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上语文一单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联系课文,融入语境
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一般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课文的一种补充。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种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成语教学与课文教学完全割裂开,可以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理解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理解并运用这些成语。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线的课文,如《》等。所以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这些成语都是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的。再例如这一册教材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所以在“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就安排了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来教学,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中让学生理解,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课文语境中理解成语,并熟读成诵。如教学“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3”时才把这几个成语拿出来讲解,而是在教学《九寨沟》一课就把这几个成语融进来教学。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觉九寨沟美不美呀?能否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时,我就进行适当总结:“九寨沟太美了!它的湖光山色真是人间天堂呀!当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五彩池时,我就想用水光接天这个成语来形容!欣赏了九寨沟,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江山如画!”然后让学生说出我一共用了几个成语,结合课文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仅理解了练习3中几个成语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把课文与成语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主题,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中的成语都是相关或相似的,它们表达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思想,这样的安排就给我们的成语教学找到了平台。教学时,结合这几个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成语的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八个成语: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这八个成语是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亲密合作的。在教学这八个成语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结合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帮助他们大体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八个成语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成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成语教学也不例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成语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泡泡语;导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不论文中、篇末还是《语文园地》,都会见到许多“小泡泡”。散落在文本各处的泡泡语形式多样,错落有致,用得好,可以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课前导入中巧用泡泡语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教学内容,针对各单元专题,设计听说读写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在单元初始教学中,便将单元导语、课文、园地中的泡泡语进行整合,避免了课文结束后重新梳理回顾,既有利于明晰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案例1】三上第八单元“神故事、传说”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八单元(出示单元导语)。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导语,思考:本单元以什么内容为专题,有哪些学习要求?
生:默读后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P124和P135的泡泡语,这两个泡泡语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出示本单元两篇课文后的泡泡语)
生:124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再去收集一些民间故事,135页的泡泡语提示我们写一些读了这组课文的感受。我发现124页的学习要求和单元导语中的要求是一致的。
师:你真会发现!同学们在学习本组课文时不仅要认真学习课内的四篇课文,还要收集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在阅读中积累真切的感受,等学完这组课文后我们将进行神话、传说故事会和读后感交流展评,这也是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教学活动中活用泡泡语
教材在语言的精妙处,在精彩的篇章旁往往会出现泡泡语,以激发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
【案例2】三下《争吵》
师:(出示泡泡语)“终于挨到了放学”还可以怎么说?
生:终于等到了放学
终于盼到了放学
……
师:那,怎么不用“等到”“盼到”偏要用“挨到”呢?
生:“挨到”让我们感觉到作者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情。
生:我想提醒同学们“挨到”读第二声,含有拖延的意思,所以用“等到”或“盼到”都不能写出表达作者当时的心理。
生:上次我考试没考好,知道在校门口接我的妈妈一定会问我这次考试成绩,我就是“挨到”了放学。
师:看来你们不仅从“挨”字体会到作者犹豫矛盾的心情,还学会了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个字。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话。
教学中,笔者正是利用泡泡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推敲语言,既丰厚文本的内涵,也丰厚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
三、课堂总结后延用泡泡语
位于文末的泡泡语是进行文本拓展最佳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将这类泡泡语作为课堂的延伸点,用口语、书面、实践等形式进行拓展训练,最大限度发挥泡泡语的作用。
【案例3】:三上《矛与盾的集合》
师:(出示泡泡语)你还能用哪些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学生自由交流,老师引导通顺表达通顺)
师:(出示图片:轮子、椅子――轮椅)轮子的优点是可以在路上快速移动,椅子的优点是人们坐着非常舒服。把他们的有点集合在一起,就发明了病人的轮椅。
师:(出示图片:橡皮、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电、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电话、视频――可视电话;制冷、橱柜――冰箱。)你能用这些例子来说明吗?
