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艺术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复苏阶段
1966—1976年,我国的“”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国家遭受严重灾难,人民受到巨大创伤,教育领域也成为“重灾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几近瘫痪,学前教育毁坏严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是畸形发展。十年间,学前教育方针被歪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被批判。音乐、美术、文学成为政治教育的工具,造反歌舞、样板戏成为幼儿园的全部教学内容。孩子们得不到完善的教育,失去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政治倾向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全然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整个幼教管理体制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艺术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全面被叫停,致使大量师资流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接近崩溃边缘。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挖掘整理我国早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使儿童艺术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得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78年党的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同时也唤醒了儿童艺术教育事业。有少数专家学者开始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专项理论研究,并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摸索建构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上,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同时能带动其他科目的教学。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将美术与音乐教育采用分科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宽泛,有唱歌、游戏、舞蹈律动、欣赏、及演奏打击乐器等,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原因,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唱歌课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实际教学中,艺术教育只是为智育作陪衬,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音乐与美术课程二者独立教学,其他科目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更是毫无联系,教学组织形式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为主,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向着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阶级斗争过渡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迅速恢复带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素质教育的概念适时被提出并在全国全面推进,艺术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得到高度推崇,忽视了对儿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当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此类问题也普遍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教育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对儿童权利以及儿童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199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一系列文件纲要的出台都充分保证了儿童的权力,肯定了“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正确性。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还是显露出了一些变革的迹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可喜变化,为其顺利过渡积蓄了力量,打好了基础。
3.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面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尤其是网络使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这种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扩展到整个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过程中。众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开始从多角度对儿童艺术相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生态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被借鉴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中来,日益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自此,美育真正摆脱了从属于智育的附属地位。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1.开阔视野,启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学前儿童利用感觉器官感受客体的存在,从而引起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产生审美心理的反映,被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虽然他们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但是一般感知更加直观,实用,而审美感知则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真实感受。譬如当儿童看到一棵盛开桃花的树时,一般的感知会告诉儿童它是一棵桃树,并盛开着花朵,而审美感知则会触动更深的情感,可以在怒放的桃花的姣好姿态中感觉到幸福,希望等。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培养,最主要的不是让他们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认知,把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才是关键所在。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文字、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引导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把握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画面,与音乐的配合,视觉与听觉、触觉等的感官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儿童的视野就会被打开,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2.调动想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学前儿童在欣赏音乐和绘画作品时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受到感染而展开的想象被称为再造性想象,譬如在观赏桂林山水或泰山“十八盘”时,能从中联想到各种熟知的事物的形象。一切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需要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作为基础,孩子们通过客体刺激感官,从而激发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体验,继而协调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使审美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审美想象的过程也一并完成,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的发展。
3.触动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的体验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可以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创作中又是灵感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它具有特殊的地位,连接审美心理的各个要素,使他们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譬如: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作品时,孩子们可以掺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感受不同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情感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到,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调动孩子们各种感官,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从而引导学前儿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4.深化感受,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事件、情感区分开来,并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完全理解是审美理解旨归所在。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使整个审美活动完整进行,审美活动不能缺少审美理解这一重要环节。学前儿童单纯、未经世事,右脑功能占优势,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想象、理解所遇到的人和事。因此,为了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引导方法必须要恰当。
5.协调沟通,塑造完满型人格
艺术审美是情感的的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是学前儿童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得到完美结合,获得审美教育的自动调节,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途径
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效运用教学艺术,那么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会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层次。下面就简单介绍语文教学中的艺术。
一、沟通艺术
在很多学生心中,教师的形象往往是严厉的、不可接近的。学生不愿意也不敢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导致语文课堂上教师提问时沉寂无声的状况,对教师的教学非常不利。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务必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距离感。例如,教师在课上看到有学生没有认真看书,而是在发呆,这时教师就可以提问这位学生:“你能不能把你刚刚思考的东西和我们分享一下呢?”这时,这位学生会感到很紧张,教师就可以说:“你是不是在思考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听到教师这样圆场,心情便缓和下来,对教师说:“老师,不好意思,我刚刚走神了。”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责备学生,而是对学生说:“是不是觉得看书很无趣呢?”学生便会解释说:“是因为看不懂究竟在讲什么,所以不想看了。”那么,教师便可以重新讲一遍,让学生可以认真地投入课堂学习中。通过这种沟通方式,而不是直接的责骂,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保证。
二、新课导入艺术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对新课的讲授是采取直接导入的方式,久
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每当教师讲新课,学生都会一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务必要使用有效的新课导入艺术,使学生能够在新课一开始就认真投入课堂学习中。举个例子,教师在教学“元宵节”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和学生讲讲元宵节的来历,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因为故事的引人入胜,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兴趣想知道课本中的“元宵节”讲的是什么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将新课导入,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学习新课。可以看到,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地学习新课,从而保证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艺术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结合多媒体技术,然而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呢?要知道,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综合地运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大提升。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好好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举个例子,在教学“大熊猫”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大熊猫的照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大熊猫的短视频,让
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国宝”。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得到极大的享受,他们在有趣欢快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获得了乐趣,而且也巩固了知识。
四、课堂结尾的艺术
在过去,教师经常采取直接结尾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这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但是却缺乏了创新性和有趣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结尾时,采取设置悬念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举个例子,教完《女娲补天》这篇文章之后,可以先对文章进行简单的总结,然后在课堂快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如果那个时候女娲没有炼出五色石来补天空,那么故事的结局会变得怎么样呢?大家可以回去思考一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考不会因为课堂的结束而结束,而是把思考延伸到课后,使得语文教学的效用能够更持久,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白女娲的举动对世间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五、课堂提问艺术
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为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教师应当建立合理有效的提问机制。具体来说,教师的提问必须是适当的、适时的,切不可整堂课都在提问,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很有压力;也不可以整节课没怎么提问,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不专心状态。所以,提问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如何正确地提问呢?举个例子,在教学《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在读完寓言之后,提问学生:“大家可以从‘掩耳盗铃’这四个字猜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学生便会根据词义来进行猜测,有学生说:“是捂着耳朵,然后偷铃铛。”教师便可以顺势将这个答案与课文结合,看看学生说得对不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思维得到发散,有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如何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呢?这需要教师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戚敏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J].新课程:教师,2010(01):126-127.
