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智能化技术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能化技术应用

第1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 智能化 网络 控制 机械

1 机械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实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创新,以往传统的制造方式被现代化智能制造技术所替代,各个国家均对制造技术产业投入巨大资金来实现新的技术创新,目前提出了多种新型智能化技术。在现代的制造行业中,数控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它将信息处理、微电子、计算机、数控检测等高科技技术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具备了一定的精确度。这些革新对制造行业中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阶段的数控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系统已经逐步被淘汰,慢慢被通用型开放式的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系统所取代。数控技术还使超薄外观得以实现,并将多媒体、神经网络、计算机等多种科技相结合,在智能化基础上实现了高速度、高精确度、高效率的加工模式,且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对已完成的加工进行自动修正和自动检测,对未达成的参数进行调整,实现了在线检测和在线故障排除。且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数控技术与CAD融为一体,进行机床间联网,实现了集中式智能化机床管理。

2 机械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应用

2.1 性能方面的应用。机械制造技术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性能指标是运行速度和运行精确度。在现代化制造过程中,使用了高速CPU芯片和多元化CPU控制系统,还加入了高分辨率检测软件,并采取一系列防错手段,大大提高了制造过程的效率。机械制造技术包含两大柔化性,首先是数控系统自身具备的柔性,在数控系统中,主要使用模块化设计方式,极大覆盖了所有功能,且具备极强的可裁性,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方案。

其次是群控系统的柔性,即使是同一个群控系统,也能够对不同的生产流水线进控制,并自动监控其不同要求所决定的物料信息及参数设置,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群控系统的工作效率。机械制造技术中还存在为了减少工作程序和辅助时间,而产生的工艺复合形式的制造过程。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通常是指某个工装件在一台机器上安装后,通过各种不同的工艺手段对零件进行复杂的加工,实现多工序同时进行。机械制造技术中还有一个较为高端的技术,称为实时智能化技术。最初的实时系统仅是在较为简单的环境基础上定义的,它的作用仅仅停留在如何对任务进行调整,如何对操作进行修改,如何通过这些手段来保证各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而高科技产物下的人工智能化实时则是企图通过计算模型来对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进行重组,并实现其作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已将实时系统与人工智能化互相结合,取长补短,人工智能正朝着更加现实的领域不断前进不断发展,实时系统也向着更加智能化的应用领域迈出了一大步,正是由于这种进步,才使得现在的实时智能控制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绩。

2.2 功能方面的应用。数控系统和使用者之间唯一的对话窗口就是用户界面了。由于不同制造行业产品的不同,他们对机械用户界面的要求也随着不同,因此对用户界面进开发时所花费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用户界面的设计逐渐成为计算机软件开发中最具难度的过程,再加上目前的因特网、虚拟现实等媒体技术的产生,对用户界面的设计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用户界面的设计成为了一项急需创新的事项。现阶段使用最广发的用户界面类型是图形用户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的创造,很大程度地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便捷,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根据窗口的显示进行简单的操作,可以在界面上进行各种类型的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图显示、操作示范等功能。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产生不仅可以运用在高效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方面,不再将文字表达作为唯一的信息传播途径,还可以直接运用在图形和动画等可视信息方面。这种将可视化技术与虚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其运用领域,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图纸设计时间和虚拟样机技术设计时间,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产品的设计周期,提高了性价比,在降低其生产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产品质量。

在数控技术方面,可视化常被运用在CAD领域,例如自动编程、自动设定参数等可视化演示等。多种插补方式包括直线型插补、圆形插补、柱状插补、椭圆形插补、螺栓型插补、NANO插补、多方位式插补、多孔性插补等等。其多种补偿功能包括空间间隙补偿、平行度补偿、故障式补偿、象限误差补偿和统计补偿、温度补偿、垂直度补偿、平面补偿等等。有关数控系统内存在的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能够使用梯形图对其进行高级语言编程,可以通过直观的在线调整等功能提供帮助。在编程工具中含有在车床上使用的PLC标准和用户程序实例示范,用户能够根据PLC标准在原有的程序基础上自行修改,这样的操作模式给予了用户对程序建立的需求。

多媒体技术与声像技术融合在一起,使计算机在处理文字与声像方面的能力更加直接更加具体,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综合性能。在数控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在数控技术领域中也是如此,运用多媒体能够将信息的处理转向更加综合和智能的形式,在实时监控系统及生产现场,可以对设备的故障进行及时报警及诊断,并对过程参数的设置进行监督和测量。

2.3 体系结构方面的应用。采用高度集成化的CPU和RISC芯片及大范围的集成电路、专用电路相结合,均可到达提升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及软件和硬件的效率。FPD平板技术显示的采用,也大大提高了显示器的基本性能。平板显示器的产生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采用高科技含量技术,将显示器设计为重量轻、耗能低、便于携带的物体。并在原先基础上将显示屏尺寸加大,实现超大屏幕显示,成为21世纪显示器的引领者。它的设计原理是运用高科技封装及互联技术,将半导体及表面安装技术相结合,以此来增加集成电路的密度,并将互连长度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优化其性能,使零件大小缩小,并提高了其可靠性。

硬件模块化的产生为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要求,根据其基本模块做成标准的系列产品,并通过积木方式对其功能进行简单的剪辑和增减,从而形成各种层次的数控系统。对机床进行集体联网可以实现集中化管理和远程操作,并一定程度减少了因人为失误而引发的故障。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他机场进行远程编程、参数设定、参数修改、开机关机,且在主机台可以显示其他任何几台的操作画面。

采用通用计算机所组成的模块化和嵌入式结构,便于扩展和升级,这样的结构可以组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数控系统。现在传统数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的闭环控制模式,由于制造加工过程中具有较多变量因素,且工艺参数复杂,其中包括尺寸、温湿度、摩擦、形状等关键因素,因此要全方面控制过程中的每个关键因素,最好采用多变量闭环控制方式来对其进行监控,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对其参数进行控制。这样不仅能将智能化、网络技术、CAD技术、动态数据管理能技术高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能极其强大的控制系统,还能够实现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宋波.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