生:电话能听到对方声音,视频能看到对方影像,把他们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就是可视电话。……
利用泡泡语,我们不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劝说,将阅读资源转化为口语交际资源,还可以进行拓展练笔。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语言训练更富有新意和实效,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四、我也“冒个泡”
泡泡语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如何思考。随着年段的升高至五六年级,文中不再出现泡泡语,于是教材旁常常看到孩子们手绘的泡泡语。学生在学有所困时“冒个泡”,让质疑有了实在的落脚点;
学有所得时“冒个泡”,记录自己的收获,让成长有迹可寻;学有所感时“冒个泡”,来表达自己此时的阅读心境。
愿再次打开孩子们的《语文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更多孩子手绘的飞散在课文各处,错落有致,形式多样的泡泡语。七彩的泡泡是思维的火花,终将照亮整个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根娟.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J].人民教育.2013.3-4.
自从实行新课标准以来,语文教学可谓方法多样,依照各地不同的教学实际,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授课方式。无论方法如何多变,但都是紧紧围绕着“一切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进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也被完全贯彻。自从2004年执教初中语文以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时候,由于现代文内容冗长,有些学生不喜欢读书。因此,即使学习过后,学生对本文也没有太多的印象和体会。另一方面在我教授古诗词时,学生并不能理解诗中的意境,只是一味地按照参考书进行解释,也就是说他们理解到的只能是诗的表面意思。由于解释上的困难,以及意境传达上的误差导致学生们讨厌学习古诗词,认为古诗不仅难学,而且难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采取了用诗和现代文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古诗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效果,让学生在学习完现代文后,用一首通俗易懂的打油诗结尾,既增强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和现代文的兴趣。同时,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古诗文化,这又是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一、每课一诗是对文章的总结,对文章中心意思的表达和提炼
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蝉》这篇文章时,在学生阅读完后,我这样写道:蝉鸣时节仲夏天,天气炎热令人烦,苦心经营十七载,只为歌唱九十天,诸君若能明此理,蝉鸣之声醉心田。
蝉歌唱的生命是短暂的,仅仅只有夏季时节才能昼夜长鸣,而蝉为了这仅仅九十多天的音乐盛会,却苦苦在地下准备了十七年的时间。我把文章概括为一首诗,让学生从诗中找出和文章内容有关的部分,而后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从诗中梳理文章脉络以及作者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二、“每课一诗”即是对文章的提炼,也是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学习语文兴趣,起到一种推动作用
比如,在讲解《童趣》这一课时,我这样写道:童稚时光倍新奇,明察秋毫有奇趣,夏蚊成雷空中舞,冲烟飞鸣白鹤唳,花丛小草与台齐,野兽原来为虫蚁,神游其间趣无穷,全靠观察甚仔细。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在一般人的眼中也许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在那些善于观察,明察秋毫的人看来就别有一番情致。如果再让一个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来看待,那么这真是妙趣横生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说自己不会写,不知道怎么写,根本原因是这些学生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不仅用诗来提炼文章内容,甚至单元提示、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统统用诗来概括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人生在世莫等闲,转眼风云十几年,体味生命多感悟,憧憬未来一念间。单元提示是对整个单元文章的内容一个总的概括,学生可以通过单元提示来对所选文章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综合性学习:我是天地一分子,有头有脸有鼻子,说学逗唱我都会,如今正在上初一。综合性学习则是对这一单元所选内容的总结,和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四、“每课一诗”的育人作用
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课一诗”还有育人的作用。通过诗歌对文章进行总结,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提醒和规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人人心中有偶像,作家学者和歌星,狂热崇拜迷途径,理智对待益无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无论是诗人、作家、还是亲戚、朋友、明星等等。崇拜偶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对于他们那些好的方面,该崇拜就崇拜;但是对于那些失去理智的方面,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能盲目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学这个关键的人生时期,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船,不偏离方向。
五、“每课一诗”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学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把现代文用诗的形式进行总结,把古诗文用现代文的形式进行阐释,这是语文学习上的一个很好的互动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学具有十分长远的重大意义。因此,从2004年起我采取了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甚至班级里个别学生,也在耳濡目染中能够自己写一些打油诗来总结文章。
综合性学习中《我的初中生活》有些同学这样写道:初中生活太枯燥,除了跑步就做操,白天上课真无聊,不是读书就是抄。虽说写得有点不起眼,但是当大家听后,认为是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当看到学生自己写诗对课文里的内容进行总结时,我感觉非常自豪。
《语文》第五册教学计划
王蓉芳
班级情况简析:
班级人数
57
上学期合格率
100%
上学期优秀率
本学期合格率指标
100%
本学期优秀率指标
上 期 差 生 率
本 期 转 化 率
经过二学年的学习,本班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已掌握常用汉字680个左右,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能听懂内容浅显的一段话,能复述一件简单的事的主要内容,初步学会听懂对儿童的广播,初步学会做客、待客、祝贺、道歉等应对用语和礼貌用语,初步学会在看图或观察事物之后,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已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
本班中有三、四个学生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有待这一学期进一步加强教育。
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教材把《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第三学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第条线索又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组成单元。各单元按教学目标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教材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序列如下表:
单元
阅读训练
