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英语课堂 有效性 理念 策略
有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技术或策略,他要求每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长期以来,很多英语老师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敬业有加。课抢着上,试卷争着做,但有时却收效甚微,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轻松高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下面是我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学习,在有效课堂方面的一些探究实践。
1 精心组织备课活动,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精心组织备课活动。近年来,很多学校在推行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更利于优劣互补及培养年轻教师梯队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学进度和重难点把握程度,对于我们英语教师来说集体备课更是必不可少。当然,集体备课决非一刀切,而是先在统一的前提下教师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班级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创意、有特色、有针对性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通常说来,备课要分三个环节:首先是备教材。所谓备教材就是备教学内容,包括研究课标、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教师掌握教材一般要经过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融会贯通教材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结合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几个阶段。其次是备学生。为了使教学达到有效的目的,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思想面貌、个性特点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最后要备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不存在某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要根据具体的课堂采用不同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2 打造有效英语课堂要从“心”开始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作为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必须有三“心”:
1、要有“年轻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充满热情和激情,只要我们融入到学生中去,在他们活力、青春、阳光、乐观的感染下,年轻的心态就会油然而生。
2、要有“责任心”。教师既要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同时应关心每一位学生,用眼神,用微笑,用心灵与学生交流。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3、要有“平常心”。老师要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弱者,不能嫌弃后进生,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同学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课堂的顺利进行。
教师具备了这样的“三心”,把真情融汇于教材、课堂、学生,真正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提高课堂效率是必然的。
3 营造宽松氛围,构建和谐课堂
在我看来,英语课堂应该是一片温馨快乐的天地。每次上课教师面带微笑进入教室,亲切地向学生打招呼,用关爱的目光环顾班级的每个角落,学生感受教师的温暖,更加投入地学习。课堂伊始,师生共唱歌曲或朗诵Chant,将学生们带入英语学习氛围中,亲切地弯下腰和学生进行Free talk。记得有一次Free talk询问姓名时,我假设了一个和学生握手的动作,学生们很激动纷纷要和我进行对话,没有羞涩与惧怕,这一小小的举动既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并且当孩子们争着要和我握手,那句型其实早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了。由此可见,孩子们渴望被重视,被需要的感情多么强烈啊!英语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夸张丰富的面部表情,牢牢地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师大方、自然、得体、巧妙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对于带动课堂气氛有良好的效果,如在教授体育运动类词汇时,教师在引入时可以自己做动作让学生来猜,接着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来边说边做,通过直观地踢一踢,跑一跑,跳一跳,课堂犹如一个田径场,学生如同运动员般挥汗如雨地运动。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师生一起共同参与,用丰富的表情与动作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室就像一个舞台,一堂课犹如一出戏,孩子们置身其中其乐无穷。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观众,而是积极参与的演员,教师与学生是默契的合作者,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机。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高效的课堂吗?
4 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向课堂要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努力的方向。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形象直观、图文声像并茂的现代教学媒体,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有利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英语交际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英语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多媒体的使用要精当而不可过多过滥,防止喧宾夺主。
5 坚持教后反思,为有效课堂服务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样“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用则殆”。教育是实践性的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教学的质量,促进专业成长。因此,坚持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学生们的参与程度高吗?”“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还没掌握?为什么?”“我的教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同时,还要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开阔反思的视野,提升不断反思的质量,以便以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实施有效教学服务。
6 坚持有效的教学评价,使教学效益上台阶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会通过影响学生的信心、兴趣和动机等因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加以及时、有效地监控,以起到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此外,英语课程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总之,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究、不断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坚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把这种理念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们认为:新课程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新课程改革基础之上的多向、多角度、多手段和主动学习的发散型教学模式。如何配合英语新课标,促进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充分施展语言魅力,如何把开放式教学落实在英语课堂中,成为我们正在探讨的问题,今天,我就以下几个观点谈谈如何实施英语课堂开放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策略之一:让课堂生活化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我们的学生没有特定的英语学习环境,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全面开放的语言实践环境。如用英语组织教学,讲解练习,或将教室布置成英语俱乐部,超市,图书馆等,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营造生活情景,让课堂生活化。
如学习Where are you from?时,我将教室看作一幅世界地图,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学生便成了相应的各国居民,然后由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练习表达国名、语言、各国人,练习Where are you from?等句型。
