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利与弊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毕业论文管理;数字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3-0213-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老师要承担起更多的毕业论文指导任务,但教学资源,特别是软件毕业生论文指导教师非常不足。各高校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更好的满足越来越繁重以及多样化的论文管理工作,逐渐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如济南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发了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与管理系统等,给我们带来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好经验。现在各高校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的重要性,依据事实,与专业特色联系起来,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笔者从工作实际出发,了解到虽然现在仅有不到10%的高校未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纳入教育信息化进程,但不少高校仍没有提高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克服和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传统手工管理毕业论文的趋势,必须从数字化构建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着手。
1 毕业论文信息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在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验时,重点依据的就是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很高。除了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一部分外,也能考察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提升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具体来讲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三种类型,分为优秀和普通论文二个等级制。这些论文大多数成为学校教研利用的重要资料之一,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利用价值,其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同时,还促进了学校信息的公开数字档案室实时接收来自办公平台及业务系统的大量第一手的新鲜档案资料,师生们可随时突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便可查询相关论文教研档案资料,改变了原有手工被动的查档方式,论文的保管与利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因此,科学及时有效实行数字化管理毕业生论文,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以及教学档案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部分高校在储存印刷品论文或采用双轨制同时收藏电子版的论文制作成光盘,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论文太多,制成印刷品在储存上存在困难,制成光盘在扩充上存在困难;②运用以上两种方式收藏论文,在查询时不方便;③纸质文档数量大,往往“沉睡”在库房不易开放,造成师生查阅受限,利用率低下而且占用库房面积,极大浪费了库存空间。由此可知,由于毕业论文数据量大、效率不高、差错率高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数字化管理应运而生,其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而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协助下,可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传统的人工管理加纸质存档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造成以下问题:
1.1 管理效率低下 在管理论文时,要发放很多文件,填写各种表格。那么多的文件在管理时容易出错。若将这些文件表格进行网上集中管理、查阅、填写等,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 互动渠道不畅 如果不依托网上信息技术,就不能建立一个有助于各级管理人员、师生间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很可能出现信息和接收不一致、不能准确传递信息等情况。论文的统一格式和修改则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地在文中作标注或通过电邮的方式发送等。
1.3 答辩成绩共享难 最后进行的是毕业论文总评,给学生确定一个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总评成绩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是很复杂,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传统方式一般采取等级制,进行小组表决,最后确定该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主观性比较强。如使用系统答辩功能,将答辩记录、答辩小组意见等结果提交等,为答辩小组成员共享资料提供科学便利,同时,老师对论文给出建议成绩和答辩成绩,折算提交后自动进入数据库,学生可自行查询成绩,不必进行人工汇总。
1.4 数据缺乏同一性 毕业论文管理参与人员太多而且不集中,容易造成信息的不一致。如学生最初选题和最终论文题目,如果在论文秀做过程中有所改变,就会导致数据不一致;论文写作中会经过多次修改,不同的修改稿会由于手工管理出现错误进而导致提交错误等。
2 建立高校毕业论文管理信息平台可行性
应用高校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整合那些分散的信息,让师生在一个互动的平台上完成论文过程,对于改善论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系统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可使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计算机丰富资源并根据各自不同的论文管理过程灵活选择工作流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室几乎成为了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唯一场所,而且教学活动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现在各种专题数据库网络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子,师生可以使用专用软件平台、各种即时通讯软件,用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即时的交流,即使教师不能即时回答问题,学生也可以用发帖的方式留言。因此教学的场所可以是任何互联网所能触及的地方,教学时间可以是任意的。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即时计算机通讯软件的功能,并且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但可以成为教师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系统的应用,也将促进了毕业生论文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达到了论文教与学以及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双赢目的。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教育规划纲要》正式。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到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惟一出路,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并及时研究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数字出版迅猛发展,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不能再加入其它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检索便捷、浏览方便、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下载10页左右,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聘请期刊法律顾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一方面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以分会为平台,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在当前的形势下,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形成合作联盟,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至1元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与作者联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监管互联网的教训
