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小妮(1977-),女,山东威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110772018)、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2JGYB6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5-02
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专业、微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电子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主要包括计算机、嵌入式、可编程器件、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研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本专业简单的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增强其实际工作的能力。[1]
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多从事电子制造业、通讯行业等,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对其专业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专业英语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教材的选择对于课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学校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都不同、教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由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有的教材内容常常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能让学生对专业英语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在讲授专业英语课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范畴,与专业知识教学在方法和手段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而当前专业英语教学通常还是采用传统口头讲授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也主要集中在词汇的学习和文章的翻译方面,对口语表达和听力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使得原本就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变得越发的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一、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方面,要强调专业课程基础性和新技术应用。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经典英语文章作为阅读材料。专业英语的上课内容除了包括一般科技文章的语法结构与表达方式的讲解外,还要对专业词汇及专业术语结合本专业设计内容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接口”、“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通讯电路”、“通讯原理”、“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可编程器件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IC芯片设计”等。结合这些课程的特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若干专题,每一专题涉及一个知识点及相关技术,这样既不失内容的系统性又具有先进性和趣味性。
1.计算机类英语
计算机行业是当今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有大量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学生也需要具有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来进行软硬件系统设计。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外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需要汲取最新研究成果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便能够与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交流。[2]
计算机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Computer System Overview、Computer System Organization、Programming and Languages、Operating Systems、Computer Network、Network Security。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计算机制作方面英语视频介绍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微电子类英语
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微电子学是现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微电子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微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工艺和设计软件系统,能在微电子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微电子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SP Engineers Move Toward Standardized Software Development、Embedded Systems Programming Using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s、FPGA Basics、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s、System-on-a-Chip Designs Reuse Solutions、Semiconductor Device、Integrated Circuit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芯片资料数据手册等内容,以帮助学生适应熟悉专业术语及锻炼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通讯类英语
通讯行业主要是在掌握通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工程方法对通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处理。通过该专业的学习,可以掌握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各种通信系统的原理,研究提高信息传送速度的技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新的通信系统,开发可迅速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等。
通讯类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Digital Signals and Systems、Frequency Domain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and Systems、Expert System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irtual Reality、General Network Topologies、Data Communications、Overview of the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4.新技术英语
新技术英语设计课程时可以包括以下话题:Introduction to Cloud Computing、The internet of Things、Top-down SoC Design Methodology、Moor’s law:the Future of Simicroelectronics。
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能反映专业技术发展动态的云计算、物联网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获悉最新的专业技术。[3]
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校内教材编写
根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研究国内外最新领域的研究动态,将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编写出适合本专业的现代的专业英语教材。
2.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课件中加入大量动画内容,形象展示所讲授内容,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印象。用英语录制实验现场,让学生通过一个个专业词汇的介绍,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专业词汇的意思及英文表达方式。[4]
3.编制纪录片
一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现专业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关于电脑的纪录片,纪录了整台电脑组装过程,并配备了英文讲解,如关于硬盘的英文阅读:Computer’s hard drive disk saves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it for a long time. The reading head reads the information. It is extremely precise. The space between the reading head and the hard disk is as thin as a hair. The hard disk is installed in its position within the computer。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计算机硬盘用来长期存储传输进来的信息,磁头负责读取信息,它极其精确;磁头与硬盘之间的间距如头发般细微;将硬盘装入电脑相应位置。关于微处理器的英文阅读:A microprocessor is the brain inside the computer. It made up of microchip,on an electronic card. Preparing the chip to be installed on the card is a delicate and precise operation。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和英文讲解能够理解该段英语的意思:微处理器被誉为计算机的大脑,由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芯片组成;而将这些芯片安装在电路板上,需经细致而精确的操作过程。还有关于CCD半导体、计算机电路板、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电脑游戏、薄膜开关、掌上电脑、阴极射线管、麦克风、摄像机等制作过程。
4.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完成基本课程的讲授之后,每次可以选择某个主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见解,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向学生介绍科技英语的特点、数学公式的读法、科技英语专业词汇、常用英汉互译技巧、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复杂定语的翻译技巧、英语长句的翻译技巧、学术论文的英文写作、科技论文标题的写法、英文摘要的写作技巧、求职英文简历撰写方法等知识。数学公式的读法如下:
xA:x belongs to A / x is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xA:x does not belong to A / x is not an element(or a member) of A
AB:A is contained in B / A is a subset of B
AB:A contains B / B is a subset of A
AB:A cap B / A meet B/ A intersection B
AB:A cup B/ A join B / A union B
A×B:A cross B /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A and B
x>y:x is more than y
x≥y:x is more than or equal to y
x
x≤y:x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y
5.考核方式的研究
一般课程的考核分为卷面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对于专业英语课程,将研究一种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综合体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方法。
三、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第一,解决好专业英语课程与对应专业课程结合问题。专业英语是对专业课程理解的进一步升华,所以选择好的选题是重中之重。选题内容不能抛开实际专业课程内容,对专业课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能通过专业英语既巩固专业课的学习,了解专业词汇的表达方式,又能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开阔眼界。
第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英语自学能力、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增加学生的课下学习以及通过网络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多看一些该领域专家的英文讲座和英文文献,突出学生的能力建设、知识探究和人格养成。
第三,通过多位教师编写、制作专业英语不同专业领域的英文教材及英文课件内容,充分发挥每位教师优势,使新技术能贯穿在教学中;与学生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毕业找工作和再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设计,设计出了适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英语课程。通过采取各类教学手段,不同教师来编写和制作自己熟悉领域的英文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英文纪录片等,更贴近实际。多种教学方式的研究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积极掌握各门电子信息类课程的英文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文献的阅读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69-170.
