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潮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炉顶罩壳;穿墙管;超温;漏烟
1、炉顶罩壳保温的理论依据
1.1炉顶罩壳结构
炉顶罩壳四周采用膜式壁结构,顶棚管与前墙、侧墙交接部位、过热器、再热器穿顶棚管部位,都设置了金属密封装置。因此整个锅炉四周避免已经成为了全焊式膜式管屏气密封室。
1.2炉顶罩壳保温结构
1.2.1无密封装置区域的保温结构
保温总厚度一般为130mm,即45mm硅棉加高温粘结剂管间填槽+δ5mm高温耐火胶泥+δ60mm无石棉硅酸钙和δ20mm硅酸钙专用抹面。
1.2.2有金属密封盒区域保温结构
在金属密封盒内敷设50mm厚的高温微膨胀耐火可塑料,上面涂抹一层5mm高温耐火胶泥,其余填塞硅酸铝耐火纤维散棉。
1.2.3管屏穿顶棚管有金属膨胀节区域保温结构
在金属膨胀节内敷设50mm厚的高温微膨胀耐火可塑料,其表面涂抹一层δ5mm的高温耐火胶泥,再敷设60mm厚的硅酸铝纤维散棉+高温粘结剂。膨胀节内受热棉管屏包覆硅酸铝耐火纤维毯。
1.2.4炉顶罩壳保温结构
保温厚度一般为200mm,结构为:δ50mm硅酸铝耐火纤维毯+δ150mm高温玻璃棉板。
1.2.5炉顶罩壳保温结构
屏式过热器穿墙管及集箱、包内水冷壁管、包墙管及吊挂管等保温厚度为50mm硅酸铝耐火纤维毯(自管子或集箱外壁算起),其余保温厚度为100mm硅酸铝耐火纤维毯(自管子或集箱外壁算起)。
1.3保温材料性能指标
微膨胀耐火可塑料、保温浇筑料、耐火浇注料、硅酸铝耐火纤维、高温玻璃棉板、高温耐火胶泥、抹面材料等主要材料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
1.4施工注意事项
1.4.1在浇灌耐火保温层前,穿顶棚管表面应涂刷1~2mm厚的沥青。
1.4.2敷设软质保温材料时应按照图纸施工要求予以固定并压紧,每层间应错峰压缝,同一层材料接缝处补云粗重叠。
1.4.3软质保温材料在堆放、运输和施工中不易重压,并应采取防雨措施。
1.4.4保温材料应按电力系统的有关规定予以现场抽样检查。
2、炉顶罩壳穿墙管超温、漏烟分析
2.1国内电厂出现问题的现状
根据防腐保温专业技术人员对国内多数工程的考察,目前在国内电厂运行过程中,炉顶罩壳内漏灰,穿墙管处超温漏烟现象相当严重,直接影响机组外观及运行安全。
2.2对出现类似问题进行分析
2.2.1热态运行时炉顶罩壳框架和管道、联箱的介质温度不同,大包框架与管道之间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热膨胀,会产生多方位相对位移,尤其是大直径的高温管道,膨胀量较大,交叉处的保温棉会撕裂产生裂缝,以致于发生高温烟气泄露,长此以往,导致外部区域的铁皮严重锈蚀。
2.2.2罩壳内部密封点较多,密封不良就会造成漏灰现象。
2.2.3炉顶焊接密封不良,导致大包内部炉顶积灰、漏烟。所漏的烟气和飞灰一般只能从大包顶部四角、两侧穿墙管等容易发生膨胀位移的部位溢出,因为这些部位是部位往往存在密封结构复杂、设计不合理、施工难度大等薄弱因素。
2.2.4穿墙管部位设计不合理,未考虑相对膨胀问题。此部位未考虑管道或联箱的膨胀因素,由于热态时管道与大包之间存在多方位的膨胀位移,尤其是大直径的高温管道,膨胀量较大,交叉处的保温棉产生裂缝,以致于发生高温烟气泄露,长此以往,导致外部区域的铁皮严重锈蚀。
3、解决炉顶罩壳穿墙管超温、漏烟方法的研究
3.1严格控制材料质量
3.1.1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严格要求,做好防雨措施,并进行现场抽样检查工作,保证使用的保温材料为合格的。
3.2细心的质量检查
3.2.1严格按照图纸施工,结合锅炉质检员及质检科对罩壳内密封点逐一检查,保证无一漏焊现象;并对施工质量进行无规律抽查。
3.3保证膨胀间隙
3.3.1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在浇灌耐火保温层前,穿顶棚管表面应涂刷1~2mm厚的沥青,防止因膨胀间隙小造成浇注料开裂。
3.4保证膨胀间隙
3.4.1罩壳内所有小梁部位全部用硅酸铝散棉塞缝严密,防止烟气流窜。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锅炉炉顶在运行中效果相当明显,克服了炉顶罩壳内漏灰现象,穿墙管处漏烟、超温等现象,质量和工艺水平得到监理和业主的一致好评,成为4#机组高质量移交一大亮点,也因此方案得以实施,从此将彻底解决炉顶罩壳穿墙管超温、露烟等问题。
本文只对炉顶罩壳及穿墙管处作出技术创新,并取得成效。由于机组在运行中膨胀量不稳定,以后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以根据膨胀量的改变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可靠线索协助高效执法
近五十平米的门店,图书、音像两大类产品分别摆放,中间两台电脑和刻录机正在运行,收账记录本摊开在款台,这是笔者一行进店门看到的第一景象。两名店员对我们的突然来访措手不及,慌忙收拾放在桌上的一大堆裸盘和刻录成品盘。执法人员当场制止店员行为后,立即收缴刻录母盘四包,裸盘4箱,刻录机、电脑主机各两台。该店即刻并勒令停业。
经清点,这些刻录盘主要是艺术教育类音像制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天天艺术”出品发行的。查问,该店负责人承认这些“天天艺术”舞蹈、音乐教学类、欣赏类音像就是刻录用母盘,刻录一张是5元,数量大还可优惠。“天天艺术”的产品综合目录和包装盒整齐摆放在货架上,整理成册的目录就是公司正版产品的包装盒合订本,前来刻录的人从包装盒上挑选所须章节、节目,刻录更加便捷。
从抵达开始检查到收缴、查处完毕,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进展迅速。
呼唤师生版权意识
在执法过程中,陆续来了几个打算刻录的人,据笔者了解,他们都是音乐学院在校生和来校参加培训的人。音乐学院大四学生小李告诉笔者“来这边主要是刻录一些考级音乐伴奏带,考级时会用到,而正版的音乐伴奏带由于价钱比较贵,所以基本上班里的同学都会来这边来刻录这些盘。”
“天天艺术”近十年来致力艺术教育推广事业,从购买版权、聘请名师、策划制作、设计生产到进入终端渠道,可以说每一分钟的艺术教学节目都倾注了公司的物质成本和合作资源体的精神智慧。基于这些投入,艺术教育正版音像品价格不菲在情在理。但是公众版权意识的淡薄助长了非法刻录商贩的气焰,自去年7月份音乐学院这个店开始刻录业务以来,由于其本身占有河北省第二大艺校之便,迅速在当地音乐、舞蹈等这个圈子里小有名气,包括“天天艺术”自有品牌的石家庄分店、新华书店等经销商的销量都明显下降,品牌资产严重受损。
正如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所思考的,“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版权保护水平很高,而公众的版权意识却很淡漠。这是一个远比法律和执法更为重要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来自执法单位的致谢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还在发展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坚持教学一段时间后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也变得积极、主动,因此,优秀教师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可见,要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向学生们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依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问”阐述一些观点、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提问;课堂
