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食堂标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亲切感;动人;悬念;激励
一、塑造教师亲切感
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关爱之心。教师必须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做朋友。除了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多关爱学生,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他们就会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
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常常在日记中流露出自卑。我就一次次地和他谈心,帮助他认识自己,让他看到自身的优点。课堂上,多关注他,多鼓励他;生活中,多对他问寒问暖。慢慢地,他开朗多了,课堂上举手发言也多了,成绩也提高了。
另外,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把坏心情带进教室,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没有耐心。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噤若寒蝉。教师要有真诚的爱心,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带着微笑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
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那样的话,学生还愿意和教师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自身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迫使学生去做,这样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使学生在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追求知识,自己首先要充满这种情绪,用欢悦的情绪感染学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学生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创设悬念,营造课堂氛围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从而自觉地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四、应用激励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需要老师有效的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下面,笔者就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进行介绍。
一、使用情境,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搭建平台
一些难记的概念、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这方面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间长了就不会形成学习障碍。因此,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需要教师使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障碍。
教学情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以及竞争情境等。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情境的设置。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同时启发学生从情境中使用数学的语言进行问题提炼。注意,情境子设立时不仅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举个例子,在进行“平行线”的授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组幻灯片,其中有铁轨以及泳道的隔栏。然后学生进行启发:这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平行线,大家能说出平行线的条件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灌输数学概念。
二、加强师生互动,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教师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引人入胜,内容丰富多彩,就必须加强师生互动,在一问一答的互动模式中完成教学。比如,在讲《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场:“我们班今天将会来一位主持人,这个主持人大家都认识,而且他的节目深受大家的欢迎。”教师此时可以拿出李咏的照片,学生此时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并且会说出“非常6+1”这个节目,以及里面的“砸金蛋”环节。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导入提问:“如果给大家一个金蛋,那么会砸出什么呢?”学生有的会说是“金花四溅”,有的会说出其他答案。通过这样的新课导入法,学生一定对新课感兴趣。在这个例子中,教师用“知识闯关”代替了传统的“复习导入”模式,让学生的兴趣大增,并在其中发现了乐趣。
三、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讲授一直是传统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课堂缺乏学生的真正参与。课堂应该是活泼生动“满堂灌”,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比如: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其建立的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要创造条件和环境,让整个教学适合学生,此外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培养,其优势是将深入浅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和找出答案。总之,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教学理论,不断的丰富自己,从教学实际和需要出发,将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四、开展探索学习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字、问题的教学,更要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兴趣,让其自主学习。教师要进行行动引导,设计出教学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当学生出现疑问或者是分歧时,要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解疑。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疑激思。比如在探究“四边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进行进行引导和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我们都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之后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四边形,计算后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度。使用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度。这样,经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老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就会很容易。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教会学生如何思辨,学生应该掌握话语权,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不沦为权威观点的附庸。让学生在课堂创新,就需要多想,多讨论。例如,在进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正方体的有多少种展开图进行研究和探索,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课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会受到扼杀。
五、其他方面