迈阿密大学 A. Michael Froomkin
“学到了很好的教训”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演讲
2011年9月22日
近十年互联网已成为美国立法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美国经历了三波监管浪潮。
第一波网络规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互联网才刚兴起不久,对其缺乏了解的政府自然而然有三个想法。
首先是为互联网找一个类别或相似的门类,以便于用一套已知的流程套用到对互联网的管理上;其次,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处理相关事务并划定其职能目标;最后,政策制定者总希望新事物保持现状或回到他们熟悉的情境中,因此他们会尝试建立一套标准让行业遵循。
例如,美国政府曾担心网络“过度自由”,故尝试在通讯公司设备上安装加密软件以便监控,但最终失败。在这波监管中,美国政府学到不少东西。他们明白了监管要从商业公司入手而非直接针对用户,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网络世界特殊的法律管辖权,还有对互联网版权保护等问题。
2000年后,美国互联网进入第二波监管浪潮。在这波浪潮中,私人企业成为重要参与者,它们拥有最新的科技,对互联网世界最为熟悉,更重要的是英美政府也特别习惯于让业内专业人士起草各种行业监管法案。
在此期间,政府和企业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互联网设备、软件、用户身份及其相关信息的识别力度。商业公司希望掌握更多的用户信息用来创造更多产品,赢得利润;政府希望掌握用户互联网行为便于监管。
作者认为,在现在的第三波互联网监管浪潮中,趋势必然是对互联网“匿名性”的进一步削弱甚至废除。但通过网络追踪用户行为如此简单,以至于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我们反而需要更强的隐私保护措施。
制度
内涵碳关税的利与弊
奥登堡大学Christoph Bohringer
卡尔加里大学 Jared C. Carbone
“内涵碳关税”
NBER工作论文 17376号
为了阻止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黯淡前景成真,需制定一个全球性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议。对于很多单方面实行减排政策的国家来说,用贸易政策可以作为国际间控制碳排放的方式。一种常见的具体方式,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关税。
所谓“碳关税”,是一国向某非经合组织国进口钢材时,会征收直接碳排放关税(包括冶炼钢材时所产生的碳排放税)和间接碳排放税(如将钢作为原材料制成其他产品时产生的碳排放税)。
经济学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检验发现,这种碳关税确实能减少“碳泄漏”:即因有义务减排国的减排导致无义务减排国增加的碳排放量。碳关税有效地把经合组织国家所承担的部分负担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惩罚”对于发展中国家显然是不利的,它也可能伤害到现有的减排政策。在最坏的情况下,过度的碳关税会激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大战。
观点
推动美国核电厂效率
加利福尼亚大学
Lucas W. Davis、Catherine Wolfram
“解除管制,市场合并,与效率”
NBER工作论文 17341号
放松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是近30年的大趋势,核电市场也不例外。核电在美国刚投入使用的40年,从核电力价格到分销渠道一直在政府的管制下运行。
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保持安全可控,但安全可控是否一定要由政府来完成?答案却不确定。市场本身也能借助竞争来帮助实现核电运行领域的安全可控目标。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电力市场在许多州开始解除管制。伴随着解除管制的是大量市场合并,现在全美最大的三家核电公司掌握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核电负荷。
[论文摘要]生化教学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生化教学效果,但也有其局限性。只有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生化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教学手段已广泛被用于高校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活动,给教学带来了活力;而网络课堂、网上信息链接为深化教学,扩展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下面笔者就现代信息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利弊,谈谈对其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化教学中之长
1.将繁杂的知识简明化。生物化学的部分知识体系内容繁杂,过程冗长,借用多媒体课件将其逐步剥离,通过抽提知识点、主干线条,引领学生归纳总结,同时将文字、图形分步释放,形成简明扼要的知识树。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理解知识,重点掌握知识树,课下通过已掌握的知识主干逐步延伸、发散,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全部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难点知识易化。对于抽象的代谢反应、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等,静态挂图无法反映动态的过程,板书作图则内容多、无法重放。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插图制成三维动态图像,加入视频插转,增加动画特效和课件的交互,将物质的空间结构、反应的时间顺序、运动特征等以动态形式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而物质构象的改变、引起的生物学变化等以活动的画面演示,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的空间概念得以建立,对物质的形态结构变化及所产生的生物学功用的关联性得以深刻理解,则将蛋白质三维结构、细胞信号转导等教学难点易化,使教学难点易化。
3.模拟实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以多媒体技术的制图、动画、声音等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程,通过慢放、定格演示、分析和讲解实验;学生在电脑上预习实验,熟悉关键操作,再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完毕后可将课件再现、暂停等“重温”实验过程,能很好地提高生化实验的成功率和实验质量。因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既节省实验经费,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增加了对操作技能的认知。
