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

第1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今年2月下旬开始,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专职副局长金勇章牵头,组成了由省国土资源厅测绘行业管理处、省第二测绘院、省测绘科研所8人参加的地理信息产业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

调研组历时半年,辗转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和湖南省多个市县等地,行程万余公里,通过专题汇报、实地调研、网络查询、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最终形成5600字的《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背后,凝结了测绘地理信息专家、测绘管理层、企业家等数十专业人士的智慧。

企业:潜力巨大的下游产业链

3月19日,调研组来到第一站――位于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电软件园。

长沙中电软件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是从事科技型产业园区综合开发、管理和运营的专业服务商。目前,园区已搭建起产业集聚、央企对接和协同创新3大产业服务平台,引进了以北斗导航与军民融合、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智能机器与工业软件、智慧产业与现代服务为产业方向的企业300余家,形成了产业集群式互动发展的格局。

调研组的目的是了解“北斗导航现状、LBS(基于位置服务)为主的地理信息企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现状”,一共参观了湖南芯丰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长城信息和北云科技等3家重点企业。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核心成员都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开发和应用方向都是基于北斗系统的定位、软件和设备终端等应用。

金勇章一边调研一边感叹:“.中电软件园有很好的基础,无论是从园区的领导班子,再到力量的配备,都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完全可以做点对点的合作。”

因此,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希望“(湖南)省第二测绘院除了承担传统的工程测量外,还要大力推进遥感中低空。省测绘科研所要考虑整个北斗导航定位这块如何做大做强。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则要加快推进‘智慧长沙’的建设。”

因为“把北斗导航兼容问题解决了,才能形成产业链”。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三测绘院副院长汤仲安在考察后认为:“考虑到湖南省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湖南CORS)还不兼容北斗,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加快推进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为我省北斗高精度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我省导航电子地图现势性严重不足,更新严重滞后,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移动位置服务带来不便。因此,推进面向北斗导航应用的地图数据中心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组成员之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副院长雷宇斌从事传统测绘多年,此次调研,对他来讲,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没想到北斗产业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超乎想象。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数是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一些大公司购得,没有和我们国土资源厅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连接起来。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付出的代价要大很多。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地理信息下游产业链方面做得不够,另一方面说明,潜力很大,我们已经有合作意向了。”

为进一步增进对北斗导航产业的了解,3月26日,调研组来到岳阳。去年10月19日,岳阳获得“北斗城市应用示范”称号,成为继广州、上海之后的第3个城市。

调研组主要考察了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在查看了北斗相关软硬件产品后,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北斗导航事业的信心。

事业:加快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

3月19日下午,调研组马不停蹄的赶往长沙县暮云经济开发区。此次调研的重点是探讨建设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园的可行性。

目前,全国已经有黑龙江、湖北、浙江、山东等13个省份建立了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

实际上,暮云经济开发区曾经与湖南科技职院搞了产学研调研,但最后以失败告终。若要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问题。暮云经济开发区负责人提出了“暮云经济开发区每年只有1000亩的储备用地,甚至去年只有300亩,可见是捉襟见肘”的困境。

但是,此地聚集了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探院、湖南省核工业303队等一大批从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事业单位,产学研力量雄厚。

金勇章在考察之后,认为“暮云经济开发区初具地理信息产业格局。更加坚定了在这里上打造高端战略性产业基地的信心,共同实现暮云经济开发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他希望“尽快圈定(地理信息产业)园区范围,理清交通、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尽快提出产业发展的方向,向长沙市政府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相关报告。”

随后,调研组又远赴浙江、江苏、河北等省份专门考察了其地理信息产业现状及产业园建设经验。

在最后形成的《报告》中,对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有延伸意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的基础条件,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吸引和支持国内外知名地理信息企业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地理信息产业园由所在市州或扩权县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由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按照有关条件提出审核意见报省政府审批。”并提出“重点以长沙暮云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和增值服务为特色的省级地理信息产业园。对于申请入园的测绘地理信息企业,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市场准入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

院校: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

4月11日,调研组来到长沙理工大学,希望打造产学研聚集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利用其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为湖南省地理信息事业输送相关人才,因为目前这方面“人才奇缺”,以此促进地理信息的深层次应用。

4月17日,调研组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学校的北斗应用技术研究情况、基于并行计算的大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HiGIS)研发和市场化情况调研、学习。

5月5日,调研组带队再次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调研、讨论地理信息产业军民合作项目具体事宜

……

在国防科技大学,金勇章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他们强调了自主可控、自主创新”。

第2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1、技术水平的比较

本文选取浙江作为辽宁参照省份的理由是,浙江省中小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调研结果表明,与浙江相比,辽宁更多的中小企业拥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水平。浙江中小企业行业类型分布较均衡,样本企业中工业、现代服务业、交通仓储物流批发零售贸易分别占23.3%、32.6%和14%;而辽宁工业企业所占比重达33.5%。由于工业企业有开发更先进技术水平的优势,加上辽宁工业企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因此不难得出辽宁中小企业在技术水平相对较强的结论。此外,辽宁有一部分企业仍处于国内落后技术水平,这一比重高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表明辽宁在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技术升级方面的任务较重。

2、技术创新途径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辽宁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而较少选择委托开发。相比而言,浙江中小企业更倾向于购买技术专利或是与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这表明浙江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辽宁中小企业认为“做精、专、特、新”很重要的占49.4%,同样评价的浙江占47.4%;浙江中小企业认为“技术升级”困难的占51.2%,不困难的占2.3%,同比辽宁省认为困难的占48.5%,不困难的占8.2%。辽宁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难度较小,从而更愿意通过自主研发来创新技术。

