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秋分的古诗范文

关于秋分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秋分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秋分的古诗

第1篇:关于秋分的古诗范文

关于春分节气的谚语】

描写昼夜等长的,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根据春分晴雨预示后期天气及年景的有:

“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春分无雨到清明”

“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

“春分降雪春播寒”

“春分无雨划耕田”

“春分有雨是丰年”

根据冷暖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不暖,秋分不凉”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前冷,春分后暖;春分前暖,春分后冷”

根据风来预示后期天气的有:

“春分西风多阴雨”

“春分刮大风,刮到四月中”

“春分大风夏至雨”

“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春分早报西南风,台风虫害有一宗”

春分时节农业谚语

春分与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相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与秋季各一分两半,因此也有据此来解释春分和秋分的。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春分亦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明确说明春分祭祀大礼,只有在宫中词庙由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于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人家是没有资格的。有些少数民族也有过春分节的习俗:如云南鹤庆一带的白族,是日中午举行“赛会”,各家将头年收割的稻谷、包谷、小麦、蚕豆及各种瓜果,拿来互相评比,并交流生产经验等。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气温回升较快。华北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则已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上,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而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抗御春旱的威胁是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问题。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北方春季少雨就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则需要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也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春分最大的物候变化便是柳叶完全舒展开了。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因此3月12日才会定为植树节。

第2篇:关于秋分的古诗范文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呢。在尽情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异乡的游子,异乡的游子也总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其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历来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可在这团圆之夜,在坐的许多老师,为了传播知识的,远离了故乡,亲人,耕耘在三尺讲台;许多同学们,为了吸取知识的甘露,告别了家人,朋友,求索于知识的海洋。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董事局,代表学校领导,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忘我工作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勤奋学习的全体同学,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道一声:中秋快乐。

近些年来,有一些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洋节,什么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虽然有的人并不清楚这些节日的具体含义,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我不是反对过洋节,本资料权属文秘资源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资源网我不反对有针对性地吸收外国的东西!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并非外国的东西都须吸收,即使是好的东西,因为有时在涉及民族的与外来的时候,我们理应坚持民族的,因为只有民族的东西才能体现我们特色,才是维系我们民族的根本!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我们要通过过这些节日,了解这些节日的来源,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加深对民族,对历史认同,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世界的东西。

从时令上说,中秋又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过去的一个学期对于加美人来说,也是个大丰收的季节。首先是上届高考,在五项可比数据中,我校有三项位居肇庆市第一,另两项数据均位居肇庆市第二;其次是我校在数学,物理,生物,信息学等各科竞赛中捷报频传,硕果累累;更喜人的是截止到目前我校生员已经突破1300人,大大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规划定下的目标,初步实现了规模办学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学年里,本着求实,创新,合作,奉献的加美精神,我们一定会再跨一个台阶,傲立粤西名校之列。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向来对农历比较淡漠,当曾老师问我今天是八月十几的时候,我十分茫然。为什么突然问我这个呢?我十分不解,不好意思的望着老师。

当老师用手指指着电脑屏幕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明天是中秋节啊!”

对中秋节,我倒是有一点印象。不就是吃月饼,看月亮嘛!大人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节,书上也说,圆圆的月亮,让那一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人无限的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大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后所写下的诗句。“月是中秋分外明,又是一年团圆日。”这应该是所有游子的感触。“每逢佳节倍思亲。”守望在家的人,都急切的盼望着亲人可以回家团聚……

团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它往往又难以实现。这一刻,我不仅对李白的《静夜思》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游子的思念和守望在家的人的那一种期盼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爷爷远在攸县老家,这时候的爷爷一定也在期盼着我,期盼着爸爸妈妈回家团聚。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了,爷爷一定在做我最喜欢的蛋黄月饼。他的脸上一定泛着笑容。如果邻居问他,“怎么做这么多月饼啊!”爷爷一定会说“这是我孙子最爱的月饼,一定要多做一点!”