网络教育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1.建立网络课堂,加强师生交流,提升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网络课堂是教师在主控机上授课、辅导、答疑,组织和督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通过与主控机联网的工作机同步学习、提问;或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讨论组,组织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联机讨论;学生将讨论中的疑问经网络发送给教师,教师利用电子黑板将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别问题联机答疑。网络课堂通过实现信息的双向反馈过程,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化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做到边学边清,边清边掌握,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网上信息搜索,增加知识蕴含量。基于Internet连接的网络具有高密度信息集成以及快速传输的显著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浩瀚的知识。其中的NCBI、BMERC主页、CNKI、分子生物学信息网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学生通过上网可查询国内外生物化学发展的新动态及最新科研成果,获取与建构新知识,提高自身认知的层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其应用还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及时接触前沿学科、边缘学科的进展,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扬长避短,在生化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避免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使用及过分渲染。多媒体技术虽有诸多优越性,但其终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如过分依赖多媒体,将过多的内容制成课件,则课件量过大画面切换过快,导致学生无暇思考、提问,而教师忙于应对课件展示的内容,无暇顾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反应,更谈不上信息的双向交流,最终造成教与学节拍的不和谐。应合理安排多媒体课件的量,恰当使用声、色等视听渲染,充分利用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的参与,重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结合,才能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转贴于
2.避免多媒体课件陈旧,课堂信息量过大。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生物化学的发展、所用教材内容的需要及各专业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课件的内容,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得到发挥,提升生化的教学质量。同时,一定要做到内容适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识,一定要把握好取舍,必须保证学生有理解、质疑和记忆所学知识的余地,保证教师有将课件回放补充、归纳总结的时间。
3.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注重使用效率。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上网时最感兴趣的是娱乐性的内容、玩游戏等;而网络课堂因学生参与较多而耗时,容易造成讲授时间减少,个别学生怠于讨论、质疑,使网络课堂的教学优势得不到体现。为避免网络教育流于形式,教师应训练学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熟悉查询路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得所需资料的能力,尽可能详尽的告知学生查询资料的相关网站、网页,提高网络使用效率。教师应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网络课堂,加强组织、督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根据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记录得分,加入到学期成绩中,以促使学生提高使用网络课堂的效率。
每一种媒体都有自身的长处,对某种特定的教学和学习有效,不存在一种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只有充分发扬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利作用,解决其存在的不足,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生化教学中的作用才会更有效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如何从中国情境中创新营销理论?——本土营销理论的建构路径、方法及其挑战
2.基金营销与资金流动:来自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经验证据
3.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及应用模式
4.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
5.国外移动图书馆营销案例分析及其启示——以加拿大伯灵顿公共图书馆为例
6.基于5T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微博营销策略及应用分析——以欧莱雅的微博营销为个案研究
7.大数据时代的联动式数据库营销模式构建——基于“一汽大众”的案例研究
8.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互动营销策略对消费者行为影响实证研究
9.中国寿险业营销效率评价研究
10.我国汽车行业营销趋势研究
11.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内容营销:概念初探与研究展望
12.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
13.控股股东卷入、两权偏离与营销战略风格——基于第二类问题和终极控制权理论的视角
14.保险营销策略问题初探
15.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述评
16.论“共主体”营销话语的建构与践行——关于现代营销近视症的矫治研究
17.学科服务目标的精确定位与学科服务的精准营销
18.基于IPA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整合营销传播——两个江南水乡古镇的案例研究
20.政府旅游公共营销的实现机制和路径选择——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21.我国汽车营销现状及创新分析
22.目的地营销绩效:现状及价值链模型
23.移动营销消费者采纳行为动态演化研究
24.网络营销新渠道:SNS营销
25.我国智能手机营销策略分析
26.基于体验营销的酒店品牌建设研究
27.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新方式
28.国外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案例研究及其启示
29.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研究——以苏宁为例
30.东风商用车网络营销对策
31.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评述
32.双元营销能力平衡、战略地位优势与新创高技术服务企业绩效
33.营销能力对技术创新和市场绩效影响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中小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34.4R营销理论与学术期刊网络营销策略
35.多市场接触下的联合非伦理营销行为——基于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度的二维分析模型
36.企业微信营销研究及策略分析
37.企业微博营销效果和粉丝数量的短期互动模型
38.基于自媒体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
39.关于逆营销的效果研究:基于CLT理论的视角
40.全渠道营销理论——三论迎接中国多渠道零售革命风暴
41.搜索引擎营销研究综述及展望
42.技术与生存:数字营销的本质
43.基于DEA的企业微博活动营销效果评估——以S企业官方微博为例
44.基于营销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45.电子商务对营销渠道管理的影响
4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47.中国烟草业营销分析
48.“大数据”背景下营销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49.保险营销渠道团队管理研究
50.企业微博营销中品牌曝光度对网络口碑的影响研究
