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教案范文

设计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教案

第1篇:设计教案范文

1.知识目标

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理解临界角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公式确定光从介质射入真空(空气)时的临界角。

2.能力目标

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能运用全反射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了解光的全反射在光导纤维中的应用。

3.德育目标

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了解我国光纤技术的进展,以及光导纤维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理解全反射现象和临界角的意义。

2.教学难点

能利用全反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与内容〗

1.由实验引入新课课题

演示I:将光亮铁球出示给学生看,在阳光下很刺眼,将光亮铁球夹在试管夹上,放在点燃蜡烛上熏黑,将试管夹和铁球置于烛焰的内焰进行熏制,一定要全部熏黑,再让学生观察。然后将熏黑的铁球浸没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现象出现了,放入水中的铁球变得比在阳光下更亮,呈现了银白色。好奇的学生误以为是水泡掉了铁球上的黑色物,我就用夹子把铁球从水中取出,让学生看到铁球还是黑色,我再次将铁球放入水中,出现的现象和前面一样,铁球仍然是银白色,学生又好奇,又疑惑不解,这时我说: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明白,通过我们今天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新的知识――全反射现象。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引入的效果很好。

接着,我介绍了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有意注意。

复习提问:折射率的概念。

由提问介绍光疏和光密介质,并强调两点注意的问题。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

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相比较,我们把折射率较小的介质称为光疏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称为光密介质。

(1)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2)介质的疏密与介质的密度的区别:

不能认为光密介质的密度一定大于光疏介质的密度。

例如:酒精的折射率是1.36,水的折射率是1.33。

酒精对水来说是光密介质,但酒精的密度比水小。

2.引导学生分析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分析得出全反射现象,并通过实验给出全反射概念。

师生一起分析:当一束光从光密介质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会随之增大,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时,折射角会先增大到接近90º,当入射角再增大,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演示II:将半圆柱透镜的半圆一侧靠近激光光源一侧,使直平面垂直光源与圆柱透镜中心的连线,打开激光器的开关,一束激光垂直于半圆柱透镜的直平面入射,让学生观察光从半圆柱透镜射出时的光线的偏折情况。此时入射角为0º,折射角亦为0º,即沿直线透出,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此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线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就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º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就叫做全反射现象。

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越来越强,折射光线越来越弱,当折射角增大到90º时,折射光线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3.给出临界角的概念,并让学生推出光由介质n进入真空时的临界角公式。

临界角: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

4.由学生总结出全反射的条件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5.全反射现象的解释及全反射的应用

(1)对课前小实验的解释。

(2)光导纤维

1870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股水流从玻璃器的侧壁细口自由流出,以一束细光束沿水平方向从开口处的正对面射入中。丁达尔发现,细水流不是穿出这股水流射向空气,而是顺从地沿着水弯弯曲曲地传播。

演示实验说明:

1)定义:是利用全反射规律而使光沿着弯曲途径传播的光学元件。

2)原理:全反射的原理。

3)原料:直径只有几微米到一百微米的特制玻璃丝。

4)结构:由内芯和外套两层组成。

5)解释:内芯的折射率比外套大光传播时在内芯和外套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

6.资 料

(1)世界上第一条光缆是1997年由美国MCI公司实现的,1998年中国就做出来了。

(2)中国的光纤之父是赵梓森院士。

(3)中国的光通信是与世界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领域。

(4)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

7.例 题

在水中的鱼看来,水面上和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出现在顶角约97.6°的倒立圆锥里,为什么?

