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热点新闻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点新闻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点新闻作文

第1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我们再来读一首短诗,“风是善良的/它从不忘记低弱的小草/于是每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小草就有了生命”。读之,心会为之一动,闭上眼睛,一些相关的体验涌上心头:分享、等待、理解、阳光、沟通、合作、温暖等,这些体验贴近我们的“心灵”。

那么,我们有表达这些“心灵”体验的愿望吗?

中考作文这个舞台,期待着我们“心灵”的载歌载舞!

让我们静下心来,“带一本书去旅行”(2012年江苏南京卷)打开我们的精神空间,寻找“我的心灵憩所”(2012年辽宁大连卷),于是发现“我的心中有个梦”(2012年山东滨州卷);轻轻唤醒沉睡的心灵,我们“心中有支欢乐的歌”(2012年江苏苏州卷),于是吟唱“心灵深处的歌”(2012年甘肃白银卷),慢慢抚摸柔软的内心,“心里美滋滋的”(2012年上海卷),那缕缕阳光就会投射进来,让我们感受“温暖的阳光”(2012年湖北荆州卷),让我们想起理解、沟通、分享的“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2011年江苏南通卷);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以心灵温暖心灵”(2011年吉林卷)“幸福就在现在”(2012年江苏无锡卷),这些年,与我们心心相印的师长、亲人、朋友,他们“微笑”(2012年四川资阳卷)着,真是“那个温暖的表情”(2012年四川自贡卷)……这些心与心的交汇,使精神世界变得越来越充盈。

静下心来感悟生命,涵养心灵,表达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保持心灵的平和与宁静,“心灵类”作文自然就会在我们笔端流淌。

2013年,中考作文期待着我们的美好“心灵”。

仔细品味“心灵类”作文题目,我们发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明目张胆”,直指“心灵”,如“以心灵温暖心灵”“我的心灵憩所”;一类是“暗送秋波,”隐含“心灵”,如“温暖的阳光”“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明目张胆”者,好像已经告诉我们写了什么,其实不然,“心灵”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办?我们要让“心灵”找到一个载体,要用一件事或一个物来体现“心灵”,要实写。

“暗送秋波”者,题目中都有实实在在的“物”,如“我想握住你的手”。要写好这类题目,就要读懂“物”的内涵,通过这些“物”,写出“心灵”的轻盈灵动之美,要虚写。

“虚实相生”是写好“心灵类”作文的最好法宝。那么,我们如何去写呢?

一、巧选材。让“心灵”不再“空荡荡”

我们先来看看“我的心灵憩所”(2012年辽宁大连卷)这个题目,题目前有这样一段引言:“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爱好,这爱好,犹如一处种满宜人香草的供人歇息的场所,它本身的美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息,让我们的情操受到陶冶,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滋养。”这段话中有一个关键词“爱好”,音乐爱好者,在怡情乐声中,让心灵得到休息;阅读爱好者,在邀游书海中,让心灵得到休息;运动爱好者,在激情跃动中,让心灵得到休息……这音乐、书海、运动就是“心灵”的载体,因此,巧妙地选择一个实实在在的“爱好”,让“心灵”有所依托,并进而升华,就是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

比如,有考生这样写道:

午后微醺,摊开书坐到桌边,细细地读那千年前的文字,寻找沧海中的遗珠,嗅着唐风宋韵里亘古不变的浓郁墨香。那一刻,我的心被历史潮流卷走了,竟然与衣袂轻扬的太白、子美、东坡、易安等贴得如此之近。我读他们的桀骜不羁,他们的狷介疏狂,抑或他们的缱绻情思,他们的几多悲喜。渐渐地我就成了他们,在草色烟光残照里伏于案上,一笔笔一字字把过往的沉浮起落刻进柔软。的宣纸,留给后人评说。复杂的情感如潮,涨落在心中,恍惚间我看到,经典诗文,悠悠雅韵,在那风骨清嘉的笔锋末梢,默然与我对望,我的心灵憩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段文字中选择的素材是“阅读经典名著”,作者潜心阅读,涵养心灵,找到了“心灵憩所”。

二、善联想,让“心灵”可以“轻盈盈”

