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课教案范文

舞蹈课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舞蹈课教案

第1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论文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第2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一、学案的设计

1.学案的特点

(1)围绕物理教学目标,紧扣物理教材,从整体上体现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物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有利于课时目标的实现和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2)有启发性。对物理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3)物理问题设计应首先考虑物理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物理问题的编写,除一般的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对物理知识认知的规律。

(4)坚持创新性原则。

(5)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6)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提和保证,在学案编写中,学法线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7)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现象,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

(1)学习目标。课堂上,我们应该注重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的关键交接点,引导学生将一系列的学习目标钩挂到这些点上,把新、旧知识内容钩织成一个网,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各项学习目标。

(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给出有利于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所学内容,并能使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3)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学生掌握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4)技能训练。包括课堂活动,课后讨论等,以巩固所学,培养能力,并获得反馈。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导学案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可以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难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前预习阶段是“导学案”教学法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更广泛地提出问题和进行猜想,并将这些问题和猜想记录下来,同时可以让部分小组把这些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共同来归类、梳理,找出大家要共同探究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教师适当设计几个检测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从而将讨论进行到底。

3.课后巩固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

第3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之一。

“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分为两个部分组成:“五步教学法”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五个环节:(1)检查学案、了解学情;(2)合作探究、交流展示;(3)精讲点拨、质疑解惑;(4)知识达标、当堂检测;(5)归纳总结、巩固提升。“学案导学”是借助导学案引导和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益。导学案根据教学环节设置了每一步教学的对应学案。“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特点是学案导学与五步教学法结合,预习与学习结合,讲解与板书结合,个人学习与小组讨论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结合,作业与探究结合。

一、学生先学,教师了解学情

学生全面认识教材,基本完成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教学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这部分内容。学生要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读课文,在课堂上才能在3-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中知识部分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初一历史下册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辽、北宋、西夏、南宋、金的建立情况,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宋金和议等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进行掌握,教师不在下面教学环节中重复,以压缩教师的讲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在此环节向学生提要求,以免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理解能力不一样,使学生在认识教材上走向偏差,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影响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二、学生交流展示,深化感悟

教师利用导学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归纳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传统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的活动。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求知。但是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总结概括能力不同,智力水平不一样,有的个体学生无法完成思考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掌握重难点。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提出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进行倾听,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为下一步的精讲作准备。教师整体把握上课的节奏,注意观察课堂,及时地在学生自主思考后引入小组学习,合理安排5~10分钟时间。

三、精讲点拨、质疑解惑

教师通过交流展示,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后,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精讲点拨。如,在教学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提出的问题是:(1)北宋在澶渊打退了辽军,为什么却与辽军讲和并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2)岳飞抗金受到人民尊敬,为什么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这两个问题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所以在精讲时,对(1)问要突出澶渊之盟的利大于弊。不能以北宋给金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而否定盟约的进步性。对(2)问,要突出岳飞抗击的是金人,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支,不是外来侵略者。只有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才是民族英雄。(3)简单概括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这个问题体现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在精讲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本课的课题“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的“并立”二字,突出两个阶段的并立:辽、北宋、西夏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师要在黑板上作出清晰的板书,要求学生作为重点记住,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在精讲时一定要注意三不讲:不讲学生自学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不讲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此环节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10~15分钟。

四、知识达标、当堂检测

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导学案要精选精编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现场达标测试。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识图、填表、改错等。如,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达标测试中的这道填表题:请分别填出下列各政权建立的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北宋―汉、960年、赵匡胤、开封;辽―契丹、10世纪初、阿保机、上京;西夏―党项、11世纪前、元昊、兴庆;金―女真、阿骨打、会宁。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时间、人物、时代特征、历史脉络的掌握。此环节大概用时5~10分钟。

五、归纳总结、巩固提升

第4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摘 要 普通高校体育课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推行武术段位制课程,提出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科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高校 武术段位制课程 教学 指导方案

一、高校设置武术段位制课程的意义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因其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特色,所以对中国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武术已向世界逐步推广,并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共享,然而武术在国内并非十分盛行。中国武术段位制的颁布与实行,就为指引群众进行武术锻炼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可是多年来,考段、评段的个人和单位却越来越少,而且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存在武术段位制。为此,把中国武术段位制引入高校设置教学课程,不仅能改变多年来传统武术课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校武术的教学规律,构建武术教育新体系,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拓展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建立规范的武术锻炼体系,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同时,还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中国武术段位制,使我国武术运动这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发扬。