习作训练
听说训练
一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看图写几句话,用词要恰当
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复述内容
二
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
看图写几句话,句子要通顺
三
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
观察事物写几句话,句子要连贯
打电话的应对用语
四
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看图按时间顺序写一段话
五
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一)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一)
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
六
读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二)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二)
七
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问路、指路的应对用语
八
默读课文,想一想一段话讲什么
写收条、领条和借条
本册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各单元大体围绕着一个中心:第一单元:为人民服务;第二单元: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第三单元:尊敬老师、团结互助的品德教育;第四单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第五单元:勤奋好学,遵守制度;第六单元都是童话和寓言,渗透着人生哲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第七单元:热爱学校,热爱首都北京;第八单元写的是冬天的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
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掌握常用汉字322个。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汉字,看懂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37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学会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开始学写毛笔字,能正确执笔,学会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4、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用语。
5、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学期教学的课文,能有感情地部分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能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懂得句子的意思。认识冒号。了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连句成段的句子。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养成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好品德。初步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实践真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扩大训练面,使全体学生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训练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有的宜在学习课文中,如几种连句成段的方法,有的可在学完课后总结,如理解重点词语读懂句子,让学生多运用这种方法练习,在实践中达到熟练的程度。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初中语文小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了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全寄宿制的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将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的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的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3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00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00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语文;单元教育;信息化教学
在21世纪,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在数字化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学与传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是在数字教学的理念下实行的一系列先进的,具有创新高效的教育方法,它所培养的新一代人才要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降临。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现代教学活动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体制。
一、数字化环境对教育的意义
1.做好备课
传统式的教学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信息,并未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而数字化的教学就解决了这一问题。采用新颖的数字化教学,将问题提炼出来,转化为两三个层次的问题,并且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对此产生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库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是数字化教学的关键中心,文本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等等都包含在其中,网络就是教学实施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需要对各种数字化的技术和资料进行整合,运用多媒体的方法来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在对问题的深刻理解下,学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自觉地获取网络上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帮助学生在网络上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答解,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对语文单元的认识,进行作品演示。让学生确定主题,并且对有关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进行取舍,提炼精华。再做成PPT,让全校学生对此成果进行共享。
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对数字化教学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没有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目前,有海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涌现出来,其中有许多过时的或者繁杂的信息。人们很难直接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被垃圾信息堵塞了心灵。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信息,并且快速选择与利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进行创新的地方。所以有序地建设与利用数字化都是必须的。现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创者,仅仅注重技术的革新,而对使用者的体验没有过多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活动规律来变化,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都是多年的老资历,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他们对新的事物不能做到步步紧跟,很难很好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得数字化教学的推广率不高,使得小学课程还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运用单课时教育,内容分散,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使得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应该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数字化的优点,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来教学。
