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银行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发展的建议

第1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品种,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融资的创新工具。随着银行理财的重要性提升,社会各界关注度也显著增加,对理财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出现了不同声音。笔者通过对目前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加强系统建设,提高监管效率等推动银行理财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银行;理财;建设;监管;建议

过去十年,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刻变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理财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社会融资结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作用尤其突出。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为例,2012年度,银行理财共为客户创造收益超过3000亿元,年化加权平均收益率约为4.11%,远远超过同期限储蓄存款利率,切实提升了居民收入,有效抵御通货膨胀,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经济金融局面的平稳发展。

随着银行理财的重要性提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显著增加,对理财业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出现了不同声音,甚至

有部分负面评价。笔者认为,当前银行理财虽然面临问题,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监管导向和方向是正确的,业务整体形势良好,风险可控。为推动银行理财下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完善法律监管制度、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强化投资者教育以及优化理财业务运作模式等方面有所突破,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上能够积极配合监管实施创新举措,银行理财必将会在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一)现行银行理财法律保障略有瑕疵

第一,理财产品财产独立性与破产隔离应进一步在法律层面加以明确。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理财产品投资者与商业银行之间为委托关系,所募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所取得的财产或财产权利属于全体投资者按份共有。当单个投资者破产或被其债权人追偿时,存在导致整个理财计划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的法律风险;同理,如果某个银行破产,其所管理的理财产品财产可能也会被清算。第二,目前尚缺乏对银行理财产品法律主体投资资格的法律安排。影响银行理财在相关市场开户并参与投资公开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投资项目类资产只能通过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资管“通道”,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易诱发交叉性金融风险及“监管套利”等不规范行为发生。同时不利于银行理财与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的公平市场竞争。

(二)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影响发展

根据2011年5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0号—合并财务报表》,若由商业银行承担理财业务实质风险的,将进行并表管理。实际上,规范的银行理财,不存在“刚性兑付”,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向投资人灌输“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按照产品运作的实际情况向投资履行本金收益的分配,不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

但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对理财业务的不正确认识,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理财相混淆,将理财业务风险等同于商业银行自身业务风险,将预期收益性的理财产品等同于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再加上部分银行机构对理财业务的不规范运作,存在着隐性兜底承诺、刚性兑付、投资运作不透明以及混淆保本型产品与预期收益型产品形态等。

(三)面临其他资产管理机构金融创新冲击

近期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受到了来自信托、基金、券商、保险等多个方面的冲击,以最新的信托市场数据为例,截至2013年6月末,信托资产余额已达9.45万亿元,超过了银行理财9.08万亿余额数。而前期券商、基金的资管业务创新,力度也是前所未有,对国内的资产管理市场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推动银行理财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案

基于公平交易原则和风险隔离原则,明确银行理财法律主体投资地位,赋予破产隔离和财产独立性的功能,推动银行理财产品和投资品向“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促进银行理财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方向转变。

(一)完善符合市场规则的法律和监管体系

1.通过顶层设计,赋予银行理财法律主体投资资格

明确银行理财的独立法律主体投资地位,直接规定银行理财财产的独立性和破产隔离,使其与银行表内自营业务完全独立。同时,赋予其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的可公平交易的法律主体地位,实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与其他监管机构的规定基本平衡,避免“监管套利”,实现公平竞争。

在目前阶段,银行理财的管理机构应按照 “三独立”(即人员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的原则,实行商业银行内部持牌机构管理,理财产品按照“三单独”(即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单独管理)的原则进行投资运作与管理。

2.建立银行理财的分级持牌、分级监管体系

对经营理财业务的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奖优罚劣,资质较差的机构只能设立产品结构相对简单、风险较低产品。如:可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将理财产品分为货币市场工具类理财产品、债券类理财产品、非标准化债权类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类理财产品、股权类理财产品、另类投资类理财产品、混合类理财产品,以及结构性理财产品等,设定各类产品的最低风险等级,倡导产品专业化,继续推动建立更加精细化的理财产品分类管理和风险评级标准,明确不同类型产品的风险评级及相应的管理资质。

(二)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和投资工具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要求,建设多种开放、公平、透明的市场体系和投资工具,银行理财作为合规投资之一参与各类市场和各类投资工具的投资。

第一,加快推动信贷资产流转市场和资产证券化市场等促进直接投资发展的市场建设,按照“标准、公开、透明”的设计思路,促进市场的活跃交易,充分发挥其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的基础价值。