二、教学对象

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武术选项课学生。

三、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创新

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段位内容和晋段形式,采用由浅入深、淡化套路、循序渐进,突出方法,打练结合,传承文化的教学原则,以分段集中的方式开展教学。

(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理论课教学主要体现在武术技法、武德与武术礼仪、武术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武术技法知识与各段级技术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应贯穿教学始终。武术既是一项体育运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阐释动作的文化内涵。对于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融入技术教学之中。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将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学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密切联系运动实践。

(二)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武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首先,武德与武术礼仪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刚步入习武行列的初学者,首先要从武术礼仪入手开始教育,让学生通过看得见的礼仪学习,去了解礼仪的内涵,接受武德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习练武术应遵守礼仪、崇尚武德的道理;其次,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民族传统体育。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渗透着中华文化。通过由表及里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能逐步实现由外在的肢体练习向内在文化素养的升华;第三,以武术为载体,通过持之以恒的武术锻炼,塑造完善的人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三)把体育教育的中心放到发挥与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上,教学主要以中国武术段位制一段、二段、三段技术的套路和攻防技术为主,由浅入深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多层次教学,把武术课程分为传统、太极、拳术、器械和攻防技能五类,每类分为初级和提高两个层次的项目,使武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可供学生喜好和需求更多选择,学生可在各个类型、各个拳种流派、各个层次中相互交叉学习。

(四)除了课内教学,还增加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赛的教学活动和加强课外锻炼,使学生把学到的技术有机会在教学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学生在获得相应段位的同时,能够满足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起到了拓展教学的功效,而且在段位晋段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考核评价

在考核内容上可以分为专项技术、综合能力、理论、体能、课外活动等进行综合评分,在专项技术评定上根据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套路或攻防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动作规格、方法、劲力、节奏、意识的掌握程度给予评定。在综合能力上分为功法功力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在功法功力上,主要以打练结合为主,对动作的方法清晰、劲力顺达、力点准确的掌握以及互相默契配合程度给予评定。在发展能力上主要采取对学生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进步幅度、通过段位或已获的段位等级等方面的评定。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武术课程学习有一个更加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另外,武术课程的考核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合为一体,体育课成绩与中国武术段位制通段等级要有效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课程成绩。每学期或学年可根据本校具体教学情况,由本校体育部门、武术教师组织安排邀请当地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评审委员会进行考评,通段学生可获得国家认可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等级证书。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段位,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肯定的心理,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带动他们课后练习,从而养成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喜莲.武术段位制理论考评的内容体系[J].体育学刊.2004.3.

第5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一、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同时还致使学生产生思维依赖性、缺乏课堂体验等。而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教学,分层施教”的教学方式,通过“学案教学”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各项基本能力,而“分层施教”的教学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得每个学生都得以全面化的发展。

二、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分层施教”的具体策略

1.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成了以练为主;同时使之前的以掌握知识为主的教学目的转变成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所谓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则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使学生始终对生物这门学科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应先充分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针对每个小组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例如:在学习《人的呼吸》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设计出基础学案,增强学案,提升学案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使得学生在掌握有关人的呼吸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使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以发展,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化的发展。

2.自学思考,小组探究

教师在将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完成后,在讲授相关内容的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课堂内容的同时,并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着重听讲,提升学生听讲的高效性。除此之外,教师在上课时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速率,着重讲解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部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学生讨论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分组过程中,应注意分组的科学合理性,按照学生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分组,使得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采用“自学思考,小组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然后在上课时,再让学生针对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在当所有小组展示完成后,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同时对表现良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达标检测,及时反馈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不断探索研究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检测题时,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例如:在学习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一章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达标检测,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共性错误统一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二次记忆理解;针对个别错误,教师便可以一带而过,提升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检测题,可以较为直观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对教学策略以及讲课速度做出调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6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案导学”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同时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1.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实践 

新授课以学习新知识为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知识网络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关键过程。新授课教学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网络建构和习题巩固等板块。新授课的一般流程为: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中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进行分块,合作学习后师生建构知识网络,最后通过习题巩固提升,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 

1.1.1 分块活动,点拨引导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课本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内容,在了解学习的基本内容之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课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系列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点拨引导。每个活动后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甚至会出现争论,学生正是在碰撞和争论中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新授课中,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探讨孟德尔如何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定律。笔者在此环节设计了4个问题: 

① 你能说出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定律的步骤吗? 