[2]陈玉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11).
[3]薄敬花.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11):192.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兴趣;教学手段;教学语言
对于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要远比语文、英语等科目难度大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所以有时候对某些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尽管教师总是耐心细致的讲解,不厌其烦的重复,风趣幽默而又形象的比喻,但课堂教学效率却始终也提不上去。那究竟该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下面就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
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可能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一节知识内容本来很简单,可一堂课下来,学生却一问三不知,作业交上来更是一塌糊涂,往往我们都会气个半死,认为自己的学生太笨,无奈第二天还得从头再来。虽然教师都是出于好意,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但这与时下提倡的高效课堂十分不符,试想:如果每堂课都这么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能按时完成吗?而如果真这么做了,把数学知识的理解机械重复的灌输给学生,那又何谈灵活运用呢?俗话说,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知识重在理解和运用,而不在于死记硬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教师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问题,而很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认为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眼里却并不简单,例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及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若商一定为正比例,若积一定为反比例,若和差一定则不成比例,对教师而言,就这么一句话概括了三四节课的知识重点,但学生学起来,一周下来会判断的也没几个。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其实都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象,那就是一所学校里,数学科任教师都喜欢带高年级,而很少有教师主动要求带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太简单了。大家可能会问,简单了还不好吗?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才不好教会学生。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得学会转变教育观念,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应该运用何种手段来教学而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学生,让不同的教师来上课,其课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实际教学中有好多教师从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总是一味的埋怨学生太笨,太懒,不听话,且不知,他在埋怨学生的同时,学生可能也在鄙视他。在我看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的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自古以来,凡事都很注重培养兴趣。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首先,学会运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数学学科本就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再板着脸,从上课开始就一副严肃冷漠的表情和那种一成不变的语调,一直持续到下课,可想而知,这种煎熬有多难耐。所以,作为一名数学科任教师,一定要懂幽默知风趣,巧妙运用合理的课堂教学语言美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我在课堂提问时,不是对学生直呼其名,这样显得过于正式,过于严肃,而是以某先生,某女士来指名回答,时不时引起学生的阵阵笑声,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紧张了。有时候,在讲解知识时,来两句很不太标准的英文,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讲一段离奇的传说等等,博得学生哈哈大笑。总之,我的课堂不像传统教法下那么紧张严肃,每节课学生总有期待,总有欢笑。其次,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数学教师总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有时候题不会做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去问教师吧,他让你读两遍题目,然后问你会做了吗,你不得不说会了,否则就开骂了,其实会什么呀,读两遍题目就会了还用得着问教师吗?不去问吧,不会做最后又要受到指责,这样一来,那课堂上愿意听讲的恐怕少之又少了。学会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接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多实验,多实践。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一堂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数学课一定要建立在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之上。例如我在教学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把全班学生每5-6人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每组下发实验器材,接着指名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尝试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想办法测量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如,我在教学如何运用比例知识通过测量物体影长来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知识时,把学生直接带出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校园较高的物体,如旗杆,教学楼等无法测量高度的实物,经历通过测量影长运用比例知识计算物体实际高度的过程,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做各种有趣的实验,并亲身经历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论文摘要:目前,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方面的文本资料繁多,识记理论复杂,在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学习媒体落后、怠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主体性等许多不足,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为此,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扩展其艺术文化视野。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可以开阔文化视野,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加入一些视听资料,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别重要的,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
3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一、学前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中,通过对1 523名婴儿长达20年之久的跟踪,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可见,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从脑科学的层面看,婴儿出生时脑重350-400 g,为成人脑重的25%,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为75%,6岁时孩子的脑重为1 200 g,已接近成人脑重(1 350-1 400 g)的90%。从人体的神经通路的发展看,人类神经通路的80%-85%是在生命的前6年发展起来的。①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身体发展、智力与经验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
(二)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所有时段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也是最易发展,最易受挫的时期