业,2009(21)

2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4

第2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电子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探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给电子工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化建设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不断得到推广,涉及的层面越来越深入,在市场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智能化技术为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提供了便利之处,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能技术的优势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发现,例如,智能机器人就是人类智慧与智能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可以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人类无法进行的工作,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着很好地帮助[1]。

1 对智能化技术的认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已应用于很多行业中,并在各行各业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发展获利的有力保障。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智能化技术优点的重视程度则成为竞争取胜的法宝之一。智能化技术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应用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仍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需要借助于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对电子工程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对电子工程的实际操作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判断,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电力工程的自动化操作[2],从而实现专业化的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2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一)实现产品设计的优化

传统的自动化电子工程系统存在设计方面的缺陷和弊端,生产的产品合格率很低,而且系统出现故障后的维修工作很复杂,无法及时的对系统进行维护以及升级,严重阻碍了产品的生产,导致企业的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使企业的生产蒙受经济损失。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自动化系统局限性造成的影响,CAD制图技术和遗传法的运用优化了电子工程的系统设计,提高了生产效率[3]。

(二)系统故障的自动排查

电子系统出现运行故障总是难免的,系统维护人员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复杂的系统故障,各种维修难题让系统维护人员很难及时的修复系统故障,无法准确的找出导致故障的原因。系统维修的不及时,会导致因错失大量的时间而失去维修的最佳时机,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电子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电子系统自身带有自动诊断电子系统故障的功能,在电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时能够借助于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方式排查电子系统中存在的隐患,对导致电子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准确的维修方案,让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修复,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4]。

(三)系统控制的智能化

以往的电子系统只可以执行简单的任务工作,并对单一的工作进行控制,生产效率相对比较低,而且电子系统本身的自动化水平不高,系统运行错误的事情常有发生。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能够实现电子工程系统运行的智能全自动化,对开展电子系统远程服务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系统依旧可以对复杂的工艺流程进行监管和操作,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生产力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3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优势

(一)产品设计趋向于简单化

电子工程领域采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优化、简化电子产品在设计阶段繁琐的工作。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电子产品的自我控制电子产品模型的制作过程比以往简化了很多,只需要一个前提程序产品模型在各种仪器设备的帮助下即可诞生,而这个前提条件就是事先设定好相应的电子系统运行程序。在这个前提程序中制造出的模型减少了因外界不可控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采用智能化技术设计出的产品模型降低了因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模型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误差,可以更好的投入到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简化了产品的设计工作[5]。实现了人力资源、时间、财力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的电子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

管理是电子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电子工程领域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质量管理一直是管理方面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对电子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规范,施工的进度和步骤进行现场监管就,必要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相应的修改。智能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电子工程的实时动态管理,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对电子工程的施工步骤等进行及时的规范,并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预防电子系统故障的紧急预案,减少质量管理方面出现错误的几率,对电子工程建设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从而保证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

(三)工程进度的精确管理

电子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工程的进度进行精确的管理,否则将会影响整个电子工程的施工进度,从而导致工期的延长,进而影响到工程的验收与交付工作。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电子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工程进度的监管工作,根据施工现场的工作环境和工程进度,智能化技术会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工程快捷方案。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对电子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施工难点进行分析,依据以往的经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改良方案,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防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序的现场管理体系,及时的消除影响工程进度的不良因素,减少外界不可控因素对工程进度的限制作用,从而更加精确的对电子工程进度进行管理。

4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将带动电子工程系统向着高速和精准的高效化发展,使电子系统的每个环节都覆盖智能化的技术,从而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子工程中后将会丰富电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图形化的用户界面,利用可视化的手段进行科学计算,发展电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例如,智能化技术带领电子工程企业向着集成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借助于LED等高科技的显像方式大幅度的提升电子系统的显示功能。

5 结语

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和升值空间。智能化技术每一次更进一步的推广都有赖于相关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进步。随着世界各国对智能化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开发,相应的科学技术也会逐步得到完善,智能化技术应用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从其根源说,智能化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所以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领域有着非常美好的发展蓝图。

参考文献

[1]吴辉.论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4,20:149

[2]卢锐霆.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38+40

[3]李海兵.智能化技术在电子工程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电子技术,2015,26:194

第3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字:智能化;住宅;安防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智能化住宅小区的特点及其设计理念

(一)智能化住宅小区特点

智能化住宅一般包括的内容有:通信自动化(CA),住宅安全自动化(SA),管理自动化(MA),保健自动化(HA),因此也被称为4A系统。安全自动化主要包括住户防盗报警系统,煤气泄漏自动报警,消防报警系统,自动关闭系统,紧急求助系统,门禁系统,小区电话报警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通信自动化主要包括语音与传真系统,小区邮件及信息服务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管理自动化主要包括,住户家电自动控制系统,住户远程抄表(三表)系统,小区车辆出入管理系统,小区电视监控系统,小区巡更签到系统,小区出入人口控制系统,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保健自动化主要包括有老年人、急性病患者的远程看护,远程医疗诊断,保健咨询。

(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

智能化住宅小区安防系统的设计应当将建筑物的防护等级、建设投资及安防管理工作的要求为设计依据,综合运用安防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构成可靠、适用、配套和经济的安防体系,确保能够随时的阻止非法入侵和相关的安全事故等可能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安防的设计体系应当以规范化、结构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式实现,遵守物防、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原则,在进行物防设置时,应当相应的考虑到人防的功能作用,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适用、可靠的电子设备,并且还要适应技术发展和系统维护的发展需要,并且还应当具有可靠性、开放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等功能,应当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可靠。

智能化小区的安防设计系统应当按照普通风险的对象来确定防护的类型,并且还应当根据建设投资、建设面积、系统功能及规模以及安全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由高到低分为先进型、提高型、基本型三种类型。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要求,对其的配置不应当低于提高型安防体系的标准,并且还应当纳入到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总体的规划中来。