二、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目前学校课本使用的是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再也不用每篇文章都去归纳主题思想,我们只需要侧重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只要找出文章中所侧重的不同就可以了。教学的方式要随着课本的编排而变化,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不能再是每篇文章都去总结主题思想。而是要好好利用课程资源,按照新教材的编排特点,进行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学生先预设目标,再为目标而进行数字化的探索,换句话说,在新的课程标准上,学生是主题,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题,所以如何促进学生学习便成为现代教学思考的重要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新课标的目标。使得课堂教学可以“提速”,同时也可以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学生得以厚积薄发,不仅让普通的学习生活走进课堂,而且让学生把学习语言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依据语文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规律,前提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以单元主题为一个学习整体,使得课内外阅读拓展开来,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提高。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习者都可以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得到良好的兼顾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学习环境,小组教学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学习者本质上各有不同能力水平与兴趣,思想的碰撞火花,不仅有利于思考的激荡也使得团队更有凝聚力。人类智能包含语文、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及自然探索等八项智能,单元整体教学符合人类本质,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人类多元智慧的发展。
我们开展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是为了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低效率的特点,让学生拥有文化底蕴,使得语文教学丰富多彩,让小学的语文课堂不再乏味无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侧重于知识的落实,对能力的培养没有加深,对课内传授侧重,但是轻视课外的实践。面对现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单元整体式教学,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在使知识外延,丰富的课外知识被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真正地利用。其次,以九年一贯的思路来设计的新课标,语文的连贯性被加强,“全盘考虑”的意识十分符合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策略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完美地体现。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单篇孤立的教育模式,使语文内在的联系被切割,僵化了语文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单元整体教学,这是一个独特的平台来发挥教师创造性。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建构认识等能力得以提升,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胡海舟.主题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2006(10).
[2]喻景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1.
[3]朱洁如,高鸣鸿.建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运行系统.新语文学习,2008(1).
关键词:写作训练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国人呼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呼声不绝于耳。而断定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显性标志当是他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无疑是其写作的水平。当前,写作教学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便是把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写作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语文老师往往在一个单元之后的作文训练中布置作文,然后批改,评讲,循环往复,一学期写他十篇、八篇作文,就算完成了写作教学任务。殊不知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收效甚微,长此以往,还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我认为,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将写作训练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出路。
首先,要建立整体读写综合的教学观。
读与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专家指出:阅读和写作又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两回事。阅读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能技巧必然有所体会,可以作咱们练习写作的借鉴。读和写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包含两种最基本的读写结合方式:一是侧重于读的读写教学,读占主导地位,它支配着写,影响着写;一是侧重于写的写读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应根据语文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等,相机运用这两种方式,使读写协调统一结合。
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例子”观。
叶老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这段话道出了“无非是一些例子”的深层蕴含:摹仿什么?――例子。为什么要模仿?――为了“正确”。怎样摹仿?――方法就在“例子”中,其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就是最活最有用的运用“工具”之法,并且,只有通过“例子”才能真正学到这种法。
使用语文即是一种技能,教学语文就要像匠人带学徒一样,限期“出师”。出师前令其练习独立操技,出师后令其自谋生存,正因为如此,叶老才说:“所归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语文教育诗》)可见叶老的“例子”的精神实质在于炼成自学能力与自主的人格精神,他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正道出了语文教学必须走“用例子”之路的奥秘。
因“例”而得法,因“例”而自力,这就是科学的“例子”观。明确了这两层的含义,运用“例子”就有了准绳。
第三,要充分体现语感性特点。
