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春天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都以擅长描写大自然而闻名于世。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以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动植物为主,他把对大自然的喜爱、崇尚之情贯穿于诗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充满和谐、欢乐、恬静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继承了华兹华斯的写作风格,其诗记述美国新英格兰乡村生活的自然情趣为主。两位诗人对大自然格外“钟情”,但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大自然 诗人 美丽 荒芜 快乐 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对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影响很大。华兹华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诗篇中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的朴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乐的画面,看作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丽风光就是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他对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爱和崇尚,得到了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回应。弗罗斯特一生中写了大量自然抒情诗,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大自然诗人。二位诗人都坚持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是对纯朴美德的回归。但他们的诗中却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弗罗斯特三分之一的诗,涉及的是对秋天和冬天的描绘,他所记述的新英格兰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风光,和华兹华斯描绘的充满快乐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自然画面的描写
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认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绘。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新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的诗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在那度过。幼小的华兹华斯充分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壮丽山水。在他的诗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样会说话,风和云可以与人交流。
华兹华斯大部分的诗记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万物新生,植物开始生长,花开了,新的枝叶发芽了。白色、粉色和黄色的花儿装饰着春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农民们在天野里播下的种子,鸟儿在欢快得啼鸣,传递着春的信息。春天是一个令人娱跃、奋发向上的季节。华兹华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快乐季节的幸福描写:“溪水流汩汩/雄鸡啼喔喔/小鸟鸣啾啾/明湖闪烁烁/沉睡的绿色田野沐阳光……”在语言清新质朴,意趣盎然的诗句中,人与自然都是快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读弗罗斯特的诗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诗歌里,诗人大量运用了描写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华兹华斯记叙春天和夏天的诗句相比,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描写的冬天、雪以及树林永远在黑暗的笼罩中,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现“自然界的冷漠、残暴及人类的孤独、困惑”(杨金才,2002:142),如描写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凉之地》、《一个老人的冬夜》和《摘苹果之后》。
《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描写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夜色茫茫中观赏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盖,面对苍茫大地,诗人孤身一人,内心孤寂,无法排解。《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实质上想要表达的是诗人荒凉的孤寂的内心世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抚慰人的心灵,使孤独的人不再孤独,但是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美国新英格兰凄凉的冬天画面。人类不仅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安慰,反而变得更加孤独。
二 对大自然的态度
对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诗人受伤的心,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崇尚大自然,甘居乡村,过田园生活。通过与大自然交流,他们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带来的欢乐。华兹华斯称:“(那时)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来生命的归宿。