我的奶奶昨天从长沙回到了老家。上车的时候,看起来很轻松,其实我知道,奶奶的心里是多么的纠结。她既不忍心让爷爷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地过节,又舍不得离开我们。

我早就知道老人家对于团圆的祈盼是更加强烈的。每个星期爷爷都会打电话过来。问我的学习情况,问我们的衣食情况,尤其是在我生病的时候,爷爷会语无伦次地问我烧到多少度,有没有看医生。在电话里,爷爷的语气是急切的。而且,急切的语气中又包含着无尽的关切,无尽的担忧和无尽的思念。爷爷的心,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的。

今天,我真想插上翅膀飞到爷爷身边,可是在生活中,亲情总是有难以解开的羁绊。爸爸出差无法提前回来,妈妈上班请到假,他们又不放心让我一人独自回家,最重要的是我的一大堆作业,这是爷爷心里最在乎的事情。所以,这个中秋,我只能望着月亮诉说自己的心思了。

窗外淅淅沥沥,雨意正浓,正如我的惆怅无法释然。十五夜的月一定是圆的,就像所有人期盼团圆的心一样,是永恒的,只是,明天的圆月可能会被云雨所遮挡,就如我的思念郁积在胸中。写下这篇文章,寄放我这一个中秋的所有情结。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

这个中秋节,哥哥去买了两个大大的红彤彤的纸灯笼回来,给我和表弟玩。可能大家都会说:“都长这么大了,还玩灯笼,真幼稚!”可是,我觉得不玩灯笼简直就是有点浪费了。

盼呀盼,终于盼到了傍晚,我把灯笼点亮了。

这个中秋节,我并没有在家里呆着,而是去了琳琳家玩了,因为家里好冷清,也不想在那里呆一分钟了。

我一个人提着灯笼,在那一条条巷子里徘徊,因为忘了琳琳家在哪里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我遇到了琳琳她的表哥——成伯伯——一位从外国回来的“大帅伯”。他带着我经过“九曲十八弯”,终于到达琳琳家的天台了。

哇!好多人啊!我把灯笼挂在窗户的防盗网上。“大帅伯”一直在跟我们谈他在国外的那些有趣的事情,正听得入迷的时候,有一股怪怪的味道传到我的鼻子。“哇!那里冒烟了!”琳琳大喊,还用手指了指我的灯笼!“大帅伯”赶快靠近灯笼,不停地往灯笼里边吹气,结果火越吹越旺。刚进门口的亮仔哥哥看到了,急中生智,马上把手上的矿泉水往火里倒,终于,在灯笼里面传出“吱吱,吱吱”的声音,冒出了一缕白烟。经过这么一“抢救”,火才得以熄灭,亮仔哥哥还埋怨我们说:“着火啦,大家怎么都呆在那里不救火呀?”是呀,我们的确不够冷静,应该一起去救火。尽管那只是一团小火,也有可能把整栋楼都烧着。

我抬头看了看天空,感觉好像把所有的星星加起来就是一个亮堂堂的月亮了,所谓团结力量大!

这个中秋节,月光依然是那么亮。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

俗话说得好“月到中秋分外明”,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的亮,格外的圆。每到这个节日,我们全家就会坐在一起,一边看着月亮,一边吃着月饼。开开心心的聊着关于月亮的诗句或谜语。

“哇,这么多好吃的,馋的我都快掉一桌子口水了。”堂弟虎视眈眈的看着一桌的饭菜和月饼,一只手已经搭到了其中一盘月饼的边上。

我迅速打掉了堂弟的手,说:“要想吃月饼就要背古诗,背出一句关于月亮的诗句,就可以吃一个月饼。”这是大家全票通过的选择,不可以违反哦。

堂弟抓耳挠腮说:“好啦好啦,我背,呃……月亮像月饼。”

我扑哧一声笑了起来:“错,这不叫古诗。”

奶奶笑着说:“猴子捞月亮。“

我摇摇头说:“错。这是个故事名字,不是古诗句。”

妈妈摇头晃脑地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错。这是歌名。”

这时,只见爸爸春风得意地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突然,我发现爸爸拿着一本《古诗文背诵手册》。我说:“爸爸赖皮。这个不算。”

该我大显身手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哗——大家纷纷鼓起掌来。

我吃了一个月饼。看着他们流口水的样子,就大发慈悲,一人给了一个。重在参与嘛。

奶奶还直夸我是个有文化的小学生。

在快乐的笑声中,我们一家过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

中秋节演讲稿范文

早晨,我刚刚起床,人就异常兴奋。因为今天是八月十五号,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来了。今天一大清早,爸爸妈妈还有我就一起到超市买菜,月饼等食物。 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厨房里忙着杀鸡,杀鱼,切肉,切菜,忙的真是不亦乐乎。