学生语文能力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体现着语感性特点,语文教学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言语实践。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教师应主要运用“语感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感知教材文本中美的言语形式,感受作者的生命律动、情感起伏,获得间接的人生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习得作者的言语经验,进而修正、丰富、重构自己固有的语言,学会自如地运用语言形式的本领。“一个人的语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过程,就是他的语言能力习得、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他的文化心理素质成长、发展的过程。”一旦忽视了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语感性”属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发生错位。且看传统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背景及作者简介,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分析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以分析为主,基本不重言语实践,无论是老师分析给学生听,还是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基本的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简单的知性分析,其最终指向的是方本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心意思)。即使分析过程中也注重分析写作特点,它指向的仍然是文本表达的中心意思。这实质上导致了方向性错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义理内容的教学不具有独立的教学意义,或者说不具备目的性意义,语文教学不是以弄懂语言文字的内容为目的,语言教学中的义理内容教学是为表达形式的教学服务的。”(李海林语)这样,也给学生一个误导,认为学语文就是识记字词,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和艺术特色,至于做这些事有什么用,似乎并不明确。碰到一些内容浅显的课文,学生甚至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我完全看得懂,把学习课文同用于一般人的读书看报。这样的教学是谈不上什么因“例”学法,因“例”自力的。
第四,准确选择读写结合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读写教学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差不多都可以实行读写结合。但在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中,又不可以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因此要认真选择结合点,科学实施结合点。
选择和实施读写结合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紧扣训练目标。目标是选择读写结合点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阶段读写总体目标是什么,总体目标下各阶段,各学年、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目标是什么,这些,教者在选择读写结合点时,都必须通盘考虑。2、遵循明确序列。在明确学期、单元读写目标的前提下,把单元读写任务有序的分解到各单篇中,分散难点,突出重点,目标单一,各个击破。3、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任务总是通过教材实施和学生学习实现的,教材特点如何?学生实际怎样?在选择和实施读写结合点时都不容忽视。
怎样才能让学生“说”起来呢?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实情,个别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做到有机会说。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是,很多学生“不愿说”,原因是教师爱唱独角戏,满堂灌,不给学生“说”的机会。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口语,就必须改变现状,让学生积极主动、有话可说地“说”起来。那么,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我们要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说”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学生敢说、会说,而且要善说,给每一个学生都创造说的机会,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心无旁忌,由在座位上说到在讲台上说,由有准备地说到没准备却有把握地说,由回答一个问题短时间说到口头作文较长时间地说等等,时间安排方面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让学生演讲,学生可以讲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也可以把最近的学习、生活状态利用这3分钟的时间进行总结、归纳。每次一至二人,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让每个学生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主张,也可以谈谈建议,听完他们的陈述,老师要适时简单点评,并且在点评学生的口头表达时,多表扬,少批评,逐步增加学生敢说的自信心。这样的演讲不但能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通过听写训练提高口语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离不开听。在课堂上对学生最直接影响的莫过于老师,教师对课文的范读、讲解分析,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口语示范,所以要求教师朗读必须要掌握好读音、语调、语速,讲解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音清晰、用词准确、意思简明、态度自然、语调抑扬顿挫。教师的示范作用,可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注重教材教学同时兼顾课外活动
现在的教材都安排有跟口语有关的内容,就如我们正用的语文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有口语交际。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交流格言。让学生在班上介绍喜爱的一句格言,说明喜爱的理由。第八单元是:古诗漫谈。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诗进行研讨,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些内容都是跟这个单元的内容有关的,难度也不大,学生都能较好地发挥,陈述自己的看法。教师上课时应该对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系统地加以介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收录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的很多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里面有大量的经典性段落、句子,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通过祥细讲解,引导学生品析,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要求学生对优美的文段反复朗读、记忆,使学生积累到很多很好的说话材料。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增加了词汇量,积累了优美的语句,会把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变成自己的语言。比如学生在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后,不仅被文中深深的父子之情感动了,而且也惊叹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学到了应该如何生动刻画人物,所以,我让学生向全班同学生用口头介绍一个所熟悉的人,在听了几个学生的介绍以后,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都有所提高,比起以前写的有关人物描写的作文片断要生动有神多了。与此同时,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可以根据所讲内容,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逐渐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增强自己在口语表达中内容的丰富性。?
