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法 现状 问题 完善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古话反应出了食品安全对于人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1997年《刑法》第144 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的食品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刑法在保护食品安全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现今的食品安全问题依旧严峻,食品安全刑法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刑法保护。
一、食品安全现状
最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消费者们人心惶惶,对于市场上食品都存在一定的顾虑。2008年,三鹿问题奶粉,添加三聚氰胺,造成我国近30万婴儿出现肾病;2009年,地沟油事件被推上高峰;2010年,江苏如皋一家食品添加剂公司被发现在生产面粉增白剂时加入了石灰粉,含量竟达30%;2011年双汇肉精猪肉事件;2012年,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2013年,新西兰毒奶粉事件等。现状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峻,急需迫切得到有效的治理。我国食品领域非常广,使得食品安全治理具有复杂性、滞后性、多变性。复杂性与多变性给刑法保护造成了强大的阻力,滞后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理,多变性与滞后性使得法律不能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制约,造成违法分子钻法律空隙。
二、食品安全刑法保护问题
(一)法律体系间协调性、互补性不足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实施《食品安全法》,我国的这一部法律是在我国原有的《食品卫生法》上进行补充改进形成的,与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法》相比较,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在体系上缺少了专业性,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正处于发展阶段,里面所涉及到的法律条文会与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刑法》等法律相体系相重叠,甚至会相互冲突,不同法律系统间的协调性、互补性不足,因此在处理一些食品安全犯罪时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定罪或者重判等,为犯罪留下了空白。
(二)刑法保护范围小,刑罚设置不科学
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滞后性,这就使得在制定《食品安全法》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食品安全犯罪在我国的刑法中,如果要判定罪行则需要了解主犯其行为是否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如:引起社会恐慌、严重的食品中毒、致多人死亡等。然而这样的衡量标准却与食品安全法有所冲突,使得定罪的范围大大的缩小了。如果生产者和销售者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会受到制裁,那么生产有害食品每个环节的负责人是否不纳入其中,再加上我国《刑法》明文规定“无明法不定罪”,所以,对于购买、储存生产危害食品原料或者危害食品的行为则不构成犯罪,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的设置的不科学让行为人有机可乘,变相进行违法活动。
三、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形成完整体系,增加协调互补性
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再结合发达国家成熟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具有专业性、适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另一方面,总结《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的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将刑法中现行的有关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定中存在的缺陷弥补完善,将我国的《刑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质量安全法》与《食品安全法》中重叠的、模糊的、冲突的进行修改完善,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和互补性,形成科学的体系。
(二)扩大刑法保护范围,增加刑罚科学度
扩大刑法在食品安全犯罪中的定罪范围,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以后,不单止是对行为人进行刑罚,要对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中负责人追究相关的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将原有的行为人扩大,将危险人物,或者边缘人纳入到行为人中,彻底消除行为人的侥幸心理。设置更加科学的刑罚制度,在原有的刑罚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完善刑罚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增加安全过失罪和不作为罪。在食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生产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有毒原料,生产并销售出去,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者,应当追究责任;食品安全不作为罪既是生产、销售者、产品供应商等在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问题的情况下依旧不采取措施,包庇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及生命安全,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总结
食品,是人民最基本的需求,食品安全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食品安全理应优先解决。在看清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现状、问题后,要更加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要结合我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完善自身,形成有机统一的法律体系,扩大刑法保护范围,科学设置刑罚,达到真实有效的保护效果,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国.完善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思考[J].法学之窗2011,(23).
[2]周立刚.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的理性思考[J].北方经贸,2011.
[3]肖辉.论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J].河北学刊,2011,(1).