辽宁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多、技术基础好,落后工业企业亟需通过技术升级发挥应有的作用。省政府注重强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即便如此,单个企业要想凭一己之力实现技术创新,也很困难。因此,从2007年起辽宁省政府开始全力推进产学研联盟的建立,实施“企业技术联盟引导工程”,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稳定的长期利益关系,真正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

二、辽宁与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比较

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自主因素影响,如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还受企业外生政策因素影响,如政府培训、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等。

1、企业自主因素

调研结果显示,两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百分比大于70%、小于30%的企业占比分别为68.3%、5.2%,相比之下,浙江这一水平为37.8%、20%。由此可见,辽宁省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员工受教育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辽宁中小企业样本中国企、大企业比例较大,而浙江中小企业大多为小型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相关研究表明,员工受教育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本又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如前所述,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整体优于浙江省,部分原因源于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此外,两省中小企业提供的员工培训力度也存在差异。其中,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36.8%,浙江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人员的培训占27.9%,可见辽宁中小企业更重视培养企业的研发队伍,增强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外生政策因素

调研结果发现,辽宁省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针对中小企业对技术研发的实际需要,自2006年辽宁省在科技大会上《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老工业基础振兴的若干规定》以来,辽宁省政府对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扶持力度更加突出,如“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对解决企业生产和研发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政府各类计划给予优先支持”。校企共建研究院制的联盟形式不仅适用于较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也适用于中小企业。这种技术联盟不再是简单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需求与具有相关优势的院校、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辽宁省政府还设立了产学研联盟专项资金,与其他政府扶持资金一起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辽宁省政府对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各种服务,包括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训等。调研结果表明,在希望政府提供的所有培训中,辽宁省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占19%,浙江省占26%,全国平均水平为24%。在政府实际提供的帮助中,辽宁处于技术水平前列的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占70%,相同技术水平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接受的技术支持仅占44%。辽宁中小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之所以小于浙江省,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优势,也可能是由于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服务。

3、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调研结果表明,资金瓶颈是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二者在资金方面的诉求基本一致。辽宁有62.8%的中小企业表示有融资困难,主要受制于银行的信贷政策,因而更渴望政府为金融机构与企业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浙江表示融资有困难的中小企业达63.7%,主要受制于政府扶持政策的缺失,更希望获得政府部门成立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帮助。

辽宁的中小企业认为他们更受制于研发力量薄弱,因为大部分企业处于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对技术改进的要求非常高,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较大,因而更需要强大的研发力量。浙江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更多在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方面,大多停留在小改进、小创新、实用型的层次上,受研发力量的制约较弱。

由于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不强,辽宁中小企业与采购方(消费者)存在交流障碍,相反浙江中小企业的竞争与服务意识强,市场能力也普遍较强。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辽宁和浙江中小企业展开细致调查,对两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体而言,由于辽宁中小企业中工业、国有企业、大于50人企业比例相对较大,辽宁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总体较先进,但同时面临技术升级的挑战。技术创新能力既受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影响,如员工教育水平、员工培训等,同时还受企业外部政策因素的影响。相比浙江省,辽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更高,在技术创新上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优惠,如产学研联盟的助力,政府提供的技术培训。综上所述,针对如何促进两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企业要尊重市场、尊重人才、培育人才

企业要着眼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确定创新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应该通过合理的物质激励和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对于重要科研人员给予奖励。加大企业技术培训力度,发挥人力资本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庄子银所说,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报酬结构,促使企业家更多地从事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企业不仅要注重培养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精神,也要为员工实施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2、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创建产学研联盟

要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政府要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技术战略联盟,共同研究与开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3、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政府部门要转变行政理念,要以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为指导,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完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渠道,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风险资金如创业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应强化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力量,为市场的技术信息交流建立畅通的网络,为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提供交流机制。

4、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发展

第3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特色学科;培养定位;培养机制;教学体系

国内外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正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从学科交叉较少向化学化工和生物工程等多学科交叉协同方向发展,需要先进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于农产品深加工,这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产品加工业是美、法等发达国家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业的中流砥柱。

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依托浙江省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浙江省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平台,重点培育和发展了农产品化学加工技术和工艺、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和工艺、农产品加工过程工程3个特色方向。并率先提出和培育了“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特色学科方向,为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这一新兴产业培养卓越工程师。

一、特色学科方向及培养定位

农产品深加工属于浙江省主导产业和浙江省提出的“十一五”重点扶植的国民经济影响面最大的九大行业之一。为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学科发展要为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培养大批的企业需要之才、行业精英之才、国家栋梁之才。

1.“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特色学科方向。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发展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产业已成为国际上生物经济发展的热点,发展迅猛。“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是以农副产品资源为原料(包括农产品初级原料、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农林废弃物等),替代日益稀缺的矿物质资源,通过化学转化、生物转化和过程化学技术等手段,培育生物源绿色化学品与医药原辅料、生物源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生物源功能保健食品等。其学科特色方向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学科特色方向体系构成

2.“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定位。特色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领域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具有化学工程、工艺、设计、学科交叉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生产、研发、检测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服务先进制造业和生态高值农业,为浙江省和全国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等新兴产业培养紧缺的、创新性的“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师。

二、“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利用应用型工科的社会服务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国际合作开放办学,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服务。