我们再来分析“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2011年江苏南通卷)这个题目。很显然“春暖花开”一词,本义形容春天的美好,但是在这里更应该读懂它的比喻义,这一短语的比喻义具有多义性,感动、温暖、快乐、自信、自豪、成就感、幸福感、光明感等相关体验都在其中。

夜,静悄悄。我打开厨房里的灯,想把芒果重新放回冰箱。打开冰箱门,只感觉眼前一亮――两个芒果静静地躺在冰箱里,被柔和的灯光包裹着,好像一场“预约”的迎宾会。三个芒果又站在一起,刚才的“分果”一事恰如没有发生过一样。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三个芒果,三个小太阳,将它们收集到的一季阳光,都释放在夜里,照亮着我自认为苦闷而枯燥的初三生活。眼前的明亮彻照我心,也将温暖包裹我身。

这段文字,用春暖花开时候芒果收集的阳光彻照我心,揭示了“春暖花开”的深厚意蕴,巧妙表达了作者的心灵体验。

我们要善于联想,实题虚写,将题目中暗含的心灵体验,轻盈灵动地表达出来,这可以使“实”的“实物”表达出独特的“虚”的“心灵”。

写作“心灵类”作文题,特别要注意,要在虚实相生中,追求语言的灵动优美。因为我们的“心灵”是美好而灵动的,如果语言平实,甚至枯燥乏味,那么就是极大的败笔。

比如,有考生在作文《倾听月色》中这样写道:

在琴声中,我仿佛看到了法国塞纳河畔的月光,中国黄果树瀑布的飞泻。

而同样的题材,有考生却是这样表达的:

一刹那,我的心突然一震。手指下的琴键活动了,变幻了,成了一个个活泼的精灵,跳着、舞着。我的手指在琴上飞动,仿佛芭蕾舞者的足尖,轻盈而坚实。或许是百年前的夜晚,法国的塞纳河畔:清冷的月。似在河水中洗濯过一般明净;那云,如青纱一样轻薄素淡。小提琴缠绵的声音萦绕在耳边。或许就是今夜,中国黄果树的飞瀑前:月正当空,高高的悬崖与嶙峋的山石将水扯成了雾,飞溅的水珠、重叠的山石,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与圣洁。远处,隐隐有悠扬的箫声,若断若续,如泣如诉。还有梅花的暗香与山风的清凉……

第2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今年,笔者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次进入高三年级总复习教学,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收获,也有很多疑惑,由此带来了很多思考。在此针对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经过几轮复习,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作文成绩依然不尽如人意。经过比较思考总结,我发现高三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以及年龄阅历的增长,在现在的话题作文以及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基本上能够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思考立意。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枯燥乏味,作文素材严重雷同。有些学生明确地表示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建构自己的作文。作文素材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很多同学面临的问题。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现在学生课业负担重,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难得有时间涉猎课本以外的书籍、知识,另外,现在社会快餐文化的泛滥、娱乐化倾向的影响使大部分学生仅有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轻松搞笑的娱乐节目或者物质现代的时尚类杂志上,对社会接触范围非常狭窄,更不要说什么人生的思考了。因此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呈现出眼界狭窄、境界狭隘、材料雷同的缺点。而青年学生是最容易被身边的群体影响的,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点小小的尝试:

(1)在日常教学中提醒学生积累素材。语文教学,一是作为工具书,教会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清晰明确优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大功能就是德育渗透。能够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华,有很多文章,除了能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之外,还会带给学生很多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感悟。这些文章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思考人生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可能是在学生无意识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聪明敏锐的学生就会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积累,而有些学生却浑然不觉。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来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考积累以便日后使用。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引导学生进行生与死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思考。面对困难挫折所需要的态度的思考,母爱的思考。而史铁生就可以作为这些话题的作文素材出现。比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补充苏轼的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豁达的心胸。学习《游褒禅山记》引导学生思考志、力、外物与成就的关系,那么文章中的很多要求背诵的名句就可以作为日后写作的素材进行积累了。课本中的宝藏是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挖掘积累的。