[2]郭长友,等.关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方法的讨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08-209.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都突出应用性特色。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一些传统性专业,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事实上,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刚要》有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刚要》精神,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客观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这个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标准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和人才调研,高瞻远虑,才能寻找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时代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时代性原则,即标准要具有实时性,不能将以前的标准直接搬过来用。以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为例,当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而电子产品开发和早期的含义已不一样,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随时展而变化。
3.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是指标准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识。以电子学科来说,制定标准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不但是本校同行,还要有校外电子学科专家论证,同时还要有电子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要符合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到的标准大家应该一致认可。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和体现人才质量。不能只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光涉及到学习理论成绩方面,还要涉及德智体美劳方面,特别是电子动手实践方面;不但是人才主体方面,还要涉及与主体有关客体方面,如师资队伍质量、学科实验实训室建设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等等,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实现。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方便执行,能够容易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要明确,层次分明,应该确定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等等,各级指标尽量量化具体,语言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力求准确具体。
三、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以上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求,本文结合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不仅根据人才能力要素,还要从与人才能力相关的诸要素,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共同构建电子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文拟定从六个方面构建一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实践性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要素,它们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并在一级指标下进行分级得到更细化的二级指标。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两个二级指标,是标准建设的主要指标。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符合学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否符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应包括:能力模块设置符合目标要求情况;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实践性学时学分比例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等等。
2.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图书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网上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公共图书资料是指公共课程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专业图书质量包括电子类专业课方面的教材、教辅资料、专业杂志等数量;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情况,其质量直接反映教学团队力量和水平情况,该资源直接能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方便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二级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调研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和国内同类学校专业,确定最优化的师生比例指标;师资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企业专家比例、双师比例;教学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教案情况、教师教学成果情况等。
4.实践性教学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实验室建设指标包括基础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建设,而实验室中实验台套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比例要具体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标包括基地数目(校内和校外)、基地规模(一次容纳学生数);产学研合作建设指标包括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专利、产品开发等;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参赛数目、参赛级别和获奖情况。
5.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风、学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等二级指标。教风指标包括师风师德和敬业精神。前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治学态度、执教情况、教书育人情况和学生评价情况;后者包括遵守教学纪律情况、备课辅导作业批改情况、管理学生考勤和课堂教学气氛情况。学风指标包括学风建设情况和学习纪律情况。前者包括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与执行情况等;后者包括学生管理措施、学风考风和违纪现象。教学过程管理指标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性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学督导指标包括双导制(高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建设、督导组建设、督导效果。
6.人才质量包括大学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等二级指标。道德修养指标包括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遵纪守法情况;知识能力水平指标包括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情况、实践创新能力情况、毕业论文或设计质量;综合能力指标包括获得各种证书情况、大学生身体素质、就业情况、社会声誉情况等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的客观性、时代性、共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全面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获得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作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9.