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大家熟悉的素材以及和教学有关的生活情境,然后对其加工,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聆听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学习的情趣自然就会被激发。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只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去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此外,在这种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使用启发式的引导、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及开展形象的直观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多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这些生动、直观的例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很大的帮助。
给学生机会,让其自如、流利、完整、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学生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在书写数学符号时一定要规范,当出现不规范的情况时要予以纠正。
结束语: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就需要以过程与方法为目标,使用教学情境,加强师生互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开展探索学习,最后需要教师对教学多反思,在结束一段课程的教学后要进行反思,对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总结,哪里做的好,哪里需要改进。这样,才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肮.实现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1(3).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课标; 效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88-01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硕果累累,文本教学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过分注重课堂形式,追求了语文课堂的热闹,不注意挖掘文本内涵,解读文本空泛化,对语文课定位不准确的现象,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下面,我就结合课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例展示
课例1:有的老师课前不认真研读文本,课堂上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体感知课文,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和掌握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地品味、玩赏、研究文本,不激发学生对文本探究的热情。往往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草草进行一个阅读的过场,便提出一些很宽泛的问题。如: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哪里?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就让学生讨论,发言,最后是学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
课例2:一些教师不在挖掘语文因素上下功夫,而一味地在多媒体运用上动“心思”,在课件制作上追求新花样,以致课堂上到处充斥着精美的图片、好听的音乐,一味地追求多媒体对学生感官的剌激,在课堂教学里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阅读文本。过多的图解文本,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挤占了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削弱了语言文字魅力,使得原本博大精深、充满无穷魅力的汉语言文字变得毫无生气。
课例3:有些语文教师很博学,知识面宽广。课堂上天文、地理、历史、社会、宗教、民俗,什么知识都有,往往由文本中的一点引申开来,从古到今、由中国到国外,洋洋洒洒,侃侃而谈,很有些“百家讲坛”的味道,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化课、综合课。
这些语文课,看起来学生活动很充分,课堂上很热闹,很有“语文味”。其实是违背“课标”要求的,至少反应出对“课标”没有全面地解读。
二、“课标”中的有关规定
“课标”中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①
“课标”也对文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②
三、分析及结论
由此看来,语文课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关键,学生要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课例1:只读一遍课文,学生怎能理解文本,只能是知道个大意,是是糊糊,然后就是“好不好?好在哪里?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由于对文本没有领会,肯定是进行想当然的回答,离文本的本意越来越远。根据文本的某一点,简单的一个“好不好?好在哪里?”或“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还要由浅入深地提问。但是,由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到位,自然就做不到因势利导,也就不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精神世界,老是在一些外在的枝叶部分停留转悠,最后这种解读文本肤浅、空泛的课堂教学也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也就成了空话。
课例2: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收不到什么功效,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阅读画面自然不能代替阅读文字,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运思动笔才是主要的。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读说听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只是语文教学的辅助工具,那种过量的图片、音乐,挤占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干扰了学生正常学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例3:这样的课,学生确实是听得稀奇,听得热闹,可是,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这些宽广的方面,那么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标又怎么完成呢?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但是根据“课标”,具体的文本又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要积累知识、形成能力,进行情感体验。经常那样上课,是误解了“大语文”的“大”,片面地抬高了语文课的地位,没有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不注意教学实效造成的。
总之,加强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师课堂效能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朗读、激思、表情、动作以及音乐美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参与的质量和范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自行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针对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作业等,学生择其一解答,使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鼓励学生质疑。教师的设疑要少而精,设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让学生有更多的探究性发问,产生释疑后的喜悦。要注重学习方式、方法的探索,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宽泛的选择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习的自律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巩固,从而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使良好的学习行为定型化、稳定化。因此,把握“课标”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标”,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扎实、高效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注释:
①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
② 引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部分。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http://baike.省略/view/3568694.htm#sub3568694.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36-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07
一、问题提出
从柏林大学伊始,教学就不再成为教师的中心工作,科研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大学工作重心逐渐向科研转移,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担忧。为改进高校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各高校极力推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使其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北京师范大学自1991年至2012年,由校工会、教务处、人事处共同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下简称“青教赛”)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实践证明,北师大这一专家评课形式参与面广,受益人群多。不仅提高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素养,也引导和鼓励了青年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为教师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对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总体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青教赛”这项赛事从早期单纯的工会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品牌活动之一,进一步发挥其在青年教师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积极影响作用,深入持续地推进赛事改革,是当前“青教赛”工作的重心之一。基本功考核是基于标准的评价,如果没有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评价就会陷入主观人为状态,影响评价的可信度,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成功举办的保证。二十年来,高校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需要对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方法和内容层面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理论依据
1.大学教师专业内涵的启示
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其中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大陆学者林杰博士认为,大学教师的素质应包括教师专业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反思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能力等几方面。从教师角色及教师专业属性分析,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应包括上述内容。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其中专家听课评价表包括十项评价指标:①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②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⑨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④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⑤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⑥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⑦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⑧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⑨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⑩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由此看来,高校教学水平主要受到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组织表达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态度等个体因素影响较大。就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而言,当前大学教师专业一般局限在专业学术领域的知识与研究能力,对于其他领域,诸如教学技能及社会服务等,重视不够。
2.高校学术性研究的反思
教学活动居于大学职能的基础和中心地位,同时,大学教学本质上又是一种学术性活动。在经典的解释中,学术是研究的结果,是高深专门的知识体系。基于这种理解,大学学术就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衡量教师学术的标准就是其学术专著与科研论文总量。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主席博耶等人对学术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学术不仅是指专业的科学研究,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或者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博耶在他的《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一文中提到四种学术: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而大学教师是以博耶所说的四种学术工作为工作内容的群体,教学是他们学术工作的重要方面。教学学术水平不仅是他们的学术生命组成的重要部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这一学术组织的学术水平。如果把教学学术性仅仅定位于高深的专门知识的传播,那就窄化了教学学术的内涵,对教学学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最终又致使教学回归到非学术性活动行列。从更深层次上看,教学学术还意味着教师不断生产知识与应用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教学学术性。
3.“青教赛”专家组建议
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院士在应邀为北京市教育工会举办的北京高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者作品集《站在大学讲台上》一书所作的寄语中写道:“讲课有两个层次,一是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精练,逻辑性和科学性强,表达清晰,书写端正,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时或有幽默、诙谐和趣味;二是讲课有感情,有体会,有惊奇,有赞叹,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如能有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或提出启发性的新问题,那就更好了。”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文科组评委中文系的王向远教授对好的教学有自己的看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有个人(风格)的学术特色,即个人的见解很突出,思想活跃,有激情、有才气,有感染力,能吸引人,但个人观点不可“偏激”,材料运用要恰当;二是学术含量,即勿讲废话,高科研是高教学的保证;三是信息含量,单位时间的高效学习,切忌课堂松弛、松垮,达不到应有的信息度和密度。理科组评委天文系的何香涛教授结合教学实践工作,对好的大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基本概念、原理讲清楚,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以后再深一步地学习;二是课堂气氛诙谐、幽默:三是既是无辅助,全靠讲,一句废话都没有,熟记教材每个字,但又可以不死板,非常生动,非常条理化;四是教师的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达到很高层次;五是工具不重要,而要启发学生思维。评分专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基本功”理解都已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观点。尽管各自表述的方式不同,但基本都提及到内容、方法及个人素质。
