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生物医药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医药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医药前景

第1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中药 综合性高 经济方便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84-02

中医是传统的祖国医学,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在如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普遍提倡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口号,中医适宜技术已成了现今社区医疗的大趋势,社区医师通过掌握一定的中医适宜技术,将中医特色中的“廉、验、便、简”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医疗难题,更好地为社区人群提供基础保健服务,保障社区群众的健康[1]。我社区服务站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自推行以来,普遍受到群众大力支持及欢迎。作为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不仅由于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方法简单及内容丰富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更是符合我社区卫生服务倡导的思维理念及医疗模式,做到因病施治,以预防保健为主。本文就中医中药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前景,现综述如下:

1 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在社区服务站中开展应用,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有效的医疗保健,全面拓宽全科医生的医疗服务范围。同时,通过社区医生对全体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及指导,也一定程度帮助社区部分居民自行应用简单的中医技术对自身及其家庭防治各种躯体疾病。我社区服务站主要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如下:

1.1 针灸

针灸是指在结合人体十二经络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补泻手法,给予毫针扎刺患者身体相关的穴位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的范围包括:五官、眼、内、外、妇、儿等科的疾病,应用较为广泛,效果明显。尤其针对某些疼痛性的疾病,颇有功效。中医针灸需要掌握其施针基本手法,主要手法为捻转法和提插法,辅助手法为颤法、飞法、摇法、刮法、弹法及循法[2]。我社区服务站专门培训并应用中医针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疾病,其疗效卓著,主要根据针刺镇痛的方法通过针刺将痛觉穿入的信息性质进行改变,抑制机体获得相关痛觉刺激引起的反应及感觉,并将痛阈提高,增强机体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使集体对于痛觉的敏感性降低,有效使处于痉挛、紧张的肌纤维得到舒缓,起良好的镇痛效果。

1.2 拔罐

我社区服务站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中,拔罐是其中一个中药组成部分,火罐是其主要工具,以抽气及燃火等为方法,利用将罐内空气排出,形成负压,使火罐能吸附在需要进行拔罐的部位体表,局部皮肤发生瘀血及充血的原理,来防治各种疾病。拔罐的常用方法为闪火法,民间方法还有抽气法与投火法[3]。按照拔罐的方式分为针罐、刺络拔罐、闪罐、走罐及留罐。我院一般常用的方式为走罐和留罐。拔管的部位一般为四肢和后背。根据病人的体征与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对应选取经络后再以火罐对症治疗,起良好的保健祛病功效。医生基本掌握其技术,并大力向居民宣传推广,其功效普遍得到社区群众的认可。

1.3 推拿

推拿疗法是我社区大力推广的一种的物理疗法,医生以各种手法对患者体表的穴位或某些部位进行刺激,起防治疾病的功效,应用推拿疗法防治疾病具有“易、便、简”的优势。推拿的原理是通过各种手法对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影响机体的病理生理作用。中医学角度认为推拿具有行气活血与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与理盘整复、扶正祛邪与调整脏腑等作用。同时,由于推拿疗法的适应证非常广泛,在内、外、妇、儿各科均能采用,对于成人推拿的手法主要包括:拔伸法、摇法、拍法、抖法、擦法、摩法、拿法、点法、按法、揉法、滚法及一指禅推法。实际操作时,一般单独使用一种手法或联合使用几种手法,遵循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原则,要做到“柔和、均匀、持久、有力”[4]。

2 中医中药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2.1 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优势

中医学是一门以研究人体病理、生理及防治疾病,并具备其独特及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结构不可分割,其功能相互联系,其病理相互影响。中医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生理和心理的有机结合,尤其强调精神、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或引起病理变化。注重情志致病,同时也注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治疗上,中医强调应遵循“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及“因人制宜”的个性化原则。其治病重点在于求本,临床治疗以整体调整为核心,不仅仅是治病,更治未病”、注重治“人”和重在预防。此观念与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思维与模式正好相符。