8.课堂练习

(1)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B、光线一定要发生偏折。

C、光线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光的速度要减少。

D、光线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 质,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2)关于全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发生全反射时仍有折射光线,只是折射光线非常弱。

B、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一定会发生全反射。

C、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能不发生全反射。

D、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3)光线从折射率为 的介质中射向空气,如果入射角60°,下列各图光路中可能的是(C)。

(4)某种介质对空气的临界角是45°,则光线从空气进入该介质时,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速度之比为(A)。

A、 ∶1B、1∶ C、1∶1D、2∶1

9.课堂小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两个条件都满足就组成了发生全反射的充要条件。

(2)全反射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在解释时要注意满足注意临界角的概念的条件。

第2篇:设计教案范文

1.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学会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入神描写。

【教学重点】

1.把握主题,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梳理写作线索,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山吗?你们了解它吗?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看来同学们对山颇有一番感触,的确,大山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广博的哲理,它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部丰厚的卷册,一个神奇的书库。让人读不完,想不尽,看不透。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张腾蛟先生一起去感受他眼中的山。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迤逦 真髓 岩 石隙 蜿蜒 静谧 啁啁啾啾 追撵

3.整体把握文章,分析文章结构

描写对象:山 岩 山林 山与人

内容特点:

(山)形态:苍茫、清幽;神韵:豪放、深沉;颜色:青、绿;气度:和谐、静谧

(岩)形态:容颜、风貌;神态:威武、温顺;状态:生活、历史;神韵:寂寞、气度

(山林)林木:茂密、青翠;嫩芽:成长、茁壮、回到泥土;根须:钻出石隙,成长新生命;树枝:采摘阳光,营养、健壮;爬藤:枯树借藤立,却展笑颜;小径:伸向山巅,脚步践踏;山野:虫叫鸟鸣;昆虫发动战争,嫩芽追撵冬天

(山与人):山还包含有峰、谷等,怎样读也读不完

寓意:

(山)山的博大、宽广胸怀

(岩)岩石悠久的历史、沉稳的品格、坚定的毅力、宽大的气度

(山林)秀丽的外表、活跃的氛围、充满灵性的环境

(山与人)人生如山峦。应学习它的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直面人生、顽强拼搏等品质

4.分析讨论

像这样借对山的具体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的写法,叫做虚实结合。此外,这篇美文中还运用了许多写作方法,你能找到吗?

首尾呼应:“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

修辞手法:比喻――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的青翠,形成了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拟人――第4、5、6、7、8、9自然段

5.小练笔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问题:那些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你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单写一写。

如,苍松立在山峰上,对着日出的地方伸出强健的臂膀,拥抱朝阳,亲吻朝霞。

第3篇:设计教案范文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弈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从编辑意图看,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切入]

1.走近屈原,走进《离骚》

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人深、由陌生到熟悉,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进入《离骚》的美妙意境。

2.《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节选部分抒发了什么感情?

“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对《离骚》的最概括评价,可以抓住这最突出的特点切入。

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中是如何体现他的爱国情感的?

[探究]

1.让学生把预习时准备好的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在课堂上复述。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他学识渊博,主张实行“美政”,但被当权者排挤,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地自沉汨罗,民间用吃棕子、赛龙舟等风俗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①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着装衣饰方面:用香蕙作佩带,有秀美的蛾眉,裁剪荷叶做上衣,缝缀荷花瓣做下装,加高那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那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芬香更加显著。

内在品格方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嫉恶如仇

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②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或问:周围的环境如何?)

“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瑶琢”。(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小结: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振兴楚国的爱国感情和政治理想,反映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抒发对楚国黑暗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痛恨之情。(愿我们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3.在探究、研讨中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形象及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阅读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片断。探究:①诗人创作《离骚》的背景和感情基调是什么?②《离骚》有什么风格特点?③表现了什么样的信念?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申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巯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婷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予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手?宁赴常流而葬手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点拨:①背景:君王昏庸,奸佞当道,贤巨受排挤。感情基调:忧愁。

②《离骚》的风格特点: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文如其人。

③表现了屈原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节直行,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的信念。

4.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感情?

