE定义为在A、B同步时刻ρAE>0.9发生的概率。另外,目前主要有四种已知的攻击方法,即简单攻击、几何攻击、多数攻击以及遗传攻击。其中多数攻击和遗传攻击都是采用多个神经网络的,但都是基于几何攻击的,其攻击成功率也受几何攻击成功率影响。因此,本文中,仅对使用单神经网络的简单攻击和几何攻击进行仿真分析。在仿真实验中,攻击者E在应用快速学习规则时,所截取到神经网络A/B的输出信息为τAsent和τBsent。
表1和表2是A、B分别同时发送错误信息和不同时发送错误信息时的联合算法及原DTMP算法的抗几何攻击实验结果。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若A和B同时产生错误信息,联合算法的抗几何攻击能力比DTMP原算法稍低;而若A和B不同时发送错误信息,则联合算法的抗几何攻击能力明显优于DTMP原算法。
表3和表4是A、B分别同时发送错误信息和不同时发送错误信息时的联合算法及DTMP原算法的抗简单攻击实验结果。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两种情况下,联合算法和DTMP原算法均已达到较高的安全性,但A、B不同时发送错误信息时,联合算法的抗简单攻击性要优于DTMP原算法。
以上实验表明,通信双方不同时发送错误信息时,联合算法的性能优于DTMP原算法。这是由于此时联合算法能使通信双方根据同步程度确定合适的并且不至于过大的权值修改幅度,使通信双方以较快的速度达到同步,而攻击者受错误信息的影响,无法正确判断通信双方何时进行更新以及通信双方使用什么样的权值修改幅度,这就导致攻击者不能在通信双方达到同步前与通信双方之一达到同步。
那么相对于经典的反馈机制,联合算法的性能又怎么样呢?图4和图5分别是几何攻击和简单攻击对使用反馈算法和联合算法的同步过程的攻击成功率与同步时间的关系图,图中攻击成功率越低且相对应的同步时间越少说明其性能越好。显然,联合算法能以较低的同步时间获得比反馈算法更好的抗几何攻击和简单攻击的能力。
5 结语
本文对基于DTMP和快速学习规则的联合算法进行了研究。DTMP算法可以通过产生并发送错误信息对攻击者的监听过程进行干扰来有效地提高同步过程的安全性;快速学习规则可以根据同步程度适当地调整权值修改幅度来加快同步进程。而二者的联合算法则可以以较短的同步时间获取较高的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DTMP和快速学习规则的联合算法所需的同步时间少于DTMP原算法,且明显优于反馈算法,达到很高的安全性,实现了以较短的同步时间获得较高的安全性的目的。但目前对神经密码学的研究都是基于实数神经网络的,而复数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若将其应用到密码学中是否能达到更高的安全性,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IFFIE W, HELLMAN M E.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76, 22(6): 644-654.
[2]ROSENZVI M, KANTER I, KINZEL W. Cryptograph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analytical results [J]. Journal of Physics A: Mathematical and General, 2002, 35(47): 707-713.
[3]ROSENZVI M, KLEIN E, KANTER I, et al. Mutual learning in a tree parity machin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2, 66(6): 135-138.
[4]VOLKMER M, WALLNER S. Tree parity machine rekeying architectur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005, 54(4): 421-427.
[5]CAI J, LIU D, CHEN T. Review of neural cryptography [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7, 27(S1): 219-222.(蔡家楣,刘多,陈铁铭.神经网络密码学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2007, 27(S1):219-222.)
[6]RUTTOR A, KINZEL W, NAEH R, et al. Genetic attack on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6, 73(3): 132-136.
[7]SHACHAM L N, KLEIN E, MISLOVATY R, et al.Cooperating attackers in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s Review E, 2004, 69(6): 5-11.
[8]MISLOVATY R, PERCHENOK Y, KANTER I, et al. Secure keyexchange protocol with an absence of injective function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2, 66(6): 102-108.
[9]RUTTOR A, KINZEL W, KANTER I. Dynamics of neural cryptography [J]. Physical Review E, 2007, 75(5): 56-58.
[10]RUTTOR A, KINZEL W, SHACHAM L, et al. Neural cryptography with feedback [J]. Physical Review E, 2004, 69(4): 7-9.
[11]ALLAM A M, ABBAS H M. On the improvement of neural cryptography using erroneous transmitted information with error predic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2010, 21(12): 1915-1924.
关键词:两极分化;学习兴趣;知识链;思维方式;教学对策
江苏高考这几年采用的是语数外加学业水平的测试这种形式来选拔学生,自然而然,数学学科也就成了重中之重. 因为师生和家长都明白:得数学者得高考!但是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初中阶段更严重的趋势,特别是高一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 其实数学是从一年级,有些地方甚至是幼儿园大班就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开始学习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热情,这是由数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深化,尤其是从数字迁移到概念,从形象上升到抽象,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兴趣开始下降,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暴露出畏难害怕的情绪.特别是刚上高一时,由于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知识的逐渐深化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力不从心,逐渐地掉队,慢慢地越来越跟不上教学的步伐,从而出现所谓的“两极分化”现象.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继续,也是大学学习的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中明显表现出不适应,实际上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作怪:目标模糊,学习不得法,思维方式呆板单调,理解能力差,进而知识链断裂,形成两极分化. 当然,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看法.