在这一时段,孩子从只会躺在床上啼哭,到会爬、会走路、会奔跑,不但人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所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中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不让儿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是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贻误天才的成长。诚如布鲁贝克所言:“课程的编写原则是训练和装备心灵。”那么,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学前教育阶段正是人生最重要的训练和装备心灵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为小学做准备,更为人的一生做重要的奠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命大厦的高度、广度和坚实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便是教育专家也未必完全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的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注重个性的彰显,又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卫生学、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来引导、帮助儿童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有各种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发掘天才。所以,学前教育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鉴于学前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着眼于生命的塑造这一高度来审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单纯的幼儿园阿姨、舞蹈教师等够用的人才培养标准,对于塑造生命的幼儿教师工作来说,显得过于幼稚,甚至有一种漠视生命的感觉。相反,幼儿教师的培养不但要专业化,更应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应培养“双师型”或“多师型”的幼儿教师,既是音乐教师,又是音乐家;既是教书匠,又是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只有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才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构建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推进幼教事业的改革。
而不是学前教育大专班要培养什么人才,本科班又培养什么人才。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注重实践、秉持够用原则的幼师生,科研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不够广博,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贻误教育时机,幼儿的许多潜能不能被发掘。显然,这些幼师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传统的高校生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等弊端,亦无法胜任幼儿教师的工作。当然,也有少数的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教育与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部门、各种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广播、电视等部门从事儿童教育、科研、培训、宣传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主要课程有教育学原理、儿童心理学等19门理论和专业课,涉猎较为广泛。
东北师范大学探索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通过20门主要理论与专业课达成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安排是前一年半至二年为教育基础课,第三年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第四年上学期实习,下学期撰写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幼师学校及相关的科研所、管理机构、幼儿园等培养专门人才。其涉及的课程较为丰富,2005年时本科生的主干课程就有34门,其中教育基础课是13门,专业课是21门,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
事实上,上述三所高层次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走在了其他高校的前列,而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那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究竟应如何定位,客观的社会现实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下面主要从理论、技能、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目标定位。
1.理论目标
(1)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性认识和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这种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因时空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从事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前提。它包括正确的幼儿观、教育观、课程观等。例如,尊重幼儿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言语、态度上的尊重,更应表现为视幼儿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幼儿的想法,倾听幼儿的声音,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潜能的发展,在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彰显幼儿的个性等。
(2)广博的教育基础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在通识教育阶段,广泛地学习中外古代近现代教育史、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教育评价、教育论著选读等课程,深化自身的理论构建,为专业课的学习搭建一个知识平台。
(3)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发展的动态及现状,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达到一定的广度。同时,深入研究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使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和情感。
2.技能目标
专业技能包括专业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兴趣和需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应包括: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的能力,有效地引导、组织的能力,准确地观察、发掘幼儿潜能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等。
3.实践目标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从课程安排看,前两年应是教育基础课;第三年是专业理论和技能课,当然,可以设置模拟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增加见习次数,最好对幼儿园的大、中、小班分别见习,在第三年的下学期,根据学生技能的培训、见习的情况,安排2-3周的实习;第四年上学期是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全面投入实习的阶段,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下学期撰写出基于实证性研究的、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有一定创新之处的毕业论文。
注释:
①黄春香,李雪荣,易受蓉.早期干预对婴幼儿发展影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 ,(12)251.
参考文献:
[1]陈姝娟,李晖,蒋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新探[J].教育探索,2007,(12).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103-04
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已经颁布,这为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及相关幼儿教师培养的培训机构提供了评定、选拔和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重要依据。该标准在强调专业道德、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如“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自我“反思与发展”等 [1 ]。相关高师院校应参照该标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重视专业能力和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难以有效融合
专业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实现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幼儿教师要成为行家里手,就应该有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而现实中的有些幼儿教师,要么“低知低能”,由于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无法根据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也难以根据不同类型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差别的教育策略与方法;要么“高知低能”,虽然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把科学的原理、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不能因材施教,课堂不够生动灵活,没有教学个性,不能培养幼儿的健全个性。