三、研究假设
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也是重视教学工作的体现,对于评什么以及如何评价还需进一步阐述。正如冷余生所言,已有的高校教学评价,无论是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社会某些民间机构的大学排名,还是许多高校开展的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从性质上讲,皆属于过程与条件的评价,而不是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有人提议今后的评估内容的选择更应重视教育输出,如学生成长、人才质量、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表现等方面,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也可能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但一所大学的内涵是什么呢?是教师的内涵和修养,是大师的学识和风范,而绝非学生的就业率所能替代的。换句话说,如果把大学毕业生看作是大学生产的“产品”,其外在的质量评估应该依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但作为产品的生产方,高校对其产品质量也应该有一个必要的生产保障措施,那就是教师和教学保障。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职业态度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
从重视教师教学的前提出发,研究制定“青教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相关研究的分析结果来看,大学教学工作应该着重凸现教师的学术能力、教学方法技能及人格魅力,而这些能力归根结蒂还是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从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及个人职业特点形成等方面都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本研究从方法应用、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及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品质四个方面进行指标收集,其中方法应用涉及语言、教态、媒体应用、板书和直观性教学的能力;内容设计涵盖了知识面、学术性、信息量、专业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组织引导涉及目标导向、节奏掌握、师生关系、条理性、启发性和媒体选择;课堂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品质则考虑到教师的亲和、机智、干练、熟练、引导和学习等类型特征。
四、方法过程
借助问卷方式,首先对所要评价的指标进行分层处理,区分教学所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和较高层次的技能,然后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比,最后形成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问卷由北京师范大学校工会组织发放,通过对本校教师和学生抽样调查,共回收教师问卷154份,学生问卷302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相同,各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从已提供的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中分别选出认为最重要的教学能力指标;第二部分是对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中所有指标从非常重要、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四个等级进行评定,四个等级分别赋值4、3、2、1,最后累计每一项指标的得分。
1.指标选择
(1)教师投票结果
如果将每一项能力的六个指标按主次排序的话,在方法应用方面,教师认为优先考查生动直观讲解、语言富有逻辑、语速适中、普通话标准,而媒体应用、肢体语言、仪态仪表和板书则次之;在内容设计方面,教师优先考虑基础要扎实、体系设计严谨、资料丰富,其次是思想性、创新和前沿程度;在组织引导方面,教师认为把目标导向、启发引导、讲解透彻放在优先考虑位置,而课堂节奏控制、师生关系融洽、媒体选择放在次要位置;在个性化品质方面,教师赞同把教学机智、内容熟练、善于营造气氛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而把学习型、引导型和干练型的个性品质放在次要位置。
(2)学生投票结果
在方法应用方面,学生认为优先考查生动直观讲解、语言富有逻辑、语速适中、普通话标准,而媒体应用、肢体语言、仪态仪表和板书则次之;在内容设计方面,学生则优先考查基础扎实、体系严谨和思想性,其次是创新、资料和前沿问题;在组织引导方面,学生则认为目标导向、节奏控制、讲解透彻放在首要位置,启发引导、关系融洽、媒体选择放在次要位置;在个性化品质方面,学生赞同把教学机智、内容熟练、善于营造气氛放在首要位置考虑,而把学习型、引导型和干练型的个性品质放在次要位置。
2.权重赋值
(1)教师赋值结果
根据教师选择结果,对于方法应用、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和个性化品质构成中的24个指标,如果将其分成权重不等的三个等级:即第一等级是得分在500(含)分以上的指标,第二等级是得分在460(含)到500分之间的指标,第三等级是460分以下的指标。位于第一等级的9项指标中,内容设计占四项,组织引导占三项,个性化品质和方法应用各占一项;位于第二等级的10项指标中,个性化品质占四项,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和方法应用各占两项;位于第三等级的5项指标中,方法应用占三项,个性化品质和组织引导各占一项。由此来看,内容设计和组织引导的权重较大,个性化品质次之,而方法应用的权重较小。
(2)学生赋值结果
根据学生选择结果,对于教学方法应用、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和个性化品质构成中的24个指标,如果将其分成权重不等的三个等级:即第一等级是得分在1025(含)以上的指标,第二等级是得分在945(含)到1025分之间的指标,第三等级是945分以下的指标。位于第一个等级的9个指标中,内容设计占四项,组织引导占三项,个性化品质和方法应用各占一项;位于第二个等级的8个指标中,个性化品质占三项,组织引导和方法应用各占两项,内容设计占一项;位于第三个等级的7个指标中,方法应用占三项,个性化品质占两项,内容设计和组织引导各占一项。由此看来,内容设计和组织引导的权重较大,个性化品质次之,而方法应用的权重较小。
五、讨论建议
1.评价指标
根据以上指标选择和权重赋值的结果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方法应用和个性化品质方面意见是一致的,在内容设计和组织引导方面略有不同。在内容设计方面,教师优先考虑基础要扎实、体系设计严谨、资料丰富,其次是思想性、创新和前沿程度;学生则优先考查基础扎实、体系严谨和思想性,其次是创新、资料和前沿问题。当然,教师作为内容设计者,主要是从提供资料的角度来看,尽量要做到占据丰富的资料,但学生从教师对资料的学习和理解出发,希望内容设计有一些新的思想。在组织引导层面,教师认为把目标导向、启发引导、讲解透彻放在优先考虑位置,而课堂节奏控制、师生关系融洽、媒体选择放在次要地位;学生则认为目标导向、节奏控制、讲解透彻放在首要位置,启发引导、关系融洽、媒体选择放在次要位置。分歧最大的是启发引导和节奏控制两个指标,教师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入手,认为启发引导更重要,而学生则从教师讲解入手,希望教师把握课堂节奏,认为教师的讲解比培养学习能力更重要。所以说,尽管教学中信息网络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讲授还是非常看重。总之,在教学方法应用、内容设计、组织引导和个性化品质四个内容的评价指标选择中,师生的观点差异不大,对于指标的层级关系基本认同,越处于次要位置的指标越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重点关注的指标则是较高层次的能力。
2.指标权重
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的权重比较小,而更高层次的能力的权重比较大。从问卷处理结果来看,师生普遍认为基本方法类的知识应该是教师教学必备的,其差异性不大,其权重值小,如板书、媒体应用技能、语言及教态等。对于教师个性风格方面的表现师生认为其重要性处在第二位,如熟练型教师、机智型教师和亲和型教师,其权重应该要大于对于方法应用的考查。师生共同认为教师学术知识及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应该是教师较高层次的能力,在其教学能力考查中应该占据首要位置,其权重比值最大。例如,师生一致认为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首要的条件,从重要性程度来看,排名前五项指标中,师生共同认可的有四项,分别是扎实基础、内容思想性、启发引导和讲解透彻。看来教师教学效果的差异主要源于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组织能力两方面的不同,所以将其放在考评的重要位置是有根据的。但是,通过对“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目的分析和以往比赛(十二届)的评分标准来看,比赛强调基础性和可塑性,教学活动的权重大于教学内容,语言、教态与板书的权重大于总体印象。对于指标权重的赋值,我们尊重大赛组委会的意见,把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查上,缩小教师个性品质及风格方面的权重比值,将教学方法应用的权重比值加大,其中包含了媒体应用能力。从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来看,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做到灵活使用IT工具或多媒体设备,因为一个合格和不合格的大学教师标准,往往是看他们对多媒体的操作是否娴熟。同时出于对高校教学学术性的考虑,增加了教师教学专业知识的评价力度,将内容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权重比值调至相同。
