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我认为导致小学美术现状的原因有::
(一)社会和家庭因素
随着年级的升高升学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对学生的分数越来越重视,分数决定孩子的命运。家长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家庭组成社会,大环境影响导致误认为美术不重要。
(二)学校因素
教育管理的不严谨,新课改还没有真正深入教师的课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们也把美术课改上其他课。师资力量匮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很少,上美术课就是依葫芦画瓢,学生感觉枯燥。这就遏制了学生的美育。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深入实施,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落后,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Jil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教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
(三)重视教研,开展活动
1.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得不到开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导向,没有教育研究成果作借鉴,加上美术教师自身美术素质不高,他们多半是美术爱好者,优秀一点的美术教师也仅限于师范学一点点。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学校美术教育活动高水平,给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2.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3.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课上完了,还不知道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因地制宜,激发兴趣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走出课堂、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结合本土实际特色,挖掘乡土文化,如山区学校可进行竹工、木工制作;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芦柴、编管或制作草编小用具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美术教学。为此,在课堂上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多媒体的运用、情境的创设、游戏的贯穿、材质的变化,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美术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小学教育;情感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5-0174-01
1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小学教学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主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基础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教导。近几年,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化,新课改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在社会中立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情感教育逐渐消失[1]。在这一发展局面下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更加积极向上。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需加强应用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情感能力。
2小学美术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2.1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具有好奇心,自身的可塑性比较高,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课堂表现比较积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很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部分小学生会对美术学习产生抵触与厌烦。而将情感教育积极融入其中,可以改变被动的局面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比如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利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美术教学情节之中,或者在小学生进行作画的时候将自身的感情因素添加其中,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将所作的画融入自己的情感[2]。当学生完成作品之后,美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评价,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
2.2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积极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第一,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中采取多媒体技术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依据教学情景进行学习,以此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气氛。第二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拓教学空间,一般而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将美学教学内容转变的具有生动性与直观性,将部分难以理解的美术知识转变的更加具体[3]。在小学美术教学之中教师还要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生理特征出发,将学生的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审美依据,在课堂中抽取部分时间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另外,美术教育的有序发展离不开音乐、文学等课程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零碎的知识归纳处理,让小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共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3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严格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培养创造力需要良好的氛围。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之中,美术教师需要打破常规,采取“独树一帜”的方式。比如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创作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允许小学生将太阳画成正方形,将月亮的颜色涂成蓝色或者红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三维动画与图画,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课堂上美术教师让学生画罐和壶,在绘画之前美术教师需要让小学生对茶壶的构造进行讲解,并且探究一下你心目中最漂亮的茶壶是什么颜色的,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寻找相关的图片,供学生观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开动脑筋,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4]。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说在动画片中茶壶有脚,可以跑,有的小朋友会说茶壶的样子是一个小白兔等等。对于这种答案美术教师不能给予否定,需要鼓励小学生在创作的时候将自己的想法、灵感放到绘画之中,在改变模仿别人作品现象的同时,也可以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更加和谐,气氛更加活跃,这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进行角色互换,互相倾听心声:在传统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弊端便是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要想真正改变这种弊端,则需要让学生冲淡课堂的主角,改变美术课程是学生弊端的这一观点,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另外,在教学过程之中美术教师还要充分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感受学生的气氛,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提高对美术知识的认识与喜爱。同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抽出几分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可以在与同学的相互讨论、分析中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5]。或者美术教师要与学生加强沟通,两者互相倾听心声,比如教师在制作下一节课教学大纲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很多学生喜欢在美术课堂上讲解典故,或者喜欢欣赏美术作品,所以美术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综上而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情感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耐心,要秉承执着的态度,从学生角度出发,真正利用情感教育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雅梅.情感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94.
[2]滕淑辉.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才智,2015,23:109.
[3]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02:139.
[4]于疏影.探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157.
