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形测量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大比例尺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在地形测量过程中,运用常规测量统计方式确是给工作人员造成了许多工作难度。主要有两个比较大的困难,一方面是怎样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全野外地籍的大量数据,另一方面是怎样整合与编辑这些收集到数据并且加以分析。这两方面还是总结实践工作经验探索数字化测量流程中非常关键的两个步骤。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指利用现代化技术把地形勘测转变成数字的方式。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包含了充分运用扫描数字化仪等相关先进测量仪器完成全野外的测图,借助解析图仪完成遥感相片、航空摄影的测图等 [1]。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操作者一系列仪器同时能够处理好特殊情况,熟练掌握怎样把采集的地籍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成图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终制成数字化地籍图。
(一)数字化测绘现状
自从上世纪后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不断尝试研究大比例地籍图全野外的测量技术,大致发展过程中如下:
通常情况下运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把测量获取的数据利用电子薄记录过后传输到计算机中,再把标注测点的点号草图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方便及时修正与补充,最终形成数字化测图相关图形文件,然后由绘图仪自动制作出地籍图。
利用全站仪完成全野外测量,后期工作获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替换了以往系统软件运用新型智能数据收集软件;另一方面是完成了计算机和电子手薄直接的接触。
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主要流程
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字化测量任务,各个方面探讨测量详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依据多年来从事于测绘工作的实践经验,流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现实运用时,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主要流程包含测绘前准备工作和测绘地点及测绘整体设计与测绘数据的标准化极短等,如图1所示。
图1数字化地籍测量流程图
(一)数字化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每一次的全野外测量前,必须做好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其是测量工作可以正常进行的基础[2]。现代数字化测量获取的是数字地形图,运用计算机控制测绘仪器,并且结合静态的GPS配合导线法,和以往的方法相比较来讲,具有操作简单、测量及成图精度高特点。全野外的数字化测量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以下几个工作内容。第一是明确项目类型,制定对应的技术设计书。第二是对野外地形进行检查和巡视工作,必须重点做好该环节的工作,地形检查严重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精度。第三是绘制地形图,同时对地形图进行分幅,把图框模板放置于安装盘的Blocks目录中,而且输入相关测绘单位和测量员及用图单位等相关信息。第四是选取适当的数字化测量软件,现阶段软件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清华山维和北京威远图及CASS系列等相关专用软件。第五是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区地形测量过程中,要先编辑地形草图当作地形图的原型。第六是依照规范确定的对应测量精度标准。
(二)控制测量方式的运用
在该步骤中,地形控制点精度直接关系着地形测量的整个过程,是全程高质量测量的关键与基础[3]。本文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地形控制测量的方式。首先是静态GPS控制测量,此测量方式拥有定位精度高和控制范围广及选址比较灵活与无需全天工作等诸多优点。其次是导线测量,此测量方式在城乡地形控制测量过程中表现突出,可以在整个测量中有效防止粗差的发生,尤其适合于城乡中地形测量隐蔽区域。最后是GPS-RTK控制流量,此方式的优点主要是可以提供三维坐标,让人产生深刻的立体印象。
(三)测绘数据搜集时期的地形测量
在进行此步骤时,必须处理好自定义编码收集和碎部点三维坐标,尤其要注重收集碎部点过程中的数学精度和采集数量及收集自定义编码过程中的自我识别精度,还要注意碎部点和碎部点之间的关系[4]。在现实应用时,尽可能保持在一个测站上,只要确保能通视而且满足相关需求,就可以及时收集,不可以过渡频繁地改动观测点。而在自定义编码收集过程中不要过分苛刻,在绘图过程中工作能源能够识别出就可以。
(四)测绘数据的标准化
测绘数据标准化是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充分的整合及分类,贯穿原始地形草图到成果图输出的全过程。原始地形草图作为室内编辑的重要基础图,首先要由绘图人员跑点绘制,然后由绘图人员把数据传输给编辑工作人员完成室内编辑。另外数字化地形测量必须把每天的测点数据玩车工及时传输与整合,方便绘图人员在有效的记录时间之内完成编辑处理。在地形图具体编辑阶段,必须运用测绘软件完成展点和连线机勾绘等相关高效操作。另外当分幅与图形轮廓修饰过后,经过检查确定没有疏漏之后,就能够打印输出成果图了。
结束语:
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项先进的地测技术,与计算机有效结合的程度与自动化程度及计算的测量精度是其他相关测量手段无法达到的。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必然成为未来我国大比例尺度地籍图测绘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进一步推广与普及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强化宣传与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刘家臣,聂晓艳,张晓燕,田昌妮,张渝庆.基于遥感技术的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图制作[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2,(11).
[2]王志.RTK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以黑龙江省二九零农场为例[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5).
