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徒合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有这样几位老师:
一位是九江同文中学的谌海清老师,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年轻教师。她给我们带来的是《小狗包弟》。在谌老师讲课之前有4位老师、在她之后还有3位老师选择了《小狗包弟》这篇经典文章。她的课之所以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她对课本解读得特别透彻。她通过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之情,通过“我思念那个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剖析了作者对无力保护亲人(妻子萧珊)而产生的负疚感,并深层思考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谌老师说课时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位是九江一中的王小书老师,他给我们带来的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他独辟蹊径,抓住“记演讲其实是为了记人”这条线索,从文中引用的三段古诗文(《桃花扇》《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箜篌引》)出发,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地分析了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
第三位是九江一中的冷国辉老师,他给我们说的是宋词《望海潮》。他采用对联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思想、表达手法贯穿其中,才华洋溢,情感恣肆。
这几位老师都是九江市重点中学的老师。那么,为什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就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吗?答案是,是的。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数普通中学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层面。难道普通中学的老师们个个对语文教学如此懈怠吗?当然不是!
就我个人的理解,其根本原因是生源素质决定的。以冷国辉老师的《望海潮》为例来分析,相信教过这堂课的普通中学老师都有感受,我们的学生能通过注释自主理解这首词的已经是少数了,更不要提可以和老师直接进行对联对话了。我甚至还大胆揣测,即使在九江一中(九江市最好生源汇集的重点中学),能够进行这种对联对话的应该也不是大多数学生。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似乎显得很无奈,更多的是很无力。自己的聪明才智犹如是重拳打入棉花包,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惰性、倦怠真的就会如影随形了。我想,这可能就是普通中学的教研活动开展逐渐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吧。
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们应该怎么做?在普通中学中,我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把一切都归结于生源太差。不认真备课,“学生这么差,认真备课有什么用”;不认真讲课,“学生这么差,认真不认真他们都不听”;不认真改作业,“学生这么差,反正他们的作业也是抄的,认真不认真改有什么关系呢”。试问,这种态度,很难给学生以信心,学生怎么可能听你的呢?须知“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所以,我认为,普通中学的教师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得有个良好的心态。我们的生源确实比不上重点中学,我们也无需去比。我们应该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学生和昨天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这个学期的学生和上个学期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今年的学生和去年的学生比有没有进步?三年下来,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的想在学校里虚度时光,他们其实也是想学的。
其次,我们应该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和怎么教。从我当老师以来,我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当了十年的老师,这期间,做过班主任,做了母亲,心境改变,心态慢慢平和,这才发现其实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每个学生其实都是想学好的,也是可以教得会的,只是看你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来教。什么意思呢?就好比学生连加法和乘法都没有掌握好,你就教他微积分合适吗?语文也是如此。学生连理解文章大意都有没有理解,你又怎么能奢谈让他根据主旨去写一阕诗词?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普通中学中,语文老师就很好做了呢?我认为不是的。事实上,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更难做,要下的功夫更多。因为重点中学的老师是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学的老师们则要从文本出发,超越文本,还得再回到文本,努力带领学生超越文本。因此在普通中学教好书更不容易。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智商,还得关注学生们的情商。我们要从语文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力争让学生们从语文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存智慧。比如说,学生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课时,我认为不但要让学生对文言字词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说话的技巧得有所掌握。我认为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尽量让我们的学生不要在日后的竞争中远远地落在重点中学的学生后面。如果在学习成绩方面,我们的学生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最起码要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
关键词: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设计 思考
教学思考
笔者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通过“六学”即导学、试学、展学、研学、固学、延学,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力求改变以往统计与概率教学课学生主动参与少、活动少的现象;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新知生长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还给学生,把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思考过程展现于课堂。在“先学、先试、先展,后研、后讲、后练”的理念指导下,着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找准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
这节课是在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内容相对简单。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课标中的理念,认为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必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还有部分教师因受新课程《数学》教科书编排诸多情境的冲击,一到课堂,首先想到的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导入新课,甚至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贯串整堂课,如何制作一个精美、华丽的课件来迎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不去重点考虑本节课的“课眼”,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新知生长点”。如,有的引课是从一张普通的统计表导入,再引出统计数据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这样在素材选择和情景创设上,没有走出教材,没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愿意关注到的事例;有的导入新课后,用课件出示某地降水量的统计图,让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得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它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在哪些情况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一味地告诉学生:“当我们不能用原来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解决这个情况时,我们要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渡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体现尝试教学思想,将课堂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产生、形成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并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在问题引领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数学思考、互动交流、体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真正给学生烙下深深的数学印。
(二)从“教学”走向“学教”,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思维活动
这节课知识点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教师们往往把他当成了一节技能熟练课,在新授也好,应用巩固也好,一直以“制图―读图―分析”这样一个模式贯穿始终,缺乏新意,在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个环节上,牵着学生一步步走入自己预设的环节。笔者认为,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行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模式,也应该完全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设计教学环节尽量板块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这样会留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教学”走向“学教”,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思维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这并不是我们进行统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对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预设“如果你是这个班的××老师,看了这些数据,你会怎样想?”“如果老师要选择播放其中的一部动画片,你觉得应该要放哪一部?”“你对同学们参与体育运动有什么建议。”等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知数据和趋势作出合理预测的能力,渗透统计意识的教育。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不但让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更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学: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出示单式统计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追问:男生中喜欢看《甜心格格》的和喜欢看《火影忍者》的人谁多?多多少?
