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阅读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维持兴趣 宽泛兴趣
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教师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牛嚼”和“鲸吞”,即精读和粗读。有一些特别优美的诗文还应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诵读,以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一、激发兴趣是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其扩大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经常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整套的书。在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中,我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的原动力即为阅读的兴趣。初中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最需要这种阅读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趣味性,我认为具体的做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书非借不能读也”――推荐阅读。我在班上每期板报上特意开辟出一个园地――“好书推荐所”,安排好学生按学号推荐自己认为好的文章或书籍,一周后大家集体评议。
2.小组与个体相结合的阅读法。小组合作阅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交流与探讨中还可以展示自我能力,从而激发其更强烈的阅读欲望,而学生个体自主阅读能更好地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有选择性地阅读。两相结合,互相补充,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改编阅读书籍。改编阅读是综合阅读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掌控,很多学生就会对改写自己所阅读的书籍乐此不疲,因为这是在他们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再加工。形式有对一些历史故事的改写,对古诗词的改写,等等。
注意:综合阅读一定要由教师的引导和控,不能不加选择地乱读。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要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又要照顾到图书的导向性,做到“收放自如”。
二、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之维持兴趣
“学贵有恒”。学生的需求心理总是有一定的热度,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把这种热度持续下去。那么通过哪些合理的方式,学生能对阅读保持长久的兴趣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专题性“小小报告会”。教师要依据中学语文课本,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报告会。如“登上月球”、“走近大地震”等。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某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如果可以,教师最好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对这一专题的劳动成果,如手抄报、知识册、科研报告等。
2.记读书笔记或随笔。记读书笔记或随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以日为单位积累所阅读内容,包括:日期、篇名、作者、好词、好句、好段、中心、感言几项,并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小小读书会。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学生聚在一起开一个小小的读书会。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先在小组内进行,然后在全班进行, 最后评出“阅读擂主”,奖励图书,以资鼓励。目前已产生了很多个小擂主。
三、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之宽泛兴趣
“泛趣”是提高初中语文综合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的阅读,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
1.朗读。我设置了课前五分钟阅读环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后,我指定一位同学阅读《父爱是金》,两相比较,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推而广之,还可以读《寻人启事》等同类型的文章,让其对父爱母爱产生更深刻的了解。
2.讨论。“真理不辩不明”。我特别注意让学生针对同一个热点问题,或时新文章说一说自己的观点。这一举措让那些“阅读广泛者”大显身手,很好地激发其阅读兴趣,其他同学也在其影响下,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3.写读后感。读和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互相促进。一般我会先安排一个题目,然后大家一起谈看法,我适时地加以引导,之后统一给时间写作,亮出自己观点,自圆其说,最后集体评议,选出最好的,张榜表扬。
4.竞赛。某一个时期,大家一块儿读《三国演义》,然后出一套知识竞赛题,分组来比赛,看哪一个组读书最通、熟、透。这种形式一直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
5.成果。有了大量的阅读后,很多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修改建议,写写感想,等等。于是,我就利用这个契机举行一些成果展示,如《红楼梦》诗词硬笔书法展等。
一、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阅读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初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是指在合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在语文合作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给学生讲述语文讨论的技巧,使学生掌握讨论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改变传统教学中“无目的”的讨论模式,使学生掌握讨论的真谛,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小石潭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实词和虚词,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特点,掌握作者写景过程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模式,通过体会这些描写的特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一个小组内部设置一名组长,配合老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本课主要采用讨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先从简单的讨论开始,再逐渐深入,最后再升华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讨论。首先,教师先给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即“作者为什么能够发现小石潭?小石潭的全景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写小石潭上景物的时候是怎样来表达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回答了出来。之后教师层层深入,继续提出“本文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描法?作者写潭水用的是什么样的技巧?”小组学生经过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了问题。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深化,继续提出“作者描写小石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描景特点,分析出“作者悲苦凄凉的心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给学生讲述具体的讨论技巧,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在“翻转课堂”中进行阅读理解
在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地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实例;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新课改规定“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汇总,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并促使学生付诸于实际行动。对此教师首先做的便是对口语交际话题进行优化,做好重组准备,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进行训练,不断可以轻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更可以保证实际训练的效果良好。比如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爱好、愿望等等。也可以让其余的学生对其进行补充,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有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对于伟人崇拜的心理,播放一些有关伟人演讲的视频,比如总理在万隆的发言讲话等,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总理的风采,进而促进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并自觉参与到口语交际教学中来。
二、创设良好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良好的氛围或学习情境,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特别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注意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轻松,以便可以轻松上阵。
三、利用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充分阅读教学,对其中适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充分利用一些课后附带有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内容。比如在学习《秋天》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讲出