第二,创新各种债务融资工具,如债务直接融资工具等,在市场发展初期,按照谨慎发展的原则,可规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仅用于购买单一企业拥有所有权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资产,或者向单一企业发放融资。

(三)转变理财业务管理理念,优化理财产品形态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形态主要包括净值型产品和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两种。其中,净值型产品是一种开放式类基金产品,产品净值随市场而波动,已完全市场化运作并被市场所接受;而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因其预期收益发行方式、产品运作良好,几乎全部实现预期收益等被质疑银行实际承担了产品风险、攫取了超额收益并存在刚性兑付,应纳入银行表内核算。然而,必须承认,预期收益率型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说明投资者和市场是认可的。

笔者建议,对于此类产品着应眼于如何规范好、管理好,解决当前存在突出问题,而不能一概而论的否认此类产品存在的必要性。第一,修订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相关表述,明确此类产品无论是否实现预期收益,银行只收取固定管理费,扣除管理费后的投资收益全部归客户所有,投资收益是浮动的,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因此,收益和风险也全部由客户自担,银行仅收取与其服务等值的管理费,真正实现“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第二,可考虑定期公布此类产品预期收益率情况,并与此相配套建立和完善产品的退出机制,使客户享有充分的选择权。

(四)完善理财销售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

一是建立全行业标准化的产品风险评级标准,督促商业银行在销售中按照“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的基本原则,做好风险提示和客户适合度调查工作,避免任何形式的“误导销售”。要加强对机构销售行为的监督和检查,对违规销售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甚至吊销业务开展牌照,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二是引导媒体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使投资者能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在充分了解产品风险的基础上,自主决策,自行承担风险,实现真正的“买者自负”。

(五)建立多层次市场,提供各种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

1.建议监管部门允许银行理财在当前各类公开交易市场开立交易账户,同时,建议由银监会组织建立多种开放、公平、透明、标准化的市场,包括信贷资产流转市场、资产证券化市场及其他促进直接投资发展的市场,引导众多市场机构参与,以开放的态度促进多个市场的蓬勃发展。

2.建议银监会在推动市场建设的同时创新各种标准化债务融资工具,包括标准化的存量和增量债务工具等。在市场发展初期,按照谨慎发展的原则,可规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仅用于购买单一企业拥有所有权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资产,或者向单一企业发放融资。

(六)加强系统建设,提高监管效率

第2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专业人才储备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建立培训体系的意识和方式方法,在培训的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的培养;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看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及对中远期培训的尊重和耐心。目前,对中小商业银行,有能力的不愿来,没能力的不敢来,造成中小银行中懂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专家学者型的高精尖人才奇缺,主要靠中等专业水平的人办理外汇业务,很难实现外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外汇业务营运资金成本相对偏高。中小银行外币营运资金一般不足,加之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外汇存款几乎为零,而自身吸纳国外低成本资金的渠道又十分有限,外汇资金补给主要靠国内同业之间拆借,这就直接导致其资金紧张和运营成本加大。银行外汇业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业务体系,需要若干个子系统的支撑,随着业务的扩大还需要建立一个外汇资金补给和供应的渠道。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而中小银行普遍分支机构较少,部分内陆中小银行甚至单点办理外汇业务,导致相对成本较高。

缺乏科学的政策研究和风险预警机制。银行外汇业务无论就其政策性、技术性还是就其与其他专业领域的关联程度而言,都远远高于人民币业务,其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就需要更多的手段,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目前的中小银行,至少在国际惯例的理解与运用、境外金融形势的研究与判断、外汇政策的解读与把握、解决纠纷的途径与技巧、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等领域,与大型商业银行存在差距,且在专业人才储备和信息对称性方面与地处金融中心的大型商业银行总行也存在不平衡。据调查,目前中小银行大多数没有设立针对外汇政策和国际业务的专门研究机构,主要靠同业间的横向沟通来实现信息交流、产品引进等,因此,风险识别和控制手段单一,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获得外汇衍生产品经营资格较难。目前的中小银行一般只具有即期结售汇资格,而很少具有远期结售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经营资格。2004年10月,外汇局决定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但在准入资格上仍要求“上年度全行结售汇业务量在200亿美元(含)以上”。这导致国内绝大部分地方法人银行由于不具备资格而无法参与。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外汇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银行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应具备银监会核准的衍生产品交易的业务资格。鉴于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大,出于审慎监管的考虑,银监会对衍生产品资格准入门槛高、报批手续复杂,地方法人银行很少有获批的案例。按照现行监管政策,大多数中小银行短期内不可能获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这就意味着,中小银行将难以推出如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增值和避险类业务。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汇率波幅逐步增大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因为自身产品及手段的缺陷会流失部分高端客户和高端业务。