二、智能小区安防各系统功能及应用

智能小区的安防体系主要是指以保障安全为目的而建立的技术防范系统。一般会在小区重要出入口、周界、住户室内设置安全防范装置、各种公共场所,由小区物业的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对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工作。安防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构成系统:

1、周边防非法入侵系统

目前往往是住宅小区的物业部门对小区进行管理。为了保证小区的安全问题,物业管理部门通常会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预留几个主要的出入口,派部分保安人员进行值班,并且小区的周边都会修建围墙。为了防止犯罪分子通过翻墙等方式非法进入住宅小区,周边防非法入侵系统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产品多数为红外线或者是微波类的产品。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二种。但是由于会有误报等问题的出现,住宅小区中通常会采用被动式探头。在对住宅小区进行工程实施时,就把红外线对射接收器和发射器安装在小区的围墙上。如果有人试图翻围墙非法入侵时,防盗系统就会立刻报警。由于通常情况下住宅小区的围墙有的会很长,有的还会有转角之类的,所以,应当采用红外线对射接收器和发射器这种接力传递的方法来对整个住宅区围墙进行警戒。与其配套的中心控制器,无论何时接收到报警装置的报警信号时,都会立刻对周边围墙的非法入侵的位置、区段等情况进行显示,以便做出相应处理。除此之外,中心控制器还有自动判断故障位置,自检功能,方便进行及时的维修。

2、可视监视系统

可视监视系统是住宅小区进行安全防盗措施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实时地掌握小区内的各种动态,包括交通、治安等,然后交由相应的值班人员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保安的调度,以便及时的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在住宅区室外安装的监视摄像机,还可以十分有效地对犯罪分子警告,从而减少了犯罪的发生率。

在对住宅区工程实施的过程中,通常会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监视。首先是对小区主要出入口的监视。在小区的值班室、大门等处安装清晰度较高的CCD摄像头,一般多为固定式的,通常是二台摄像头对视,它会把出入小区的车辆、人员等情况全部记录下来,并且在必要的时候还会配日期时间来反映录像时间。一旦小区内出现有关的治安事故后,便可以进行查阅,为破案提供有用的线索。其次是对小区的主要道路等重要区域的监视。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固定式摄像机或是万向云台摄像机对需要监视的区域进行监视。但是由于固定式摄像机的操作比较简单,而且投资也较少,所以相对于万向云台摄像机而言固定式摄像机应用更为普遍。

3、室内综合防盗系统

这一系统应当算是住宅小区安防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它通过在住户室内安装通讯主机、防盗报警和各种类型的防盗传感器对住户室内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如果有任何盗窃情况发生时,主机可以通过电话线按设定的电话号码或是联动声光向小区值班室或是所属派出所进行报警。它的某些功能还可以应用到防火及进行紧急求救等方面,比较适合现代家庭的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室内防盗系统一般由用户报警系统和报警中心两大部分组成。

用户端报警系统的规模、组成和功能和居民的实际要求是分不开的。通常会分为输入、控制和输出三个部分。输入部分主要是运用不同类型的探测器探测各种入侵行为。报警控制、通讯主机属于系统中的处理单元。它可以把探测器发回的现场信号类型与主机的工作状态进行逻辑分析,发出警报。系统的输出部分是受主机输出信号控制的外部设备,一般的报警设备有现场声、光报警输出、电话联网报警等。

报警中心属于住宅区报警系统的一个部分。设置在小区范围内的值班中心,主要是接收住户主机的报警信息,然后交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通常而言,报警中心是通过无线电或是电话等通讯手段接受报警信号的,但是由于进行无线电的投资比较大,所以现在很多小区使用的是公众电话网。

三、当前小区安防系统设置应当注意的问题

1、严把设计关。开发、设计单位要根据建设小区的居住对象,安防等级要求,充分认识安防系统的重要性,从设计上严把质量关。应当做到设计合理、系统健全。

2、设备选型技术先进,价格合理。一个住宅小区的安防系统通常会由许多种的设备和部件组成而成。所以在对这些设备、部件进行选择时,要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注重性价比。

3、管理到位,提高运行稳定性。好的安防系统,必须要有好的管理制度进行落实。不仅要加强对小区内所住人员的宣传教育,而且在采购有关设备时,在与供货商签订好协议,注意有关维护及保修的条款,避免出现差错及漏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治安情况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小区安防的问题也愈发的重视起来,现代化住宅小区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又很迫切。虽然我国住宅小区的安防系统依然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大多数的住宅小区还是可以从智能化小区建设中取得借鉴,对以后的住宅小区的建设,提供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雪梅.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D].2006.

[2]刘树兴,任威,陈东.浅谈智能小区.沈阳建筑,2008,(2):79.81

[3]田爱国,现代智能住宅小区的设计与开发,中国科技信息,2005,(10):99.99,72

第4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农村 智能化监控 配网 应用

1 农村配网的现状分析

农村配电网是输电网与用电网的纽带,也是农网体系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线路最多、网络拓扑最为复杂,网架最为脆弱的一个环节”。当由于农村配网点多、面广,电网线路建设资金投入又相对较少,因而很大一部分电网设备相对落后,电线路线径细、导线老化等,造成农村配电线路超载,损耗较大,而且在用电质量上经常出现电压低,无法带动大功率用电设备而故障频繁。

落后的农村电网已经完全无法与当前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原有的农村配电网设计和建设的标准普遍过于低下,在供电能力、质量和供电安全上都存在着隐患。原有的电网结构和安全运行环节薄弱,导致农村供电可靠性差,农村企业经营受到制约,无法形成有效利用先进设备的大规模生产,逐渐难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电网,必须要进行更新换代,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升农村配网的智能化水平。

2 智能化监控技术分析

农村配网中的智能化管理是指“以融合电子化的基础信息管理手段和调控一体化的遥信、遥测、遥控技术,实现建成先进、稳定、安全、兼容、易维护、可扩展的农村配网监控设备和系统”,智能化监控技术采用先进的遥感和传感系统,以及通信和控制终端技术,完成对配电网运行状态和供电网可靠运行状态进行全面实时远程的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了电网的可观测性和可控制性。