[4] 隋洪明.我国食品安全制度检讨与重构[J].法学论坛,2009,(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的建立,旨在保证消费安全,并且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门便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活动及工作,相继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2010年先后发生的一系列质量安全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中所存在的隐患及问题,同时也反映出了安全监测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目前的农产品质量要求与安全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着尤为重要的社会意义以及现实意义。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但是产品抽样数量与监测品种相当有限。1999年,我国实施了中药物残留监测于动物源性产品中;200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普刊开始实施;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启动,主要城市试点为北京、深圳、天津、伤害,开展畜产品“瘦肉精”和蔬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得以全面推开展,农药及农药残留监控、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兽药及兽药残联监控、农资打假监控、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控计划逐步实施;2004年,水产品安全例行监测实施。截止到目前为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农产品安全例行监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普查等诸多监测计划初步形成。其中,监督抽查、例行监测、普查针对水产品、畜产品、蔬菜等农产品,在多个省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等环节抽样检测,与此同时,其他监测计划针对主要农业投入品,比如化肥、农药、种子、兽药等,在销售与生产环节抽样检测。另外,农业部于2007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后,共建成不少于500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建成不少于2000家的质检机构,基本上覆盖了主要的农产品检测参数,形成了系统化的检测检验体系,使得农业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得以大大增强。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很多地区农检机构因受到专业人才缺乏、监测设备单一、分析时间长和试剂昂贵等因素的制约,造成监测能力和监测项目受限,所以,区县以下的监测机构均局限于兽药中盐酸克伦特诺以及农药残留中氨基尖酸脂类、有机磷的速测。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因仪器设备、检测设备的缺乏,导致检测误差的出现,误判现象屡见不鲜。
2.2 监督职能未充分发挥
对于农产品监测结果,农产品检测机构应当严格的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法律法规予以执法,保证监测结果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有作用,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尚且未明确农业行政执法的程序、机构、权限和队伍等,并且无法有效及时的处理农产品监测中所发现的问题,这便导致“弱监督、强检测”的不良局面出现。
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措施
3.1 要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详细的来讲,农业综合执法也就是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将农业行政部门所具备的执法权相对集中起来,改变过去分散、多头的执法状况,以促进执法效率提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农业综合执法是规范农业执法主体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组织上和体制上的可靠保障为农业执法,不仅切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且还能够将农产品监督管理问题解决。要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予以组建,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法制工作机构,真正的落实经费、编制和人员,形成层次分明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明确综合执法机构的具体职能,统一调配各级农业执法机构的力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执法实力,促使分散的执法得到全面整合。
3.2 要优化监测抽样,拓展抽样覆盖面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基本上能够凭靠质保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并且与县级质监站建设相结合,逐步将覆盖全国且独立的抽样网络构建起来,不仅有助于抽样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抽样质量的增强。所以,应当将稳定而又持续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起来,适当的拓展抽样数量、抽样范围。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实际生产状况、实际消费量、开展评估需要以及以往监测结果等,将每年监测的抽样数量及优先顺序等加以制定,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加工企业、农贸市场、生产基地和超市等,将监测的代表性大幅度提高。
4 结语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一、目前国外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国外研究者从构成、运行机制和可能的失效三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在构成方面主要有两个研究角度。一是从构成要素来分析,例如,Whitehead,A.(1995)提出了食品控制体系包括六个要素。二是从控制体系的监管主体来分析,例如,DeWaal,C.(2003)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指出,建立单一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会促进相关资源优化配置,带来更为理性的食品安全管制体系。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足够的透明性。典型的如Adrie,J.(2005)发现,要保证链条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使供应链有效运行,而建立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关系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操作一致;国际交流;信任;透明性;与行政过程相分离;以结论为中心。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失效。Rolf,M.(2007)对欧洲未来食物链的发展远景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三种最有可能对食物链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的不确定性;行政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
最后,外国研究者还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研究了食品安全问题,阐述了食品安全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因素。
二、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从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三方面进行深层研究。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张红波和吴永常等通过暴露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李浩异和李冬玲等则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如我国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和忽视标注及法规的问题,更多的考虑价格因素而非安全因素等。还有诸多学者从生产者和政府方面分析了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其次,从经济学角度,学者们主要从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社会规制等)上进行分析。
作为国家高层次的后备人才,我们将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我们将面对迅猛发展和剧烈变革的世界,将承担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和更加艰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突出食品安全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十分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将教育定位在使受教育者在青年时期一劳永逸获得一套对特殊行业和特定职位有用的知识和技术的观念上。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人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表现出对人们食品安全素质培养的不足,致使食品安全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令人遗憾地存在许多空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食品安全;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新形势下,对人们食品安全能力的培养应从树立食品安全观念、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这对全面培养具有食品安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
人们是具有食品安全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食品安全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潜能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需要我们以食品安全的意识、科学的态度,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我们认为,要培养的食品安全能力,其方法和途径有:第一,树立食品安全教育的思想。第二,食品安全要立足自己的特色。
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人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判断力上,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宽阔的视野、聪敏的悟性。那么,如何培养人们的食品安全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培养食品安全意识
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仪器技术,结合基础和专业实验内容,构建仿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的引入可使人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通过仿真实验的引入,人们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仿真实验软件对数据采集、储存、分析、处理、传输及控制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增强人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食品安全活动
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建立让人们有了一个可以交流食品安全思想、实现技术食品安全的场所,并且是提供了培养人们实践动手和食品安全能力的一个有效活动平台。建立由人们自主学习实践的食品安全实验室,可以邀请一批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为指导教师,结合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机制,给人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萌发食品安全思想和培养自主食品安全能力。人们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或具有食品安全见解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可以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从中学习并得以提高。许多高校实践证明,通过食品安全实验室的实践,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们的专业技能和食品安全能力。