关键词:前方交会,中误差,误差椭圆
1概述
在地形测量中,当用图根网、图根锁或经纬仪导线测量的方法布设的图根控制点,尚不能满足大比例尺测图需要时,可以采用交会法作进一步的加密。根据观测量的不同,交会法分为角度交会和距离交会,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同样,在工程测量中,采用交会法放样点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1,2]。免费论文参考网。
2前方交会的主要误差来源
通过对交会测量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到采用前方交会法放样点位时,放样点位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4]:
2.1 仪器对中误差的影响
在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放样点位时,首先要在已知点上安置仪器,仪器在测站点上对中误差势必影响放样点位的精度。
2.2 放样点的标定误差影响
根据放样数据在实地标定放样点位时,也会受到标定点位误差的影响。
2.3 测设交会角(边)的误差影响
在已知点上观测待放样点计算角度或测量距离时,仪器测角误差(测距仪的测距误差)就会使交会角(边)产生误差,从而影响放样点位的精度[5]。免费论文参考网。
长期以来,通过对以上几个主要误差来源的分析比较,得出它们对放样点位精度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仪器对中误差,它对放样点位的影响小于其本身;放样点的标定误差一般约为;因此,前方交会放样的点位精度主要取决于测角(或测距)误差。
3前方交会放样点位的精度分析
用前方交会测定点位的误差,可以根据前方交会的点位中误差公式来求出。如果要评定放样点位在某一方向上的误差,可以采用计算误差椭圆参数并绘制点位误差椭圆的方法来衡量。
3.1 放样点位中误差公式的推导[4]
如图1所示,采用测角交会时,在已知点A、B上观测角,测量距离,求P点的坐标。下面根据放样元素与点位之间的关系,以P点的纵横坐标为未知数,利用间接平差法来推求两方向前方交会测定点位的中误差,这里按角度列出两个误差方程式
图1 交会法放样点位示意图
(1)
式中为交会方向的方向系数,其数值按下式计算
(2)
式中为交会方向的方位角;为相应交会边长。
由误差方程式组成法方程式,求得其系数为
(3)
(4)
(5)
未知数的权倒数为
(6)
式中
(7)
这样就可以得到P点的纵、横坐标中误差为
(8)
式中为角度观测的中误差。则P点点位中误差公式为
(9)
将(3)、(4)、(7)式代入(9)式,考虑到,可得
(10)
由于,则(10)式可写为
(11)
式(11)即为交会点的点位中误差公式。
3.2 放样点位的精度分析
根据上面交会点的点位中误差的推导过程和所得的中误差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出:
(1)点位中误差的大小不仅与测角中误差的大小有关,还与交会边的长度有关,即增大,中误差也变大,所以,在使用交会法放样点位时,不宜选择过长的交会边。
(2)从式(11)可以看出,当时,不论角的值如何变化,交会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变,其值为。
(3)对式(11)中的作极值分析可以得到:当时,对称交会将使交会点的点位中误差最小;当时,对称交会则使点位中误差最大。免费论文参考网。也就是说,当交会角为钝角时,应尽量使角相等;当交会角为锐角时,则不必要求角对称。
4总结
通过对交会点点位中误差公式的推导和分析,得出了放样点位的精度不仅受测角中误差的影响,还与交会边长的长短有关;另外,交会角的大小也会影响交会点的点位中误差的大小。所以,在使用交会法放样点位时,不要选择较长的交会边,并选择合适大小的交会角。
参考文献:
[1]王德修,矿区地形测量,煤炭工业出版社,1993年8月;
[2]高井祥,测量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黄维斌,建筑工程测量,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
[4]葛永慧,测量平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5]李玉宝,控制测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0月。
论文关键词:GPS;电力测量;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GPS定位基本原理
GPS定位是根据测量中的距离交会定点原理实现的。GPS定位方式有绝对定位(单点定位)与相对定位两种。绝对定位的结果为在GPS定位基准下的三维坐标,通常以纬度、经度与海拔高的形式提供。相对定位的结果为两个测点之间的基线向量(在地心地图坐标WSG-84x、y、z椭球的平距、方位角和大地高差的形式)。就空间几何定位而言,在某一时刻能同时测定出站点到三颗卫星的距离,加之此时刻卫星的位置是已知的,便可用空间距离交会的原理解算出站点的点位坐标来。相对定位的基本思想是采用至少两台GPS接收机分别安置于两个不同的测站上,同步观测4颗以上的卫星,采用求差法,消除卫星钟与接收机钟的钟差,减弱信号传播误差的影响,解算出站点之间的基线向量。相对定位精度可以达到几个ppm以上。随着GPS的不断完善发展,目前GPS测量已能取代传统的三角控制测量、导线测量以及摄影控制测量,还广泛应用于碎部测量、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由于电力测量的行业特殊性,GPS测量的应用前景广阔。
二、GPS在大面积航测测图控制中的应用
GPS应用于大面积航测成图控制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使用GPS测量技术建立较大面积测量控制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节省大量造标费用,节省人力,提高工效,经济效益明显,并大大减轻了野外作业的劳动强度。
(二)GPS控制网平面精度好,点位精度较均匀。
(三)使用GPS技术加密控制点方法简便,不受控制形式限制。不必考虑布设成三角网,导线网或其它典型图形,只需考虑有足够的多条观测及必要的检核条件即可得到满意的成果。
三、GPS在架空输电线路中的应用
无论工测还是航测,在输电线路工程的测量中,应用GPS都能提高工效、减轻测量人员的劳动强度,发挥效益。GPS应用于工测的选线,为避开障碍物,优化路径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给长期困扰不前的航测选线带来了前景。较常规的作业方法,用GPS作像控点,既经济又省时方便,而且缩短了工期3倍以上。由于用GPS选定转角点或者实施三维坐标放样,又使航测真正达到了优化路径、节约投资的目的。少砍伐树木,少拆迁,也是明显的效益。在线路测量中,采用GPS配合航测将是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向。下面谈谈GPS的应用。
(一)选择路径方案
根据送电线路初设审批方案进行终勘定线,由于踏勘、初勘粗糙,并未将路径贯通;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测绘年代早,已不能正确反映现在的实际情况;农村村庄发展快,变化大,很难按照批准方案实地落实路径等。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增强拆迁和砍伐树木或增加转角使路径通过。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且增加了建设投资。
GPS优化选线就是利用GPS测量进度快、效率高、质量好以及测量导线长短不受限制、测点间无需通视的特点,测量转角点与转角点间影响路径通过的地形,地物和建筑、构筑物的坐标,根据这些坐标选定合理路径。
(二)坐标联系测量
为了取得送电线路转角点坐标,需进行坐标联系测量。如以下两种方法:
1、控制点法
由于送电线路终勘定位尚未进行或正在进行,在实地仅有部分转角桩或无转角桩时采用控制点法进行坐标联系测量。根据国家三角点利用GPS在送电线路上两端和中间测量二个以上控制点。终勘定位时可与之联测,联测后根据送电线路转角角度和距离计算出各转角点的坐标。
2、沿转角点测量法
送电线路终勘定位后转角点桩位均在实地定位,坐标联系测量沿送电线路转角点进行,计算出转角点平面坐标。 (三)干扰范围内通讯线的测量
GPS进行干扰范围内通讯线测量与坐标联系测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坐标联系测量依据点是国家等级三角点,干扰范围内通讯线测量依据点是送电线路转角点。以这些转角点为依据点采用闭合导线形式或支点形式进行干扰范围内通讯线测量,测出通讯线转角杆坐标,提供数据或相对位置图以便于进行抗干扰设计计算。
(四)在高山地区进行电力线路终堪时,特别是在高山地区进行交叉跨越测量,在通视特别困难时,GPS就发挥较大优势。如:在交叉跨越不能看见地面点,或者只能看见跨越线的延长线时,GPS配合全站仪进行交叉跨越测量的效率就比传统的测量简单的多。
(五)线路航测控制测量
送电线路航测主要有“先定后测”和“先测后定”两种方法。采用“先定后测”精度高,质量好,但作业强度量大,费用高,现已较少应用,采用“先测后定”工作量小,费用低,但精度也较低。应用GPS进行线路航测作业控制测量同时测定线路转角点坐标,吸取两种方法的优点,为线路应用航测创造了有利条件。
