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对数学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数学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数学学习总结

第1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33-01

新课程标准对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与支持。

一、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与内涵

目前,在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助推力量,使教学效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与学科教学相互依存、紧急联系。在两者的关系之中,信息技术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其本身信息就具有资源共享、全面互通等特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方法与技术、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更具创造性,为推广素质教育作出贡献;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启发和激励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向“探究性的学习”转变,同时激励体育教师由以往的只顾“教书”向“研究性”的方向转变,进而激发学生和老师的主观创造性,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效果

1、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加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考试成绩的统计方法,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化管理。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体育教学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看体育比赛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学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模仿训练,并感染其他同学开始喜欢篮球运动。当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出来以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体育运动标准动作剪辑下来,制作成课件并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放映,结合所学习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不断的、自发性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扩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生动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还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动作真实的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加深对体育运动和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揣摩,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良性循环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

1、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当前由于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不均,并且受到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信息意识较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较为狭隘,缺乏对学科的前沿性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度,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还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身体练习和传统授课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然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更生动、更直观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由此决定了体育课的教学场地基本在户外,也就是说体育课受限于在室外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使用率。现阶段,有室内活动场地的学校数量并不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有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对设备和场地的要求较高,这就与体育实践教学产生了冲突。

四、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优化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是一种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而这并不等于说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时机,避免“为用而用”、“过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响目标完成。

3、制定优化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各级有关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管理,建立起相适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出发,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使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达到科学与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迁移;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主要是指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己学习以及在老师的引导下,领悟、分析以及归纳各学习阶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构建起数学知识系统。学习迁移有助于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建立联系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数学能力,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迁移方式

1.新旧知识的迁移。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类属关系时,主要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将新知识的学习迁移到学生旧知识系统中,从而发挥学生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作用,建立起新旧知识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2.共同要素的迁移。初中数学学习中,在具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数学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可有机结合新知识学习需求,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一种新的结构。例如,在完成苏教版初一数学中的“有理数”的学习之后,在以后学习无理数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结构,有效建立起“实数”这一上位概念,从而全面吸收与迁移有理数与无理数两个概念。

3.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初中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已有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的知识点,重新组合各知识成分,从而有效建立起一种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初二数学“分式的基本性质”等知识之后,学生可将其知识技能与约分或通分等知识技能进行重组,进行相关的分式运算,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影响因素

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数学活动经验概括水平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着数学学习的心境,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形成新知。同时,在初中数学学习迁移中,还须积极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定势对学习迁移的积极意义,对具有变化性的同类数学问题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对此类问题的强化训练,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完成迁移。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学生自身的经验与掌握的知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利于学生将各数学学习材料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有效的分类或进行优化组合,优化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系统,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此外,学生参与各类数学活动的经验概括水平对于学生能否对新旧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异同点等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学生对数学情景活动:“某天的气温变化如下:早晨为-6℃,中午时气温上升了11℃,到午夜时下降了7℃,那么午夜的实际气温为多少度呢?”部分学生的解法为:-6+11-7=-2℃,还有学生如此解:-4+(+11)+(-8)=-2℃。可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验概括水平的差异,对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实现初中数学学习有效迁移的策略探讨

(一)善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构建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机结合学习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系统。例如,在对数学中某些容易混淆数学原理与概念,老师可借助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共同要素,从而他们之间的异同进行全面深刻地分析。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性,善于运用变式教学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角度挖掘数学问题的本质,从深层结构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方式、条件等进行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迁移,从而构建起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

(二)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对于参与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能力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迁移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从数学基础知识点的教育出发,加强数学的概念、公式推导、定理以及数学思想等教学,使学生掌握具有基础性与概括性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迁移的适应性。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归纳能力,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极运用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知识本质的理解,进而进行数学规律以及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最终实现广泛的地迁移。

(三)结合数学学习材料的关联性,优化数学程序设计

要提高数学学习迁移的效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认知特点与水平及其认知规律等,深入挖掘数学学习材料信息,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注重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优化数学教学程序,使学生掌握好每一单元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迁移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习迁移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须认真分析各种影响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并注重优化教学设计,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概括水平,为顺利完成数学学习迁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论初中数学学习的迁移[J].学周刊,2013,(31):44.