(2)在读报课时间积累素材。仅仅依靠课本中的素材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而每个学校都有的读报课我想是个不错的载体。但是读报课单纯的读书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一定要秉承新课改的精神,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我想可以采取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前期请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最崇拜的偶像,可以是历史文化科学名人,可以是他们喜欢的娱乐体育界明星,也可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但是介绍的过程中一定要向大家说明崇拜的理由,有什么生平事迹,或者最感动的事,印象最深感触最深的事,一定要引导学生选取积极向上的人物。在学生演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始时一定要选择班级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比较具有感染力的学生,最好演讲前,老师能够协助整理学生的演讲稿。这样使整个过程能够吸引住学生,让他们进入一种专心的状态,看到同学能够将自己的偶像诉说的如此有趣,如此感人之后,其他同学也就自然而然跃跃欲试了。经过班级一轮的活动,至少有四五十个人物的事迹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在这之后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也是同样请学生充分说明理由努力使大家信服。如果有学生或者老师在杂志书籍上发现好的故事,有趣的名人逸事也都可以在读报课上讲给大家听。这些都可能成为以后写作的素材。

第3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时光匆匆,不经意间又送走了一届学生。三年里一些学生缓缓地在语文王国里愈来愈从容优雅,愈来愈稳健自信,也有个别学生起色不明显。现在我想对这三年的教学工作反思一下,以便今后参考。

1.对学生书写习惯干预偏晚,力度过轻

2014届学生入校时绝大多数字迹潦草,错别字成堆,病句扎眼。我想到巴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既然如此,那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拔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也应当从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开始。

从这以后,我总是对学生口头强调书写要工整规范。偶尔要求书写潦草和不规范的同学将作业重新工整规范地誊写一遍。也许是杀鸡骇猴的效应吧,绝大多数女生的书写在七年级时基本过关。直到八年级暑假我才让学生买字帖练了一个假期,又纠正了一批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其间赵茜茜同学进步最大。但仍有陈洋、陈立等男生,旧习难改,书写非常糟糕。每次教导他们,他们都反过来宽慰我:“老师,你放心!考试时我会写好的!”现在想来,培养学生书写习惯起步过晚、力度过轻,偶尔的干预对那些身患固疾的学生犹如隔靴搔痒。杰・泰勒曾说: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了,更幸运了。所以,我应该在发现学生书写有问题时,立即让他们练字,反复长期的临摹行为必定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对学生的背诵积累督促不够,数量偏少

为了让这些语文先天不足的学生获得发展,我要求学生多读背课文或课外美文、段落,使他们在诵记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祖国优美语言文化的熏陶,语文习作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我也让学生注重诵记。我侧重让学生记忆常用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而背诵大量浅显短小的文言文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功不可没。可惜我没有采取一些有效方式去激起学生的背诵热情,学生的背诵数量还有待于增加。

3.对学生的精读引导缺乏耐心,包办代替

我的这届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在入校时数量极少。学生们在阅读时普遍喜看故事情节,不喜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个别学生简直是在认字,对文章大意一窍不通。

读书心未到,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必然受到限制,对精读题的得分势必产生不利影响。这个缺憾我想与我的教法不当有关。当要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品味时,面对他们起初的不着边际、再到肤浅之见、又到沉默不语,我就失去了耐性,一切包办代替,告诉他们答案。习惯成自然,学生大概了解了我的脾性,也就乐于坐享其成,懒得淘神费力。这应该都是我最初引导不善、缺乏耐心惹的祸。

4.对学生思考习惯培养过于滞后,形式单一

要学好语文,良好的思考习惯必不可少。语文素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维。语文考试中,小到各小题的要求,大到作文题旨的把握,都与学生认真准确的思考关联密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也说:“行成于思,毁于随。”由此可见,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事。我等学生进入了九年级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我要求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事,对一些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事件的本质,进行举一反三。我利用晚自习给学生读一些热点新闻或哲理短文,引导他们展开思考讨论。在岳琦、蔡薇、金梦、朱晓路等同学身上看到了显著的效果。思考习惯的养成应难于诵记习惯的养成,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要越早越好,形式还可多加探索。

二、设想篇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小而言之,要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与终身发展负责。大而言之,要对祖国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负责。在这样一个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年头,完成语文教师的使命那又该何等艰难。尽管如此,我依然要在布满荆棘的长路上毅然前行。尽我所能,帮助学生养好习惯,提升素养,拔高成绩,为他们漫漫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祖国语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接手新一届学生后,我准备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学好语文必备的四大习惯:工整规范的书写;广泛的背诵;用心的阅读;深入的思考。