关键词:小学;美术;剪纸
我国是历史大国,从文化角度来讲,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技术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其中以剪纸为代表,最早的剪纸出现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新疆吐鲁番地区,之后剪纸技术得到发展,形状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剪纸技术也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化,而且不同的地区所剪裁出来的剪纸艺术作品也各具特色,不仅是国内的人们而且国外的友人,都对中国的剪纸作品充满兴趣和喜爱之情。然而,现阶段剪纸技术也正在面临巨大的危机,作为未来祖国建设者的青少年在国外文化的熏陶下,对本国的传统艺术知之甚少,这样的现象对剪纸技术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为此,将小学美术教育与剪纸技术相互融合,丰富小学美术教育课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了解并且初步掌握剪纸艺术,以此促进共同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育与剪纸技术联系的必要性
剪纸技术要想得到发展,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并且加深对剪纸技术的理解。那么,为什么要将剪纸教学与小学美术教育相互结合呢?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剪纸技术已经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美术本身就是与艺术有所挂钩的,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来接触艺术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小学美术的教材体系中,基本上每册的知识点内容中都有关剪纸的内容。由此可见,剪纸在小学美术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剪纸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相互结合,是符合小学美术教学要求的。
(二)剪纸技术融入美术教学具有多方面好处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剪纸教学,是有多方面好处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剪纸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第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剪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意识,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整体M步与发展。因此,对于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剪纸教学应用在美术教育中的策略
剪纸,简单地来讲就是以纸作为创作艺术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的工具就是剪刀、小刀,将这一内容编入小学美术教材体系中,所具有的好处已在上述内容中提及。那么,在小学美术的教育中,如何正确又合理地进行剪纸教学呢?本文针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剪纸技术,恰当运用剪纸范例
将剪纸教学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剪纸教学“教”的质量,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对剪纸技术和内容有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在正确认识中国剪纸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美术教学与剪纸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剪纸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在开展剪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范例的有效运用,以各种不同的题材、形式的剪纸作品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些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直接讲解剪纸的特点、方法以及步骤,之后教师再通过亲自示范来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践,让学生在亲手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双喜字不仅在古时的中国应用广泛,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在使用,而这个剪纸作品看似复杂,其实步骤相对简单,教师只要将有关的两个步骤告知学生,学生就可以按照这两个步骤来完成这一剪纸作品,而这两个步骤分别为首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画上端正的双喜字,其次把正方形的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字样。
(二)重视学生实践操作,采用鼓励方式激励学生
剪纸尽管从理论上来讲是较为容易的,但是空有理论而无实际操作是毫无作用的,而且剪纸总体来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毕竟剪纸技术所包含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通过剪纸可以反映民族特色以及现实生活的话,那么剪纸作品必然是佳品。而在小学美术课的剪纸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要求并不需要达到那么深的层次,但是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远比理论知识的讲解更为重要,因此,在剪纸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辅导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剪纸的过程中对于那些需要裁剪或者是连接的部分予以正确的指导,纠正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对于好的剪纸要给予表扬,激励学生勇于学习,而对于差的剪纸同样也要给予鼓励,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和创造,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剪纸教学,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使这两者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会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要上好,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分析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审美水平制定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主观方向,但还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钻研教材不能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应把眼光扩展到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看一看同行是如何上这些内容的;甚至眼光要放到国外教材,通过比较,积累资料,丰富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全面有效地完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欣赏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审美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欣赏课的方式循规蹈矩地讲解,太枯燥,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具或是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上三年级的《点彩游戏》,这是一节绘画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走进大师感受印象派画家用点彩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在一幅大作品上分组完成一小块点彩画面,这样一块一块的点彩拼凑到一起后学生惊奇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幅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到最高,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妙语连珠。所以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点彩的技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给学生进行了一节很好的审美教育。
三、端正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只有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观,才能用审美目标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才素质的要求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在审美目标的规范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审美观。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完善了学生的思想心灵,对于培养新一代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引领,促进学生成长