2.2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中医理念历史悠久,对中国人民影响较大。由于中国自古就采取中医治病疗伤,养成以中药强身健体的习惯。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医中药以深入中国老百姓的心中,并给予极高的信任,如“西医千人一面,中医强调个体差异”,“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及“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等观念早已深入民心[5]。在社区,此观念更是强烈,尤其是老年居民,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非常高。同时,由于中医中药具有的自然、天然等先天优势,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六位一体”体系相符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据书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5]。因此,“治未病”的思想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方面,前者强调的是预防疾病,后者提出的是根据疾病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进行有预见性、合理地及早期地进行治疗,防止疾病向恶性发展。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其方法不仅是传统中医学中的经典理论,也是现代医学模式的新理念,现代医学模式的核心是结合我国医药卫生的战略方针以“预防为主”,把“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6]。而社区卫生则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宣教和预防为重点的新型医疗体系,并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的重视逐步提高,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前景越来越广阔。

3 中医中药在社区开展中占据先天优势

社区卫生服务是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上,面向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其服务人群的重点一般以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及慢性病的患者,其服务内容主要是强调医疗保健、健康教育、预防、康复及计划生育指导,而中医治疗简易便利、疗效确切,深受人民群众的信赖,并且中医诊疗手段众多,内服外用可相结合,近年来,还能通过静脉点滴和肌肉注射中医药治疗,见效快,副作用少,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认可[7]。另外,我社区还开展有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中药治疗方法,不仅节省了昂贵的医疗设备及精密仪器,还操作简便,投入人员较少,在丰富社区医生诊疗方法的同时,亦符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条件,因此中医中药在社区开展中占据先天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贞,彭大力,牛晓兰,浅谈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及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5):32-33.

[2] 熊仁明,余金燕,浅析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8,l0(5):17-18.

[3] 李永梅,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10):2005-2007.

[4] 梁健,邓鑫,杨瑞春等,中医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在社区推广应用的综合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6):523-526.

[5] 余信国,李静,赵鹏等,以病定技术的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712-714.

第2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碳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碳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在拓展,本书综述了在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1部分 介绍了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含第1-11章:1.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前景,基于纳米柱、纳米金刚石以及纳米炸弹的物理化学性质,2.作为药物载体的碳纳米材料;3.功能性碳纳米材料在光热疗法、细胞毒性以及药物传递中的应用;4.具有特殊结构的碳纳米管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5.水溶性的阳离子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光动力治疗;6.基于碳纳米管场发射X射线的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7.义齿基托材料:纳米管/聚合丙烯酸甲酯复合树脂;8.石墨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9.仿生石墨烯纳米传感器;10.功能性碳纳米点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1.纳米金刚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2部分 介绍了纳米科技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从碳纳米材料到仿生体系,含第12-18章:12.三维碳纳米結构的仿生工程;13.Janus纳米结构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4.蛋白质纳米图案构筑;15.水溶胶粘合剂的仿生设计:从化学到应用,16.利用仿生膜测量脂质双分子层的渗透率;17.用于药物检测的荧光纳米传感器;18.仿生表面细胞工程。 

本书的第一作者Mei Zhang是美国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本书可作为生物医药工程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王兆刚,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第3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医药外包市场快速崛起

1998~2009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57%,不仅高于全球药品市场8.45%的增长率,更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81%的平均增长率,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2009年,全球约有生物医药企~k4700家,产品销售额117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市场总销售额的15%。据市场战略分析机构Business Insights公司预测,在2009~2015年,治疗性蛋白、疫苗类药品和单克隆抗体类药品等三大类生物工程药物的年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4%、8.1%和9.3%,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6.7%的年平均增长率。作为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引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生物医药产业链来看,围绕药物靶标发现、药物筛选和验证、临床前开发和临床试验等周期长、风险较大的环节,产业分工日趋明显,更加专业化的合同研究组织(CRO)迅速崛起。一大批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平台型技术和专业组织管理提供优质临床或生产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大型(生物)医药企业共同构成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2007年,生物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发(R&D)费用合计约为600亿美元,其中25%(约150亿美元)采取外包服务形式。而在1998年这一市场仅仅42亿美元,10年来增长了320%。尤其在近几年增长率高达19%~20%,远高于R&D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可以说,制药工业正在快速减少传统的内部研发,增加外包比例。