第3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63-01

所谓数学思想,即是对数学内容与方法的本质认识与抽象概括,是在数学学习中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看法和重要指导思想。而数学方法,则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特定程序及手段。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之间是相互依存与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灵魂,后者是前者的实现载体[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十分有益,它不仅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摆在相关机构及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古至今,人们创设、研究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而适应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思想方法却不多,主要划归思想方法、树形结合思想方法以及归纳思想方法等,现按其前后顺序依次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1划归思想方法。划归思想方法要求学习者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并通过对问题形式的变换,使得原本繁琐、抽象的问题更容易被理解与解决,进而实现化难为易,化简为繁的一种学习方法[2]。例如在圆面积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圆形分成若干等分,并将其拼凑成一个近似为长方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1.2树形结合思想方法。该数学思想方法要求学习者在研究某一对象时,不仅要研究其代数意义,还要对它的几何意义进行研究 ,并将这两者的意义进行有效结合,利用图形形象、直观的特点,促进对数、式关系的进一步理解,进而提升对其研究效率。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将数学中抽象性与逻辑性通过直观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对研究对象的操作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

1.3归纳思想方法。归纳思想方法是一种由特殊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它通过对特殊题材及实例中本质要素、及要素与要素之间联系的仔细观察与深度挖掘,进而对拥有该本质要素特点的题材进行总体概括与归纳,并作出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它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由此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

2.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2.1利用教学情境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情景教学则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它不仅能够使将抽象转化为具体,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也十分有利[3]。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数形结合与情景教学法进行结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移和旋转'及'轴对称图形'这两单元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足够的万花筒或剪纸,让学生们来观看,并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与存在的平移、旋转的现象。通过该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具体的物体的形态还促进了学生对旋转、平移、对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概括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2.2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首先,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提炼与形成实现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由于概念是对综合知识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特点进行仔细分析、归纳与总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不断将数学归纳等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这种形式,来完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4]。另外,在数学活动操作中渗透。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实践形式,对小学生抽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十分有益。教师应对每一个数学活动进行重视,并运用其具体实践内容做好对知识的讲解工作,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其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规律。

2.3在数学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中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及的有效概括和总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路与方法,因此,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尤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当在新知识传授之后,注重对知识的梳理与总结,并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分析与总结,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概括与归纳,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吸收与掌握。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方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质量。为此相关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加大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并将熟练运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进行培养,进而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邱莉亚.在"数学广角"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13(06)

[2]徐中春.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 2012(08)

第4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运用研究;教育改革

G623.5

数学建模是指在数学中用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和与其他人的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对传统数学形式的改造,运用数学建模思想对小学数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建模研究。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将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可以与老师一起进行研究,在建模过程中,各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更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反洗和处理。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与老师一起研究,将数学模型合理有效的建立,并且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式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建立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数学建模思想的含义

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可以发现,在数学中,不仅仅存在着数学公式与文字表述,更常见的是数学模型。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模型与数学的公式和定义有很大的区别。数学中的公式和定义是通过文字和符号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字反映。数学中的公式定义反映了在数学中的一种特定关系,并且将这种特定关系通过文字与符号表达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够直观,单纯的让小学生通过一个公式去尝试理解一个知识点是基本不可能的。公式与符号的不够直观和不容易理解就催生了数学模型的产生。数学模型与数学中的公式符号不同,数学模型是通过直观的模型向学生呈现数学中的知识点,更加的直观,清晰易懂。不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将其在数学模型中呈现后,也会变得容易理解。

数学建模与数学模型息息相关,具体的说,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最终表达形式。数学建模是将数学中所存在的特征于关系进行归纳和概括一种数学结构。数学建模是数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数学建模是将生活中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将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数学建模转化后将其解决,并且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将数学建模应用在生活的更多方面。