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以艺术欣赏为途径来教学艺术知识技能,不是让学生通晓艺术作品的背景,不是要学生熟记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经典着手,因为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过历史的考验后愈发显示出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把生活与经典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五、遵循规律,逐步提高
人的智力发育对教育的需求不是从同一个圆心出发逐级向外扩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相应的审美能力也有所不同。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心理的成长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小学生审美本身而言,文化形态的审美尚处于被动向主动转化时期,因此欣赏的内容也应从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过渡。从低年级学生的审美发展来看,适合欣赏与儿童生活最贴近的少儿美术作品,它有别于名家名作,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技巧要求很高。儿童创作的作品充满了童趣,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们领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多欣赏、多评论,就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知教孩子美术技能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要多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到尊重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作画特点。
儿童画画往往不是完全想好了再画,他们心情来了,想画就画,往往是随意的组织画面,一边画一边想,这种随机自然的画出自己的心灵世界,是幼稚心灵的正常表现。随着教学中的引导,又引入了一些理性的规律和方法,使儿童从初级走向高级,所以教学中的启发、讨论、引导很重要。
儿童学画不仅要学会用手去画,更要学会用心去画,我们不能满足于看着物体画画,离开物体就不会画画,我们要培养儿童随心所欲的画出好作品,必须做好两手准备,第一是心理准备,第二是能力准备。从用手去画,到用“心”去画,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也是一个境界的问题,更是一个是否能开发智力的问题。只有全神贯注,精力集中,静观手下线条的变化,才会开发心灵的潜能。至今,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教师讲授多,学生活动少。在调查中,我们有感于在今年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出来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诸如:“搭桥铺路”,激活思维;教者“巧置悬念”,学习者“喜摘果子”,情思并茂,开启心扉等等,还未能普遍的为各学校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一言堂”一讲到底,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愿意听不愿意听,一概全盘“托出”,气氛沉闷的课堂教学却不鲜见。
教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正真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教育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因此,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方法体系。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又是一个新的教育实践过程,新的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新的教育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的改变来实现,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断发展的体系,因此结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侧重的启发引导。
一、创设欢快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可估量的内在动力,我们遵循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动中进行思维,从动中激发兴趣,从动中悟出科学道理。如:一种悠扬的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熟悉的人物,都可以融入美术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材《头饰》一课中,我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出场,并邀请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笑声的游戏之中。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欣赏美术作品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结合作品分析,创设情景,建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意象,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常给学生一些想象力方面的训练。比如,给出一些简单的符号,一条线,一个半圆,一个圆圈,让学生根据这些来组合故事及画面,并鼓励学生发问,比较,猜测画下来,发表不同的想法,想象力的培养就能事半功倍。
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的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实物、图片、投影、录音、范画以及多媒体直观表演等形象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技术以它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节奏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如:一些色彩教学,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动画画面,增强色感,指导配色学习。在想象画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想象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动画片来引导。如:《吹泡泡》一课中,可以播放动画片《小飞象》片段,儿童既高兴又启发了想象。还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这两节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阔,思维活跃。
四、以新奇多变的形式刺激儿童获得新鲜的感受
例如:改变作画环境,从室内转到室外,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经常带学生到校外的大自然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让学生听一听小鸟的叫声,闻一闻泥土的气味,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去观察一下天空的颜色、树林的颜色、花朵的色彩,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改变不同的授课地点。如:雨后,带学生到室外做泥塑。雪后,带学生到外面堆雪人,比一比哪一组堆得好,并引导学生谈谈创作感想,学生们在玩儿中提高了造型能力。
五、给儿童提供集体作画的空间
让他们集体作画,这样可以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退居次要地位。让他们共同讨论,商量素材的取舍、构图、配色等,选择、综合好的建议和方法,分工合作。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举办年级之间或班与班之间的绘画比赛。在集体作画中,儿童积极商量,合作,互助,彼此协调,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的发展,让画面更完美,这就是集体作画的魅力。
六、创设第二课堂,成立兴趣小组
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有的爱好画画,有的喜欢剪纸,有的擅长布贴,有的好雕刻……在每学期我即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校的条件、设备,成立绘画书法兴趣小组。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特长选择相应的项目,有的放矢地参与活动,从而使自己的一技之长得以充分施展。
七、及时收集作品,定期举办画展
在教学和兴趣小组活动中,及时收集学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按组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交流观摩,以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利用学生作品,借助教学中作业讲评展示介绍给全体同学,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作业交流观摩和书画展览,即使是不大爱好美术的学生也几乎沉醉于“画海”之中,跃跃欲试。
八、加强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眼界
参加每学期由学校和教育局举办的小学生书画大赛。同时还要参加区内外的一些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近年来有多名学生获奖。这对学生萌发作画兴致,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也是对学校美术教学的一次大检阅。通过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校的美术教学,又使大多数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前言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一、校园文化与美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美术教育可以改善校园文化校园优美的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人积极向上、赏心悦目、身心愉快,并且将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出来。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的劳动。校园可以说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教育功能的多媒体,在进行校园环境标志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动手设计,比如设计安装草坪的提示性标语,可以让校园每一处角落都充满生活的五彩缤纷,使校园成为一首无声的诗以及一幅立体的画。