化解难题

第3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金融业

当前,表外业务已经从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一跃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主导业务之一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步伐较缓慢,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它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誉,通过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水平。

表外业务的特点包括:提供服务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发展迅速,操作灵活方便;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风险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1、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频繁,存贷利差缩小,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有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

2、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但把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表外业务,也把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发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业务产品覆盖面窄。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咨询、基金业务占比极低,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二)表外业务定价收费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较大,价格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会出现价格战的情况。

(三)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属于各总行,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权力。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也是拿来主义,很少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

(四)表外业务缺乏专业人才。表外业务种类多,服务面宽,内容复杂,对从事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缺乏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修养,熟悉市场,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五)表外业务法规制度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的条款已明显过少,关于表外业务的收费权限、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规定,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表外业务经营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使盈利结构多元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摆脱对利差的依赖。

(二)规范表外业务的定价收费制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各项收费的具体实施标准,因此新业务收费应当符合当前已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让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三)加快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增强表外业务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走研发、引进和组合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在研发方面,要紧贴市场,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研发并注重售后评价,防止出现产品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引进方面,应将国际金融市场非常成熟的表外业务产品及高科技信息与技术引进,节省成本,少走弯路;对目前已开办的产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合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产品和加强服务的同时,树立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四)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面向社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学习性组织。鼓励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方面的人才。

(五)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从而更加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6

[2]王艺科.浅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成因[J].时代金融,2010;4

[3]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

[4]谢启标.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06;60

第4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电子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 发展

一、电子银行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着眼于国内,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于2005年11月11日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对电子银行业务做了如下定义:“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包括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网上银行业务),利用电话等声讯设备和电信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电话银行业务),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简称手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利用电子服务设备和网络,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银行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相比,电子银行业务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传统柜台业务的办理通常需要考虑时间、空间因素,非上班时间、距离太远、业务办理人数太多等都是传统银行面临的缺陷,相比之下,电子银行业务可以让顾客享受到便捷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和用户人数的限制。经营方式的创新,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同时降低了银行的服务成本,在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电子交易易操作、速度快。

传统柜台业务需要客户亲自前往银行,通过填写纸质业务单办理相关业务。而业务单的须填写信息繁琐,致使客户花费在填写业务单上的时间过多,降低了银行的业务办理效率。而电子银行的交易过程为无纸化,用户须填写信息较少,操作步骤简洁且易学,更重要的是业务办理的速度快,为客户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因此深受客户们的喜爱。

二、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在迅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同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创新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均来自于贷款,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的投入普遍不足,因此该市场的产品差异性不足。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需要提供更具特色需求度更大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服务的产品,只有这样银行才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

(二)依靠互联网进行业务办理,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和操作风险

与传统银行业务不同,电子银行业务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其依托的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银行的业务系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子银行的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的“融e购”、兴业银行的“兴业宝”、“兴业红”及“智盈宝”等使政府、银行、企业、个人之见的数据交换越来越频繁,同时黑客技术、密码破解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给银行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致使银行面临着技术风险的严峻考验。

三、积极发展电子银行业务以提升商业银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

消费者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及相关交易过程安全性的担忧成为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提升其对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商业银行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网络安全保护措施来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例如采用统一的认证体系、多重身份验证等来消除网上银行消费者对安全性的担忧。

(二)避免盲目扩张银行规模,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规模效率告诉了我们,银行的效率与规模呈现的U字型,即银行效率并不会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而一直增长。因此,将银行规模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是每一个银行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及业务种类等方面都占据了极大优势,这使它们开办电子银行业务变得相对容易。然而资源的过度投入与浪费、人员的冗余,不仅不会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收益,相反会阻碍银行的发展,降低银行效率,对银行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对电子银行业务的规模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人员进行适当的缩减,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三)扩展电子银行服务种类,提升电子银行服务质量

为了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有一席之地及吸引更多的客户,各家银行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新型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开发更便捷的服务功能。譬如开通水电交费、交通罚款交费等服务等,可以极大地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值。总而言之,各商业银行应以加强客户体验为中心,通过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来创造出更多的功能多样、操作剪标、风险低的电子银行业务产品,使电子银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畅.我国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

[2]栗卉.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绩效功效效率的测度研究[D].湖南大学,2014