学生在自然的,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无需强大的外在压力,无需强烈的任务意识,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英语语言的认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策略之二:让教材灵活化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还语言的本来面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水平出发,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身边的事物走进课堂,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师根据交际功能,可适当对教材进行重组,删除添补,提前推后,让教材灵活、厚实起来。
如教教材内容都与购物有关,于是我将有关内容重组到一块,既教会学生购买水果、食品,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购买自己所爱的物品,如buy a pencil-box /buy a hamburger / buy a hat / buy a kite 等。从而拓宽学生的交流面,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东西开展小组活动,确定购物价格。这样的练习活动,这样的内容组合,缩短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可见,教师要善于安排内容,引导学说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策略之三:让教学外延化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但仅靠45分钟的课堂是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的。因此,英语课堂应向外延伸,但这种延伸,不光是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还应包括安排学生听录音,模仿跟读,背诵,模仿表演等任务型活动。因为话题练习和背诵,才是连接教材和生活的桥梁,是培养口语能力的重要形式。
让课堂外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英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总之,英语学习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点面结合,使课内外和谐衔接,才能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
策略之四:让训练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导致学生花时多,效率低,兴趣寡淡。为此,训练手段的开放和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英语教师探索的方向。课堂中,教师应采用灵活新颖的教法,让学生乐于动口、动脑、动手,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让学生动口训练。学生初学英语时,充满好奇的同时也许有少许的羞涩,担心自己说不好。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勇于实践的同时,应尽量采用各种手段,如游戏竞猜,直观呈现,小组合作等方法,消除学生的顾虑,无任何负担地参与到学习交流中,使口真正动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2.让学生动耳训练。听是说的基础,让学生耳朵动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听别人说的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如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与学生会话用英语讲解练习,用英语解释单词等。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更多知识。
3.让学生综合训练。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课堂中肢体语言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动中听听、说说、读读、指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让学生在动口、动耳、动手、动身的训练中学英语,讲英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策略之五:让评价快乐化
英语课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感,因此,英语课的评价应坚持从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出发,运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的进取心。
1.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都有经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成功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虽然学生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争取学习成功的良好愿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以信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使用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的感觉,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说明了学生有疑问,想探究。学生敢于质疑,正是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创新的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心里感到安全时,就会产生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发表自己独立意见时,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对教师、对书本等权威提出意见,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激发探索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正道出了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师巧设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课题。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出示课件)动物村住着许多小动物。小熊家住在村子的东头,它有一块萝卜地在村子的西头。小兔家住在村子的西头,它有一块萝卜地在村子的东头。它们觉得跑来跑去干活很不方便,于是它们在一起商量起来,小熊说:“小兔,我们俩每天这样跑来跑去干活太费劲,还不如把咱们的地换了。”小兔说:“好啊!”于是,他们到两块地里去看了一下,感到为难了。原来这两块地的形状不一样,一块是长方形的,一块是平行四边形的。怎么知道它们的大小呢?这样交换公平吗?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问题吗?
生:(跃跃欲试)想!师: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生:我们分别算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行了。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生1:s=a×b。
生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生:不知道。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自然引入新课学习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的故事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突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奥秘。注重“创设情境”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撞击思想火花
交流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思想火的撞击。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则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同时又能分享彼此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探索平行四边行的计算方法的:
1、大胆猜想,操作验证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它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板)生1:相邻的两条边。
生2:底和高。……师:下面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看看能不能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给第一种猜想的同学提供能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2、汇报交流验证过程
师:你们是怎样验证的?又有那些发现呢?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剪拼过程)。引导学生重点描述:
(1)怎么剪的?没什么剪开?
(2)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怎样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个环节中,一方面,教师层层设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展开,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探讨空间,让他们积极从事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对数学进行“再创造”。