2.出示单式统计图。
提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追问: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男生女生,谁多?多多少?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为什么这么多同学不能解决呢?
谈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预设1:把两张单式统计图一起呈现。
预设2:把两张图合并成一张图。
设计意图:“导学”环节既可以是问题情境导入,也可以是新知生长点的相关铺垫、准备练习,还可以是对学生自学的检测。本课采用复习导入,通过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呈现与交流,既唤醒了学生原有的对“条形统计图”的认知,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欲望。
(二)试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学习提示,要求把两幅图的内容并成一幅统计图;画一个草图,能表达你的意思就可以了。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涂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65-02
涂鸦是一种不预先构思的图画行为,是人在自然状态下随意涂抹出视觉痕迹的一种自由描画活动。自闭症儿童对涂鸦有着一种特殊的需要,在涂鸦中,他们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观点与内心的情感,在感知、操作、表现中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创造性。
一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意义
1.丰富感知
自闭症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运用涂鸦教学通过儿童的视觉、触觉等信息通道让自闭症儿童不断地恢复整体知觉系统。涂鸦教学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可以极大地吸引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自闭症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所学、有所需、有所愿地接受教师的涂鸦教学。涂鸦教学既可以使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有所提高,也可以让自闭症儿童获得整体感知的丰富性,增添他们生活中的乐趣。
2.认识自我
教师可以根据儿童涂鸦作品的线条类型分析自闭症儿童的性格趋向,如纤弱而胆怯的自闭症儿童通常使用犹豫的线条,而有主见的自闭症儿童则使用强劲有力的线条。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卑、胆怯的心理,然而他们从无意识、无章法的涂鸦到有意识、有线条的涂鸦的过程中学会了把握和控制自我的能力,也学会了主动处理视觉信息和内在理解,建立起了对事物性质、规则和特点的判断系统,促使自闭症儿童可以更主动地表达自己,改善其自卑、胆怯的心理。可以说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涂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相对直观地表达自己。
3.释放情绪
自闭症儿童不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甚至有时会在表达情绪时出现自伤等错误行为。而涂鸦教学是一种没有固定形式的教学模式,不易引起儿童的防卫心理,会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因此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涂鸦教学中释放自己的情绪,减轻心理困扰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内心的平衡,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社会性的培养,也可以降低自闭症儿童某些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
4.培养意志力
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涂鸦过程中不断地增强意志力。最初,儿童涂鸦的目的就在于过程本身,甚至不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只是单痴迷于动作和线条的刺激,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随着线条构成的千姿百态的图形的出现,自闭症儿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察觉到这些图形与他的某些生活经验吻合,这个时候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并能克服一定的干扰进行涂鸦活动。
5.训练精细动作
通过涂鸦教学还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如可以观察儿童的涂鸦作品是没有区别的涂鸦还是控制涂鸦,从此判断自闭症儿童精细动作发展的水平。因为涂鸦的产生源于运动,自闭症儿童通过发现涂鸦运动的痕迹,并且这些痕迹吸引了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自闭症儿童因为发现了运动痕迹才会重复带来痕迹的涂鸦行为。
二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组织形式
1.个体涂鸦教学
个体涂鸦教学是指教师一对一地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导,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小的自闭症儿童或障碍程度较重的自闭症儿童。教师针对自闭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如手部力量、手腕旋转等发育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先让自闭症儿童自由涂鸦,根据儿童的涂鸦作品判断自闭症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以此为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准备,教学目标即可在此基础上制定。
教师根据提前设定的教学计划逐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被迫学习,要让他们觉得是在玩中学习。同时,无论自闭症儿童呈现什么形态的涂鸦,教师都不要批评指责。这样既可以让自闭症儿童体会到乐趣的同时也不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在个体涂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自闭症儿童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需注意丰富并开阔自闭症儿童的感性认识,指导自闭症儿童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因为观察是自闭症儿童认识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儿童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通过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触觉和视知觉来开阔视野,增加他们的自身经验。
2.互动涂鸦教学
互动涂鸦教学时指教师与自闭症儿童及自闭症儿童间通过互动来进行涂鸦教学。一般适用于障碍程度较为严重的自闭症儿童。互动涂鸦主要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他们与老师或自闭症儿童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感以至于自闭症儿童对教师的指令具有更高的服从力。
互动涂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加强外界对自闭症儿童的正向刺激,这种刺激包括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以不断激发自闭症儿童的涂鸦兴趣。这种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可以增进自闭症儿童与教师及自闭症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样,该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家庭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与自闭症儿童的互动涂鸦来建立良好的感情,增加家长与自闭症儿童的亲子互动的机会。
3.团体涂鸦教学