华兹华斯在经历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与他妹妹罗西重游葳河,写下了著名诗篇《丁 寺》。他听见潺潺作响的山泉,又目睹岸边的危崖陡峭,还有那黑压压的槭树、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园和树林中冉冉升起的团团青烟,不禁发出了由衷感叹:“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过树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灵魂多少次求助于你!”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独而敏感的他,在经历了心灵的创伤后,却仍有着美好童年的回忆,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重新站起来。因此,自然是他“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当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灵受到了创伤,大自然总会给他滋养与抚慰。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都被誉为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唤起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而弗罗斯特的诗,与华兹华斯的诗歌《丁 寺》完全不一样。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惧怕,大自然具有破坏性,令人厌恶,而不是盲目的爱。他的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自然总是被描述成邪恶的产物,是有邪恶的元素构成的,对人类具有掠夺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许被令人吃惊的黑暗设计所控制,他的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诗歌《设计》(Design)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Design)讲的是作者在早晨,发现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首诗重复最多的是这两个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幅画面就像一块坚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满了死亡和枯萎的气息,像巫师做的有毒的汤药的配料一样,已经死去的飞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纸风筝一样。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白色的恐怖气息几乎使人窒息,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诗的最后诗人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刚好落到那样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飞蛾呢?是黑暗的设计吗(Design)?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飞蛾,但实际上,飞蛾象征着人类,蜘蛛象征着冷酷的宇宙。在残酷的宇宙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是软弱的,人类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那只飞蛾一样,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这首诗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无情,深不可测!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电闪、雷鸣等等。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统一。大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每一件物体都有它的特殊价值,它的涵义很广。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诗人喜爱描述的对象。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灵感,他认为“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能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丽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使人们忘记了人间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智慧和知识。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达了大自然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和谐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和睦相处,人们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德。诗中写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写的是一天诗人来到小溪边休憩,听见有百曲千歌的谐唱交响,快乐的思绪涌上心头,在小溪边,他还看到“绕着绿阴下的葱葱樱草/长春花绾出了个个花环/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奥/如吐纳氤氲而觉着心欢”。长春花和樱草在绿荫下和睦相处,它们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欢乐。与祥和快乐的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充满了烦恼和冲突,诗的最后两句写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诗人有足够的理由悲哀,因为人类社会的不幸福和不公,人们应向大自然学习。
根据浪漫主义的特点,大自然不仅美丽,还能给人们提供知识,人们真正的老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厌的奇书,能启发人的智慧,教给人真理。在华兹华斯《转折》(The Tables Turned)一诗中有明显的阐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华兹华斯告诉人们,林间红雀甜蜜的歌声包含着智慧,小画眉的歌声也是不同凡响的,他号召人们都来聆听自然的教导。大自然中有丰饶完美的宝藏,能启发人的智慧。而自然这本书永远读不够的。
再看弗罗斯特的诗,唯一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自然以各种各样的消极、负面形象出现,或者冷酷残忍,或者荒凉漠然,或者潜伏着危险,或者阴险狡诈,根本就无视人类的存在,自然不仅不能抚慰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如《一个老人的冬夜》,诗中“屋顶白雪”是老人的白发,“墙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泪,暗示老人与屋子之间的关系,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老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夜晚他只能与月亮为伴,表达了人与外界的隔阂,强调老人的孤独、绝望和无助。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华兹华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朴素、生动的日常口语,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劳动人民的不幸与质朴,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开创了一种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诗风。弗罗斯特诗歌风格是语言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自然界的冷漠无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时,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四 两位诗人不同自然观的成因