三、科学评价,激发鼓励,焕发课堂生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1]可见,此次改革不仅关注学生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学科思维发展及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本文通过文献法,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核心期刊,学术期刊资料,提出有效性提问的概念,以小学数学为例。运用数字化图书馆,如万方数据库优秀硕博、学位论文和CNKI学术期刊,查阅收集提问有效性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拟定计划。
(二)课堂观察法
1、研究的基本介绍
本文选取了两节优质课程即2006年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一节课《用字母表示数》和广州市的小学数学观摩课《用字母表示数》,两节一般教学视频即惠州市南山学校五年级下《分数混合运算》和河北省肃宁县万里小学的一堂观摩课《三的倍数》以及两节河西学院第三届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课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分数乘以整数》,共六堂课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无论是优质课还是一般的课堂潜在的共有的不足之处。
2、量表制作
通过参照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和邵怀领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的51123观察表制作出观察量表,观摩课堂视频,如实记录各个环节,步骤及过程,并对教学想象进行分析。
3、操作步骤
(1)观察设计:①观察视点:数学课堂教师提问 , ②观察视角:问题的类型、学生的作答、教师理答的方式、教师的反馈技能。
(2)研究方法设计:详细记录每堂课的观察结果,然后作定量分析;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现状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提问技术和水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优质课堂中,推理性问题居首位,占38.4%,其次是理解性问题,占23.07%,而探索性的问题占15.38%,无关的问题占到12.8%,记忆性和辅的问题各占5.1%;在一般课堂中,理解性问题居首位,占28.20%,其次是无关的问题占25.64%,记忆性问题占12.82%,探索性问题占7.69%,而辅的问题占了5.12%;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的课堂中,理解性问题占35.2%,其次是无关的问题占23.52%,记忆性问题占14.70%,推理性问题占11.76%,辅助的问题占到了8.82%,最小的是探索性问题,占5.88%。有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多的接受课堂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三类课堂中,不同类型的问题所占的比例虽有差异,除优质课中,无关的问题占有的比例较少外,其他两类课型中都体现出了理解性问题之下无关问题居多的现象,所以综述三类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类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提出无效的问题较常见。
2、学生作答情况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在优质课堂中,探索性的回答居首位,占33.87%,其次是理解性的回答占29.03%,然后是机械性的回答占22.58%,最少的是无答的占1.16%;在一般课堂中以理解性的回答为主,占34.61%,其次机械性的回答,占28.84%,而无关性的回答占17.30%,最少的是探索性的回答,占3.84%;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课堂中,理解性的回答和机械性的回答各占30.55%,而探索性的回答最少,占2.77%。学生的作答离不开教师的提问,而提问的有效性与教师提出问题的类型密切相关。学生作答的所有问题中以理性作答为主,可见,机械性的作答在除理性作答外的其他问题当中趋于首位。
3、对问答方式的统计和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在优质课堂和一般课堂中“一问一答”的最多,分别占68.05%和52.17%;“一问齐答”的在两种课堂中分别占31.95%和47.82%,而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课堂中“一问齐答”的问答方式居首,占55.18%,“而一问齐答”的占44.82%。数据结果显示,从三类课堂中两种问题所占的比率看,“一问齐答”的问答方式在课堂中仍然较常见,以至于降低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统计发现,优质课堂中虽然 “先提问再叫答”的占到了90.47% ,“先叫学生再提问”的只占9.63%;一般课堂中 “先提问再叫答”占75%,“先叫学生再提问”占25%;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居于首位的是“先提问再叫答”,占85%,而“先叫学生再提问”的占15%。结果表明,“先提问再叫答”的问答方式在课堂中较常见。
4、教师理答方式的统计和分析
从表5中发现,在优质课堂中“对学生回答鼓励或赞同”的理答方式居首,占38.09%,其次是“引导解决问题”的理答,占25.39%,然后是“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的理答方式,占17.46%,最少的为“直接给出答案”和“打断学生自己回答”的理答方式,各占3.17%;一般课堂以中“引导解决问题”的理答为主,占27.27%,然后是“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和“重复问题或学生的答案”的理答方式,各占15.90%;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课堂中“引导解决问题”的理答居首,占24.24%,其次是“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的理答,占22.21%,然后是“重复问题或学生的答案”的理答方式,占20.21%。数据结果表明,在优质课和一般的课堂以及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课堂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的理答方式,挫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无关的问题较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以“理解的问题”普遍较多,但是无关的问题仍然占有一定的比率。这就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对更多知识的接受。
2、一问齐答的问答方式仍然在课堂中较多
教师按部就班的以自己认为的答案讲解、推理,而学生并不明白原因,只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想法。如一个位老师在主要问题后,又问“是不是呀、为什么、行不行”等等,学生应答:“是、对、行”。看似课堂热闹,学生应接不暇,其实,学生并没有认真思考,以至于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认知水平各有不同,所以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层次性。所谓的层次性是指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难、中、浅适合各层面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串问题链,浅层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和机械的模仿;较深层的理解性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知识;最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这样一个问题情境;2009年3月7日,太阳VS火箭的篮球赛,姚明得15分,其中罚进x个球,投中y个球,由此可以怎样列方程式?
生:x+2y=15
师:请猜测,姚明可能罚进几个球,投几个两分球?
生:x =1,y=7
生:请大家验证他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当x=1,y=7时,左边=x+2y=1+2×7=15,右边=15,因为左边=右边,所以他的猜想是正确的
师(表示困惑)问生:你怎么一猜就对呢,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生:x和y都是整数,所以我取x=1,代入x+2y=15中可得,1+2y=15,求得y=7
师(赞赏并板书讲解):x视作已知数,求未知数y的值,即2y=15-x,y=(15-x)÷2(揭示实质)数学上称之为“有含x的代数式表示y”
师:还有谁用不同的方法猜测姚明可能罚进几个球?投几个两分球?
生:我认为x的取值只能是奇数,否则y的值就不会是整数
生:我让为y的值不会很大,最大是7
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问题,教师引导启智的提问,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去体验在数学上是如何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
(二)要在重点和难点处设问
课堂中设计问题时不能偏离课堂重点难点,只有抓住问题的难点、重点,才能更好的把握住课堂的主次以及课堂教学的主体方向。
(三)对学生的回答加强关注
当学生回答正确,教师来不及表扬时,向学生提供反馈和暗示,让学生在继续教学之前明白。当学生充满自信回答错误时,应强化他们的最终努力,然后用另外有些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答案,避免直接给学生呈示正确答案。如案例二:
师:同学们,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谁能上来介绍一下?
生:我知道这是天平,它是用来称比较小的东西
生:这是电子称,我常在超市里看到,它称出的重量比较精确
师:说的真好!
生:它叫弹簧秤,妈妈用它来称菜,看看菜农是不是短斤缺两
师:你们真有自我保护意识,很好!