51.论旅游景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选择与组合
52.创新高职市场营销教学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53.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研究
54.销售低迷状态下的白酒营销回归与创新
55.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微营销研究
56.基于消费者怀旧的品牌营销策略
57.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的探讨
58.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的辨析
59.供应链下的市场营销资源合理运用问题探讨
60.大数据时代营销创新研究的价值、基础与方向
61.旅游产品体验营销中的价格影响因素及定价策略
62.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对企业国际营销能力升级的影响机制——基于海信集团国际化发展的纵向案例
63.基于groupon模式的我国经济型酒店网络团购营销研究
64.保险O2O营销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65.“心”营销:文化艺术产业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66.企业网络社区营销价值、机理及模式研究
67.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论中小企业银行服务营销
68.互联网对我国保险营销渠道影响分析
69.高科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70.论企业应对市场营销环境变化的策略
71.微博网络营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72.公益事件营销中企业—消费者契合度和宣传侧重点影响效果研究
73.体验式营销在汽车营销中的应用
74.关系营销导向对营销创新的影响研究
75.传播学视角下微信营销的利与弊
76.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
77.金融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价值的共同创造
78.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的效果分析——以微博扩散网络为例
79.微博营销信息的时空扩散模式研究——以曲江文旅为例
80.旅游目的地营销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展望
81.制度压力、合理性营销战略与国际化企业绩效——东道国受众多元性和企业外部依赖性的调节作用
82.关于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83.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84.传播学视角下即时性营销模式与战略实现——以微信营销为例
85.网络拓扑特征对病毒式营销传播动态影响的研究——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86.高校图书馆微博营销策略研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
87.市场营销理论、实践、教育的创新与融合——2014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年会综述
88.面向Y一代用户的大学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89.赣南脐橙三位一体营销战略探讨
90.我国网络营销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91.关系资源对营销能力的影响机制: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的中介效应
92.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与量表开发
93.新形势下电力市场营销模式与新型电价体系
94.基于内部营销视角的图书馆管理新策略
95.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
96.深入理解营销渠道研究的过去和未来
97.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使用渠道权力的影响
98.论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99.基于全方位视角的企业营销绩效评价研究
100.基于蓝海战略的保险营销创新研究
101.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与创新方向
102.我国网络营销中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
103.绿色营销研究:内涵、现状与对策
104.国外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特点及借鉴
105.小微企业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106.体育赛事营销的本质及营销观念创新研究
107.内部营销对酒店员工工作满意的影响研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量
108.营销管理的新趋势——绩效营销研究探析
109.保险营销模式的转变与发展——电话营销与网络营销模式的互补
110.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营销战略浅析
111.中国汽车营销渠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当前中国电影营销的关键问题研究
113.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大事件营销效应:基于空间生产视角
114.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现状调查及分析
115.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及其背后的营销理念
116.营销刺激、心理反应与有机蔬菜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行为——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117.感性消费时代的企业色彩营销策略
118.浅析我国保险网络营销的问题与对策
119.营销策略对品牌忠诚的影响:顾客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
120.体验营销研究前沿评介
121.国内市场营销研究进展分析
1 固体照明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固体照明课程是我校理学院根据市场调研,并结合长三角地区光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第五、六学期开设。致力于培养能够在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从事产品的生产、测试、应用设计、工程设计、销售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前期的课程教学,我们遇到下列主要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吃力
固体照明课程的特点主要在于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为了呈现真实器件、灯具的结构,剖析功能和设计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多媒?w教学,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再加课时较长,学生很难及时消化吸收所有的教学内容。
1.2 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缺少必要的训练
教材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保障和基本依据[3]。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关于LED照明相关的图书,但大部分图书主要面向科研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并不适合本科教学的需要,而且缺少配套的习题集。此外,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课程,大部分现有实验仪器设备是高度限制性的,导致相关实验基本停留在抄实验数据的阶段,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3 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我校光电专业学生的物理基础普遍较差,自学能力也差,又很少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诸多因素导致一旦出现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部分学生干脆放弃学习。