一两句有关“秋天”的话语,虽然很多学生讲出来的话语是其积累的,不是自己独创的,但给了他们说的机会,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其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或是学习课文知识的时候,要对教材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拓展教学思维,随时随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四、注重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检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并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拓展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方式,计划和组织一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或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到商场或街道进行义卖,体验一下买卖的乐趣。通过课堂实践以及针对性强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整体上有所发展。
五、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中,总会遇见不同的问题,对此教师不应快速打断,而是耐心的将学生的话听完。如果学生继续不下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将话说完。也就是说,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采用激励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评价,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比如我们可以对讲的好的同学予以“声音洪亮、表达流程、逻辑性强”等评价。对于讲的不好的同学,则要对其进行安抚和鼓励,如“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继续努力,相信自己”等话语,让学生保持自信心。总之,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结果,也要对其过程给予一定的重视,让学生可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关注的。从而将口语交际训练持续下去。
六、结语
总之,口语交际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情境、利用阅读教学、注重实践锻炼以及及时进行评价等手段,充分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总结和分析,创新和改进教学手段,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板块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3),92-94.
[2]戴菊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2,(2),269-270.
[3]何楠.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浅析.[J].快乐阅读,2013,(3),33-35.
一、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发展状况
在中考应试模式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对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错误导向,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较为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方言基础上的普通话发音存在缺陷。各地区都有着浓厚乡土特色的方言,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多使用方言交流,这对于普通话的发音训练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部分地区方言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不分,这种先天性的缺陷会导致学生在普通话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这种状况将导致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感情朗读能力发展呈现不均状态。感情朗读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题寓意,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通过语言语调、节奏的变换,引领听众深入文章意境之中。而当前许多初中生在朗读中语调平淡,甚至出现唱读,在情感朗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这也是影响学生阅读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3.科学阅读及运用方法未能得到全面的培养。阅读应当结合目标任务选择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如浏览、略读、详读、精读等。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时间限制,都应当成为科学选择阅读方法的参考依据。部分初中生在阅读活动中,没有能够优化筛选出最恰当的阅读方法,导致阅读效率低下。
4.阅读迁移能力未能有效服务于作文写作。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素材、丰富词汇,还可以提炼写作构思方面的技能技巧,将其有效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之中。部分初中生在阅读中为阅读而阅读,没能将阅读与写作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阅读时满足于囫囵吞枣,没能深刻领悟发掘,尤其是没能深刻提炼作品的写作技巧、写作特色,并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导致作文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措施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针对发音不足,强化普通话的发音训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机地穿插渗透普通话的发音训练。在课堂上坚持以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一律要求用普通话回答,并倡导学生在班级内、校园内开展普通话交流,营造人人爱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本地区方言的发音对普通话朗读的影响,找准薄弱环节予以突破,例如,部分初中生朗读中z,zh,s,sh不分,教师可以从1500个常用字中,针对性地选择出易混淆的平翘舌音进行巩固训练,汇总出200个左右的字,通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巩固,完全可以纠正方言发音的先天不足。
2.给予技巧指点,提高学生情感朗读能力。学生的朗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抓手,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开展情感朗读技巧训练。首先,引导学生初步熟悉教材内容,把握文章的意境、主题、思想,从宏观上感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定下大的情感基调,保证方向正确。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语句和重点词语,通过语气、语速等方面的变化,营造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氛围,或娓娓动听,如高山泉水般,或紧张急迫,如暴风骤雨般。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章情境,扣住重点内容进行情感朗读。另外,教师还要强化节奏、停顿、阴阳上去四声发音技巧等方面的常规情感朗读技巧,对学生授之以渔,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水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帮助。
3.科学开展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分析水平。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最适合的就是最有效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取科学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效果,对于篇幅长、时间短的阅读活动,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对于与学习生活距离较远的书籍可以采取浏览的方式,大致了解相关内容;对于精美的文学作品应采取详读、精读、研读等方式,不仅要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主题意境、结构体系,还要从细节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与闪光点,甚至抓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去细细揣摩、认真体味,在这样的阅读中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4.结合作文教学,增强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提炼、发掘出写作方面的技巧特色,并将其消化吸收为自己的创作能力。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撰写提纲、读后感的形式,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将文章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学生在阅读后,还可以将精美语段摘记下来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段积累。另外,学生还可以撰写读后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评价,对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点还要总结分析并内化吸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阅读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提高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积极因素。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要针对当前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方面紧扣重点环节,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伟.浅谈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2(22).