驱动外包服务市场急速扩张有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大批“重磅炸弹”药品的专利保护到期,将会使制药企业的利润减少。仅2007年和2008年这两年就有总价值达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品到期,品牌药的利润将被仿制药吞噬。外包服务可为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节省30%~70%的研发经费,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使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其次,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线“苍白”,具有“重磅炸弹”潜力的新药候选者凤毛麟角,大型制药公司必须通过外包提高其研发效率。

生物技术公司的内部结构使其必须采取大量的研发外包,才有可能把主要资源集中在其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2007年宣布了裁员和增加CRO的比重,包括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裁员10%,其他生物制药巨头强生、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和施贵宝等也正在实施较大范围裁员和关闭生产设施计划。

抓住机遇,迎接中国时代

由于医药研发成本持续上升,新兴国家巨大的市场吸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近年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将生物医药研究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速度,以求大幅度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开拓新兴国家药品市场。生物医药跨国公司直接将研发业务转移至海外研发中心或当地CR0公司,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如美国礼来公司(EfiLilIy)近年来将其早期药物临床试验任务的20%~30%外包到中国市场;惠氏公司(Wyeth)则与印度的GVK公司合作,将4000多万美元的早期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外包。同时,生物医药CRO企业积极向海外拓展研发外包业务,如美国Quintile、Covance、Kindle、MDS等已经先后在中国开办分支机构或合资CRO企业。

与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类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最近几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850亿元,同比增长24.6%。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作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新兴产业,对吸纳人才、发展区域经济、提升产业机构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已超过400家,超过印度成为亚洲医药研发外包首选之地。

我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和高端研发人才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凭借在成本和l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国际生物医药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通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能力,做大做强生物医药研发和外包产业,应该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循环要走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我国药物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必要条件。生物医药CR0的发展可以使我国更迅速地学会生物医药创新的规律,培养出一大批国际水平的GLP、GCP专业技术人员,为将来实现原创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另外,生物医药CR0还可以吸引国外生物医药研发项目落户中国,弥补我国本土制药工业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制药工业的结构调整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我国尽快进入制药工业价值链的上游。

激发活力,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承接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多重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转移,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占领市场,努力成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提高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国际分工地位。

第4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新药开发能力弱,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与快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目前的生物制药企业,虽然大都设有研发机构,但往往没有名符其实的学术带头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技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偏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中试环节薄弱,产业化所需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导致我省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企业研发意识落后,缺乏创新思维和专利保护意识。我省生物制药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生物医药产品目前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生产的无序竞争状态,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缺乏创新思维和研发意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

生物医药研发体制尚未与国际接轨,缺乏利用全球研发资源的机制。我省医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打破原有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尚缺乏在全球化过程中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机制和经验。

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

1.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和财税扶持政策,创造条件,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积极搭建省内外沟通、合作桥梁。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生物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加大政府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力度,鼓励和支持我省更多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完成境外或境内上市融资。

2.选择好重点研究方向和领域,在重大新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实现突破。学习发达国家医药企业成功经验,走集中化和差异化相结合战略,将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服务上,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我省实际,主要集中力量开发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疾病相关药物及产品,产品类型包括基因重组治疗类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基因治疗类药物、疫苗类产品、核酸及核酸类似产品、生物诊断试剂类产品及现代中药等。

3.实施园区战略,完善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机制。借鉴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经验,建设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园区,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引进国内外大资本、大企业。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基地建设,通过政产学研金介有机结合,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战略联盟,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链,壮大我省生物医药企业规模和实力,逐步形成生物医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使一部分基础好、潜力大的企业先发展起来,着力在抗癌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及消化系统药等方面形成我省的特色和优势。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新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新药研发的能力,开发出一批高水平生物新药。另一方面,我省生物医药领域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拥有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试验阶段的新药,为达到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变为医药商品、缩短新药进入市场时间、及时收回投资的目的,应在转让药证和实施战略联盟上做出选择。中小型医药生物技术公司在开发出新产品后,支持其与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销售能力强大的大公司以联盟的形式进行合作,分享各自优势资源,以达到快速研发、规模生产并成功营销的目的。