② F1代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F2代中重组类型是哪些?其在F2代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③ F1产生的配子有哪几种?F1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在F2代中双显性、单显和双隐性表现型的比例各是多少? 

④ 假如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与其预测的测交结果不一样,怎么办? 

活动二:假设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滑(R)对皱缩(r)为显性,请通过演绎推理预测下列杂交组合的结果:①Yyrr×yyRr;②YyRr×yyRr;③YYrr×yyRR;④Yyrr×YyRR;⑤Yyrr×yyRR;⑥YyRr×YyRr。 

活动三:设计表格比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比较项目有相对性状(遗传因子)对数、F1配子种类及比例、F2基因型与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测交后代基因型与表现型种类及比例等(可自己设计比较项目)。 

该环节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要时刻关注课堂,适时进行引导、参与讨论,该环节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如该节课中活动一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假说—演绎法”,并沿着自由组合定律发现的轨迹,重温探究过程;活动二的设计瞄准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活动三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层次很明显且环环相扣。同时问题的设计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智慧启迪的功效,这在新授课中尤其要注意。如对活动一中的4个问题,如果学生能真正地自主解决,课本内容也基本掌握了。 

1.1.2 网络建构,知识完善 

学生通过分块活动、师生讨论、自主展示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知识,但是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知识学习难免不全面,知识之间的联系难免不扎实。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先让学生自我总结、自主构建,其他学生进行即时补充。教师掌握基本学情后,可进行知识的回顾与再现,对重点和难点部分再次进行精讲精析,注重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与辨析,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的网络构建,使学生掌握得更加牢固、更加全面。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新授课中,在学生自我总结之后,教师在带领学生重温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探究过程,尤其对“假说—演绎法”进行了补充讲解,对亲本型与重组型、配子种类与雌雄配子结合方式、双显、单显、双隐、演绎推理及实验验证等进行了辨析。通过拆合法讲解了遗传题的解题规律,并进行演示,比较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与联系,由一对到两对再到n对同源染色体,使学生通过网络构建豁然开朗。 

1.1.3 习题巩固,学以致用 

习题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课堂训练可让学生上黑板完成,学生点评后,教师精析。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变式训练。教师批阅后再进行精讲,针对学生的错误,再设计二次训练。试题的质量是关键,设计原创试题,至少是改编试题。试题的解答使学生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1.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践 

复习课前,教师要摸清学生的薄弱点,分析高考重点等。然后有针对性地编制导学案,并在课前发给学生,使学生自主对基础知识逐一过关,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导学案包括:基础过关、重难点突破、习题巩固等环节。复习课的模式框架如图2所示,其一般流程为:上课时,首先请学生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就重点和难点知识,分块进行师生讨论突破;最后通过精心编制原创试题巩固提升。 

1.2.1 基础展示,补充完善 

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布置学生复习课本和新授课学案。导学案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以是对基础知识的深层次思考、方法和技能的考查,或是知识的前后联系。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请学生展示对该节内容的理解,其他学生进行完善。学生甚至可以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相互考查,教师进行及时点拨与引导。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复习课中,笔者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自主学习: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什么时期?F1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什么?② F2中双显性状比例多少?与双亲类型相同的比例多少?重组类型比例多少?③ F2基因型有多少种、各占多少比例?纯合子、杂合子分别占多少?表现型有多少种?比例如何?④ 根据解释对测交结果进行演绎推理,请写出其遗传图解。⑤ 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能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吗?⑥ 请自编自由组合试题并运用拆合法解题?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并能熟练解题。 

1.2.2 难点突破,重点精析 

难点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瓶颈,在复习课中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在导学案中,教师要注明哪些知识是难点,哪些知识是考点,使学生心中有数,从而使学习有所侧重。课前,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进行讨论。教师以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对问题逐个解决,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辩论,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复习课中,笔者设计了以下4个活动以突破难点: 

活动一:尝试分析配子产生的类型,如基因型为 AaBbCc(每对基因独立遗传)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为多少(若细胞改为个体呢)? 