3.评价体系的生成
通过评价指标和权重比较后,将基础性的能力和权重较小的指标重新合并,而将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权重较大的指标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了内容、讲授、媒体和总体印象四个评价维度。根据大赛组委会的要求,将教学教案也作为考查教师能力的一项指标,而其考评指标暂时沿用以往的标准,这样一来,整个评价内容就由五个维度构成。其中教案限定在目标内容和形式手段两方面,权重各占10%;内容评价限定在实践性与学术性和深度与广度两方面,这两方面权重各占15%;讲授评价体现在课堂组织、师生互动、语言与教态三方面,这三方面权重各占10%;媒体评价侧重于设计与运用层面,权重占10%;总体印象评价包括教学风格和应变能力,两方面各占5%。
也有学者为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设计了双主体结构化的评价体系,即评分表共由两个主体和六个模块组成,专家的评价体系分为“讲授、演示、互动”三个模块,学生的评价体系分为“听、看、学”三个模块:专家评价注重教学行动的过程,学生评价更侧重于教学效果。这里先不考虑学生评价模块,从专家的评价模块来看,创作者从教学行为层面分析了教师的具体教学过程,即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单纯的语言讲解、借助媒体工具的展示和教与学双方间的互动策略。这其中有分类的合理性,但难免将整体的教授过程割裂开来,缺乏系统的课堂组织引导,无法准确判断“容易理解”、“形象有趣”、“触动较大”及“富有启发”是教师的哪一种行为在发挥主要作用,只能说这种对应关系有点牵强。另外一点就是,在对讲授、演示、互动各项目进行附值的过程中采用了平均分值法,没有考虑到各教学环节的能力层次要求。当然,这种权重附值和评价的导向有关,如果作为评委或比赛组织者对教学环节的能力要求同等重要,可以采用平均分值法,但这一点是否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效果。现代评价理论关注的是评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程度,如果评价双方各执一词,就很难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即教师教学改进只是一种形式,对其内心的触动不大。
4.两组评分表的比较
前十二届的比赛评分表基本沿用了这样一种思路:即从教案、教学演示和总体印象三个维度评价,分别占总分值的30%、60%和10%;教学演示又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语言与教态、板书(传统板书或电子板书)四个方面评价。如果以60分计算,教学内容占20分,教学活动25分,教学语言与教态9分,板书6分。依据评价内容又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在每一条指标上附上相应不等的分值,如在对板书的评价指标中“文字规范、图表清晰,美观”这一项是3分,而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多样灵活,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这一项是7分。评委们依据这些指标,一边观看比赛,一边打分,先给出每个指标后的得分,再累加给出总分。
这种评分方式从理论上讲科学合理,指标要求很具体,指标权重各有侧重,直接和大赛组织的价值取向相关。但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评委无法在现场依据这样的操作指标逐一评分,时间上不容许这样做,所以在第十三届比赛中对评分表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一些修改,体现操作性、专业性、共识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评分原则。
由于原有评价量表的每个评测指标都标出一个分数,依据每小项得分累加得到选手总分,这样不利于专家在短时间内给出选手分数,故将其评价量表重新进行了修订。新的评分表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最后确定了评价标准、指标及权重。整个评价量表分为教案、内容、讲授、媒体和总体印象,分值比类分别占到20%、30%、30%、10%、10%,教案的评价侧重目标内容和形式手段,内容评价限定在实践性与学术性和深度与广度两方面,讲授评价体现在语言与教态、师生互动、课堂组织三方面,媒体评价侧重于设计与运用层面,总体印象评价包括教学风格和应变能力。每项评价内容都有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以前评价指标不同的是,每个指标后面并没有具体分值,因为这种附值在具体的评价执行过程中是没有可操作性的,显得比较繁琐。普遍的评价方式是累加每项指标的得分,这也显得略复杂一些,最经济的办法是评委直接对达不到目标的行为写上所扣分值,表现好的就不用扣分,最后用总分减去扣分,得到每个选手的分值,这种减法的评分方式更为简洁直观一些,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当然评委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即可以直接给出正分,也可以以负分的形式表示出扣除分数。不管是得分还是扣分,两种记分方式都可以在短时间里计算出总分,适合比赛现场使用(见以下新评分表应用)。
六、实施效果
1.满意度调查结果
通过对收回的23份评委问卷的处理发现,评委对评价指标的设定及权重比较为满意,但是,评委根据现场评分的情况,希望评分表的指标要求可以再做一些简化。23名评委中,首次担任评委的有11位,在以往比赛中担任过评委的有12位。具体问卷结果如下:
2.修改建议
(1)评价指标的修改建议:删除总体印象这一考核指标;建议教案可不在现场评分表中,因为赛场没有时间对照教案内容;语言和教态分开;板书和媒体设计运用分开考查,明确突出板书,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以及教师基本素质。
目标教学,是以单元( 或章节或知识点)为教学单位,以课时目标为导向,以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为形式,以及时反馈矫正为关键环节,以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为桥梁的教学体系。
目标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质的课堂教学体系结构的改革。目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体系,它要求把既定的行为化的教学目标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按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按教学目标评价学生的学业。
目标教学要求教师树立一种偏爱“后进生”的思想,相信后进生是有潜能的,对后进生有积极的期望与要求。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和帮助后进生,要通过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测验及反馈矫正,消除其心理上、学习上的误差,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努力改善他们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品质,不让一个“后进生”掉队,使他们由难学、厌学、弃学、转化为会学、愿学、乐学。
二、目标教学的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贯串这一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树立人人都能学习好的思想。
2.给每个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主导性原则。
目标教学要求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目标导向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按照目标搞好备课,克服盲目性和主观性。
在备课中,教师要按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的要点、重点、难点,确定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中的随意性。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讲授、练习以及测验中的知识性和智能性问题的比例。
2.根据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克服方法的单一性。
目标教学要求根据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强调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针对目标进行检测,克服考核中的波动性。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设置检测题,以保证检测的实效性。