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
1. 学习意志薄弱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成绩的好坏与学习兴趣的浓厚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 高中数学难度加深,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有的学生因为一两节课或一两次作业中发现自己的学习不理想,就自我放松,消极对待,这实际上表现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脆弱和学习意志不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退缩躲避,缺乏上进的意志,没有刻苦的精神. 特别是高一的开始阶段,一旦考试结果不理想,就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成绩下滑.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很多,如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等等. 这些内容往往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 数学的知识链断裂,不能形成较好的数学结构是分化的又一原因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高中数学教材结构的系统性更强. 数学特别强调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往往小学、初中的知识就是高中知识的基础;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技能上,新的方法技能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获得的方法和技能. 所以,一旦学生对以前学习的知识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把握基础,掌握知识,形成学科知识链,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链条断裂,整个数学知识的结构不能很好的构建,从而使得学生跟不上班级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生成绩分化.
3. 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高一年级的起始阶段是中学数学学习分化最为突出的阶段,其主要原因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对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高一学生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学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认识过程既不能断裂,也不能随意跳跃,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必须遵循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和催化作用. 针对高一学生认识事物容易犯片面性错误的这个特点,数学教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较大,有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 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没有能够把握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是那种“等、靠、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即使上了高中,依旧在不少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学生不清楚高中数学知识结构、难度等,不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用心研究学法,并要经常给学生做学法指导. 衡量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会”,更应体现在使学生“会学”. 学法指导包括听课、复习、作业等几个方面,听课中又有观察、听讲、笔记、阅读等具体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学法指导的内容.
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它能驱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并在艰苦的探索中获得成功.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变为趣味数学、生活数学,这样学生也就能很快接受.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发掘和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其实,高一数学无处不存在着美,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中的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数学美的研究,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美的能力,继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具体方法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高一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抓起,要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预习,使学生能初步看懂教材的内容,找准学习的目标和听课的方向,然后借助例题的示范,解答教材中的部分习题,特别是要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去听课,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启发,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读书的方法,并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学完一节一章后,还要引导学生及时小结,形成知识网络,逐步构建知识的系统.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籍,制订阅读计划,丰富知识,通过自学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曾有一项调查: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学习诱因是什么?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好的教师”. “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高一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心理充满矛盾、充满危险的转折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还处在“相对依赖”的阶段,他们渴望教师亲切的关怀诱导,渴望在班集体中得到表现与理解,得到教师的信任,甚至友谊. 如果教师仅仅将学生当作“被教育者”、“被管理者”,甚至凭自己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其必然的结果是加剧学生的两极分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作风,与学生真诚相见,互相尊重,多与学生做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要了解学生,也要让学生了解教师.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后进生要有更多的关爱,应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热爱数学. 同时,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个人魅力. 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趣味性;英语;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64-01
初中毕业生英语的接触仍停留在新鲜感层次上,虽然认识其重要性,但进入高中后,各科学习任务加重,学科难度加深,面对日益难学的英语知识,常望而却步,望"洋"兴叹。因此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成了高一新生入学后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实现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和谐过度,下面浅谈几点本人的拙见。
1 单词词根英语竞赛
新生入学,高中教材难度体现在庞大的词汇量。首先从初中英语教材上圈定若干个重要词根单词,作为竞赛范围。例如:1)fact(初中词汇),在高中含义是"做,创造" 衍伸词汇factory, faculty(高中词汇)。2)fix(初中词汇),在高中含义是"固定" prefix, affix(附加) 。选用常用的,与高中教材紧密相关的,有一定难度的词根,然后竞赛。积极利用学生争强好胜、愿意在新环境中有个新起点的心理,有效地巩固旧知识,正确使用词根方式去扩大高中的词汇。
2 充分利用前缀、后缀法
进入高中英语学习要掌握前缀和后缀,他们可以回想生词由我们初中学过的词和词缀构成,词的意义很容易推测出来。例如前缀:1)auto-, 表示"自己,独立,自动"automobile, autobiography。再如后缀1)-ward(病房), 表示方向性质-wards, downward, inwards, upward。
3 组成单词链,扩大词汇量
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由此联想依此类推形成许多词组链,以一带十,用较短的时间掌握更多的内容,利用单词短语特有的规律,降低记忆难度,扩大词汇量。
4 掌握词汇现象中的"最熟悉的陌生词"
英语词汇中常有这种现象,同一个词在这里是一个意思,而换个语言环境词义就变了。高中英语学习必须能接受熟悉的词汇具有陌生的意义。
例如: address(熟义:地址,写地址)vt.A.称呼The president should be addressed as "Mr. President."总统应称为"总统先生"。 B.直接向……说She turned to address the man on her left.她转身过去,向她左边的那人讲话。C.向……发表演说He is going to address the meeting in a minute.他一会儿就要在大会上讲话了。类似现象还有不少,在教学中有意识积累一些,以扩大学生词汇量。