农村配网中智能化监控技术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点进行研究。首先研究智能配电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实现电网自愈控制;其次是研究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控制与保护技术,以优化发电网、输电网、配电网及用电网等各个环节的协调调度;再次是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以实现电能质量控制及灵活分配,从而能够降低损耗,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

3 智能化监控技术在农网中的应用

智能化监控技术所需的技术支持包括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新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农村配网中的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应用也有了推广和发展的可能性。

3.1 配电线路故障在线监测技术

农村配网线路长、分支多,再加上电网负荷率低、运行方式变化大等特点,线路故障时有发生。目前故障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是将故障检测终端挂装在配网线路需要监测的位置上,对线路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当线路出现短路、接地故障、断流、过流等情况时,终端会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系统软件会结合配电线路的拓扑结构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精确确定故障位置。

针对农村配网线路的特点,短路、过流线路故障的主要故障电流判据是延时电流突变量,接地故障的电流判据主要采用电容电流,这些技术降低了故障判断对电流检测精准度的要求,其准确性不依赖于负荷变化而是依据线路的总长度,所以适用于农村配电网线路。

3.2 农网馈线自动化系统

馈线自动化系统主要有基于馈线FTU和通信网络、基于具有就地控制功能的线路自动重合器和集中控制加就地智能三种类型,根据这一实际,对农网馈线自动化系统的方案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一下情况:

(1)评价自动化供电方案的主要依据是供电可靠性,包括故障次数、停电范围、停电时间和恢复供电时间等。

(2)在架空线网中,重合器方案的优点在于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大幅度提高供电可靠性,线路发生故障时,现场解决问题,减少了人为的复杂化;从技术上来说,重合器有着高度的智能化系统,供电网络能够不依赖于通信系统、主站系统而独立运行,同时又可以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简化电网联结的复杂性,在农村配电网中采用双电源环网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

(4)在农村配网中,分支线路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也是故障多发区域,因此馈线自动化的重点要放在对分支线路故障的检测、判别和隔离上。

3.3 SCADA可视化技术应用

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即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对现场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由于农村配电网结构复杂,线路较多,要采集的数据信息也非常大,要快速准确的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运用SCADA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以董涛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配电网内运行状况的可视化。

SCADA技术以其直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配电网管理水平。

3.4 GPRS技术在农村配网中的应用

电力配网的自动化程度与供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配电变压器是将电能直接分配给低压用户的电力设备,其运行数据是整个配电网基础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配电电压器的运行参数和状态进行监测,利用GPR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电能量测量技术,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电量使用状况。将GPRS技术融入电力系统设备的通信过程中,能够分析并提供准确、可靠的电能量数据,实现线路内电量平衡并降低损耗。但是由于建立一个具有超时效性和可靠性的通信网络需要投资巨大,目前GPRS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法全面推广。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农村配电网中,智能化监控技术以其全景化预警控制机制、可视化多维检测系统、智能化故障处理能力和一体化运维支撑等特征而被广泛应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智能化监控技术为农村配电网提供了超便捷的服务和先进的技术,也因此而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家录.智能化监控技术在农村配网中的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1(10):42-43.

[2]钟军,余辉.农村配网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J].大众用电,2013(005):30-31.

[3]李万东.浅谈农村配网的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36):189.

第5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当前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故障防范策略,已被融入到现代空调制冷系统的实践应用当中,它不仅可有效降低制冷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还能明显提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结合工作实践,着重就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

制冷系统;故障诊断;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冷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越发普及,其重要性也不断增强。如何进一步提升制冷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已成为了当前国内外众多学者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故障防范策略,它能通过实时、自动的监测和采集制冷系统的状态信息与运行参数,以起到有效预测故障发生、判定故障性质、评估系统运行状态以及延长系统正常使用寿命的目的。

1制冷系统的故障特点

制冷系统根据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半导体式制冷系统以及吸附式制冷系统等多种类型。以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为例,其常见故障类型包括了:制冷剂泄漏、冷却水量减少、管路压力增大等问题,而导致系统冷却效率的降低及系统能耗的增加。正是由于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的构成元件多(制冷压缩机、节流装置、热交换设备、管道等)、循环工作状态复杂(包括制冷剂、水、空气、油等),因此当制冷系统故障发生时,具有故障原因复杂、故障征兆复杂的特点,且存在着较多不易被检测的参数,部分检测数据与故障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也不明显。因此,在制冷系统的故障诊断时,如果只依靠维护人员的个人经验或仪器进行故障的查找与排除时,不仅诊断效率低,而且检修成本高、检修失误率高。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制冷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已逐步由传统的单一化、常规化的诊断方法,发展为以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诊断方式。

2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在制冷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也是由现代人工智能学、控制学、信号处理学、模型识别学等多种学科所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

2.1常见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的类型。目前,应用于制冷系统中的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其常见类型包括了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基于直接可测信号的故障诊断技术、基于知识经验的故障诊断技术这三大类。其中,基于可测信号和知识经验的故障诊断技术,也被称为直接诊断法,它是直接利用制冷系统的可测信号与知识经验,以判定故障类型、预测故障发生的方法,常见的诊断技术包括了专家系统诊断法、模糊数学诊断法、神经网络诊断法、小波分析诊断法等;而基于数学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则被称为间接诊断法,它是间接利用数学模型,以全面反映与评估制冷系统的故障情况及安全性的方法,常见数学模型包括了故障树模型、攻击树模型、攻击图模型等。

2.2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的具体应用

2.2.1专家系统的应用。专家系统诊断技术,它属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中一个前沿分支,即是将一些已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的知识经验进行数字化表达,并通过存入计算机系统中,从而以形成具备强大推理能力、决策能力的专家系统。用于制冷系统中的专家系统,其工作原理详见图1所示。该专家系统主要由故障诊断模块、故障解释模块、故障处理模块、模拟显示模块、学习查询模块以及智能输出模块这几大功能模块所构成。通过专家系统的应用,制冷系统的故障诊断过程能由系统代替人类专家,并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资源与逻辑推理能力,以提升对系统故障预测、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