从以上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和分析中,我们看到两位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画面和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这与两位诗人所生活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华兹华斯出生在新英格兰的西北部湖区内,湖区以秀丽的山色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闻名,他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华兹华斯对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敏感。
而弗罗斯特可谓尝尽世间的艰辛困苦,他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就担起生活的重担。婚后不久,第一个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脏病突发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儿子自杀身亡。从他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来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运的无情、未来的无法预测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弗罗斯特诗歌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兰乡村和乡下人为素材,描绘了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两位诗人都对英语语言的诗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作者简介:
一、诗中的形式美
“图像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有趣的呈现,从一出现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诗人会按照诗的内容或描写的对象,把文字排成各种独特的图像,有时是一个串烧:
这首诗,通过诗人精心的排列,成了一个串烧,不仅好看、好玩、形象、直观,亦把自己对成长的理解隐藏在了图像之中:成长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难道不是拥有综合口味的串烧吗?读着这样的诗,你一定会感到图像给你带来的美的感受。
有时,诗歌会像活泼的孩童上下蹦跳,透露着浓浓的情趣:
这首诗来自台湾诗人叶维廉的《水车》,将打水的画面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读着这样的诗歌,我们会有一起一落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水桶,正随着水车在打水,带着满桶的星光与满足,这种美感又怎能用语言来形容呢?
二、诗中的音乐美
诗歌,诗歌,从古至今,诗与歌就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诗和音乐也就成了情迷的朋友。有的诗,它强烈的音乐节奏,比如赵家红的《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这首诗歌,虽然长短不一,但读着它你一定能感受到它内在的节奏,就像是跳动的音符。伴随着这轻快的节奏,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乡下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诗中的想象美
“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想象之闸启动了,立刻就听到了流水的哗哗声。”诗人圣野的这句话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开启了这想象的闸门,流淌的诗歌才会随之而来。请看,台湾诗人杜荣琛的《春天被卖光了》: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朗。//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每天忙碌的东飞飞,/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在诗人眼中,有着尖尖尾翼的燕子是“春天卖布郎”,(这是多么形象又奇特的想象)而春天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被“卖布郎”给“一寸寸”卖光。诗人这种创造性的想象让春天的绚烂与易逝变得立体、生动。我们仿佛就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举着一把大剪刀在一块美丽的大布匹上东剪西剪,由于舍不得,它剪得如此之慢。于是,这块美丽的花布“一寸寸”消失了。“天高任鸟飞”,乘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美好,与诗歌一起飞翔。
四、诗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中最精炼,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天繁星的话,那诗的语言一定是其中最亮的那颗;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园缤纷的话,那诗的语言则是最美的那朵。有时,一个题目就会带来一份美丽。班上有个孩子,四年级时写了一首题为“钓春天”的诗:老鹰/鸽子/蝴蝶/远了/远了/成了蓝天中的蝌蚪。/我们拉着长长的线/钓春天。
这灵动的题目让我们眼前一亮:春天,迟迟未来,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长长的钓竿――风筝线,钓起了春天。把那份期盼与等待都融入了这个“钓”字中,多么精炼,多么传神的表达。
五、诗中的情感美
夜空因为星星而美,草地因为野花而美,大海因为波浪而美,诗歌因为情感而美。请看,圣老的《盲女・阳光》:一个快乐的/盲女/在院子里/晒太阳//盲女说/我看不见阳光/但是我感觉到了/它给的温暖。//
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不是盲女对生活、对命运不公的埋怨,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的小姑娘。阳光给盲女带来了温暖,而盲女则为我们送来了感动。这样的诗歌为我们带来的美感不再只是视觉上的,而且是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得到了美的浸润。再看雪野的《月光》:月光/依靠在门框上/看我/静静地坐着/写作业//那深情的模样/真像母亲//
我的校园是美丽的,
我因它的美丽而骄傲,
我因它的美丽而自豪。
它为我遮风挡雨,
为我铺设一条人生之路,
引领我逐渐长大。
我应珍惜它,
我应保护它,
我要竭尽所能,
为更多的人争取──能够享受它的机会。
我应为它,付出我的所有。
因为我爱它!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二)
灯红和酒绿,和谐的骚动,不属于这里。
在这里并不是相互附着的衍生物。
偏安一隅,或者闹市的一角,
四角的围墙,包裹成另一个世界。
寂寥的路灯亮了。
流动的光芒,微红的暗香,
肆意漂浮在空气中,沸腾读书声。
一片空地,一幢楼影,
辽远牵手巍峨,匍匐着的灵魂,蛰伏着。
多少年后,思想从渺小的身躯破土而出,
成了参天的树木,傲视旷野,仰望苍穹。
而现在,窗外那一片婆娑的叶片,
被光影刺痛,暂时打卷,
为了逃避伤害,更是为了积蓄能量。
三更灯火飘荡,暗夜孕育星光,
只是未到春天,草木不会萌发。