1、外业控制测量
由于GPS测量不受距离长短的影响,也不受通讯条件的限制,这些控制点可以尽量布设在地形平坦,交通方便之处,有利于测量工作开展。测量时劳动强度小、费用低,而成果精度高、质量好。
2、线路转角点测量
GPS进行航外控制测量时应同时进行转角点测量,转角点可以在像片上确定后在实地判别订立,也可在实地订立后转刺到像片上。测量转角点时应同时在距转角点约100m外另设立一个控制点,作为定位时转角点的后视方向。
四、GPS在其它测量中的应用
GPS应用在微波通讯测量中,可将几十公里的联测导线一次性地由国家三角点引测到微波站上,不仅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功效,而且精度高、质量好。还可根据需要进行微波站与站之间联测,为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
GPS在放钻孔与实测水井点等测量中,利用GPS不需要两点相互通视和不受距离长短限制的优点,在没有控制点的条件下,也能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
五、GPS在电力工程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GPS技术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实时差分、无初始化动态(AROF)及实时动态(RTK)技术相继问世,使三维坐标放样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测量中,航测配合GPS外控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应用。工测可以打破传统的先整体后局部,控制网一级级加密的作业方法。GPS和计算机联结在野外实时采集数据,实时成图是测量技术发展的又一前景。
在架空送电线路上,利用RTK技术对转角点一次性坐标放样,并可实测平断面和塔基断面,优化线路,节约投资。 对于测量来说,有了GPS这项新技术,再配合电力行业的其他优势,可增强竞争能力。
关键词:GPS—RTK;地形测量;精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Q1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为进一步验证GPS—RTK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精度情况,本文结合在山西省沁县实施的l:500的地形图测绘任务,通过对比作业方法和精度准确性验证,说明了如果采取适当的测量措施GPS—RTK技术的运用将大大减轻测量作业的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
1、GPS-RTK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测量方法
(一)RTK的基本原理
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项以载波相位观测为基础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它主要利用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其中一台安置在已知坐标点上作为基站,其他作为移动站。在RTK作业模式下,基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移动站。移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而且RTK技术受外界条件限制小,只要满足工作条件,就能快速、高精度地完成定位作业。
(二)RTK的测量方法
实时动态测量是一种差分GPS数据处理方法,这些数据实时地从基准站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流动站。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将通过静态观测求得的WGS-84坐标和地方坐标键入接收机中进行转换,或置人静态观测平差时求取的转换参数,然后在一已知点上架设一台GPS接收机(主机)作为基准站,观测另外l-2个已知点,进行校核以防止参数或者坐标输错,最后再将基准站的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必要的数据输入GPS控制接收机,另设置一台或几台GPS接收机为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的要求,接收机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收该成果。接收后,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将同时存储到接收机中。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用接收机在基准站和流动站接收WGS-84坐标.再利用观测得到的WGS-84坐标和相应的地方坐标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转换,从而求得转换参数。当然,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测区范围较小的情况下。
2、GPS—RTK技术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某测区附近有3个已知高级平面控制点,精度较高,可以在本次测绘工作中利用。依据这3个高等点在测图范围内布设首级控制网,设置E级GPS控制点9个,采用GPS静态观测模式,每个时段测量45 min,数据采样间隔15s。本次观测使用南方灵锐$82型双频GPS接收机(标称静态平面精度3 mm+1 mm/km,RTK平面精度l cm+l ppm,RTK高程精度2 cm+l ppm)3台套。从测区附近已知三等水准点引入高程,采用四等水准精度施测9个GPS控制点的高程值。
测区首级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布完后,就可进行图根控制和碎部测量。将灵锐$82型GPS接收机设为动态观测模式,1台作为基准站,其它2台作为流动站。在视线开阔地架设基准站和发射电台,2台流动站开机与基准站链接,输入首级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参数转换,用一个已知控制点来校正参数,然后就可以进行动态模式的观测了。图根控制和碎部测量可同步进行。在视野开阔、卫星信号强的地方,可直接进行碎部测量,获得地物地貌点的三维坐标;在大范围居民区、树林繁茂等卫星信号弱的地方,可在这些地方找相对开阔、卫星信号强的地方进行图根控制测量,然后依据这些图根点用全站仪观测碎部点。RTK手簿和全站仪数据传人计算机后,用南方CASS7.1成图系统软件进行内业地形图编辑。
3、GPS-RTK技术的精度可靠性分析
(一)可靠性影响因素
(1)GPS系统误差。包括GPS卫星个数、信号、卫星分布和大气质量状况,统称为系统误差。卫星个数和分布影响测量精度,当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有足够的卫星数目,也未必能提高其观测精度,甚至有时很难得到固定解,因此应避开卫星分布不均的时间段进行测量。相关资料研究结果表明,RTK测量的基线长度与卫星的轨道误差和大气状况关系密切。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和对流层的误差受基线长度影响,基线越长,观测值的误差也越大,通过数据计算转换,解算结果的可靠性也越低,RTK的作用半径应控制在10km以内。
(2)RTK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测量精度,也影响成果的可靠性。市场上的RTK品牌很多,质量也有区别,其中影响其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有数据链、无线电类型以及处理软件,
在购置设备时应多参考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反馈信息较好的,故障率低、可靠性高的设备才是
理想的选择。
(3)测量环境是指地形条件、基站和流动站之间的障碍物、电子干扰、多路径效应等环境因素。它对RTK测量精确性影响比较直接,所有的观测数据都直接发送到基准站,因此在观测过程中,观测者必须始终注意这些环境因素,以减少此类误差。
(4)人员操作带来的偶然误差是随机的、不确定的。这种由于操作水平、个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所造成的偶然误差对测量成果的精度好坏起着首要作用。因此,相关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在外业采点、室内数据处理、内业成图的过程中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快速判断、处理的能力。