1.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校企合作。通过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构建校企合作载体。利用校企合作开放办学,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搬入企业实施。采用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双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管理学生,使学生在企业一线学习锻炼,和企业零距离接触,了解和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生产过程、生产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柔性引进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科技开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邀请海内外“资深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作为兼职/客座教授走进校园,利用他们丰富的工程、工艺实践案例,组织课程与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以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等为主体,强化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企业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3.创建国际合作机制。我校和德国艾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德国高校签约构建了合作研究载体——中德ZEHN联合研究院,并邀请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德国艾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Hilmar公司、美国Proliant Meat Ingredients公司的知名教授、公司首席科学家等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三、“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

1.突出专业实训,强化实践技能。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努力构建以课内实践为主且课内课外结合、以能力为本的开放性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企业一线工程、工艺和设计方面内容。通过产学合作项目,在基于项目学习中实现学生获取知识(自学)、共享知识(团队工作)、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创新)和传播知识(沟通)能力的全方位训练。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课程引入专业导向。包括由各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基础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入专业内容,率先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新生了解实习等课程环节等,积极引导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兴趣。

(2)专业课程强化工艺、工程和工程设计导向。培养工艺、工程、设计和学科交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生产、研发和检测方面的基本能力。加强工艺、工程及工程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并由有工程和设计背景的教师任教。

(3)实践课程强化大工程概念。将优势工程学科研项目和成果如国家级产学合作科研、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融入教学,教研互动,反哺强教。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的卓越工程师素养。

2.案例引导,突出工程项目。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级产学合作科研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专项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产学合作项目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充实课堂,使理论知识迅速接轨工程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课程中挑出一些章节让学生自学自讲,教师引导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企业现场教学,使学生了解现场生产过程,体验岗位工作环境,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产学合作同时也丰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

3.校企结合,资深工程师指导准工程师。在企业阶段,企业背景教师和企业资深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面对鲜活、实际的项目个案,结合受训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个案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深工程师点评,对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进行在岗实践,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现实,有真实感。利用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邀请科技型企业家、资深工程师传道准工程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工程、工艺实践经验,组织课程与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家精神与集成创新能力。

我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农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学科方向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通过突出学科特色、工程实训,将所依托的行业对应用型工程师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行业素质的要求,融入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素养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方案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应用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具体方案,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强化学科对于专业的拉动、支撑作用以及专业建设的学科指向,使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思峰. 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刘力.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 浙江大学,2001.

[3] 罗焰,黎明. 地力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 成都:四川出版社,2009.

[4] 曹明阁,土秀芝. 基于美英两国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思考[J]. 中国商界,2009.

[5] 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灯饰设计 教学模式 工作室 产学研

中山市古镇是闻名国内外的“中国灯饰之都”,是世界级大型灯饰专业市场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笔者学院凭借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灯饰设计专业。为了更好地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突出技工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成为了灯饰设计专业主要的教学方式。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概念

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以及科研融为一体,即“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导来管理工作室的运作。教学方式采取课程知识为基础,专业实践为核心,承接技术与科研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通过听课接受理论知识,最后以作业的形式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对于灯饰设计专业学生来说犹如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性。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专业实践为教学核心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专业实践为教学核心,以专业课程为基础,这与技工院校教育方针相吻合。

2.授课模式多样化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多样化,学生在接受了基本理论知识后,教师再把具体科研项目带到教学中,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3.团队合作

教学工作室模式会因教学团队的合理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优势

1.以小班制的教学工作室为单位进行教学

以小班制的教学工作室为载体,学生有更多的自,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强化团队的组合。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专长以及年级高低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工作室,如灯饰设计表现工作室、灯饰产品设计工作室等,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学生的定向培养。

2.能充分体现教学与市场相结合的特点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同时也与商业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导,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以及师生合作的沟通性。教学过程好比是公司间的合作,强化了平等互助的理念,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强化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及早投入到社会竞争中去

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市场调查、与企业沟通以及团队合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从方方面面提高自我修养,为今后正式踏入社会作良好的铺垫。

4.能充分体现出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的教学模式

笔者学院灯饰设计专业与多家灯饰企业均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到企业各个部门实习,既能承接企业的工作项目,同时也能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工作室成员传授工作经验,形成了互助合作的模式。

四、灯饰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程设置

灯饰设计作为一门新学科,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在技工院校设计专业的众多实践探索中,在市场导向下各种新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随着行业分工的精细,对技工院校的设计人才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课程明确划分为三部分。

(1)灯饰设计基础课程:灯饰设计专业基础课由设计素描、色彩表现、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等课程构成。

(2)灯饰设计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门。

①设计表现:系统讲述灯饰设计中的设计表现技法,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分模块讲解各种不同的表现技法、绘制方法和绘制步骤,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产品平面表达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中掌握产品设计的表现技能。

②灯饰制图:研究灯饰机械图样的一门课程,应按照有关的制图知识、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技术规定来绘制和阅读灯饰工程图。

③灯饰零件测绘:以灯具零件为教学载体,学习灯具零件的测与绘,由浅及深地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工程制图相关知识,最终达到对制图知识及灯饰行业标准的熟练掌握。

④产品设计初步: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与正确认识产品及产品设计,通过一系列的综合练习和简单的设计课题,让学生了解产品表现技巧、产品艺术修养以及初步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的产品设计做好准备。

⑤台灯设计:课程分为8个工作任务,学生必须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台灯的类型、不同使用功能的台灯特点、装配关系、生产技术、顾客消费心理、设计技巧等,熟练运用灯饰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⑥吊灯设计:根据设计需要,研究吊灯形态、结构、材料、人机、安全标准等要素。

⑦户外灯具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提取相应的元素,运用在户外灯具的设计中。

⑧风格灯具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设计需要,提取相应时期和相关地域的风格元素,运用灯具的设计中。