团体涂鸦教学是一种以自闭症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个教师针对多个自闭症儿童的教学模式。在团体涂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在学习生活中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创作兴趣且及时在自闭症儿童注意力分散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看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可及时用语言引导自闭症儿童观察并进行涂鸦等。因为团体涂鸦是多个自闭症儿童在一起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自闭症儿童彼此之间互动,如听音乐涂鸦、做游戏过程中涂鸦等方式来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自闭症儿童愿意学、喜欢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刻观察自闭症儿童的表现,看到有进步的自闭症儿童应及时鼓励、强化,让他们体会到成功感、愉悦感。教师也可以在团体涂鸦教学中通过的比赛形式来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创作兴趣,如比一比谁画得更好。这个过程既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又有利于建立他们的团体合作意识,让自闭症儿童在涂鸦教学过程中与他人建立起竞争意识和分享意识。
三 自闭症儿童涂鸦教学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涂鸦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自闭症儿童较快地投入到涂鸦中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最为重要的。自闭症儿童是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教师要注意调动自闭症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教师要真诚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自闭症儿童的世界,师生关系才会更融洽,从而课堂气氛也会更和谐。
2.设置涂鸦区
在活动室、室外走廊与过道等自闭症儿童随处可见的地方,设置多个涂鸦区,提供蜡笔、颜料、粉笔、喷壶、毛笔、水枪、自制滚筒等;并将生活中的用品作为辅助材料,在纸盒、木板上刷、喷、涂、射、滚,充分感受动作、色彩、线条带来的快乐感觉;或在蛋壳、石头上涂画“宠物蛋”,拼成彩石路。身处这样的环境,自闭症儿童可以自己选择工具进行涂鸦,把自己内心世界最真实的想法通过涂鸦表现出来,从而增加我们了解他们的途径。
3.设置作品展示区
可以把好的作品摆在室内或特定的摆设区,供自闭症儿童观赏。有的作品,如彩石可拼成彩石路,蛋壳可当成特殊的礼物送给家人,五彩泡沫可悬挂于活动室的天花板上、墙柱上。而有的作品,如纸盒喷画、宠物蛋等则可直接摆放在涂鸦区。
自闭症儿童的涂鸦作品可能会与我们主题内容相去甚远,有些甚至是一些凌乱的线条,但是我们不能抹杀这些珍贵的原创作品,涂鸦期是自闭症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我们要尊重自闭症儿童的涂鸦,重视并鼓励自闭症儿童从事各种涂鸦活动,使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养成独立创造、勇于表达自我的习惯。
太极拳作为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运动项目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太极拳非常注重对于体质的锻炼与良好心性的培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当前我国大力普及的体育健身项目之一,并且太极拳的教学已经深入到了各大院校中,其中普通高校主要学习的是简化的太极拳,既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们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然而对于当前高校中的90后群体而言,太极拳的教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针对于此,该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在高校的太极拳教学上提供理论借鉴。
1 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开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1 太极拳教学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
太极拳能够使人的多处关节肌肉骨骼等得到充分锻炼,从而能够达到舒筋活络、流通气血的作用。由于太极拳对于练习者的脊柱姿势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练习者脊柱必须要挺直,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且脊柱所有关节都处于稳定的状态,太极拳的运动主旨就是躯干带动四肢、腰作为人整个身体的主宰应当首先得到放松,从而能够使全身得到放松的目的。通过调研发现,太极拳练习者的骨质疏松率要远比常人低,同时脊柱情况良好,都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有助于身体关节得到充分锻炼,从而达到延缓关节衰老的保健功效。大学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身心压力,保持身体的活力,增强骨骼与关节的灵活度,避免关节炎症的发生,最终实现强身健体、提升体质的目的。
1.2 太极拳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健全心理素养的培育
由于太极拳极为注重内外兼修与神形合一,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学习不仅重视身体的锻炼,同时还注重对于内心的修养。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做到体松心静,呼吸吐纳,进退自如,自然而然,从而能够深切体会到自我调节与放松的愉悦感,对于个人心境的调节具有显著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的练习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生活及学习上的压力,培养良好的情操,达到心灵净化的作用。
2 普通高校有效开展太极拳教学的途径
太极拳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由于太极拳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别,特别是对于90后的大学生,他们有其明显的个性差异,对于太极拳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认知,因此,在高校的太极拳教学上理应充分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具体措施如下。
2.1 就教学活动开展而言,力求适度科学
高校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将动作的分解练习同完整练习紧密结合,这是由于太极拳中的部分动作相对复杂,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对于连贯性的动作要通过分解的方式予以练习,并且由教师亲自示范向学生逐一讲解动作的要领,如在“右野马分鬃”动作的学习上,可以先将其分解为四个单元动作即:左脚左撇、上体左转丁部抱手以及上体右转上步、弓步分手等,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之下学生进行学习,先分解学习,再组合学习,从而克服在复杂动作方面学习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学习速度上的协调,这是因为太极拳动作要旨力求柔缓,因此在动作节奏上就要适当放慢。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学生放松紧张与压力,达到一种轻松的体验状态。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绕口令或是音乐指导的方式融合于太极拳的学习中,既能够放松学生心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乐感。
2.2 就教学原则而言,循序渐进