第5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面临问题 发展建议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7月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从性质上来看包括有风险或风险比较大的中间业务和无风险或风险比较小的中间业务两大类;从具体内容来看通常分为九大类:承诺类、担保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其他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在于商业银行不是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信用活动,而是以中间人的身份,通过提供服务或出售信用的方式收取手续费或佣金来获取收益。在客户需求日益增加、金融机构竞争愈演愈烈、金融业趋于混业的今天,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品种单一、收入偏低。综观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名称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是、结算、银行卡等附加值低的劳务型品种,银行投入较大但是技术含量低、收费较少。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则更多的是投资银行、信托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等附加值高的技术型品种,收入来源广泛。目前,西方国家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40%以上,个别国家甚至高达70%;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还不到20%。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金融不够发达、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大、思维观念比较传统等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将存贷款业务作为主营业务,而认为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副业”,是为资产负债业务服务的可有可无的业务。思想上的不重视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尽管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但大都是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尚有欠缺。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开始发展,当时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2001年人民银行曾出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概念、申请开办条件、业务类型等做出了规定,但该规定已于2007年失效。目前,对中间业务进行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对中间业务产品开发、产品定价、风险防范、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中间业务的监管存在不少空白。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存在监管的随意性问题,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匮乏、技术水平落后

中间业务大多是交叉业务,它的拓展需要一大批精通金融相关知识、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在我国金融界非常稀缺。另外,中间业务是一项现代化金融服务,与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服务于顾客是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比较落后,资金清算系统覆盖范围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对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业务特点、风险管理等方面要有充分的认识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利润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将不再占据优势,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现实需要。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每一类都有各自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特点,银行要结合顾客需求仔细研究自己可以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急于扩大市场份额而盲目推出所谓的新业务是不理智的。另外,要特别注意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承诺类、担保类中间业务的收益相对较大,但潜在风险也较大,对这些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切不可认为中间业务都是没有风险的,要建立中间业务的资本准备制度。

(二)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适当缩小存贷利差,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动力

目前,法律规定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而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大多是交叉业务,具有混业性质,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监管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允许交叉业务的开展,为拓展中间业务提供空间。另外,我国银行业存贷利差较高。据全球知名的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人民币的存贷利差比国外高14倍。这么大的利差,使我国银行业坐拥巨额利润,自然没有动力去发展中间业务。尽管目前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机不成熟,适当缩小存贷款利差来刺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合理的、必需的。

(三)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机构都是围绕资产负债业务来设置,对中间业务考虑明显不足,整个组织体系不利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由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开发、组织和协调,同时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中间业务考核体系,调动各方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培养

人才和技术是中间业务发展的“软硬件”,二者缺一不可。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先进的资金清算系统;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培养,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高整体素质、建立相应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来调动员工潜力并留住人才、引进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与专业中间服务机构合作来弥补银行在人员和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以上各种手段来为银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为发展中间业务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彦超  《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第6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及风险情况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十分重视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和风险的管理,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较好。从他们的统计数据看,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3.028亿元,2012年1至3月份销售理财产品1.5亿元,年化收益率在1.55%到4.5%之间。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近几年理财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2000万元,2012年1至4月份销售理财产品966万元。

(二)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和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十分重视风险的管控。根据某一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情况给客户进行提示,将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白告知客户。如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销售的“金钥匙。汇利丰”2011年第4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此理财产品是245天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实现年化收益率3.6%。在产品说明书中,有产品风险提示、产品特别提示、产品风险等级图标及说明。风险提示的主要内容有:认购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再投资/提前终止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明白告知投资人,理财产品存在各种风险,不被视为一般储蓄存款的替代产品,要求投资者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及相关文本,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在产品特别提示中,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必须做到,投资者在正式签署《协议》和产品说明书之前,仔细阅读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和特别提示的内容,还要仔细阅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说明书的全部内容。投资者签署《协议》和理财产品说明书,并将资金委托给银行运作是投资者在进行独立、审慎判断之后所作出的符合本人意愿的决定。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低、中低、中、中高、高,对某一个理财产品就用图标标示出具体的风险等级,便于投资者认识风险和作出判断。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风险等级标示上主要是用灯盏来标示,“一盏灯”为风险等级最低,灯盏的数量越多风险等级就越高,这样标示风险等级更形象,更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把握。调研中,两个行都有一个共同反映,到目前为止,所销售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还未出现过风险。

