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教育范文

戏剧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剧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戏剧教育

第1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戏剧 戏剧游戏 角色游戏

目前,我国大陆的教育戏剧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将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期。2015年,国内开展了多场大规模的教育戏剧交流活动,如首都师范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京联合举办的“2015国际戏剧教育大会”。迄今为止,业内人士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 DIE)是一种以教育为主要目的,并带有戏剧与剧场性质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它着力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育当中,强调学员的参与和相互交流,旨在通过戏剧实践实现教育目标。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处于学前教育一线的教育戏剧实践者的反馈是:一方面,在实践初期,作为教育戏剧主要技巧的戏剧游戏,比较难以全面把握以及顺畅应用于活动中;另一方面,教育戏剧中的戏剧游戏与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较容易混淆。对此,下面笔者首先对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做一个界定和区分,然后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以帮助实践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戏剧活动。

戏剧游戏(Theatre Game)这个词最初代指一种培训演员的方法,后来延伸概指进行正式表演之前的各种暖身练习。在教育戏剧的范畴下,戏剧游戏是戏剧化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灵活地运用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各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游戏在活动中可以实现的不同功能,戏剧游戏可以细分为破冰游戏(亦称为暖身游戏)、肢体游戏、情景游戏、团队合作游戏、即兴扮演游戏、舒松游戏等。角色游戏(Role Play)在心理学上指一种扮演特定角色的行为。它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所扮演的行为一般要符合这一具体角色在其上下文中的预期。

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角色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模仿、想象、扮演角色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经验的游戏。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因为它让幼儿有机会验证和拓展自身对于现实的经验。学前教育研究者对于幼儿如何通过角色游戏来发展多种能力,有着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也一致认为角色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同理共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商合作能力等多种核心竞争能力。相对而言,戏剧游戏的外延更宽广一些,可以满足幼儿园游戏教育的所有需求,是最好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同时还可以拓展、延伸为艺术学科乃至综合学科。

目前,教育戏剧实践者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无法融汇贯通教育戏剧的理念,容易受困于形式而忽略戏剧化教学法的内涵。特别是戏剧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很容易偏离到传统角色游戏的老路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不要刻意区分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而应该着重把握教育戏剧的精神。教育戏剧旨在用戏剧化的方法来实现教育目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说,戏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属于戏剧化方法,尽管戏剧游戏范畴的戏剧化方法和手段更丰富一些。作为幼儿园中存在已久的传统角色游戏,如果能发挥孩子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游戏性,就有可能让这种“老生常谈”的角色游戏更接近戏剧的本质,即游戏者不是在表演或扮演,而是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达自身本真的诉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都是并行不悖的戏剧化教学方法。

其次,幼儿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的一些技巧完全可以借用在戏剧游戏中。角色游戏的前提是幼儿的经验,为此需要鼓励、引导幼儿积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而这一策略同样为戏剧游戏积累了必需的素材。组织角色游戏时,教师在尊重幼儿自我意志的同时也强调服从游戏规则的重要性,而这一原则也是开展戏剧游戏的黄金准则。例如在进行《白雪公主》的戏剧游戏时,有一位外形条件不适合演公主的孩子坚决要求演白雪公主。这时,有经验的戏剧活动指导者会找到新的戏剧切入点,引导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者设想出白雪公主被坏皇后毒害后,会变成面目全非的“黑雪公主”,这带来了戏剧张力十足的新型角色游戏。

再次,组织游戏时,要避免受困于既成的思维定势。对于传统的角色游戏来说,很容易强调角色固有的属性,而不去挖掘角色更深层次的戏剧性。很多教育戏剧实践者已经开始了解以绘本或儿童文学经典作品为切入点引发教育戏剧活动的方法,但在故事选择以及解读上,有时难免因循守旧,想当然地把某些说教意味的内容传递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则是落入枯燥说教和表面化的角色扮演的窠臼中,而无法实现对于故事真正价值的开发,更无法使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以绘本故事《小黑鱼》为例。如果让孩子入戏,利用戏剧活动真正化身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他们就能发掘出角色不为人知的部分,探究出故事的真谛。这样的感受和思考远比让孩子仅仅了解故事的表层含义要有意义得多。这就是戏剧游戏优于传统角色游戏的地方,它让枯燥的说教远离孩子,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新鲜的活力,让孩子在游戏中思考并获得普世的价值观。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传统的角色扮演游戏,更多倾向于孩子自发或者自由的扮演游戏,其随机性和局限性有目共睹。而教育戏剧活动中的戏剧游戏,也会有相应的角色扮演游戏。这种游戏则是在教育戏剧范畴下,经过了人们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对于自由扮演的不足予以补充。

