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原则范文

教学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原则

第1篇:教学原则范文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有法而无定法。"虽然以上原则教学工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时代的变移,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更新,为了使数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素质教学和时代的需要,我认为现在数学教育除了上述原则外还要努力执行以下原则。

一、重视过程教学原则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数学知识,忽视知识结论所产生的思维过程的教学。把学习变成反复认识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数学知识。按这些知识要经历一个在已知基础上掌握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很难在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我们只有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研究、探索的路子去思维,学生才会在"过程"中理解和消化知识。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唯物辩证法讲"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所教效果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以前我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如果学生不愿参与,我们教得再好也是一种低能儿。

三、要培养学生思维训练原则

认真培养思维训练,即使时展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数学教学自身的需要。数学是高度的抽象和逻辑的严谨性为特征的封闭的演体系。人们获取或发展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在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有序、适度、得法,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从而是学生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和判断性等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应激发学生的动机原则

数学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时渗透、交织,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动机属非智力因素,它是驱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内部动力。如有强烈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形成迫切的学习愿望,就能促使自己去克服困难并积极主动地学习,就能真正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现象。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着眼于教师为中心。学生一切得服从教师。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真正得到激励和强化。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只有我们把自己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是有句名言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多年来教学最失败的一点缺陷就是没有对学生兴趣动机的激发。

第2篇:教学原则范文

(一)体育教学目标从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向综合教学目标转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术,已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能力。又要培养体育情感,发展个性才能,打好终身体育锻炼、良好卫生习惯的基础和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毅顽强、竞争进取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心理素质。新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坚持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一方面指向人格的整体教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体育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将来能为国家健康地工作打基础,我们眼下的学生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的发展目标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甚至若干年后才能成为现实。所以,体育教学不仅有眼前的效果,还有长远的效果,而长远的效果对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中小学体育教学都是帮助学生完成全部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终身体育的思想进入学校。要使学生成为终身体育的锻炼者,最根本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高质量轻负荷方向发展。

现在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大运动负荷、出力大、流大汗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小学生不喜欢运动负荷过大,和比较难学的体育技能技术,而希望高雅轻松,简单实效的体育运动方式。因此,高质量轻负荷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四)体育教学是师生复杂的双边活动。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在行为、态度、情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产生能动的相互影响,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体育乐趣的体验,从而持之以恒。

(五)体育教学成绩的相对性。

按教育测量的观点,一次体育技能技术的测验对学生的真实水平来说,仅仅是一次抽样。体育成绩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心理、环境条件下学生真实水平的一个方面。全面地看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应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身体的健康和非智力因素是否都得到了发展。

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地按规律办事,实现科学化必须构建以下新的教学原则体系来适应体育教学的改革:

(附图{图})

这个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由体育教学目的和规律引伸出来的,每条原则都有针对性,贯彻实施这些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能起到调节、控制、指导作用。

一、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统一的原则,要求体育教师全面正确地规划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任务并使其具体化,其中包括原先的“身体全面发展原则”的要求及指向人格的教养目标。依据这一原则所规划的体育教学的教养和教育目标是检查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

二、终身体育和发展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要使学生获得快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体育教学的知识传递形式,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要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

三、高质量轻负荷的原则。

高质量轻负荷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健身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调节到最佳状态的体育运动方式使学生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使学生既发展身心,又掌握体育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四、师生双向积极性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它表现在教学方案的执行和教学过程的调节和控制上。学生的自觉性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传授、调节和控制以及自我的调节和控制。教学的最优化来自于师生双向的积极性。

第3篇:教学原则范文

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参赛老师教材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造成重、难点突破不到位,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课堂探究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的达成不理想。

本文针对六位参赛老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就本节课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谈几点思考。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经储备的旧知识,注意把新旧知识连续地不间断地衔接,另一方面在新知识的构建和传授过程中,应通过引导设置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总是在“最近发展区”逗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顺利转入下一个发展区。

根据这一原则,本节课学生已具备了初中物理的电流、电阻及欧姆定律等知识,笔者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由于缺乏了解学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花费时间较多,在“最近发展区”逗留,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通常采用分压式连接,由于学生在初中只掌握了滑动变阻器限流式连接,对分压式的连接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接线,而有的老师没有及时指导,影响了探究的效果。