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②美丑对比的手法。

③夸张、想象、联想等浪漫主义手法。

[拓展]

阅读屈原的《涉江》(节选),在诵读、思考、品味中进一步感受骚体诗的特点,理解屈原的伟大品格。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早余将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欺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褚今,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檀徊兮,连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yuán)狖(yòu)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诧傺,忽乎吾将行兮。

[实践要点]

1.把握屈原的美好形象与黑暗现实间的尖锐矛盾。

屈原的节操越清白、形象越崇高,就越显出其悲剧意义,一美一丑的强烈对比,有利于诗歌主题的彰显,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把握。

第4篇:设计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选定工具的使用;

2、剪裁工具的使用;

3、图形的选择与移动;

4、图形的缩放。

教学难点:图形的移动和缩放。

教学准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辅助网页。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引入。

师:出示上课的教学作业,提示,我们在上课的基础上如何来美化我们的校园。

生:提出各种方案。引出课题。

二、教学辅导。

1、提出自学的概念,今天的课要求自主学习。

2、怎么去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

3、教师引出自主学习的方法。看书学习和网页浏览参考。

4、介绍网页的设计思路和使用方法。

(1) 网页的设计思路:希望学生按按钮的顺序去逐步操作。

(2) 如何把网页上的图片复制到画图上。

(3) 操作过程中的网页和画图之间的任务切换。

(4) 频的操作。

5、学生操作。注意以下几点:

(1) 可以离开座位指导或请教同学。(规定班干部或电脑好的同学作为指导)

(2)在学生基本完成后全体离开座位看看别的同学可以给予你什么灵感或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然后加以改进。

(3)教师巡回指导。

6、 教学反馈。

第5篇:设计教案范文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第6篇:设计教案范文

TeachingAims

1.Learnandmasterthefollowingwordsandphrases:

step,will,stepmother,afterwards,wealthy,checkout,gothrough,lookinto,buildup,divideup

2.Understandthetextbetter.

TeachingImportantPoints

1.Learnandmasterthefollowing:

Phrase:stepinto,buildup,byhisfirstmarriage,turnup,divideup,checkout,apartfrom

SentencePattern:leavesth.to/withsb.

2.Improvethereadingabilityofthestudents.

TeachingDifficultPoints

Understandthefollowingsentences:

1.InfactitallgoestoClare.

2.…becausesomethingsomewheresmellsfunny.

TeachingMethods

1.Fastreadingtogetthegeneralidea.

2.Carefulreadingtoanswerthedetailedquestions.

3.Individual,pairorgroupworktomakeeverystudentworkinclass.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1Checkthehomeworkexercises.

2GetSstotellstoriesaboutGandhi.

Step2Presentation

SBPage49,Part1.GetSstotalkaboutthepicturesanddescribewhattheycansee.Askthemwhattheythinkishappening.Teachthenewwordswealthy,step-mother,etc.

Step3Readingforgeneralunderstanding

Readaloudthetwogeneralcomprehensionquestions.AllowtheSsenoughtimetoreadthetextandcomparetheiranswers,thenchecktheanswerswiththeclass.(1ClareFlower,Mrs.Flower''''sstep-daughter.2TomGoode,Mrs.Flower''''snephew;hewantsthedetectivetocheckoutClareFlowerandseewhethershehastherighttogethisaunt''''smoney.)

Step4Reading

SBPage50,Part3.GothroughtheexerciseandmakesuretheSsknowwhattodo.Letthemreadthewholepassagecarefullyandanswerthequestions,workinginpairsorsmallgroups.Checktheanswerswiththewholeclass.

Answers:

1Herhusbandhadbuiltupalargebusinessandleftallhismoneytohiswifewhenhedied.

21984,whenshelefthomeattheageofeighteen.

3OnlyMrandMrsFlower.

4MrsFlower''''spetdog.

5KleggwasveryimportanttoTom''''saunt,MrsFlower.

6ThatitwasMrsFlower''''spetdog,andhaddied.

7HeisnotsureaboutClareFlowerandthinksthatsomethingsmellsfunny.