2.校园文化可以将展示美术才华的舞台提供给学生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校园周围的环境进行积极的借助,使其变成学生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利用美术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比如学校的会议室、会客室、走廊、专用室以及学生自己的宿舍都可以用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来美化,这样就能够将学生多姿多彩、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美术作品都是学生自己创造而来,所以校园文化在他们的心里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学校营造出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氛有很大的帮助。总之,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融入到校园的环境建设中,还可以使学生的作用从环境中突显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人文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二、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重大,必须要经历长期的发展,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够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推陈出新的美术教育,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所具有的艺术修养与美术活动自身的时尚元素可以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多彩性,并且能够充分地适应小学生追求新鲜事物与好奇的特点,也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将美术教育的元素融入进来,其属于一种建设校园文化的创新举措。下面就介绍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有效对策[2]。
1.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利用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小学生往往都对美术非常感兴趣,而小学的美术教育则能够充分地适应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工作,并且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创新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拓展美术教学空间。总之,由于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将学生学习美术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因此能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充满活力。所以,小学美术教育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自身美术素养又具有熏陶和提升的作用,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对这种关系进行充分的利用,在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又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2.积极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小学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欣赏和感悟生活美与艺术美的能力。要想促进学生审美品味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必须将校园美术活动延伸到社会现象当中,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真正感悟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当中,美术分为绘画、书法、手工制作、雕塑等,积极开展美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还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对小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校的校园绿化、校园建筑、雕塑等一些环境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评比栏与板报,设计具有特色的校刊封面,从而很好地体现学校的美术文化气氛,最终有效地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3]。
3.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所以教师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使学生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要让学校的文化环境能够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加贴近,并且使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都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小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参与能够使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得以实现,并且还能够提升自身学习美术的成就感。因此为了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美术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之外,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小学生真正地学会怎么运用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校园环境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对学校运动会的吉祥物和标志等进行设计,并且在跑道两边的宣传栏中展示小学生的创意思路。组织利用这种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之外,同时还会使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并且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4.找到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的契合点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有效地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并且积极地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教育的契合点,立足于美术教学的实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地改造校园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班级优秀作品展。通过这种活动方式能够有效地
【关键词】版画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一、我国的版画艺术概述
版画是绘画形式的一种,是用刀具或化学药品等在版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复印于纸上;或是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在铜版、锌版、木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出来的图画,有木板、石版、铜版、锌版、麻胶版等品种。版画最早起源于中国,鲁迅先生在《木刻纪程》小引中说:“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唐朝最有代表性的是雕版佛画、佛经,唐咸通九年(868年)运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首画是历史上最早的版画,之后宋元时期版画主要用于招贴和书籍插图,明代戏曲小说插图发展最盛,清代版画没有前代那样繁盛,但是形式开始多样,尤其是木板年画得到普遍发展。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版画只是以印刷复制品的形式存在,没有形成独立的版画艺术。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这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鲁迅先生对推动我国现代版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曾在给青年木刻家方善境的信中提到“小学生也做木刻,为手工之一种也”。可见,鲁迅先生一早就看到了版画艺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美术课上,老师为学生准备的都是笔和纸,然后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们用笔在纸上自由发挥。而版画艺术则相对复杂一些,并且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学生们要现在脑子里勾画出作品的大致轮廓,然后要用刻刀在木板上进行制作。虽然会耗费一些体力,但大多数学生觉得这种做法相较于传统的在纸上作画,更为有趣。因此,更会乐于进行制作。2.培养学生的能力。