生:这个称,我看到过,看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是用来称很重的东西
师:那些东西呢?
生:它用来称大米,我还看到过称黄沙
师:真会观察生活!
学生总是向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反馈给学生充分的十足的学习信息,有益于课堂教学。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渴望得到更多教师的鼓励与表扬,使得对教师的喜爱,对教师这堂课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一、预设与生成多元分层的教学目标
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是在班级教学中尊重、照顾学生差异的明智教学策略。我国“差异教学”创始人华国栋研究员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制定有一定梯度、不同类型的目标,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培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每节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及知识储备,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目标体现多元与分层。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只照顾学得好、基础好的学生,也不能光照顾基础差、学得慢的学生。可以先考虑全班共性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删减、增提”等方面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分层是隐性的,也是动态的。哪些学生处于哪个层次水平,教师心中有数,就能为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层次的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根据这篇课文内容,我预设了“观看图片,仿照课文说词语和句子”的教学目标。根据班上学生观察、表达、理解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比如观察火烈鸟的图片说说火烈鸟的外形特征时,对c类学生的目标是说出火烈鸟羽毛的颜色,根据课文的描述说出火烈鸟的腿是又细又长的;对B类学生,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仔细观察,通过仿照课文中“火烈鸟的腿又细又长”的表述方法,说出火烈鸟的脖子又长又弯、嘴又长又尖的特点;对A类学生,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火烈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以上教学目标大多处于各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向现实发展水平过渡。这样照顾差异的弹性目标对每个学生都有挑战,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感知火烈鸟的外形特点,并能仿照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各自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不同语文基础、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调整,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减,还细致考虑了目标梯度的变化。多元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水平高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高,使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也有进步。
学生的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因此要动态地、发展地看待学生发展的差异。在教学前,老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层预设,但在课堂上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随机调整。
二、创设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处在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就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保持最活跃状态。我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倡导自由发言。由于我班人数不多,所以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自由交谈式,学生可以不举手就回答问题,或谁先站起来就由谁先说。如在学生看了一段野生动物园录像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野生动物。学生就坐在座位上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老师不必担心课堂秩序,因为班中学生的反应速度不一样,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能一个接一个说就很好,一般不会出现几个学生一起说,以至于听不清的情况,养成习惯了一点也不会乱。也可以不起立,直接坐在座位上说自己想到的、想说的。因为智障学生想到的内容能保持的时间往往比较短,有些念头会一闪而过,老师如果没有点名,那他就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或者过一下再点他的名让他说,他的思维已经过了。在这过程中,教师发挥好引领者、组织者的作用,有些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声音很轻,估计大多数学生没有听到,老师就让他再大声地说一遍,并向他伸出大拇指;有些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准确,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给予纠正;有时大家都往一个方向思考和表达,教师适时说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往另一个方向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有充分的交流,学生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畅所欲言。在这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表达。
采用“小先生”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的就是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可以做“小先生”,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我们要把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的资源加以利用。我们班的小沙同学识字、理解、表达各方面都比其他孩子好。因此,在复习导人环节,学生读词语时,我让他当老师,听听其他小朋友谁读得最好,谁读错了。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给了别的学生认真思考、独立认读词语的机会。因为,小沙反应快,如果全班一起读,大部分词语是他第一个读出来,别的学生只跟着读,长期这样,别的孩子就滥竽充数,不用动脑了。他当小老师,别的学生就必须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读。此外,也培养了小沙认真聆听的好习惯,他要仔细听所有学生的朗读,再作出判断,他就经历了一个聆听、辨别、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对他本人也是很好的训练机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每个学生哪方面强,就可以在哪方面做小先生。比如,小沂同学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做小老师给别的学生示范;小钰在写字、认字方面经常做同学们的小老师。培智班学生差异大,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通过学生互动,注意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同时关注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促进每个学生都学得更好。
三、组织与开展扬优补缺的课堂辅导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以学定教。智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教学中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录像,把枯燥的、静态的知识直观化、动态化,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种野生动物的特点,在观察中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来表达。课文描写了长颈鹿、老虎和黑熊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我引导学生讨论省略号表示什么,不少学生说出省略号表示作者还看到了很多其他的动物。我让学生说说作者还会看到哪些动物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轻轻地说出看到了什么,并仔细观察看到的动物正在做什么。看完后,让学生用“我看到~一”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学生看了录像后,又联想起在其他影视片中看到的野生动物的场景,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都踊跃发言。在学生表达时,我依据学生的回答,靠船下篙,及时追问,或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时提出不同的的要求,让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中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课堂上,C类学生能说出了自己看到的一两种动物的名称,在老师和同学提醒下,能说出看到的三种及以上的动物名称;B类学生能说出自己看到的几种动物并能说出这些动物在做什么;A类学生不但说出看到的动物在做什么,还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简单说出这些动物的主要特点。