四、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进行研究,试图寻找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途径。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渊源来剖析。长期以来,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另一视角是从中国目前的社会原因来剖析。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制度与法制建设正在完善中,技术、法律和管理跟不上,环境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风险性居高不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屡现。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国内外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论上的研究为食品安全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餐饮业 食品安全 现状 控制方法 措施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何时何地食品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存和身体健康,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更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如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会选择到餐馆就餐,这也使得我国的餐饮业日常繁荣,然而,时下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也成为政府及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当前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作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并就如何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以期对我国当前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借鉴与帮助。
一、概述
1.餐饮业定义及特点
对于餐饮业的定义,不同国家对其有不同的释义,欧美国家对其的定义为“以商业赢利为目的的餐饮服务机构”,而在我国,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的定义,餐饮则指在一定场所,对食物进行现场烹饪、调制,并出售给顾客主要供现场消费的服务活动。它主要分为旅游饭店、餐厅、自助餐和饭盒业、冷饮业和摊贩五大类,具有一次性、无形性、差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2.食品安全定义及特点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或食物的种植、养殖、包装、加工、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威胁或损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导致食用者病亡或者危及食用者及后代的隐患,它既包括食品的数量安全,也包括食品的质量安全,还包括食品的可持续安全。在我国,相关法律对于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是: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所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味、香、形等感官性状。
3.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因素
大体说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环境的污染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二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用药;三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四是食品包装不合格;五是假冒伪劣食品的出现;六是消费者不清楚食品安全的程度;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而带来的潜在影响。
二、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食品原材料安全问题突出
大体说来,食品原材料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餐饮企业的原材料渠道多样化,农贸市场、街头巷尾、早市夜市都能买到不同的食品原材料;二是由于食品原材料尤其是散装原料采购回来以后,企业在验收原料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餐饮企业在原材料的验收工作上存在漏洞;三是餐饮企业食品原材料储藏食品原材料时未能做到分类储藏,有的企业甚至存在没有专门的储藏室、冷库温度过高或过低等众多问题,从而导致在原材料中出现问题。
2.餐饮企业食品生产和服务中工作不到位
许多发生在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制作食品和服务消费者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食品原材料在初加工到服务人员上桌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规定的操作,比如餐具的存放不规范、员工的卫生意识不强以及消费者在餐饮上的安全意识不高等方面,此外餐饮业的门槛低的行业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相关部门对餐饮行业的监管难度。
3.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力
当前,我国对由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定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够,缺乏监管应有的力度和威慑力。相较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尤为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威慑力是微不足道的。
4.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这一领域的立法有包括《农业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等近20部法律、150个部颁规章、40余部行政法规以及几千个食品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个由国家、行业、部门和地方制定颁发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体系。然而由于我国所实行的是分段立法,一些法律法规条款相对来说比较分散,一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缺少清晰准确的定义和限制,从而给执法留下了,导致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5.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由于我国餐饮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餐饮行业从业人员需求出现用工荒的矛盾现象突出,从而使餐饮业长期处于就业门槛低的状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全国餐饮从业人员已远远超过2200万人,大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少必要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以及食品安全法律知识,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卫生态度以及行为水平急需提高。
三、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
针对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为有效控制我国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笔者看来可从以下二个方面加以改善。
一是实施良好的生产、卫生规范。良好的生产规范简称GMP,良好的卫生规范简称GHP,二者是我国制定的以保证卫生安全作为重点的卫生规范。良好的生产、卫生规范的有效实施是控制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最基本方法,必须落实实施。
二是在餐饮行业中推行五常法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五常法的基本内容是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五个管理项目,它是一种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实用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倘若在餐饮行业的卫生管理中引入“五常法”,可以提高餐饮企业自身的卫生管理水平,改变行业中存在的不良操作卫生习惯,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措施
由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很好的成就,为此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提高和完善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相关举措,就笔者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来实施。
1.加强对食品原材料的管理
当前,餐饮食品原料大部分是从农田直接到餐桌的,不经检验的现象严重。为此,必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卫生性控制和管理,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任务。要通过采购要规范,要索票、索证,或是大型餐饮企业 可建立自己的农田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方式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2.强化餐饮企业的自律意识
相关部门要加强餐饮行业的责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食品操作行为,自觉把食品安全放在生产过程的首要位置。要督促餐饮企业完善自检系统、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加大对自检系统的投入,对餐饮行业中的各项环节的自检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
众所周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各国保障和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根本和最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管理。要在加强立法的同时严格执法,与此同时还要强化信用管理。
4.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结合餐饮业的从业特点,相关部门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能力培训,又要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与此同时还要要求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此从总体上提高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食品安全法制意识。
五、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形象、关乎民众生活,餐饮业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为此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和提高我国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保证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05(04)