2 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利与弊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能够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媒体类型教学资源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原理库、训练库、测试题库等素材的开发,利于行动指导教学的实施[2]。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网络教学模式主要是借助课题立项来建设课程网站。虽然通过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1)课题立项的局限性决定了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能够建设课程网站;2)教学资源虽多,但大量网络教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3)师生交互少,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反馈并不理想。
3 大学生的上网习惯和启发
2009年1月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上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之一[4]。但遗憾的是,大学生的上网时间主要用在了与朋友沟通,了解资讯和消遣娱乐等方面,很少有学生意识到在网络世界中还可以进行专业的学习。另据《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5个小时[5]。显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生喜好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习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不受时间、场所限制的网络学习与实训,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手机通讯软件用于固体照明课程的辅助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QQ作为一款通讯软件,不但支持在线聊天、视频通话,而且可以共享文件。相比于传统的课程网站建设,QQ学习群无需任何建设成本,而且每个学生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很方便的参与进来。下面是我在固体照明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辅助教学措施:
4.1 基于QQ群提供成员交流讨论的平台
教师作为管理员建立课程讨论学习群,邀请所有学生加入该讨论学习群。针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实时在线解答。同时,发动其它同学参与解答,特别是群内的毕业生同学可以根据自己在工作一线的切身体会,给出书本和课堂上无法提供的答案。
4.2 基于QQ群提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平台
上传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堂练习题目及多媒体教案等教学材料,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课程信息和课后复习。更重要的是,利用简短的音频或视频形式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在群内再现,使学生能利用手机随时听讲,通过“移动的教师”实现教学的随时性和连续性。
(一)中文慕课促进学习模式的转变
相对于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慕课来说,中文慕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中文慕课发展的意义却更为深远。“如何利用慕课这种新兴教学形式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势必要朝这种可以促进教学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崭新模式迈进。目前,在高校共建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已经上线了包括唐宋诗词人文解读、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几十门课程。这些精致而生动的课程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文慕课承担着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使命外,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本色职责。传统学科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启了学生全新的学习模式。黑龙江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该校自主开发了《论语》人生课堂、《菜根谭》与职场智慧两门国学慕课。通过优课联盟平台上线推广,面向全国89所高校开放,可供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在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的基础上,将慕课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探索全新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势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与学产生各种影响。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课程具有吸引力。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慕课选取的课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如被视为圣人之学、载道之学《论语》,而且课程环节更为生动,如“孔子是个威猛的男人”、“老夫少妻惹争议”。将光芒万丈的孔子还原为生活中的面目,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孔子,不再是严肃如定义般的陈述——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而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他的身高、他的样貌、他的出身,依据史实娓娓道来。这样的国学慕课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关注的目光,拉近了学生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距离。(2)课程具有现实性。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针对性。中国古代典籍对习惯于“读屏”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既艰涩难懂,又与现实生活关系疏离。为打破学生这种敬畏有余、兴趣不足的学习状态,中文慕课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现实性。如国学慕课《论语》人生课堂,将《论语》的真知灼见融入现实人生,以古今相关文献加以印证,结合经典与经验,还原一个真实又丰富的孔子,使孔子的智慧成为人生路上的最佳指引。而《菜根谭》与职场智慧,则将中国传统文学与职场行为理论相结合,用古典文学来讲解职场行为,以此指引职场人士成功发展。中文慕课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融入了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还能兼顾现实的需要。这样具有吸引力和现实针对性的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才能真正掌握古代文学中丰富的知识,才能领略到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思想。而这些正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2、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慕课,则是一种‘理想课堂’的重现,观看视频的人,都能够有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的感觉,感受到的是大师正在给他个人上课。”[2]慕课将传统的教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互动。如国学慕课课程按知识点划分节次,单节慕课时间在10-20分钟内,设置了后台互动系统,师生可在线上实时交流,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便于师生沟通,有效性更强。学生可就某个知识点与老师和“线上同学”不断探讨交流、加深理解,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而这种更深层次地学习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提问、不会思考的学生,写不出有创新性的论文。这种能力无疑是学生写出合格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条件。