2 “原型启发性”原则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常常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这种具有启发作用事物称为“原型”,而“原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问题之间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联想、互相类比帮助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以水流、水位差来类比电流、电压;以单位时间内水流多少类比单位时间内电荷量多少,用学生身边事例作为原型帮助学生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生活启发;再如,分析电阻R=U/I,R与U、I无关时,可以与力学中密度p=m/V、电场中电场强度F/g、电容C=Q/U来类比启发,都是用“比值法”定义一个新物理量,即用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学习原型,给学生以启发,既易于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方法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旧知启发,但有些参赛老师要么直接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直接讲授“灌”给学生,要么类比得不恰当、不深刻,笔者从课堂上的学生反应看,有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还没有真正到位。

3 “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也是学生运用、发展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重点之一是描绘和分析“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对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非线性元件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己画出电路图;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实验,测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I、小灯泡两端电压U数据,在I-U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图线;最后对伏安特性曲线进行讨论、分析。

第4篇: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公差原则 树状体系 干支分层渐进式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其中“公差原则”是该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原本该课程就枯燥,再加上“公差原则”的概念定义多,描述相近且抽象、易混淆,这无疑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增加了难度。从学生解题、练习等教学反馈中发现,“公差原则”把握的难点在于无法有效记忆、梳理、理解、应用其繁多相近的概述,致使学生对“公差原则”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含糊、易忘、学习效果不理想。根据中职学生“强技能、复合型”的培养定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本着“够用为度、重在应用”的原则,笔者尝试将“公差原则”的概念、定义、知识内容进行重新选取、整合,对三大公差原则作新的解释,并以“树状体系”对其知识要点进行重构,根据“树状体系”采用干、支分层渐进式逐批引出或解析相关概念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出主要概念,构建主干框架

1.配合件是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实操的重要项目之一,以其实操体验相关知识为切入口(即三大公差原则应用场合),引入“公差原则”课堂。独立原则应用于非配合零件,包容原则应用于配合性较严的配合表面,最大实体原则适用于只要求装配性的零件。这样学生从加工应用方面,对这三原则有了一个轮廓印象。

2.给出公差原则知识内容的树状体系,并体现核心差异。

3.以轴为例,根据三大公差原则核心差异,对其作鲜明可比性解析,并做出相应图例。

独立原则:是指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相互无关,分别满足各自要求。

包容原则:以最大实体边界为理想包容面,局部尺寸不得小于最小实体尺寸。

最大实体原则:以最大实体实效边界为理想包容面,局部尺寸不得小于最小实体尺寸。

三大原则边界及各尺寸要求如图例对比所示:

通过公差原则知识体系、内容、图例的对比呈现,让学生对公差原则的知识框架、三者的区别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二、深入解析两大相关原则,理清有关概念

根据上述两大相关原则解析为主线索,推促学生挖掘差别根源,通过教师引导、提示帮助学生找出答案,做好总结。

依据找出的差别根源,回顾前面图例来验证,以便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综合公差原则各知识要素,完善“公差原则“树状体系

以学生实操体验为教学导入,以“树状体系”组构公差原则知识要素,运用干、支分层渐进式来组织教学,可快速使学生把“公差原则”与自己熟悉的知识体系之间搭建桥梁,让学生理清“公差原则”的知识体系,有效引导学生观察、辨析、思考、推理,由被动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迈进。整个学习过程以三大原则的核心区别为突破口,深入开展,思路清晰,内容简洁凝练,知识系统性强。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到了学、能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念钊,古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第5篇:教学原则范文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最大出发点,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

据调查,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情绪易于波动,易走极端以及偏执、自卑等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每位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与现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因素,帮助其树立自信,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断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如我在讲《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课时,针对我班某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状况,通过一个多月有意识地让其上讲台归纳所学内容,使他原来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变得开朗起来,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学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把学生的生活与教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教与学的过程就是端正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如我在讲《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一课时,播放了一段真实的录像资料:某校原九年级学生李某,无视校规校纪,经常上课迟到、做小动作,放学后总要到“网吧”玩电子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结交社会上一些“痞子”,因哥们儿义气聚众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但其仍不悔改,后因参与绑架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刑罚。我把学生分成四组,组织学生就这一案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认识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公安不抓,法院不判”的说法是错误的,表达了要遵纪守法、防微杜渐的想法,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觉悟提高的三统一。