首先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人手一本同步字帖,字写好了,生字也掌握了,一举两得。班级或年级可举办硬笔书法比赛,也可在宣传栏中展示书写漂亮的学生作业。

背诵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就要进行强化。首先,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必须背会,其次,每个学期为学生挑选一定数目的短小文言文与优秀现代文,供他们背诵。可考虑开展背诵竞赛,根据学生的能力与表现给以奖励。

第4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爱说

初入学的小朋友,还没进行过系统的“说话”训练,我们必须抓住这个“空白”,从头开始,从早开始,教会学生说话。

1、借助提问,引导学生会说。无论是拼音教学,还是识字教学,我们在课堂上总会向学生提问:字母b像什么?小弟弟在干什么?丹顶鹤长得怎么样?……我们在第一次要学生回答问题时就必须让学生记住要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要及时耐心地帮助纠正,直到说完整为止。通过训练,要让班上每位同学养成说话完整的好习惯。

反思: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一年级学生学习意识不浓,自控能力不强,如果一味追求,将会出现混乱而无效的课堂。上述教学细节中教师的“引导”很有必要,唯有通过教师的“搀扶”,才会让学生“自立”。这个教学细节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没有什么精彩独特之处,不搞花架子,但它扎实而有效,它只需教师做“说话”的有心人,耐心地培养学生说话,因为“说”是“写”的前奏,唯有“低年级的说好”才会有“中高年级的写好”。

2、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好。新版教材配有大量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在较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插图,挖掘插图中的说话因素,训练学生说好。从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从说一句简单的句子,到说几句生动、形象、有血有肉的句子。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培养学生能说、会说,直至说好。

反思:看图说话,是低年级说话的训练重点,但如何训练到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这个教学过程,抓住插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把学生向深度引入,这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另外,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说话的创造热情一下子达到了顶峰。

3、走出课堂,激励学生乐说。小学生纯真好学,适当引进一些竞争机制能促进学生创造机会练习说话。“小记者”是我们入学两个月后建立的一项竞争机制,每堂课前五分钟是“小记者”的报道时间,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把回家后收集到的新闻说给同学听,说得生动、有趣、又有好词好句的就被评为“小记者”,并佩戴“记者证”。这一下,小朋友们的热情高涨。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嫦娥二号、人口普查等热点新闻不断在课上出现。学生们也暗暗较劲,一个要比一个强,他们兴趣浓厚,信心倍增,真正乐于“说话”了。

二、轻轻松松言真情,让学生爱写

1、把握标准的“低”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目标定位是:写一两句话,写自己想说的。针对课标:我只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而且是不拘形式、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或感想。这一下,学生个个愿意动笔,53个学生,每天就会有53句富有情趣、展现真人真事的话语。就这样,轻轻松松每天一句话都成了我们学生的自愿作业、开心作业。

2、表达内容的“真”情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老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凡事求真,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还作文一个“真”字,作文教学呼唤真实。为此,在“低标准”之上我提出“说真话,吐真情”的要求。我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写真。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寻找春天;夕阳西下了,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晚霞;下雾了,我让学生在雾中体验……于是,美丽的春天、诱人的晚霞、蒙眬的晨雾在学生笔下生辉,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眷恋之情也悄然而至。

3、写话评价的“宽”标准。写话评价中,我们的老师心比天高,很吝啬高分的给予,因此每次写话都出现了许多低分,露出了许多小苦瓜脸,其结果是只能步入低效甚至失效的巢穴。

我觉得放宽评价标准,多一点人文关怀,很有必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做法值得称道,在他的课堂只有表扬和鼓励,从没有挖苦和讽刺,他可以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100分200分、甚至300分,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的效果是表扬和鼓励换来的,是高分换来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借鉴呢?