(二)中文慕课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中文慕课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打破了院系间和校际间的阻隔。不仅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不同院系、不同高校的教师也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但学生与教师有了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师间也有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平台。同一院系的教师之间经常性地进行学术交流,共享科研心得,以促进本校教师科研水平上的整体提高。更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指导出更高水平的毕业论文,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还应自觉地利用学校日渐丰富的慕课资源,进一步开拓自身的学术视野。中文慕课的勃兴,为新建本科院校和偏远地区本科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提供可参照学习的范本。不仅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且接触到科研领域的新动态、新观点。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古代文学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理念。如同学生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师的传授一样,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只有教师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才能为提供有价值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3]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才不至于使学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创作中束手无策。教师只有打破固有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教研合一,才能为学生创作出合格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文慕课对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消极影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或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常态模式。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那么,中文慕课会反客为主地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体、成为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吗?正确认识中文慕课的利与弊,才能真正实现中文慕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一)弱化一线中文教师的存在感
慕课,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中文慕课,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中,尽管科技是强势的一方,毕竟中文慕课需要互联网、视频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但是我们却无法否认人文的核心地位。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意义亦是如此,以科技为手段用中文的深邃唤醒灵魂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成为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注意的是,承担着唤醒另一个灵魂之责任的灵魂,不是中文慕课中的主讲人,而是现实课堂上的中文教师。慕课是互联网上既定的精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课堂是日复一日却不可重复的激情宣讲,这才是积淀学生文学素养的主场。陈平原先生说:“我特别担心慕课风行的结果,使得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偷懒或丧失信心,自觉地降格为某名校名师的助教。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4]在我们推广中文慕课的同时,必须充分肯定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而不能有意无意地弱化其存在感。一个失去了存在价值的教师,如何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能有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二)弱化了部分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 师生互动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展与不断深化,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建议“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如何调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真正使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网络教学模式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参与的主体由原来教师和学生的二元化变为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多元化模式,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计算机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服务,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主流,而在网络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受到了挑战。本文就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之间的问题
有效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几代人的美好梦想与追求,而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据地。在这里,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互动过程之中。“互动”(Interaction)一词来自社会哲学研究领域。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互作用”。“课堂互动”是指处于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交互作用。随着我国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的深入推广,传统的互动手段和模式受到了挑战,在师生互动方面的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师生互动手段单一,沟通渠道不畅通。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并没深刻地体验过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们主要还是在进行“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即教师讲,学生听,没有足够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在大学课堂上,学生依然表现出沉默和不配合,对教师授课的主动反应也并不强烈,还是延续着高中是的被动听课的习惯,影响了教师所安排的活动的顺利进行,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手段单一和对学生反馈未能及时处理改进的问题。虽然教师有增加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主观努力,但是并没有有效的手段改善学生方面的被动和不配合,这样本该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最终还是变成了老师一人的独角戏。