(5)技术方案的选择。基准站的选择、观测时间的选择、坐标系的选择,都对测量成果的质量起重大影响。例如,基准站的位置选择,应尽量将基准站架设在测区中央且避开障碍物和电子干扰,特别是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塔,以减少基准站接受和发送的数据所受的干扰。进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6)转换参数误差。由于GPS-RTK测量是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的,精度较高;而在实
际的测量工作中,通常需要将大地坐标系与西安坐标系或者是大地坐标系与北京坐标系进行转换,因此存在一个坐标转换的精度问题。常用的有四参数和七参数两种参数转换,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四参数计算简单,方便快捷;七参数求解计算复杂,但是作业范围比较广泛,其精度和成果可靠性也较高。不论选取哪种转换参数,都应多选几组观测结果进行计算分析,避免出现粗差和错误。
4、提高RTK测量成果精确度和可靠性的方法
通过RTK技术在沁县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在提高成果精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总结以下几点:
(1)对于在城市空旷区、山地地形测量等能充分满足RTK接收机数据采集要求的地区,RTK能快速完成碎部测量作业;但在建筑物密集、树林稠密等地区,会使RTK初始化速度大大降低或者出现失锁现象,可以采用RTK施测图根控制点,再利用全站仪测量RTK不能作用的测区。这种GPS RTK+全站仪测量碎部点的方法,能快速完成野外作业,两种作业方法能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最大可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2)在利用RTK技术施测图根控制点时要充分保证RTK高程控制数据的质量。在外业观测时,观测条件要求比碎部点高,注意及时与已知点高程校核,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粗差。
(3)对于不同型号的GPS RTK接收机所标称的精度不可盲目相信,它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技术指标,随着作业环境、时段信号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其值只能作为参考,不可盲目相信。
(4)初始化速度决定着RTK测量的速度,在山区、林区或建筑物密集区,GPS信号受到一定的影响,容易造成失锁想象,需要重新初始化,大大降低了测量的精度和生产效率,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选用初始化能力强、初始化时间短的RTK机型。
(5)利用双基准站法施测控制点,可以提高定位测量精度,确保测量成果的可靠性。在利用双基准站法测量控制点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点间距离应控制在2 km左右,平面精度能达到一级导线的要求,高程精度能达到四等要求;②流动站宜采用三脚架进行对中整平;③点位校正,应选用精度较高的控制点。
(6)基准站应尽量架设在地势较高且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和信号反射物,流动站距离基准站控制在5 km之内为宜。
(7)小面积的地形图测绘宜采用四参数实施,方便快捷;而超过15 km2的范围宜采用七参数实施,测量成果的稳定性较高。
(8)为保证RTK测量的准确性,在地形图测绘作业过程中宜采用如下质量控制:
①已知点检核验证:用RTK测出高精度的控制点进行比较验证RTK测量模式的正常性,发现问题即可改正。②重新测量已测过的控制点:在RTK初始化完成后,首先重测已有的控制点,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地形图的测绘。这样可防止各种校正参数、投影参数等指标的设置失误,提高测图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仪普,地形三维可视化及实时绘制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西南交通大学,2002
关键词 GPS定位技术;煤矿;地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50-02
1 GPS定位技术的简述
1.1 GPS定位技术的定义
GPS定位技术的英文全名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 Global Position System”,其意为“卫星测时测距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系统。
1.2 GPS定位技术的作用
GPS定位技术可以将世界上任何物质准确的定位,便于人们查找,对人类来说这是一场技术的重大革命。
1.3 GPS定位技术在煤矿地地表移动观测中的技术优势
1)容易作业
我们都知道煤矿地区环境复杂、条件差,作业是非常困难的,但是GPS定位技术是在只要满足“电磁波通视”的条件下即可作业。因此,GPS定位技术作业的受限制条件非常少,对环境、气候、工作条件的要求是非常少的。所以在煤矿这样的复杂环境下利用GPS定位技术作业是非常有效的,这也大大提高了矿区工作的安全度。
2)具有高效的测量效率
虽然是在矿区这样复杂的环境下作业,但是由于GPS定位技术一次性可以测量10km半径内的点位测量,因此,在矿区用GPS定位技术将大大降低劳动的强度,使工作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因为在用GPS定位技术测量时减少了挪动的次数,可以在一个地区测量很广的范围,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GPS定位技术具有自动化、集成化的功能
由于GPS定位技术在自动化、集成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因此用它测量可以直接将所需要的坐标测量出来,根本不需要人来帮忙,这样就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坐标转换的次数,同时也在提高作业精度方面也具有很大作用,因此,GPS定位技术完全能够胜任在矿区的观测作业。
4)具有高效的定位功能
矿区的环境条件虽然非常差,但是只要能够保证GPS定位技术的基本作业条件,那么在方圆10km之内,GPS定位技术的平面定位精度、高度可以精确到厘米级别,误差是非常小的,所以,GPS定位技术在矿区工作是能够完全胜任的。
5)仪器是非常容易携带的,所以在矿区工作是非常方便的
6)虽然他的技术非常高,但是在操作方面是非常简单的,人们很容易操作,并在数据处理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2 煤矿地表移动观测的特殊性
1)煤矿地表受到采煤的影响后,安全系数降低,容易发生滑坡、坍塌等危险现象;
2)地形错综复杂,环境条件非常差,能测度很低;
3)矿区一般地形条件很复杂,所以再架仪器方面具有很大难度;
4)由于地形错综复杂,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是观测的结果产生误差;
5)地形复杂,直线展开很困难,所以再观测方面不是很容易,而且能视度也是非常低的;
6)矿区的路非常不好走,携带仪器行走就更显得困难。
3 GPS定位技术在煤矿地表移动观测中的应用
3.1选择合适的坐标
我们在煤矿地区地表移动观测中一定要选好坐标,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好移动位移的相关参数的变化,我们可以使用GPS定位技术,直接测定坐标,然后跟精度高的地表位移坐标作比较,这样确定地表移动位移的相关参数当量,我们切记,不要将直接测得的坐标跟我们用其它的方法测得的坐标直接相互转换,这样会差生很大的误差,而且精确度也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确定地表移动位移的时候,要和精确度高的地表位移作比较,这样测得的结果是误差小、精确度高的。
3.2 基准点和监测点布设要求
我们在矿区要想精确度高就必须将地表移动位移准确测出来,所以基准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基准点的位置选择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基准点离地表移动位移要稍微远点,但是最远点必须在GPS定位技术的观测有效范围之内,这样就会时基准点的选择效果非常好;2)由于矿区的地理条件复杂,所以基准点必须选择一个稳定的地表地区,不能经常改变,这样GPS定位技术的观测结果就能准确的反映出该地区地表移动位移的真实情况,并且还能推测出周围的情况,测量的准确度高,数据可靠;3)我们在矿区选择基准点时,一定不要选在周围有非常高的建筑物,这样就会使观测数据差生误差,精确度降低,所以一定要选择周围建筑物低的周围,以便能够准确的测量;4)我们还必须要设置一个强制的归心标志;5)由于GPS是通过波的形式传播的,所以在基准点的周围一定不能有强电磁的物质,这样就会非常容易影响GPS的波的传播,使检测数据不准确、误差大,因此,像电视机、微波炉、收音机等能够差生波的物体一定不要存在。