[2]杨天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尝试与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一、基于文本迁移,升格习作语言
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妙的语言表达,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正是因为其语言表达精巧绝妙,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语言表达都十分精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习其语言表达方式,并将其运用于习作中。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四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这一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景物特点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借景抒情,进而使得文章别具一格。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性习作,学习课文中对景物生动、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进行习作练习,该文章是按照“总――分”的结构进行内容描写的,尤其是文章的第三段,作者先在开头以一句话总写济南冬天雪后山景“最妙”。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雪后山景写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迁移的地方。
这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景色描写的写法作为“范本”,让学生按照范本中的景色描写方式进行习作练习。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学习范本中的习作语言,所写出的文章也会条理清楚、寓意准确。
二、基于生活素材,升格习作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了材料的真实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应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习作语言进行有效升格。
1.基于日常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作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表达。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观察者,指导他们用眼睛观察生活、用笔记录生活、用心感受生活,这样他们写作的时候就会“有话可说”,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习作语言。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上的第三单元习作中,其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从生活中寻找美”。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美的瞬间”,可以是美的人、美的事,也可以是美的景,并将这些美好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不同的学生所经历的生活是不同的,他们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学生写出的“美的瞬间”也是不同的,但这些都是他们个人基于日常生活对美的积累,表达了学生的个人情感。
2.基于校园生活,积累习作语言
初中生的校园生活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在校园中学习各种知识、认识很多同学、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习作素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这部分素材进行收集和记录,这样也能够积累习作语言。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的课题是“有感而发”。这一课题的教学要点是指导学生记录校园生活,比如记录他们结识了新的伙伴,又比如记录他们对新老师、新班级的感受等。在习作中,学生可以将这些作文素材整理成文,并添加自己的感受。有了这些校园生活素材的支撑,他们的作文在情感表达上自然是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校园生活确实是初中生积累习作语言的重要组成。
三、基于读写结合,升格习作语言
升格习作语言不仅要学习“写”,同时也要学习“读”,“读”和“写”不能分开,要做到互相融合。在阅读的r候可以思考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而在写作的时候也须要借助阅读的经验和感悟,这对写出优美的语言非常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教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枣核》时,准备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接对联”,笔者在教学之前出了三个对联,分别是“几颗生枣核”、“一心营造后花园”和“月夜追忆北海泛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体会情感后将对联对出。最后,他们分别对出了“一片思乡情”、“只为倾诉思乡情”和“他乡畅叙故土深情”,虽然也不算特别工整,但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反响十分热烈。第二个活动是“说状语”,笔者让学生用状语来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文章情感,还要求他们对文章倒数第二段进行“状语补写”,进一步对强化老友的思乡之情。第三个活动是“文章追忆”,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通过“追忆”文章来挖掘“怀想”、“梦境”等,然后学以致用,将文章的结尾进行改写,使得文章有绵长的余味。
在这个案例中,“读”和“写”的融合非常到位,且互相作用。学生多读多写才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生长,这也符合我们“浅文深教”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读与写的结合还让学生的习作语言有了升格,语言表达更加精准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改 教师能力
1引言
初中语文课程的改革给初中语文教师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教学业务学习,使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并能够适应新课改要求。
2初中语文教师能力提高方向
2.1提高情感沟通能力
初中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素养,是要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提高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能力,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中利用情感因素去吸引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重视。
首先,教师要注重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谈心交流,听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看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以方便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不足之处。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在心理上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为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第二,教师要经常鼓励和激励学生,发挥激励引导作用,多鼓励少批评,注意发掘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对于较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当堂朗读,或者可以设置一个“作品墙”,把较好的作品或者是书写工整的作品展示在“作品墙”上,以此鼓励学生,同时也可以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