第5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2016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基本上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风格,呈现出极大的稳定性,但在稳定中也呈现出了一些变化。

(一)试题材料类型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虽说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但仍然延续了前两年的选材理念,试题材料类型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生活现象(故事)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5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9道。

社会现象(焦点)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2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4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5道。

言论类:此类试题材料在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为:2016年在全国9道试题中占1道;2015年在全国15道试题中占5道;2014年在全国18道试题中占3道。

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侧重现象淡化故事。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山东卷“辨别丝瓜藤与肉豆须”,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辽宁卷“祖孙看风景”,这些题目试题材料均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而2016年,这种以故事为试题材料的题目数量明显减少,仅全国新课标卷Ⅲ“市场规则”试题材料属故事型,其他大多为现象型。

将“我”融入材料。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天津卷“范儿”,湖北卷“泉水与喷泉”;2014年,广东卷“数码与胶卷时代”,北京卷“老规矩”,这些题目的试题材料中均找不到“我”。而2016年, 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江苏卷“我的个性与创新”,这些考题试题材料中均突出了“我”,从材料的内在要求上强调了考生写作的自我意识。

(二)关注方向

稳定――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重点关注的方向,和前两年所关注的方向大体相同,主要集中在:关注时代焦点、关注传统文化、注重价值构建三个方面。

变化――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和前两年试题相比,在关注的方向上有以下细微的变化。

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时念有机结合。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远与近”,四川卷“老实人与聪明人”,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2014年,重庆卷“出租屋的故事”,江苏卷“不朽的青春”,浙江卷“门与路”,广东卷“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这些考题要么重在从个人的角度上切入注重价值构建,如“老实人与聪明人”、“造就和谐自我”、“不朽的青春”,要么从社会的角度上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如“感知自然的远与近”、“数码时代与胶卷时代”。但2016年高考作文明显地做到了让二者有机结合,如全国新课标卷Ⅰ“教育的奖惩”既是个人角度又是时代的焦点话题,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既是对个人阅读方式的思考又是对全民阅读方式转变的思考,天津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既是我与他人之间的评价又是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既是个人的素养又是全民的文化素养……这些考题考生均可从自我切入,然后便可升华到时代的高度上,可谓可大可小,亦可先小后大。

避开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焦点话题。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2014年大纲卷“老王生病”与福建卷“坚守大山的党支书”,这些试题均以具体的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每年4、5月的热点新闻为载体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焦点话题。而2016年此类试题一个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从“面”上给考生展示一个时代焦点现象,如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浙江卷“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形式既能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又有效地避免了试题被猜中的可能,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

(三)考查能力

稳定――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仍延续前两年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辩证分析能力。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所以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考生应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倡导的风气。

变化――对“二元矛盾”即辩证分析能力的考查有所淡化,对“多元矛盾”即开放思维能力的考查明显增强。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而这个追求在2016年体现得特别明显。上海卷用一句“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作为提示语,而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方向;天津卷用“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作为提示语,写作角度同样很宽泛;浙江卷用“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作为提示语,也没有限制某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守正创新

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难度及命题形式从整体上来看是趋于守正、平和的,但在守正中也有所创新。

第6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一、开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极好的顺应社会发展;高中语文课程设置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教育功能,使全体高中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持续提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板块包括的第一个小专题为“向死而生”,此专题收录了《我与地坛(节选)》”“《鸟啼》”两篇文章。只有进行充分预设,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果仅仅是教师做好了准备,任凭老师口若悬河,对于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势必得不到知识和技能基本功的有效训练。

于是,笔者不但依托新课标、及早立足教材查阅大量资料,凭借多媒体技术和精心制作PPT幻灯片、准备教学挂图和系列教学用具,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而且也让学生在开始学习本单元之前也同步及早做好准备。毕竟“史铁生、劳伦斯、欧・亨利、师陀”这些曾经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坛泰斗对于现今时代饱受网络科技和电子产品熏陶的高中生来说显得很陌生。开始授课前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书籍尽可能多的查阅和史铁生、劳伦斯、欧・亨利、师陀有关的资料;尽可能多的搜集和“珍爱生命”相关的时事热点新闻事件,无论事件大小只要和此主题相关即可。甚至在每堂语文课前例行的“黄金五分钟演讲”时间里,要求当天进行演讲的学生务必以“珍爱生命”为题进行脱稿演讲。

因为在课下进行了充分准备,学生对史铁生、劳伦斯、欧・亨利、师陀的所处时代生平资料、著作贡献、代表作品、作品风格、作者健在时所经历过的人生磨难都不再感到陌生,且能面对笔者的提问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能准确、全面地对多角度多维度的问题予以理性思考分析和回答。所有积极参与课堂提问的同学都从我这里得到了肯定和表扬。