关键词:公安机关;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84-02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无数人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后,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我国所生产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为了防治病虫害,有人使用有毒农药喷洒蔬菜,致使水果、蔬菜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生产产量,有人盲目使用激素;为了让猪的瘦肉出栏率提高,有人竟在饲料中掺上“瘦肉精”;为了使粉丝和面粉看起来白一些,有人胆敢把对身体有毒害的化学品“吊白块”掺进其中;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有人把含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陈大米抛光冒充新大米到市场上出售,食品安全问题种种乱象令人忧心忡忡。在我国,食品的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关心,政府也格外的关注。国家重大会议上多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加大行政监管的力度,切实把好食品安全关。自从食品安全法颁布、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之后,在国家层面,食品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总是不那么尽人意,在地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表现出“一头弱、一头强,一头热、一头凉”的状况,即食品产业弱、地方保护强,高层热、基层凉[1]问题的频繁出现,肯定有它内在的必然原因,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例外。
1.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任何国家都曾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从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阶段上看,食品安全问题源于不健全的企业行业自我约束机制,源于较低的企业安全质量监督管理能力,以及较低的规范化、组织化、规模化生产[2]。从饮食结构与消费结构上来看,饮食结构、消费结构的转变,是食品安全的新问题产生点。
2.诚信机制缺失,安全意识薄弱
在我国,食品生产的总体水平不高。消费者和食品生产者是食品安全频发问题的两个方面。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缺失,致使很难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只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了才会引起普遍关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食品生产者。生产者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为了牟取不正当暴利不顾人民群众的健康,认为只要不出事就没问题,结果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
3.食品安全监管的配套机制不完善
一是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从初步到成熟总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二是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配套机制。三是问责制实行不力,不能从切身利益上进行督促。这就是国内国外企业失信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3]。
二、我国公安机关介入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意义
(一)公安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
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即使我们行政机关就案办案,还是恶根难除。食品安全不是小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犯罪,必须要有公安机关对食品安全案件进行严厉打击。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正是公安机关的性质所在,这是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4],是强力的体现。在对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这个问题上公安机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公安机关在我国政治体制中所占据的特殊位置,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需要的就是一个强力机关来保障其各个流程的安全[5]。
(二)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是有效的预防手段
发现、打击、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已经成为了公安机关的重要工作之一。行政工作倡导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因此,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最基本的要求。公安工作向来讲究朴实高效,有独特的打击犯罪能力,将之应用到食品安全问题查处中,这无疑是让强制性权力更好地发挥到为人民干实事中去。公安机关对于各类隐藏的食品安全问题严厉查处,对于震慑唯利是图的食品生产者,预防食品安全犯罪具有重要作用要想真正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食药监部门的查处,更要遏制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这是公安机关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中最基本的作用。
(三)公安机关介入是现行法制的基本要求
由于公安机关的职责范不断被盲目扩大,让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失去了原有的信赖,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而公安机关介入食品安全监管,却是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刑法》中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类的犯罪行为,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公安机关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职责,为了妥善履行公安机关在保障食品安全中的职责,公安部就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进行了明确分工,食品安全犯罪由治安部门管辖。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内部先后成立了食药环侦查大队、支队和总队,有效地打击了食品安全犯罪,重塑了公安“执法为民”的形象。
三、公安机关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尴尬
(一)呼声高,发现难的尴尬
食品安全是在社会上有着强烈的保障食品安全呼声。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但是,公安机关在其日常工作中却难以主动发现食品安全犯罪,绝大部分依赖于群众举报,还有一部分依赖于食药监部门的案件移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获得群众线索的主要途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群众的积极性总体上较高,但是有的群众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公安机关的工作开展是不利的。同时,由于群众对违法犯罪的认识与辨别能力有限,公安机关获取的有效线索往往并不乐观。对于食药监部门移送的案件,公安机关对现有的证据材料存在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案件来源极具依赖性。
(二)有规定,却无所适从的尴尬
《食品安全法》的新旧规定中,对相关制度对接不协调,使法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从而导致新法虽严,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众人旁观的态势。而且,《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处于停滞状态。不论新旧《食品安全法》都明确规定,危害食品安全行为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机关追究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刑事责任,但对于食品安全犯罪的界定、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的界定,在规定犯罪和刑罚的《刑法》中都没有详细规范。这都导致了公安机关执行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
(三)有责任,但“外行”的尴尬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管单位是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卫生行政机关。而现实是,因为公安机关是所有行政机关中的唯一暴力机关,可以对违法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公安机关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单位。但由于专业所限,不能且不会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对食品安全标准把握不准,在食品安全标准的认定上主要依赖食药监部门或其他鉴定机构,这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由公安机关“外行”管理的尴尬。
四、公安机关介入食品安全监管尴尬的制度原因
(一)监管制度“先天不足”
食品安全这个名词由于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以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没有相对完整的概念,所以在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认识上难免有不足之处,或是不重视、或是没有全面的认识。自从我们国家建立以来,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就极多,仅仅正式确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就由13个,部门如此之多,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的责任重复、管理脱节,还带来了相互扯皮、推诿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正常监管,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桎梏。
(二)权责不明确
在我国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原则下,多头监管和重复监管的问题严重。哪里出产就由哪里负责检测,却淡化了具体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因为按部门分环节这样的体制会导致标准缺失和法律空白现象,还会导致监督管理的重复与滞后。这些其实最终导致执行标准难以统一,浪费行政执法资源。如出口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是出口目的国的标准,而在国内销售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是国内食品安全执行标准,两个标准之间的差距是存在的。这样就给了不法商贩以可乘之机,也给公安机关的查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与挑战。既然不能加强跨地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那么,变重复交叉为专门负责制,在法律上确定管理机制[6],避免冲突。
(三)缺乏重视、宣传教育不到位
食品安全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较为欠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都是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之后才会意识到。公安机关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现阶段也是处在一个摸索时期,各种情况的发生都在逐步地寻找着良好的解决方式。制度也正是需要这样的摸索才能走向成熟,在这样的态势下,公安机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尤为重要,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有意识的去关注食品安全,加强他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与识别。这样,会使公安机关减少工作量,可以及时处理隐藏的食品安全犯罪问题,使人民群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左袖阳.美国食品安全警察制度及借鉴[J].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报,2013,(4).