第5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融资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第6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2012年,是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转折之年,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国家队,定名为浏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浏阳生物医药园到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再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通向更广阔的天地。2012年,园区经济呈爆发式增长,工业总产值达370亿元,财政税收达12.5亿元。目前,园区内已汇聚了100余家工业生产企业,正朝着建设千亿量级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迈进。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坐落于浏阳市一个较为偏僻的小镇,这里距长沙市区35公里,距浏阳市区25公里,交通极为不便。这种先天不足导致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面对困境,园区管委会使出了杀手锏——感情留人。

美国波士顿是世界生物医药人才的“孵化地”,园区定期在此设立中国留学生科技人才招聘和招商专场,介绍园区产业的性质和优越的入驻条件,利用民族情感和家乡情结吸引在外留学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来园区创业。在园区内为留学归国人员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对有前瞻性的项目,园区还为创业者免除厂房租金,解决后顾之忧。

在园区内,有一艘电子信息产业的“航母”——蓝思科技,主打生产显示屏功能玻璃面板。2011年公司产值达80亿元,成为浏阳殿堂级的企业,进出口总额居湖南省第一。2006年,当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总经理郑俊龙夫妇回湖南选择入驻园区时,老家湘乡曾是他们的首选地,但园区管委会的“感情攻略”让他们一改初衷,最终选择了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我们吸引企业入驻,靠的就是心贴心为企业服务的‘保姆精神’以及24小时时刻准备抢抓项目的热忱。”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龙科告诉记者。

这种服务和热忱渗透到了为蓝思科技把脉护航的方方面面。为让蓝思科技尽快落户实现生产,园区用30天时间完成了118亩地的征地拆迁和推山平地工作;为解决蓝思科技的用水紧张问题,园区耗费巨大人力、财力对自来水厂进行扩容改造;为给蓝思科技保电,园区打响了争时间、抢进度的电力建设攻坚战;为解决用工问题,不仅浏阳市委、政府牵头与企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园区管委会还与劳动部门配合,招工触角延伸到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用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诺言,而蓝思科技也将园区作为自己的根据地。2012年4月,蓝思科技决定将首期投资达40亿元的新材料建设基地继续留在园区内。

在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除了重操旧业的企业家,更有相当一部分是初涉医药行业,其中有开采矿产的,也有从事机械生产的……他们虽然对生物医药行业一无所知,但被这一行业的“无限前景”所吸引,跃跃欲试。

为帮助这些企业尽快走入正轨,园区设立了专业化的医药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指导企业确定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

2012年8月,园区成立知识产权工作站,为企业提供研发规划、技术挖掘、专利申请等全程服务。

不过在园区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诸多举措中,最受欢迎的还是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药开发是湖南的一根软肋,国内在新药开发方面也是捉襟见肘,与国外差距很大。除需要技术基础作为保障外,研发新药更是资金和时间的双重消耗,在美国研发一种新药至少需要花费10亿美元,耗时5至10年。这对刚刚起步的医药企业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那些有好项目的研发人员来说更是一种无奈。不过他们面对的这些困难,在园区内基本能够得到解决。

目前,园区内已有6个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其中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规格的动物实验中心主要承接各类新药临床前动物实验,园区内的企业足不出户就可获得绝大部分新药所需的实验数据和指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

而生物医药分析检测中心则与园区内数十家企业有业务往来,“中心每年可提供数十万组样品的检测和分析,累计为园区企业节省分析检测费用600余万元。”龙科表示,新药发现平台则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并开展各项交流合作活动,与国际生物医药行业接轨。

此外,园区还设立了科技创业中心,进行专业的孵化工作。6年来创业园共孵化82家企业,其中毕业18家,在孵64家。“目前创业园已经成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生物医药及相关孵化企业最集中的区域。”这样的成绩让龙科备感欣慰。

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由于远离城区,城市化发展滞后,白天还算热闹,一到晚上就成了一座空城。“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都是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是高素质人才,但这个群体对生活条件和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不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丰富的文化氛围,人才迟早会流失。”龙科不无担忧地说。

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造城”计划应运而生。2010年,10多家房地产商挺进园区,着手建设高档住宅区和城市广场;2011年,捞刀河商业片区、红树林片区、枫树桥片区和瑞林片区等四大片区的建设也被提上了工作日程。此外,园区还斥巨资建设了1200个座位的影视会议中心,而洞天五星级大酒店、长郡中学分校、大型医药市场等重点工程也将逐一建设。