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进而去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发挥示范作用,精心设计问题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状态,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时做好示范表率,每堂课都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来指导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彰显教师教学艺术的魅力。
如教《登山》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是表现列宁的,要不要写巴果茨基通过危险小路的情景并说说理由?这一问题提出激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围绕巴果茨基通过小路的情形“写”与“不写”的比较,深深地感受到小路危险,文章这样写更有利于突出列宁正视险路的态度。
二、教给提问方法,培养学生提问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敢于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教师利用课堂启发引导学生会思考,善于提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愿意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感悟老师课堂提问题的特点,思考为什么老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形成对“疑难处”的敏感度,逐步学会提出问题。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主动权。
1.在课题处提问。课题不仅具有高度指向性,还隐藏许多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抓住
关键词 ,从而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她是我朋友》时,在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充分自学,充分思考后,让学生对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这个故事以什么为题?课文为什么用阮恒的话作为题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结合阮恒说这句话时的情景去理解,课文中是写阮恒在给朋友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回答医生问话时说的一句朴素,真实地内心独白。阮恒愿意这样做是因为“她是我的朋友”。我再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在重点处提问。重点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往往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应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规律,着眼全篇,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句质疑问难。如我在教学《想别的没想到的》中,让学生反复自读课文后,提出本课最想弄明白的问题时,有部分学生想弄明白:小徒弟画的骆驼最少,为什么却得到了画师的称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不着急回答,而是和学生共同探究了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内容,找出文中的句子读读。还与学生共同理解了画师说的一段话,读懂画师话的内涵之后,学生们终于弄明白了小徒弟的画不仅画法简洁,更富有美感,还给人带来意味深长的无限想象。学生们从本堂课的学习自然领悟到要把事情做好,要学会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因此可见,围绕重点处质疑往往能切中要害,引一发而牵全身,解决好了重点处,其他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3.在延伸处提问。引导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观念。它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它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能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引导时可在学生已经感到“山穷水尽”时的情况下进行,学生们认为没有可思考的地方提出一个新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惊奇,给学生一个新发现。如教学《观潮》示范课时,在理解人们观潮的反应时,书中没有直接写出潮退后人们的反应。在此外,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填补课文空白。学生讨论后很难充分体会人们潮退去的反应。我先让学生学习宋代潘阆写的一首好词《长忆观潮》,这首词让学生读完后稍作解释,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梦觉尚心寒”那种观潮后惊心动魄的感受。再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课潮退后人们的反应,学生畅所欲言,把江潮已退,人潮难平非常真切地表达出来,让人身临其境。
又如教学《观潮》质疑问难环节时,学生提出“潮水为什么向东流”时,这个问题与本课重点关系不大,但学生们个个兴趣浓,都希望老师帮助解答。教师应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那天正下雨,教室里挂着正在滴水的伞。我灵机一动,不正面回答,而是让一位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叫他把伞从西向东转,其他同学仔细观察雨水朝什么方向甩出。我又问地球是怎么自转的。一位学生恍然大悟地大声说:“我知道地球好比是伞,江河好比是水珠,地球从西向东转,所以江水是从西向东流。”此时,学生不光是在思考答案,而是在进行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