二、思考和建议

(一)管控风险,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管控好理财产品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是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之所以热衷于发展理财产品,除拓展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揽储”的功能。由于央行连续降息,并且还增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的空间。正因为这样,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展上,注重短期、超短期且收益率不低的理财产品的发展。有专业人士认为,降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再者,质疑银行理财产品偏离了理财的本源,成为银行“揽储”的工具,这一方面反映出银行抓存款的紧迫性,同时也预示着存在风险的可能性。

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相对于银行存贷款增长乏力,近年来银行利润新增长点大多放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尽管有专家预计,受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将面临着增速明显回落的境况,手续费收入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将会显著下降。但也有专家称,现阶段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推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推进,将显著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加速银行转型步伐。还有的专家认为,银行将会紧紧抓住中间业务发展的新机遇,预计未来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同时,服从于转型,未来中间业务发展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势必将改变银行业以往以坐吃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迫使银行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尤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尽管我们调研的两家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过程中都未出现过风险。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影响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选好产品,竭诚为投资者服务

要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县域银行业要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多作理财市场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投资者的需求,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风险的防范。对于不满足于储蓄利率,又不愿承担本金损失风险的普通投资者,比较适合的理财产品应该是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而对于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非保本的结构型的获利高的理财产品供他们选择。银行在为投资者办理理财业务时,要注重为投资者设计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要根据科学的设计流程,为投资者提供专门的测试,了解掌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根据测试的情况,结合投资者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资金需求,为投资者设计出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发展理财产品,银行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要努力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银行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第7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中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刚刚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产品品种单一。因为面临的外部因素,技术手段,体制限制等原因的制约,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不高,同时观念也很落伍,以至于在产品开发上没有创新,同业间相互抄袭频繁,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普遍。归根结底,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的范畴狭窄,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反馈效果不好。

同时产品种类非常有限,各类结构性的产品比较单一,很难满足高净值人士对多样性投资的需要。其次,专业人才匮乏。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的中国,目前很难发现和留住高水平的人才,优秀的私人银行专家更是非常匮乏。从业人员中大多只是比较擅长产品销售,但缺乏财富规划、公司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缺少金融市场交易的阅历,不熟悉资本市场运作规矩,并且对保险,税务和移民策略的熟练掌握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专业素养。再次,服务水平不高。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至关重要,私人银行以零售业务为基础,核心竞争力拼的就是服务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提供的金融无论从服务水平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外资银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及建议

2.1开发创新产品

私人银行应根据客户需求偏好,注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财富创造型、财富增值型、财富保值型产品,形成完整的产品链。通过三个步骤实现:对客户的金融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进行全面理财规划;为客户提供并帮其选择合适的模块化理财规划。同时,要关注境外市场发展,注重开拓境外资产管理业务,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和跨境金融服务。

2.2建立专业化团队

私人银行的发展依靠专业人才和团队,只有建立凝聚力强,水平高的团队,才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断发展。首先,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要培养专业素质高和人脉关系广,鉴赏能力高和知识结构好的员工,从而真正达到符合私人银行客户需求的真正有益于财富规划和事业发展的优秀金融专家,同时要具有丰富的金融和人文知识素养,拥有诚信敬业的服务精神;其次,从商业银行外部来看,要积极构建外资战略联盟,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优秀的专业人才,物质激励包括增加年收入,根据个人业绩发放年度奖金,提供股票期权、福利和津贴等;精神奖励包括精神激励(荣誉奖励、道德情感激励)和培训激励等。

2.3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以取得客户对银行的信赖,从而建立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稳定又可靠的关系。首先,在产品服务上,除了选择本行的产品及服务外,还要结合高端客户的需求与其投资目的,尽可能的在市场上选择最好的和最适合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咨询,始终以私人银行客户的利益为重,而不仅仅是推销本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赢得高端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并与其建立长期关系,为银行的长久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第8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 移动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59-01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金融业务模式,金融行业是经营信息和资金的行业,金融服务渗透于人们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这与信息流密集、便捷性优越的移动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巨大的移动需求也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以移动支付、移动理财、P2P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处理金融业务的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具有两个要素:第一,要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来操作,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第二,要有金融解决方案,例如,用“余额宝”购买理财产品,就是一种金融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本文依托移动金融发展现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及同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对比,对工商银行移动金融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受众规模日渐庞大,互联网公司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1]。这一方面改变了用户接受金融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与研发。当前,以支付宝、微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产品以及各商业银行的银行移动客户端产品,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移动金融产品集合。移动金融势必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向移动端迁移和拓展