2.2.2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指通过人的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及存储的机制,所提出的一种智能化信息处理的非线性模型,也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处理单元)所进行互联而得到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网络系统。与专家系统相比,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更高的时间效率,以及更高的故障诊断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诊断系统迅速发展,并已成为国际上故障诊断领域的最新热点,同时神经网络用于制冷与空调系统故障诊断也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算法(见图2),能真实反映出制冷系统运行时的期望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值,即残差(residual)值,并通过评价残差值以反映出制冷系统的安全性状况,并可诊断与预报系统故障类型及故障点定位,从而实现较高的故障诊断精度与准确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混合智能诊断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有效解决专家系统的信息采集难题,而且通过专家系统的数据库还能解决人工神经网络的“黑箱”问题,两者互为补充,因此在制冷系统故障诊断的实践应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2.2.3模糊诊断法的应用。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其故障征兆与引发故障的原因之间,往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对于大型制冷系统中,这种不确定性更加明显。而模糊诊断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一种故障识别方法,它能利用故障征兆与引起原因之间的这种不确定性来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由于制冷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故障征兆与原因间的不确定性,在许多故障诊断问题中,其故障机理非常适合采用模糊数学规则来进行描述,并能有效克服空调制冷系统因设备的复杂性所带来的诊断困难问题,因此具备了较强的实用价值。一个典型的应用于空调制冷系统中的模糊诊断系统的结构,详见图3所示。如图3所示,用于制冷系统的模糊诊断系统,主要由模糊化接口、模糊规则库、模糊推理机、非模糊化接口等多个部分所构成。其中,模糊化接口通常采用A/D和D/A转换器作为接口装置,其作用采集制冷系统中精确的、连续变化的输入量转化为模糊量,以便实现模糊推理;模糊推理机即模糊控制器,它也是模糊诊断系统的核心,可通过利用知识库中的规则对模糊量进行运算与分析,并得出模糊结论;而非模糊化接口,其主要作用是将模糊推理所得到的结构,转换为非模糊值即清晰值,从而实现对制冷系统故障结论的清晰表达。目前,模糊诊断法已被成功运用到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故障诊断中。例如:将模糊数学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可采用模糊方法处理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并对推理过程进行解释;将模糊数学理论与专家系统相结合,则可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变换原理对制冷系统的安全性能进行评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专家系统等等。

2.2.4小波分析法的应用。小波分析法,是一种新型的线性时频分析的方法。当前,以小波变换分析为基础的信号处理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设备的故障诊断当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由于制冷系统在发生故障时,会出现一些瞬变信号或脉冲信号,而这些参数的变化也往往隐藏着重要的故障信息。而小波分析法是一种窗口面积恒定、窗口形状可变的时频局部化分析方法,它不仅具有多分辨率和时频局部性的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处理非平稳信号,因此非常适用于分析制冷系统的瞬态信号或时变信号。目前,小波分析法在制冷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制冷系统的吸气阀片损坏、排气阀片损坏以及制冷压缩机停转等故障的智能化诊断,利用小波分析法的预处理功能,能提前查找到制冷系统中各元件的故障先兆,从而以及早地发现并预报故障。

2.2.5故障树模型的应用。由于制冷系统中所发生的故障,通常具有层次特性,即故障原因和后果之间往往具有多层的关系。故障树模型诊断技术,即是以系统最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顶事件)为分析目标,以可能导致顶事件发生的其他事件为中间事件或底事件,按树枝状逐级细化,从而依次找出制冷系统的全部故障因素。目前,故障树模型在制冷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主要用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故障诊断中,它可准确分析与诊断“冷剂水损失”和“冷剂水污染”等问题。通过分析与计算,能将制冷系统中的故障事件进行重要度分级,从而找出制冷系统中最薄弱的因素,以此实现对系统中故障类型的准确识别、预测与诊断。同时,利用故障树模型,还能实现对制冷系统的改进设计,以实现制冷系统整体上的节能优化与安全优化。

3结论

本文主要以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诊断法、小波分析法、故障树模型这几种智能化故障诊断技术为例,就其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研究。通过智能化诊断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及时查找出制冷系统的故障原因及故障类型,以迅速排除故障,而且能自动预测故障的发生,减轻了故障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与后果,从而起到了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提高系统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的目的,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静.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J].科技与创新,2015(16):154-154.

[2]闫林巍.压缩制冷系统的故障分析和解决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0):79-80.

[3]侍孝虎.制冷系统隐性故障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43-45.

第6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控制技术;工业生产;仪器仪表系统;发展方向

对于当前的许多行业来说,智能化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的发展,有助于行业突破当前的障碍,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仪器仪表系统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系统,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在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方面,仪器仪表系统需要首先得到优化,应用先进技术,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智能化控制,这也是当前的工业领域的重点任务。我国当前的仪器仪表主要分为三种,分别为流量仪表、压力仪表以及温度仪表,可以对系统生产的各项参数进行有效感知,随着时间推移,智能技术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仪器仪表系统的作用也会越发完善。下文对此进行简要的阐述。

1智能化技术的概述分析

智能化技术属于一种新兴技术,在当前的许多领域中,智能化技术都得到了应用,而且在该技术的作用下,原有的行业生产模式得到了有效简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许多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从概念上来看,智能化技术中包含了许多的高新技术,比如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产生智能化的效果,对人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模拟,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智能化技术体系越发完善,技术功能也更加强大,现阶段的智能化技术已经具备了自动学习功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高度模拟,而且相比于人脑计算,智能化技术的计算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在许多行业中已经成为了其中的核心技术。