出现这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师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偏重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转化训练偏少;部分高师院校特别是专科学校实践能力训练与专业知识常常脱节,及时性训练无法完全落实;相关课程评价多以卷面分数检验,实践能力提升往往得不到学生重视;大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课时有限,缺少稳固的优质幼儿园实习基地和兼职教师,专业教师缺乏幼儿园经历,实践指导要么缺位严重,要么力不从心;加之学生规模庞大且基础能力不够,缺乏有效指导和长期训练的学生毕业后难以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
2. 游戏实践教学能力训练未能强化
掌握幼儿游戏的特点,运用游戏活动的方式组织引导幼儿学习与生活,使其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幼儿教师如果缺乏游戏实践能力,就很难设计与组织幼儿游戏活动,更谈不上寓教于游戏之中。笔者在所在城市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园游戏活动选材没有突出趣味性,类型单一,幼儿觉得“不好玩”;幼儿教师设计游戏活动不能针对幼儿实际水平,只会模仿现成的教案,不能创新;游戏准备工作达不到要求,随意性大;游戏活动组织能力欠缺导致现场混乱,应变能力差;有的游戏活动不完整,没有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达不到“玩中学”的效果。
反思幼儿教师培养,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院校或者过分偏重艺术技能训练,幼儿游戏课程学时不够,或者游戏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要求,缺乏专职游戏课教师。有些学生学习游戏课程只是觉得好玩,不反思如何提高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作为幼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的幼儿园在教育观念上不重视游戏活动的开展,小学化倾向严重,对幼儿教师游戏组织能力并不鼓励,能提供游戏指导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如有的园内或班级内没有任何游戏区域的创设,或者游戏材料、玩具缺乏或无更新,学生实习时难以设计、组织和指导像样的游戏活动。
3. 保教综合能力培养没有有效开展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幼儿,每天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而是科学组织一日生活并不间断地实施保教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是保教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应该是全科教师。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教师与同事难以充分合作,与家长往往沟通不畅;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时,不能创设有效环境合理开发教学资源;班级管理主导性太强,组织教学的形式单一,随机教育能力差,不能以幼儿为本实施差别教育。要么只能组织艺术活动,要么只能实施简单保育活动,要么只能进行小学化的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很少。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首先,幼儿园招聘教师过分看重音乐、美术、英语等专长,对幼师生产生误导,也使得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作为实习基地的大部分幼儿园难以提供保教综合能力锻炼的理想平台,实习学生只得参与“幼儿英语”和“中华文化”等课程教学,五大领域教学的全面实习无法展开,也得不到有经验教师的全面指导。其次,保教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通过学校——幼儿园——学校流程中的反复见习实习,通过幼儿园教师与学校教师的多重指导才能提高,但更多的高师院校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的1~2个月提供总实习机会,返校即毕业,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能力的综合。再次,从幼师生自身来看,高招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四年,艺术技能基础差,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有的幼师生认为毕业后理所当然是带班、当老师,所以对保育实习不重视,也不能理解在幼儿园工作都是先从保育员干起。
4. 终身学习能力养成教育欠缺
学前教育置身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其服务对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保教模式也将不断创新。幼儿教师只有具备自身发展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从初级教师到成熟的教师,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或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能力差,无法及时总结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导致工作很多年仍然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对教育行为没有改进和提高。还有的幼儿教师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高师院校将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理解为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得不到拓展,文化基础课一再压缩,致使学生被限制在传统的保教技能训练之中;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课程安排过满,学生自我成长的时空有限。同时,学前专业主体上是大专生,多属于学习主动性较差、依赖性强的学生,专业认知不强,缺乏终身学习的基本态度与信念,其专业领域各项能力难以得到持续成长。
二、基于《专业标准》构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1. 培养目标应进行科学设计
社会特别是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园要更加重视和关注幼儿健康、快乐并按照其身心发展规律成长。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越来越丰富,其服务领域与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化,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幼儿教师是越来越专业化的职业,专业能力是其职业活动最基本的支撑。现代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包含目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全部能力以及能够谋求继续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专业发展能力。高师院校要依据《专业标准》,顺应学前教育改革要求,针对幼儿园保教实际,联合学前教育机构与专业人员,科学设计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促进在校生专业能力训练 [2 ],在培养学生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工作规范和方法的基础上,更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园保教相关技能 [3 ]和综合能力。各省市要根据本省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依据《专业标准》组织高师院校联合制订相应的幼儿教师能力培养标准,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2. 课程设置要强化实践取向
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品质 [4 ]。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职之本,也是幼儿园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高师院校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体现。其学前教育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专业标准》的融合;专业课程力求摆脱浓厚的理论色彩,加大实践课程在总体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专业能力训练要从“模仿”、“累积”到“探究”、“生成”,切实增强学生解决保教活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要根据《专业标准》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培养如游戏设计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沟通与合作等具体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能创设与利用不同环境扩展幼儿学习范围,确保优化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与其将来所从事的保教工作相适应的能力、方法与技巧。如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新开设的《幼儿学习与发展》,就是具有实践指向非常具体的课程。
3. 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做合一