高校中太极拳的教学应当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所有课程学习上所应当遵守的教学规律。在太极拳的教学初始阶段,在学习内容上主要是基本功的练习,如手挥琵琶、起势收势等基本内容,并且初始阶段的基本功练习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有充分打好基础才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伴随着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提升,在基本功的基础上就要学习一些难度相对复杂的套路动作,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上不能够仅仅以年龄段为界线,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水平作为参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因材施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原则不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够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
2.3 就教学手段而言,凸显直观效果
太极拳的教学不同于普通体育课程的教学,太极拳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具有其特殊性,作为注重动作技能教学的课程,太极拳的教学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示范教学的传统模式,同时还有必要借助于教学辅助工具的力量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元化,目的就是实现太极拳教学模式的直观化。在动作教学上,示范分解教学必不可缺,同时教师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与特点等应当纳入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另外,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逐渐应用到了教育教学的不同课程中,太极拳的教学同样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通过教学视频、图片等课件更为形象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由最初的感性化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感性体验环节使学生充分感知到太极拳的柔美,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实际的动作分解教学相结合通过对比发现太极拳动作要领,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几何;方法策略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趣味性极强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活跃思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相关的几何图形知识。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一位农民伯伯承包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他可以轻松计算出承包土地的面积。第二年,这位农民伯伯承包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他想知道这块土地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想办法帮他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此时运用教学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拼凑形成长方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从情境中引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和探究,达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标。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解相关知识点,培养自我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相关的探究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点时,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相关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看、心想、手算,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所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扎实,并且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步骤,经历了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探索,不仅掌握了知识点的相关推理过程,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几何图形还不能掌握。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学,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长期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点进行简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彻底理解相关内容
动手实践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于几何图形的感知和探索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在相关的教学工具中拿出其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彻底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深化和记忆此类问题,使学生今后遇到相关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
五、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知识和考试,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框架基本都是三角形,而不用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思考生活中运用了哪些几何知识,进一步理解几何知识的内涵,同时,学生也可以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让学生理解知识可以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几何图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是其学习过程中一项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真学习并积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途径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伴随着每个少年成长,“立德树人”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但长期以来以学习成绩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衡量标准,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从而导致:其一,学生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养成教育的部分缺失,大学要重补中小学的养成教育,本应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民族精神没有得到好的传承;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层面上流于形式或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考量或考核标准单一和指标体系不完善;其三,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系统。