最后,无论是戏剧游戏还是角色游戏,孩子始终是游戏的主体,而教师承担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忌为了图方便而完全听任孩子自由发挥,同时也要避免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游戏的所有主题、内容和角色。相反,作为组织者,教师更应该设计出一个极具伸缩性的框架,并且约定明确的规则和程序来保证孩子能在这个基本框架内进行戏剧化的探索。另外,作为引导者,教师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来丰富情景或设定具体情境以避免游戏的冷场。如果游戏中的两个角色因为意见不同而争执起来,教师就要引导孩子找到解决之道,并让游戏顺利开展下去。

在英语中,游戏、戏剧这两个词都叫做Play。儿童天生就喜欢游戏,他们是天生的戏剧大师。作为教育者来说,我们不能再用呆板的角色来框定儿童的游戏,而是可以顺应儿童的天性,用戏剧化的教学法为儿童的游戏推波助澜,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第2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词:3-6岁学龄前儿童 应用戏剧教育 教育技巧

目前,对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倾向,一个是艺术戏剧教育,一个是应用戏剧教育。艺术戏剧教育是指包括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音乐、演出活动、宣传等一系列内容的复杂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艺术戏剧滋养儿童稚嫩的心灵,通过给儿童内心造成的审美愉悦实现对其精神的洗礼与提升;应用戏剧教育是指通过建立戏剧情境,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启发幼儿潜力、开发幼儿思维及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本文主要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研究其应用戏剧教育活动的技巧。[1]

那么应用戏剧教育活动具体一点到底是指什么呢?举个例子如国内幼儿园比较普遍使用的故事表演、儿歌改演、节日演出等都属于应用戏剧教育的范畴。应用戏剧教育对3-6岁儿童智识、思维及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应用戏剧教育也是幼儿老师使自己的课堂教育模式更加新颖有趣的有效手段,是掌控幼儿内心世界的艺术法宝。戏剧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灵活应用,会使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氛围更加优雅,也会润物细无声地在幼儿的心里建起艺术世界的圣塔。笔者通过走访、观摩、查阅资料、理论研究,总结出几种针对3-6岁学龄前儿童比较适用的戏剧教育活动技巧以及应用策略,希望对幼儿教师有所启发。[2]

一、说故事

幼儿教师要先入为主地积极建立故事情境。比如,有一位小朋友不爱写拼音,老师发现了,主动地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蜘蛛吗?”小朋友们肯定争着抢着回答:“我见过”或者“我没见过。”老师继续说:“在老师家书房的窗户上呀,来了一只大蜘蛛。她是红色的,非常漂亮。她在窗户上结了一只大大的网,每天都在上面织出好多漂亮的拼音来。第一天织了个A,第二天织了个E,第三天织了个H。老师很奇怪,蜘蛛也这么爱学习吗?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个梦,梦见了红蜘蛛姑娘,她对老师说,她最喜欢和拼音写得好的小朋友交朋友。小朋友们,你们谁想和红蜘蛛姑娘交朋友啊?”接着下面的小朋友会依依的举手,趁此机会说服不爱写拼音的小朋友好好地写好拼音。并且等不爱写拼音的小朋友把拼音写好了,老师可以真的拿个红蜘蛛的道具来,将小朋友们一齐引入故事情境,鼓励和鞭策小朋友写好拼音。

这种说故事的戏剧教育技巧是目前幼儿教师较常用的,是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最基本的机智。[3]

二、教师扮装

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先将自己“预装扮”一下,让小朋友一看就基本知道是什么角色。老师再把其它道具、装饰都摆在小朋友面前,一件一件地向小朋友们展示,然后由小朋友们把这一件一件的道具或装饰给老师装扮上。老师装扮完后,直接与小朋友们互动,运用“说故事”的教育技巧与小朋友们开展一个小故事,达到教育目的。

三、漫画墙

在教室里空一面墙,由老师在最前面画一幅图,上面有环境、人物以及人物的对话,针对3、4岁的儿童可以设计得简单一些,5、6岁的儿童设计得稍微复杂一些,每天由一位小朋友在墙上继续剧情的发展,这样,任由小朋友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这样一个长长的故事就会一直在小朋友的心中继续。这不仅会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还会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你动我说”

老师进行简单的装扮,在小朋友们面前呈现不是老师的另一个角色。老师借助道具做一些事情,让小朋友们展开想象叙述老师所表演的这个“小故事”。然后,老师再“演”一遍,让小朋友做现场解说。这个技巧是“看图说话”的延伸,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做。老师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由小朋友来扮演,再由其他的小朋友做解说。