[2]苏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政策研究[J].2011,(3):22-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凸显。然而,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理想的毕业生。这种矛盾现象表明,通过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另外,由于某些专业的就业渠道比较窄,加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以及用人单位就业岗位有限等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正常就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5月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另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2条中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无论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都将是国家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尝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模型,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创新创业型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发现,题名中包含“创业创新教育”或“创新创业能力”的文献,2000年到2005年间文献有37篇左右,2005年到2010年间文献有215篇左右,而2010年到2014年间文献有875篇左右。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国内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论文迅速增长。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1] [2] [3] [4]
当前,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很多高校创建了各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而现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体现在对传统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研究上,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5] [6] [7]
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始终排在前列。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有偏差,加上每年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我们认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内容上从简单理论到复杂理论,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实习实训;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平台。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实践实验课、工程实训系列课、职业规划系列课和创业操作系列课。这样的培养方案既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了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加强了职业规划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初期,应通过成功创业案例来逐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中,培养创新兴趣,提高创业激情,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创业的过程。
(二)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试验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学分制管理
1.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人文教育、名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职业基本技能培训等课外活动整合成“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该方案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方案、创业训练方案、科技竞赛方案、人文素质提高方案和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五方面的内容(五个子方案),每个子方案包含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若干具体活动组成,详见下图。
■
(1)科研创新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学生自主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技术发明创作、创新性综合实验、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实训等活动。
(2)创业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创业教育(如企业家讲坛,参观企业等)和创业实践活动(如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创立微商店,微公司等)。
(3)科技竞赛方案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和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比赛。
(4)人文素养提高方案主要包括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各类人文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5)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主要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2.采取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将上述五个计划方案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总学分的一部分。
(三)制定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的顺利实施
1.采取“顶层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通过项目立项,实行项目负责制,以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组织实施方案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人才培养过程,每学期都开设有相应的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
2.专门成立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学校、院系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负责人负责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和要求负责实施各项目的管理工作,院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各项活动,包括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择参加的项目,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和宽松环境。
3.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训练的目的。
4.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
三、结语
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凯,许云峰,等.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 孙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09(5).
[3] 康岚兰,徐国文.新形势下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7).
[4]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 缪鹏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229-02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日新月异,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同时以工科为主体的高校,面临着原有部属院校资源优势逐步丧失,需要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诸多困境。而扩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然结果。但是如何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却成为了很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笔者所在的以信息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的院校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出发,以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例,探析了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的构建。
一、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特点,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几乎无处不在,以电子、信息、通信、控制等领域的多个学科所构成的电子信息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重点不断变化,学科自身也不断发展、延伸和扩展,学科内容与分支急剧膨胀。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又是以人的智力劳动为主的高技术产业,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本。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和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壮大,竞争的加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电子信息企业紧缺人才,也是各企业争相抢夺的资源。国家对电子信息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急剧增加,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借鉴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确立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该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创新为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理顺教、学、研关系,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制订培养计划、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的最基本性、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检查与评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准,指引着研究生培养的方向,影响着一定时期内所培养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以及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声誉等。所以首先要制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面对社会多样化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在“以生为本,创新为先”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需要进一步理顺教、学、研的关系,构建一套适合于电子信息学科群专业学位研究生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培养体系方案中,要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石,就是实践能力。围绕“实践能力”这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创建“双创并重,三环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双创”即为“创新”“创业”。将实践能力培养上升到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创新模式的嬗变。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围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教育总体目标,以新思维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运用创新思维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案,跳出传统思维的框框,洞察发展趋势,建立新的思维方法。创业是一项卓有抱负的选择。创业是艰辛的,必须具备不怕吃苦、不怕失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精心的准备,更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创新是创业的精神基础,创业最好引用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又最好融合到创业的实践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并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三环一体”。
“三环”则是“教学、科研、论文”。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渗透和强化实践理念,构建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系统思维的培养。在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有助于培养研究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应用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帮助研究生进行自我认知,激发创新意识。