另外,教师还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语文教学与数学等学科的教育有较大的不同,它更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一个拥有渊博知识的语文教师和一个知识面狭窄的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不一样的。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要广涉猎,多学习,多给自己充电。同时,语文教师要善良、慈爱地对待学生,不管学生的成绩好坏、不管家庭背景好坏,都应该包容他们,通过情感的鼓励让他们喜爱语文。
2.2强化自身业务素质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有限信息中,而是要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起来。要善于在校园内、在学生的生活中间来寻找素材,搜集与学生学习生活都有紧密联系的校园生活中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行写作都有很大的充实作用。例如作文教学中,有写人写事的作文,很多学生都跟笔者反映不知道写什么,没有什么好写的,此时,笔者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回忆提炼典型事件,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素材和灵感。同时,笔者也每周给学生发放一两篇作文素材,学生有一周的时间对这一两篇素材进行理解、记忆和运用,时间非常充足,长期下来,学生写作文时,素材信手拈来,再也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况了。
另外,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材料。现代网络中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对初中语文教学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网络上有相关课文的图片、背景资料、课件等。笔者不主张拿来直接用,但是却强烈建议用这些资源来辅助教学,如在讲外国作品的时候,学生对外国的文学作品不太熟悉,对外国的作家和作家的写作背景也不太了解,此时,就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这点笔者在《浅议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督导》2005・5期)一文中作了较充分的讨论。
教师平时要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掌握各种文体和内容的阅读情感;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活字典”;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出口成章;经常背诵好词佳句,名篇佳段,主动背诵。例如在讲《背影》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几段富有感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深沉的对父亲的思念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爱,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2.3提升教研改革能力
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是初中语文教师的最基本工作,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主动研究学生的学习方略和初中语文教学改进策略。要经常就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实验研究,增强探究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需要,抓住教学的重点环节,有一定的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活动。
另外,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要精心设置一些简单高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不仅是课堂的听课者,更能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接触更多的、更形象的情景,也更容易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教师可以经常安排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围绕最近的学习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观点。
2.4重视教学效果反思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之后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的回顾、总结,是新课改背景下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发现现存教学方法中的各种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在每一节语文课程接受之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反省,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发现的不足为依据,取长补短,对教学模式进行反思。首先,要对反馈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测验,对测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和没有掌握的地方,今后补正。同时还可以对上课提问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另外,在反思中要及时地查漏补缺,对于教学中查找出来的问题,要不断地进行整理,及时对教学思路进行调整。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有重点,有侧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总希望在所有方面都将工夫下到,这种长战线的教学非但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
2.5开展信息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现代化水平,利用各种机会强化自己的计算机学习,提高自己制作PPT课件的能力,做到能够熟练操作教学媒体。要善于创新,不要机械地照搬套用既有的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录音机的单调乏味的课堂,形成一个涵盖声音、文字、图像、影像内容的课堂环境,整体性的环境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包含尽量多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跃的语言学习环境,初中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成为学生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多媒体的声、像、图、文并重,对于语文可以有很好的表现。利用多媒体声音给学生播放富有感情的朗读,利用动画和视频给学生再现课文描写的场景等,直观的画面、生动的阅读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其对抽象的文字有一个具象化的认识,让学生循着老师的引导去自由想象,这些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不仅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本身,更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初中语文教师在一线工作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朱海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东京文学2010.