我们在矿区区域内设置观测点时不时随便设置的,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这样尽量使接侧的数据准确,能够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便于人们使用,因此在观测区域设置观测点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我们在选点时要选择能够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均匀的点,这样在反映检测区的地表移动位移的特征时,能够很准确的反映出来;二是,监测点也是必须设置归心标志的,这是强制性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三是,我们所选择的监测点必须能够准确的接受到所有的GTPS发出的信号,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出监测区域的地表移动位移情况,而且它的布局要求跟选择基准点是一样的,不是随便选择的。
3.3 数据处理
我们在每次测量结束后,一定要及时的将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不然可能就会差生误差,影响真实的坐标点,而且基线的误差应在10%以内,这样是可以接受的,超出这个范围应该重新测量,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结论
GPS定位技术在矿区具有很大用处,我们一定要很好的使用该技术,这样在矿区作业时,能够安全、高效的工作,劳动的强度也会大大减小,工作效率提上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土地开发;整治测量;
土地开发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在一定地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综合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
土地整治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土地整治测量是开展土地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为土地整治项目测定位置、形状、面积等地籍要素、提供实施土地整治前、后基础图件的重要手段。
1、 土地开发整治测量的目的和任务
土地开发整治包括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等三个阶段。
土地开发整治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涉及挖填土方量的计算,工程设施的布局,输水管道的铺设,田间道路的修筑等。所有这些,就要求对项目区内的地形地貌,权属界线和地类分布进行详细的了解。因此,这一阶段也就对测绘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的测绘工作,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统一的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布设GPS控制网。其次是对项目区的地形地貌进行测绘,以满足规划设计时土方计算的需要;对项目区建筑物、构筑物的测绘,如民房、沟渠等自然物体进行标注,以满足规划设计对电力线和输水管线布局的需要;对项目区地类进行测绘既要数据准确,又要地类划分正确,满足规划设计、新增耕地计算的要求。为了便于测绘 的数字化,在土地整治地形测绘工作中,一般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并通过地理信息化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科学手段获取项目区的地理要素,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第三是对项目区域内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利用现状要详细调查和测绘,提供准确的权属信息,这也是土地整治项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施工阶段,测绘的主要任务是对土地平整方量和面积的计算以及施工放样。土地平整方量的测量一般采用RTK全野外数据采集,将实测地面划分为若干个三角网,建立数字模型(DTM)计算动土方量;面积计算则采用全野外坐标解析法;施工放样则包括三方面:一是工程设施平面位置的放样。二是高程放样。三是项目区范围及工程边坡放样。日常施工中一般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样。
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测绘主要包括:一是对项目工程量完成情况进行验收测量。主要包括土地平整方量、项目区范围、新修道路、堤坎沟渠、输水管道、电力线路、变压器、附属用房等工程量完成情况。二是对土地整治后的现状和质量进行验收测量,严格按照项目规划设计的标准进行验收。例如土地平整度、坡度项目区整治后各地类面积,尤其是新增耕地面积等都要进行认真的核实。竣工验收测量完成后要提交项目竣工图,交有关管理部门进行现场核实验收。
2、 土地整治测量的内容和技术要求
土地整治测量要求统一坐标系为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现以邢台县西黄村镇于家庄村土地开发整治(占补平衡)项目为例,谈一下土地整治项目测量的内容与技术要求。
在该项目测量中,我们首先以国家C级GPS点HEB171、HEB172、HEB179为基准,用中海达V30以静态模式做了六个GPS控制点,作为项目测量的首级控制。分别为E001、E002、E003、E004、E005、E006。
2.1地形测量:利用现有地形图编绘勘测定界图高程点密度达不到要求时,还要进行高程点加密。高程点加密一定要进行实地测绘,并检测周围点的高程。还要检测原地形图上的高程数据。采用GPS―RTK测量高程时,利用碎部点和已知点的高差,再拟合计算碎部点的高程。在测绘地物地貌时,遵守“看不清不绘的原则“,地形图上的划线、符号、注记都要在现场绘制完成。由于该项目区属于山区项目,坡度大约在10°―25°之间,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为1:5000,等高线按2米编绘。
2.2界线测量:利用上年度变更后的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调绘行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基本农田界线、非农业用地范围界线。对原有农田基础设施和项目范围内的地形、地物进行修测和补测。
2.3界址点放样及界址点测量
利用中海达V30型RTK,以坐标法对界址点进行放样测量。观测方式为单基站观测。为保证界址点放样的可靠性及界址点坐标精度,在界址桩放样埋设后,再用解析法进行一下界址点测量。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坐标中误差为±4.5cm,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2.4面积计算和汇总
该项目区总面积47.4861公顷,权属单位为西黄村镇于家庄村、韩家庄村,李家庄村等三个村所有。
面积计算均采用解析坐标法,并独立计算两次进行校核。在计算各权属单位和不同地类面积的基础上,按乡(镇)、村委会为单位,按不同地类进行面积量算汇总。见下表:
项目区土地面积分类表(集体)
西黄村镇
权属单位 耕 地 园 地 草 地 村 庄 农村道路 水利设施 其他土地 合 计
于家庄村 5.3115 32.7529 1.3451 0.2054 0.6356 0.3280 1.2784 41.8569
李家庄村 0.8395 1.5652 0.0021 0.2020 2.6088
韩家庄村 3.0204 3.0204
合 计 6.1510 34.3181 4.3655 0.2054 0.6377 0.3280 1.4804 47.4861
2.5勘测定界图的绘制
邢台县西黄村镇于家庄村土地开发整治(占补平衡)项目勘测定界图比例尺为1:5000,勘测定界图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区范围内界址点、界址线和项目总面积。如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名称注记;地类符号、比例尺、文字注记、数字要素等。
3、 土地整治测量需要提交的技术成果
土地整治测量需要提交以下成果: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检查验收报告、勘测定界图以及观测记录、计算手簿等。
4、 结语
土地整治项目面积大范围广地形复杂且要求精度较高,采用全站仪等传统测量手段进行测量时费时费力,而且有时精度不能保证;采用GPS―RTK定位测量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
参考文献:
[1]《土地勘测定界规程》(TD/T1008-2007)