4.根据目标进行提高和补救教学,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要把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测验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并要从不断反馈的信息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施教,进行深化提高和矫正补救。
(三)及时反馈矫正的原则。
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必须通过反馈矫正,形成信息传递的封闭回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贯串这一原则的主要要求是:
1.教师要把及时反馈矫正贯串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任务的需要,善于运用多种反馈矫正的方法。抓好反馈的及时性、矫正的有效性和反馈矫正的同一性,以便及时获得回授信息,调节教与学,使教学流程实现优化控制。
2.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方法、手段,获得反馈信息,确定矫正内容。
学前的信息反馈一般要采取诊断性测验、学情调查表等获取信息;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主要利用观察、提问、讨论、形成性测验、投影练习、课堂达标纪实等方法获取信息;课后信息反馈主要靠作业批改、单元小测验来获取反馈信息。与此同时,教师要分析处理反馈的信息,制定矫正内容,实施矫正,补救教学,保证目标教学的真正有效。
3.教师在实施矫正补救教学时,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和方法,以保证目标教学的最后完成。实施矫正的方法有:
(1)集体矫正。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一般要采用课堂集体矫正的形式。
(2)小组互助。有些目标只是个别学生没有达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来纠正错误。
(3)个别辅导。对于达标确实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特殊的关怀,一定要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以诲人不倦的精神去反复指导。
三、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标教学的基本模式为:目标导入、前测补救、内化指导、反馈矫正、达成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亮标”“达标”“验标”。
1.目标导入。
教师把编制好的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认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达成这些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前测补救。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搞好前提知识、技能的补救教学,即与本节课所学新知识有直接联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内化指导。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精心点拨,学生把听懂、学会的认知目标,同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方面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
4.反馈矫正。
反馈矫正是目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反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取提问、测验、巡视等各种手段,调控目标掌握的程度;矫正就是对未达目标的学生进行及时补救。
一、“目标+兴趣”教学模式提出的原因
新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也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要位置。
许多教师也在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一些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操作复杂,操作起来有困难。
三维目标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思维“活”起来,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
二、“目标+兴趣”教学模式的设想与目标
设想:以素质教育主体观为指导,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为核心,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构建“目标+兴趣”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目标:使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方面得到落实,体育课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学习环境,创造充分发展与展示才能的良好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体质天赋,主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不断提高自主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质。
三、研究内容
1.“目标+兴趣”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
课堂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总目标的出示、引领阶段;二是具体目标各个击破阶段;三是对所有目标的总结、回顾阶段。
“目标+兴趣”的课堂活动,始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围绕目标而进行,由目标开始,以完成目标结束。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目标、探究目标、解决目标、生成目标。
第一阶段: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提出总目标。
紧紧围绕重、难点把原来的针对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大道至简,在目标引领的高效课堂中,追求目标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简洁明了地呈现目标,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导引,未成曲调先有情,还没授课,学生基本掌握了课堂的框架。
第二阶段:各个击破、学生主动探寻答案。
在“目标+兴趣”的第二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兴趣”,要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投入教学中,而不是一讲了之。
第三阶段:目标的总结、回顾,由“点”汇聚成“块”。
在通常的教学中,一节课教师大大小小的问题会提很多,学生难以把握教师的问题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也就难以把握不同问题之间的关联,缺乏整体感、节奏感。而“目标+兴趣”模式是教师把主要的目标连贯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目标一目了然。第三阶段的目的是将“知识点”串并起来,汇成“知识块”,全局把握整节课的内容,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2.实施“目标+兴趣”的活动训练
(1)游戏化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
(2)特长化
根据课堂教学和活动课发现一批体育苗子,通过训练和比赛,培养一批体育尖子生,根据这些体育尖子的特点,分别开设篮球、田径、乒乓球特长班,由有专长的教师定时负责辅导,为体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
(3)全面化
根据学生实际,课题组合理的安排活动内容,为学生的全员参与创造了条件。根据新课标和体育达标的有关规定,活动课中合理安排了一些项目:篮球(运球、传球、投篮)、乒乓球、羽毛球、田径类(4×100米往返跑、50米、跳高、跳远)、达标类(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技巧类(联合器械、单双杠),并且活动内容轮流转,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在活动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总之,在“目标+兴趣”的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以目标引领课堂,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其有效性是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教学过程民主化、科学化、互动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有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大面积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切实抓好备课。