学生做足准备,为后续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垫了教学气氛。

二、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主体作用

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板块包括的第二个小专题为“大爱无限”;此专题收录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说书人》两篇文章。笔者在开展本单元高中语文授课过程中,坚决杜绝让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像以往传统教学听课模式那样――学生像几十个木头桩子一样只是眼睛盯着黑板、观看老师板书、竖着耳朵“听教师讲课”;在老师和优秀生的领读下对课文进行集体朗读之后就草草下课;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中来,依据教材课文内容采取班级分组讨论、话剧表演、分角色朗诵等不同的课程设置题材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主体作用。

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其故事内容情节非常曲折丰富,非常适合分角色话剧演示;且该篇课文内容的主题思想境界非常深刻,也非常适合学生们进行班级分组讨论。于是在对《最后的常春藤叶》进行了充分的分角色朗读明确了思想主旨后,在接下来的堂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进行了班级分组讨论,随后大家按照旁白、病人、探视者等角色以及课文所出现的人物数量、人物性格特点、季节和年代进行了细致分工。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到课文的实景演绎中去。学生们演绎的很投入,将课文故事情节演绎的很精彩,大家对课文主题思想所即兴、主动进行的讨论和感悟也非常深刻。

三、以“珍爱生命”为题召开班会布置写作任务

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板块的最后部分是写作练习。以“珍爱生命”为作文题布置写作任务,如果只是交代作文题目,很难让学生们写出心里话、很难充分表达出大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笔者决定先让学生们就“珍爱生命”这个主题进行一次集体大讨论。于是在课堂教学工作接近尾声时,笔者并没有因教学任务的结束而将本专题草草收尾,而是就珍爱生命这个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单独拿出一节课时间召开了以“珍爱生命”为题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用教学挂图向学生们展示了以下几个很具体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哪些和“珍爱生命”相关的事件曾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这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如何看?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因为毕竟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可讲。

第7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一、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

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写作的基本条件。学生有兴趣,就会有有目标地、积极主动地学习作文,提高写作效率。教师创设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为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写作兴趣,我经常选取报刊上的短文和电视上的一些热点新闻作为作文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数短小精悍,情节性强,贴近生活。

如:中国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我在教学中就此问题让学生谈论自己的看法,他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结合自己的阅历和掌握的史实资料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文字功底让我欣慰,他们独特的见解让我折服,他们深沉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我。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写作情景,就等于给写作加入了催化剂。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有东西可写,真正做到了用我的自然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

二、活学语文教材,优化写作方法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师就是想方设法凭着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教材不同,文本有别,写作方法亦不尽相同。教师要认真备课,从教材中挖掘写作训练资源;并积极整合,适时总结作文指导方法;让学生细心读书,认真思考,从教材中挖掘作文写作内容,在课本中发现可写的材料。同时从教材中挖掘语言训练范例,我们知道训练语言的最佳途径还是抓住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把握教材,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练,使书本的知识产生新知,形成能力。

如:讲解《师说》一课,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之一,我带领学生重点解读第二段,让学生感知正反对比的好处,作者用多种句式表达一个意思,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事实表明:学生认真分析,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学活学透教材,学中思,思中悟,就可优化写作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丰富课外阅读,拓宽写作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课外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思想、熏陶情感的主要渠道。学生与外面世界接触不多,课外阅读能填补这个缺憾,使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写作视野。作为语文老师,要强化课外阅读意识,养成学生课外积极阅读的良好习惯,有计划地、有层次地推荐名家作品,学生主动积累名篇佳作,丰富词汇,借鉴手法,提升语文素养。让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如:在讲解《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张晓风的《敬畏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诵读并积累有哲理的句子,学生就会懂得热爱生活,将会知道珍惜生命、关爱人生。在“珍爱生命”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很自然地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写作中,使作文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四、洞察多彩生活,注重写作积累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用一双慧眼观察多彩生活,放眼社会大事,留心身边小事,积累各方面素材。