⑨三维仿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实训,学生能熟练掌握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的技能。

⑩灯饰仿真制作:本课程主要学习运用3dsMax进行灯饰产品建模、赋予材质贴图、设置灯光与摄像机、渲染输出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分析灯饰产品的结构组成、装配关系,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产品的仿真制作。

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机器零件常用材料和加工方法,从材料选用、毛坯选择与制造,直至加工出零件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每一个学生必须进行独立操作并结合生产进行。

(3)工作室项目课程包括以下几门。

①生产实习:该课程采用学生与灯饰企业合作上课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各部门实习,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群体意识。

②灯饰产品开发设计:以灯饰产品开发策划为内容,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设计、直到投入生产的一系列决策过程。该课程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助合作进行,同时渗透到工作室项目中去。

③灯饰产品营销策划:探讨如何把新产品引入市场,如:研究灯饰产品的促销宣传方式、价格策略、销售渠道和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探讨在销售过程中要怎样搜集市场和用户使用情况的信息,并及时反馈途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已经打破了传统模式,把课程的技法培养和市场联系起来。在原来设计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其可操作性,如素描课程以透视与设计素描为重点,色彩写生课则发展成为以设计色彩表现为主的课程,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将得到体现与发展。同时,教师应及时补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积极深入到市场中去,以便更好地将教学与时代、市场需求同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补充新知识充实课程内容,使课程结构处于发展状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2.教学方法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导”的工作室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

(1)课程讲授:以灯饰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教师讲授灯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介绍国内外书籍以及各种优秀案例并带领学生参观合作单位的灯饰产品设计制作流程,与设计师、工程师及相关人员进行交流和座谈,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坚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与追求,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把项目任务分给各组学生,由组长负责分配具体任务,并把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计划交给老师。要求每组能够按计划合理分工,团队成员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3)完成调研报告:收集专业信息和相关素材,设计出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专业市场调查,并对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要求各组写出相关的调研报告。教师根据个人的表现记录平时成绩。

(4)完成设计方案:学生根据收集到的素材设计出合理的方案,并以图文形式制作成项目书。要求方案架构清晰、组织严密、内容翔实、合理可行,同时与教师、客户保持沟通。

(5)讨论:每个小组宣读调研报告及展示设计方案,由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对方案进行讨论式认证。要求提问的原则是联系实际,紧扣主题,教师在此期间做好记录,对提出的有新意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表扬,并记作平时成绩。

(6)教师总结:学生开展讨论之后,教师再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

(7)完成项目:学生根据讨论建议、与客户沟通的结果以及老师的处理意见等做出修改方案,完成项目。

(8)考核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设计能力,另外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验情况、作业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研究、设计、市场融为一体,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该教学模式将成为我们未来技工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商务人才。当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师资构成不够合理,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以市场为主导,与企业密切合作,主要在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体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特征,我国的经济也愈加开放、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自2002年起,资本项目也逐步放开。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26.43万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201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8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FDI接收国。在我国对外经济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既懂英语,又懂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大量需求。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的新模式和实施机制等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形成专业竞争力,同时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商务英语专业开始步入了系统化、正规化、理论化的发展阶段。2009年,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拟定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突出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特点,符合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得到了商务英语领域专家和教师的广泛认可。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软硬件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培养出的人才“应用型”特征不够突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实战的能力不强,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师资构成不够合理

首先,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主要是英语或者经济类相关专业,或者是以英语和商科双学位为背景。专业背景的不同必然导致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偏重英语或者偏重商科两种情况。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各高校师资来源较单一,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很少有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师资力量。这种师资构成的主要问题是教师往往缺乏实战经验,教师语言或者商科理论知识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弱,对商务活动的具体实施缺乏经验,导致教学出现纸上谈兵现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使用英语熟练从事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商务英语专业发展一个瓶颈。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由于软硬件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实际占比偏少,或者即使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师资或者经验不足,课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要掌握商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商务活动、进行商务沟通的实战能力。那么,如何在课程设置中权衡英语与商科、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较单一,仍以传统的教师主导为主,教师讲授英语及商科知识,学生接受被动的填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的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实现的有效途径仍在探索阶段。商务英语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实务性,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

由于存在资金不足、政府及社会支持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商务英语专业目前普遍存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薄弱问题。校内方面,相关实验室及软件缺乏甚至缺失,校外方面,实习单位不足,实习内容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实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首先,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其弊端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平时知识的积累。其次,考核形式上主要以书面形式的考试为主,缺乏有效的针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机制。最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在选题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学生所选课题多以我国广泛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理论研究为主,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以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完成为目标,缺少务实性和对地方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商务英语专业在本质上属于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强调复合型、应用型特征,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然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使毕业生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更加强调“应用”和“用户”,突出了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使人才培养紧盯市场需求,促进创新和毕业生就业。因此,将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商务英语教学,是高校适应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实施产学研用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师资力量多元化

商务英语专业内容除了基础课之外,还涉及多门实务类专业课,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等等。这些课程实务性强,授课教师如果没有实践经验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人才的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从企业引入一批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业务人员承担某门课程的全部或部分的讲授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应与企业多方面合作,出台相应的政策并提供支持,大力鼓励在校教师到企业通过实习、进修的方式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由于教师的理论背景深厚,经过短期的实践锻炼,必定能生动有力地承担起相关课程,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二)基于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商务英语涵盖面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既广又精的学好商务英语的所有内容。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重点,明确具体专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办好专业。课程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逐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为将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目前高校很多专业已经与企业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商务英语专业也应积极探索这一办学模式,实现产学研用无缝链接。

(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模拟软件,比如外贸业务模拟操作软件、外汇、证券模拟操作软件等建立起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交易场景的高度模拟,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技巧,提高使用英语办理相关业务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寻求有效途径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场地、人力、设备等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

(四)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22岁左右,乐于接受新事物且思维活跃,如果高校有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必然能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商务英语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部分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来说,创办翻译公司、利用网络平台创办中介公司为外贸企业拉单等是可能实现的。

(五)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价在考核中的比重,使教师和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书面考核形式,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等方式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三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应形式多样化,可行性报告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也应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提高毕业论文的含金量和实效性。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应密切交流,鼓励学生针对地方经济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所形成的报告或论文将更有意义。

作者:张靖 张铁军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慧娟,熊晓轶.商务英语专业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赵博颖.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4,(1).