五、分组表演

老师提出一个主题,如“放学后的我”,然后提问一个小朋友,问他昨天你放学后都做了什么,是否愿意给大家表演出来。那么他表演时需要的搭档角色,如他的“爸爸”“妈妈”“奶奶”等,老师再从其他小朋友当中给他选出来,他们一起给大家表演出来。这个技巧非常锻炼小朋友的想象、模仿和表演能力。

六、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最能探发小朋友思维力、想象力、表演力的戏剧教育技巧。这个技巧的运用对小朋友来说可以难,也可以易。说它难,是有时候小朋友的表演从故事情节上来说不完整,不连续,天马行空地想到哪演到哪,有时不太符合逻辑,当然对于3-6岁的小朋友来说有点求全责备;说它易,当然就是小朋友不受逻辑思维的约束,表演起来比较自由。这个技巧的应用,需要老师运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小朋友把握故事大致的方向。

以上是笔者在走访、旁听了牡丹江几所幼儿园后,又查阅了一些研究资料,归纳出来的比较适合3-6岁幼儿使用的戏剧教育技巧,比较基本但是行之有效,幼儿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由这些技巧再引发出其他的技巧。本文参考的苗芳的硕士论文《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运用》中,针对5-11岁的儿童的戏剧教育技巧,她提到了集体绘画、故事接龙、界定空间、坐针毡、仪式、人体雕塑、口头声明、静像剧面、思路追踪等技巧,这对本文研究的3-6岁的儿童的戏剧教育技巧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苗芳. 教育戏剧在幼儿阶段的运用. 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2]陈晴. 浅论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及策略――以1990-2011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张生泉. 论“教育戏剧”的理念[J],戏剧艺术,2009(03)

第3篇:戏剧教育范文

一、Growing pains阅读课文的故事梗概

Growing pains的阅读文章是一个小戏剧,故事叙述的是美国一个小家庭的矛盾冲突,再现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这一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也是高中生所应该处理好、协调好的,如何构建和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作为中国的中学生同样也值得关注。因此,这个戏剧教学的重要性可窥一斑。

这个小戏剧发生在美国的小朋友Eric和Daniel家,Eric的爸爸妈妈外出,留下两个孩子照顾家,照顾他们的宠物猫。结果爸爸妈妈提前回家,看到家中狼藉一片,对两个孩子,尤其是对大儿子Daniel大动肝火,Daniel虽没有反驳和语言的顶撞,但也是愤愤然而离开……

这样的场面在学生的身边时常发生,父母与子女之间到底应该怎样协调关系?和谐交流是课文学习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因而,上好这节课意义非凡。

二、Growing pains阅读课文教学策略

戏剧教学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有天壤之别。如果按照常规的、大众化的阅读教学套路走,那么,戏剧的特点就无法淋漓尽致地突显。戏剧的特点是矛盾冲突以及戏剧的可饰演性。这个戏剧是学生进入高中所接触的第一个戏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指出戏剧的内涵,也应指导学生了解戏剧情节的发展,了解戏剧的特点和要素,并且利用戏剧的表演将课堂教学推向。

1.实现语言目标

英语的学习,宗旨是语言的习得和运用,然而,无论是什么课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都应该不偏离语言目标的轨道,戏剧教学同样如此。语言目标的根本是单词教学。情境法教学单词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单词的用法。如,对于本课的单词rude,展示Eric的爸爸对Daniel大发雷霆的场面,爸爸的粗暴展现无遗,学生对rude都会留下深刻印象,He is rude to his son的镜头令学生终身难忘。

2.讨论促其阅读兴趣

口语交际是英语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综合运用语言的基础。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应提供情境,设计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既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提供情境和场景:Daniel的爸爸妈妈外出,两个孩子将客厅搞得乱七八糟。以此为背景,提出问题:Have you had the experience when your parents went away?等,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促其参与到讨论中。再以问题Could you handle all the responsibility and keep everything clean and safe?How do you think to read a play?等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阅读讨论加深课文的理解

所谓阅读讨论,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如What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a play?How many characters in the play等问题从整体上把握戏剧的特点和这个戏剧的中心人物。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等的分析则更能加深对阅读文章的整体把握。如Mom’s reactions to the children when seeing the mess.Dad’s reactions is the children at the sight of the mess,and children’s reactions to their parents.通过这些细节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戏剧的理解。

4.表演促进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表演性。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表演出这个戏剧,不仅能训练学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表演英美文学戏剧,可以促进学生表演艺术的提高和文学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更能将其融于故事发生发展的情节中,使自己的身心也受到感染和熏陶,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师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教师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对于英语戏剧这一特殊的阅读体裁文章,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对其开发、加工、再利用,用特殊的阅读方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指导学生欣赏戏剧、有效阅读戏剧,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4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词:戏剧;素质;创新