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日益移动化,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移动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于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产品应运而生。

(二)服务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重构

阿里巴巴以支付宝为入口,在社交服务上,营造出“红包大战”的盛况,同时在旅游、交通、捐赠、彩票等方面,不断扩展“互联网+”跨界融合业务。腾讯以微信为入口,基于庞大的社交用户群推出微信钱包,借助用户基数优势发展微信钱包中的支付、理财、生活缴费等业务。商业银行也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如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战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等。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意义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对于移动金融的布局都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移动金融在宏观上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可以摆脱依赖利差收入模式,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依托移动金融,建立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等金融业务模式,为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可以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移动金融丰富了依托互联网时代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

三是有利于建立“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三流合一”的新型经营模式。

三、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移动金融体系对比分析

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公司中较早进行金融服务布局的,其旗下的支付宝板块,是蚂蚁金服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其最主要的网络支付业务,截止至2015年末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约82.8%。根据财新杂志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其中超过80%为移动端用户[2]。阿里金融凭借“以用户为中心,以支付为连接”的手段,将支付业务与商业、服务、生活、金融等多个领域进行连接。

掌上生活是招商银行于2010年推出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凭借丰富的信用卡活动,依托较为庞大的信用卡客户群,加上电子商务、移动理财、移动信贷等比较全面的功能体系,在年轻的招行信用卡持卡人中获得了认可。截至2015年底,掌上生活的绑定客户数超过2000万。

在工行的移动金融布局中,融e联为工行的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社交通讯平台。通过融e联,客户不但可以享受到比工银信使更加贴心安全的信息服务,还可以与客户经理进行随时沟通。因此,融e联的诞生和发展无疑会为工行的“三流合一”体系建设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工商银行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庞大的手机银行用户基数,对于融e联、融e购、工行直销银行、工银e生活、工银e投资等产品,需要分别营销,营销成本较大,且各个产品用户之间的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在用户体验方面,工商银行的几款产品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如逸贷或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操作流程较为繁琐。

四、关于工商银行发展移动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建议

发展移动金融,银行应细分客户市场,从“刀刃上”提升使用率。通过细分客户提升服务推送的针对性,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增加服务的实用性。根据“二八法则”下,需深入发展高端客群,“长尾效应”下,重点发展年轻一代客群,“圈地逻辑”下,需加紧布局农村客户群。

(一)深入挖掘用户数量的通用性价值,适当整合产品资源。

移动金融各个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用户通用性,而工商银行的产品线较为庞大,各个产品之间的用户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这大大提升了营销成本。对于用户来说,下载多个应用也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整合移动金融资源,充分发挥产品组合对用户的粘性,节约开发及营销成本。例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庞大,可以以此为入口,将其他产品功能适当整合至手机银行当中。

(二)继续提升产品体验。

由于工商银行大多数产品上线时间都比较短,因此产品体验方面仍有待提升。比如,仍有一些图片未适配控件大小;逸贷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入口不明显,操作较为复杂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用户对该产品的使用,不断加强产品体验是发展移动金融的必经之路。

开发的各类APP应当根据客群特点按需组合金融功能,不断丰富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例如结合年轻客户群体需求搭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根据客户的需求偏好设置游戏充值、流量服务等功能。

(三)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机遇

移动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是由用户需求引领,而另一方面是由新技术引领。

在前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用户身份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完成需要授权的业务,如Apple Pay等移动支付使用了指纹验证,以保证用户支付安全,招商银行则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辅助。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既能够为客户的业务安全提供保证,又可以为银行运营提供辅证,并节约运营成本。

在中后台,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计算架构等数据处理技术已逐渐被互联网公司应用于金融服务场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如转账业务、支付业务、贷款业务成本等。

(四)注重风险防控

在应用风险方面,安全性应是移动金融产品的首要保证;在业务风险方面,银行在为客户办理移动金融相关的业务时,如注册、变更信息等,应严格把控业务风险,避免因为操作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在用户行为风险方面,应对客户尽到安全提示及产品使用说明等义务。

综上,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时,应珍惜声誉,格外注重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在产品的开发环节,把好代码质量,做好信息加密、安全校验等措施;在产品营销环节,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教育,使客户养成良好的安全使用习惯;在业务办理环节,加强业务人员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3]。

五、小结

当前,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以工商银行及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均已经开展了移动金融的布局。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以“三大平台”及“三大产品”为核心,既覆盖了移动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又开创了商业银行注重用户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格局。笔者建议工商银行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适当整合产品资源,通过版本更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在前端及中后台,充分运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并在不断发展移动金融的同时,做好潜在风险的把控。

参考文献

[1]陆添花. 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的商业银行策略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5,(7).