在科学研究环节中,密切产学研用相结合,拓宽研究课题渠道。搭建主动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的“院地合作”、主动地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新兴园区靠拢,与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的“走进园区”、推进特色优势学科与相关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的“校企联盟”以及利用学校重大科技成果、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与政府投资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家,联合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等的“创办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构建创业式研究实践体系。
论文环节是研究生“教学、科研、论文”三环的核心。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在于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知识解决本门学科内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硕士生研究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方面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技能。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定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应结合工作实际,注重论文工作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实践或工作实际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多种形式。
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科研环节的训练,在论文环节达到交叉融合,相辅相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均衡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课程学习和科研工作为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论文环节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始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寻找论文的亮点工作,并以完成论文来指导课程的选修和科研过程。
三、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完善人才成长保障机制
通过研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围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凝聚师生团队、构建学科科研大平台等多重保障,解决电子信息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环境与保障问题,支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切实保障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含创新成果奖励、国内外访学交流、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团队培育、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奖励支持计划),出台助管、助研、助教“三助”支持计划、研究自主创办品牌学术活动支持等相关文件,引导和激励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和逐步完善“多维立体,保障到位”的电子信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创新生师队伍建设,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团队人员保障;通过一系列面向电子信息产业链的科研、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环境条件。
四、结语
关键词 民办高校 电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and System for 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GE Zhen, DENG Minghua
(Engineering College, Wuhan Yangtze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e training goal is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who can meet the social needs, therefore, two aspects t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show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he produc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pecialt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当前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对促进产业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必须把电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但是,民办高校在诸多方面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多以验证型为主,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较少。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也比较陈旧,实验教学仅用来验证以及巩固理论教学。①第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第四,实践性师资缺乏。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
(1)实验内容要与时俱进,适应学生需要。必须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内容,建立全方位的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来替代纯验证性的实验。(2)创新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验教学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3)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第一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用多种形式开辟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能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良好氛围。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
基于对当前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我们将企业实习、技能竞赛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建设主要涵盖三点:实验教学体系、生产与工程实践体系、创新实践体系(图1)。
图 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图
3.1 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基础性实验、实训型实验、课程设计。
(1)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实验内容体系、监控体系等方面必须进行探索,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严谨的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的基础性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比如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的实验项目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基础性知识,进行实际电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以加深对电子电路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电子技术实践技能。通过实验还给学生一种可以掌控实验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在实验的教学监控上,加强实验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讲解、实验过程监控、实验报告批改、总结等教学过程的管理;规定“凡无故缺席实验的同学最终成绩为不及格”,杜绝学生无故旷课;通过课前提问考查学生预习效果;通过监督实验过程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通过批改实验报告考查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实训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它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等操作性训练和模拟教学。目前,我校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实训项目:传感器实训、电子工艺实训。传感器实训将电路分析和单片机基础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设计和应用,依据相应课程的基本知识设置,通过学生自主地实验,运用最小系统版、各种传感器,掌握基本的传感器检测信号的处理和控制,处理后再结合实际应用程序的分析和软件的烧录,通过获得数据和观察现象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应用方面的研究。电子工艺实训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电子工艺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接触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及电子产品的生产实际,了解电子工艺的一般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焊接,组装产品的技能,了解电子工艺生产线的流程和基本管理知识,从实践中还使学生得到严格生产劳动纪律的培养。
(3)课程设计是某一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环节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我校开设的课程设计主要有模拟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设计等。
3.2 生产与工程实践体系
生产与工程实践体系包含四个方面: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认识实习主要是帮助新生深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情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课程,为更好的适应就业和升学做好准备。课程实习,是在有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践阶段。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习课题,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树立职业意识,为专业实习和就业做准备。电信类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从事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通信领域相关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积极承担实习单位安排的其它工作。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学到相应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3.3 创新实践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包括: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着学生个性和才能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1)技能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等活动,不仅可消化书本上的知识,还可增长才干和提高技能。②电信类学科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设计大赛、行业资格认证、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赛车竞赛、全国“挑战杯”课外设计竞赛等。参加这些竞赛,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科研开发与创新能力。