戏剧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准确地反映人类的性情,是传统至今人类发展史上留下的丰富遗产。何谓戏剧?在日常的娱乐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去欣赏话剧或者是歌剧,这些都是属于戏剧的范畴。戏剧的定义是指人们用语言、动作、音乐、舞蹈以及借助一定的道具诸如提线木偶等形式表达出来,并成功地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表达一个场景等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除了话剧和歌剧之外,舞台剧、音乐剧以及我国传统的木偶戏也属于戏剧的一部分,不仅内容丰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早从戏剧诞生之日起,其就与人类文明活动密不可分。无论是古希腊的悲剧、戏剧,还是我国传统民间的戏曲,在其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都是经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在对人性的展示和对文化的推动上功不可没。正是由于戏剧的这一特性,奠定其在人类艺术领域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自然而然地使其成为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戏剧教育的意义

有人说过:“戏剧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综合美学的大工程”,相比于其他学科的设置,戏剧教育更注重于大学生情感方面。戏剧教学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发现、掌握和控制个人情感以及了解他人情感。它能使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使自卑的心灵变得自信,使高傲的心灵变得谦逊。总而言之,戏剧教育就是令大学生的人生多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戏剧教育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背景下,戏剧教育的功能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和了解,也越来越受到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我舞台实践,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创新和培养团队互信互助、团结共进的合作精神。因此,发挥戏剧教育的各种优势,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拓展,为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戏剧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戏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

总所周知,戏剧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达到叙事、描景的目的,源于其取材于社会,是一种根据现实生活延伸出来的艺术形式。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在课堂中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由于缺少生活的历练,等到进入大学时,导致其产生诸多不适应感。而戏剧正具备将生活中的人和事戏剧化,排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功地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三者融为一体,让大学生们可以在舞台下看台上人生百态,品人生百味无常。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戏剧作品就是一本活的人生教科书,他们可以从中得到思想感化,领悟人生,并且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二)戏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奋进精神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我们看到舞台上精彩的演员表演、生动的场景布置以及不绝于耳的动人音乐,是否会想到其背后付出多少的艰辛和努力。演员们为了排好一部话剧,需要数遍甚至数十遍的排练,走位、对白一一都需要精准的设置,同时一部好的戏剧更需要台上所有演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信任才能达到最真实、最强烈的舞台效果。长年累月的不断训练、好不倦怠的精益求精精神造就了戏剧舞台上一个又一个的大师。这些大师通过自己在台上的表现以及台下所付出的努力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使其在接受戏剧教育的同时,精神也得到相应的洗礼,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抗压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以这种积极奋进的精神不断地成长着。

(三)戏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文化品位

如今的高校提倡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发展,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每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博学多才、专业精湛的素质。而戏剧正是一项集合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体育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参加校园内的一些戏剧活动,来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也为大学生了解中外艺术史的发展提供了一扇敞亮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戏剧的艺术魅力,同时提升他们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创新精神。

三、高校戏剧教育的创新

从高校目前的戏剧教学水平来看,还仅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主要是通过对书本的解读以及知识性内容的灌输,这就致使高校的戏剧教育变成文学赏析,失去了戏剧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的优势,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戏剧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根据戏剧教育教学专业的特点和具体的表现,通过打破传统戏剧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大学生们自主地创作、发挥。学生们可以自行组织几个小组进行导演、设计、制作、表演等,并定期地在课上展现学习成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戏剧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了解美以及掌握戏剧与人类社会活动和人类艺术发展的关系。在高校美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发挥戏剧教育的优势,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培育他们的戏剧审美以及实践能力,熏陶高校学生的艺术气质,进而使大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人格特征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恒.素质教育视野下高校戏剧类课程的设置与改革[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1).

[2]孙惠柱.高等戏剧教育的两种模式及其前景[J]戏剧艺术,2004(1).

[3]施毅.高校戏剧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拓展[J]大家,2010(7).

[4]刘文辉.自我镜像人生预演成人仪式 ——论校园戏剧与青年学生的自我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1(8).