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该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是重中之重。而我国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道德观的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原因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了解。例如我国如今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概念,不仅是执政党提出的概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制度、道德、自然等的理解,很多大学生对此缺乏认识。第二,大学生对于传统美德缺乏继承。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但是如今很多大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例如传统的孝道、师道等不受学生重视,学生反而宣传个人主义,这与我国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第三,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有些大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精神是违背的,所以弃之如撇履。
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通过调研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历史原因。我国近代受了百年屈辱,由于这一阶段的存在,而大学生认为百年屈辱的产生是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不如西方现代化文化。第二,的“除四旧”活动否认了传统文化,使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存在断层,使人们头脑中认为传统文化无用,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第三,西方文化的冲击。全球化脚步加快,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并不断的渗透和侵袭,使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认同西方价值观而否定我国传统文化。第四,网络快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类已经离不开网络,这就导致传统文化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第五,我国现行教育体系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于是无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应该在大学思想教育中加入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带有道德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正确的提高,对于三观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应该从多方面共同入手,使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
第一,营造大学生生活、成长的健康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我国大学越来越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各种思潮、热点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于是健康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那么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的了解传统文化,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多引用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用介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纪录片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应该增加传统知识占试卷中的比重。
第二,合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成长、道德修养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因素。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通讯手段与父母进行联系,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和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给学生。
第三,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指导。校园文化对于高校内学生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在校园中多开始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社团等文化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也可以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让传统文化更好的起到立德的作用。
第四,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由正确的方式并能够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道德、文化和思想政治等多方面软实力也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开始专门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来教导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产生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在特定的节日,例如清明、重阳等中国传统节日与城市传统文化、抗战文化相结合,达到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五,通过建设高校的制度来保障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应由制度对其进行保障,使其能够得到学校的支持,从而开展的顺利、健康、有序。
第六,加强对辅导员老师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让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高校辅导员老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才能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从而无缝的教育给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晓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高教学刊,2015(08).
[2]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中国报业,2013(07).
作者简介:
高光琪(1977―),男,硕士,讲师,河北地质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标志设计;龙纹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特定、明确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来表示事物,不仅起单纯指示事物存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具体可见的图形来表达一种抽象的精神内容。标志传达信息的功能很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超过语言文字,因此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传统图案在我国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图案纹样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传统图案中龙纹是典型代表,龙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龙纹形象从萌生到定型、其演变与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的漫长时期,并在各个历史阶段体现出风格各异的造型特点。在标志设计中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中国传统龙纹为设计元素的龙纹标志,其中不乏一些代表中国形象,由国家政府部门推出的一些大型活动标志,同时龙纹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活动中,以龙纹为标志的企业比比皆是。这些龙纹标志既是对传统龙纹图形和龙文化的传承,又在标志设计中创造性的融合了现代元素,赋予龙文化新的精神寓意。