(2)学生科研。作为一名高素质的电信类专业毕业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本科教学中基本没有涉及关于科研方法的内容,因此学生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薄弱。特别是在刚开展毕业设计时,对科研项目感到无处下手。鉴于此,我系近年来坚持在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加强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的同时,还要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传授正确的科研方法。例如,我们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要阐述如下内容:①选题的意义;②研究创新之处;③研究的主要内容;④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积极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要向指导教师汇报研究进展及下一步研究计划。并回答老师的两个问题:①从已经得到的实验结果中得到什么结论。②下一步做什么。如此,在毕业论文结束时,同学们一般都能对自己的课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科研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终依据。我校电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校的就业率超过90%,优质就业的学生比例也逐步提升,学生参加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等各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但是,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资源条件、实验指导思想等方面都不同于公办院校。因此,改革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注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全国范围的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不仅锻炼了大学生们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而且,在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特别是电子线路实验课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适应高职电子信息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特点,使毕业生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专业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后续发展能力,根据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及自己参加指导大赛的经验和教学实践研究,以参加省级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培训工作为研究平台,建立模块化课程群,将有效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相应课程群的建设。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依托电子设计竞赛平台,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的试题来看,可以归纳成5类,即电源类;信号源类;无线电类;仪器类和数据采集与控制类。试题的特点是:实用性强、综合性强、技术水平发挥余地大。所涉及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有:低频电路、高频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原理、电子测量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电子电路实验课、单片机原理实验课、课程实训等;可选用的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设计手段可以采用传统的,也可以采用现代电子设计工具,如mutisum辅助分析和ISP在系统可编程等。不难看出,电子设计竞赛的试题既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先进水平,又引导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高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思路也应反映这些特点,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达到电子设计竞赛的水平。为此,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需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依托,进行机构调整与课程的整合与优化
将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管理进行合并划分,成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室和专业课程教学研究室。基础课程教研室主要负责系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电路、高频电子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专业课程教研室根据课程相近性主要负责系部:电力电子、单片机原理机应用、FPGA、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等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从参赛同学的情况看,参加竞赛的同学大多数已系统完成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并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但是,由于所学各门课比较独立,同学们普遍缺乏面对实际工程问题,设计制作较大规模应用电路的工作经验。因此,我们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为学生开设“电路综合设计应用”选修课,为同学们提供了进一步锻炼提高的机会。在这门课程中,为同学们介绍当今最先进的电子器件的应用、各类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最新电路设计手段,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强化同学们的工程概念,并给出多种设计制作的题目供同学们练习。
受电子设计竞赛的启发,我们在课程的实际设计制作环节中,仿照竞赛的要求将同学分组,从较简单的应用电路开始,要求每组学生完成数个难度递增的实验电路设计、制作与调试,并写出详细总结报告。在制作每个电路的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案实现,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2)调整与合并电子技术实验系列课程,建立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把专业课结合起来,像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这门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安排有实训,如果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进行实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学生也很容易将各专业课结合起来。
(3)改善实验室硬件水平
电子设计竞赛的场地是由参赛学校自己提供的。能否适应电子设计竞赛各种题目的要求,体现了该实验室的应变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电子技术的各类实验室装置基本上是老三样(电压表、信号源、示波器),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实验手段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这个缺陷在常规实验中的表现并不明显,但在电子设计竞赛惜时如金的场合下就的非常突出。谁采用的仪器工具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谁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我们在新实验室建设中应配备一些较先进的设备,比如10年广西区电子设计竞赛测量电源的指标是三位半,需要用四位或以上的万用表来矫正,当时实验室没有高精度万用表以至于影响了比赛成绩,通过比赛的教训现在实验室升级了硬件配备了多台高精度万用表,同时也让学生能接触到精度较高的设备。
(4)建立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
现代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3]为: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设计研究性实验。
① 基础实验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基础实验的兴趣。
② 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书写设计性实验报告的能力。
③ 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进行低频、高频和数字电路综合设计、装调与测试的能力,强调各种设计方案的实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鼓励创新与突破。要求书写综合性实验报告。
④ 设计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与新技术、新器件应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发表研究论文。
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析、轻综合;重个体、轻协作。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时,就会发生诸多的问题。如:理论设计正确却无法在工程上实现;单元电路正确却无法实现系统联调;个人能力很强却各自为政,不能实现强强联合等等。这是因为电子竞赛既不是单纯的理论设计竞赛也不仅仅是实验竞赛,而是由一个参赛队共同设计、制作完成一个有特定工程背景的题目的优劣与快慢的竞赛。它既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系统实现。它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题目涉及的内容是一个课程群而非单一的一门课程。因此竞赛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上符合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挑战,如不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一个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无法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改变以往教师为主教授的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加强主动性。项目计划已经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进行项目式教学,项目任务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环节:布置工作任务——选定设计方案——利用仿真软件完成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仿真系统功能——通用板焊接制作——调试——修改设计——设计文件归档。
教学方法改革是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的。竞赛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新的内容迫使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与之适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给学生更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上也应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因此,将原来的集中实验教学方法,改为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教学[4]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时间上的开放即在规定了学生的实验内容以后,学生可以在相当大范围内选择完成实验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时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内容上的开放是指学生们在实验里除了可以进行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选择规定以外的实验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还应设立了专门的开放实验室,在开放实验室除了配备信号源、示波器、万用表等常规实验设备外,还配备了单片机开发器、FPGA实验板、计算机等实验设备,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供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
建立起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给优秀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研究的环境,展现新思维、新设计的舞台,建立了现代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全校实验室的建设中。可以共享教学基地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因材施教,鼓励创新,培养拔尖人才
在电子电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对有创新设计思想,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可以免做普通实验的内容,安排难度较大的实验课题或学生自定课题,要求他们自拟设计方案,实验室提供所需的特殊器件。对实验课题完成较好的学生可以免考,并给予较高的成绩。
(2)成立电子课外科技活动中心
电子课外科技活动中心主要由课外科技活动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活动中心的仪器设备由系实验室资助,由学生管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为学校职工和同学进行电子设备维修,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3)设立创新设计基金,制定奖励政策
学校出台政策,设立了校创新设计基金,制定了多项奖励政策。创新设计基金主要资助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器件的电子设计(电子类)与制作的课题,学生每年都可以申请。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制定多项奖励政策,如:对获得(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的学生免试升本。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将课外科技活动取得的成果纳入学分。设立主讲教授和主讲教师岗位,安排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多讲课并提高课酬。设立校、系教学改革课题基金,计入工作量。教学改革成果、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科研论文同等对待。
结 语
高职院校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依托,进行技能竞赛与课程群建设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和运作,对于培养符合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专业综合素质人才,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教学的改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可以实现课内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教学实施、学生与教师等方面的多赢。
参考文献:
[1] 范唯,吴爱华.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3期.