第5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戏剧教育 普及 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戏剧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戏剧专业性人才较少,部分地域的传统特色戏剧依旧采用代代相传的传承方式,很难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普及高职院校的戏剧教育,为社会输送专业性戏剧人才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基地,要根据市场对戏剧人才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戏剧专业。

一、 高职院校戏剧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

首先,戏剧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为了传承和发展戏剧文化,我国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普及戏剧教育,改善我国缺乏专业戏剧学校的现状,能够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凝聚力,完善就业前景。

其次,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对专业性戏剧人才的需求增加,为此,高职院校普及戏剧教育能够满足社会需求,通过专业戏剧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一般具备较高的基本能力和文化修养,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戏剧文化。

最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戏剧文化发展。不仅是戏剧专业,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也应该普及戏剧教育,使得学生们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西方优秀戏剧文化,例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只有结合了国外戏剧文化的精华才能促进我国戏剧文化发展。

二、 高职院校戏剧教育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没有真正认识到普及戏剧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开展受欢迎程度较高的专业,认为培养戏剧专业人员不属于高职院校教育的范畴。此外,学生对戏剧文化的认识不足,普遍认为戏剧专业没有发展前景,缺乏真正感兴趣的人才。

2.授课内容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戏剧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要求演员能够结合多想技艺,把所饰演的人物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现代高职院校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材选择和剧目选择内容不符合社会现状,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教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戏剧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3.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现代我国高职院校戏剧教育大多以剧本文学的讲解为,忽视了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对于现代高职学生,缺乏戏剧舞台的实际演出经验。而大部分学校资金设备不足,难以提供足够的舞台和道具,使得学生只是空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三、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戏剧教育的普及

1.普及戏剧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戏剧文化的普及,让社会各界认识到高职院校普及戏剧教育的重要性。胡雪桦导演说过:“应该把戏剧教育纳入到学校里去,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不一定要成为戏剧人。”为此,要意识到戏剧教育存在的潜在价值,各高职院校大力开展戏剧专业,同时为艺术院校学生普及戏剧知识。

2.改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要学习西方国家戏剧教育成功的实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戏剧教育。充分了解学生现状,调动学生戏剧学习的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戏剧人才的要求,改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性的高素质人才。

3.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社会需求的增加,意味着我国戏剧文化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摆脱学生只会编剧本不会演戏剧的局面。注重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熟悉戏剧艺术的基本创作流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输送专业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戏剧是一项以舞台表演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因此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戏剧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和舞台。培养更多的戏剧表演团队,在确保基础设施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进行戏剧表演,有利于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5.注重中西方戏剧文化的融合

对于西方的戏剧文化,在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西方的戏剧文化融入到自身对戏剧文化的理解中,从而促进我国戏剧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结语

我国戏剧教育起步较晚,短时间内无法为社会提供大量专业戏剧人才,但我国高职院校戏剧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正视戏剧教育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早日找到适合我国戏剧发展的高职戏剧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第6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字:戏剧教育;智障儿童;社交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36-01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在儿童的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心理发展维度都能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具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教育价值。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这样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能够通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舞台剧排练、表演增加他们的潜能开发,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如何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福利院克服院舍抚育弊端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福利院的智障儿童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福利院密闭的空间内,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缺乏对自我与他我的认知,对“人在情境中”的概念缺乏应有的了解。由于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他人面前表达自己,也不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戏剧教育作为一种情境模拟式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符合智障儿童认知水平的舞台剧设计,帮助他们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在关系中”,能够通过台词的提示等互相帮助的形式了解、练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同时,通过这样的互动模式,帮助智障儿童互相交流经验和感受。这样的戏剧教育的过程,对于智障儿童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1、帮助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智障儿童多数存在语言障碍。通过戏剧教育,在舞台剧的排练过程中,轻松的环境能够放松孩子的心情,孩子和老师的鼓励以及肢体语言的配合孩子更能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完成简单的表意语言;2、帮助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普遍低下,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过程,儿童能够从他人那了解到自己,体会到自己的作用,增强自信心。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会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得到加强,能够有意识地区分角色和自我的关系。3、帮助他们完成知识建构。智障儿童的知识储备往往比较少,他们的潜能极少得到开发。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缺点,他们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但是在戏剧排练的过程中,儿童会根据戏剧的需要,主动地学习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并且把这样一种经验纳入自己的知识范畴,潜移默化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4、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智障儿童由于封闭式的管理,在社交方面存在着比较多的不足。以上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的增强都会促进他们社交技能的提升。在舞台剧排练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和配合会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从而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本次戏剧教育本次戏剧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市儿童福利院的5名智障收养人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为中等偏下,认知水平比较低,社交能力严重缺乏,几乎没有离开过福利院,没有接受过常规教育,基本不识字。

此次戏剧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阶段进行开展:

1.社交技能前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与老师沟通以及观察孩子们的上课情况,全方面了解孩子的社交技能水平。

2..戏剧剧情设计阶段:结合小组活动的主题确定舞台剧的核心,设计相应的情节。并根据孩子的特质,如有的孩子行动不便等,给他们设计相应的角色语言和动作。

3.戏剧排练和演出阶段:这一阶段是戏剧教育的核心。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在营造的虚拟情境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创造性地发挥,在提升自信的基础上,发掘他人眼中的自己,学会如何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完成戏剧的演出,增强社交技能。