为有效达到《专业标准》,实现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高师院校应强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突出情境教学,探索教学做合一,构建完整有效的专业能力训练体系,积极推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诊断式教学,拓展网络演习教学、情景再现教学等,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能有机衔接。项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幼儿园环境中,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幼儿园教学过程并完成典型的保教任务,在与指导老师、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高师院校应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育实习见习活动,力求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与分领域实习相结合,随机穿插与顶岗实习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收集学前教育的活动案例和优秀方案,自行设计幼儿园保教场景;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并协助开展保教活动。高师院校应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做兼职导师,以确保实习见习的质量 [4 ]。不论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都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小组式的“课前漫谈”,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次短期的小型论文写作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4. 质量评价要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高师院校必须建立有效的幼儿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把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特别是保教综合能力作为评价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项目考核指标都要围绕优化专业能力培养的理念来设计。在幼儿教师培养评价中,应依据《专业标准》和幼儿园保教岗位的能力标准制订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最好与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接轨,确保教学工作始终贴近社会要求与幼儿园保教工作实际,着重评价学生的教学方案编写能力、制作与选择教具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游戏设计与组织能力、师幼互动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尽量选择多种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把课堂教学评价与实践训练评价结合起来,理论知识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结合起来,长期考察与集中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5 ]。
三、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1. 优化教学管理
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对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未能重视,有的学校教务处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协调实习实训工作,有的学校未能根据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师院校要根据《专业标准》要求,重视与支持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可专门成立实习实训机构,统筹教学过程中各年级和专业的实习实训工作,积极建立与附属幼教机构及校外基地的联系,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和实践工作。教务部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完善实习实训计划,保障实践能力培养课时,提高实训教学课时津贴,鼓励老师到外地幼教机构指导实习工作。学校教学管理权限要有所下放,放手让学前教育相关专业根据本专业要求与学生职业方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2. 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为保障专业能力培养,高师院校要依托附属幼儿园成立幼教集团并参股多家股份制幼儿园,依托幼教集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满足学生见习、观摩、顶岗实习与保教技能训练,促进人才培养回归到保教实际情景中。同时,要严格挑选实习基地并加以建设,确保其真正成为学生保教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平台。要成立专门机构协调基地的实训实习活动,有效运用基地提供的各种教学与课程资源,鼓励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当前,高师院校可适当延长实习时间,鼓励与支持学生选择教师相对缺乏的农村幼儿园或到边远山区支教,从而能独当一面获得大量的实践锻炼,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 [5 ]。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学前教育课程实验中心”,促进实验实训活动的常态化和有效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高师院校学生实习的组织与管理,确保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与发展。
3.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为适应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高师院校应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促进高品质双师教师的涌现。高师院校双师教学队伍必须注重成员间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提升,来自幼儿园的兼职教师人数比例应达到25%以上,实际授课时数应达到总课时数的20%以上。专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构成要合理,专业带头人须具备突出的教学能力、卓越的实践水平,且勤于和善于带动本专业的改革发展,并要有幼儿园工作的经历。为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高师院校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校本培训、校外培训与园校合作培训相结合,鼓励教师到幼儿园兼职或下园工作 [6 ]。高师院校要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良好的服务机制,建立有利于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教学制度、人事制度以及职称评聘制度。
4. 保障优质生源
幼儿教师社会地位与各项待遇相比中小学教师明显偏低,考生报考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缺乏专业能力基础考核,导致高师学前专业招生困难且生源质量不高。由于有些高招学生专业能力基础过于薄弱,即使加大比重进行强化训练,很多分数较高的高考学生依然难以达到幼儿教师相关专业要求。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出发,必须改革现有的招生方式,如积极扩大免费师范生比例,扩大初中起点5年制专科招生计划,扩大对口招生比例,加大面试环节并注重专业能力。在取得省音乐、美术专业联考合格证的考生中,可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高考文化成绩单独画线,按照文化分数由高到低录取的新方式进行招生 [7 ]。特别是要提高学前教育地位,提高幼儿教师待遇,通过提高职业地位来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学前教育专业 [8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N].中国教育报,2011-12-12(3).
[2]徐跃飞.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5):80-83.
[3]张丽莉.高师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0,(5):83-85.
[4]史丽君.就业导向下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中州大学学报,2008,(4):101-102.
[5]师远贤.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试析[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7-9.
[6]高 健,蔺艳娥.幼儿教师网上学习资源管理策略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3):65-72.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定位;建设阶段;特色;成绩;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28-04
2006年,我市开始筹建中小学名师工作室,2007年第一批名师工作室开始挂牌运行,至今已经有36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和69个地区名师工作室。10年来,我市在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11年承担了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发展研究”。如何切实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
一、名师工作室的定位
名师工作室建立以前,我市有一批名师,但分散在各地各校,他们在局部范围内能发挥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但从全市范围来看,名师未能形成合力并在全市范围内发挥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名师的辐射力往往依赖名师个体的自觉程度,缺乏行政推动,使得部分名师没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另外,各地名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研究方向分散或重复,也影响了名师个人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形式促进名师示范辐射作用的发挥,推动我市名师队伍建设。名师工作室应如何定位?它和教研、师资培训等部门有什么区别?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名师工作室应该是行政推动下的非行政性组织机构,是全市中小学优秀教师间合作互动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有共同志向、共同研究愿望和共同研究方向的合作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应该成为全市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和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名师工作室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教育教学示范辐射、教育教W资源建设。