版画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结合画的载体创作出天马行空的作品,这就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可以制作版画的也不只是木板,其他生活中的一些废弃垃圾也同样可以进行创作,取材方便也是版画艺术的一大特点。版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开动脑筋,深入思考。3.传承艺术文化。版画历史较为深远,一路发展下来,种类繁多,这种技艺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进行传承,才能将这门艺术做到源远流长。将版画艺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就介绍这种艺术的熏陶,不仅是对他们情操的陶冶,更是有助于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版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小学阶段,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远影响,使得不少师生对版画艺术都不够重视。这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版画艺术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加深对版画艺术的接触与教学力度,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2.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与修养。学校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对已经在岗工作的教师要注重培训提升,加强他们的学习意识,而不是永远一套讲义、一种教学思路。而对即将招聘或引进的人才,要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方面的考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为第一要义,为人师表首先就要从自身做起,端正人生态度,积极努力,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优秀学生。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们想画什么、想刻什么,都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无需设置条条框框或主题思想。版画艺术的特点和最终目标就是要记录下学生此刻最真实的想法,给他们留出想象的空间,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老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上前予以指导。要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制作版画的乐趣和版画艺术的魅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版画可能会对版画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教师从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点、一点慢慢深入研究版画艺术,从简单的作品开始,体会完成作品带来的乐趣,逐步将更多技艺教给学生,让他们从基础作品逐渐过渡到加入自己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熟作品,从而最终实现版画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版画这种艺术形式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它的制作相对简单,取材广泛,它对学生在色彩、布局方面的锻炼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作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将版画艺术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一条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价值取向 策略研究
凡事物存在都有其原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追溯到美术教育价值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谈谈美术的起源。目前对于美术教育的起源众说纷纭,比如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等等,笔者倾向于多元论的起源说。美术最初起源无论是什么原因、什么时间,它必须要建立在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之上。随着美术的发展,为了传承的需要,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与演进。它的存在受到历史的制约,在当时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对于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价值取向:
1.美术技法论。美术教育的起源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美术技艺催生了美术教育。所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最初应该归于美术这门技艺的继承,过多于强调美术的技法,而忽视了教育的功能。但是今天的美术技艺,已经不能单单地理解为是美术技艺法、美术技巧或者说是美术技术,它所指代的范围远比这丰富。
2.社会本位论。在班级授课制产生以后,美术教学得以在学校开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美术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相联系。这无疑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进步,但是这一时期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社会目标,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3.工具论。20世纪,工具论广为流传。美术教育被当作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价值取向是对社会本位论的反驳,强调个体的发展。这一时期,是以里德、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
4.本质论。受到以学科基本结构为框架来进行教育的影响,本质论代替工具论,成为美术教育新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调学科本身的价值,对于美术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经历了数次的演变,但可惜的是,都没有全面地体现美术教育的价值,本质论同样也遭到了质疑。
二、审视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部分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在现当代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在美术教育中感受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审美价值取向。世间万物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美非常重要。小草经过冬日的严寒,冲破土壤,冒出新芽的时候,这呈现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美。当我们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作品来呈现出这种美,是一种创造之美,是一种艺术之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于自然中的事物、社会上的人以及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万物的美的发现,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以及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美与乐趣。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课程,是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通过美术技艺之一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从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体现为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工具来实现教育目的。
3.创新价值取向。创新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本身是一种发现新异性和创造新异性的事物。艺术是人们感觉和经验的呈现,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世界,逐渐建立对于事物的新经验,将模糊性的概念逐渐清晰和明确。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每个人创造出来的美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发现新的美、创造新的美的能力。
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探讨,希望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美术教育的起源探讨,从美术与教育的结合探讨。上述三种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孤立的,三者之间有着扯不断的联系,不能单纯地区分,追求单一的某一种价值取向;“多元并存”是现今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路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0-112.
[2]徐卉.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回归[J].江苏教育,2002,(2),29-30.
[3]邓德祥.我国美术教育“西方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的得与失[J].美术观察,201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