结合这次戏剧教育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能够更好地发挥戏剧教育在智障儿童社交技能提升中的作用。

1.将戏剧教育融入、结合到日常的生活中,从智障孩子的生活中发掘戏剧原材料。尤其是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出发,在更广地范围内进行开展,并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逐层深入的戏剧内容。

2.在平常的生活中,多和这些智障儿童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能力水平。在设计戏剧教育的时候要结合儿童的实际情况,不盲目进行。

3.多运用创造性戏剧的形式,注重孩子们的自我创造能力,逐步淡化老师的作用,让孩子在创造中融合彼此的观点,也能在其中学会互相沟通、交流的技巧。

4.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或身体障碍,简单的戏剧教育也要采取反复、多次的方式,这样他们才能在强化的作用下集中注意力,从中学到教师希望教授的东西。同时,适当的点拨也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 [J].理论建设,2004(7~8).

[2]中国幼儿教师网-外国幼教.省略/HtmlLib/12286.htm

第7篇:戏剧教育范文

一、当前音乐“情境演诵”教学中存有的不足

(一)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过于落后。目前,很多音乐教师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教师不论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刻板,因而导致音乐教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一直较为沉闷枯燥。“情境演诵”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创设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尽情演绎其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陈旧,相关经验的缺乏,致使“情境演诵”这一教学模式一直未得到高质量的践行。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考试为目的来考查学生的读诵成绩,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也缺乏真情实感,过分注重检验学生抽象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导致学生的读诵学习兴趣逐渐被消磨。此外,音乐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都十分程式化,习惯于进行复习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总结延伸、加强训练等教学环节,这种读诵教学过程结构复杂又课型单一,实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文章进行肢解和以分析为主的读诵教学方式也难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整体美,加上复杂的过程也占用了学生有限的自主读诵时间,从而致使音乐教学质量十分低下。(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置。受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自己为教学中心,占据着教学的主置,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即可。沉闷枯燥的教学氛围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消磨,丧失了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所以音乐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并未对学生成绩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成效。相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课堂上难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对课文进行精读细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发言请教老师,而音乐教师也未重视与学生多进行课堂互动交流,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了解,无法掌握小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课堂教学,继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推行,音乐教师没有明确意识到自身的教学缺陷,也未立足于教育戏剧的理念,将音乐教学中传统的“硬读”模式转变成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对“情境演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读诵时间十分有限,并且与读诵内容相关的交流讨论也很少。另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满堂灌”,导致学生多听少读,这严重影响着学生文学思维的发散,同时也让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最终阻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三)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十分局限。当前,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在课堂上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读诵时间,总是习惯性地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极其单一,并且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小学生的学习范围也十分狭窄。在信息化技术被普遍运用的新形势下,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会借助电视或者电子产品进行读诵,这就给学生的文本读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导致其读诵时间十分有限,也致使其读诵变得过于碎片化和片面化。很多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很难对一本书形成专一的意识,总是会东读读、西看看,难以养成文本细读的良好读诵习惯。在新课改背景下,对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小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关注培养学生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未采取有效举措来观察学生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也没有掌握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水平,这一教学过程致使音乐课堂的教学空间十分局限,难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和提升其学习能力。