[2]《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3]《地籍调查规程》(TDT 1001-2012)
[4]《工程测量规范》(GBA20026-93)
关键字:工业与民用建筑;测量成果;场地规划;关联;
1 引言
在建筑学中,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和居住的民用建筑;用于各类工厂施工,组织生产和为了生产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业建筑;最后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建筑。一般情况下,农业建筑主要是存放农业相关物品的库房等,在建筑工程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本文我们将着重研究的就是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到建筑就不得不考虑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然而规划设计的基础又是建筑测量。所以本论文将要研究的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测量成果与场地规划设计的关联。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
2.1 建筑工程测量的用途
建筑工程测量关系到我们的工程质量,如今我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多修筑在地表附近,既包括摩天大楼也包括地下商场。为了更加合理的布局,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工厂效益更加高,在建设前就要先做规划,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地表起伏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整合测量,所以规划设计的基础正是建筑工程测量。
2.2 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和任务
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并成为了土木工程学的基础科目。关于工程测量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以及地表分布并确定地面某个点的精确位置。对于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是分为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执行的。所谓测定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测量工具对建筑地点的具置以及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和整理,而测设就是将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标好的信息转移到真正的实物上并以此作为施工的依据。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分别是设计前的地形测量,建筑中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可见在建筑过程中测量贯穿着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和技术,才可以建设出更高质量的工程。而且由于测量的多程序性质,我们还需在测量中贯穿着“边测量边检验”,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场地规划设计
工业和民用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主力军,对于建设出高质量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前我们都要进行场地规划,对场地中规划进行分析,使建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布,并就此以提高场地利用的科学性,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场地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建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这些都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
场地是一块可以利用的地方,而规划则是对这个地方的事物进行分配和安排以使得产生最和谐的效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最和谐的需求而对一块特定的土地进行人工改造和设计,这就是场地规划。建筑场地规划的内容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工业建筑场地规划和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3.1 工业建筑场地规划
对于工业建筑场地规划主要是对工业建筑物进行建筑前的场地布局。不同的工厂,有其不同的生产物品以及不同的生产环节,它主要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根据城市道路的要求安排厂区的总方位。二是根据生产厂的功能可将厂区分为厂前区、生产区、仓库区,有些厂还需安排生活区。”
在工业建筑中的场地规划应该分清不同区的不同任务,例如“生产区根据工艺流程来安排生产顺序。一般是 原材料检验零配件粗加工零配件细加工装配试车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根据不同生产性质布置各工序工种厂房,有些生产产品可集中在大厂房中,有些需分散布置。”
在工业建筑的场地规划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根据生产工艺利用场地的自然状态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如在藤县陶瓷产业园区中,在场地设计时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等要求下,厂区平面采用台阶式布局,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方量最小,土方挖土由原方案的7235万方减少至5348万方,不但降低了建设成本,且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使利益最大化。在如今若只考虑生产要素进行设计已经是不能满足的,为了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如今的工业建筑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行环境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在规划中注意绿化美化,建设出低污染的优美工业园区,使得人性化的工业建筑环境塑造出工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得工业利益最大化。
3.2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设计是对场地内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进行全面、合理布置。在规划设计时应综合利用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因此在场地规划过程中,更要有准确的现状地形图,以便对场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场地平面布局和进行竖向高程设计,做到明确建筑主次关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地安排场地内各种绿化及设施,使规划区内闹静分开,不同功能分开建筑,交流流畅,减少相互交叉与干扰,使场地布局整体合理、经济,达到在保证建筑群体空间形式及功能完整统一的同时,使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