二、数学建模的常用方法和基本过程

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开始结束数学的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往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小学生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不容易计算的数学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数学建模研究,将不能处理的问题具体化,将难题变得容易和可理解,从而通过数学建模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小学的是数学课本中,小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有一个边长为一的正方体,小蚂蚁从其中的一点开始爬,终点已经被固定,问,小蚂蚁可以爬的最短的路线是多长?这样的问题,对于接触数学没有几年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小学生不容易想到如何去解决这类问题,从而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数学中的这类问题丧失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探索,首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用手中的纸去折一个正方体,将手中的正方体与题目中的正方体作对比,从而将小蚂蚁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在手中的正方体中标出来。这时候,复杂的数学问题就已经变得具体化了,老师已经带领学生将题目中的难点变成了学生手中的一个可以看到更可以摸到的小正方体。当终点和出发点都已经在正方体中确定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用学生手中的正方体思考小蚂蚁到底怎样爬行,路线才是最短的。当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的正方体进行思考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最终公布正确的做法。最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将正方体铺成一个平面,运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去求得本题最终的正确答案。这样的做题方法就是将数学中的难题通过建模思想转化为眼前可以见到的实物,从而在实物中获得解决方法。

数学建模思想不仅仅有这一种方法,也不仅仅可以运用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更可以运用在对数学的总结和理解过程中。例如,在上课过程中,在结束了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章节的总结,通过用小标题的形式,建立一个数学一章知识点的大框架,并且通过大框架去熟悉每一个知识点,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且将其掌握。老师带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自身在每一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总结,学生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加深对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对一个章节的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有着更系统,更具体的理解。这样的方法,老师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对知识点进行数学建模,更在这样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小学生在理解知识后,对数学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数学建模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数学建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当学生学会数学建模的灵活应用后,数学在学习中的难点将变得简单。在这样的过程中,小学生逐步树立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对数学这门课程也有着很大的兴趣,数学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数学建模有着很多优点,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数W建模的应用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改进,让数学建模有着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一、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

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不是替代学生学习,多为学生创造自己学习的机会。(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本质认识的调查结果

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为相应评价的教师的百分比,由于舍入关系,百分比之和可能不恰为100%。

在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回答中,有97.26%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没有教师反对这一观点,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人的自身发展中可以不接受数学教学活动。”有9.5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89.04%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1.37%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教师是联结学生与教材的纽带,是教学主体化的先导。”有75.34%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21.92%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95.8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4.11%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没有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一人讲授为主。”有9.59%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86.30%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4.11%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通过问卷数据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很客观。清楚地了解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应该是和学生互动的交流活动。

二、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处理;教师对课后复习和作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手段。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注: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为相应评价的教师的百分比,由于舍入关系,百分比之和可能不恰为100%。

中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前作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积极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总结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课后的学习作指导监督,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等等。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数学教师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对一些课堂上的特殊问题能够采取一定的解决办法。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常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提炼,不断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三、中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评价的认识

数学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所指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的评价。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评价,可以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可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可以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见表3。

问题6:“教学评价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有73.97%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23.92%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2.74%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7:“教学评价是总结教师的教学经验。”有52.05%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42.47%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5.48%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问题8:“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该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有16.44%的教师赞同这一观点,有79.45%的教师反对这一观点,另外还有4.11%的教师有其他看法。

第6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非智力因素;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较为枯燥乏味,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一方面学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差异影响了其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方法、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对学生数学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学的非智力因素

(一)缺乏学习动力

高中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成长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都在逐步的形成,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被社会中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并且此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上述等因素,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并且预习、复习、家庭作业等部分全部马虎带过。而另一部分刻苦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导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逐渐减少。上述两种情况最终致使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

(二)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且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很多定义定理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但是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失去对其学习兴趣,致使其对于相应的数学知识的接受变得更为困难。在不具备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本应该极具乐趣的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形式,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老师教授知识,学生听。在此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不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课堂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要也发生极大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增加学生能的实践与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落实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寻找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极其重要。但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为学生提供高校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上,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建议,第一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时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做好标记,课堂中着重听讲不理解的部分,这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第二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注重进行理解,总结做题方法,将知识穿线便于记忆。第三进行课后总结,在课后总结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总结错误,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完整的将新旧知识衔接好,理清教学知识脉络。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情境创设,营造氛围,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对高中数学知识进行提问,从而使课堂更具活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对高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三、总结

评价一个学生学习程度的好坏,不能仅凭借学生的智力因素就对其进行评价。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将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方面考虑,全方位的进行教学设计,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数学教学的逐步完善。

作者简介:姚祁(1987-),女,民族:汉,籍贯:皖,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全日制本科,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刘银萍.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6,04:20.