(二)师生互动变成“人机”合作。网络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后,因为一些技术、程序问题,教师会把注意力放在课件上,关注的是课件是否正常播出,机器是否运转正常,常常会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教师变成了放映员,影响了师生间的互动。另外,有一部分教师对于网络教学模式还缺乏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以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网络就是网络教学了。课堂变成了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厅。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比较方便,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可以应用大量的媒介手段,结果是课件的信息量过大,重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应用了Powerpoint,Flash等多种手段,课件看起来确实是五彩缤纷、变化多端,甚至是眼花缭乱,但是结果却是学生注意力分散,分不清主次,造成疑难点、重点的遗漏,教学效果甚微。
同时,由于使用网络多媒体,上课时的课堂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要拉上厚厚的窗帘才能使大屏幕看得清晰,一方面,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环境的不适应,在心理上可能会过于放松,不能进入课堂的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因光线较暗,看不清学生的情绪变化,无法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调整不及时,这也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有效进行。
(三)过度强调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使用了多媒体网络后,教师在课堂上本有的灵活性受到限制,课件内容虽多样化,但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授,学生只能机械地跟着课件学习,课堂变成以机器为主,教师是操作者,学生变成被动接受者。而且因为内容庞大复杂,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都用于展示课件中的内容,没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吸收。再加上有的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一些学校硬件的限制,很多学校未能为广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上网补充学习,因此造成了网络受重视但学生被忽略的怪现象。
三、原因浅析
(一)大学前的教育大多是在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师生间缺少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形成多形式的协作关系。因此,打了大学阶段,学生之间缺少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往往还是老师的独角戏,只不过多了多媒体网络的陪伴。
(二)大部分学生来自科技手段并不是十分发达的郊区和农村,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充足的机会接触电脑和网络。进入大学之后,在使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工具上课的伊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被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所吸引,而忘记了课堂学习的主要目标,忽略了手段应为目标服务。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不熟悉网络而对它有顾忌甚至是恐惧心理,特别是使用的生疏和失误都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一些老师对于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解,以为所有的内容都可以以网络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把教学内容全部推给了网络,使课堂失去老师的监管和控制,从而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成了人机合作。
四、解决措施
(一)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论和素质。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如何学”,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网络多媒体的辅助与课堂上教室教学的主题内容之间的比重。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越来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过程存在个性化差异,学习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因此教学要促进学习,而不是控制学习。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营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在真实情景中,借助社会交往与周围环境的交互,解决实际问题,习得技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更应该是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同时,师生互动应是双向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所以这种互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反馈,还应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而且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地反馈处理。
(二)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创建过程性测评+终结性测评等多元化测评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应创建过程性测评+终结性测评等多元化测评体系,建立新的教与学的评估机制,既采用终结性评估方法,又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估,采用多种测试方式,比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团队,集体完成一项活动任务,自创剧本完成表演或辩论演讲,也可以写小型论文、读书提要、论文摘要、项目报告、访谈纪要等。教师可以按照“怎么教,就怎么考”的原则,设计一些能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实际的测试形式,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同时,将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学习的笔试和口试、自学中心和网络学习记录结合起来,既重视终结性测试,又重视形成性测试。这样能反映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语言学习的情况,督促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在课上课下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
五、结语
多媒体网络的应用对大学英语教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设备,建立有效完善的互动渠道和途径,鼓励学生自信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使学习更为持久、更深刻、更高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的铁三角必然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邹艳丽.谈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6).