〔3〕胡剑萍.多重视角论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第6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农业院校;一条龙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22-03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1.校企合作弥补了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足。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开放型模式,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有效整合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破了目前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与不足,使学校、学院、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把传统的传播理论知识的学校理论教育环境与现代获得实践经验、锻炼动手能力的实践教育环境有机结合,在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缓解学校资源紧缺问题。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培养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院所设备先进、一线人员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拓展人才培养空间,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资源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育环境的漏洞与不足。

3.有利于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大学生全方位提升能力。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入高校与社会两种环境中协调进行,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了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意识到不足,主动寻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②创造了较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环境。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深入车间基层、田间地头,参与市场营销、企业策划、产品质检研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和竞争合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通过校企合作创造的良好的思想政治和品德(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主题教育活动更具方向性和说服力,活动形式和内容愈加丰富、生动,更易为学生接受。③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就业渠道。企业的成长进步和科学规划,都需要具备独立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精神的专门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加速了人才的培养过程,为他们毕业后顺利实现过渡、成功融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在需求压力不断加大,而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约束不可更改的情况下,农业科技创新的情况如何,决定了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也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否稳定。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等农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以农业经济为主要力量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肩负着光荣艰巨的使命。

近年来经过调整,我国目前拥有29所独立办学的高等农业院校,其中13所高等农业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我国每1万农民中平均拥有大学生仅为1名,而美国则是200多名。我国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为6名,还不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6,美国25岁以上农民中拥有大学学历者高达10%,高中毕业高达80%以上,而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到了88%。由此看来,高等农业院校培养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业经济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必然。

1.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解析。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具有战略联盟性质的校企合作模式。指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链重组和农业经济战略调整的优势,积极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政府机构十社会资源+相关企业+农村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以高等农业院校为龙头,对内互联千家万户,对外链接国内外经济市场的合作组织模式。“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强调高等农业院校置身于龙头位置,院校、政府、社会、企业与农村经营者承担一体化责任、履行相应义务;用一体化的思维共担风险、分享收益。

2.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的特征。①强调高等农业院校的龙头作用。将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科研模式、生产经营模式和人才的培养模式,同不断创新发展的农村社会经济大市场充分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②强调合作关系多元化。在高等农业院校与农村的广泛合作中,紧密结合农业发展前瞻趋势和市场供求变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适应了农村不同发展阶段要求和不同层次水平的生产力的需要。③建立信息市场运作平台,加强双方信息沟通。由于企业与学校信息不对称,企业亟需的人才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出现不兼容、不配套的情况。而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在鼓励政府职能部门构建用工、培训信息平台的同时,也要鼓励实现信息互动,加强校企合作,使高校的科研成果的一端向教学转化,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水平。④强调合作事务的农业特性。其一,一切均以服务农业经济为中心,服务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大局;其二,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特点,受天时、地利等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必须通过契约加以约定;其三,为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农业科学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是“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最大特征。

三、山东农业大学“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近十几年来,高等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体的订单式人才校企合作模式中,为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工作思路,打破传统单一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本文将以山东农业大学近年来校企合作事例为例进行分析。

1.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内容。①把就业基地建成毕业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生思想教育活动。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工作思路,积极组织毕业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名人名校访谈录”、“我与企业老总有个约会”、“成功校友进校园”等活动,讲述成功经历,分享就业故事和创业事迹,激发毕业生扎根基层、奋发成才的热情。②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的供求信息交流沟通。广泛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年度人才和专业需求情况,并据此对年度就业形势进行综合数据分析对比,加强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生实习等平台建设,帮助毕业生科学合理地定位择业意向和目标。积极开展学院与就业基地的供需见面和毕业生与就业基地的双向选择活动,缩短毕业生进入职场适应期。③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工作,做好信息反馈,为我校教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设置调整提供第一手资料。利用校友录、人人网、QQ群等媒体手段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评价,进行数据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④开展学校与就业基地的共建活动,形成良性互动。认真探索和总结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大学生青春创业园的合作模式,不断探索新经验、新方法、新内容。积极开展大学生模拟招聘、求职简历设计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讨工作,实现双方网站的链接。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践经验。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与山东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和校企合作关系。近几年来,作为山东省省属重点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校企合作作为最重要的培养模式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2007年学校颁布了《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相关问题再次进行了强调部署,目前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单位有山农大科技肥业公司、山东鲁能泰山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泰山区人民法院、泰安市泰山区国土资源局、泰安市大河水库管理处、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史丹利公司等二百多家。

四、结语

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证明,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缩短了学生的适应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整体素质,同时促进了教育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探索了一条具有农业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全方位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茂东.高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研究[D].河海大学,2004:36-38.

[2]张俊.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30-36.