四、通过测试让学生掌握自己的情况,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一、概括知识类型,析清来龙去脉
初中语文是一门富有规律富有内蕴的学科,加之学生自身也存在所受规范教育时间较短,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等多种主观条件制约,仅靠他们自己,很难从繁杂的教学内容中寻找到清晰的学科脉络。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会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归纳的方法,并且有意识地在一个单元,或相邻的几篇课文中,将同一类型的知识,作衔接性教学、反复性教学,以求得知识的连贯和完整,并逐渐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张纲领清晰、经纬分明的知识大网。
如七年级上二单元,编者是按照内容“金色年华”,将《往事依依》等四篇课文放到一起。于是,教师通常会将重心落在文章事件的厘清、语句的赏析、情感的体会等方面。而笔者会一直紧抓知识点不放,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教学重点外,笔者还会在知识目标中增加表达方式的辨析。因为在这四篇文章中,除了说明之外,其他四种表达方式都有较为具体和难度适中的实例,尤其是其中的描写最为详尽,包括五种人物描写和两种环境描写等。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仅仅戛然止于该术语,还要做到用具体的句、段、章说明其本质,让学生不管在何时何地遇到,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当然这一单元也可以关注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只是在一个单位板块内,不要贪多图快,特别是对尚未完全适应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初一学生,最好是从比较简单的单个内容入手,让学生感觉比较容易,从而避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有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很不可取,那就是很多教师喜欢等到初三总复习时,才帮助或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总结。其实完全不应该这样,知识堆积太多,容易让学生感觉压力大,一旦跟进太难就会放弃。笔者通常会将这些知识点分散,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开始,就有计划地一单元一重点进行训练(后期可以视学生的学情增加至两个重点或三重个点),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概括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独立进行归纳总结,有时还将之单独列为一个作业。
这是从散置在课文中的知识,到规律形成的归纳能力的迁移。
二、示范迁移方式,提示个中规律
知识归类的目的,从大方面说,能够帮助学生对初中语文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拥有大语文观;从小方面看,能够为迁移运用作好知识准备。学习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常见也最容易让学生掌握的方法,就是举例分析法。
当学生掌握了十种说明方法及分辨方法之后,老师可以举些例子,作为实际的运用示范。如提取说明文阅读中“文段第x自然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的题目,离开文本“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等。这样的判断是基本的,因此必须是理由充分而准确的。
而后进一步展示十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分析,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记忆。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关键词自己造通顺句表达。渐渐地,学生便掌握了“回忆答题思路、抓住关键词、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三步骤答题法。
以例示之后,还应提示或引导学生归纳其中的规律,以便触类旁通地解决其他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以及范围更广的知识内容。于是平时在学生眼中习题答案的神秘面纱,也被豁然揭开了。
这是从一道道题的知识运用,到答题步骤形成的整合能力的迁移。
三、提点学生训练,区分本质迁移
最后一步是让学生进行适度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尽量独立完成,在自主状态下不能做好的,首先找同学探讨,尤其应向班上语文能力较强的同学寻求帮助,通常他们提供的是思路而不是答案,这才是高效的援手;然后才考虑向老师求助,一则因为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少,二则老师的讲解是上对下的提点,具有指导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缺少一些同学间探讨时争强好胜、尽力挖掘潜力的氛围。而所谓“适度”,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包括答题基础、接受能力,运用能力等),给予一定量同类题型的训练,一旦学生能熟练运用思路答题,并能在组织语言时考虑用词的准确性,即可进入下一内容的学习。
训练时,通常是循序渐进地顺势迁移,即掌握知识点,分辨、判断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答题。如果想更深化和强化迁移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例文,以知识点作片段作文训练,如在说明方法的运用中,“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林对人类的作用。说明反思过程时,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其中的本质与迁移,即所举的“一”和被举的“三”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坚守“一”的性质,向四面八方伸出试探的手,总结出所能够抵达的“三”。
这是从练习到创新的创造性能力的迁移。
以上侧重阐释了初中语文中,关于阅读文段之知识点答题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点就是知识的迁移、多种能力的迁移,换言之,也是迁移能力形成的过程。虽然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探索其本质规律,持续运用进行训练,就能够将之缩短,从而以更快的速度,养成更高质量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立雄.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J].语文教学之友,2012,(11).
[2]王红枫.论学习迁移及其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