[3]王守仁.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8,(1).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但在成人学习和数字化学习两个方面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从观念转变、条件创设、能力提高等三个主要方面着手解决。
IBM全球教育事业业务部总经理Sean C. Rush指出,IBM公司现在有一半的员工培训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这样每年能为公司节省35 000万美元。我国有着巨大的成人教育市场,如何利用数字化学习技术高效、快速推动成人教育的发展,使社会成员不仅享受到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福祉,而且切切实实地从教育信息化中受益,是值得每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成人教育的社会成员关注的问题。
一、 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的趋势
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效率的提高,要求社会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形式的终身学习的机会,但常规教育基于教育长效性的认识,所采用的仍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模式。有关专家预测需对在岗的劳动力至少每隔五年就要轮流培训一次,培训水平应在大专以上,时间约三至六个月。如果沿用传统的成人教学模式和体制,就要成倍地增加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对许多国家来说,由于财力的限制,这是做不到的。这就对成人教育的发展不但提出了量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质的要求。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数字化学习(E-Learning)已经显现出向“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place)、任何人(Anywhere)”的泛在学习(U-Learning)发展趋势,数字化学习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日趋紧密。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只要具备了相应的数字化学习条件,成人学员便能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更加适应了信息社会成人学习的多元需求。
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中央电大与现代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的改造,使电大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随着网络教育学院的兴起,各种社会成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加入,成人教育办学主体正日趋多元化。随着成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的成人教育资源正日趋丰富,基于数字化学习的成人学习时代已经来临。
二、 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仍然存在办学体制与形式过于单一的缺憾,尚不能满足成人学习形式多样的需求,“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个教育系列, 决定了成人教育的独立形态, 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从事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校兼职教师在知识背景、学术取向与教学经验等方面,离成人教学工作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成人接受继续教育条件的不完善,使得成人学习在促进成人学习者发展的同时,也势必加重了成人学习者的工作、生活与学习负担,不利于成人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的数字化学习还处在研究与实践的起步阶段,在诸如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方式方法、培训方案的设计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现实中各国的数字化学习往往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国外有研究表明,大学中E-Learning的运用主要是作为传统面授课的一种补充。对澳大利亚各大学的在线学习单元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63 468个在线学习单元中,只有0.8%没有面授成分。
三、 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的发展策略
在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的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数字化学习与成人学习之间的关系,着力克服技术与学习的二元对立思维和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维。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需要以观念的转变、条件的创设、素质的提高为必要条件。
1. 正确认识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的利与弊
对成人学习者而言,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这主要体现在:认知方面,超文本学习的非线性知识组织方式可以用来促进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教育方面,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更加关注学习者特征,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同时使学习者更多地向老师寻求观点、解释、分析、鼓励和帮助,教师更加期待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利用新知识、产生创造性见解。
反过来,数字化学习虽然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 但却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个内在的认知过程,同时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数字化学习方式作为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也有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的认知、教育、社会与文化方面的负面影响。
2. 围绕成人自主学习创设数字化学习条件
这一方面是指要创造成人自主数字化学习的外部条件,如教学的硬件条件、软件资源的完善,成人自主数字化学习的方法指导与理论支持,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的相关制度保障等。另一方面则是指要完善成人自主数字化学习的内部条件,在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方面下大工夫。学习者的学习投入表明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参与程度。学习者的学习投入的质和量决定了成人自主数字化学习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引导成人学习者克服对数字化学习的认识上的误区,帮助其解决面临的信息素养与数字化学习观念、方法方面的困难。
3. 提高成人教师和学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的获得、传递、加工、处理、传递与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成人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结合,需要以成人教师和学员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一定程度的掌握为前提决定条件。但同时我们又应注意到,熟悉计算机的学习者未必善于进行数字化学习,经常使用计算机上网的学习者也未必会将网络视为学习的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本身只是使成人学习者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从事数字化自主学习的可能。只有成人教师和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成人自主数字化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对信息文化、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全面要求,成人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才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峰.E-Learning能为我们带来什么[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4(3).
[2]常淑娟.E-Learning与成人教育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5(2).
[3]韩玲珑,等.论成人教育的开放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