第7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曾经在科委、信息委工作的经验,让李长毅在对企业服务工作方面颇有心得,做起工商联工作也是游刃有余。他认为做好工商联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对企业的服务工作,对企业家来说这既有深刻的意义,也是凝聚企业家群体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手段。

上任不足一年,李长毅就将整个服务工作全面铺开。首先是大力加强基层商会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发挥基层商会作用的新路子,引导各个基层商会、专业商会、园区商会、异地商会大胆开展商会工作的载体创新、服务创新和活动创新,充分体现工商联统战性、民间性、经济性的“三性”特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初成立的杨浦区工商联复旦科技园商会,其特色是以服务为宗旨团结复旦科技园相关入驻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发挥商会的群体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园区内有需求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员共同发展。“复旦科技园商会会长是由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勇担任。这家企业是信息类企业里比较出类拔萃的,正在积极谋求上市。我认为高勇董事长是完全能够胜任商会会长这个职位,并且能够将同类型企业凝聚起来形成产业链的合作。”李长毅表示,此商会的成立既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也是一个真诚的愿望,希望能够依托园区商会的平台创新产业链的打造。目前,复旦科技园商会还处于初创期,信息交流与资源流通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杨浦区工商联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将商会发展与外部资源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其商会活动的正面效应进一步显现。

而面对近年来杨浦区商贸业的迅猛发展,商贸企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杨浦区工商联商贸商会的顺势成立,是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需求的基础上,有效填补了服务商贸企业的空白。“商贸商会成立后,企业家反响特别好,这也证明了专业商会的吸引力是非常大,企业有这方面交流的需求,不仅是大企业,小企业也有这种愿望。企业有抱团发展的潜在需求,希望通过商会的形式能够释放出他们的能量,这就是商会的内在动力。要成立商会不能就事论事的做形式,而是要更多的考虑今后活动的内容,能够在活动的开展中能够达到有效、有利,特别是对商会成员的发展达到促进提高的作用,这是我做商会工作的一个体会。”

基层商会是工商联的细胞,商会工作较以往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延续,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升,靠创新来进一步完善。谈到如何创新基层商会工作,李长毅认为,今年杨浦区工商联对于基层商会工作的创新点在党建工作上。比如今年特别在长白街道商会成立了联合党支部,拥有16名党员,分别来自16家会员单位。这支联合党支部的成立使分散的党员能定期参加组织生活,也为企业家做慈善事业搭建了基础的平台,更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一次积极探索。

深入调研 促进发展

做好工商联工作,李长毅始终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紧抓基层商会工作的同时,更在调研工作上下足了功夫。今年年初,杨浦区工商联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做了一项专门调研,引起了全联的高度重视,全联领导曾二次到访了解实际情况,并且形成初步结论。同时也对杨浦区创新创业的环境,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服务的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李长毅表示,经过不断探索,区工商联已形成了一套适合杨浦实际、行之有效的调研工作思路,使区工商联的调研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

“我们的调研工作之所以得到比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和我们调研选题抓住了杨浦区的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指导方针分不开的。杨浦区非常重视初创期企业的发展,给予他们很多的倾斜和关心。比如,杨浦区和上海市创业中心合作建立的杨浦高科技创业中心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从原先的6000多平方到现在的10多万孵化面积,已经成为规模宏大的高科技孵化基地。为了这个孵化基地的运转,服务团队的建设、服务环境的建设都是非常到位的。甚至在产学研合作中建立了很多专业性的平台,也与国外的专业机构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现在已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的先进单位。”李长毅认为,做好调研工作的关键在于不能将工商联的调研当成一家之言,要从会员中来,再回到会员中去。同时,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区域特点选好调研课题,注重调研成果的转化。

今年初,针对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开展“营改增”税务试点工作,杨浦区工商联及时开展了“营改增”试点调研、宣传用好政策,作为服务区域转型和民营企业的重要抓手,围绕“营改增”试点对杨浦发展影响开展了专题调研。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组织的调研下,最终提交的调研报告得到市、区领导的一致肯定。此份调研报告对杨浦开展“营改增”试点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分析了“营改增”试点对杨浦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及杨浦重点产业发展、区财政压力、区域之间竞争及试点后期效应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了用好“营改增”政策、帮助企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对策。提出了完善现有政策执行中的“便利性”和“反馈机制”、优化重点产业扶植的区域政策、强化和发掘双重培训、充分利用“政策洼地”效应和引导企业专业化服务和生产、优化企业运行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狠抓管理 提升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商联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也是刻不容缓。李长毅认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工商联也要改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协商与服务作用,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热心工商联工作的干部队伍,增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感。“面对企业不断增加的服务需求,今年我们在工作分配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原来只有会员部接手企业服务工作,现在我们三个部门一起开展服务工作,分别负责来自四个街道的基层商会的联系工作。这样一来,我们也能保证对这12个街道基层商会的服务工作面面俱到。同时,每个月我们召开一次总结会,在会上提出服务的需求,时刻保持与会员企业的联系和交流。”通过这项联络制度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区工商联与基层商会的交流密度,更提高了对薄弱商会的指导力度。

第8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一)制定教学任务书

针对前面的课程设计,在授课之前,校企双方教师应就课程目标、实施意见共同商讨,针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分解,理清各阶段的子目标、标准及达成手段。在为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中为某品牌服装企业真实开发产品实施项目化课程所设计的一个教学任务书。在任务书中,应明确课程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双师”分工、课程考核等各环节的安排,这是产品开发类项目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保障。