[2] 吴国辉,付丽苑,李彩云等. 推动高职电信类专业教改探讨[J].教育研究,2011(5),18:270-271.
[3] 谢自美,严国萍,柳键. 从电子设计竞赛谈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C].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委员会,2003:85-88.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高职院校应基于人才需求调研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情况,准确定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与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据此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使其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关键词 :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25-04
作者简介:齐攀(1982—),男,博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与管理。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0201018);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20202021);广东省信息技术教指委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时代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XJS-2013—1014)
高职教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一线人才的重任,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不适应;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企业生产过程脱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不衔接;专业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不协调等。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进行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培养的人才符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区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改造升级方向,依托广东省电子行业协会和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22家广东省电子信息知名企业,积极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和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报告》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基于两个报告,将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业链中“产品生产”和“工程应用”两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与相应的职业领域对应,如图1所示。
本专业紧紧围绕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通信工程施工与项目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等电子信息产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电子信息职业素质,掌握电子信息岗位综合技能,具有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员、生产制造与设计技术员、电子信息系统维护工程师、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师等岗位从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
二、“订单引领、交替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实现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深度对接,学院依托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调研,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和实施“订单引领、交替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引领”是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基本育人方式,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为基点,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设办公室、电子技术课题组),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第三学年教学(实习)安排、订单班必修课程、授课教师资质及酬金发放标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教学组织形式等;校企共同管理和考核订单班学生。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推进校企深度对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使所培养的人才适用、能干。
“交替顶岗”是指根据电子信息企业生产规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施“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如图2所示,将校内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岗位职业能力进阶提升。“交替顶岗”培养的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对照如图3所示。
校内课程学习期间,实践性强的部分课程结合企业生产情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厂中校)进行。企业现场教学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共同授课,依托工作现场的环境和设备,结合实际生产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现校企共育。校内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基本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校内课程学习(含企业现场教学)、校内实践与考证、校内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等。校外教学侧重岗位应用技能训练和岗位职业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实习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论文与答辩。
通过“交替顶岗”分段式教学组织安排,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现校企双方协同管理、联合教学、共同育人;融入优秀电子企业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二)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本专业紧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企业岗位,融入电子设计工程师等职业资格标准,嵌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项目,构建了“能力核心、岗证课赛融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职业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拓展、职业技能训练、考证、订单特色等7个课程平台组成,如下页图4所示。
1.将国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
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以竞赛项目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及训练环节,最后以作品竞赛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创新“岗证课赛”教学模式。如“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课程选取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常规比赛题目“电动玩具车”为主要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全过程模拟产品开发运作模式进行(如下页图5所示),最后通过竞赛形式进行总结和考核,实现学生竞赛覆盖面100%,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课程以虚拟企业的模式开设,先成立虚拟企业部门,企业的主要机构设置如下:
行政部门——主讲教师任总经理,企业兼职教师任副总经理;采购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后勤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质检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监管部门——设部门经理1名(学生),成员1名(学生);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每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由四五名学生组成,共有七八个产品开发生产部门,涉及的职位分别为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产品造型设计师、部门经理。
各部门职责如下:行政部门——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拟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采购部门——按照上级批准的采购方式组织采购活动,并向上级报告;后勤部门——联系产品设计生产工作场地,安排工具等资源的分配;质检部门——检验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产品设计部门反映,并跟踪改正过程;监管部门——负责每次工作的考勤情况,向总经理汇报,监督和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场地的安全情况;产品开发部门——负责产品技术开发,设计与生产。
课程的教学实施模拟企业运作方式,行政部门与开发部门协同合作,最后借鉴竞赛的评分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作为本课程的成绩。整个过程中两位教师担任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的职位,对其他行政部门和开发部门起到引导、技术指导和部分监管的作用,教师的地位弱化,而学生则逐渐处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采购、后勤、监管、质检和产品开发都由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是开放式的,具体体现在:第一,学习时间开放,学生上课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课余时间也在进行产品的设计、制作与调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即时安排辅导时间;第二,学习地点开放,学生上课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室,学习制作活动可以在图书馆、机房、创新实验室甚至宿舍开展;第三,学习内容开放,学生上课内容以自编教材《玩具电动避障车设计指南》为参考,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除了规定的三个基本功能外,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基本功能上添加拓展功能;第四,教学资源开放,学生在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需要使用设备时,可以通过教师统筹解决。该课程开放式的改革实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较好的教学评价。