近年来,园区逐步实现了“造城”计划,居住、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各项设施一应俱全,这让园区工作人员有了“家”的感觉。

在“造城”的同时,园区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不遗余力,脉络日益清晰,其中最耀眼的就是药王庙、湖南医药科技文化馆、药膳养生城等文化区。

第7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发展对策

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986 年我国正式实施“863 计划”,生物技术被列为包括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7 个高技术领域之首。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国内各大企业为生物技术产业投入了大量资金;我国金融界也积极参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有实力的公司进行了生物技术开发,并且从金融市场融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目前全球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1、产业政策倾力扶持,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我国政府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五” 期间医药的发展重点在于生物制药、中药现代化等。国家对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制订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生物制药企业实行多方面税收优惠、延长产品保护期和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等。同时, 国家为加强行业管理,对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采取严格的审批程序,并针对重复建设严重这一情况,对部分生物医药产品的项目审批采取了限制家数的措施,以确保新药的市场独占权和合理的利润回报,鼓励新药的研制。2007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该《规划》在组织领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 因而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规模与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物医药产业在我国蓬勃发展,国家经贸委的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以前,我国对生物医药技术开发的总投资累计约为40亿元,自1999年开始,国家明显加大了对生物医药的投入力度,平均每年达20亿元左右,2003年这一投入达到60亿元,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优惠政策的作用下,国内一些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新产品。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和相关产品研发的公司、大学和科研院所达600余家,其中注册的生物医药公司有200余家,具备生产能力的有60余家(其中的48家已取得生产基因工程药物试产或生产批文)。

3、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为代表的医药产业集群

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由罗氏、葛兰素一史克、先锋药业等40多个国内外一流药厂组成的侧重于基因研究,化合物筛选和新药开发的张江药谷产业集群;拥有诺和诺德制药公司和8个生物科技国家863项目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侧重于生物制药、特别是遗传工程药学的深圳生命科学园区等。这些产业集群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初步形成了产业群体(药厂),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6个模块组成的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扩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投资模式不利于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国际医药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来源于创新,发达国家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都拥有自己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通常每年投入的经费占全部销售额的10%一20%,而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生物药品的投人占总投资额的 60%~70%。每个大型医药公司都有自己“拳头产品”,单个产品的年销售额就可达十亿至几十亿多元。公司拥有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国家给予专利保护,产占可以在10 年或更长时间内独占市场,一个产品就可赢得丰厚的利润,再从利润中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从美国生物制药发展模式来看,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大制药公司通过战略联盟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风险投资为生物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这三种力量的有机结合是生物制药产业良性发展的关键。而从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模式来看,主要通过购买技术实现生产,风险投资机制不足且资金太少,另外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因此,生物技术产业很难形成气候。

我国的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大多不具备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基本是引起仿制产品,重复开发投资现象也非常严重,恶性性竟争必然带来效益低下的状况。我国药品进口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资企业产品销售额也在逐年增长,一份国外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5 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

2、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严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生物技术产品的广阔前景和丰厚收益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加人开发,但其中多数是仿制国外的,品种少,厂家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建设投资。例如,研制rhuG—CSF 的就有18 家公司。据统计,仅1996-1998年,获卫生部新药批准文号的厂家,重组人白介素一2(l—2)的有10 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有10 多家。如此势必造成资源浪费、竟相压价、市场混乱的局面。更由于一些企业缺少产品市场调查分析,造成大量产品堆积,以致投资价格很高的成套流水线设备利用率很低,有的年使用率低于一个月。价格战反过来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假劣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对国产生物技术产品信任度低,而宁愿使用昂贵的国外进口制品。

3、科研和产业脱节现象仍较为严重

在我国科研单位研究目的是为跟进国际先进科技的发展,研究方向过多集中于对几个热门品种上游技术的开发,而能够实现产业化的项目很少,在国外,科研成果完成后,落到企业的研发中心进行进一步孵化,形成技术工艺后再规模化生产,在我国两者严重脱节。缺少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和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将研究成果转变为生产,大大阻碍了产业化发展。

4、开拓市场能力低

由于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和经营手段落后,国内市场将面临进口药品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国外市场开拓不够,许多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准;二是开发市场的投入量不足;三是生物药品良好的临床效果虽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肯定,但其售价相对偏高,消费能力不足。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制药产业的资金与投术投人,并深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发挥资本市场和凤险投资公司的积极作用。