我在进行讲解或朗读示范时,不仅通过声音的高低缓急来表现教学的内容,还恰到好处地配上表情、体态语,学生不仅通过听,还通过看来感受和理解,通过教学,有的学生读得惟妙惟肖,不仅语气语调传神,表情和动作也十分生动,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学生很开心,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有的学生因不认识某些字,读着读着就卡住了,我根据对他的深入了解,或轻轻地用声音提示,或做一个表情、动作,形象的暗示让学生一下子想起来这个词的读法,不着痕迹地帮助和启发了学生。课堂辅导的灵活性就体现在针对不同学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利于学生扬长补短。
四、设计与布置因人而异的课堂作业
布置课堂作业时要尊重学生在已有基础与发展上的客观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原有的不同层面上巩固知识。可以在作业量上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其发展的不同要求进行增减。也可以在作业难度上进行分层,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本节课在课堂作业书写生字环节,布置C类学生描红大口框,B类学生书写“园”字,A类学生在书写“园”后,用“园”字扩词。学生书写时,教师巡回指导,C类学生手指不灵活,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写。有些学生在写“园”时,最后一横漏了没写,我就说:“最后要关门,如果不关门,一元一元的钱就要被小偷偷走了。”学生听了,一边笑着一边改正了错误。小沙和小鑫同学用“园”组了好几个词: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小沙不会写“童”字,我就当场教他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 教学策略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42-02
【案例】在《16.3.1 分式方程》这一节,课本通过一道应用题引出“分式方程”的定义: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解: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方程的分母中含未知数v,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记得我第一次上这节课时,也是由这道应用题进行导入。当时的教学对象是基础一般的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那节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道应用题(顺流的速度、逆流的速度如何表示,时间=■),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航行100千米与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列出方程(顺流所用时间=■,逆流所用时间=■所以■=■),讲完这道题,大概花费了十分钟的时间,引出分式方程的定义之后,接着以■=■为例题,讲求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时间上显得很仓促,练习效果不理想,我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学生还剩一半没有做完,整个课堂的结构有点虎头蛇尾。
【思考与实践】在课后反思中,我探询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16.3.1 分式方程》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极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那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练习解方程的时间大概控制在15至20分钟左右,教学目标才有可能达成。从本节课堂时间分配上看,主要是课堂导入耗时过长,以至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展开课堂主要内容。
设计这道应用题导入的初衷,原本是希望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事与愿违,导入并没有起到预设的效果。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存在严重的畏惧心理。以应用题为导入,非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单讲解题意就需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借助这道应用题进行引入,应该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那本节课如何引入才更有效呢?《课程标准》指出:“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数学现实,主要包括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与方法,这些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素材。”鉴于求解分式方程与求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有密切的联系,我随后在教学设计上针对导入部分做了以下尝试: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修改后的导入注意了带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分式方程的衔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过是对已理解掌握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接受新知。显然,修改的引入对课堂更有效。
纵观《3.2.1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和《8.1.1二元一次方程组》,都是由一道应用题进行引入,这些课同样可以借鉴上面的方式导入。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何“有效导人”或“高效导人”呢?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后,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
1. 导入内容要贴切,力求导而能入。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动机、知识铺垫,也是新知学习的“引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整体考虑,既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也要注意一堂课的前后联系,力求“导而能入”。如在2.2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这一节的课堂引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1) 找朋友 (你能从左边的式子帮助右边的式子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100t -2x2
3x2 252t
-4ab2 -m3n
■ m3n 5ab2
5 -■
(2) 观察连线的单项式,你能说说它们为什么是好朋友吗?
学生透过观察,很快就能把这些单项式进行分类,通过总结他们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类项,我们把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其中5 和-■ 是同类项,所以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切合课堂内容实际,使课堂的引入有高效。
2. 激趣尺度要适当,关注导入时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入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些课的导入创设,为了精彩而不惜时间,往往使导人的时效性降低。兴趣的产生首先要有刺激,要进入兴奋状态,设疑是常用方法。但是兴奋是否会转化为学习动机,这还要看学生的兴奋点在哪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在《7.2.1 三角形的内角》这一节中,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推理和证明”。大多数学生觉得几何证明枯燥、无趣、深奥,如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欲望,在引入部分,我以一个小故事――《内角三兄弟之争》导入,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这样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在为什么这个家围不起来?那么怎么围才能使三兄弟围得起来?设置了悬念让学生评理说理,为三兄弟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
3. 启发思维要巧妙,注重导入的质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青少年好奇又好胜,设置巧妙的悬念,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与性质》这一节,二次函数y=a(x-h)2+k的图像和性质可以由通过y=ax2平移得到,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入部分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复习:1. 抛物线y=■x2向 平移 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2)x2.2. 抛物线y=■x2向 平移 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y=■(x+2)x2+1.