教学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地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
每个教师都明白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但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忽略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忽略结果性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掌握、了解到什么程度,教师本人就模糊不清,必然导致教学的随意性。
(三)有课堂效益意识。
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而且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四)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
有效地落实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为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要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五)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
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习成绩。
二
为了确保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有效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并据此来划分教师在处理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妙趣横生的学习氛围。
语言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和领导才能。在授课时,教师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设问、质疑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他们新的探究活动。这样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就低年级而言,应多安排一些歌曲、游戏、谜语、押韵诗、小对话、小表演等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靠讲大道理、明确学习目的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有趣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添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上,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要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很难像学汉语一样轻松自如地掌握。所以,学生在课堂中要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如何能一上课就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应该采用。但又必须根据课堂上学生的知识反馈和思维活动情况灵活选择教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注意知识的讲授,而且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维进展情况。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打动学生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个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及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对子女教育关心不够,造成学生知识水平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这些现象困扰着每一位任课教师,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应尽自己最大努力探索这样的高效课堂。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师表的影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全班,给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教师要和蔼可亲,发挥情绪的感染力
教师积极地情绪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如果教师板着面孔进课堂,就会使学生感到心理压抑,必然导致教学效率降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绪明朗,学生就会感到可亲可敬,如沐春风,学习积极性也自然会高。为此,教师要把和谐、温馨的气氛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打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沟通师生情感,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重要工具,没有哪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是语言运用的高手,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有 规律 可循的。首先要简明得体,辞通意达,要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不能把本来一句话就能讲透彻的问题,硬用三句话来表达,更不能含糊其辞。其次要条理分明,富有逻辑性,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应围绕主题,融会贯通,而不能语无中心,前后矛盾,散乱无章。 用好你的身教,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如何使学生亲近你、喜欢你,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关键。现在的学生“见识多,知识面广”,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注意知识的及时更新。作为教师应该用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去感化学生;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 艺术 去吸引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来感染学生,用得体的着装和
文明的举止去塑造学生。
三、教学要有情有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但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绪去进行学习,如教师在上课时,要以饱满真挚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地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图片、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交替进行,寓教于乐,创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这都将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教学要难易适度,使学生体验到努力地成效
教师如果所教内容太浅,使学生感到没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就会失去进一步追求新知的情趣。如果所教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度太大,多次努力后仍听不懂,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师所教内容和所提出的要求难易适度。当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学习上的成功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意志的力量,体验到刻苦努力后得到胜利的喜悦,学习情绪和班级气氛也会为之大振。
五、教学管理要民主,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如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如若师生关系紧张,则容易形成消极、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自如的气氛;反之,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等不健康气氛。所以,教学应实行民主管理,创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六、优化学习环境