名师工作室的任务和教研、师资、师培部门的职责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教研部门主要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业务指导和教科研服务工作;师资部门主要立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制订和政策落实,统筹管理师资建设工作;师培部门主要立足于各类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名师工作室也要承担教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但首要任务是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其教科研主要立足于本工作室成员承担的课题或项目研究,其培训主要是针对本工作室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专题培训。名师工作室应通过名师引领下的教科研和培训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的成长,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也应该在这些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促进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态的提升。名师工作室还应该通过课题研究,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新的构想和思路,为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建议。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阶段
到目前为止,我市名师工作室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试运行阶段。2007年我市建立了首批名师工作室4个:市名师工作总室、中学语文工作室、中学数学工作室、中学外语工作室。工作室领衔教师均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局主要领导与工作室领衔教师签订了《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为工作室颁发了铜牌,拨发了活动经费。至2009年,首批名师工作室运行质态良好,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第二是学科名师工作室推进阶段。在首批名师工作室运行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我市又建立了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涵盖中小学的主要学科。2013年建立了第三批学科名师工作室,2016年建立了第四批学科名师工作室。至此,我市建立的学科名师工作室达到36个。工作室在骨干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示范辐射、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态的提升。
第三是地区名师工作室建设阶段。在学科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基础上,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根据名师资源情况,建立本地区名师工作室。各县(市、区)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已经建立了地区名师工作室69个。这些工作室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在地区乃至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特色
我市名师工作室建设既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1.健全组织网络。我市建立了由名师工作总室、学科名师工作室、地区名师工作室组成的组织网络。名师工作总室作为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培养、科研引领、业务指导、工作协调、绩效考核等工作和地区名师工作室的业务指导工作。学科和地区名师工作室负责本学科、本地区的名师培养、课题研究、示范辐射、资源建设、成员考核等具体工作。名师工作总室、市级学科名师工作室受市教育局领导,地区名师工作室受县(市、区)教育局领导。这样的组织网络条块清楚,有利于对名师工作室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2.优化内部结构。我市学科名师工作室由领衔教师、指导教师、工作教师组成。领衔教师1名,由在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的正高级教师或省特级教师担任,需经过相关专家组认可;指导教师一般5―7名,由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担任,需经过领衔教师认可;工作教师20多名,由市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学能手等组成,需经过指导教师推荐并经领衔教师认可。工作室设工作主管、网络主管各1名。地区名师工作室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根据本地区实际,参照市学科名师工作室形式组建。市名师工作总室设专职领衔教师1名,成员由各学科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代表组成,并配有少数工作人员。
3.倡导组团发展。我市名师工作室不单纯以名师个人命名,更多的以学段、学科命名,如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职教专业课名师工作室、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班主任名师工作室等等。一些名师较多的学科则建立几个工作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名师力量,形成名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我市名师工作室团队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层,数量精干,主要是领衔教师和指导教师。第二个层次是紧密层,人数较多,主要是工作教师。这两个层次构成了各学科工作室的基本队伍。第三个层次是松散层,主要是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他们参加工作室组织的活动,但不是工作室的工作教师。设立三个层次的队伍旨在组团发展,充分放大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和示范辐射效应,多层次地培养各级名师。
4.三级管理与考核。为了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工作,我们建立了三级管理与考核体系。市教育局负责对名师工作总室进行管理与考核,名师工作总室负责对各学科工作室进行管理与考核,各学科工作室领衔教师负责对本工作室成员进行管理与考核。对名师工作室的考核主要从骨干教师培养、n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研讨、示范辐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展开,制订相关评估标准并依据标准进行考核。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影响力检测等方式,每年进行一次过程性考核,工作周期结束进行终结性考核。我们还实行了过程性考核淘汰制,考核不合格则更换领衔教师或摘牌停止运行。对工作室成员的考核主要从思想品德、理论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考察其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考核不合格者则调整出名师工作室,同时按有关程序吸收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新成员进入工作室。
5.独立活动与团体活动。我市名师工作室一般各自独立开展活动,如中学化学工作室举办海内外化学教师交流论坛,小学数学一室举办智慧数学论坛等等。同一学科名师工作室可以联合组织一些较大型的活动,如中学语文一室、二室联合举办高中语文特级教师论坛和“顾黄初杯”语文教学竞赛等等。市名师工作总室根据需要,组织一些覆盖面广的团体活动,如组织“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汇报活动、覆盖多学段多学科的“送培送课到农村中小学”活动等等。独立活动和团体活动相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各工作室的积极性,也可以尽可能地放大名师工作室的群体优势,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成绩
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工作室的核心任务。各学科名师工作室制订了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是将培养任务分解给指导教师,每个指导教师负责2―3名培养对象,加强指导;二是邀请专家作讲座,更新培养对象的教育理念;三是组织高层次培训,工作总室协助师资处举办了“领雁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特级教师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每年举办“扬州教育讲坛”20多场,各学科工作室还根据本学科的需求,组织高端讲座或论坛;四是组织读书学习活动,工作总室通过网络介绍教育专著,各工作室组织读书交流,引领培养对象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五是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培养对象自觉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六是组织听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教学研讨活动;七是组织工作室教师赴上海、苏州、常州等地与当地名师工作室进行交流研讨;八是为工作室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工作总室配合师资处组织了“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运河杯”论文评选、扬州市特级教师评选等活动,为培养对象的成长提供了较多的平台。名师工作室建立以来,我市在中青年骨干师培养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近5年,就有8人被评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被评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57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批名师中的大部分是我市各名师工作室的成员。