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教育教学

教师要严格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把规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要为基本理论观点的讲解创设新情境,要选择具体、生动、形象、典型并能准确反映理论观点的新材料。同时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框时,可选择中学生比较关注的台湾方面的材料,比如: 2007年3月公然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他同时宣称,以“台湾”名义加合国,是最好的名字。启发学生分析材料,进行讨论,并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懂得美国这种行为是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祖国统一的霸权主义行径,以及台湾当局所进行“一边一国”论是分裂祖国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观,树立了国家安全意识,表达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讨论和发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应变,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注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第6篇: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化学;巩固性;原则;科学性

一、科学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知识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具体内容有:

1.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原则,能反映出客观事实。

2.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组织能力,对教学过程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二、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使认识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教具和现代化

教学手段。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实验、参观;二是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视频等。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机物的空间构型时,教师直接讲解很抽象,比如甲烷是正四面体构型,如果用球棍模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用火柴梗和橡皮泥来做模型,这样就非常直观。又如,在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可以在班级里给学生做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点,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巩固性原则

化学这门学科概念多种多样,知识比较散,这就使很多学生感到很容易理解,但很难记忆,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中学化学的知识遗忘率前期比其他学科慢,但是后期遗忘率比其他学科快,从而印证了学习化学中巩固的必要性。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2)重视组织各类复习。(3)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原有知识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来巩固知识。

比如,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习各类有机物,概念众多,方程式众多,方程式很容易理解,但容易前学后忘,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教师可以发动课代表组织学生自己分类归纳,找出规律,定期默写,加强记忆,教师再做阶段性检测、总结。在有机物是否共面或共线的问题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买些橡皮泥和火柴试着组装,或者教师找些相关的视频影像在课堂穿插着给学生看,这样的话就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使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如笔记本电脑的外壳材料,手机贴膜的用料以及做法,电池的使用及保养,化妆品、药品的成分等都与化学有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及质量。

五、重视思维的启发性原则

学生通过观察或者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只有通过思维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材料,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化学概念,理解相关的规律,可以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性思维,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思维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兴趣。(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去实践,去观察,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过程以及方法,体验实验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成就感。(4)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有不同的见解,允许质疑等等。

六、重视化学语言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人们彼此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化学同样有自己专门的语言,化学语言包括化学符号语言和化学术语,是表示物质的结构、组成,物质的变化过程的语言,学习化学用语既要理解含义,又需要记忆符号,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因此化学用语在中学化学中备受重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师要全面贯彻这几项原则,各原则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而不是单一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学生;原则

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针对一个班级或单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所作的设计和准备。[1]在新课改背景下,各中小学校都在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杜郎口、洋思、东庐等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取得的成效吸引了各界的关注,各学校的教学模式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少教多学。少教多学的实质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发的、主动的求知欲与持久的学习能力,在于内化知识、深入探究的学习,其内涵是指在学习要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对新的思想和事实能够批判性地学习与思考,将这些知识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众多的思想进行整合,融会贯通,在新的情境中能够迁移并运用已有知识,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在学习中能够做到同化、顺应与迁移,形成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少教多学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在于会学,而不是会记,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的能力,这与教育的核心功能“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致的。

对各阶段的学校教育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中介或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倾听、分享、互动、反思和参与式,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鲁尔、休斯和施洛斯在1987年做了一向著名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着力探索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对所学内容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将会产生怎样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互动与参与的学生,在日常测验和期末考试中成绩更出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少说一会,学生便能多学一点。[2]

“少教多学”是教师、学生与教改共同祈盼的一种愿景,但是究竟该如何实施一直是个难题。基于一些实证研究,实现课堂教学中“少教多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无论是终身学习的能力还是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说到底还要靠学生自主学习,靠内部动力,外部的条件再好都比不上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在国际测试PISA中,虽然上海学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与参与的热情不如其他国家的学生。当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积极从事这一活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待效应”。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赞美能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学生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通过实验、观察和个案追踪得出结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布卢姆进一步认为,造成半数以上学生不及格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学设计和方法的不完善,另一方面也在于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掌握。[3]布卢姆相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小,只要具备学生学习所需的各种条件,任何学生都可以掌握要求他们掌握的课程内容。因此,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