函数y=a(x+h)x2的图像平移规律是:左、右平移改变 值,具体是 。函数y=ax2+k的图像平移规律是:上、下平移改变 值,具体是 。
想一想:函数y=■x2的图像如图所示,不用“列表描点”,你能直接画出函数y=■(x+2)x2和函数y=■(x+2)x2+1的图像吗?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整体阅读;拓展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66-03
阅读是吸收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语言学习的成败。阅读课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培养语感,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常见情形是: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少,焦虑情绪严重;阅读文章篇幅长,句式复杂,词汇障碍多以及学生阅读习惯不良等;教师对课文的处理不得当,如对阅读教学本身的定位不准等。这些问题抑制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我校英语组成员以探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良方为目标,安排笔者先后在两个班,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实践,英语组成员进行现场课堂观察,并一起探讨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最后总结出结论。
一、第一次课的试教
笔者选择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Go for It!八年级下册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这节课是该单元最后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急于活跃课堂气氛,忽视学生的焦虑情绪及语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1)在第一次试教过程中,笔者通过多媒体介绍了2008感动中国人物山村教师李桂林和陆建芬的事迹。让学生对山村教学资料和师资的匮乏有所了解,引起了他们对文章主人公的好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笔者通过介绍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对内容进行预测,并提出了三个问题:Who is she? What do you think of her?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er?但学生仅能回答较浅易的第一个问题,然后就低头躲避回答后面的问题。
(2)学生在完成阅读后,笔者设置了检测题,以考查语篇中涉及的事实性知识为主,所设计的练习过于简单,致使学生机械地翻阅课文找词填空,对语篇情感资源挖掘不够,没有把课文知识扩展和延伸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诊断]:
(1)初中学生在进行长篇阅读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和铺垫,则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话题的兴趣。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焦虑情绪时,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等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学生生怕老师提问自己,往往都是低着头,这严重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学生的情感与教学活动的难易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梯度和过难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2)忽视对语篇中情感资源的挖掘。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句子本身的语法解释上,更重要的是理解这种语言形式背后真实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情感。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巧妙设计、加工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理解语篇。要突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追求阅读的快乐,情感的陶冶和思维的挑战。
2.过分重视课文中语言知识的掌握,忽视整体阅读。在教学中,笔者在导入主题后,随即对各个段落进行分解处理、讲解。学生学习词汇和短语之后,就在课件中呈现挖掉几个单词的本段内容,让学生进行填空。
[诊断]:这种阅读活动偏重于词、句的教学,过于注重语法,忽略了教授学生一些阅读技巧,对课文肢解过度,逐段呈现、讲解、操练,而不是让学生整体感受语篇,完整理解语篇意义。教学形式单一,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限于表面。这种以字、词为中心的教学很枯燥,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语篇的语言美,也很难激发英语阅读的兴趣,留在学生记忆中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孤立的字、词,而不是传情达意,鲜活的言语。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
3.急于进行语言的输出,忽视对语言支架的搭建。在阅读后,笔者向学生抛出:Can you tell Yang Lei’s story?让学生通过这个综合性的问题对全篇文章进行复述。虽然课堂气氛热烈,但由于对课文本身处理不够,学生输出的语言质量较差,错误较多。
[诊断]:该活动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违背了拓展活动应侧重深化和巩固知识的原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活动形式上费尽心思,却不重视语言的输入,对课文本身的信息输入处理的不够。忽视了对语篇深层意义的挖掘,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不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如:复述课文。其实,教师应先为学生搭建语言活动的支架,并提供一些主要词汇,适当降低难度。避免学生在完成活动的时候因活动难度过大而不能顺利完成,产生消极的情绪。
二、第二次课的试教
1.改进问题一。
(1)在导入时,笔者利用标题和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进行预测。
A.利用插图
T:Look at the picture in the book and think about these questions. Where are these people? (They are in a rural area.)(引出新单词)What might life be like in a rural area?(预测内容)Who ar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ome students and teachers.)
B.利用标题
T:Look at the title“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Who is“she”?Who are“others”?How did she help others?How was her life changed?What might the story be about?(预测内容)
效果:笔者通过各种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在阅读前对文章内容产生好奇,同时在引导学生预测的过程中渗透词汇教学,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这样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焦虑情绪,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技能的积极性,使他们了解课文的主要信息。
(2)在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开展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通过多方面对比,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儿童的生活情况,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怀。最后还设计了一个想象问题:If I am a volunteer, what will I do?这样实现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自然的拓展。
[效果]:这两个活动的设计,不仅让学生重组了语篇中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了对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学生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升华了情感。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生活:I live a happy life. Every day, I eat different kinds of delicious food. /I live in a city in Zhejiang. There are many tall buildings. Our classroom is very big and bright. /Our teachers are very good. They can teach us well. /At school, I can play soccer and computer games. So I think my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在学生想象自己是一名志愿者该做什么事时,精彩的生成有:I’ll give away my old books and clothes to those poor kids. /I’ll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 and teach poor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ll ask many friends to help poor children and give them a new start in life.
可见,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没有积极的情感,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受影响。
2.改进问题二。笔者从语篇的角度设计了丰富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语篇。
(1)让学生进行略读,选择文章的主旨大意:
A.The life in Yang lei’s school was very hard.