二、基于教育戏剧的音乐“情境演诵”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形式。音乐教师应与时俱进,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让音乐的“情境演诵”教学活动形式变得更加丰富。首先,在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读诵内容来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针对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情境演诵”文本,音乐教师可带领学生选择能够以戏剧语言来塑造角色的演诵文本,指导学生学会用合适的语气、节奏、情感来准确表达文中的语言情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演诵过程中要将文本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完美演绎出来,这样将十分有利于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的主旨思想[2]。其次,音乐教师可围绕课本内容进行剧目编创,让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在音乐课本中有很多适合改编成剧本的文章,由于戏剧剧本很少有旁白,基本上由人物对话构成,但音乐课本中的文章都属于情感类,因而需要进行合理的改编并注入丰富的情感,这将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进行表演时,小学教师需从旁给予指导,帮助其一起完成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切身体验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以及文章中的情境,促使其善于结合角色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表演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一切问题。(二)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音乐教师在开展“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适合进行“情境演诵”教学的文本,例如小说、诗歌、童话、寓言等等。所选择的文本可以是一整篇课文,也可以是其中的选段,这些文本都具有较大的创造空间,音乐教师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创设相符的情境。选择文本是进行“情境演诵”的首要前提,音乐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细读选取的文本,教导其认真体会文中的语境,然后鼓励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语言模拟。选择好文本之后,就要求音乐教师联系文本内容来构造情境,创设情境不但需要模拟文中真实描绘的情景,也要创造出一种虚实兼具的意境。通常有实物演示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图画再现情境等几种创设路径。一般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主要是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教师通过利用这一直观的教学方法将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音乐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度揣摩文中的主题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一些情感元素,促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另外,音乐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而创设出的情境还需要极富感染力,促使学生在“情境演诵”过程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出对应的情感,并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富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3]。(三)演诵结合,带入情境。音乐教师所开展的“情境演诵”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融入角色,也就是将自己假设为课文中的某一人物形象;第二种就是扮演角色,即“我就是”,选择课文中的角色来扮演。“情境演诵”让学生从读者变成文中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但最大的帮助则是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章中,并且能够对文章中的情境获得最直观的情感体验。“情境演诵”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让文中的情境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因为其外部的感知,使其内心感受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样将赋予学生一定的诵读情感,让其慢慢投入创设的情境里[4]。音乐教师在准备开始“情境演诵”的教学活动时,小学生会从旁观者慢慢通过表演来融入其所扮演的角色中,在表演过程中会主动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活动特点,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小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让其注意力得到集中。每个小学生都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同时也成为戏剧舞台上真真实实的表演者,而这种体验过程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最深刻的感知。在开展“情境演诵”时,音乐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提前设置问题,利用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出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其文学思维得到发散。处于创设的情境里小学生在慢慢进入角色的过程中其内心会慢慢产生变化,会通过人物形象的扮演来感受、感悟,形成一种文学意蕴,实现理智与情感的融合,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韩雪.大班幼儿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贾蓉静.情境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张丽洁.幼儿园表演区音乐游戏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第8篇:戏剧教育范文

一、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戏剧教育融入学前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日益精细化的专业分工带来日益提前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忽视和弱化。欧美学者在19世纪已对学术分科过于专业、知识割裂而不成系统的问题提出质疑,并提出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现已成为欧美大学普遍接受和实现其大学精神的课程方式,是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体现。通识教育是一种提供共同核心知识并注重培养自由社会中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的教育,为现代多样化的社会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受教育者。现代社会需要培养富有责任感并且有教养的人。他们应具备的能力包括有效思考、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想象力、清晰沟通、适切判断、价值识别选择等。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社会职业的变化,教育专业化越精细,学生就越难适应变化。个体、群体的差异性乃至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融合,都考验着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选择。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教育价值的实现更多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门化的师范教育。因此,倡导通识教育下的师范教育,首先是致力于培养一个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能够独立思考的现代社会公民,其次才是培养有综合知识素养、具有教学实施能力的教师。师范院校长期以来遵循的2+1.5+0.5(两年基础课+一年半专业课+半年岗位实习)培养模式,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之间缺乏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融合机制。从2000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等重点高校陆续招收3+1(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模式的师范生,以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素养的教师人才。当前,教师资格社会化改革、社会对优秀教育师资的强烈期待,都使师资培养体系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倘若师范院校沿袭旧有传统观念和培养模式不变,则必然在竞争中丧失其师范教育优势地位。

当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驱动下,高等院校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探索开发能够真正挖掘学生潜质、发展学生能力的创新型课程。戏剧教育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首先,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戏剧是集中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比其他单科艺术教育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更应强调的是戏剧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背景及其人文学科属性。戏剧教育帮助学生在创造中启发想象力和增进思考能力;在表现中表达自己,满足精神需要,促进身心的健康;在审美中丰富感知、完善人格;在体验中培养同理心,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不应只停留在戏剧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层面上。

正因如此,戏剧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最有潜能的教育形式,教育发达国家陆续将戏剧教育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制之中。美国于1987年颁布《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建立戏剧教育系统;1994年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独立开设戏剧课程。英国于1992年通过教育改革法案,正式将戏剧列入国家语言课程标准。法国于2000年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计划》,着重强调戏剧等艺术教育的独立地位。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已将戏剧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

事实上,我国已经看到了戏剧教育的微光。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艺术课程标准》正式将戏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规划中,明确在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利用戏剧方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一课程标准的明确定位,对戏剧教育在学校范围内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未来教师的戏剧教育素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将戏剧教育融入教师教育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课程探索与实践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是首都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院校。学院发挥学院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开发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教育课程,培养领会戏剧教育理念、熟悉活动方法、自如应用于实践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12年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陆续开发了教育戏剧、儿童戏剧、儿童戏剧表演三门课程,逐步建设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