第8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关键词 医药产业 工业园区 产业集聚 现状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9-0043-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YIN Lei, WU You-ping

(Research Center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biomedical industry, the construc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arks in China has been booming.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our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parks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park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urrent situation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地位的提升,医药工业园区在全国迅速发展。各地政府纷纷设立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园区的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以期紧紧抓住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机遇,在政策大力扶持下,引领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众多医药工业园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但在医药工业园区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各类医药工业园区发展迥异

医药工业园区是大量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技术创新机构、医药科技企业相关中介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的聚集,通过合作竞争,形成强大的企业规模、产业链和增值链,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模块[1]。近几年,在原有的众多医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到了产业集群的建设热潮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有400多个[2]。笔者根据目前我国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对我国近70个市级以上的医药工业园区进行了梳理,按照工业园区的设立与发展形态,将我国现有的医药工业园区归纳为以下3类:

1) 国家级医药工业园区。该类园区一般是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国家级部门批准建设或立项资助的。这类园区或者是综合性的、大规模的医药制造业集结地,或者是有特色的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如:石家庄、长春、深圳、长沙和上海等城市的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这些园区规划起点较高、产业定位科学,通过空间上的接近,形成了产业配套。而且园区实力雄厚、设施齐全,很容易吸引大量企业进驻发展,聚集大批高质量的企业和高素质的人才。其中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国务院批准的医药高新区,区内的中国医药城是近年全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医药工业园区之一。

2) 省市级医药工业园区。该类工业园区一般是由省市级政府规划、依托地方性大型医药企业而建立的,如邹城、以岭、涪陵、菏泽和淮安等。这类园区一般规模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拉动了医药产业发展。其中,有些特色园区竞争优势明显,如连云港医药科技产业园,在抗肿瘤药物、医用消毒灭菌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方面就较有优势,发展较好。而有些园区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只能凭借较大的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和人才,以谋求进一步发展。

3) 部分市级及市级以下医药工业园区。该类园区是由当地政府规划、大部分只是依托个别大中型医药企业,规划一片区域形成的,如大同医药工业园区。由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区域竞争,为拉动短期内的本地医药产业,园区设立可能缺乏长远规划,如有的园区只是当地政府将企业项目上调为政府规划项目,规划起点较低,园区的产业定位可能不甚合理,发展前景模糊。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企业只是借着生物医药工业园的牌子,享受着医药工业园发展的政策优惠。

2 我国医药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2.1 紧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布局

在笔者梳理的近70个市级以上医药工业园区中,以生物医药产业园命名的有37个,占50%以上。这是因为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出“要按照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加快推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综合性和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在此产业思路指导下,我国的医药工业园区借生物产业迅速红火。目前,我国拥有的10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园区内设有众多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同时,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与发展,也带动了省市级设立医药产业园的热情,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1 300多个省级开发区中,就有300多个涉及生物技术专业[3]。

第9篇:生物医药前景范文

【摘要现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与制药产业结合极为密切的高新技术,不断为医药行业提供新产品、新剂型,为制药界开创一条崭新之路,正在改变生物制药业的面貌,为解决人类医药难题提供最有希望的途径。文章分析了几项生物制药技术,并对生物制药的展望进行了分析。

【主题词生物 制药 技术

一 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1 基因工程技术:激素和许多活性因子是调节人体生理代谢与机能的重要物质,其活性强,临床疗效明显,但这些物质自然界甚为稀少,从人体及动物中提取难度大,来源有限,无法满足临床需要,而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却为临床提供了这类廉价、高效的药品。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激素类药物,一般从动物中提取,其资源缺乏,价格昂贵,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人或动物胰岛素合成基因分离后移植到微生物细胞中,并实现基因表达,这样用基因工程手段得到基因重组微生物被称为基因工程菌,利用基因工程菌在200L发酵灌中产生10克胰岛素相当于450千克胰脏中提取的产量。人生长激素(简称HGH)是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由191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为22000D。以前,人生长激素只能从人脑垂体前叶中分离纯化,应用深受限制,而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工艺可得到,并且与人生长激素相同,临床用于治疗垂体前叶HGH分泌障碍引起的侏儒症,促进烧伤及骨折等创伤性组织的恢复,也用于改善老年性肾萎缩的症状及治疗胃溃疡。