测量成果是一个区域的综合性数据,只有严格掌控了该区域的自然状况和城市设施情况,才可以保证场地规划可以正确的实施和进行。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分别为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4.1 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测量成果主要是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形结构以及相关需求数据的整合,而场地规划则是利用场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设计,所以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无论是对于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要求满足以下几个个要求:“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四、技术经济合理五、满通运输要求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七、竖向布置合理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场地规划时对场地具置,周围环境以及范围要求进行综合掌握,可以在场地设计中准确且合理地作出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些都需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所以可以说测量结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4.2 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场地规划后,我们需要对场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监理,而监理工作的进行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周围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这种考虑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测量成果。而对场地规划的监理将直接反应到我们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误差性。所以另一方面场地规划也可以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5 结论
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直接关系着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对于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测量和场地规划我们需要十分的注意。测量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在有了准确的测量成果前提下,才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规划成果。而场地规划是需求和谐化的保证,项目没有了场地规划就相当于一个公司没有了预算,实施中将杂乱无,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算的。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它们之间是关联的,并都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工程建筑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既要重视规划前的场地测量,也要重视场地规划,使工程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上堆积尾矿库 勘察 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8.2文献标识码:A
1 勘察的目的、任务
建立尾矿库的目的是保证有足够的库容储存尾矿砂、确保尾矿库的安全正常运行。
尾矿库勘察的主要内容有:1)从地质条件方面论证所选库址的可行性;2)为拟建的构筑物提供设计所需的坝材及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对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提出治理的措施建议;3)对已有尾矿坝坝体进行进行勘查,对坝体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坝体加高的可能性及为闭库设计提供坝体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2 尾矿库勘察阶段及方法
按不同的设计、建设阶段,尾矿库勘察分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和尾矿库正常运行后的勘察。
2.1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主要是建库选址勘察,内容是查明拟建场区的地形地貌和不良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藉以避开抗震不利、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地段。
抗震不利地段主要包括孤立山咀、地震液化、采空塌陷等。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包括活动断层、岩溶塌陷、采空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育地段。库区下游应避开厂矿、村镇、景观、文物、人员集中场所。
工作内容有踏勘、地形测量、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测绘等,藉以查明场区地形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活动断裂,汇水面积,不良地质现象,采矿及矿产赋存情况,库区下游影响范围内的村镇、工矿企业、人文、景点分布情况。
2.2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
主要目的是查明选定库址的地基稳定性、渗透性、压缩性指标及被水淹没后不稳定岩层的分布范围,并提出各项防治措施。主要方法是用钻孔进行勘察。为达到勘察目的,钻孔应沿拟建初级坝位置布设,用以查明坝基的岩土层分布、土层的渗透性,有无软弱层、液化层和岩溶、采空塌陷的分布情况。
此外,对尾矿坝各附属设施包括排洪系统,尾矿输送管道、库水循环管道等部位也应布置一定钻孔,确保基础位于稳定地层中,避免不均匀沉降而造成管道破裂,威胁库体安全。
2.3 尾矿库建成后的工程勘察
目的是为尾矿库稳定分析提供基本参数,提供尾矿库继续加高扩容的设计依据,为闭库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参数。
凡设计坝高大于20米或总库容大于60万方的上游式尾矿库,必须进行稳定分析并宜在下列时间进行:1)坝体堆积至1/2~2/3最终设计坝高时;2)尾矿堆积坝整体外坡比陡于设计值时;3)堆积坝已接近或达到设计最终坝高,拟继续加高坝体时;4)当尾矿库出现不安全症状时;5)尾矿库终了,应进行闭库后的坝体稳定性分析评价。
主要通过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辅以调查、测绘查明影响坝体稳定的因素。钻孔主要沿垂直坝体方向布设。查明堆积坝的土层的组成、分布和密实程度;查明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及高应力状态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查明勘查期间浸润线,渗漏途径。应查明坝体坡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初级坝的构成及结构形式,坝移、破坏、浸润线变化和出漏情况及其它影响尾矿库安全的因素。
3 尾矿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尾矿库勘察中存在的问题,有尾矿库本身的,也有勘察工作中的。