2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应用优势

(1)简化控制流程。在当前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流程非常复杂,生产系统的控制难度很大,而且对精准性有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项运行参数出现偏差,都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安全性问题。在传统的生产系统控制模式中,主要采取人工控制的方式,利用人力资源,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收集和控制,控制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在以这种控制方式为主的工业生产模式中,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安全性,都会受到人员因素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责任意识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应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能简化控制流程,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作用下,各种系统参数都能清晰呈现,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的读书,全面掌握当前的生产情况,而且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具有一定的自动化控制功能,对不合理的生产参数自行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生产系统始终处于高效的运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降低生产难度,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优势作用可见一斑。(2)提高生产安全性。在工业领域中,一些行业的生产过程比较危险,对系统运行指标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比如化工生产,需要严格的把控生产温度、压力等系统参数,如果这些参数指标出现问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对企业的发展和人员的安全都非常很不利,这也是企业方面极力避免的问题。应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能对工业生产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也是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作用下,工业生生产模式会发生改变,实现自动化生产,可以自行的调节系统运行指标,整个控制过程效率极高,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有效降低风险因素的爆发几率,对工业生产安全性的提升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中,企业管理者要对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功能性作用产生直观认知,并且积极的引入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实现智能化的行业生产,加速行业转型升级。

3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主要构成

相比于传统的工业生产设备,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的功能更强,在结构上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属于现代化产物,也是当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之前的工业仪器仪表技术含量较低,在控制方面主要以人力为主,各种硬件零件为其主要构成元素,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是在原有的设备的基础上,加入各种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效结合,在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涵盖了多项高新技术,比如大数据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等,而且在当前的智能自动化仪器仪表中,为了促进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提升,还会加入安全防护系统和数据收集系统,可以对设备运行异常问题自行的进行处理,大幅度的提升工业生产稳定性。

4工业仪器仪表系统的主要控制技术

(1)传感技术。传感技术属于智能化控制系统中的重点内容,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传感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这也是仪器仪表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基本保证。在工业生产中,传感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对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收集,为数据处理和管理指令的传达提供依据,此项技术的应用需要借助相应的硬件设备,把传感器安装在系统的特定位置,通过硬件设备获取目标信号,然后利用数据传输功能,把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器中,从而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传感技术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已经成为了当前工业生产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2)智能技术。在仪器仪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大幅度的拓展系统功能,此项技术也被称之为智能控制技术,在该技术的作用下,仪器仪表系统能保持自动化运行的状态,进一步的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对各种参数的测量工作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获取的信息数据也更加精准,有效的消除了传统系统运行模式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障碍,对工业生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工业生产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关于仪器仪表系统的智能化研发工作也在持续深入,实践证明,智能技术与仪器仪表系统的结合意义深远,是工业智能化进场中的关键环节。(3)人机界面技术。人机界面技术也是当前仪器仪表系统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有效的人机互动,在人员与仪器仪表系统之间构建联系,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管理指令的落实。现阶段,人机界面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仪器仪表系统控制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此项技术输入相应的操作指令,系统会自动执行设定的程序,从而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远程控制。现阶段,人机界面技术还缺乏完善性,许多的技术功能都有待开发,需要酌情进行应用。

5智能化控制技术在电子技术仪器仪表系统中的应用策略

(1)在仪表结构性能改良中的应用。在仪器仪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系统运行效果,尤其是在数据分析方面,系统能力会得到有效强化,在数据监测方面的效率明显上升,有助于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有效改良。智能化的仪器仪表系统具有信息识别功能,管理人员利用人机界面技术,编写相应的操作程序,系统能保持自动化运行的状态,根据具体的运行需求,自行的调整运行参数,自动化做出各种运行决策。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功能强大,信息收集比较全面,而且信息的精准性可以得到保证,有助于仪器仪表系统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生产力。工作期间内,为了克服传统的测斜仪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设计了一种快捷高效、成本低的基于分布式光纤的基坑测斜装置。(2)在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实际上,工业生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些行业的生产流程中存在许多的风险因素,必须要通过仪器仪表系统,对各种生产参数进行监测,保证生产安全性。智能化控制技术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此项技术的作用下,仪器仪表系统能全面收集生产参数信息,对异常参数及时做出预警,同时,发出相应的操作指令,对异常数据进行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生产风险。在工作期间,笔者应用PLC控制技术对发电厂输煤皮带各个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实现无人值守智能监控。(3)在系统监控中的应用。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工业行业也在积极的引入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而工业生产的信息建设,需要依赖于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该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了运行监控的作用,在智能化仪表的作用下,工业生产系统的运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具体的技术应用环节,为了实现对系统的自动化控制,需要对工业参数进行分析,收集电源的型号以及其他运行参数,结合分析结果,使用检测设备、传输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对工业数据进行全面收集,这个过程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而且监控系统还能对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分析,为故障诊断和故障控制提供依据,把系统故障造成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系统安全性稳步提高,这也是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之一。智能化仪表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工业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提高,对于工业系统来说,任何的故障都可能会引发严重事故,应用智能化仪表,能降低系统故障发生几率,而且也能实现对系统故障的事前控制。

6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发展方向

就目前来看,仪器仪表系统会逐渐的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更加强大,利用此项技术,能彻底的摆脱仪器仪表系统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完全保持独立运行状态,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自动学习的功能,在不断的系统运行中,仪器仪表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也能持续得到强化,这也是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另外,远程控制也是智能化仪器仪表系统的必然方向,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些技术的作用下,许多的行业都实现了远程控制,应用网络和各种高新技术,消除空间因素对系统控制带来的限制,进一步的增强了仪器仪表系统控制工作的便利性,降低控制成本,应用优势显著,为此,工业领域要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拓展仪器仪表系统的功能,实现对仪器仪表系统的远程控制。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中,仪器仪表系统属于其中的重要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能改变仪器仪表系统的运行模式,大幅度的提高工业生产力。为了进一步的发挥出智能仪器仪表系统的作用,工业领域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不断的引入高新技术,完善系统功能,为工业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作者简介:吴帅(1995-),男,籍贯:青海西宁,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工程专业。

参考文献:

第7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应用分析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Energy - saving Buildings

Zheng Zhi-feng

(Kunshan Urban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KunshanJiangsu21530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ucture has been provided.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caused som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conservation buildings must b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in building energy manag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green idea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uildings, the design of safe, comfortable and efficient energy-saving building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ut also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lligent technology;Energy efficient building;Green building;Application analysis