吃晚饭的时候,我埋头吃饭,简直有点狼吞虎咽似的。不一会儿,我就第一个吃好了饭。我马上去做好了赏月的准备工作。

等啊等,等啊等,我始终没能揭开月亮神奇的面纱。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月亮怎么还不现出真面目,我想一睹书中所说:多么圆,亮,大,美丽的中秋月亮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去询问家长,原来我的是受第13号台风“森拉克”的影响。虽然今天没能如我所愿的看到中秋节的月亮,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第3篇:关于秋分的古诗范文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E,属表达应用。该考点共考查9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侧重对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的考查。“正确运用”说明是以动态的形式来考查,即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手法使用的优劣、正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运用某种或某几种(一般题目会指定)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一般而言,考查修辞手法的语言表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正误题、仿写题、扩写题、图文题、情景题。下面笔者先就前三种进行讲解。

【解题技巧】

一、正误题

这类题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选择最符合某种修辞特点的句子或对所用修辞是否妥当作出判断。做这类题,考虑三点即可:

1.审清题目,搞明白考查何种修辞。一般而言,偏重测试比喻与比拟、借代与借喻、反问与设问等几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2.紧扣修辞特征,仔细分析对比。如考查对比喻的掌握,一定要看是否满足构成比喻的两个条件,即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且两者间存在相似点。

3.结合语境,量身打造。即不能只顾满足修辞的要求,还必须考虑与具体语境相吻合的修辞所传达的意蕴、情感等。如:

从修辞效果看,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容颜就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 ,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A项“阴云”还有散去的时候,比喻不当。B项“三废”没有“虎豹”的行为暴烈,比喻不当。C项“三废”与“强盗”的行为没有相似点。故本题选择D。

二、仿写题

仿句的要求分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便是题干要求的句式和修辞;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内容健康。答这类题,考生要注意四点:

1.注意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

3.注意原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4.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如: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在解此题时,考生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结构,即从语法角度看,是“没有……无论……都只是……”的条件复句;再从修辞角度看,三句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且三句构成排比。考生可答为:“没有奋斗,生命就如空中楼阁,无论怎样建造,都只是徒劳无益;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天上彩虹,无论怎样描绘,都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奋斗,生命就如干涸土壤中的种子,无论怎样耕耘,都只是颗粒无收。”

三、扩写题

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一般较简洁。扩展后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在修辞手法上一般多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几种。这类题可细分为“情景演绎式扩展”“中心阐发式扩展”“枝叶添加式扩展”“续写外写式扩展”等。答扩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定重点。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

2.运用修辞。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如:

请你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词语顺序不拘)

解答时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想象尽可能丰富,描写尽可能精彩。考生可答为:“遥望夜空,繁星满天,半明半暗的星星悬在深蓝色的天空,闪烁着光亮,就好像无数萤火虫在我们周围飞舞。”

【同步突击】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 ,光滑地躺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

A.像镰刀割过似的

B.像用脚践踏过似的

C.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

D.像用碾子压过一遍似的

2.2014年10月17日是国家首个扶贫日。请你编辑一则公益短信来帮助宣传。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5字。

答:

3.2014年中国郯城国际银杏节刚刚落下帷幕,请你展开合理想象,使用“银杏叶、阳光、舞动”等词语写一段关于生命思考的话。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简明,连贯,不少于60字。

答:

4.而今,孔子学院已遍布全球。如果你是孔子学院的老师,请向你的外国学生介绍一首中国古诗,必须包括作者、朝代、内容与特色。要求:①不超过60字;②语言连贯;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5.下面示例描述了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的相关内容,表现了“小满”时田野中独特的景色。请仿照示例,从“秋分”“冬至”“春分”三个节气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表现这个节气特点的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示例:小满――麦穗灌满雪白的乳汁,豌豆荚装满翠绿的珍珠,连芦苇青青的池塘里也溢满“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情……

答:

6.下面是关于“日月潭风景”的信息。请据其提供的信息,构思出两段话补写在画线处。要求:内容完整,简洁连贯,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清晨,(1)

中午,(2)

;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7.请根据所给语句,续写成一段7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必须写一个带着哲理性的句子。

在你的旅途中,会有许多你没有见过的鲜花。

8.“点赞”为一网络词语,意为对某个内容表示赞同、喜爱。阅读下面文字,将话语补充完整,使补充的话语与前一句构成排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的滋养剂。徜徉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长廊中,我为屈原《湘夫人》所塑造的哀怨与执着的湘水女神点赞, ,

。让我们吟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9.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第4篇:关于秋分的古诗范文

本身具有一定的强身健体作用,在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们进一步发挥了酒的这种自然功能,通过制作和饮用各种时令酒,以更好的状态度过岁时节日,达到自然的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时令酒在一定程度上是“药酒”,其中一些品种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1春节的椒柏酒、屠苏酒春节旧称元旦,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后,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习惯上正月初一至初五均叫春节。春节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传统习俗。《荆楚岁时记》言元旦时:“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其中,椒柏酒和屠苏酒就是人们针对春节期间的时气而特制的“药酒”,人们认为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可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椒柏酒,有祛病的功用。汉代时就有元旦饮椒柏酒的习俗。据崔寔《四民月令》所记载,“椒”即“玉衡”星精,气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轻耐老;“柏”是柏树叶,古人视为仙药,吃了以后能免除百病。椒、柏可分别浸制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饮用。古人相信元旦饮用椒花柏叶浸泡的酒,能使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祛病长寿。古诗中留下了关于元旦饮椒柏酒的记录,如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屠苏酒,也有祛病的功用。屠苏本是草庵的名称。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俗说屠苏者,草庵之名也。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闾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孙真人《屠苏饮论》云:“屠者言其屠绝鬼炁,苏者言其苏省人魂。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咀以绛囊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可见,屠苏酒是一种用多味药材浸泡的酒,这些药材的功效主要是清热、散风、健脾、除湿,古人认为这种酒对身体有益,元旦时合家饮之可不病不疫。椒柏酒和屠苏酒的饮用还有一定的规则,即让全家年龄最小的晚辈先饮、长辈后饮。元旦饮椒柏酒和屠苏酒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身体健康的向往,历代一直沿袭,椒柏酒和屠苏酒也成为各阶层人士在元旦时共饮的时令酒。

1.2端午节的菖蒲酒、雄黄酒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古人十分重视逢双的单数的日子,如农历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认为这些日子的时气不佳,必须小心度过。五月初五,在传统观念中是一个恶日,人们采用多种趋吉避害的手段来达到安全度过此日的目的,端午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健身强体、抗病消灾节。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食粽子、咸蛋,放艾草,挂香袋,饮雄黄酒、菖蒲酒等。其中,菖蒲酒、雄黄酒是一种时令药酒,古人认为两者能够趋吉避害、强身健体。菖蒲酒可以避恶去毒。菖蒲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本草上品,菖蒲根“辛、温、无毒……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菖蒲酒最初是以菖蒲为药材,以黄酒为原酒浸泡而成。以菖蒲浸酒能治病,《本草纲目》云:“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并如上法。”唐五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盛兴端午节喝菖蒲酒。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知,菖蒲酒是新兴饮品,人们认为它比艾草、灵符更重要。《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坡词注云:“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雄黄酒具有同样的功能。它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是单用雄黄浸酒,可涂,单饮需慎重。《本草纲目》认为雄黄“苦、平、寒,有毒。主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清《燕京岁时记》云:“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酒的避恶去毒功能强大,单饮需慎重,在著名的传奇故事中,白娘子在喝了雄黄酒后显出了原形。其二是合用菖蒲和雄黄浸酒,可饮可涂。《清嘉录》云:“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及手足心,随洒墙壁间,以祛毒虫。”又记,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五日剉蒲根入火酒,和雄黄饮之,或以涂小儿额上。”诗云:“细切蒲菹劝举觞,不须九节证灵菖。娇儿怯试烧春味,一抹妆成半额黄。”