[2] 刘畅.日本食品安全规制改革及启示[J].求索,2010,(2).
[3] 杨琦.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J].湘潭大学学报,2013,(4).
[4] 食品打假专项斗争工作的通知[Z].法律法规网.2002,(4).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直接着关系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暴露出来,其中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话题。本文就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以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完善意见,希望能够对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度制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
在食品安全这一问题上,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律是不够的,想要让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出安全的食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需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通过法律安全监管,促使食品加工企业进行正规的生产活动,生产出令消费者放心的合格食品。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当前现状
早在2009年,为了更好的监管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政府就已出台了《食品安全法》,取代了《食品卫生法》,并为此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食品监管行政职能部工的工作情况,也就是为了督促食品监管部门更好的发挥食品安全监督职能。然而《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问题血燕”、“有毒血旺”等食品风波仍是层出不穷。这些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足以证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不足以从根本上遏制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被认为不能存在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只存在法律责任,这个法律变得狭隘和不健全,无形中降低了法律的执行力度。其次,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运行机制存在明显的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监管部门数量多,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分段式的监管方式,也让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统一管理,使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出现漏洞。第三,由于多次机构改革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关普遍存在管理职能定位不准确、权责不清的情况,使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无法良好的运行。第四,自2014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整合,机构的设置与人员的组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部分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胜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第五,在市场交易中,常常出现欺骗行为,这就导致市场失灵,消费者无法了解到真正的食品真正信息,虽然在已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属实,但还是有少部分食品安全新闻是由人编造出来的。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快速且传播量大,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最后,我国对出现问题的食品缺乏相应的召回制度,同时食品风险预警制度也不够健全。
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远早于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法律制度也更为健全,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改革中,可以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借鉴。以美国为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首先要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各个监管主体所需监管的食品安全领域做出明确的法律职责规定,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其次美国的监管机构分工明确,不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并且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更高,能够有效的尽到监管食品安全的职责。最后,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拥有完善的召回制度,一旦发现某些食品有问题,立即召回,保证问题食品尽量不会流入市场。除此之外,对食品风险的预警能力也更强,彻底将食品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食品监管法律
想要更好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所以完善食品监管法律是前提。这也是行政执法机关展开食品监管工作、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法律依据和行动准责。
(二)明确监管机构的权责
食品监管机构的权责化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机构普遍存在责任模糊或者空白的问题,导致监管出现漏洞,部分食品领域无人监管的情况频繁出现。对此要明确的落实责任,务必使各个食品领域都有相应的监管机构监管,使监管机构覆盖整个食品领域。
(三)实行高效的全程监管
我国一直实行分段式监管方式,对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全程监管模式,将监管权进行整合,从播种种植到企业加工最后端上餐桌,全程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监管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甚至是停止或召回食品,并及时发出预警。
(四)加强信息交流
各个食品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信息交流,时时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通过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加强食品风险的预警职能。
(五)加强公众参与监督
仅靠政府的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监管部门资源和能力有限,此时就需要购买者和消费者也要对市场进行监管,利用媒体等渠道,对于有问题的食品及时举报,及时监管,及时扩散问题食品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严格把关,杜绝谣言。
作者:马国荣 单位:衡水市食品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局
[参考文献]
关键字:食品安全 检测现状 对策研究
频频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因为这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在监测和管制方面存在很多漏洞。从食品的生产管理到食品的监督,我国没有一个能够系统运行的程序这是导致这些漏洞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试着探索解决食品安全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
(一)食品安全的检测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每年被曝光的地沟油、工业明胶以及黑作坊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广大消费者从第一次第二次知晓后的惊慌失措到现在的淡定自若,从开始的毛不着头脑到现在明白许多食品领域的专业词汇这无一不是对我国食品检测现状的无声讽刺。
(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并且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慢性、亚急性或者急性危害。广义上来说,食品安全是专门探讨食品在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其卫生及食用安全,以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对任何国家任何地区而言都是不容小觑的。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经济。近些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不顾人民健康,唯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偷工减料,掺杂其他,鱼目混珠,甚至滥用添加剂、掺杂非食品原料,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次发生。