[2]解构蚂蚁金服:看看中国真正的互联网金融[N/OL].蚂蚁金服媒体中心,2015-07-03. http:///article/detail/19.

[3]田萃,王兴广,赵苏爽. 中国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生态系统顶层设计[J]. 管理现代化,2015,(5).

第9篇:银行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卡

一、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更为成熟的阶段。2009年国内银行卡发卡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新增卡量超过3.4亿张,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卡发量超过21.4亿张,从卡种结构上看,信用卡发卡量在总发卡量中的占比达到8.5%。

从申办方面看,现在的申领信用卡的手续较几年前简化了很多。前几年在申领信用卡的时候,除了要提供申请人的基本资料外,还要出具加盖公章的单位意见。而现在,申领人只需提供自己的身份资料和收入证明即可。发卡银行按照程序进行一定的调查和核查后,就会批准申领人的申请发放银行卡。

从功能方面看,如今我国信用卡市场细分也越来越明显,信用卡的应用从原来的百货、保险、教育等逐步扩大到企业认同、城市认同、汽车、体育等领域。多数银行已经组建了自己的信用卡中心,所有的银行卡都按照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公司化要求发行,细分市场越来越清晰。各家金融机构为吸引更多的客户,在信用卡的功能、个性化设计、服务、营销推广等方面也动足脑筋,使得银行卡各有特色,既方便了用户,也赢得了市场。针对不同的持卡人群体,不少银行开始提供不同层次的持卡人服务产品,如特惠商户、高尔夫订场、紧急救援、商旅预订、银联联盟积分等,以满足持卡人“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还有其他银行的很多银行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信用卡风险防范方面,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已于2007年年初正式启动,现在正在逐步实现全国联网。这无疑是我国信用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据中央银行2008年3月7日于官方网站的消息透露,截至2008年底,央行征信系统已为近6.4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 个人信用档案除采集在银行的信贷信息外,个人参保和缴费信息、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电信用户缴费信息等均将被收录在内。 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已经影响到个人或企业在银行的借贷行为。企业或个人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前,征信记录的优劣已经成为各家银行考量该企业或个人有无偿债能力的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成,不仅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也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有利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将大大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管的力度,使得风险防范制度有据可依。

二、存在典型问题

但是,也不难看出,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用卡从发行到使用,从风险防范到针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发行存在泡沫现象

在发行方面,很多银行都给职员派发推销任务,他们错误地认为“用户数量”决定着银行“市场占有率”和“利润”。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信用卡泡沫”,持卡数量和消费水平脱节。据一项业内统计显示,中国信用卡的激活率非常低,只有20%左右。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信用卡签约商户的网点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只收现金”的状况还是屡见不鲜。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刷卡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国内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除了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商场和酒店可以刷卡消费外,可以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的商户在总体比例上还是比较低的。

其次,在具体的服务方面还不够细致。比如在还款的规定上,某些银行应该本着从简从便的原则,多为持卡人考虑一些。某些银行规定到期还款日前必须归还全额贷款,否则差一分钱便所有消费从发生日起计算利息,条件非常苛刻。一些银行规定还款首先还取现部分,包括未在同期帐单上的取现。这样一来,持卡人不得不自己特意记录记账日以后发生的取现时间和金额乃至服务费和利息,然后在还款时加上这些金额一起还贷。这样不仅给持卡人增加麻烦,还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如果同时此银行又有上述第一项规定,而持卡人在还款时忘记加上不在帐单上但已发生的取现部分,就被算作未全额还款而产生很多利息。这些方面都是持卡人对银行的信誉及信用卡使用上的消极因素。

3.信用卡犯罪呈上升趋势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我国信用卡犯罪的各类案件发案数量上升较快。从总体上看,我国信用卡犯罪呈现密集化和蔓延趋势。 国际犯罪集团操纵的跨境犯罪呈上升趋势。信用卡犯罪导致发卡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风险损失逐年加剧。由于不少发卡银行、特约商户为抢占市场而削弱风险的防范制度,发卡审核制度有所放松,让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信用卡犯罪频发,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完善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防范