建筑行I本身就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整体建筑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复杂化、大型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特点,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急剧上升的能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与制约存在矛盾时,绿色节能建筑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建筑智能化是指将建筑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通过优化组合的方式建造舒适、安全、高效的建筑物。智能化技术主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等。

1. 智能化技术应用在节能建筑中的意义和现状

(1)目前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此问题不仅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更是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提倡绿色节能的理念,为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将节能措施落到实处,相关专家学者提出了在建筑行业中应用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对建筑业的节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也可以满足时展对建筑的需求,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节能建筑中,所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节能减耗型的采暖器材,这些器材的使用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还有效的缓解了建筑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尽管智能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在我国迅速发展,并被普遍认可,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也就是说智能化建筑在实际建设中没有发挥实效。这是因为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建筑中不只是单一的技术和设备,要求各种技术能够统一协作,但是在协作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影响了节能建筑智能化的正常运行。

2. 智能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需求

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这些技术为智能节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在节能建筑中应用这些技术已经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节能建筑的智能化设计中,主要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主流技术。

在节能建筑中,要根据管理和监控上的需求,利用一些安全可靠的主流技术,譬如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机技术等,将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应用系统和智能电网系统统一的进行规划和建设,达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目的。

(2)保护环境、节约能源。

建筑节能设施要求低成本、高效益,因此要尽可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将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应用在智能化技术的设计中,达到低成本、高效益和节能环保的目标[1]。

(3)智能用电。

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建设高效、安全的职能用电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智能电网作为平台,对电能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保障用户节能用电的质量和安全。

3. 智能化技术在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

地源热泵系统是未来智能化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主要是利用浅层地热能实现节能环保的中央空调系统。在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用光数字传感器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传给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和计算,对系统的相应功能模块进行控制。通常地源热泵系统是由地下埋管热换器和热泵机冷热分配系统以及用户终端所组成的,地下热换器将埋在地下的封闭管道所采集到的地热能与水源热泵机进行热交换,水源热泵机通过各个环路的耦合,在制冷和制热的循环中达到热交换的目的,冷热分配系统将冷热水输送到用户终端,完成供暖和制冷的任务,另外,用户终端的空气处理系统还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从而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提升了建筑的舒适度。

4. 智能化技术在太阳能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智能节能建筑中,而且太阳能热水系统也是目前最经济、效率最高的系y。在太阳能热水系统中,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传热工质、贮热水箱和补给水箱以及连接管路等构成,集热器吸收太阳能的辐射,导致温度升高,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传递给传热工质,传热工质以自然循环的方式加热贮水箱中的水,控制装置通过温度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水补给。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光照不足的阴雨天和冬季阳光强度不足的情况,设置辅助加热装置。

5. 智能化技术在电网节能中的应用

智能电网实际上是一个能源计算网络,利用微处理器和模拟技术就可以对电网进行完整的监控,保证用户的用电安全。在配置上要能够实现仪表测量、自动配电、中断恢复和高效节能的功能,同时要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并能够将信息及时反馈。在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基础上,智能用电网要包括智能微电网、电能管理主站、传输网络通信、电能信息传感器和用电设备等等。在智能用电网中,智能微电网可以通过各种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将电力资源转变为能够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的资源[2]。与此同时,设置智能电网可以对整个系统覆盖范围内的实时情况进行监测和控制,将信息及时的进行反馈,实现电能计量、储存和处理信息以及自动控制和信息交互的功能。

6.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节能建筑应用智能化技术的过程中,尽管政府已经大力的提倡和扶持,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智能化节能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弥补我国节能建筑发展中的不足,促进智能化技术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建筑的智能化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远栋.建筑智能化应用中的节能建筑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2):2292~2293.

第8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在现今的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逐渐的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增强了电气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的工作效率。所以,为了保证电气工程的有效发展,必须要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增强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使用。本文对智能化技术技术的理论分析,并对现今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探讨。

关键词:

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应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电气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电气工程行业逐渐的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自动化控制在电气工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还没有足够的完善,对生产的效率没有有效的提高,对电气工程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在自动化技术中引入了智能化技术,不仅加强了电气工程的发展,而且使电气工程生产中的效率提高。

1智能化技术的基础理论

智能化技术实际的运行中包含了控制学、语言学、信息学等多门技术,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项技术是研究在生产工作中极其的自动管理,不需要人员的控制来完成一些工作[1]。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智能化技术加以强化,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自能化技术是现今电气工程行业里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通过计算机的编程技术编辑出自动化的软件并加入进设备中去,使其在生产工作中来完成一些人工进行困难的工作,提高了工业生产工作的效率。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降低,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需求,更好的解决人力资源上的问题。

2自能化技术的特点

2.1无人化管理

在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工作中,往往都需要工作人员在旁边进行监管,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加入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在工作中往往是机器自动的运行,发现问题自主的发出警报并进行简单的处理,可以减少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电气设备还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来完成自我调节,更加减少了人员的使用,使企业的投入成本大大的降低了。

2.2无需控制模型

在自动化过程中,传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往往需要控制模型来进行设备的控制的,但被控设备常常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测的变化,不能准确的测量出数据,增加了设备的控制难度,无法对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在加入智能化技术后,对设备的监管就不需要控制模型了,它是从根源上解决了设备的变化问题,使自动化控制在测量阶段变得更加的准确[2]。

2.3智能化控制器有很强的一致性

在对于数据的处理时,智能化控制器能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处理,各个控制对象,即使在对一些不长用数据的处理也能快速准确的进行,使自动化技术在工作中稳定的运行。在控制不同的对象时,由于被控制对象的不同,一些控制并不能立刻就进行,控制效果达不到预计的效果,降低了控制器的准确性。使用智能化控制器后,他能对被控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其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对被控对象的控制,有效增强了控制过程中的准确性。因此要加强智能化控制化技术的加强,加快社会经济大发展步伐[3]。

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3.1智能控制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的使用,可以使设备控制更好的管理,对设备进行远程超控,加强生产工作的效率,为自动化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与有效手段。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应用,是人们对智能技术的认可,为智能化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