一、龙纹“形”的提取和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这里所谈到对“形”的借鉴,是指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以传统龙纹图案作为标志设计的核心元素,运用截取、抽象、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或者借用传统龙纹图案的构成形式进行创作。
首先,传统龙纹“形”的变异强化。传统龙纹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经过多次对龙纹形象的取舍变化,但其中大多数传统龙纹图像都结构复杂,形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应该加以提炼、概括、醒目强化,因为标志是凝练过后而形成的符号,尤其在当前,现代标志在不同文化状态下的人们之间传播的时候,人们之间的文化沟通是必要的。一些心理试验表明,简单轮廓的画面可能具有跨文化直接认知的价值,标志的简洁造型有可能向不同文化圈的人们造成第一轮信息冲击波。
其次,传统龙纹“形”的组合利用。传统龙纹“形”的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刻内涵,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生事物,传统龙纹所具有的含义无法代表和满足今天标志设计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在龙纹“形”的应用过程中,龙纹形象往往与现代元素组合,把传统文化寓意与现代设计意念结合在一起。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如图1),标志的图像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标志中龙纹“形”的提取把传统造型复杂的龙纹简化抽象变化为弧线形,完全没有对细部的刻画;另外,直接单纯使用传统龙纹的造型很难全面表现出标志设计要求的思想内涵,所以标志借用龙的外形与圆月联系在一起,又与脚印组合,表达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型上,对原型不断创新和挖掘。就龙纹而言,将传统龙纹与现代标志设计相结合,关键是要从传统龙纹图像中寻找现代标志设计的可能性。其创意是以传统龙纹的造型元素为基础,运用创意性思维规律及图形构成的形式规律变化,重新整合而成新图形,构成一种传龙纹与现代生活的默契关系。取其“形”当然也不是对龙纹图像的简单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龙纹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龙纹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用以表达现代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重构传统图形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也不是相互拼凑,而是在理性和智慧的层面上对现代视觉设计的精心把握与营造,是在追求视觉语言的联想性、象征性。
二、龙纹“意”的沿用与延伸
“意”,《说文解字》中解释:“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在汉语中“意”—词的运用广泛与独特形成了一个系统,从设计艺术的角度说,传统意义上人们把设计的内涵、设计的思想概括为“意”。大多数中国传统图形的“形”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是分不开的,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而内在涵义是外在形态的本质内容。传统图形的象征和寓意是极具中国味道的产物,人类最初的图形既是写实的又是寓意的,象征是为了用简单的图形来表达复杂事物的观念,借助有关物象来表此意味,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有其特殊的精神或情感特征。
中国的传统龙纹是中国各民族观念意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各民族精神追求的体现。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标志和象征的集中了众多动物特点:龙角、牛头、蟒身、鱼鳞、鹰爪。龙纹在各历史时期都有这背景厚重的历史原因,也承载着被赋予的特定的意义,其象征意义在各历史时期也不尽相同,均有着客观的具体的文化涵义。进入现代社会后,龙的形象以及寓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龙对于人们不在是威慑和禁忌,人们按照中华民族新的理想愿望,审美情趣、艺术想象、艺术夸张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有龙的艺术形象不再是多元化象征,而是一元化内涵,唯一象征中华民族。龙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融合、发展历史,显示了中华民族血肉相连的整体性、凝聚性和团结友爱,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愿望。
关键词:传统师徒制;烹饪;现代化教学;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58-02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教育思想观念的逐渐转变,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烹饪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烹饪教学与其他职业技能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它注重技巧上的教学,更注重理念上的传授,只有真正做到细致、用心、技巧精炼,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烹饪者,也正因如此,在烹饪教学中,现代化的班级授课方式不能彻底的代替传统的师徒制教学。
一、传统师徒制教学及其优缺点
师徒制作为一种教学授课的形式,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之久。其主要教学形式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技能和理念可以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够更好、更快地学会相应的技能,并顺利地开展工作。经过不断的发展,师徒制在我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理念,师徒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比寻常的师生更加亲密。
师徒制能够传承千年主要是因为这项制度有着其他教学模式难以取代的优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传统师徒制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没有过高的要求,虽然教师通常会对一个学生的资质进行品评,但是这并不是招收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在师徒制教学方法之下,即使文化理论知识的水平没有达到要求,也同样有机会结束高水平的技艺教育。可见,传统师徒制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与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都可以为那些理论知识掌握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其二,师徒制度传承历史悠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技艺得以发展和传承,往往会比普通的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而且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多比较亲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接触更为频繁。只要学生愿意多下功夫、勤学苦练,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技巧和方法,了解烹饪过程中的精妙。烹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国的地域广泛,菜系多样,烹饪技巧更是繁杂多样,经过不断的发展,虽然人们已经将烹饪技术和技巧总结为简单的理论,但是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都会影响食物的味道、口感、卖相,因此仅仅有理论显然是不足够的,烹饪学习者必须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理论知识与烹饪实践的相互结合,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自身的烹饪技艺和水平。