一切的起始和归宿,都和灯红酒绿无关。
在漫长的夜路上,谁在不停地行走,谁才能走向远方。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三)
晨曦中,你像温情慈爱的母亲
对我不停地呼唤
“来吧,宝贝”
于是,我早早地
迫不及待地投入了
你那芬芳四溢的怀抱
阳光下,你的每一寸肌肤
散发着迷人的智慧与活力
把我包围浸润
我像婴儿一样
贪婪地吸吮着
这比乳汁还甜美的甘霖
茁壮成长
不断憧憬明日的参天梦想
夕阳里,你在依依不舍地
送走所有的小天使
轻轻扯开宁静的帐幔
点起一盏盏黄晕灯光
请来晚风、星星、月亮、鸣虫
给辛勤了一天的园丁
演上一段段美妙的协奏曲
描写青春校园的诗歌(四)
凌晨的思绪
陷入纠结的线团中
无路可逃
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浇铸着梦想的梯子
垂柳深处未明鸟错乱的节拍
直抒郁结的惆怅
漫长的苦旅
让我疲惫得如一匹古道上的廋马
我在花丛中搜寻
意象的蓓蕾
石榴树露出了火红的笑容
那些含苞欲放的精灵
正如一双双期待的眼神
我的书桌上杂乱无章
蒙尘的稿纸
如宋朝幽怨的女子
伶仃的歪躺着
失魂落魄的我
需要一只天竺的飞鸟
引领或唤醒
天空布满少女的羞涩
云朵开始典雅的装修
有人说,春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在一花一草中,划下一横一竖;在一蜂一蝶中,点上一点一捺。春是个诗人,将一笔一画的春色写在了一双双急切的眼中,写在了孩子们的心上,写在了那汇聚一团的祈盼上。春天的到来,在人们的心上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春天是独特的,那种由衷的欣悦心情,无论哪个季节,都不能像春天一样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
春天的诗,不像夏天那般热情似火,慷慨激昂;不像秋天那般感叹抒情,酸酸愁愁;也不像冬天那般冰冷生硬,呆板晦暗。春天是如此地惹人欣喜,害羞腼腆、优雅生动、活泼可人,如同一位美丽的淑女,羞涩又生机勃勃。
这位淑女也并不是完美无暇的。她是那样的娇气敏感,小任性的她心情不好的时候,招招手唤来几声响雷,使坏地将满天的白云吓哭,将睡得舒舒服服的小花小草吵醒,然后听着人们的道谢,摸不着头脑。春天就是这样子不讲理,却依然能让人对她生不起气。
早在几千年以前,春天便被个个时代的诗人寓予了美好的象征,为春披上一件又一件的华丽光环。描写春景的古诗密密麻麻的誊写在春的笔记本上,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只增不减,对写春的诗歌乐此不疲。春天的名字,在诗人们的诗集里,在后世的诵读传阅中,被咏成了一部不朽的传说。
春是一首诗,一首永恒千年的散文诗。她早已被铭刻在历史的石碑上,随着时间的洪流,湮没在人们的心上。初一:妖妖微凉
确定了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思路,我的备课工作就正式展开了。课前,我将教室布置成了春天的乐园,黑板上贴着春来秋去的小燕子、清新可爱的扶堤杨柳、被春雷惊醒的河塘青蛙,这一切都是为了向学生传递春的气息。当备课工作进入尾声时,我的心中一阵得意,心中还不时想象着上课时与学生流畅的对话情景……
可是,真正的课堂却让我大失所望。
上课时,学生端坐在布满春天事物的教室里,在我自编自演的“寻春”故事里,他们一脸茫然,春天看似离他们很近,但当真正让学生说出心中的体会时,他们的沉默再次告诉我其实春天离他们很远很远……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传统的情境教学难道不适合低年级诗歌教学么?学生们的想象力到底被什么约束了?我的课堂提问为什么不能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
问题的症结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个星期后,学校说要带学生去春游。是啊,正值春光明媚、满园春色的好时候,春天的一草一木、一树一枝,皆是诗情画意,让人留恋。就在此时,我突然想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其实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广阔的大自然、真实的生活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果我能带着学生真正地去触碰春天、观察春天、寻找春天,学生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春游时,我告诉学生这一次要一起寻找春天,看看春天究竟藏在哪里。班级被分为3个“寻春小组”:第一组小学生负责搜集春天的树叶,准备制成树叶画;第二组小学生负责寻找春天特有的声音;第三组小学生在春游前搜集描写春天的名诗名句,春游时与大家分享。
学生的积极性果然高涨了起来。每一小组都在认真搜集,他们不时地围在我身边向我汇报着他们的新发现,那一刻,我明白了春天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春游的第二天,我再一次亮出了“寻春”的课题,教室里少了花哨的布置,课桌上摆放的仅仅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树叶画和大家春游时的照片。这一节课,一切就交给学生吧。
寻春之旅正式开始,与学生的第一段对话让我有了上好这节课的信心――
“小朋友们,今年的春姑娘来得似乎有些晚,她在哪儿和我们捉迷藏呢?
我们去找一找春天,好不好!”“好!”“看,这是我们昨天春游的照片,你觉得春姑娘可能躲在哪呢?”“春天可能躲在粉嘟嘟的杏花里。”“春天可能躲在叮咚叮咚的小溪里。”“春天可能躲在美丽的小池塘里。”“春天可能躲在害羞的小草里,微笑的花儿里。”“春天可能躲在冒尖的竹笋里。”“你们说得真好!说得老师的心里暖暖的,好像真的有一阵春风拂面而来。你们真棒!”
学生的语言质朴无华,可串联起来总是那么生动自然,乘着学生已经有了创作的灵感,我接着用声音来启发他们:“春姑娘的梦还没有做完呢,她又变成了什么呢?春天总有一些动听的声音响彻在我们的耳旁,快来听听春天的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声响。”“春姑娘是位演奏家,她认识五线谱!”“她的手指轻轻一弹,布谷鸟布谷布谷地鸣着。”“她的手指轻轻一滑,小溪哗啦哗啦地唱着。”“她的手指轻轻一拍,青蛙呱呱呱地叫着。”
春天在学生的语言里显得愈来愈灵动,似乎已经不用我再去补充什么,生硬地再去教学什么,他们的一言一语已经成了一首首美妙的小诗。
课后,学生不仅完成了描写春天的诗歌,更围绕在我的身旁,说还要写一写关于夏、秋、冬的诗歌。生活为学生开启了写作的道路,想象是学生写作的翅膀,这一课让我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
【后记】
在学生的眼中,春天就是这样的纷繁多彩。“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语文新课程目标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活与课堂不应分离。教学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把教学过程与实际生活相互结合,体现“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春天其实是学生可以真实可感的事物,“寻找春天”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张开寻找美的眼睛,摆脱日常语文课堂的束缚,在自由的环境中畅所欲言。美图、美景,自然也能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寻春之旅由此开始,美丽的童诗童趣也由此开始。
同时,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以一问一答的读诗方式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合作与互动,让语文课堂处处显现出灵动。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朗诵诗歌,感受诗歌之美,感受春天之美,寻春的足迹不仅留在这花丛、小溪、河塘里,更留在了学生天真烂漫的心灵里。