1.洞察生活,感有所悟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每个人都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鼓励学生认识生活、洞察生活、思考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我经常布置学生利用假日进行一个社会调查(医疗卫生看病贵、跟踪调查奶粉事件、通信收费乱象、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等社会问题),学习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为写作积累真实的素材。

如:针对呼吁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营造低碳生活问题,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或许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局部利益。针对这个似乎矛盾的问题引发思考,很多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写下意见或建议,部分学生阐述:任何事情都是有舍才有得,不舍则难得,关键是我们要权衡利害得失,趋大利而避大害,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深刻地阐述了从低碳生活中得到了什么,而不是付出了什么,学生这种情怀、这种责任感以及其中闪耀的智慧之光,令人感动也让人敬佩。久而久之,同学们学有所动,动有所感,感有所悟。

2.捕捉契机,诱发写作动力

一件细微的小事、一抹灵动的感觉、一次小小的风波,都可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我紧紧抓住这些写作契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以我笔写我心,用心感悟,深入思考,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写出感受独特、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文章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牢牢抓住“观察生活”这一切入点,引诱学生徜徉其间,捕捉写作契机,全身心投入其中,积累素材,编织写作素材,一定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文。

如:2013年1月4日发生在河南兰考的一把大火,吞噬了7条可怜的小生命。兰考妈妈袁厉害多年来收养了超过百名孤儿和弃婴,自己含辛茹苦抚养这群孤儿,袁厉害的“难”与孩子们的“苦”,常人无法想象。由于袁妈妈“没有收养登记手续”“不具备收养条件”,这场意外的大火把袁厉害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全部抹去。引来社会沸沸扬扬的争议:有人想办法推卸责任,有人想对袁妈妈泼脏水……坚持了25年的袁妈妈此刻倒下了,躺在病床上的她神志不清,滴米不进,甚至连水都不肯喝一口。针对这些问题,我给学生布置作文:《谁来承担责任》《袁妈妈错了吗》等等。只要教师适时地捕捉写作契机,积极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彰显自己的独特见解,宣泄内心的情感,就会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8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在语言表达能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广泛的接触社会,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应该怎样搜集素材从而有效提高写过水平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观察体验——写随笔

经常写随笔能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耐心,对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思想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地作用。

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大,在校时间多,从而导致其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教师应鼓动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观察身边的事,培养其观察意识,多多积累生活素材。在此过程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要对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与体验,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并置身其中关注自身情感的体悟与变化,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一些新鲜的东西,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与现实情感的冲突,学生在写作时也就有话可说。此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写作时,选择对其影响深远的人和事,或者是印象深刻的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倾诉内心感受。

学生只要做到了处处留心生活,捕捉生活中的趣闻奇事,并所见所闻写成随笔,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不会无从下笔。

2.提倡博览群书——做札记

除积累生活素材外,学生还应广泛阅读除教学课本之外的各类书籍(如史学、地理或科学技术等),以从中撷取不同类型的写作元素。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其写作时要运用的技巧和思路,促使其在写作上获得更高的领悟。此外,教师可使用多种其他的方式,鼓励或监督学生多多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促进其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扩大。要求学生博览群书,一是为了培养其阅读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其写作能力。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分若干步骤进行:①训练其想象力;②培养其创造力;③训练其思维能力;④开拓不同文体的写作思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与此同时,要注意跟踪进行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深度思考文章内涵,同时要养成语言积累的习惯。文章中精彩的语句、段落,学生多次进行诵读是一个不停吸收及深化的过程,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便能慢慢领悟出语言之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自然也就会领悟出了为文之道。

做札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习惯也有利于其语言的积累。相关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做札记,对文章中精彩的地方进行圈点、勾画,同时相应的作读书点评;或对文章语句和段落进行摘抄、背诵,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力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评析能力,同时还促进了语言材料的积累。

有经验的写作指导老师会充分利用校图书馆资源,为学生制作专门的读书卡,读书卡包括篇名、书刊期号、文章中心等多项内容。或者是鼓动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类型的杂志期刊,并与其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实践发现,读书卡大和交换阅读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热情,扩大了学生的读书量,扩宽了其知识面,从侧面丰富了其人生阅历,为其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3.鼓励社会实践——多感受