2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来源
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追究根本也不过是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蔬菜,瓜果中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果农、菜农为了增加收益,多次对瓜果蔬菜喷洒或喷洒高毒的农药,表面上看来增产了,但同时也将农药残留在了蔬菜水果内,这些农药超标的瓜果蔬菜被广大消费者食用以后必定会给人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其次,一些利益驱心的企业或是个体商户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或是其他化学用品,比如利用滥用激素来催熟水果蔬菜、家禽家畜,而这样培养出的产品不仅营养价值低而且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第三,除上述添加化学用品之外,有些黑心商户会在制造加工食品食材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材料,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来制作熟食品又或者使用地沟油来炸制食品。最后,对某些地区而言,由于城市某些企业违规排放废水,导致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灌溉水都受到很大污染,一些有害重金属元素通过食品进收入人体,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而且,以今年为例,全国雾霾严重,雾霾天也必然会对农作物产生污染。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类的法律法规多达十几部,虽然已经基本构成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出台较早,要求标准较低,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了,在新时期市场经济下展现出他的弊端,对待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无法有效规范,合理操作。尽管我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要么出现各执法部门重复执法,争相监管,要么出现互相推脱,争着不管的现象,这样就给某些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户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此时政府权利的涉入是检查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保障,如何运用政府公权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方面做好统一协调,是现今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弊端太多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太过笼统,实际生活中难以操作,而且其中不少法规确实存在标准严重滞后,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与此同时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标准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别有用心的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消费者缺乏相关知识
由于我国消费者普遍消费水平较低,缺乏相关常识,往往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可能注重价格高于质量,抱着侥幸心理买一些促销食品,问题食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知识的常识也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4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体制
完善监管体制是指将监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力度进一步加深。目前大多数的小作坊都出现在城乡结合或者社区、乡村的周围,而这一地区以往受到交通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几乎成为监管中的真空部分,所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完善监管体制,将监管的触角深入社区、乡村刻不容缓!
(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无论食品监管怎么严格,难免会有漏网之鱼,为了避免消费者遭受欺骗,消费者自身要先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一些判断的基本技能。消费者要学着从物理、化学、生物甚至是病理因素对食品安全进行分析,食品质量监察部门也要定时宣传普及这些知识,让消费者学会辨别安全食品,达到让问题食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的目的。
(三)加强对食品污染源头的治理
无论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怎么严防死守都要先保证食品本身的安全性。建立建设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农产品在干净的环境中生长,保证灌溉水源的无污染,从源头防止农产品污染,从根本上杜绝有害物资对农产品的污染。比如,各地区可以根据地区特点确定种植、养殖的计划,有组织有机构的进行基地建设,当地政府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建立起规范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材,保证食品食材的质量。
(四)完善法律法
国家要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尽快出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对于黑心商贩毫不留情的进行处罚,以一儆百,让大家以此为戒,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商家同时也要酌情鼓励,以激励其他商家企业。完善的法律法规要尽可能更大范围的覆盖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以改变食品安全现状为目标,不断更正。
(五)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加强社会舆论导向
首先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对食品进行高质量的检测不但能够保证市场上流通食品的质量,同时也能够给心存侥幸的商家敲响警钟,让他们心存忌惮,有所畏惧,即使无法根除也能减少问题食品向市场流通的数量,相对而言也就提高了食品的安全度。其次,增强社会舆论导向目的是倡导商家诚信经营,利用公众舆论来督促、监督商家。例如,对于信誉度高的商家可以通过媒体进行赞扬,给予相应奖励;对于不诚心信商家,通过媒体进行批评,利用公众舆论进行施压,强制逼迫进行改变。长此以往,相信不会有商家或是企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5 总结
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它暴露出的不仅仅是食品的安全,更多的是我国体制问题和国民道德的缺失。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要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还需要在许多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从食品的产生到加工、监管等流程中严格把关。
参考文献
[1]宋伟;泰安市食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购买行为
一、前言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国内的食品安全事件接连不断地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俨然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2012年仅4个月的时间久爆出多起的食品安全事件:4月9日一则“老酸奶含工业明胶”的消息在网上疯传,便一发不可收拾;4月15日又爆出部分不法厂商使用重金属铬超标的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的事件。
从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也由原来的单一性事件演变为各行业内的“”。可以说,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从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问题,演变为食物链的管理和保护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10]。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背景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是否有受到影响。主题契合社会民生热点,揭示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所引起的消费者对于食品购买需求的转变,有利于增强民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生产商对于食品质量保障的意识。同时探究角度新颖,结合了消费心理学、食品健康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具有创新性和跨学科性。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者状况