寻春之旅,本就像是一场梦境,似乎梦境才是一种极致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学生独有的。融声音、绘画、演唱为一体的课堂教学,就是将学生带入这场属于春姑娘的梦境。诗歌教学再次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学生凭借着对寻春的浓厚兴趣,仔细观察着梦境里的花花草草,诉说着对春天的喜爱。
师幼问好,根据幼儿自带照片(在休息天观察发现春天的秘密)内容与个别孩子及家长简短交流。
二、户外自主游戏
设计意图:
延续上周因为“春游”活动而生成的情境搭建,幼儿能自主搭建并自发模拟爬山、过桥、悬崖等情境,但搭建过程出现器械安全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关注安全搭建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状况随机处理。
活动内容:
“去春游”。
活动准备:
1.双梯、轮胎、条凳、单梯(2个)、垫子等器械。
2.幼儿自带水壶、教师准备大筐及毛巾等。
活动指导:
1.幼儿自主选择器械,自主合作搭建“去春游”主题运动情境。
2.观察并判断幼儿的运动状况,提醒幼儿关注存在安全问题的搭建,并可以根据实际暂停游戏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办法。
3.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场景并背上小书包,大家一起去春游。
4.和幼儿一起整理运动器械,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完成整理任务。
三、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以小组形式展开寻找春天幼儿园里的秘密,是松散的活动,作为运动后的放松活动,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准备,同时,幼儿学习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
活动内容:
寻找春天的秘密。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指导:
1.交代任眨鹤杂山岚椋3~5人一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的秘密并把发现记录下来;要求幼儿在老师看得到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跑远,听到小铃声到老师身边集合。
2.在幼儿活动中,教师注意关注到所有孩子活动情况,并个别交流和指导记录等。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积极与同伴分享。
四、教学活动:仿编诗歌《春天的秘密》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取材于浙江省编教材大班主题“春天里”,读诗歌是一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诗歌点有:展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之美。诗歌中缓缓流淌着的河水,蓝天下展翅飞翔的燕子,小河边随风飘扬的垂柳……组成美不胜收的风景画融入了简洁流畅、手法多变的语词之美。诗歌采用近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春天里万物的生长,如“桃花红着脸、抿着嘴、麦苗使劲地钻……”,同时,又以简洁优美的语词,如“融化、嫩绿、飞翔、绿油油”等描述了春天万物的变化,表达方式符合大班孩子理解水平,能激发孩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应的结构之美。诗歌描写六个场景,以问答形式出现,一问一答、首尾相应,语句是重复的,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味,更为孩子仿编提供空间。正因此本活动以仿编为重点,在已学诗歌基础上,抓住诗歌特点,从幼儿与家人一起春游的照片和在幼儿园寻找到的春天秘密入手,鼓励幼儿分享春天里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为幼儿搭建创编诗歌的支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春天的景色,表达对春天及自然的热爱,从而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二)活动目标
1.感知春天万物的生长变化,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2.大胆表述发现的春天的秘密,尝试仿编诗句。
(三)活动准备:
已经学过诗歌;幼儿和父母春天游玩的照片、小图片、音乐、记录纸等。
(四)活动过程
1.分享与交流:春天的秘密。
教师:春天来了,春天里有许多秘密,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秘密呢?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用类似诗歌中的句子来小结,如幼儿说到油菜花,教师可小结:“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一片,小蜜蜂飞来飞去”。请幼儿发现有哪些好听的词语。
2.回顾诗歌内容:发现循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1)教师带领幼儿复习朗诵诗歌
(2)教师与幼儿一起发现诗歌的特点
请个别幼儿来排,如有排错的情况请其他幼儿纠错。
教师: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发现有哪些句子是一样的,有多次出现?都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
引导幼儿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3.小组学习:尝试仿编诗歌。
教师:谁能够试一试,把刚才我们发现的春天的秘密也编进这首诗歌中?个别幼儿试一试,幼儿个别尝试仿编。
(2)幼儿分组创编并念给同伴听
这首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一样,改变中间的内容就可以编出新的诗歌来,请你们分小组去编一编诗歌吧,可以看看早上的记录本,编好了念给本小组的朋友听一听。
4.集体交流:许多小朋友都编好了诗歌,请你念给大家听一听吧。请个别小朋友展示,并请其他小朋友说说他用了哪些好听的词语。
5.小组展示: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结伴3~5个小朋友一起,围坐一个圆圈,轮流讲述自己编好的诗歌哦。
6.延伸:春天的秘密还有很多,下面我们要去菜园找找春天的秘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我们也会编出优美的诗歌。
五、生态实践活动(户外):
(一)设计意图:
这是我园生态特色活动,幼儿参与管理菜园,不仅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春天的秘密,而且能促进幼儿责任心培养、学习和同伴合作、激发热爱劳动和自然的情感等等。教师提供了适合幼儿的小工具,为劳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幼儿非常喜欢。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和同伴一起耐心地给菜苗施肥、浇水,不怕脏。
2.萌发对菜园中秘密的探究兴趣,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有机肥(羊粪)、小铲子、洒水壶(用可乐瓶自制)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春天到了,菜园里种下的许多菜苗,它们都发出了新芽,现在比前几天又长大了很多,它们需要我们的照顾,你想怎么照顾它们呢?