3.1 尾矿库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没有专业的尾矿库施工队伍,尾矿库建设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以前往往由企业自行设计施工,不按规范和无施工标准及必要的监督机制。解决方法:加强尾矿库设计、施工统一管理。建立尾矿库建设改造的专业队伍和资质审批制度。加强库区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2)堆积坝坡度陡不符合设计要求;干滩长度不足;排洪、排水系统损坏,坝体渗水。解决方法:按设计进行放坡;分散放矿,保证尾矿砂合理的沉积次序和干滩长度;修复或重建排水、排洪系统,贴坡反滤处理。3)老尾矿库选址不当,尾矿库位于居民区、工矿企业、文物、景点上游,严重威胁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库区位于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区等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解决方法:闭库、及时清运;搞好地质灾害治理,闭库、清运。4)安全检查存在走过场现象,对真正的隐患未能认真查清。解决方法:提高对尾矿库安全的重视,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尾矿库安全知识的培训,及时发现隐患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2 勘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无上坝的道路,勘察设备无法到达现场进行工作,不利于尾矿库抢险、和监测工作。解决方法:尾矿库设计、施工时预留道路以利于今后的抢险、监测、勘察工作。结合坝坡改造,修复库区道路。 2)尾矿堆积坝主要由尾矿砂堆积而成,结构松散,很难取到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分析。解决方法:利用探坑环刀取样;采用双管单动、专用内置环刀取砂器;建立原位测试数据与物理力学指标的对应关系;预埋取样器、取样盒。3)勘察钻探期间,未按规范使用泥浆、套管护壁,钻孔完成后未及时按规范采用水泥砂浆封孔,造成坝体溃坝。解决方法:合理使用泥浆、套管护壁;钻孔完成后未及时按规范采用水泥砂浆封孔。
4 今后工作的展望
随着国家对尾矿安全及环境保护的重视,涌现了许多尾矿生产、利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尾矿浆干法排放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尾矿再造废水的闭合循环,有效地减少尾矿库沉积的泥浆,增加了安全系数;旋流器分级沉砂脱泥技术使尾矿砂代替建筑河砂成为可能,使尾矿砂在改良土壤、制造彩瓦、行道砖、加气混凝土砌块及土栽培技术等方面拓展了尾矿砂的利用范围,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尾矿砂的治理和利用上也将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凤民.加强科研 保障铀矿大基地建设[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2] 曾文乐,谢国发,姚亦军.江西相山铀矿整装勘查区铀资源远景区块划分与评价[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3] 秦明宽,李子颖,郭庆银,漆富成,潘蔚,欧光习,程纪星,刘祜,张字龙.地浸砂岩型铀矿区域成矿环境与远景区筛选评价技术及应用[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4] 蔡煜琦,朱鹏飞,李晓翠,张明林,张文明,朱晓彤.我国铀矿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大基地建设[A]. 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 2012
一、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㈡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㈢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二、学历、资历要求
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㈡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㈢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㈣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㈤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关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㈠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某一分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㈡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方法技术或新研究领域的能力。
㈢熟悉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省(部)级测绘科技、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㈡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测绘科技、工程项目2项以上。
㈢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2项以上,或主要参加3项以上。
㈣编制或审核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综合技术设计2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4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任务1项以上。
㈤主持完成3项以上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㈥编辑设计或编审过市级以上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㈦年承担完成了3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问题。
㈧主持完成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的安装测试工作1项以上。
㈨主要参加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工作。
㈩参与开发和研制测绘专业信息系统2项以上。
(十一)主持或组织完成2项以上500个生产工日以上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图制图与印刷、地理信息等测绘工程项目。
三、业绩、成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㈡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㈢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以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㈣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2项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㈤在测绘生产技术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有创新,解决了本专业领域科研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编写了相应的技术报告。
四、论文、著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㈡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篇以上。
㈢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㈣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报告或编写的大中型项目技术设计书3篇以上。
五、外语要求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㈣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㈣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关于申报研究员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注:机关公务员身份不能申报)
1.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满五年;
3.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有下列成绩之一:
⑴组织和解决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性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
⑵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三个以上省(部)级三等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