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灵活地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提问,让我们的教学波澜起伏,让学生淋漓尽致的表现,让学生体会无穷乐趣。总之,我们要让课堂教学因问题而生精彩。
参考文献
[1]郝玲君.让“生成”的课堂充满智慧、精彩绽放[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12:15-16
[2]蒋琴芳.有效设问让课堂教学呈现异样的精彩[J].辅导员.2011.36:27-28
一、正确运用课文插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
当代研究脑生理的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有六个信息输入通道,即视、听、尝、触、嗅、做。在被试群体中有37%的人属于触觉学习者,通过移动、触摸、行动来学习;有34%的人属于听觉学习者,借助声音和音乐来学习效果最好;有29%的人属于视觉学习者,通过图片文字进行学习。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多种信息输入通道,有利于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控制视觉中枢,左脑控制语言中枢,要把视觉中枢感受到的图像、画面,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再通过语言中枢用搜索到的最精美、最确切的词语、语句表达出来。而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经常进行的活动。因此,借助插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体情悟理;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把看到的画面、感觉到的“意味”,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是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
二、正确运用课文插图,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语文素养
1?郾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配了两幅插图,一是远观大潮情景:“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水面上的那条白线正向我们移来”。二是近观大潮的情景:“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的壮观景象”。其中近观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笔者分四步指导学生看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看图感觉大潮来前“风平浪静”、大潮来时“奔腾咆哮”的特点,形成清晰的整体印象。(2)精读课文,边读边想。顺着作者的视线一同去“观潮”。边读边圈点文中比喻句、拟人句,加以批注,形成现场感、立体感,激起内心涌动的情感体验,真正品味语言。(3)重点观赏第二幅图,同时使用多媒体模拟情景,做到图像动态化、视听同步化,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结合引导想象,把课文形象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生动的描绘转化为自己的表达图式,真正习得语言。(4)假想旅游,迁移训练。看图,让学生激发兴趣,放飞想象;读文,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信息。此时,让学生试当小记者亲临现场,结合文本作观潮现场报道,既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口头作文中培养了语文技能。四次看图,四次读文,从读到写,从仿到创,重点、难点迎刃而解,语文技能螺旋上升。
2?郾结合插图,直奔中心,带动读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插图浓缩了全文主要内容,凸显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五看插图”,解开作者的语言密码,巧妙对接阅读与表达,彰显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一看插图,针对课文“一片废墟”“那片废墟”“这片废墟”三次出现“废墟”一词,具体形象感悟洛杉矶大地震给30万人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伤害”。二看插图,针对课文“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外貌描写,放飞想象,具体形象感悟父亲怎样“埋头接着挖”。三看插图,从阿曼达重见天日欣喜若狂的形象描绘中,有感情朗读父子重逢时的对话,展开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四看插图,从课文“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的强烈反差,大胆想象画面外消防队长、警察、行人截然不同的反应,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了不起”。五看插图,观察画面情景,结合课文内容写好父子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这样,五次看图,五次读文,围绕中心,从述到作,相得益彰。
三、正确运用课文插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郾运用插图,指导预习,促进阅读期待的形成。学生对具体可感的彩图的兴趣往往比对抽象文字的兴趣要高得多。我们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运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利用阅读期待,点燃阅读热情。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中有两幅插图:列车上志愿军战士挥手告别,站台上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画面中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位置特别突出。指导预习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不同表情,体会她们共同的心情,再思考:志愿军战士与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她们是亲人?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阅读期待,在整体感知中初步感悟“亲人”的含义。