2.“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本专业核心课程全部进行项目化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如“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如下页图6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三个阶段。在“教中学”阶段,教师主要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在“学中做”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项目,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在“做中学”阶段,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际测量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近三年来,我院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37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4项,其中,6人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9人获省级一等奖3项;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对口率近90%;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三年内六成以上得到职位晋升;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总体评价优良率达90%,合格率为100%;订单班学生比例达70%。本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水平跃上新台阶,媒体纷纷报道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果,社会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高职高专教育网站、广东省教育厅网站、《今日花都报》、花都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报道了我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效。
在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报告》提到:“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国光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校企联姻,共筑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发展。”同时,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案例入选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验收十大最佳案例,这是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唐晓鸣.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40-42.
[2]欧阳剑波.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13.
[3]李陈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LED新型电光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02-103.
[4]李亚平,李佩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E+”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09-111.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以信息科学为关键技术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专业之一[1][2]。地方性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既不同于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也不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一些优秀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缺乏政策、资金、地域优势,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构建面向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的一般性特点,探讨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在某一专业方向具有技能专长的应用型和工程型技术人才。
一、课程设置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
如何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地方与行业的需要,如何建立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面向工程应用的原则。
课程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必修课程群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力求保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电子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在电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等几个方面受到基本的、规范的专业教育;专业选修课课群则根据技术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更新,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跟踪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系统观、强化综合实践能力,使能从事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
二、建立适应时展和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科类专业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4][5]。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多学科综合课程设计,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设计能力。
1.学科实验课
实验教学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论证、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的综合实验台,虽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学生的失去了动手参与的机会,这样的实验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目标要求在实验课中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际教学中在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C++编程等课程要求设计性、开发性试验或编程题目达到80%以上,并要求每学生每门课程至少提出一个创新性题目,并进行方案设计,实验室提供相应制作条件并计入学科成绩,这对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某一专业学科基本分析、计算、设计方法的过程。但是纵观现阶段电子技术发展,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硬软件结合紧密,学科知识综合交叉,仅用一门学科知识很难完成实用性的设计;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进行分门别类,组合成群,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才能加强课程设计的全面性、有效性。实际教学中我们把电子信息专业基础平台组成四个课群,开展四项综合课设,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理解电子系统的组,建立了系统工程观念。
(1)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和通信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电路的综合设计,通过使用开发板、计算机仿真、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融合电子线路基本理论、方法。综合性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有:数显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的设计、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设计、数调信号发生器、数字频率计、数码功率放大器等等。
(2)单片机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难度适中、应用开发成本低,设计过程具有创造性,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特别适于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在完成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线路、单片机、传感检测等课程后,学生已具备了较多的电子方面的知识,选择一个与单片机应用相关的项目,设计出进而完成一个实际产品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观、工程意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产品设计。采用的单片机以51为主,兼顾其他如6805系列,PIC单片机、AVR单片机、MSP430单片机等。电子信息专业中,信号处理课程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等),但是由于课程的概念比较抽象,许多理论是基于较为繁琐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推导,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考虑实际硬件制作的难度和成本,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软件Matlab等进行仿真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而是要求学生掌握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基本应用。因此,我们采用仿真软件来满足“信号处理”课的教学的需要。如: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语音信号的编码、合成、识别等都可通过Matlab仿真实现。
(3)应用软件编程的课程设计。电子信息专业软件类课程有基础层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和专业选修课《C++与可视化程序设计》、《JAVA语言》等课程。众所周知,计算机语言系列的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为此在综合设计中突出实用性,需用所学的一门以上的语言对一些小型项目进行模拟开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独立完成项目设计问题、加深软件系统理解,提高编程水平,实际教学中题目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可视化工控程序设计、开发网络小游戏、网页制作等。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业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工具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知识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来源于生产实践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实际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兴趣、社会需求自拟毕业设计课题。面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题目类型主要有:①硬件设计部分,以各类单片机为主的系统设计;以DSP为主的信号处理硬件设计;仪器仪表信号采集处理的电路设计,通信系统设计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面向工控的PLC应用系统设计等。②软件部分:管理数据库设计;网络通信编程;基于Vis)ual C++的工控软件、组太设计;语音、数字图像处理与仿真;此外毕业设计严格做到一人一体,要求使用当前先进理论和技术,选择流行的硬件芯片、软件和开发工具,是毕业设计过程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
三、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为了丰富大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我们由专业教师组建了大学生创新中心,还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我院地处河北,紧邻京津,创新中心根据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要求,设立了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电子设计竞赛,学校和院系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中小型的竞赛活动,如、无线电通讯比赛、网络设计比赛、网页制作等。
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高速DSP技术及其应用》、《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虚拟仪器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技术,使学生普遍获得了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人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的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参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6,(4):55-56.