Thisisagoodtimetodealwithanylanguageproblems.SeeiftheSscanguessthemeaningofbuildup.

Notes:

acigar=alargetubeoftobaccoleavesrolledtogether.Itissmokedlikeacigarettebutislargerandmoreexpensive.

bsteppedintothe…office=walkedintothe…office

cbytheway:Notethisphraseforaddingsomeextrainformation.

dHerhusbandhadbuiltupalargebusiness=Herhusbandhadbeeninchargeofhisownbusinesscompanyandhehadmadeitgrowlarger.

eheleftallhismoneytohiswife=Heinstructedinhiswillthathiswifeshouldreceiveallhismoneyafterhisdeath.

fSoyourauntwasawealthywoman?:Notethequestion,intheformofastatement,forthepurposeofcheckinginformation.

gherwill=alegaldocument,whichispreparedbyalawyerandsignedbythepersonmakingthewillandbytwowitnesses.Whenyoumakeawill,youinstructhowyourproperty,moneyandgoodsshouldbedealtwithafteryourdeath.

hherhusband''''sdaughterbyhisfirstmarriage:

Pointoutthephrasebyhisfirstmarriage.

iShelefthome=Shemovedoutofthefamilyhomeandwenttolivesomewhereelse.

jforthepastfifteenyears=forthelastfifteenyears

khaveseenhersince=haveseenhersinceshelefthome

lturnedupattheservice=arrivedattheservicewithoutsayingthatshewascoming.Beforetheburialofaperson,aburialservice(areligiousceremony)isusuallyheldinachurch.

mafterwards:timeadverb=aftertheservice

ndividedup:Notetheadverbuptoexpressintopieces.Otherexamples:cutup,chopup,tearup.

oDidtheyusetogooutalot:Didtheyusedtogooutisalsoacceptable.IncurrentEnglish,usedtoismoreoftenusedinquestionsandnegativesasaninvariableform.

pThepointis…=Theimportantthingis…

qcheckout=Tofindoutalltheinformationaboutsomeoneorsomething.

rsomething…smellsfunny=Ithinkthatsomethingstrange/dishonest/ishappening;Iamsuspicious.

ssoClarewouldhavebeenfiveyearsold:TomiscalculatingtheageofClare.

tCanyougothroughthem=Canyoulookthroughyouraunt''''spapers

Step5Comprehension

SBPage50,Part4.LettheSsdothisexerciseindividually,thenchecktheiranswersinpairs.Ifyouwish,thisexercisecanbedoneforhomeworkasconsolidation.

Answers:

1ClareFlowerwasbornin1966.

2Fiveyearslater,ClareFlower''''sfathermarriedagain.

3ClareFlowermovedtoLosAngeles.

4ClareFlower''''sfatherdiedtenyearsago.

5MrsFlowerdiedthreeweeksago.

6WhenMrsFlowerwasburied,Clareturnedup.

7TomGoodespoketoClareFlower.

8TomGoodecalledonthedetective.

Step6Readingaloud

SpeechCassetteLesson81.PlaythetapeofthepassagefortheSstolistenandfollow.Playthetapeofpartofthepassageoncemore;thistimetheSslistenandrepeat.Payattentiontostressandintonation,andthesentencestressoflongersentences.Asmostofthepassageisindialogueform,youcouldspendlongerthanusualonthisreadingaloudactivity.GetSstoworkinpairs;oneplaysthepartofthedetective,theotherplaysthepartofTomGoode.

Step7Notemaking

SBPage50,Part2.GetSstodothisexerciseindividually,sothateveryShastomakeanefforttore-readthetextandextracttherelevantinformation.Ifitisdoneinclass,getSstochecktheirnotesafterwardsinpairs.Alternatively,ifyouwish,youcansetthisexerciseforhomework.Inthatcase,getSstochecktheirnotesinpairsatthebeginningofthenextlesson.

Notes:

ClareFlower:bornin1966;lefthomeattheageof18;haslivedinLosAngelesforthepastfifteenyears.