此次被调查群体,是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地随机抽取的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以及通过专业的网上问卷调查工具“问卷星”所获得的被试。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居多(56.3%);年龄范围为20-49岁,其中20-29岁居多(41.4%);家庭人均月收入范围为2000—6000元左右,其中以2000—4000元的分布较多(42.5%);被试受教育程度及户口所在地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当。
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问卷回收率为96.7%。
(二)调查过程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通过查阅文献,在初步编制问卷后,由本专业老师评审确定。调查主要内容包括:1.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户口所在地等;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度与认知水平;3.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评价和放心程度;4.消费者对不同类型食品的购买场所的选择及其原因;5.不同人口学变量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专家访谈的对象为厦门中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化验室主任,美国生物化学专业的涂博士。访谈内容包括其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看法;其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程度的评定;其三,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原因;其四,理性消费行为的建议等。
(三)数据处理
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知程度
调查发现,被试在对当前食品安全事故的了解程度中,不了解和十分了解的人都很少,分别占9.2%和6.9%;而51.7%的人有所耳闻,但不了解具体情况;32.2%的人则是关注新闻报道,对具体情况较为了解。
而在对目前市场的食品安全状况的评价方面,仅有4.6%的人认为比较好,40.2%的人认为一般,39.1%的人认为不太好,16.1%的人认为很不好。
(二)食品购买行为调查
1.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购买行为的影响
40.2%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产生轻微影响,39.1%的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分别还有8.0%和12..6%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对其购买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和有非常大的影响。
2.各类食品的主要购买场所
被调查者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与食品的种类有关。购买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大部分人选择大型超市,分别占总人数的77.0%,73.65,75.9%;肉禽副食、蔬菜瓜果、蛋类大部分人选择在农贸市场购买,分别占总人数的51.75,42.5%,42.5%;主食米面主要在大型超市及食品便利店购买主要占市场的47.1%和32.2%。
3.选择购买场所的主要理由
在选择购买场所时,大多数被调查对象以路近方便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尤其表现在购买主食米面、蔬菜瓜果、蛋类等食品;另一主要考虑因素则是放心安全,尤其表现在肉禽副食、乳制品的购买上。总的看来,路近方便与放心安全是消费者选择购买场所的两大主要理由,具体见表1。
(三)关于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
对问卷中涉及购买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赋值。附值项目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配料表和营养成分、食用方法、厂名厂址、QS质量安全标志、外观和色泽。其中每一项都分为每次都查看、多数情况查看、少数情况查看、从不查看,分别附值4、3、2、1。
对不同性别、户口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被试的购买行为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地域、受教育程度的被调查者的购买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1.性别维度:男性的分值显著高于女性(t=2.432,p=0.019);2.地域维度:城市被试的分值显著高于农村被试(t=1.912,p=0.062);3.受教育程度维度:对初中、高中、大学三个群体被试的分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差异显著:F(87,2)=3.517,P=0.062 。对此,进行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初中学历被试的分值显著低于高中、大学学历被试,P值分别为0.026和0.036),高中学历被试得分与大学学历被试无显著差异P值为0.745)。4.收入维度上:被试的购买行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87,3)=0.870,P=0.463。
四、分析结论
(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食品安全事故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有极少部分人一点都不了解;而食品安全事故问题也对大部分人的购买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马歇尔的消费理论模式,消费者会对商品的数量或者质量进行权衡,选择“最优”选项,但这是以知道商品质量属性为前提的,而食品无论在购买前还是购买后都无法保证其安全性(Caswell and Mo jduszka 1996)。所以,这也是造成消费者无法正确权衡食品安全性质的主要原因。这解释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水平
在选择购买场所上,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因为路近方便、安全放心为人们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临时摊点多数没有正规的经营执照和卫生许可,在食品卫生和安全上本身存在着未知性,因此不被大多数消费者信任而作为日常消费点。从这个方面看,消费者还是具有较为清晰的意识和较高的行为水平的。
而在具体的食品购买行为上,可以看出还是有大部分消费者细心留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外观色泽,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并没有这样基础的安全意识。大部分人忽略了查看配料表、厂址和厂商以及QS商标。但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消费者被希望能够逐渐养成查看食品细则的习惯,学会留意QS商标,购买肉类食品要留意肉检商标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
(三)食品安全保障将何去何从
目前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如违法成本低,使得不法生产商敢铤而走险等。 国外的食品安全之所以做的这么好,一方面是他们监管的力度很强,惩罚力度大。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就可能面临永远关闭的命运。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社会诚信机制建立的好,在生产和销售会自主地有约束,而当前太多食品生产厂商不顾道德,一切向钱看,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黑心食品。
针对目前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在消费者的恐慌和担忧之外,专家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这是国情限制。“因为任何一个事情的发展它都有一个过程,美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它们现在食品安全保障做的很好,但是他们也是经过了50多年的磨合期,最开始他们也是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国家真正实质的经济发展大概是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也就30多年,会有类似的问题其实还是能够理解。”
但食品安全大于天,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寄期望于国家“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质监局的监管力度”和“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和门槛”。
五、 结语
第一,食品安全已经影响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第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高,但认知水平有待通过普及食品安全鉴别知识得到提高。
第三,在食品安全意识上,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被试明显高于教育程度低的被试,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第四,在食品购买场所的选择上,消费者多出于放心安全和路近方便的因素,选择大型超市,其次是便利店和农贸市场。
第五,大部分消费者愿意通过多支付较小比例的价格来保障食品安全。
第六,在提高食品安全的举措上,消费者主要希望通过法律和监管的途径确保食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童晓丽.安全农产品购买意愿和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温州市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6.