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愈来愈多。我省“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电子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48%。“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总目标为:保持年均增长率为25%~30%,到2015年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销售收入总和达到或接近800亿元。分析制约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缺乏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制中过分强调专业原始创新能力所必需的深厚理论功底,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不足,面临集成创新能力差等风险。而一味的强调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很可能导致“学业不精,学识浅薄”。所以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复合型创新人才概念
应用复合型人才,俗称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人才,指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同时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的人才。本文将其定义为掌握两个以上学科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本科毕业生。[1]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1)创新意识,即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2)创新精神,即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大胆突破;(3)创新能力,即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的能力。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指基础知识扎实、知识广博、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兼具专业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与创新型“两型”通才。
三、目前高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于复合型和创新型兼顾的人才培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一种“满堂灌”教育,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整个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复述,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不间断的循序渐进的复述过程。这种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模式,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够重视。与传统课程的重理论性相比,电子信息类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中熟练应用。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给予足够重视,使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培养创造型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不到锻炼,这是目前培养模式存在的最大弊端。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针对以上情况,需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努力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实践体系,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2]
四、电子信息科学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体现“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并支持学生增加学习经历。为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在专业的前40%的优秀生中配备专门的导师,由专业导师组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指导。
2.突出“一个重点”,即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一个跨学科、宽口径、实用性强、内容庞杂、发展迅速的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要着重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本着“宽”而不“散”的基本思想,突出专业重点和优势。[2]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有两个,即基础理论的传授、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交流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相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课程内容要调整教学计划,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3.抓好“一个阵地”,即课堂教学主阵地。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因此,可以在多媒体实验环境下授课,实现讲练一体化,激发学生兴趣,形成良性的教与学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是很必要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
4.强化“一个环节”,即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完善校内实践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基本实验方法为主线,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独立设计课题方案,自己编程、调试,全面独立完成各项设计内容,从实验内容上强化学生知识融合的能力。同时要推行“按实践能力分层培养”的培养模式,[3]鼓励学生按不完全相同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让人尽其能、人尽其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在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校内实践教学培养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有针对性的综合型课程设计,让学生具备在产学研基地实训的基础。依据复合型专业知识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结合培养目标,调整企业实训的比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配合开放式实验室提供完备的实验环境,完成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产学研实践基地便于发挥专长生、优才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出专业特长过硬的学生。另外,大学生创新动机和创新意识较强,想象力丰富,强烈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不断接收新的知识,产生发明和创造,但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单一的、片面的,考虑问题缺乏全面性,甚至脱离实际。因此要设立专职实训教师,并将实训作为一门课程。采用实训教师或学生自主确立实训课题的方式,由实训教师具体布置各实训环节,确保实训效果。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查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强调“一个根本”,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指把个人的创造能力运用于科学技术、文字创造等各个不同领域,从而产生出新的、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产物的活动过程。因此创新能力更是一种人格特征、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我们发现学生创新意愿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分析问题、探究原理的习惯,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布置课后思考题,等等方式,都可以诱导学生自主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主动学习的习惯。
6.重视“一个层面”,即教师队伍建设。合理的创业型师资队伍结构,对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除了通过从专业部门引进技术骨干之外,还可以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定期的新技术培训来实现。鼓励教师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进修的同时,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也可聘请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级讲师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对于人才培养成功的教师和科研团队在制度上要保证教师的自我发展与进修,给予鼓励与肯定。特别是对于坚持到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参与项目研发和实习培训的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潜心于应用开发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所研发的创新成果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五、结论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在于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于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守龙.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1):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