各工作室结合本工作室具体情况,深入开展了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间,由名师工作室成员主持或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省教研课题240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女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智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观照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协同性的调查和研究”“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区域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基于学科统整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等等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我省首届和第二届基础教育类的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市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28项。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中,有3项课题被评为省精品课题培育对象。我市还建立了省高中课程基地17个,初中课程项目15个。工作室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工作室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2400多篇论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600多篇,100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中学化学工作室领衔教师参加了国家课程的开发和评估工作,工作室许多教师还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修订工作及部分学科省“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制订、修订工作。
各工作室利用自身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一是与大型学术性活动结合,在活动中展示工作室教师的成果。我市学科工作室先后承办了“全国母语教育论坛”“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数学是什么’专题研讨”“重读叶圣陶,语文教学高端论坛”“海内外化学教育论坛”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工作室成员开设了示范课、研究课,通过教学评议、专题报告或专题发言等形式充分展示了学习的成果。二是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各学科工作室每学期至少要组织两次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研究课、示范课、教学沙龙、教学论坛等形式,发挥工作室的示范辐射作用。三是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工作室教师拍摄了省“教学新时空”示范课100多节,“新课改示范课”480多节、电视课堂300多场,通过网络、电视转播等形式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四是组织专题培训和讲座。工作室先后组织了“扬州教育讲坛”培训活动,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和各类专题培训活动。五是开展“送课送培到农村学校”的活动。名师工作总室每年组织省、市特级教师送课送培活动120多人次,通过示范课、教学评议、教学论坛、微讲座等形式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此外,工作室还承担了“为中国而教”支援西部地区教育的任务,赴新疆、进行对口支教。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功能,对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名师工作总室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站设有总室成员介绍、特级教师介绍、教育专著简介、研修资源、工作新闻、课题研究、各学科工作室网页等栏目。工作室网站为我市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工作室的信息,使用工作室的资源。除了工作室网站外,我们还利用扬州教育网“名师大讲堂”“名师在线”“同步课程”栏目,将大量资源提供给一线教师,如“名师在线”内就设有“特级教师在线”“新课改示范课”“中高考辅导”三个子栏目,资源丰富,点击率达数万人次,“同步课程”“名师大讲堂”点击率均达百万人次。
五、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反思
我市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但还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一是我市学科工作室还没有能够做到全覆盖:从学段方面看,初中学段和职业教育工作室建设较为薄弱;从学科方面看,技术学科、艺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职教文化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室尚未建立;二是学科工作室较多在市区范围内;三是对地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管理相对薄弱;四是各工作室工作开展不均衡,少数工作室的主动性欠缺;五是随着工作室的进一步增多,总室的管理与指导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六是如何处理好市级工作室和地区工作室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针对这些应该改进的地方,我们作了一定的思考。下一阶段将充分挖掘潜力,加强薄弱学段、薄弱学科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新建名师工作室充分考虑地域平衡;吸收地区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进入总室,以加强对地区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与管理,协调好学科名师工作室与地区名师工作室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激励手段,调动领衔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反思与改进,我市的名师工作室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Regional Promotion of Famous Teacher Working Office Construction
KUANG Cheng-lan & WANG Li-geng & HUANG Zheng-yao
(Yangzhou Bureau of Education, Yangzhou 225001, China)
关键词:大学本科;教育模式;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28-02
一、中国大学生现状
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具有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比例分别为94.12%和83.75%,而2010届大学生的比例则相应下降到24.83%和8.84%。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更有那令人发指的马加爵杀人案、北大铊投毒案、复旦投毒案等恶性事件在神圣的象牙塔内频频发生……中国当代大学生正在被指着持有九宗罪:生活腐化,堕落傍款,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缺憾。笔者自从事教育以来,发现大学生身上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生活迷茫,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功利心太强,浮躁,混文凭,应试心理严重,社会责任感差,视野不开阔,思想不活跃,表现出综合素质差,尤其人文素质严重缺失,等等。大学生社会与道德理想下滑,就业十分困难,本科教育问题层出不穷,大学人的教育的缺失,如此种种,造成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声愈演愈烈。人们不禁要问:大学到底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大学本科教育的初衷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也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己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而我国教育家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应尽的责任。所以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教育应该首先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就现代大学教育而言,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是其根本所在。美国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不难看出,大学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个体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的社会公民。