2.周应恒,霍丽,彭晓佳.食品安全: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
3.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5.
4.秦金亮.消费行为过程的系统动态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1998.
5.戴迎春,朱彬,应瑞瑶.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选择意愿——以南京市有机蔬菜消费行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6.郭海涛.制约我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外在因素分析[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
7.王志刚. HACCP经济学基于食品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实证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张莉.兰州市486名孕妇食品安全认知状况及购买行为调查分析[D].兰州大学,2010.
关键词:学生,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案例1:小学生难拒校门口美食 成“廉价食品”消费大军。因价格低廉、外包装吸引眼球,并附赠小玩具,使得小学生成为校门口“廉价零食”的消费大军。近来,儿童食品在孩子们膳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有关专家表示,市场上所谓儿童食品存在原料来路不正、产品化学物质种类和数量增加、农药残留、添加剂量大或使用不当等安全隐患,其中尤以添加剂问题较为严重。儿童脏腑稚嫩,对刺激反应敏感,解毒排泄功能弱,不慎摄入问题食品会影响健康,严重的将造成极大危害。
案例2:广州大学城43学生疑食物中毒,多个同学在大学城穗石村实惠餐厅就餐,此后就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据不完全统计,至少43名学生在该店吃饭后出现不适。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问题
应该来说,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确保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责任分工和统一协调。2010年4月,“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把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这些都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化,“以食为天”的我们对问题食品的恐惧也逐步加深,对销售者的信任度也江河日下,甚至发展到对众多的食品都出现不敢吃、不敢买的程度。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督局要加大对问题食品打击的力度,让制假者无路可销,同时对于销售者要宣传用良心与信用去销售商品。希望食监局与销售者能归还一个既安全又有保障的食品市场给消费者。除了对食监局与销售者的期望,我们消费者也应该加强对问题食品的辨别能力,多关注食品方面的新闻,了解多一些食品添加剂的限量及其作用与副作用。进而从自身的知识层面上减少对问题商品的购买,同时也减少了问题商品的销售。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配合食品安全监管局的整治,遇到问题商品时尽快举报,以尽早扼杀问题商品的进一步泛滥。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既然全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
在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事件中,不法厂商是最大的利益驱动者。这暴露了这些不法分子的不诚信及只为谋取私利等不道德行为。若要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每位经营者在从事经营前应签订诚信规则以一种硬性手段的方式要求自己不出售有问题产品,更为甚者,经营者需将每位顾客当成自己的家人那样珍惜,而不是只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而将他人的生命安全及健康置之度外。因此,他们都应该将这把警惕量尺放在自己心中以时刻提醒着自己。当食品安全问题不再发生时,这一切就变得两全其美,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商家得到更多信任,更多顾客,更多利润。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监护人。因此,只有学校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上,且各职人员明确职务,尽职尽责,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努力协调好各有关部门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监管工作,提高食品监管的准确性及增强食品监管的权威性。对于那些不作为或乱作为的人员要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进行一些真正的反馈,要积极宣传及传播食品科普知识,使大家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该如何处理解决,也要开展一些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使食品安全意识能更深入人心。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唯有学校及其人员严格地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制度真正的履行,才能使学校食堂做得更好、执法更有力、管理更严,食品安全问题才更少。
而人的观念也是影响此类问题的一大因素,因此当人们观念意识提高时,一切的方案才能更好地运作,食品安全问题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才会越来越少。
三. 结论与建议
在食品安全宣传上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如.不要吃街头小吃,注意卫生;少吃学校附近小店里卖的零食;少吃没有绿色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质量安全标志、产房地址的食品;.少吃油炸类食品如:薯片,薯条等;不吃没有营业执照的小型店铺里销售的“垃圾食品”等。让孩子从根本上认清三无食品的的危害。
第二,要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第三,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人。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舆论压力大等。
第四,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这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关键点,只有抓住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参考文献 :
1、地摊零食成为孩子健康隐患,/zhuanti/shendug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