活动二:通过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组合:①9∶3∶3∶1;②3∶3∶1∶1;③1∶1∶1∶1;④3∶1;⑤1∶1;⑥1。 

活动三:分析以下特殊比例产生的原因:①9∶6∶1;②9∶3∶4;③13∶3;④9∶7;⑤12∶3∶1等。 

活动四:尝试总结自由组合定律非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以上4个活动的内容均是难点内容,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1.2.3 规律总结,能力提升 

复习课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规律的小结,可通过设计一些原创题,对于上一环节中的难点内容,再次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浮于知识的表面。设计的习题要注意针对性,要以中档题为主,适当增加部分难题,通过解题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规律,形成方法。 

1.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习题讲评课中的实践 

习题讲评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巩固双基、规范解题、提升能力等有着特殊的意义。课前,教师首先要精选试题,测试后及时批阅并进行归类统计,并据学生的典型错误编制导学案、设计二次训练,课前让学生对试卷进行自查分析。导学案包括:典误分析、规律凝练、矫正补偿等环节。讲评课的一般流程为:课上首先进行合作交流,解决简单错误,接着对典型错误进行师生合作剖析、归类和总结,然后进行二次训练,模式框架如图3所示。 

1.3.1 自查交流,互评互析 

在精心命制试卷测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对典型错误进行归类编制导学案。课前将导学案和已批阅的试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查解决部分错误后,带着不懂的问题进入课堂。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通过兵教兵,能解决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该环节不但节约了试卷讲评时间,也提高了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批阅过程中,发现试卷上的特殊比例、个体致死、两对基因控制一对性状以及自由等4类问题错误率高。于是,笔者针对以上4个问题设计4个活动。 

【例1】 某种鼠中,皮毛黄色(A)对灰色(a)为显性,短尾(B)对长尾(b)为显性。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相互间独立遗传。现有一对表现型均为黄色短尾的雌、雄鼠,发现子代部分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则理论上子代中成活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分别为(  ) 

A. 均为黄色短尾 

B.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C.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3∶1 

D. 黄色短尾∶灰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长尾=6∶3∶2∶1 

参考答案:B。 

1.3.2 经典剖析,归类精讲 

在学生自查、互评后,对错误原因已经大体了解,但难免研究不够深入。这时教师的归类精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听取学生讲解后,可以对问题进行经典剖析,对该类问题进行归类,举一反三,确保学生在今后解该类题时不再出现错误,通过分析使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评课中,对个体致死问题进行了归类讲解。如例1解题时,先据正常程序解题,然后根据题干信息进行排除。例1中黄色短尾的雌、雄鼠的基因型均为AaBb,如果子代全部存活,则后代黄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2/16 AABb、4/16 AaBb,黄色长尾:1/16 AAbb、2/16 Aabb,灰色短尾有1/16 aaBB、2/16 aaBb,灰色长尾:1/16 aabb。接着据题意:基因A或b纯合会导致个体在胚胎期死亡,则1/16 AABB、2/16 AABb、1/16 AAbb、2/16 Aabb、1/16 aabb个体胚胎期死亡,所以答案选B。也可用拆合法,Aa的雌雄亲本,由于AA致死,其后代为黄色Aa∶灰色aa=2∶1,Bb的雌雄亲本,由于bb致死,其后代全为短尾(BB∶Bb=1∶2),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为黄色短尾∶灰色短尾=2∶1。 

1.3.3 矫正补偿,规律总结 

在经典剖析、归类精讲之后,及时的二次训练显得很重要。教师可原创或精选几道与典型错误相关的习题,通过二次训练使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再次训练增加学生的信心,确保下次遇到类似问题能够游刃有余。

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讲评课中,针对特殊比例、个体致死原创了以下两题。 

(1)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皮基因(R)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正常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Rr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 4种;9∶3∶3∶1 B. 2种;13∶3 

C. 3种;12∶3∶1 D. 3种;10∶3∶3 

参考答案:C。 

(2) (多选)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的垂花是雄花序,侧生的穗是雌花序。已知玉米中有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T对t、B对b)可以改变玉米的性别,即把雌雄同株转变为雌株或雄株。当基因b纯合且t不纯合时,使植株没有雌花序成为雄株;当基因t纯合时,使垂花成为雌花序,不产生花粉。现将基因型为BBTt植株与bbtt植株相间种植,子代基因型可能为(  ) 

A. BBTT B. BbTt 

C. BBtt D. bbtt 

参考答案:ABC。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 

2.1 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学生长期在传统教学的熏陶之下,畏手畏脚,不敢突发奇想,使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初期,要详细告诉学生导学案模式的优点,在教学中要营造氛围,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该问题便会引刃而解。 