2 酶及细胞固定化技术:微生物转化及酶催化工艺早已在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酶与固定化技术结合弥补酶的不足,在制药界取得显著发展,如用大肠杆菌酞化酶生产6一APA、犁头霉素生产氢化可的松、乳酸菌转化蔗糖制备右旋糖醉等。原西德BeohringerNannhein公司在青霉素酞化酶固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他们用聚丙酞胺凝胶包埋法制成微型小球状固定化酶已投人生产,其表面活性为100一150U/g,1kg固定化酶可生产500kg6一APA,能连续反应300次,他们用第二代工程菌的固定化酶转化率达到85%一90%,反应次数达900次,有人用固定化后活力可维持100天以上,固定化细胞、特别微生物细胞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合成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用固定化酶的膜反应器分离布洛芬可得到许多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体外试验证明其S一异构体比R一异构体活性高100倍。近年采用多种固定化系统组成的人工肾可在体内反复返转具有显著临床效果。

3 细胞工程及单克隆抗体:植物细胞工程培养技术为开辟药物新资源、使微生物原料生产工业化、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临床应用之中,中草药数千种,其中89%来源地植物,初始靠手集野生资源,最后鉴于野生资源有限,及不断开发利用,难以满足需要,许多名贵药材如天麻、人参、当归、黄茂等均采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其所含有效成份较天然植物含量高。如培养的人参细胞中Ginselagoside含量较天然植物高5.7倍。培养的烟草细胞C。QIO含量较天然植物高16.30倍等等。由此可知,植物细胞工程将为人类创造一代新型中药制剂造福人类。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主要以植物的微生物难以生产出蛋白质类药品,并实现工业化、商品化。英国韦尔科母公司采用8立方米培养罐培养生产a一干扰素为工业化动物细胞培养典型实例,被称为"超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获得成功。1975年英国科学家通过淋巴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经体外培养、分离可得到一些无性繁殖细胞株,它们能分泌免疫学均一抗体。这种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一经间世显示巨大生命力,由于单克隆抗体目前在医药领域具有特异性强、操作方便等特点,因此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代替传统的抗血清用于临床诊断。1981年美国批准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后,1983一1984年又批准了37种,1985年美国FDA认可就有55种,到1987年底,美国已批准单克隆诊断试剂在上百种以上,它主要用于艾滋病、肿瘤性疾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的诊断,临床疗效显著。由于单克隆抗体对相应抗原结合,具有高度专一性,因此有人试用肿瘤抗原的抗体作为抗肿瘤药物的携带者,将药物导人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药物有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正常细胞,这种由单克隆抗体和抗癌药物组成的导向药物为"生物导弹"。

二 生物技术应用展望

1 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效研发产品线。国内大多数生物医药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新产品研发效率低下。这与国内生物医药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有关。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大多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10%,甚至低于2%,远低于国外同类企业的研发投入。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往往造成后续产品开发乏力。国内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建立或完善从上游构建、小试、中试放大、临床研究到最终生产的高效通用技术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国内少数企业,如沈阳三生,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该公司陆续开发出了干扰素、IL-2、E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一系列产品,经营业绩良好。

2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药物开发是国内生物医药的重大发展机会。全球销售领先品种大部分都采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平台,目前,特别是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了生物医药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国内,大多数销售领先的主要品种不能实现国产化,往往不是由于专利限制,而是国内基本未能掌握该技术平台。预期在未来数年内,能真正解决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及大规模培养技术这一重大技术平台的国内企业,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3 选择合适的产业化项目。医药产品开发风险大,即使产品开发成功,一般每10个新药中大约只有3个能获得超过其开发费用的收入,而另外7个新药的收入还不足以补偿其研发费用。与其它化学药一样,大多数生物医药产品盈利能力低下,甚至亏损。因此,在生物医药研发立项前,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市场等方面的全面论证,以减少项目研发及市场销售失败风险。

生物医药产业是发展前景巨大的一个产业,随着"人类基因组"等生物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药物将被研发和投入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淑美.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