B.Yang Lei enjoyed helping the students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C.Yang Lei’s students liked her very much.
略读(skimming)就是选取课文中的重要部分和重要细节,以求抓住主要意思,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的理解。这一技巧可帮学生时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的主要意思上,而不是与主题无关紧要的细节和个别单词上。
(2)学生对课文进行扫读(scanning),选择适合每一段落的标题。
Para1 A.Give some examples that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Para2 B.It tells us what they are going to do.
Para3 C.Introduce the time she enjoyed.
Para4 D.Tell her experience in the mountains.
Para5 E.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students at school.
扫读是在学生查找特定信息时,通常认真阅读全文,只需找到信息所在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来了解课文细节。
(3)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和理解某一代词的指代对象。例如阅读文章中第一小节中有一个句子:However,it changed the life of Yang Lei from Beijing.该句中it指代的是什么?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效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多次整体性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归纳课文的大意后,又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总结与概括。这一环节活动让学生站在语篇的高度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推理是化解阅读障碍,成功理解语篇的重要技巧。学生可以利用推理来猜测生词含义、判断和得出结论等。学生对语篇有了深层意义上的理解,同时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得到了保证。
3.改进问题三
(1)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了解具体的事实信息。笔者提出了五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细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文章主线,巩固文章大意。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bout her daughter‘s volunteer work? What did the children say about their volunteer teachers? How did Yang Lei say she could help? What did Yang Lei say about her tim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Yang lei think of her work?
(2)在关注整体阅读的同时,笔者对课文中个别比较长的句子进行解释,如:Teach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 /The Beijing University students first went there as volunteers in a one-year program. /She said she likes to have a good influence on children’s lives.另外,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如:The program was star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Chinese Young Pioneers. Every year they send 100 volunteers to teach in China’s rural area.)
[效果]:通过回答上述五个贯穿全文的问题以及对一些重点句型的操练,学生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学生在利用教师所提供的主要词汇对Yang lei’s story进行复述输出时,就显得游刃有余,语言输出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不仅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训练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读后活动是阅读理解完成后就阅读材料内容开展的延伸性思维活动或交流活动,目的是提高学习者就本主题表达自己观点及与他人顺畅交流的能力。读后活动的设计基于文本的内容,不仅检查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探讨与思考。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三、实践启示
笔者通过两次试教,在改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得出了以下启示: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得到足够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改变不良的阅读习惯。通过创设愉快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境中进入阅读。
2.改变应试导向,答题与拓展一同进行。检测题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的情况,但是阅读教学绝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做题。除相关的检测之外,教师还要对文本的内容做一些拓展,使文本得到合理延伸。
3.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超越字、词、句等表层信息,通过解读语篇结构,探求语篇深层意义,才能提高理解能力,成为高效、独立的阅读者。
4.阅读教学应从语篇分析入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把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总体理解与句、段的理解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规律。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注意细节,做到点面结合。
5.要给学生留有充分阅读的时间,要让学生有用脑思考的时间和过程。教师尽量少提问题或讲解,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浏览以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将信息图表化,记录要点,回答各种问题等。
6.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挖掘,教师需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7.拓展活动既要关注文本教学,又要关注思维训练,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学生为主体的拓展活动不仅要建构文本知识体系,还要深化和拓展课文的内涵,把课文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葛连干.从一节公开课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活动设计[J].中小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1):13-16.
[2]熊亦波.精心设计导入,实施有效阅读―以《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拓展阅读为例[J].中小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6):22-26.
[3]王媛.透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关键词:迁移规律;教学;应用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其他活动的影响”,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我们希望在学习中形成正迁移,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初中社会学业考试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生活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导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这些要求体现在试卷上给人一个直观感觉,那就是试题源于教材,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所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希望学生能回归教材。回归教材能有效解决考试中出现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巧用迁移规律,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以下方法:
一、构建知识结构,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迁移意识
依靠教材梳理主干知识,巩固基本知识。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教师应把指导学法纳入课堂教学结构之中,深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做到:示范引导,授之以学法;依据教材,展示学法;总结规律,揭示学法;设计练习,体现学法;区别情况,指导学法。因此,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习迁移,而且要使学生能自发地运用迁移规律来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阶段实施的开卷考试形式使很多同学在学习中忽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尽管我们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但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这需要我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具有清晰性和概括性的认知结构。这也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讲清各个知识点,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相关知识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正迁移。
例如,在复习“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时,因为教材的编排是“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影响),“不断变化的人口”,“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内容比较散,在复习时就可以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就中国人口的现状、影响、对策展开归纳,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资源问题的知识结的构建,再独立完成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构建。这样,同学们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就不容易混淆,而且还学会了用同一类方法来学习不同知识,并能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促进学生主动迁移,以达到从已知到未知的目的。又如,教师让学生学会评价秦始皇,对秦始皇的功与过(即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利用图表形成知识结构,再要求学生运用评价秦始皇的方法去评价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人物,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再如,在讲述“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可能影响”时,同学们一起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低洼地区被淹(海水入侵)――影响人类生产与生活。我参考相关资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因果推导表”法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请你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话题,制作一张“因果推导表”。这其实需要学生形成一张小范围的知识结构网,有的同学答案为:清政府的专制腐败――近代中国的落后――的爆发――《》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的同学答案为:的召开――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积极、主动、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要突出重点,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只有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招之即来,不至于做答案时东拉西扯。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习迁移