(二)交替授课、弹性课时

按照上面提到过的师资教学任务分配设计,为了解决企业师资方的时间受限问题,在该教师时间节点授课时间外,为有效监控项目推进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等形式进行时间点外的授课与辅导,达到课时分配的柔性化。企业教师对于学校的前导及后续课程知识链接比较模糊,因此,校方教师在企业教师来校授课节点之外的其他课程时间内,要有意识地针对企方提出的项目,系统讲授完成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学以致用。例如,企方在课上提出下一季企划案的设计思想和要求,并下达在两周内完成企划方案的阶段任务。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校方教师就需要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服装商品企划、版式设计等相应知识的讲授或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划方案的制作,并在规定的时间点内交由校企双方教师联合验收。这对校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考验,同时也可提升其“双师”素质。

(三)作业形式向产品转化服装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作业

通常以实物作品的形式展现。在经过企业综合考核后,作业中优胜者的作品会出现在企业的新品定货会中,以产品形式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样,考核方就不仅仅是学校、企业,而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考量。对于在校生来说,这不仅是对课业成绩的检验,更是对于职业能力的综合评定。

二、项目化课程教学反思

(一)初步形成了“三双、五化、多手段检验”的课程设计思路

第一,运用了“双师引导、双线教学、双场地实训”的课程实施思路。构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的共同培养局面。第二,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课时分配灵活化、授课时间弹性化、授课方式多样化、作业形式产品化”的课程实施尝试。第三,采用了调研报告、开发方案、产品画册、产品实物等多种形式的检验方法,集中展现了学生综合的专业能力。

(二)初步形成了“基于过程的动态考核

基于结果的项目验收,基于销量的市场检验”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使课程的验收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或某位教师,而是来源于产品进入市场的销量,在更具说服力的同时,也成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最好检验方法。这样的变革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设计类专业教学成果考核局限性的难题。

(三)初步探索了校企产学结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要找到共同的利益点,项目化教学在共同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之上,又结合了共建师资、共建实训环境等相关的密切合作,使校方受益的同时,企业也可以得到产品销售利润,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方式。

(四)对以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解决

第一,动态教学计划的尝试,在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进度不对接的问题上有了一定突破。第二,在课程中引入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学手段,在解决企业教师授课时间受限的问题上有一定效果。第三,学校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的安排,为实践依据与实践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第四,在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段成果的逐一考核中,最终市场的检验成为成品转化的考核标准,使考核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实用化。第五,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在向职业能力转化,学生能够凭实力到企业实习直至就业,校企合作在此过程中真正深化。

三、对课程的思考

(一)可以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融合、校企联合”的产学共建尝试

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可以尝试在共建项目化课程的基础上,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实行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在成果建设上,实行相近专业的有效融合,比如可结合服装设计与鞋类设计、家居设计等专业的特点,形成作业到作品的成果呈现;再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进行课程开发、联合开发新季产品,形成作品到产品的系统转化。

(二)可以在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搭建有效的师资建设平台

学校与企业在教学、项目推进中形成深度融合,分工协作,搭建教学、实践交叉组合的师资建设平台,在双赢的局面下,提高企业与教师双方素质,为可持续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活力。校企双方在合作成熟的基础上,可以慢慢发展到共同承接社会培训工作,扩大校企双方的社会影响。

(三)持续进行探索,开辟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项目化教学的成果转化除了市场价值之外,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既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在教改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校方应起到主导作用,可结合教学、项目的实施经验,积累相关素材和案例,积极准备编写、出版相关教材,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反馈,形成教育成果在社会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还可集合成员的智力资源进一步拓展产学研究,促进科技和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从本文所讲的整个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在课程推进中基本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正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对接”要求。这也再次说明了真正落实职业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还是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高职教育工作者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

四、总结

第9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科教扶贫;教育发展;职业培训;技术进步;内生发展动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4-0005-005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农村脱贫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异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路径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为了实现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扶贫开发必须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依靠科技和教育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式扶贫转变。科教扶贫是科技扶贫和教育扶贫的结合,指的是通过发展教育和依靠科技进步转变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式,扶持弱势群体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一种反贫困举措。科教的发展带来劳动力素质的增强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脱贫减贫成效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科教扶贫是坚持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推进贫困地区的科教扶贫,对于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贫困地区科教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差,支柱产业弱,经济落后,信息闭塞,贫困人口重视教育和科技的观念薄弱,科教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繁重的家务农活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孩子采取“放养”方式,“重养不重教”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厌学、逃学和辍学比重十分大。调查显示,贫困县村小、教学点学生厌学比例达35%,乡镇中心校学生逃学比例达36.8%,学习被动比例高达67.5%。[1]另一方面,由于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以及教育投入超出贫困家庭承受能力、毕业后就业难等现实问题的存在,贫困家庭不愿意支付高昂的教育成本来获取较低的教育回报,从而陷入“贫困―教育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不高―就业难收入低―贫困”的恶性循环。[2]同时,贫困地区群众普遍存在“等、靠、要”的观念,学习新技术和探求发展新方式的积极性低,安于现状、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顽固守旧的观念意识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走出贫困陷阱。当前,我国在科教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财政投入与教育资源不足、人才短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科教扶贫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须予以解决。

(一)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发展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且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在技术培训方面,贫困地区人才培育机制存在欠缺,劳动力素质较低。一是职业培训发展落后,职业院校少、师资匮乏、地方政府对职业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且贫困地区职业培训培养模式单一,培训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不一致,难以解决贫困地区专业性人才短缺问题。二是技术培训少、成效差。贫困地区存在培训资源分散、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是“假培训”坑农害农等问题,技术培训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需求,农民和工人很难获得真正适用的知识和技能;在人才引进方面,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工资水平低、收入不稳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无法对外来优秀人才形成吸引力,也难以留住本地人才。人才短缺阻碍贫困地区治理水平的提高,制约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造成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足,从而难以实现贫困地区的高水平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如重庆黔江区为推动扶贫开发,大量种植红心猕猴桃,但由于缺乏专业防治人才和技术,2013年猕猴桃大面积出现溃疡病,业主和农民损失惨重。如2014年甘肃省向贫困地区投入扶贫资金600多亿元,但贫困地区金融人才、互联网人才少,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的作用难以发挥。