优美、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旷神怡,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奋发向上,脏乱的环境使学生精力涣散,情绪低沉。所以,为学生提供安静、优雅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强调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数学教学的过程可以说是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均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完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传授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
一、合理运用情境,为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搭建平台
人们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表达情感以及体现价值观等方面,都离不开必要的过程和方法,而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则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实现。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角度上讲,学生在面对抽象的符号、难记的概念、陌生的公式时往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入,尚未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畏惧感。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运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情境实质上就是过程与方法的一个平台和载体,教师通常都是利用这一平台来落实过程和方法的。不同的情境会使学生经历不同的过程,在相同的情境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也都会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有些教师经常会把握课堂上的一些机会,并借此让同学针对某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讲出来,换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审视,从而使学生将整个学习过程中好的方法作为经验积累下来,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有效的情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活思维、掌握方法,进而达到提升自身水平的目的。不仅如此,这也是三维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加以强调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加强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交流,不仅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轻松活跃,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同时还能让每位同学都获得相应的发展。数学的概念、方法和问题等等,虽然可以由某一个人创造出来,但却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接受,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数学成分。换个角度讲,某个人的经验需要与教师和同伴进行交流,进而达到共同建构的目标。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在课堂多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并尽可能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照顾到全体同学。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之间多进行讨论,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一个问题后,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然后由小组成员推选代表对大家探讨的结果进行发言。通过以上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体现出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三、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掌握课堂教学节奏
小学数学与其它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是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特点所决定的。正因如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历以及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经历感性的认知;理性分析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经历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由此可见,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生活更加完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全面,教师应当准确选择教学方法,并尽可能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教学方法带来的不同经历,而且教学质量也必然会有所提高,最为重要的是这有助于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落实。
四、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探索学习,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讲,想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凭借自己不断地探索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主动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为此,学生在课堂上不应一味模仿教师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不要对概念、公式等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探索,并从这一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对两个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然后呈现出一个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境,再让学生想办法找出一个标准的长度分别对这两个物体进行度量。通过上述问题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不断地对问题展开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尺的真正意义,而且还能进一步领悟到标准长度的价值。为此,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任务的本质特征,就能不断推动学生为了找寻任务目标而积极进行探索。这既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又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基本相符。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当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以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核心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运用新课改下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将小学数学课堂从传统的认知性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航.实现小学数学三维目标整合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科学与财富.2011(3).
[2]刘爱彬.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落实三维目标[J].大观周刊.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