2.2 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适应 

部分教师不讲不放心。实施初期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放心,所以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思想转变很关键。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学生成绩、能力的发展提高,最终会打消教师的顾虑,使该模式教学走上正轨。 

2.3 合作学习的效率有待提高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教学时,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很有讲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成绩、优势学科等合理分组,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有领头羊式的学生。这样合作学习的效率会日益提高。 

2.4 导学案的质量有待提升 

导学案的编写要集中集体智慧,可将任务分配到每位教师,1人主备课,备课组讨论后定稿,每份导学案上都写明主备人和审核人。导学案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要体现教学过程,彰显教学思想,要营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每份导学案要连续编号,注上日期,从而有利于学生整理和保存。通过以上环节使导学案的质量得到保证。 

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前景展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形式可尝试新的变化,如可使用电子导学案,声音、动画的加入可使导学案更加生动,更能获得学生的青睐。如可将导学案瘦身为导学单,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甚至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编制导学案等,这样更能体现分层教学。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 黄忠兰.走近导学案[J].中学生物学,2010(5):17-18. 

[2] 李福荣.“学案导学法”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08(9):13-14. 

[3] 严建农.“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5(3):18-19. 

第7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中图分类号】J70-4;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16-01

舞蹈课教案是舞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需要精细的设计和策划。

在舞蹈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案的设计和编写,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的分配、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实施等。由于舞蹈课不同于体育课单纯的肢体运动,它还涉及艺术审美的感知,以及形体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掌握编写舞蹈课教案的基本方法,综合考虑舞蹈课教学的特殊性,十分重要。

一、舞蹈教案是舞蹈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阶段性体现

舞蹈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总结,仅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作概括性规划,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往往缺乏实际的可实施性。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舞蹈教案,才能有效的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将教学计划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例如在芭蕾基训的形体课训练中,教学大纲规定,通过芭蕾舞的基础训练手段,塑造学生的正确身形和优美体态,同时对芭蕾舞的基本动态特征、肢体语言表达方式、基础训练内容等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内容包括:地面热身训练、把杆上的训练、把杆下的训练以及表现力组合训练。在舞蹈教案中就可以将这些课程的训练细节作明确的书写和规划,如将地面热身训练分为具体的腿与脚的练习、上肢和上身的练习以及整体的配合练习等;将把杆上的练习分为基本脚位、擦地、蹲、小踢腿、划圈、小弹腿、单腿蹲、大踢腿的练习等等。

二、舞蹈教案是教师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之后,向课堂教学的过渡环节

舞蹈教案是舞蹈教师在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后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实践中的必经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通常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四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对立统一的整体,其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师只有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运用正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处理好“教”的环节。只有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身体素质状况、及学习舞蹈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等,才能处理好“学”的环节。再在舞蹈课堂实践中努力实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处理好“教”与“学”的这个主要矛盾。没有舞蹈教案的设计编写,再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无法在教学过程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如,在教授民族舞时,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及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下形成的特殊的舞蹈语言,将这些“舞蹈理论”渗透到舞蹈教学中。像蒙族舞蹈中有很多的手臂和肩部动作,如常出现在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碎肩的舞姿,是与蒙古族人民常年骑马游牧有关;藏族舞蹈则以松胯、弓腰、曲背、屈膝、“一边顺”为典型特征,是受制于其高海拔寒冷的气候和山地环境等多重影响;维族歌舞中以节奏明快的手鼓、忽旋忽跃的舞步、委婉辗转的散板形成独具特色的西域舞蹈,歌舞中反映乐天知命、欢快、喜庆的美好愿望,是与其沙漠干涸的居住环境,以及受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影响有关。舞蹈教案要能提出这些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了解动作背后更深更广的文化背景。