(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基础教育发展落后,贫困家庭子女无法接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教育扶贫的作用难以发挥,造成贫困群体的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一是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学校数量少,服务半径大,且学校寄宿条件不完备,“上学远、上学难”问题严重。如湖北恩施州一半以上的小学服务半径超过4公里,初中服务半径一般在50公里左右,且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无法满足学生需求,许多贫困学生因为离校太远及食宿问题,导致家庭负担加重甚至辍学。二是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环境差。许多学校校舍面积不够,食宿、医疗、卫生、安全等生活设施匮乏,学生活动场地、图书馆、实验室等办学设施严重不足,课桌椅老化,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电脑、宽带、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3]调查显示,贫困县村小、教学点中,超过95%的学校没有医务室,70%的学校没有开水供应,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开设音体美课程和综合实践,50%的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4]三是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由于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差、生活补助低,大量年轻教师流失,数据显示,超过6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需要承担三门及以上的教学任务。[5]同时,由于人才流失和教师培训“形式化”,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三)贫困地区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科技发展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新技术引进和转化速度慢,科技成果难以入村到户。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水利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严重不足,电脑、电视、广播、手机等信息设备普及度不高,物流体系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对科研机构、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优惠政策落实程度低,科技配套服务缺失,科技信息不畅,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且产学研脱节,造成科技研发积极性低、科技的传播和推广难度大。调研数据显示,广西有15%的村未通公路,村民仍处于“出门靠走”状态。秦巴山片区甘肃境内,52.27%的行政村未通水泥路,11.3%的行政村未完成农网改造,85%的行政村未通有线电视。在对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调查中,87%的受访企业认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特别是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片区内中小企业对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融资服务和技术咨询的需求最为迫切。[6]

(四)促进贫困地区科学技术的吸收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建立并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科教扶贫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使科学技术能够进村入户,“落地生根”。在科教扶贫“硬环境”建设方面,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保证配套资金的足额落实,定期调整更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农业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并完善贫困地区的物流配送、邮政、供销合作等配套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在贫困地区的普及,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数字化的招商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业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贫困地区能够及时、便利地获取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交流的规范化。在科教扶贫“软环境”建设方面,要完善贫困地区科技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发展软环境。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构建完整的资金保障、科技应用与推广、专利指导与申请、技术普及与信息化等面向科技的配套服务体系,为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信息咨询、贷款融资等服务。要完善竞争机制和科技奖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力度,通过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等措施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展产学研重点项目,将教育科研优势与当地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进行对接,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常态化、科学化和实效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优势。[12]

(五)加大财政对科教扶贫投入,加强对扶贫资金监管和整合,改变扶贫资金“碎片化”局面,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为贫困地区的科教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科教扶贫资金倍增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科教扶贫项目的补助标准,从而为贫困地区的科教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资金。[13]二是要创新科教扶贫投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统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类主体的力量,通过设立创投基金等技术创新投融资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激励、完善科教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引导各市场主体参与贫困地区的科教扶贫,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三是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整合各部门投入的扶贫资金,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的原则对扶贫资金进行综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14]四是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建立健全资金使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监督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防止资金的贪污和流失,杜绝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要尊重和发挥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管理监督权,充分发挥扶贫资源的效用,使扶贫资源真正落实到贫困人口,真正用于解决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的迫切需求。

(六)完善科教扶贫的工作机制,健全扶贫信息服务与区域协作平台,促进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加大金融扶贫与科教扶贫的联动。要进一步推进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和完善贫困户的动态信息网络系统,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如甘肃省通过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贫困信息、主要措施、任务节奏、考核评估“四项精准对接”,为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了依据。[15]要做好贫困学生及贫困学生家庭识别建档工作,加大助学体制精准扶贫的力度,建立长效的扶贫助学资金,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推动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要创新科技扶贫开发模式,建立资金竞争分配机制和奖励机制,提高贫困地区发展科技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要建立并完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富裕地区的人才、技术优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智力帮扶。同时,要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技教育发展的金融支持;要建立并完善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15],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推动脱贫内生动能形成。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15.

[2]王如鹏.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的路径及制度选择[J].理论探讨,2013,(2):163-166.

[3]凌茹等.农村地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1):89-92.

[4]李小云,唐丽霞,等.我国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77-82.

[5]光明教育.农村教师困境调查:工资平均2500元生存环境不乐观[N].光明日报,2015-04-30.

[6]刘冬梅,郭强,等.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特征与需求研究――以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44-149.

[7]韩立生.深入基层 服务三农――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显成效[J].安徽经济,2014,(3):32-34.

[8]王荣党.反贫困视角下效率与公平的历史归结和中国情结[J].江淮论坛,2014,(1):10-14.

[9] 朱东国,熊鹏. 社区参与视角的红色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模式研究――以韶山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 (2):125-131.

[10]辜胜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进包容性增长[J].中国国情国力,2015,(9):9-10.

[11]辜胜阻,李睿,杨艺贤.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全国同步小康的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5,(4):63-67.

[12]宋振东,董贵成.论钱学森关于科技和文艺相互作用的思想[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38-41.

[13]柴葳.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中国教育报,2016-03-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