利用学习的迁移进行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去认识新的知识网络,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迁移奠定基础。在教学中,从复习旧知识,过渡到学习新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所以,在讲授某些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迁移寻找准确的切入点,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内容之间架起桥梁,以降低衔接的难度,逐步启发学生完成学习迁移。例如,在“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新课导入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什么?②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什么?③请同学们谈谈看到、听到、观察到的世界不安定现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和平与和平问题,树立“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的观点。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落后、贫困、危机、债务仍困扰着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引出发展也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已知知识出发,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利用迁移规律来学习新知识。
三、重视课堂练习设计,注意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有效学习,主要依赖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情境创设可能会采用最新的材料、图表,但考试最终仍然会落到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掌握和应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些心理学家把知识的应用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例如,曾经有一则有关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材料,要求学生从科技变革和政府角度分析唐朝农业发达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运用书本的史料知识来分析实际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知识筛选、运用和迁移能力。又如,在讲完发展问题之后,结合索马里海盗事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从发展问题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一海域为何会经常出现海盗抢劫现象?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发展问题出现的历史原因、根本原因及其他现实原因,再结合具体材料确定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学习的迁移。再如,习题评讲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会了各种题型的审题和解题的方法,学生就能在以后的练习过程中运用各种题型的审题、解题方法去正确地审题和解题,以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举一反三就是学习的迁移,也是一个挖掘自己学习潜能的过程。
四、运用比较方法提高学生辨别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比较,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降低知识的负迁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许多相近的概念虽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之间更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对易错的知识点进行盘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比较方法的应用,在对比过程中,如果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的状态,形成有意注意,那么就会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例如,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省与省区,图例与注记,山脊与山谷,地形与地形区,法国、英国及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及等都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完成知识间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有时也可以有意选编一些容易使学生做错的题目,从而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发言,或东张西望,或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倾听,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倾听有基可立,有想可依。如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在学生充分读书后设计“为青藏铁路命名”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师:修建青藏铁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这条路加强了东西部的沟通和经济联系,促进了西部发展。世人称之为“天路”。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歌曲天路,并出示歌词)歌中唱的就是青藏铁路。同学们,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试着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然后我让学生稍作思考后交流。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起的路名:世界第一路、奉献路、神路、科学路、黄金路……师:你们给青藏铁路取的名字真好,赞颂了西部的建设者们,也体现了这条路伟大的战略意义,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名字,写在课本上。以上这些只有在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借鉴自己已有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为前提的深入思考下,学生才能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对他人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既不盲从也不无动于衷,直至形成交流。如果不让学生经历独立读书思考的过程,恐怕学生是不能理解与之不同的铁路名。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思考,他人的意见再精彩,说的人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倾听不能形成。
倾听是为了思考、吸收、表达。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勤于思考,进而乐于表达主动倾听的习惯,在循环往复的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听说策略。如我给学生讲童话故事《去年的树》,让学生听了之后练习讲,学生发觉自己讲得不那么完整、精彩。此时我再让学生明白听故事要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记去年的树和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那只小鸟有什么感受等,然后让学生再听-再讲-修改-表达,学生在表达的欠缺和修改表达的练习中,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说的策略。
2、在课堂阅读交流中学会读、写的策略。
在课堂阅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课堂读书中学会识字释词策略。我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会识字释词能力且长抓不懈。在课堂读书中学会释词策略。如教《滴水穿石》释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时问:“读课文能找到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个词的解释吗?”学生读课文找具体描述滴水穿石的句子,进而理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思;再如学习五年下册《草原》理解“洒脱”的意思时,师问:在课文中“洒脱”指的是什么?学生读文后自然会找到“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学生在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从课文的介绍与描绘里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还从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用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近义词等理解词语的策略。
在多形式的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自由读书中学会读正确、通顺;在带着涵盖全文的大问题默读中学会思考的策略,学会概况的策略,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的策略,学会从不同处入手读懂的策略。如教《彩色的非洲》学生读通后,再带着“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非洲是彩色的呢?”默读课文交流读书收获,学会把各段意连起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用带着探究文后问题的策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在读书实践中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学会朗读,如读《鱼游到纸上》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句子,聋哑画画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写,学生在初读时只是一个语速,读熟课文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评读时点拨这是两种不同画法____一慢一快.读的时候应通过语速的慢快对比,把青年作画的形象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朗读的实践中就慢慢掌握了朗读的策略。读书中学会根据课文特点选用不同的入手处读懂课文的策略。如读《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可采用从结尾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而读《跳水》可采用从故事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读《圆明园的毁灭》又可采用从题目入手读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