2?郾运用插图,披文入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我们运用课文插图,首先要重现其与课文内涵息息相关的内在关系。用正确的价值取向,达到育人之目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中有两幅插图,一是闰土手捏钢叉尽力刺猹,二是闰土与“我”席地而坐侃侃而谈。两幅插图中的闰土判若两人,对敌(猹)咬牙切齿,奋不顾身;对友(我)满腔热忱,情如手足。我们引导学生看图,要认真观察人物的音容笑貌,从其举手投足洞察内心世界,体会“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从而和“我”一起喜欢闰土,钦佩闰土。阅读时,引导学生注入同龄人的生活经验元素,把自己与“我”、少年闰土这三个同龄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披文以入情,情深而意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插图展示了人间悲剧:冰天雪地中衣衫单薄的小女孩借助火柴的亮光仿佛看见慈爱的奶奶来带她去极乐世界。这幅凄惨的图像所渲染的课文情境必将勾起小读者的无限伤感,引起小读者的情感共鸣,唤起小读者的真情表露。在看图读文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朗读《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小读者真切奔放的情感就会随着诗句语言喷薄而出,其熏陶感染的效果不言而喻。
重视个性化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小体会。
一、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1.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以“天下奇观”的“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语句深入研读。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江潮的变化,体会钱塘潮之“奇”,然后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从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两方面进行引导:从“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颤动”“风号浪吼”等词语中感受江潮的声威及其变化过程;通过“宽阔”“横卧”“横贯江面”“白浪翻滚”“奔腾西去”“漫天卷地”等词语体会江潮的形状和气势。
2.品味语言特色
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特色。如,文中的“堪称”“号称”“美誉”,是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课文里有一些词语带有引号,如“世界屋脊”“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都表示特定的称谓,也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加以体会。
二、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现内容场景
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生词较多,首先要提醒学生在读书时加以注意,将识字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然后,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时,就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情景展开教学。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是有什么发现。当时,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巨人看见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你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主要的三句)
学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语句并进行交流。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生1:巨人可能会瞪着大眼睛,满脸横肉抖动着,大声说:“谁让你们进来的?都给我滚出去!”
生2:巨人会说:“谁允许你们到我的花园来玩的?好容易盼来了春天,你们又来捣乱。滚出去!不然有你们好看的!”他一手叉着腰,边说边挥着另一只铁钯似的大手。
许多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了起来,激情迸发,纷纷举手表演。
师:同学们想象得合情合理,很有意思。我仿佛看见一个可怕的巨人站在我们面前,孩子们吓得纷纷逃窜。试着和你的同伴再读一读这三句话。
学生各自找同伴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读了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1;这个巨人太无情了!一点都不爱孩子。
生2:这个巨人太霸道了!应该叫他“巨无霸”!
这样既再现了课文内容的情景,通过想象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会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人不要太自私等。
三、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
1.故事性强的文章,适宜于进行复述训练。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浏览故事经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列一个提纲,然后根据提纲复述故事内容,要关注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的语言质量,并有意识地提示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接着,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的变化,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能体现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如何让德育像春雨一样不知不觉间滋润孩子的心田呢?