第7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学 学困生 转化 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学困生指的是对数学学习存在困难,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及解题技能,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逻辑思维不够严谨的一类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加以转化教育,则易引起学困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他们对初中学业的整体性厌恶,阻碍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愉快教育等理念已经融入初中教学中,对数学学困生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也从教法、学法、思想转变等方面加以研究,力图解决这一难题。

一、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总的来说,首先,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严谨性具有较高要求,而初中学生受身心发育程度的限制,在面对数学学习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初中学生面对从小学算术到实践代数的学习内容的变化,思维也从直观到逻辑、辨证发生了转变,同时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也均有了较大跨越,导致对数学学习的困难。尤其是八年级数学学习时,会产生明显的学习困难现象,因为这是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而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小学阶段习惯性的机械识记方法中转变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技巧也没有跟上实践数学的要求,导致了数学学习困难。再次,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初中数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低,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最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方法不科学,习惯了填鸭式教育,使学生无法适应;或者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学实践一刀切,导致学生分化成好学者和学习困难者。

二、数学学困生教学策略分析

面对不同原因的数学学困生,教师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思维习惯、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促进学困生的尽快转化。

1.常抓不懈,耐心疏导

首先,教师在对待数学学困生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和产生的原因,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尊重和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激发,逐渐转变其挫败心理,走出越不学就越不会的恶性循环,从而提高数学成绩。其次,教师要对学困生的问题加以重视,积极研究、学习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手段,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纠正学困生,指导其全面提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困生尽快恢复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一是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以趣味性、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例进行讲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小测试、小题目等复习知识点,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新奇、有效、直观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是及时疏导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往往是由于前期学习不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教师应帮助、督促其理解掌握每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适当的时间给学困生讲解知识,使学困生能够感受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逐步激发起学困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3.发挥学困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方面,教师应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对待方式,而应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逆反心理,逐步引导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把提问、讨论、小组总结等任务更多地交给数学学困生,使其在教师及同学的帮助下,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尝试让学困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向数学学困生探讨课堂提问环节的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等,使学困生既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又能对教师敞开心扉,加强与教师及同学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4.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8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基础知识;解题能力;总结与反思

一、重视基础知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在整体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就如同大楼的基底,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奠基,又何来对数学的应用呢?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认为基础太简单,往往一扫而过,忽视了对数学原理的思考,无法真正掌握原理的精髓。如此一来,他们在做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由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清晰、不到位而失分,或者无法将题意中的具体条件约束与课本的基础概念结合起来,从而学生造成解题能力低。

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中考的分数分配,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初中数学中,有六成的比例是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基础原理和概念对于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性。教师要重视课堂上对基础原理的解析和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吃透原理概念,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才能在实际的解题应用中,从基础出发,正确理解题意,解答出

题目。

二、提高解题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是发挥数学能力的前提,但真正的数学能力还是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上,良好的解题能力就是衡量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思索方向。诚然,提高解题能力是需要学生多多练习的,但并不意味着一头扎入题海之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纵然基础扎实,却很难将背诵流利的数学知识与题目实例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解题意识的表现。教师通常会讲解课本例题,而很多练习题实际上是从例题变化而来的,只是它们的情境更复杂,为自己披上了一层面纱。解题训练中,教师需要教学生的,就是如何解开这层面纱,直视题目的根本。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解析题意,将题目的情境与课本的原理相结合,抛开其他混淆视听的干扰,从题目的本质出发,运用原理概念解开题目。同时,解题意识的培养的确需要练习,但必须是有的放矢的针对性训练。教师可以自己对基本题型的类型和原理的运用,在习题课上或者平时的课堂中总结并分解,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读题解题的能力,在解题中看透本质,直击中心。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不断总结与反思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一步。初中的数学知识,是各个板块的知识彼此独立,却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数学学习中,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很可能学了前面,忘了后面,提高了以后的复习难度。而且,只有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才能将它们彻底吃透,并且对整个体系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比如说,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课前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后反思,而阶段测试也能促使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课后、阶段、期中、期末等不同时期的总结和反思,不仅可以做到“温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熟练掌握,还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知新”,当自己学到越多知识的时候,对旧的知识会有更多新的想法,在总结和反思中,弥补之前知识的疏漏,对整个数学体系成竹在胸。如果能做到对初中数学知识全面而熟练的掌握,何愁学不好数学呢?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实际上是四分基础、三分应用、三分总结。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数学的基础原理和概念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另外,着力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解题意识,开展有针对性的解题训练,通过对题目的解析,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最后,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剖析和总结,并不断反思,加强对整个数学体系的理解,温故知新。对整个数学体系的总结和反思,有利于拓宽学生看待数学问题的宽度和广度,也加深了对数学问题思考的深度。