[2]周佳轩,徐明兰. 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式教学方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
本期主持人:陈玉中(简介见封二)
亲爱的同学:首先祝贺你顺利地进入了初中学习的中间地带——八年级。如果说七年级的学习生活对你来说是全新的,充满好奇与梦想,有的是新鲜与兴趣的话,那么八年级则可以说是熟面孔了。它也许不再让你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再使你产生兴趣或激情,但你可要明白,八年级在整个初中阶段,乃至人的一生当中,都是极其关键的时期。因为它需要坚持,需要刻苦,需要努力,稍不留心就有滑坡的可能。所以,你得不被兴趣所左右,不被经验所桎梏,不被负担给压趴,要做一名沿着崎岖山路勇于攀登的人。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经过七年级的学习,你已经熟悉了初中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知晓了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但你可要明白,知识永远是新的,方法不可以一成不变。你得根据每个单元学习的实际内容,结合自己的知识需求,采取灵活多样、俭省高效的方法投入到新的语文学习之中。譬如即将开始学习的第一、二单元,老师建议你不妨尝试一下“诵读品思,实践探究”的方法,理由如下:
首先,在这两个单元“范文阅读” 和“诵读欣赏”栏目所选的文本中,诗歌占了总篇目的主要席位,其中“古体诗”五首、“新诗”三首、“歌词”两首。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为此,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吟诵品思。只有反复地吟诵,才能体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只有在反复吟诵中加以品思,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寓意。当然,散文和小说等也需要诵读。
其次,在第一单元的“范文阅读”中,编者选录了《〈组歌〉两首》和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口语交际”设计的是“当一次主持人”,第二单元安排了“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语文实践活动。不用说,“当一次主持人”和“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跳出课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实践;就是选录的《〈组歌〉两首》和电视文学剧本《〈〉节选》的学习,也需要走出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歌·不怕远征难》是为纪念胜利30周年,由萧华等人创作的大型叙事组歌,共由十个乐章组成,艺术地再现了从撤离苏区到胜利会师途中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在学习时,一方面要配合单元主题对节选的两个乐章的歌词进行诵读欣赏,体会其所表现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学唱这篇组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组歌演唱排练,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汇报演出,以更好地感受史诗的音乐美、情感美和品质美。至于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则可以结合观看电视剧、开展视评讨论会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或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对策
一、教师要做足课前准备,为课堂教学奠基
1.紧扣教材,精心备课
初中语文课本上收录的文章多是一些散文大家、诗作家、小说家和著名诗词人的作品,并且多是他们的经典作品或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肩负着让学生了解文本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文学作品的使命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因此,在备课时,教师既要对当节课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比如,在《地下森林断想》一课备课时,教师要对其作者张抗抗进行简单介绍,对其主要的作品、人物经历和创作特色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时,自觉地将作者的经历和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2.注重课前预习,检查学生预习成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预习环节不是被省略,就是被程序化,教师只是每节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预习下节课,但是并没有检查学生到底有没有预习,这种预习显然是无效的,无法达到好的效果。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注重课前预习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提高预习的目的性。以《那树》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以下教学任务:找出生字词,概括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找出关键词语,概括那树的生命历程;找出关键段落,分析那树的贡献;划出关键句子,分析那树的死亡之路。并提出反思问题“那树的死亡仅仅是一棵树的死亡吗?我们的生活中像那树一样正在消失的事物有哪些?并将最后一个作业设置为思考问题,不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出回答,预留思考问题。
二、教师要把握授课环节,让课堂“活”起来
1.设置填字填词“找对象”的游戏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课文生字词
不论是哪个阶段的语文学习,掌握生字词都是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被忽视。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教师可以设置游戏环节。比如,“为生字找拼音”“为词语找家”等活动,以《那树》一课教学为例,对其中的“佝偻、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生字词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废纸等制作卡片,并填入相应的字词,留出空格,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进行填字找词游戏环节。
2.注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正题,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善于导入,利用导入艺术来吸引学生眼球,在学生集中注意力之后再进入正文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那树》一棵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导入语“今天我们要做一回侦探,来侦破一起古树被毁灭案件,我们要查明案情背景,案情的前因后果,案情的主人公,案情中的被害者和元凶。”这种颇具悬念性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待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将学生引回课本,让学生以侦探的身份在课文中寻找证据,这样原本乏味的课堂会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热情也会高涨。
3.注重利用生成问题,给学生预留作业
教师预设的问题往往是站在教学的高度进行的,有预设就会有生成,在教师利用预设问题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催生一些生成性问题。而这些生成性问题往往具有探究意义。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对生成问题进行一一解答,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这些问题,在课下进行问题拓展。这样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在学习地下森林时,有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章题目的不解,他们都在问为什么文章题目是断想,而不是“臆想”“思考”“感悟”等。学生的这些问题都是由题目而来的,对于他们更深层次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类问题是有探究价值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其作为课后思考题,在课下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三、注重教学活动与中考之间的无缝过渡,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中考是他们必须要正视的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创新时,不仅要考虑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兴趣等因素,还应该考虑中考有利因素。在课堂教学时要渗透中考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课文教学和阅读试题之间是有联系的,让学生结合课本原文回答相关问题时,要注意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方法。中考阅读类型无外乎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类型,而初中语文中的课文也多是这几种类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这几种类型文章阅读和解题思路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渗透解题思想,要让学生掌握阅读要点和解题要点,并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比如,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找出点明文章主题的句子,找出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找出转折或过渡句等,对文章修辞手法进行概括等。在这种训练中,可以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推进课堂教学行为的创新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集思广益,进行多方位的探索与思考,教师必须要站在总领教学全局的高度上,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拔高学生,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式的创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他们更从容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1]胡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才智,2008(07).