1.3重阳节的酒、茱萸酒等重阳节的时间是农历九月九日,今又以此节为敬老节。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吃重阳糕、饮酒和茱萸酒等。其中,酒和茱萸酒是时令药酒,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饮用可以延寿避邪。因在九月开放,成为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可辅体延年,有助彭祖之术,因此被人们称为“延寿客”,人们喜爱,在重阳节有簪菊、赏菊、作菊枕、品饮酒等习俗。酒有两种制作方法。其一为酿造法。《岁时广记》引《西京杂记》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饮菊酒,令长寿。盛开时,采茎叶,杂黍米酿酒,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方熟。且治头风,谓之菊酒。”其二为泛酒法。即在酒中加而成。《梦粱录》记载:“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作为中药,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风清热、平胆明目、防病辟疫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目赤等症,用泛酒确有一定的养生功效。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食茱萸,另一种是山茱萸。古人认为,茱萸不但具有治寒驱毒的药效,而且有增年益寿、避邪去灾的作用,人们称茱萸为“避邪翁”。在重阳节时,人们有插茱萸、佩茱萸、看茱萸、嗅茱萸、饮茱萸酒等习俗。《岁时广记》引《提要录》:“北人九月九日以茱萸研酒,洒门户间辟恶,亦有入盐少许而饮之者。”又云:“男摘二九粒,女一九粒,以酒咽者,大能辟恶。”宋人饮重阳酒更盛,人们常以、茱萸浮于酒饮之。重阳节饮酒、茱萸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明清。除了两者,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重阳节时还要浸制枸杞酒。《岁时广记》引《四时纂要》云:“重九日,收枸杞浸酒饮,不老不白,去一切风。”可见,重阳节时正值枸杞成熟,用它来浸酒饮用具有养生功效。《本草纲目》认为:“枸杞酒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立夏制作“驻颜酒”、夏至颁“冰酒”、七夕制作“明星酒”等风俗。这些酒的制作均遵循了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顺天应时、顺应自然的观念,饮用这些酒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2社会功能———祭祀迎神,怡情和谐

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也相对有限,酒作为一种怡情之物,在人们的日常和社交生活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各阶层的人士大都要饮酒聚宴。酒在传统岁时节日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体现了“酒以成礼”,在祭祀迎神等场合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且“无酒不成席”,作为传统岁时节日里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剂”,具有怡悦心情、抒怀、通气合好、和谐欢愉的作用。

2.1春节的春酒、年节酒如前所述,春节旧称元旦,是人们送旧迎新、祈盼来年好运的节日。人们通过饮用椒柏酒和屠苏酒,来达到顺天应时、强身健体的目的。除了这两种时令药酒之外,人们在春节期间还有喝春酒、年节酒的习俗,这种习俗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元旦天亮之后,邻族戚友以及官宦之间要交相拜贺。亲朋拜年,要留下喝春酒。在古代,冬酿春熟之酒,被称为春酒。《梦粱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由此可见春节饮酒的范围之广,场景之热闹。相信如果没有酒的参与,春节期间人们相聚的欢愉程度就会降低。元旦期间,人们还盛行互相请客吃饭,称为年节酒。《清嘉录》云:“元旦后,戚若友递相邀饮,至十五日而止,俗称年节酒。”可见,年节酒的时间持续较长,这其实就是人们在春节,即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休整期中,密切联络增进了人与人之间感情,尤其是增进亲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其实在古代社会,人们不仅在元旦期间饮宴,有钱有闲阶级甚至把这个时间范围延伸至整个正月,如《岁时广记》引《玉烛宝典》记载:“元日至月晦,并为酺聚饮食。士女泛舟,或临水宴乐。酺聚者,大饮之名也。一云,出钱为醵,出食为酺。”这种恣意享受生活的状态,当然不存在于普通社会阶层,但从中可见春节期间人们饮宴的欢愉和魅力。