5 以旧带新,广泛联想,温故而知新
如学生初中已学过sun"太阳",burn "灼烧",bath"沐浴",即由sun+burn组成sunburn。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展开联想,"晒黑" 即sun-burn,"沐浴日光"即sunbathe。用词汇同类记忆法就能掌握以sun为中心组成的一条单词链,如sunglasses, sunlight, sunrise, sunshine ……因此学生可以自己构成更多的复合名词。
6 警惕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习语
教师可以提供英美文化中谚语(proverbs)。由于文化差异,导致意义歧义,产生反差效果。
例如: 1)、throw a wet blanket歧义丢掉一个干的筐子,而实际扫人兴致。2)、when my ship comes 歧义我的船来了,而实际当我发财的时。3)to be the cat's paw歧义猫爪子,而实际被人利用而自己无所得的人。习语解释使学生听后回味无穷,难以忘怀,这样能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7 借助语言情景更形象记忆词汇
新教材必修三 Unit2 Healthy Eating中一些有关食物的俗语,并配有英文释义:
例如: 1)、as cool as a cucumber = calm 2)、mutton dressed as lamb = older people wearing the fashions of young people 3)、like peas in a pod = being similar
单纯的解释虽清楚但缺乏形象地语言环境,学生理解起来或多或少困难,此时我们借助语境就将抽象概念为具体化:
1)、James Bond is always as cool as a cucumber in any urgent situation.
2)、My aunt looks like mutton dressed as lamb when wearing my clothes.
一、 选苗子
我认为在普通中学,不是没有信息学奥赛的苗子,很多时候是我们教师没有发现苗子的意识,没有发现苗子的行动,没有营造培育苗子的土壤。选苗子标准是:一是对学习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二是数学基础扎实;三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四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五是能耐得住寂寞,能静下心来钻研问题。具体做法是:首先是参考各科考试的成绩,其次是班主任的推荐,据此每班选出3-5名选手。通过智力测验,阶段性过关测试,进行层层筛选,最后思路开阔、知识面广、智商高、创新能力强的选手往往易于脱颖而出。
二、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为了使刚刚接触到奥赛的学生能牵移兴趣,在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程序设计、程序开发人员的就业前景、信息学奥赛,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意向、冲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不要追求速度,也不要一开始就讲抽象的东西,否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找几个很简单的例题入手,通过讲例题的时候把编译环境、程序的几大部分、一般的语句格式等基础内容一一向学生介绍,介绍后要求学生照例子录入程序,让他们学会调试程序直至调试成功,让他们在前几次课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认识到程序设计不是想象中的高不可攀。对于普通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耐心辅导,不要一味地追求每次给学生传授了多少内容,应该考虑每次辅导中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辅导过程中还要注重辅导内容的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增加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这样,奥赛辅导才会带给学生快乐,不是带给他们累赘,他们才会在成功中树立继续学习的信心。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
要想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竞赛的角色,必须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有探索研究自学的能力,正如吴文虎教授所讲:探索研究是信息学奥赛最大的、最重要的特点。若选手只能完成辅导的内容,不能通过自学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优秀选手。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要求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很主动地学习,富于探索精神,我们的格言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从一道题目、一种方法开始。其次要有周密细致、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当读完一道题目要一下子能切入主题,抓住本质,然后将实际问题抽象并转化为数理化模型的能力,这就要求数学的功底强,最好超强,接下来就是使用计算机解题,各种可能的特殊情况都要一一考虑到。细致到编程中的每一个字母、符号,都不能出现半点的差错,而且具有严格的层次关系、逻辑关系,前后不能倒置。这要求对学生进行周密细致、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最后就是要注重协同合作和总结提升能力的培养。学生们要有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让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动作,甚至有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讲题,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大家共同解疑,以其达到一个问题掌握多种解决方法的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注重加强资料库的建设。充裕的资料库,给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注重竞赛后备选手的梯队性培养,形成以老带新、以老促新的良性循环,减轻辅导教师的辅导压力。
一、样本学生访谈情况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F.Gubrium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其次是研究生,还有大专生,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占被访谈学生的45%,女性学生22名,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占52.5%,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占17.5%,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无法实现。
(二)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只有5人即12.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11.6%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我便去执行的心理,过分追求最佳计划,在规划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图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又称自我解剖,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讲,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如图2)评估自己:表现自我(外貌、性别、年龄等)、发展自我(学校、专业、成绩、经验等)、动力自我(兴趣、价值观、需求)等、个性自我(性格、能力、气质等)、品德自我(进取心、责任心、忠诚度等)。
(3)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其中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如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等;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图2 大学生自我评估结构图
(4)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犹如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3~5年)和长期目标(5~10年)。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具体明确。
(6)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其次,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再次,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图3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图
图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
(7)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时刻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编号: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1]-JKGHAB-0120)与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KL-2013-2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张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