[2]朱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探讨[J].语文学刊,2010(10).
而现在对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走入一个个怪圈:只重视量,不重视质;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随意性强,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评价方式极其单一,检查方式机械、粗暴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对作业失去自信心和成就感,于是学生应付了事。最终老师只能自食作业无效的恶果。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呢?笔者将结合平实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实践,从三个方面来说说对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作业要有效,眼中就要有“纲”
初中语文作业要有效,眼中就先要有“纲”。《尚书・盘庚上》有云:“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意思是说如果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那么初中语文作业的“纲”是什么?那就是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这一“纲”是对作业最权威的诠释。从这句可以看,作业也要讲究综合性和实践性。新课标还指出,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纲”是语文作业的理论支撑,是老师设计与评价作业的依据。
二、作业要有效,心中就要有“生”
作业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所以,作业要有效,心中一定要有“生”。
1.用兴趣激活作业生命,实现作业高效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就没有有效性可言。作业要以兴趣为先导,让学生想做语文作业、做好语文作业。我们来看看以下初中名著《水浒传》作业布置:(1)用两个月看完《水浒传》整本书;(2)这一星期读完《水浒传》两回;(3)今天看完《水浒传》第10回,并概括故事情节;(4)看完《水浒传》第25回,摘录好词好句,并写阅读体会等等。这些作业的布置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深入探究就可以发现这些作业太无趣了。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会认真去完成,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这些作业则索然无味,随便应付或抄袭了事。同时这样布置作业,既笼统,针对性又不强,也不利于老师检查反馈。笔者用激趣的方式设计作业:(1) 梁山第一美女是谁?绰号是什么?为什么她嫁会给了一个“五短身材”“形貌峥嵘”既矮又丑的男人?请结合第四十七至四十九回“三打祝家f”情节回答。(2)宋江颜值怎么样?他凭借什么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请结合原著第六十七回说说你的看法。(3)请爱绘画的你,画一幅《水浒传》中的人物――李逵,并在画上写上几句话。
2.关注个性与层次,实现作业高效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个性的个体,因而存在差异。语文作业要有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进行作业分层次设计。分层并不是给学生分三六九等,而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作业,照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力争让每个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获得满足感和成功的心理体验。因此,语文作业只有关注个性与层次,才能实现高效。笔者在布置《水浒传》作业时是这样的。
第一层:第七回中林冲、鲁智深这两人的绰号是什么?
第二层:说一说回目《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主要内容。
第三层: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那人写,林冲说,道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为因身犯重罪,断配沧州,去后存亡不保。有妻氏年少,情愿立此休书,任从改嫁,之无争执;委是自行情愿,并非相逼。恐后无凭,立此文约为照。”问题一:林冲“因身犯重罪”是犯了什么“重罪”?问题二:林冲“断配沧州”路上主要遇到哪些事?问题三:被林冲休了的妻子有没有遵循林冲“改嫁”的嘱咐?后来她又有什么样的遭遇?
第四层:结合《水浒传》的主题,说一说林冲是如何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
名著阅读作业每一回按照由易到难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做哪些作业。为了更有针对性,可以设计第一、二层为必做题,三、四层为选做题。这样的设计,关注个性与层次,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学生有了成就感,就能实现作业的有效性。
三、作业要有效,手中就要有“招”
设计、评价作业要高效,手中还要有“招”。老师使用各种高招,让学生不仅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设计要有“招”
设计作业不仅是老师的事,更可以是学生的事。老师提出规范、意见,学生自主设计并完成作业,更可以与同学共同分享作业。笔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并把作业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笔者在设计《水浒传》作业时是这样做了。首先把《水浒传》120回,按班级人数平均分给每人,如班级60人,每生设计两回的作业。接着提出作业要求:一是把作业做成PPT;二是每回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回目+释题(2)五道填空题(3)三道简答题(4)答案。在做PPT时可以适当插入相关的图片等,丰富PPT内容。老师先做出示范作为学生自己设计的参考。在设计PPT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同学、老师、家长帮忙。最后利用语文课堂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提问自己设计的问题。有些老师可能会质疑学生做PPT的水平,其实,经过笔者实践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设计体现语文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实现了作业的有效性。当然“招”也要更新,不能一招用三年,学生就索然无味了。
2.评价要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