一、读中理解,理解中渗透
我们都知道,教学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而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文道统一"的原则,也就是说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例如,教学《水》一文: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教学"期盼"、"幸福和痛快"及"一勺水洗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什么让自己最期盼,想想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最"幸福和痛快",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及"村里人"对水的情结。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比比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课外拓展,利用课外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育,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压;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
血液透析相关性低血压(IDH)是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左右,糖尿病肾病患者更易发生。IDH不仅引起头痛、虚脱、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不适,常常使透析治疗不能顺利进行,导致患者脱水及毒素清除不充分,直接影响患者透析的充分性。笔者采用低温可调钠与超滤模式对我院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进行治疗,对预防IDH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规律透析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并反复发生IDH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8~72岁,透析时间6~38月。IDH的标准:与透析前血压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低血压症状。治疗常用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次数不变。注射胰岛素纠正高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7~10mmol/L)。
1.2 方法:采用单盲法自身对照设计,每个患者交叉进行标准透析(CHD)治疗16次,作为对照组,低温+可调钠+超滤模式(LPHD)治疗16次作为实验组。均应用金宝AK-200透析机。F6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液,血流量200~250ml/min,透析液流速500ml/min,每周透析2次,每次4~5h。CHD时透析液温度固定37℃,钠浓度为138mmol/L,均速超滤。透析过程钠浓度不变,超滤率不变。LPHD透析温度35~36℃,透析液开始Na+浓度145mmol/L,结束Na+浓度136mmol/L,平均Na+浓度为142mmol/L,超滤曲线采用线性递减模式。起始超滤率是匀速超滤的1.5倍,呈阶梯下降至透析结束。
1.3 观察指标:透析前、后各休息10min,以平卧位测血压并记录。透析过程中每30min测血压1次,观察并记录IDH发作的次数、伴随症状及所需的护理干预、查治疗前后电解质等。护理干预包括吸氧、输高渗溶液、减少超滤量、降低脱水速度和提早终止透析等。
2 结果
结果见表1、表2。两种透析模式对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LPHD毒素的清除优于CHD(P<0.05);LPHD的IDH发生率和护士干预次数显著下降,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论
3.1 糖尿病肾病在透析中易发生IDH的原因: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衰竭主要原因之一,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较早出现尿毒症症状。在病程进展中,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尿蛋白的排泄量随病程呈指数增加,肾小球滤过率随之不断下降,水肿比较严重,且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胰岛素水平改变了钠钾离子的转运,增加远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其钠潴留比其他原因的严重,对水的清除功能的丧失速度远远快于对溶质的清除,易出现严重水负荷过重,加重水肿。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始透析时间早,往往血肌酐水平不很高,而水肿明显,故设置脱水量大,随透析时间推移,血渗透压不足,未使组织间隙的水分回到血管,透析脱水过多过快,就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脏灌注及心输出量下降,导致IDH。据临床报道,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比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血压下降幅度大、下降速度快,在透析中发生IDH的几率高于非糖尿病组。
3.2 LPHD预防IDH压效果:低温透析液对血压的影响是通过提高血浆儿茶酚胺水平,使血管收缩和末梢血管阻力增加。防止热应激引起的不良反应,改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的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低温透析在35%以上一般能耐受,但过低可引起患者发抖而不能耐受。可透钠透析是指透析液钠浓度从透析开始至结束。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或高低反复变化而透析后血钠浓度恢复正常的透析方法。根据溶质扩散原理,透析液钠浓度高于血钠浓度时,钠由透析液侧进入血液,血钠浓度逐渐上升;低于血钠浓度时,血钠进入透析液,血钠逐渐恢复,透析时高钠透析可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再充盈,并可能促进细胞内水分向细胞外转移,有利于血容量再充盈,所以可防止IDH的发生,随着透析结束,血钠逐渐恢复,不至于引起高钠血症。可变钠与超滤血线联合应用,在透析起始阶段,体内潴留的液体量较多,在高钠透析液支持血浆再灌注的情况下,快速超滤,在透析后半阶段透析液钠浓度随超滤率逐渐降低,既不增加钠负荷,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稳定。
本组资料显示,在反复发生IDH的18例血透病人中,采用LPHD,IDH发生率、护理干预次数明显低于CHD(P<0.01),提示LPHD可有效预防IDH。本组资料还显示,采用LPHD,病人毒素的清除优于CHD(P<0.05),提示IDH发生率降低后,护理干预甚至提早终止透析的次数减少,病人透析充分性更好,能耐受更大的脱水量,有利于提高透析质量。
3.3 护理:对于血液透析过程中有IDH倾向的患者,在血液透析前,应充分了解患者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透析中要加强巡视,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及时发现IDH的先兆症状,如患者烦躁不安,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哈欠、抽搐、腹痛、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提示低血压的发生。一旦发生IDH,立即将患者头部去枕平卧并偏向一侧,给予吸氧,降低血流量,根据病情减少超滤或停止超滤。按医嘱给予静滴生理盐水,必要时给予白蛋白、血浆等,若处理无效提早终止透析等。要加强卫生宣教,指导患者严格按医嘱控制体重的增加,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等的摄入,改善营养,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应少于1kg/d,或少于干体重的5%,透析前不服降压药,避免在血液透析前或透析中进食和饮用含糖饮料,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
[参考文献]
[1]梁莉,黄云剑,张静波等.可变钠和超滤曲线联合应用预防透析症状低血压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2):1116.