J.J.Coal:famousdetective;worksinWashington;smokescigars.

ClareFlower''''sfather:Inhisfirstmarriage,hehadadaughter----Clare;marriedTomGoode''''sauntin1971;builtupalargebusinessduringhislifetime;diedtenyearsagoin1989;leftallhismoneytohiswife(TomGoode''''saunt).

ClareFlower''''sstep-mother:TomGoode''''saunt;

marriedClare''''sfatherin1971;hadapetdogcalledKlegg;diedthreeweeksago;hasleftallhermoney(about$4million)toClareFlower.

TomGoode:Handsome;agedabout30;nephewofMrsFlower.

Step8Workbook

WbLesson81,Exx.1-4.

SsshouldgooverthesentencesinEx.1individuallysothateveryonemakesaneffort.Thencollecttheanswersfromtheclass.GetSstocorrectthefalsestatements.

LettheSsworkonEx.2inpairs.ThencalloutSstoreadaloudthecompletedpassagetothewholeclass.

AllowtheSsacoupleofminutestogothroughEx.

3.ThencalloutsomeofthemtogivethecompletesentencesandputthemintoChinese.

BeforestartingtodoEx.4,givetheSsthefollowingexamples:Iusedtosmoke,butI''''vegotridofthehabitnow.(to+do)Iamquiteusedtothehotanddampweatherinthesouth.(to+noun)WhentheSsunderstandwhattodo,getthemtomakesentences.Setthisforhomeworkifthereisnotenoughtimeinclass.

Homework

第7篇:设计教案范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媒体:投影、录音、录像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领悟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1 导入:孩子们,你们游览过哪些名山胜水?你最喜欢它什么地方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自由发言。

今天,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祖国的黄山吗?那里有什么迷人的风景呢?

a、板书“奇”,并且用“奇”组词。

b、板书课题,齐读。从课题来看,黄山的松有什么特点呢?

播放黄山松的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生动地表现黄山松的奇特的呢,下面就到作者的文字中去游历一番吧!齐读课题。

1.2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2.初读课文。

2.1 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 盆景

后鼻音:玉屏楼 状如黑虎

翘舌音:状如黑虎

(2)朗读下列词语:

陡崖 屹立 饱经风霜 姿态优美 盆景 宾客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枝干遵劲 枝干蟠曲

2.2 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

学生交流朗读的技巧,并请几位同学赛读、美读。

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

誉 情有独钟 黄山绝胜处 遒劲

2.3 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3.导读第一自然段。

3.1 指名朗读。

3.2 交流:读了这一段,你了解到什么?拿起笔,在书上写写划划。

3.3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结合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换词)。

3.4 练习:

(1)黄山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卡片出示: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4)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_____。所以课文

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_______”。

卡片出示“情有独钟”,指导朗读。

3.5 投影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请学生说说读完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是方法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上的。

4.指导书写生字。

4.1 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4.2 范写下列生字:

誉:撇和捺要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遒:“西”内别忘了一横。

盆:撇和捺的位置要摆正。

屹:右边不要多横。左右要紧凑。

俯:右边“府”的一撇要到位。

状:点要写在合适的位置。

4.3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像其学习。

5.作业:

5.1 完成课后练习。

5.2 比一比,再组词。

誉( )陪( )府( )盆( )

言( )部( )俯( )贫( )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第8篇:设计教案范文

1、设计意图:老鹰捉小鸡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之一,在游戏中幼儿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幼儿获得了快乐和满足,也增进幼儿体质和反应能力。通过合作游戏更能增进幼儿和教师的感情,增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

2、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学会去保护自己,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增强了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活动准备:老鹰头饰两个,鸡妈妈头饰两个,小鸡头饰若干。音乐光盘《老鹰捉小鸡》。