2.2社日的社酒社日为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人祭社,每年春、秋各一次。汉以后,社日的具体日期不断变化,一直到唐代才最后固定下来,即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为春、秋的社日。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就春社而言,基本是在二月举行。社日的重要习俗就是饮用社酒,它不仅具有祭祀迎神的功能,更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荆楚岁时记》里有社祭的具体情形:“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祭社神的目的,最早不过是祈丰和庆丰,后来则发展到祭祀后人们在原地聚饮联欢,同时也作为春种前后、秋收前后的休整。社日在唐代盛行,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代的朱熹描叙社日活动则言:“农亩怀岁功,壶浆祝神釐。”人们在丰收后,纷纷提携壶浆,祭祀土地神。社日之所以如此具有吸引力,其实不只是为了“祝神”求佑,而是为了欢乐、友聚和畅饮。《东京梦华录》云:“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在古代的中国,广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们不仅在社日请客饮酒,而且还给朋友和亲邻送酒,人们通过社日的欢饮,融洽各种社会关系。热烈的社日聚饮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朝。《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为土地神诞,俗称土地公公,大小官廨,皆有其祠。官府谒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乐以酬。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厘。俗称田公田婆。”社日的欢愉,是劳动者们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奖赏,也是点亮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

2.3上巳的“曲水流觞”上巳,又称元巳,作为节日特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此日古代有“祓禊”等风俗,三国魏以后,“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古人认为,三月初三时气不好,因此要在水边沐浴清洁,去掉疾病和不祥,人们还采摘鼠曲草,用蜜汁加粉调和,做成饼团食用以去除不好的时气。后来,人们常临水宴饮踏青游春,并产生了“曲水流觞”的饮酒习俗,极具文化情趣。“曲水流觞”的习俗更多地是具有怡悦心情、抒怀的功能。《荆楚岁时记》言:“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在弯曲的溪中,将盛着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传杯,人们各自守候一处,酒杯漂到谁的地方,谁就取饮赋诗,借以取乐。这种漂浮的酒杯,两侧有一对耳朵或翅膀,称作“羽觞”。因此,曲水流杯又称“曲水流觞”,这是魏晋以前人们从修禊事时临水宴饮、踏青游春演变出的一种饮酒方式。以曲水流杯为契机,朋友借此常聚会,最为著名的是晋代王羲之与朋友的会稽山阴兰亭修禊的故事。但是,当时的“曲水流觞”的活动,并不限于文人墨客。到了唐代,上巳成为唐代三大节日之一。在节前五天,按照官吏职位高低,皇帝要分别赏给不同的宴会费用。上巳日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乐。唐《辇下岁时记》:“三月上巳,有锡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豪家缚棚相接。至于杏园,进士局在亭子上。宏词拔萃宴在池南岸,内学士驸马等张建封宴元巳曲江,特命宰相同榻入食。”此外,唐诗中也多有描写上巳的作品,尤以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佳句最为脍炙人口。宋代以后,上巳日祓禊“曲水流觞”的风俗虽明显少于前代,但还在文人学士的阶层流行,成为文人学士们交流叙情、倾吐心声的一种娱乐方式,“曲水流觞”,这一古代民众的饮酒方式逐渐演变成为文人学士的特有的饮酒方式。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今存清代流杯之处不少,可见“曲水流觞”之俗传至清代。

2.4中秋的团圆酒中秋节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传统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饮团圆酒之俗,寓意团圆美满。中秋节的团圆酒习俗,除了具有祭月、拜月的功能之外,更多地是具有怡情和谐的功能。中秋节的饮食活动一般以家庭范围为主,非常强调融洽的家庭氛围,这十分有利于增进亲情。这一天,不管是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大都离不开赏月饮酒。《东京梦华录》云:“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从“争占酒楼玩月”,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在酒楼赏月饮酒的热闹氛围。《梦粱录》言:“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时人们不分阶层,无论贫富,纷纷解囊饮酒赏月,欢度佳节。中秋节和此前中国盛行的岁时节日不同,它们大多是以节气为标志或以祭祀迎神为目的,而中秋节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伦理情怀的节日。中国人之所以对中秋之夜的圆月感兴趣,除了“中秋之夜,月色倍明”之外,还因为它能象征亲人、至友的团圆,而中秋的团圆酒则更添加了这种节日团圆的气氛,能够更好地融洽家庭关系。即使家人不能够团圆相聚,人们也会用一壶清酒来思念亲人,正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酒让人更加珍惜家人的团聚,进而祈盼家国的平安。此外,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还有花朝节饮“花朝酒”、十月朝的“会饮”、除夕饮“分岁酒”等风俗,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同样具有祭祀迎神、怡情和谐的社会功能。

3小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