2.小结并交代任务:今天我们要给菜园的菜苗施肥、浇水,请自己选择任务和工具,当心不要踩到菜苗哦。
3.教师重点指导操作方法,提醒施肥要认真,不要太多,一棵放一勺等;浇水要轻轻地、慢慢地,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发现菜园中春天的秘密。
4.收拾整理好工具回教室。
活动设计亮点
1.内容选择上体现教育和生活的紧密相融。
春天到,万物复苏,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郊游、踏春是当下孩子和家长生活的主旋律及休闲交流的话题,草、树、花、鸟、虫等都可能是孩子探究的对象。半日活动抓住季节和孩子兴趣焦点,选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春天的秘密》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2.环节安排上体现幼儿经验的连续和完整。
本次半日活动以“寻找春天的秘密”为线索展开,并及时顺应孩子的兴趣,延续和保留了因为上周组织的春游活动而引发的搭建主题“去春游”;锻炼后的小组观察活动,为下面的仿编做好经验的铺垫,同时,观察后的记录能让幼儿将形象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幼儿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去菜园的生态实践活动又再次引发孩子对春天秘密探寻的兴趣。这样的安排,使得所有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孩子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连续性得到有效保持。
李克利的诗歌犹如沉甸甸的秋天,饱经四季风雨的洗礼,透出生命成熟的脉搏;又如一片叶子安静地美丽着,温暖中没有青涩。他的诗是沉重的,悄悄滑落枝头,隐入苍茫的大地。
好的诗歌是和世界同步伐的心态,引领、升华超前的意识,感觉和世界保持着距离,更能透过表象来分析这个世界。李克利的诗就有这样的沉重,读着读着一种感动使然,让我经常无故惆怅、快乐、或喜或悲起来。那潺潺如流水的词语像一把梳子,梳理流浪的思绪,安抚迷茫的灵魂。他的诗歌流畅的程度像一首乐曲缓缓播放,干净开阔的视野展现一片蔚蓝。
一、通过迷离的情感写出生命的厚度
“草木葱茏,瓜果飘香/乞巧的女孩穿针走线/葡萄架下偷听情话绵绵/祷告上苍/赐给自己一桩好姻缘//养蚕织布,挑水浇园/生一双儿女,幸福美满/仙女下凡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牵牛也迢迢,织女也皎皎/隔河相望,泪水涟涟//露水渐重,今夜渐凉/我不知银河是湍急还是清浅/守信的喜鹊年年今日搭桥/只可惜相聚的光阴太短/怎样才能替代那无尽的思念”――《七夕》。
诗歌充满对爱情的渴望,期盼的心情是多么强烈。其实幸福很简单,一段姻缘,一处篱笆院,两颗相守的心足矣。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爱情是每个人憧憬的梦想,更表达了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少。生命的厚度更多的时候来自于爱情。
“辣椒和玉米在屋檐下悬挂/门前的流水早已干涸/离开,穿红格子衫的少女/稚嫩的童声唱起乡土歌谣/还没来得及问候落叶一声/就踩着秋风踏入了旅程”……
“许多机遇和我擦肩而过/对于某些细节只剩下回味/波涛汹涌触摸礁石的平静/我已经离开,母亲/路灯会照亮我今后的一生”――《秋天的旅程》。
描述别离的心情,辣椒、玉米、流水,多么温馨的画面,穿格子衬衫的少女才是最揪心的疼痛。若即若离,去不舍,留又不可,多么贴切的描述啊。思念和伤感在流淌,显得非常灵动;而诗一行行地扩散,显然要比泪一滴滴地淌好得多,生动得多。整首诗铺垫,过渡,展开,表达一个游子的游离情怀,厚重大气又不失生活哲理。
正像他自己所说,“母爱照亮了我的人生,为了爱情,为了超越,为了与众不同,为了天地之道。我知道我的人生其实是为爱而存在。只要从爱的视角理解,世界赠与我的不管是苦难还是幸福,我都能欣然接受。”他的话诠释了每个人的生存哲理,让我深深地震撼。
二、通过意象的转换增加语言的质感
诗歌的语言是最简练也是最复杂的,在表达中,往往超越现有的词义去追求表达的无限可能性。在锤炼推敲语言的过程中,杰出的诗人往往能不拘一格,大胆地违反词汇的常用表达方式,而造就词义的变形,让词语像钢铁一样具有可塑性和延展力。李克利的诗通过意象的转换来增加语言质感。他的做法是尽可能找一种常用表达方式的替代品,从而产生新奇感,使语言产生魅力。
“我们牵手走过村庄/走过那些平静祥和的日子/一位朴素的老人缓行在风里/悄然无声里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花期已过/花香还在弥漫/我和你抬头望天/天空湛蓝得让我们绝望/一只剽悍的鹰飞翔在空中/让太阳有了阴影”――《走过》。词意惊奇出新,一个男人的思想密度成就想象的羽翼。这种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的。
“擦肩而过的两个季节/凝视漫天飞舞的雪花/有些兴奋、有些喜悦、有些迷茫、有些惊讶/人们还在说着‘冬天走了,春天来了’的话/春天,这个有些可爱有些调皮的阴谋家/汹涌澎湃的内心滋生出太多的想法”……
“从一个花开的夜晚开始/从朗诵一首抒情诗的停顿开始/从看护一枚鸟蛋、撒播一粒种子开始/从一段音乐、一杯清水、一片绿叶开始/这个有着太多想法的春天开始幸福地流泪”――《春天,有着太多的想法》。
意象让诗歌循序渐进揪住读者的心,表达着被表达的胸臆,拿捏得恰到好处。诗情饱满而丰富,缓缓叙述着一种洒脱、胸有成足的感觉;还有一种自然、流畅干净的味道。对春天的认识和梳理恰到好处,有着历史沧桑的感慨,有着透彻、深邃、犀利的大气,有着众生平等的道德意念。从温暖、纯朴、善良的角度分配了春天,让春天更加人性化、平衡化。我忽然有了一句话,不知能否成为经典:“喜欢文字的人――永远不会死去!”