在教育戏剧课程中,以戏剧活动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戏剧方法与元素的能力。在儿童戏剧课程中,将创造性戏剧教育活动方法引入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儿童戏剧活动的创造能力。在儿童戏剧表演课程中,着重培养戏剧教育活动组织者的综合引导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戏剧教育课程不以培养学生的戏剧艺术表演技能,而以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目标,增强学生对自身、他人、社会、文化、情感、经验的认识与思考,学习在未来的职业实践中使用戏剧元素与技巧释放儿童的肢体、想象、语言、情感与思想,实现一种与现代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理念相匹配的儿童教育形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戏剧教育方向建设至今,已有近200名学生选择了三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戏剧教育课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和表达自己,理解他人,认识儿童,对其自身职业发展及幼儿教育有实用意义。如今,毕业学生已经陆续走进幼儿园,开始将他们的所得栽种于新的土壤。戏剧教育课程得到广大孩子的热情响应,也越来越得到幼儿园的认可与采纳。戏剧教育的光彩正在照亮更多的孩子。

第9篇:戏剧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戏剧艺术;教育;传播

戏剧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是构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因此,戏剧教育,作为传承戏剧文化的主要途径,理当被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就目前现状而言,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忽略不计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构建?原因何在呢?我们是否应重视戏剧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呢?

戏剧艺术教育是跨学科学习的一个最佳载体,它可横跨从文、理科到音乐、美术这样一个宽广的领域。戏剧艺术教育的主题可涵盖众多知识范畴,包括道德、政治、社会、环保等等,学生有机会通过戏剧,从多角度分析事物,评析时弊、领悟人生。在品德教育方面,戏剧也具备独特的教育功能:学生深入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易地演绎他人的行为举止时,便已被引导具备了同理心。戏剧进入教育,已不再单纯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创意、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对于他们未来从事无论哪一行业,都是有益的。因为没有灵活变通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不可能成功上演幕幕不同的戏剧,也同样不可能成功做好各项职业。

一、戏剧艺术教育传播提升个人修养

由于戏剧是融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厚。由于戏剧表现的总是“正在发生的事”,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灵震撼也是特别的强烈。戏剧艺术诞生之后的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西方戏剧中的“酒神精神”、“酒神精神”和中国戏剧中的“人文关怀”、“忧患意识”,对于净化人类心灵、消解社会焦虑、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素质都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从埃斯库罗斯到莎士比亚,从莫里哀到易卜生,从布莱希特到奥尼尔,从关汉卿到汤显祖,从、洪深到老舍、,一代代戏剧大师的天才创造,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存。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特别希望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的今天,戏剧教育一定能够发挥它独特的、难以替代的功能。

二、戏剧艺术教育传播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导致学生兴趣的多角度。与早期相比,如今高校学生的戏剧社团是比以往少了,爱好戏剧的学生也没过去多了。但是,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学生自发组织的班级、年级、系级、校级甚至校际之间的文艺演出中,必然会有戏剧类节目,而在整场演出中,往往唯有戏剧类的节目是学生自编自创的。

而今,社会对于创造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主管部门已明确提出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而高校教育者也在苦苦探索此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于戏剧创作的那份自发的、持之以恒的积极性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因势利导,通过指导学生的戏剧创作引领学生步入戏剧艺术的殿堂,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创作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戏剧艺术教育传播强化角色观念

如今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还需渡过一个漫长的适应期,故此引起了用人单位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种种微词。其实,从一个在校学生到社会一员的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角色的变更。学生缺乏应有的角色观念,是适应期偏长的根源。从而使学生不能很快地融入新的环境。

戏剧教育,特别是戏剧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显然是可以起到唤醒学生的角色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观念的功效的。戏剧角色与社会角色虽然是分属于不同学科的两个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确有许多相通之处。戏剧,作为一门“代言体”的艺术,在创作中讲究“替人立心,替人立言”,在表演中追求“演谁像谁,演谁是谁”,说白了,就是要让所塑造的人物符合社会对于这个角色的期盼。而事实也已经反复证明,在高校里接受过戏剧教育、参加过戏剧活动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比其他同学强得多。其奥秘就在于他们有清醒的角色意识、较强的角色观念,他们能够依据环境、身份的变化,迅速地调整自己,以最快的方式适应公众对他们所担任的新的社会角色的期盼。

因此,从根本上说,将戏剧艺术教育运用于高校中是必要的,开设此课程的价值均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与改造一个与自己生存状况密切相关联的内在的“人文世界”,以便为个体建构一个和谐完整的“生活世界”打基础,从而达到戏剧艺术教育的“教人”、“育人”的目的,同时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们传递一定的知识,培养他们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理解与关怀的意识和能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黑龙江省戏剧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发展研究”(10A012)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新时期戏剧表演学科形象及价值研究”(11B032)

参考文献:

[1]施旭升. 戏剧艺术原理[M]. 北京: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15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丹尼尔·平克. 全新思维[M]. 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