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作文写作中也是如此,优秀的作文,来自于日积月累的练笔,也来自于足够多的阅读感受,更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唯有让学生不断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更有效、更快速地提高其在作文写作上的能力,唯有如此,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才会鲜活、新颖,才够原汁原味。

学生除了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来扩宽眼界,积累写作素材外,还可以通过多接触社会(如多参加社会活动、模拟演示等)的途径,以丰富人生阅历,扩充知识积累。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提及时事热点新闻、热点评论、热门旅游景点等多种素材,设计营造写作情境,制造写作氛围,把课堂形成能力扩展基地,尽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就接触到丰富的素材;在校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鼓动学生多多参与校方组织的各式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文艺表演、体育运动会等,让这些经历能成为其写作的“活水源头”;如果是在校外,教师则可采取更多的方式方法来扩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带领学生组织郊游、参观工厂以及参加敬老院的自愿活动、访问下岗员工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以丰富其亲身体验,进而加深其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使其在写作时能做到有感而发,不至于空洞无味。

总之,文章离不开写作素材,只有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害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帮助其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芳. 厚积写作素材喷发如泉文思(N). 太行日报,2011,7(16):A03

第9篇:热点新闻作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英语阅读语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88-01

一、阅读的重要性

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具体来说,阅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语感。《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其中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使学生跨越语法困难的障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有许多学生能够把题目做的准确,但是却不能说出原因,这当然就是语感在发挥作用了。

2.阅读可以扩大词汇量。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如果离开了英语词汇,那么英语怎么能学好呢?所以说词汇是我们英语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的前提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才会有所培养。在高中阶段,背诵单词是学生们最头痛的事情。实际上,记忆英语单词,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还有许多方法。比如多次重复法、按音节记单词、逻辑组记、对比记单词、情景记单词、以及联系生活记单词等方法。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中掌握单词,结合上下文来记忆单词,这样使得单词更便于被识记、理解和掌握。

3.阅读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中文中有这样的俗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我们的英文同样如此,平时通过大量的阅读,既可以使我们可以积累大量优美的词句、英语固定表达、习惯用语等,可以在平时写作文中得以运用; 同时也可以模仿作者写作思路和谋片布局的相关的技能。

4.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风俗文化,开阔眼界。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Lado曾指出,“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文化的背景,就不能很好的学习这门语言。”如果我们要熟悉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宗教和科技等等,就必须通过阅读来了解。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了英语文化知识,还可以开拓视野,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同时也会提高阅读能力。

二、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

1.主要因素:词汇量。词汇量小,不仅会影响学生阅读速度, 还会增加阅读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善于积累词汇。

2.语法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在阅读材料中往往会包含许多语法结构,只有扫除当中的语法障碍,才可以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才能提高阅读速度。

3.缺乏阅读背景知识。平时我们做的阅读材料理解材料,材料选择来源丰富,可以是叙述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原版的电影,小说。这会涉及到历史事件、科学知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如果缺乏背景知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高中英语阅读提高的初步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1.有效地抓好课堂阅读教学。说到课文教学这一环节,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课文这一语言载体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对课文的材料进行进一步地深入挖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课文中的长句、难句进行解剖分析。结合语法教学,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来解除学生阅读的障碍。

2.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高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仅仅依靠我们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必须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泛读,读的多了,看的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会随之升高。

(1)英语电影。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外国电影明星,还有自己所读的英语小说,去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然后选出同学们感兴趣的电影。笔者也推荐了一些原版电影,通过共同欣赏一部英文经典电影,让他们用英语来讲述电影的主要情节,同时也要深入引导对电影的理解,人物性格的分析。

(2)英语新闻。组织学生们集中收看央视九套的英语新闻,或者收听有关BBC英语新闻节目,让他们关注时事,扩展学生的视野,尤其是热点新闻。看了之后,笔者组织同学们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进行交流,尽可能运用新闻中所出现的一些单词、短语和术语。这样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训练了听力,最终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外国小说简写本。高一时,笔者要求学生每人买一本英文小说简写本(英汉对照),可以是书虫系列。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课余的时间进行阅读,可以和班上同学进行交换,每人每学期至少读4本,读后必须要用英语写出读后感,也可以利用演讲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展示。一个学期下来,笔者发现班上大部分学生在英语表达方面有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