因此,教师要树立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理念,对所有学生充满期待、充满信任,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自己树立我能学好,我能做到的观念,运用自身内部动力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行动,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督促。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智慧的发展,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设计与协作式教学设计。无论何种教学设计,都要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为指导,坚持明确的学习导向,以重点突出,化解难点为原则。

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收集资料,以问题为集中点,朝着目标状态不断探索。支架式教学设计在于以学生的目标状态为着眼点,为其学习提供支持,通过各种条件的创设为学生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

协作式学习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学习者安排一系列的活动,鼓励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进行对话,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学习者之间既要分工又要合作,要独立学习,还要共同分担。因此,同一个教学活动由于个体分工的不同,学习目标会不同,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知识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可能会伴随个体长期的发展。

第8篇:教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 语言教学 原则

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是由学生围绕某一制定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可见在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是有效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任务型驱动式语言教学以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只有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原则体系并严格地付诸教学实践,我们才能够突破和超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把对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的科学认识有效地转化为任务驱动语言教学的能动实践,实现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目标。要使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在课堂语言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我们必须对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原则在外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语言教学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从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的目标、规律出发,并总结已有的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任务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和积极能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面参与。

二、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淡化了教师的“教”,但强化了学生的“学”,自主性原则是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人格和潜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2.提高学生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指通过具有建设性的合作互动促进语言教学目标的完成,小组合作是对班级语言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实现学生个体性与群体性的协同发展。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任务可以促成学生间的合作,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并且自尊,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合作观念,使学生习得社会交往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1.小组合作,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 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学生间的交流取得预期的任务驱动目标。

四、情景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特定的情景环境中所进行的语言教学活动,语言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和布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景中去体会语言。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任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它能够把语言教学尽最大程度地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的运用过程。同时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 真实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情景。

2. 真实情境的创设能够使目的语与事物产生联系,有助于理解所学语言,增强自信。

五、策略训练原则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策略训练原则是指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训练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自己风格特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在任务驱动活动中学生能够融会新旧知识、勇于表达,并在任务受阻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保证任务顺利完成。

1.强化学生的使用学习策略意识,提高其学习和运用策略的积极性。

2.任务驱动下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使策略获得迁移。

3.通过优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自信心。

六、激发性原则

激发性原则是指运用有效的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参与和交流的愿望和心理需求,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1.增加语言教学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

2.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七、评价性原则

评价性原则是指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任务驱动式语言教学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仅凭以考试为评判标准的总结性评价,并不能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只有科学利用、用形成性评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困难、学习感受等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原则范文

一、实施英语情感教学主要应遵循的原则

1.寓教于乐原则

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这条原则与“乐学”的基本精神是相应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证实,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教师在贯彻寓教于乐原则时,虽然操作点在于引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情绪,但其目标并不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情绪调节上,而是以情绪调节为切入口,藉以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的“外在乐”向高层次的“内在乐”方向转化。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变“乐中学”为“学中乐”,达到治学的最高境界。

2.以情施教原则

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贯彻这一条原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并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教师还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3.情感交融原则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活动围绕着认知信息传递师生间会出现种种情感交流现象,同时也实际存在着人际情感交流现象。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效果。师生间的情感会通过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的直接作用而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4.移情原则

移情原则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陶冶。教学中的移情,一是教师个体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审美能力及教师的形体语言和口头语的表现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感染作用。另一个是作者被文章的人物的情感所感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文章原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注意情感的迁移,寓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于外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

二、实施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1.情感性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中学英语教材中的许多语言材料,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好恶情感和意图。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2.情感性处理教学组织

教师从情感维度上着眼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组织形式在为教学活动服务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灵活分组、角色转换等策略对人员组织进行情感处理。如充分利用教室空间,采取不同于常规的座位编排方式,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充分开展,将分组作为课堂引发积极情绪情感的手段。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还包括心理组织的情感性处理,教师可采用表情调控及张弛调节策略,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优化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向,达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情并进的效果。

3.情感性处理教学评价

教师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进行优化处理,使教学评价在对学生教学中的反应作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励词。如“Good”“Perfect”“Fantastic”etc.甚至可以对平时较差的学生说:“You’ve done a good job.”这种鼓励性的话语,加之教师温和的眼神,会在学生的心里涌出一股股暖流。有时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相应难度的问题,尽量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特色性评价,使学生了解区别于别人的特点和优点,产生一种真正被老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自尊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