但是从辨证的角度分析,师徒制度虽然传承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该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尤其在现代化教学制度以及教学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问题被不断的放大和突出。首先,从当前的高职烹饪教学现状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进入烹饪专业,学习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在传统师徒制度下,一个经验丰富的名师并不会进行大范围的授课,因此只有很少的学生可以获得“名师徒弟”的席位,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会出现一些恶性竞争的问题,这与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对人才品格的要求背道而驰。其次,在传统师徒制的教育方式下,徒弟通常需要绝对的服从师傅的理念,这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烹饪技巧的精髓,但是这种服从的观念会让学生很难进行自身独特的创造和创新,烹饪技艺也就很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可见,传统师徒制本身是一种利弊共存的教学方法,想要实现师徒制的长远发展,不断提高烹饪教学的水平,就一定要扬长避短,对传统师徒制进行合理的扬弃。
二、烹饪教学中有效应用传统师徒制的具体措施
首先,传统师徒制在现代化烹饪教学制度中的延续应用首先要突出解决高职技术学校存在的名师力量不足、学生之间竞争激烈的问题。为此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创新授课形式,尽量为每一个同学都提供相应的从师学习的机会。在传统的师徒教学过程中,师徒制大多为一对一的模式。而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老师的数量过少,通常一个专业只有7~8位的师傅,而每个专业的学生大约有50~60人左右,所以,每个老师基本要同时带领至少五名以上的学生。目前,很多高职学校都已经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尝试性的努力。比较常用的方式包括三种类型,一种由校方牵头,与各大酒店进行合作,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偏好自主地选定一名师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与师傅共同学习,也可以通过自己在酒店中的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虽然薪资不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实打实的学习到实际的烹饪技巧,这也可以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一种是由学生自发跟随师傅进行实践学习,这通常会耗费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这种模式的师徒学习比较辛苦,但是学习效果良好,目前,已经有学校意识到了这种方式的优越性,因此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资金补贴。还有一种目前比较普遍的方式,就是首先利用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然后组织学生烹饪技术考核与竞赛,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跟从名师进行考核。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较大,为了避免恶性竞争的问题,考核过程一定要确保公开、公正、透明。
其次,在现代师徒制中,师傅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师徒制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师傅所掌握的烹饪技巧,更重要的师傅的品格和言行,只有品德高尚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因此,学校在聘请烹饪教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将名气、技艺作为招聘标准,只有兼具优秀的道德和高超的烹饪技巧,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傅。在传统的师徒制发展过程中,很多人会有“教会学生、饿死师傅”的想法,因此,很多师傅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所保留。师傅不能全心全意的进行教学,因此很多学生对烹饪技能的掌握十分片面,直接造成可其烹饪技能的缺失。在现代化的师徒模式之下,烹饪教师应该逐渐转变这种观念,意识到师徒制教学对于传承中华饮食文明的重要意义,注重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生硬技术的传授。此外,很多烹饪师傅虽然技艺高超,但是不擅长于言语表达,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因此会出现“不愿带”的心理,学生也因此产生“不愿跟”的心理,容易失去良好的学习机会。在现代化的师徒管理制度下,师傅应该转变自己的这种思想,多带领学生参加烹饪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烹饪技能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烹饪技能上的帮助与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师傅的行为与语言也会向土地传达出烹饪技艺的价值观和基本理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会技能,更能学生一种精神,了解到文明的传承。因此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转变自身的思想。徒弟也要做到多问、多学、多做。对师傅一定要做到以礼相待,不了解的问题也要仔细的询问,切不可得过且过,只有对每一种技术进行反复的钻研才能体现出对师傅教学的尊重,对烹饪技艺的尊重。
此外,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下,师傅和学生的接触比较频繁,不仅可以利用正常的教学时间授课,也可以进行私下授课。因此师徒双方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师傅不仅要传授技艺,也要多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使其意识到一名优秀烹饪者的责任,树立起一种自豪和热爱的情感。而学生也要虚心听从师傅的指导,做到尊师重道。但是在听从指导的过程中,学生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创新出新的烹饪技巧,提升烹饪的水平,更好的传承我国的烹饪事业。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中通过对现代化烹饪教学中师徒制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师徒制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同时在这种授课体系下,师傅的技艺和品德都通过行动传授给了徒弟,可见这种教育模式与国家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理念十分符合。为此,相关教学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出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改良传统师徒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以不断提高我国的烹饪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磊.关于烹饪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创新思考[J].企业导报,2011,(08).
[2]陈衡.我国烹饪教学的现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
[3]欧阳斐.师徒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4]李通国,李贤正,杨金石,郑雁.师徒制在高职教学中的现代运用[J].科技信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