[2]马祖福,刘慎微.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8.
[3]崔敏,李群,熊云春等.血液透析中急性并发症的原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4,10(3):568.
[4]林海英.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临床荟萃杂志,2005,3(6):316.
[5]王饶萍,谢丹妮,陈桂芳等.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921.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仿句式练笔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写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泉城》一文第一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济南泉水的形态特点,可要求学生去读读,而后进行仿写。有学生是这样仿写的:天上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飞翔的小鸟,有的犹如活泼的小猫,有的仿佛奔驰的骏马,有的宛如威武的狮子。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
二、仿构段练笔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范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比如《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钱塘江的八月十八潮,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文章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层次来写。写潮来前,介绍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为气势非凡的大潮的到来营造了气氛;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由远而近,从点及线到面,描写出白浪翻滚、波澜壮阔的场面;潮去后,余波仍“漫天卷地”。全文在写法上做到了抓住特征,有条有理,粗细有致,情景交融,写出一幅壮观生动的天下奇观图。我们在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这一课的写法,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练习写一些写景的观察日记。这样一课一得,学生的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三、仿篇章练笔
篇章结构犹如房梁,就是利用文章现有的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如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可以练分总的结构叙述,又如学了第七单元,可以学习运用一个事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仿写一些篇章结构,还可以仿课文的表达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时间顺序介绍,《香港,璀璨的明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富饶的西沙群岛》按地点的变换等都是一些典型的篇章范式,适合学生练笔。
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表达方式的训练,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久而久之,学生对常见句式、常见段落、常见篇章结构就会了然于胸,就能在心中定格、固化,学生就能熟能生巧,用于作文中了。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X X 》:有写水果的,如甘蔗、瓯柑;有写服饰的,如报喜鸟、森马;还有写瓯绣的……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
四、仿立意练笔
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语言浅显朴素,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其子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就可指导学生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东西。如“仙人掌”、“扫帚赞”、“粉笔颂”等文章。有一位学生在《粉笔颂》一文中写道:“无数细细的粉末儿徐徐落下来,像簌簌的玉屑儿,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但我想这更像一种精神,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像一种高尚的人,这就是默默耕耘、辛勤地培育着祖国花朵的老师。”小作者由粉笔联想到教育战线上耕耘的老师。《扫帚赞》则说扫帚更像清洁工人,站在不起眼的角落默默奉献,从而说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应像粉笔、扫帚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这些文章立意深刻,中心十分明确。
一、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运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不断的有意识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如在讲授《月光曲》一课之前,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聆听着美妙的音乐,并把音乐的起伏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对照起来感受。在享受完这顿“音乐大餐”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体会贝多芬谱曲时心中所蕴涵的情感,同时揣摩贝多芬所说的“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段话的含义。这样,学生才能较好地体会到《月光曲》所蕴含的深意,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要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诵读引导,要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深切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诚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不是给学生讲书的。”新课标也明确规定:“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事实亦证明,“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诵读首要的目的在于,设身处地把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形象等通过声音信息传达出来,把无声的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转为立体的、形象的情境。在情境的催化下,唤醒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并自觉、主动地与文本构建起“绿色通道”,在人、文本、社会里自由穿梭。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起,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为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诵读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