4、活动过程: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指导做简单的热身动作。教师和部分幼儿首先模拟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过程,并相应的说明游戏的规则,其他幼儿认真看。老师问,你们想不想当大老鹰啊?你们想不想去保护小鸡啊?(幼儿回答,想)幼儿的气氛被调动起来了,积极的踊跃的想参加到游戏中去、游戏分组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选好了谁当老鹰,谁当鸡妈妈,其他的小朋友都带上了小鸡的头饰,第一个小朋友是鸡妈妈,她伸开双手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们,小鸡们紧紧地抓住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在妈妈的保护下,和其他的姐妹们一起躲避老鹰。开始游戏,哨声一响,游戏就开始了。在音乐的配合下,老鹰和小鸡们都忙活起来,老鹰很凶猛的扑过来,鸡妈妈们也勇敢的和老鹰周旋,孩子的眼睛都睁的大大的,紧紧地跟着鸡妈妈,全体幼儿一起唱着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啼,小鸡挤得砰砰飞,咕咕咕传消息,快过来躲在妈妈翅膀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设计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功率及其单位.

2.理解额定功率.

能力目标

了解从能量分析入手去认识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用电的初步知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比较在相等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入电功率的概念,再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和电功公式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给出电功率的单位.然后从电功率的单位引出电功的单位千瓦时,说明1度就是1千瓦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额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的演示,教材还介绍了不同用电器的两个重要指标,额定电压、额定电功率,以使学生对常见用电器设备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点:掌握电功率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2.难点:实际功率的概念、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3.疑点:灯泡的亮度决定于什么?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包括电功率和用电器额定功率两块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前面学生学过的功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较单位时间内用电器做功的多少.在讲解电功率的公式时,注意强调公式中的各量的对应关系,是同一段电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时给出电功率的导出公式,使学生感觉公式多不易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学生不易做到,教师要通过实验讲清对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只有一个,而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有很多.

教学设计方案

重难点:重点是电功率的概念和单位,难点是额定功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功率概念引入电流做功有快慢的问题,然后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如:电力机车每秒做功400多万焦,公共电车的电机每秒做功6万焦,洗衣机的电机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录机的电机每秒做功几焦.再举出时间不同做功不同的实例,问学生如何比较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定义.

方案二:分析类比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可用幻灯片设计一组问题:1)怎样比较运动快慢?2)这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快慢?3)这样比较电流做功快慢?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二、电功率:

电功率的概念要讲清:电流做功快,电功率就大;电流做功慢,电功率就小.电功率的定义公式为P=W/t,电功率的普遍适用公式是P=U·I,比较电功率大小时,要全面考虑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才能确定电功率的大小关系.例如:在相等的时间内,根据P=W/t,电流做的功越多,电功率就越大.

电功率的单位容易和电功单位千瓦时混淆,可采用让学生计算1千瓦时的电功是多少焦,让学生体会千瓦时的意义.

三、额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进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体会用电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问题,然后引进额定功率的概念.学生实验可以设计三组,1)是在比额定电压低的情况下工作;2)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3)是在比额定电压高出1/5的情况下工作.

方案二:教师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灯泡,问将他们串联起来,哪盏灯亮?然后做实验,引出额定功率的概念.

例题1、一只额定电压为220伏特的电热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时通电12分钟,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问:

这个电热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分析解答】正常工作的用电器,其实际电压应等于额定电压,所以该题中的电热煮水器的实际电压应为220伏特,工作12分后,电度表的示数增加0.1度,即用电0.l度.根据P=W/t=500瓦

例题2、有两盏灯连接方式如图所示,已知电压U相同并保持不变,两灯均可发光,在甲、乙两图中比较灯1的亮度是[]

A.甲图亮B.乙图亮C.同样亮D.无法判断

【分析解答】同一盏灯的亮度与它的实际功率情况有关,在甲乙两图中,灯1的实际电压不同,甲图中的实际电压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甲图中实际功率小于乙图中,所以灯1在乙图中较亮.B选项正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