三、通过象征来表达潜意识加深诗歌的内涵
评论家邓迪思说过,“象征和隐喻是现代诗歌的常用手段。现代社会极其复杂,变得难以解读,不可能简单地下一个定义。因此,只能用这两种手段来展开精神的叙述,表达出现代社会多层次、多角度、多维的空间和意义。如果采用传统的手法去表达,显然会把世界理解得表面化,简单化,而诗歌表达的是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本质。”
“节气是小雪了/我没有看见小雪/节气是大雪了/我没有看见大雪//站在屋檐下,我抬头望天/天空苍茫而平静/北风吹动,阴霾和彤云踏空/我看见白菜的头上顶着雪/我看见麦苗的身上盖着雪/那时候的雪真厚/把一切铺展得洁白”――《与雪有关的节气》。雪在这里象征生活的、干净的本质,是对美好天空的向往。脚步如何行走?要看方向。雪代表纯洁,在这个喧哗的世界里思想是迷茫的,有了雪的洗礼,开始变得明朗。脚步是伤感的堆积,堆积到只能沉默。诗歌的内涵加深了读者对诗歌的认识,更加引导读者细细地咀嚼诗里的苦涩、迷茫、沉淀,最后思索。没有雪,到白菜上覆盖着雪,是思维在行走,通过象征表达思维不可停留,时间不会停留。
“透过枝叶的缝隙/月光洒落一地的碎银/站在逝去的亲人的坟前/泪水感染我们的内心/哦?安静?安静/月光的安静/泪水的安静/侧耳倾听花开的声音/凝目注视飞鸟的影踪/那一声声婴儿的啼哭啊/让全天下母亲的眼神充满了安静”――《安静》。这里的婴儿是母亲的希望,是大地的希望。安静的天空,辽阔的大地,都是母亲的怀抱。诗歌的描写开拓视野,思想空间很大,抒展胸臆到位。泪水揪心呀!活着的灵魂也许死去了,死去的灵魂还活着,这一切都在安静中变换。
“风扬起的旗帜呼啦啦地响/一些水在火炉上咝咝地响/酝酿已久的初雪迫在眉睫/在枯枝败叶的等待中展开旅程/哦?安静?安静/响动的安静/旅行的安静”――《安静》。表达了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天空会亮着一盏灯,使张扬的青春不会迷路。火炉上的水响,风中的旗帜响,很有动感的画面,象征希望在路上,真的安静了吗?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技巧,欲擒故纵的谋略,引导读者深思的手法,这种表达加深了诗歌的魅力和张力。作者把读者牵引着走很多弯路,绕来绕去,最后读者发现上当了,但是心安理得,乐得受骗,还夸你有才气,这就是诗人的成功之处,这种表达必须功底深厚才能操作自如。
一、透析考点,明确考纲要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江苏卷)》关于诗歌鉴赏的陈述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简而言之,就是考查形象、语言、技巧、思想等四个方面。
我对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做了如下统计:形象类,8题;语言类,1题;技巧类,11题;思想类,13题。
由此可见,诗歌鉴赏的考查以形象、技巧、思想情感为主,因此我就以2011年高考题为例从形象、技巧、思想情感等三个方面谈谈审题技巧。
二、化整为零,分步探究问题所指
(一)形象类问题审题
例: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摇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①“沙鸥”这一意象属于意象中的哪一类?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③“沙鸥”这一意象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作者如何描述它的?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诗歌中的形象常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本题考查事物形象。第二步: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沙鸥”与情感的关系。从“客愁新”、“乡国梦”等词语可以看得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再加上尾联前半句“交游落落俱星散”意在表明往日的游人都已四散流落,因此诗人的孤独之感已非常明显。第三步:分析作者对“沙鸥”的感觉。诗人面对“沙鸥”黯然神伤,孤独之感倍增,想必是“沙鸥”的形象刺激了诗人,如果是“沙鸥翔集”,那就是“沙鸥”的群居特点反衬了诗人的孤独,如果是“天地一沙鸥”,则是孤独的“沙鸥”引发了诗人的同感,总之,答衬托是不会错的。
小结:对于意象类题目的审题,首先要明确基本概念,确定考查对象;其次要分析文本,了解意象与整首诗歌的关系;最后要重点研读描写物象的词汇,把握物象的特征。这样,关于物象的意义、情感、作用都会迎刃而解。
(二)技巧类问题审题
例: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摇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抒情方式的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问题:①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哪些?②诗歌首联描写的是什么?③首联所描写的景物呈现什么特点?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常常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谋篇特色等,表达方式包括叙述、议论、抒情等,抒情方式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怀古等。第二步:分析诗句内容,首联中“桃李笑”“田野荒芜”等词语告诉我们这是在写景,因此可以明确,首联的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第三步:分析写景的特色,从修辞的角度看,首联中“桃李笑”“自生愁”显然用的是拟人,同时也有对比,另外,美丽的春色与诗人心中的愁苦形成反差,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田野的荒芜有与诗人心中的愁苦互相映衬,这又是以哀景衬哀情。因此,可以明确本题的答案是: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小结:对于技巧类题目的审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所问的概念属于表达技巧中的哪个部分,这一部分中涉及哪些类型;其次要分析这一技巧在文本中的体现,分析一定要全面,不可遗漏;最后要思考要这一技巧对诗歌主旨表达产生的作用。
(三)思想情感类问题审题
例: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本题考查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解成三个问题:①诗歌中的情感常常通过什么体现出来?②诗中写“渭北”、“江东”有什么用意?③诗中写“春天树”、“日暮云”是为了说明什么?