三、舞蹈教案体现教师的逻辑组织能力,提高教师的全面教学能力

舞蹈教师要进行教案写作,就必须搜索整理相关资料,包括采风观摩笔记等第一手资料及利用网络、舞蹈类书籍、报刊、舞蹈文献、摘要等第二手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归纳总结,对教案进行合理布局。对教学重点、难点作明确的设定并选择好解决方法。而课堂教学要以这些为基础,并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案编写的好与坏,体现舞蹈教师的文案写作能力以及逻辑组织力,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以及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其中教学组织要求教师按照大纲的总体要求,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有序的组织,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的、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分理条目,选择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切资料;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求教师对选择正确的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反馈进行适时调整。因为在课堂教授针对的是整个集体,教学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整个班级学习水平的提高。舞蹈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制定教学方法,因此对于教案而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个性;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即在规定的时间和教学范围内对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步骤进行时间的合理分配,这就需要教师对时间的安排进行灵活且准确的拿捏。从教案实施的效果来看,有充足准备的教师,即便在教学中有口齿之失,或是临场应变能力不足,却最终能够清晰地讲授整堂课的内容。仅凭经验授课的教师,看似能有一堂生动活泼的舞蹈课,但从整体上看,缺少了稳定性和持久性,终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效果。

第8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难点】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习方法】

自学法

交流讨论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与锌反应的是硫酸溶液中的 溶质、溶剂、溶液是什么?

2、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课堂探究】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题1: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反应。试计算这种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交流讨论]解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总结]关键是利用化学方程式先解出硫酸溶质的质量。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关于溶质质量分数的两种计算类型。了解了不同计算类型的关键点,并会分析题意,能找准各量之间的关系。

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题2: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步骤?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在30

℃时,将10

g食盐溶解在40

g水中,该食盐水中食盐的质量分数为( )

A.10%

B.25%

C.40%

D.20%

2.从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5

g,所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无法判断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

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为( )

A.0.9

g

B.9

g

C.90

g

D.18

g

4.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10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②在110份质量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③在100份质量溶剂中含有10份质量溶质 ④在90份质量溶剂中溶有10份质量溶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在一定温度下,往某饱和溶液中加入原溶质,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A.不变

B.减小

C.增大

D.无法判断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下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④⑤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③④①②⑤

D、②①④③⑤

二、填空题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食盐溶液50

g,一般可用________称取________g食盐,再用________量取________毫升水,倒入已盛有食盐的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搅拌即可.

三、计算题

1:50

第9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1、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还是以学科教学一统天下,因而软化学科边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观看影视,是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色调,学生从电影电视中获得的知识、观念要比其它渠道得到的多得多。优秀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融戏剧、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题材,是一门不具学科分类,独具知识性、审美性、思想性、教育性的综合课程,能与各项育人目标有机整合,通过优秀电影能提高育人实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开发电影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审美能力的强弱,影响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对人的同情与理解,对现实生活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与扬弃,对自己的认知与调控,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等等,它决定了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点。优秀影片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涵,充分发挥电影的美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3、电影课程的开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各地学校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如何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开发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而数以百计的中外电影名片则可提供给各校足够的选择,各校完全有可能从中选出符合本校实际的电影组合,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电影课将教材从单一文字载体变为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直观的多载体形式,由单纯的学科形式变为综合艺术形式,必将以其独有的特性引起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重大变革,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特点,把呆板、乏味、说教的方法转变为生动、直观、形象、综合的方法,把约束式、封闭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转为开放式、参与式、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使电影有效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目前还没有形成明确可行的常规和操作体系,能进入课堂教学广泛使用的电影教案、教辅活动设计仍然匮乏。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选定《电影课程开发》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探索出一条小学电影课教学的良好途径。

二、研究目标

1、形成电影课开课教材。要使电影课成为一门课程,必须要有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科学的教材。电影课程开发的研究,就要从数以百计的影片中挑选出每个年级学生适合观赏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好这些影片的观看顺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电影课程教材。2、研制出以美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发展的各年级教案、教辅活动设计。3、形成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观片的可行性常规,如课时安排、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教学基本程序、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规范电影课程操作体系。4、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研究,研究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和组织管理方法等。

三、研究方法

1、采用座谈、问卷调查、统计等方法挑选出每个年级适合观看的影片,科学地安排影片的观看顺序,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2、采用经验总结法编写电影课程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先由各个班级语数教师讨论、设计出初稿,然后全年级其他班级教师试按照该方案进行教学,并认真写好教后感,提出自己对初稿的修改意见,最后由全年级教师再讨论,由初稿执笔者定稿。3、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展开对电影必修课、选修课、自助餐的内容、比例的研究。