三、中国教育实行专业教育的弊端与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而且“一通到底”的专业教育,已经是当下中国高校基本的教育方式。打造择业糊口谋生技能的专业教育固然有其存在和盛行的理由,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并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涉入了一些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然而这种高考之后的选报自愿往往存在盲目性,学生在不了解自己兴趣与专业之前,往往凭着专业名字的吸引力随意填报,结果造成所选专业并非自己喜欢或者擅长,因此不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或者,在自己选择的专业上也会缺乏激情。另一方面,由于过早地将学生限制在过分狭窄的专业领域,造成了“专业固化”。如果学生知识“专业化”,就不足以处理各种现实的复杂问题;如果能力“专业化”,就会形成相应于其他专业特点的片面的思维定式;如果情趣“专业化”,就会使得人的个性、情感、爱好单一化。这样就困住了学生创新的手脚。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专业教育忽视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使得学生难以走出自己过细的专业小圈子,认识不到专业之间的联系,造成知识的割裂,缺乏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和视野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就业的角度看,学生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就业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大概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专业教育在导向上重理工轻人文,造成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某些大学生人生意义缺失,个人价值迷茫,以致出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精神和社会危机。这也许是当代大学生九宗罪产生的根本原因。
专业主义和专业社会意识形态过度专业化的高等教育模式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对于这一风险,西班牙思想家奥特加早在1930年马德里大学的系列演讲中做出了预言,认为专业教育所塑造的专业人比前人更有学问,但也更加缺乏教养。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接受高等教育者在二战中的“不文明”行为似乎验证了这一预言。有英美学者指出,德国之所以走上纳粹的道路,和其极端专业化的教育不无关联。因为德国大学对通识教育的忽视导致国民缺乏现代公民的素养。而我们深刻剖析复旦投毒案,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医学方面的高材生却有着恶魔般的内心,这又是否应该归结为我们的教育太漠视人类的心灵造成的个案呢?我们的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非有才无德的禽兽。因此大学应该有大爱:对人类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怀有深切的爱心,对每一个生命的无条件的尊重和关爱,在此条件下,文化知识的传播才是合情合理的,也才是有效的。
基于对专业教育弊端的认识,人们在二战后开始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的角色,赋予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考利认为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美国高等教育履行三项重要的社会功能:研究、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其中最重大的一项功能是通识教育。”和过度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被认为是为自由民主社会培养负责人的公民。哈佛大学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指出,“所谓旨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显然应该属于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这种教育当然不能只在正规教育中进行,因为未来公民的培养主要在家庭、教堂、大街或游乐场。但是,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都不能不尝试改善公民素质,因为我们整个生活的福祉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美国的大学教育一直以来令世人推崇,美国大学教育的这种精准定位更值得我们借鉴。它尊重每个人学习选择的自由,更着重培养有“自由精神”的人,这些人有西方文明的教养、知识、文化,担负着国家的未来,不仅有技能,更重要的是有思想、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身体。这种强调“人”的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把一个人教育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价值观念和道德操守、了解文化差异的健康个体。只有在这个健康个体的基础上,一切的专业教育才会行之有效。中国的大学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露,目前中国大学生的状态以及中美教育的对比让大家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教育中的必要性。它让我们反思中国大学的教育是否定位明确?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大学生?是否培养出了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中国大学教育中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中国大学教育目前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模式,虽然我们意识到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通识教育的改革步伐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如何巧妙的嵌入通识教育,并以此为过度最终实行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许是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至于如何改,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
在教学方面,主要是重构大学本科课程,并强调通才教育的重要性,用最好的教员进行最好的通识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比如美国的大学以及东京大学,学生进校之前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的科目。这些科目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几大领域。学生在广泛地进行学习后,知道了自己的兴趣,了解了各个专业的内涵,到了大三的时候,开始选择自己的专业。在确定了专业课之后才开始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但是美国一般专业课程不超过总课程的■。又如日本如京都大学,大一、大二主要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末决定院系专业方向,但到了大三、大四以后仍然可以选修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京都大学通识教育约占本科毕业所需学分的40%左右,五大类的课程设置由独立的通识教育学院(人文社科类课程)和理学院(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负责协调所有其他院系共同完成。目前我们大学本科的课程虽然也有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但对于基础课的划分范围比较狭窄,选择相对较少或者只是一般的必须课,这就限制了学生选择学习的自由以及通过专业基础课对于一些专业进行再了解的机会,因此大学本科课程中对于基础课的设置应该更加完善,这种基础课应该向通识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宽转院、转系、转专业的条件限制,通过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拓宽创新人才的潜力和成长空间。
在实施手段方面,可以实行小班讨论课。京都大学的小班讨论课始于1998年,专为刚入学的新生开设。这类课程上课人数控制在10人以下,其内容本身是“京都大学入门”。因此原则上在大一学生中进行,但实际上起到了从学术层面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意外效果。我们也不妨借鉴这种小班讨论课的模式,只是我们把这个10人的规模扩大到30人的班级。中国的大学一般以班级来划分,并且配备辅导员与班主任。那么这种讨论课程就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主导,内容则是补充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的教育,这种课程是以启发为主的讨论,引导大家去思考,培养大家的独立精神,属于通识课程的实践讨论课。这种课程将化整为零,以每个班级为对象,由了解班级情况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对于班级出现的精神层面的问题,譬如一些不良风气可以进行及时的辅政,对于班级的个体,也可以及时的帮助其规划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然这类课程会带来教师工作量的增加,需要学校建立一定的体制以保障其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胡友珍.从在校研究生现状管窥本科教育的弊端[J].中国高等研究,2007,7:71-73.
[2]宋爱忠.近年中国大学专业教育弊端研究的综述[J].才智,2012(3):307-308.
[3]沈文钦.通识教育的观念与模式在“二战”后的全球扩散[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92-104.
[4]Cowley WH.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academic freedom[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50,21(5):225-236.
[5]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7.
[6]严平.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日本京都大学课程设置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3):81-84.
基金项目:此论文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项目(JY130204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