参考文献:

[1]于天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1(2).

[2]曹向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教师,2010(5).

[3]李晓兰.浅谈数学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2011(5).

第9篇:对数学学习总结范文

一、建立数学学困生档案和联系记录

数学学困生的档案记录班级中每名数学学困生的详细情况,包括课堂表现近况、心理变化情况、每次的数学成绩、家庭情况等。对每次谈话的内容详细记录,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订下一步数学学习目标,总结前一次的目标实施结果。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容易反复的过程。建立数学学困生档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做到目标明确,更好地开展转化工作。

二、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指导。数学学困生大部分没有预习的习惯,不会预习。于是,教师可先用一个月的时间要求学生每人必须按要求完成预习,然后放手让学生仿照完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之研读教材,理解本节内容中的概念、定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学生通过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难点。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了解本节课的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课内学法指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听课是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会听课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数学学困生不会听课,课堂上精神涣散,顾此失彼,没有学习效率。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听讲中做到眼、耳、手、脑、口并用:

(1)用眼。课堂上要注意看教师讲课中的示范和板书内容,注意看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表达的意思,把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教材中的内容挂钩。

(2)用耳。在课上,一定要专心听讲,注意听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注意倾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

(3)用手。在课上,要勤于动手。注意跟上教师的教学进程,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并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注意把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做一些笔记。

(4)用脑。课堂上要勤于动脑,勤于思考。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就会局限于表象。数学学习就是要理解所学内容,做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在课堂中要做到善于思考,重点思考听课内容的重点和问题的关键,要做到善于反思,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另外,教师应精心挑选安排练习题,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5)用口。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和回答,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要把自己在课堂学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说出来,请教教师或同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数学学困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愿意问,敢于问,善于问,勤于问。

3.课后学习指导。课后学习指导分为两方面,一是作业指导,二是复习指导。学生写作业的过程是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做作业前,先复习所学知识,复习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浏览课堂笔记,同时将所学知识和以前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中,做作业时,一定要专心,不能一边玩一边做,做到集中精力。做完作业一定要自我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不会的问题要记下来,第二天问同学或教师。

三、建立错题本

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反映,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问题,但是一自己做就做不出来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特别是数学学困生,对于一些做错的题目,再遇到时还会再错。有些考试考过的问题,教师上课讲了,课上觉得自己听明白了,下次考试再考,仍有很多学生不会,仍不知从何下手。针对数学学困生存在的这一问题,指导全体学生建立数学错题本,并重点监督数学学困生。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及时整理,把自己出错的原因标注在旁边,把自己错误的想法或知识的漏洞暴露出来。同时记录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重点可用红笔注明。在整理时,为了节约时间,可以简化记录题目,也可以将试题从试卷上剪下了,贴在本子上。但是要求错题本上问题的解答应规范地写出解答步骤。针对每一道错题,选取课本或习题中类似的题目练习,如果能够顺利地解决,则这一类型的题目就掌握了,如果感觉仍有困难,则应再深入地理解问题,同时对解题的方法进行系统归纳。最初错题本中整理的问题很多,目不暇接,每天整理这些错题会花费很长时间,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需要记录的问题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