解答:第一步:明晰考点的特点,明确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可以从诗歌的标题、诗歌的意象、诗歌中的动作、诗歌中的典故和诗歌后的注解等方面入手。标题《春日忆李白》中的“忆”字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肯定是思念友人。第二步:分析诗句的内容,“渭北”与“江东”相隔千里,这必然是诗人与友人的空间距离,这里强调距离之远正是为了强调思念之深。第三步:还要思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用的技巧,而“春天树”与“日暮云”则是这两个地方有代表性的景物,这里指出两地的景物就是在想象诗人与友人相互思念、翘首相望的情景。因此,可以明确本题的答案是: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小结:对思想情感类的题目审题,首先要明确题干中所问的范围,是整首诗还是某一句;其次要找准情感表达的寄托物,或者是落脚点;最后还要思考情感表达时的所用的技巧,这一点千万不能遗漏。
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上,儿童具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就在于教师能否去激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精神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游园不值》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就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课例赏析,谈谈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学校吴丽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评析:古诗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读罢上述教例,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不是吗?春季谈春,见证春天,用古诗来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适合时宜。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足见教者开场艺术之高、之妙。】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昧。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今天吴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评析:好一个自读诗文!虽是自读初读,却已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可见教师点拨艺术之高。在这段教学当中,教者没有充当裁判、教练,而更近似于一位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让他的学生在尽情展示,自由评点,激情赛读,“这边歌来那边舞”,甚至连老师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场”一回,最终引起了学生的挑战。这一片段表面看很热闹,热闹之余,我们不难看出教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充分地读,读出情,读出味,才会帮助学生去品味、欣赏,从而更深地去感悟古诗。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呐,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评析:“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感悟、来体验。上面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古诗后,教者就让学生与文本、诗人直接进行了对话,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悟出了诗人由扫兴到高兴的情感迁移,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俨然已成了诗人,从而真正悟出了古诗的内涵。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评析:“诗言志”“言为心声”,作者写诗肯定是有其目的的,一定是要抒发其某种情怀的。在古诗《游园不值》中,诗人流露出了其前后两种不同的感情,但这样的感情变化教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读和悟去体会的,难怪学生一个个形象地揣摩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因为此刻他们已完全置身于诗中,完全领悟了古诗所蕴涵的感情,完全成为了诗人自己。】
五、品评诗文
师: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生:我喜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这句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不会因为你的吝啬小气而推迟到来的脚步。
生:我也喜欢这句,春天的美景是关不住的,季节的轮换也是谁也挡不住的。
【评析:《语文新课程》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管学生已经领悟了诗情,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古诗句中还是有他的“最爱”,学生的“最爱”也正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昧。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生齐:愿意。
师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齐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它。
生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生回答: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
师: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
生背诵。
【评析:《新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文本资源,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所以,在学完古诗后,教者将学生带进了古诗的王国,让他们尽情地去回味,乃至着迷,达到了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境界。】
七、语文实践
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评析:课将停,意犹存。学生还沉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此时此刻的他们已完全陶醉了,他们不希望课堂的结束,希望仍然停留在这一美好的时刻,让他们尽情地欣赏品味。教者以此为契机,给学生一个再次欣赏的机会――诗歌朗诵会,又一次给学生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体赏析】
一直以来,我们教学古诗的步骤大致为:说诗题、解诗意、设诗境、悟诗情的四段式。今天教者独辟蹊径,以对话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