四、教案设计要求教案的设计是电影课程开发的重点,电影课教案的设计,既要遵循一般的规律,又要充分发挥电影课的优势,突出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观世界然后形成世界观”,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在其目不转睛地、全身心投入地观看影片和回味影片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谁也代替不了的,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教材为中心,以自己为中心的做法,使自己成为一位学习的指导者,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把教案编写的重点放在“导”和“促”上,而不是“填鸭”、“牵牛”或“放羊”,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2、转变学生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素质发展、提高的关键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禁锢学生发展的能动性,阻碍学生的发展。电影课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不能靠告诉、讲解,也不能靠灌输、命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实现与影片的共鸣,使电影课充分发挥具有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充满情感、知识和教育性的特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促进学生辨别影视片中、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发展。所以电影课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或“喂”,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鉴赏、质疑、争辩、联想、求异、进行知识再创造等,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境地,主动去“觅”得可口的“食物”,建立动态的、自主探究的、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在教案设计中要把握三个环节:1、观影前:教师在观影前应将影片仔细看一遍,掌握影片时代背景、中心内容,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情知状态,找准放映中需要给学生点拔之处或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体验、讨论之处,以便观影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影片背景,或便于观影前教师向学生介绍影片情况,2、观影中:要把握情感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心理作用点,适当点拔、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思维或想象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3、观影后: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精彩情节和印象深刻之处,进行表演、复述或交流观后体会等,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

五、教辅活动设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电影课以其色彩、声音、影像集于一体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和扩展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发展的状态之中,因此电影课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活动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思维境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积极参与活动组织过程和评价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2、实践性原则:教辅活动的设计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通过情境式、表演式、训练式、辩析式、讨论式等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发展各项潜能。3、综合性原则:设计的活动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能力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应进行综合性考察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仅从单一学科角度评价学生活动中的表现。4、开放性原则: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思想、行为自由;活动空间可不受课堂场地的限制,应根据确定的活动主题来选择;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心理空间,开放教材的育人空间,开放学生的经验空间和课外生活的空间。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影课开发的目的、意义、方法、内容,观看《<家洁公司>导看纪实》等录像,学习怎样导看、怎样编写电影课的教案,教学的原则、方法等。2、检查各班VCD、彩电等设备的情况,有故障的及时修理。3、检查教师运用VCD定格、回放、选时播放等技术操作情况,对新教师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强化教师上电影课的技能技巧、熟练程度。5、把每部影片落实到每个班的老师,由搭班的两位老师于4月1日前合作编写好第一次观看的影片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影片和教案、教辅活动设计年级内各班交流使用,其他班的老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提出修改意见或另一教法、活动方案,修改、增删、完善,最后返回初撰者手中,再次斟酌并定版。(二)实施阶段(2002年4月——2004年7月)1、逢单周星期二下午第

二、第三节课开设电影课,组织观影。以后每学年选二十部影片组织学生观看。

2、逢双周结合所看影片,设计并开展阶段性活动。3、认真检查教案,深入听课,开展研讨活动,推出典型教案、课例和活动,提高教案、教辅活动设计的质量。4、及时对电影课教学、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建立电影课评价体系。5、定期回顾、总结实验经验,根据实验情况,对观影次数、活动安排、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常规做出相应调整。6、下学期初多媒体综合校园网建成后,立即进行电影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的研究。1、全面总结,明确电影课开课的次数、活动安排、教学基本程序、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评价体系等常规性做法。2、对各年级观看的影片进行全面分析、整理,形成各年级电影课开课的教材,并提出运用该教材的指导意见。3、收集、整理并完善各年级观影的教案、教辅活动设计,按教材顺序荟集成册,形成各年级电影课教案和教辅活动设计。4、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做出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

1、2002年4月至2002年9月,撰写组织安排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研究论文及课程安排表。2、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遴选出100部优秀的、适合不同年龄学生观看的电影片,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组合,使之成为各年级电影课程教材。3、2002年4月至2005年1月编辑好100部电影片的观映指导(教案及教辅活动设计),形成《观影指导》专集。4、2002年4月至2003年1月将电影教学示范课拍成录像。5、2002年9月至2005年1月撰写电影课程的课型比例、结构研究报告。

八、领导机构及分工

1、领导机构:组长:伍世冯副组长:王万辉刘跃辉成员:刘小明、吴小红、刘小玲、赖浩、张玉胜2、具体分工:伍世冯校长负责本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实施的安排、评价、调整等,指导实验顺利实施。张玉胜负责课件制作、收集与处理各项图表、数据等材料,进行结果分析、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等。赖浩、吴小红、刘小明、刘小玲、刘跃辉分别负责

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