3.2优化设计

在传统电气工程设计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与麻烦,这就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进行参与进来。因为设计工作的复杂,设计人员往往不可能完全的考虑每一个问题,使之后的工作进行带来麻烦,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问题,这样就需要设计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并且要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细致的对设计进行检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上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加强了设计时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丰富了设计的内涵,加快了设计的完成,同时加强了对设计各环节的监管,更好的实现了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3.3自动化控制整个电气工程

在电气工程中,很多的工作都包含了控制环节,所以就要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中加入智能化技术,使其在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智能化技术主要是以神经网络控制多层次的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进行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能具有学习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不确知系统的控制问题。在神经网络控制的子系统中,子系统转子的速度可以通过对系统参数的判断和调控得出,另一个子系统可依照此参数判断和调控定子的速度。因为其的优秀功能,使其在在智能控制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3.4故障诊断

在电气工程工作过程中,电气设备常常会发生一些问题,在问题发生之前会出现一些有关系的症状,在症状出现时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快速的解决。会对之后出现的故障更好、更快的解决,这就要使用智能化技术来完成。在电气设备中,变压器在生产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变压器的管理相当的重视,时常的对其进行维护与检修,降低其发生故障的概率,即使这样也不能完全避免电气设备故障的出现,所以加入智能化技术就完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故障的出现率降到了最低,减少了电气工程工作中的损失。

4总结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使用,不仅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同时还减少了企业的投入成本,降低了企业对人力的需求。使企业各项生产工作向着以自动化建设目标为主的方向进发,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生的竞争力与生存力。推动着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作者:王宁洁 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闫书畅.基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27):96.

第9篇:智能化技术应用范文

【关键词】城市配网线路;自动化;智能化;应用

1.前言

在整个城市电网中,配网线路是基础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承受整个城市电力系统电力的重任,关系到电网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当前,把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引入到城市配网线路中,在提高城市电网稳定性与安全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配网线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城市配网线路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策略,以期提高城市电网运行的稳定性、高效性、安全性。

2.分析当前城市配网线路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配网线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当前的城市配网线路中,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导线有老化的趋势,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当前城市电网中,30%以上的配网线路已经运行了十五年以上,随着导线运行时间的延长,线路的负荷率也会随之增加,降低了线路运行的安全性[1]。此外,导线横截面满足不了电能输送的需要,对架空线路输送的电能容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配电、变电设备老化趋势严重,在城市电网中,变压器、避雷器、跌落式保险装置、刀闸等设备老化较为严重,增大了配电网运行中的风险,不能够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尤其是有些专变用户,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长时间未进行检修,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电网的安全运行。其次,开关的型号过于复杂,当前,城市配电网开关型号缺乏统一性,给运行和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开关缺乏智能化的控制技术,遥测、遥控等技术落后,线路故障的检修仍旧依赖于人工,不利于提高供电效率。

2.2城市配网中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长期的电网工作中,大部分电力系统仍然受到“重视发电,轻视输电”观念的影响,导致城市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缓慢。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普及了智能电表的使用,建立起相应的配电管理系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智能开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电力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提高了供电的效率和安全性。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在整体上,我国城市配网线路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还有待提高,不能保证城市供电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3.分析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城市配网线路中的具体应用

3.1在城市配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提高城市配网线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需要从基础设施方面入手,首先,用新型、高质量的导线来替换老化的导线,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电路功率为依据,合理选择和应用导线。比如,GZTACSR-445的间隙型导线,具有耐热性,能够减少城市电网运行中的故障,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2]。其次,把分界负荷开关应用到配网线路中,这种开关能够配合变电站自动把电路运行中的短路故障切除,如线路出现单相接地故障时,此种开关能够自动断开,从而降低单相接地故障危害性。最后,更换老化的配变电设备,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对专变用户进行检修和维护,及时更换长期未检查、修理的配网线路设备,保证电网运行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对城市配网线路而言,需要增加联络与分段断路器设备,并加配具有通信功能的接口,采用的开关应该具有电动操作的功能,为线路故障检修和恢复提供便利。对于有严重跳闸现象出现的线路,应该对线路进行改造,让配电线路中的相关设备与安全标准相符合。

3.2建立自动化配电线路系统主站。在配网线路中,系统主站是“中枢神经”,建立自动化、稳定的系统主站是配网线路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各地的供电部门应该积极引入智能化技术,以当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建立自动化配电线路系统主站,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准确地处理,实时监控采集数据系统、监视控制系统中的数据,对电网运行的状态进行分析,保证配网线路运行的稳定性。

3.3加强配网线路馈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馈线指的是变电站出线至用户用电设备之间的线路,在电路出现故障时,馈线自动化能够自动对故障进行检测、把故障隔离开来、恢复正常供电等,馈线自动化系统有电压型与电流型之分,分别通过电流和电压来对线路进行监控,判断出故障。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在线路主干线上安装电压型开关,在分支线上安装电流型开关,构建一种自动保护模式,把停电的时间减短,缩小停电的范围。

如图一所示,M、N代表的是变电站,A、G代表的是出线断路器,H是故障出现的位置,其他字母代表的是馈线自动化的分线开关。这时,A、B、C三点处设备及时对线路进行检测,A、B处功率均为正常,C处没有通过的电流,A把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发送到B上,B则把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A、C上,类推下去,B、C能够收到与自己不一样的数据,能够判断出故障在B与C之间,于是C自动断开开关,对故障进行隔离。

3.4实现断路器开关与故障指示器的配合。断路器开关能够自动分闸、对故障支线进行快速定位、对用户负荷进行监控,能够保证分支用户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另外,断路器开关还会把检测到的相关数据传输到管理系统中,让电力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用户的用电、负荷情况。故障指示器能够应用信号处理技术,识别、分析故障信息,与超声波、无线等技术结合起来,对远方的电力故障进行指示。二者配合能够提高故障检测的工作效率,提高配网线路的可靠性。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相关电力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把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引入到城市配网线路中,加强城市配网线路的智能化、自动化建设,进而提高城市配网线路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