(1)关于发行

信用卡的发行至关重要,旨在平衡持卡人的流失风险和信用风险。审核过严,会使持卡人流失,从而使信用卡业务收入降低;过松,则面临信用风险的增加。随着个人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发卡机构可根据个人信用信息来执行相对应的审核标准。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日前的一份调研报告称,我国信用卡要实现整体盈利需要到2013年。 而我国信用卡的总体盈利还远未达到预期标准,各银行间为抢占市场单纯追求发卡量而进行价格战。建议各银行之间应达成协议,放眼未来,在有效开拓市场的同时,应继续客观地按照合理的信用审核制度,切不可盲目为求市场占有率而放松审核标准。

(2)提高使用信用卡的安全性,降低伪冒风险。

首先,要尽快推行EMV智能卡,以取代现行的磁条卡,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EMV是由欧洲国际支付组织(Europay)、万事达(Mastercard)、维萨(Visa)等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系统,目前正在全球积极推广。自2005年12月16日,工商银行在京推出了首张芯片卡以来,我国9.2亿张银行卡换芯工程正逐步进行。 各银行应尽力加快其发展步伐。其次,加强网络安全,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交易处理的计算机监控、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和处理各种异常交易情况,从而有效防范使用信用卡交易时有关信息的泄漏。

(3)加强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也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与规章制度,如《电子签名法》、《银联卡密钥安全管理规则》、《银联卡收单机构商户风险管理规则》、《银联卡风险事件报送及协助调查规则》等。但是,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深入开展及新型技术的出现,需要有关管理机构及时完善与建立配套的制度规范。

2、进一步提高信用卡的服务质量

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本源。在现今十分激烈的同业竞争中,争夺新客户的竞争愈发激烈,倘若再发生老客户流失的情况将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的保持维护与现有客户的良好关系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银行的服务人员应时刻记住:客户和银行联系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或是及进行咨询,并且希望银行的服务代表能够给予足够的关心。

3、引入竞争,加快联网

尽快引入竞争机制是进一步扩大商户网点的关键。特约商户扣费率高成为扩大网点的一大问题。2003和2004年,上海、成都、深圳等城市就发生了商家因为银行卡刷卡扣费率太高而集体拒绝银行卡消费的“银商之争”。国外对银行卡组织结构和管制的研究表明,只允许一家银行卡组织的存在不是最有效率的。而且,银行卡组织间的竞争会降低商户扣费,使更多商户接受信用卡。同时还能促进银行卡服务质量和提高系统安全性有促进作用。美国的银行卡市场中,就不但拥有维萨和万事达这两家开放型银行卡组织,也有运通卡等封闭型银行卡组织。由于存在几个银行卡组织,消费者为了能在不同的银行卡组织的特约商户处刷卡消费,就需持有几张卡。同时,也可防止因为一家银行卡组织中断而陷入被动。而美国持卡消费率高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多家银行卡组织开展竞争,提供便利的结果。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产业中惟一提供全国跨行信息交换的银行卡组织机构,在银行卡发展的初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

若不改变其垄断地位,就将损害银行卡产业的整体发展,影响信用卡产品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服务收费的降低,损害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因此,只有引入竞争机制,才能加快完善国内联网和国际联网的步伐,更方便外国消费者在中国消费以及中国持卡人在外国的消费。银行也会在提供更便利服务的同时,赚取更丰厚的利润。

总之,我国信用卡的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充满挑战,要解决制约我国信用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要不断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用卡发卡行的规范管理,提高信用卡联网的技术手段。相信随着我国信用卡的用卡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信用卡业务的新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上海《青年报》2008年1月22日

2.陈琰 《京华时报》2008年03月08日03:24

3.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2007年6月9日

4.尤越 《国际金融报》(北京) 2005-12-19 02:37:00

5.殷建 《对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现状的分析》2006.09.28 11:09

6.宋菁 《 新快报》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7.王琛《从中国银联系统中断看金融支付安全》信用卡目录•中国金融家首页 2006年6月9日星期五

8.郭毅 哈尔滨法制网

9.邢征宇 陈维民 李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浅析》―《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

10上海《青年报》 2008年1月22日

11《京华时报》记者 陈琰 2008年03月08日03:24腾迅网载news.省略/a/20080308/000300.htm

12记者郭毅 法制网哈尔滨 2008年1月14日

13《 新快报》宋菁2008年3月17日 10点53分

14 《国际金融报》记者 尤越 (北京) 2005-12-19 02:37:00网易网载biz.省略

15邢征宇 陈维民 李珂《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浅析》―《海南金融》200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