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统计学动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动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动态分析

第1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摘要:学习动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立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审视成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影响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因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力;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分析;对策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要考察发展中的个体,必须解读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内而外主要有四个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其中,中间系统就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于成人学员来说,所谓“中间系统”主要就是指学校、家庭、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复合环境参与(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间接连结(indirect linkage)、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环境之间的知识(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成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成人学习动力分析

1.复合环境参与。这种类型的中间系统是两个情景之间最基本的内在联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并且这种参与必须连续地发生。一般情况下,成人学员同一天将在家、工作单位、学校三种情景间切换,他作为“基本连结”(primary link)贯穿于这三种情景中,这些情景之间就形成了复合环境参与式的内在联系形式。除这种“基本连结”外,还存在一种“补充连结”,主要是指参与了上述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景的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从中间系统于个体的发展价值大小而论,可以区分为“支持性中间系统”、“抵触性中间系统”、“微弱性中间系统”。[3]

分析“复合环境参与”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考察其对成人学员学习动力的影响,必须明确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才可能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所以我们只针对这一类成人学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考察与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发展主体本身,即成人学员这一维度;二是与成人学员相关的其他人。

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成人学员选择专业时只图考试过关容易,因此往往“所学非所用”。并且成人学员在单位、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也有差距,比较其所承担的角色、参与的活动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小系统元素或基本特征,发现这两种情景间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现均优于后者。这无助于单位、学校之间建立有利于成人学员发展的相互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关系,其所形成的中间系统对于人的发展价值比较小。这种“所学非所用”常导致成人学员所在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微弱型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然这无助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增进。同样,成人学员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切换,也会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二者之间也存在对成人学员角色要求一致的时候,但多数时候所学不能用于家庭事务,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时甚至毫无关联,这种境况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形式,即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就会是微弱型的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没有多少促进力。

从与成人学员相关联的其他人来看,能同时参与同样的单位与学校情景的“补充连结”一般是他的同事,发生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补充连结不多。通常情况下,结伴学习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励,增强彼此的学习动力。当然,一方学习懈怠就会成为负面榜样,对方通过“观察学习”非但不会增进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对方的带动下,逐渐同流合污,丧失学习动力。总体上而言,不论是单位、学校之间,抑或是家庭、学校之间,补充连结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间系统在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对成人学习助推力不够。

2.间接连结。所谓“间接连结”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发展主体,而是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经由第三方作为中介形成的联系是间接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结桥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学员所在单位领导(重要他人)从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况,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员工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具体表现为工学冲突时不准假、谈及晋升条件时对成教学历嗤之以鼻等,这些都会阻碍成人学习,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类非支持性的间接连结不在少数。这从侧面说明,成人教育机构整体形象不佳,口碑不好,这些都间接影响到成人学习动力系统的激活与维系。

3.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围、难易程度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一般成人学员所在单位与学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种双方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几近于无。受制于单位本位主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森严,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通道。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是鲜有交集。所以,这种类型的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而易见微乎其微。这种中间系统对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影响自然是几不可察。

4.环境之间的知识。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如果发展主体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能预先获取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有关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的潜力会提高。[5]成人学员在学校、单位、家庭间的切换一般不会存在多大的生态适应障碍,他们预先了解学校情况对于其尽快进入角色有帮助,但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机构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口碑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信息、经验显然无助于其学习,反而会削弱其学习动力。无疑,单位与学校之间信息或经验相连,当前主要表现为“学用一致”,这种学用结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学员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激发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专志于学、学用结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并不多,对于那些经常缺勤、断断续续来的学员,认知内驱力是难以激发的,因为它的激发有赖于个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6]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具有较大的助推或阻滞作用,这种作用有赖于发展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行为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多,支持性中间系统并非主流,微弱性或无涉性中间系统居主。

二、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对策思考

1.多元并举,提升复合环境参与式中间系统的发展价值。从当前成人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间系统更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成人学员出勤率及参与积极性,否则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在新生报名时,应该对学生准备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人员进行引导,对其专业、学科、学习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尽可能使其所学与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图“过关方便”。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进家校联结,尽可能使无涉或微弱型中间系统逐步转向更具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支持性中间系统”。比如,对初为父母的成人学员,增开育儿讲座;对已婚学员,开办婚姻学堂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家校联结。再次,要注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学员乐意承担起学校中的角色,尽管实现单位(家庭)角色与学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现实,但应削减当前二者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这就需要学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需要,远程教育平台活动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成人学员才会重视其学校角色的担当,才会让自身的学校角色表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针对成人学员与单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读的这类“补充连结”,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强学校学习氛围,改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网络平台等措施,增强学校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这类“补充连结”对双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2.重塑学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首先,扭转当前利益导向的办学机制,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彻底改良。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监管缺位现状,对当地整个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进行整肃。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营造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政策上引导办学方从逐利性竞争转向教育质量的竞争。第三,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应打破单位界域,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促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社会口碑就会向良性转化,从而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进而对成人学习产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广阔虚拟空间,增进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须打破地方主义、单位本位主义的壁垒枷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突破,搭建广阔的虚拟空间,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单位、学校网络平台的联结,实现网络的统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四通八达的资源共享之网。除机密因素不能公开的子网之外,在学校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节点,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进教育实效的支路。依托于这样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人学员就可以随意进出单位、学校、家庭,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改变当前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生态,使其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现出来。

4.扭转形象,理顺通道,使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增强。当前,环境之间的知识,尤其是有关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的认知,不利于成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转变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需要真正从成人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直面问题,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口碑形象的转佳一定会实现。这样,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成人教育机构的信息、经验,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此外,引导成人学员专志于学、学用结合,那么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通道就会建立起来,交流的顺畅又会增强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环之下,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增强。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作用有赖于成人学习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6-37.

第2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常常处于一种难于解脱的困境与矛盾之中。简单地说,具体表现在:(1)没有同“累计法”平均发展速度相对应的平均增长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对含有负数的时间数列无法进行速度分析;(3)根据平均增长量、“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得出的结论经常与事实相悖。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和引进新的概念与方法,对动态分析的理论基础重新进行考察,以解决上述出现的和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动态分析的分类方法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把经济时间数列的发展变化称做经济运行。在对经济运行动态考察分析时,以下将采用类似于物理学中考察物体直线运动时的那种处理方法,即首先抛开本文是《经济运行的定量分析与系统分析》课题报告的主要内容,此课题曾荣获国家统计科学研究成果奖,本文有所增删。具体研究对象,把经济时间数列抽象成一个没有质的差别的时间数列。然后在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在速度分析中,先把发展速度从标量定义引伸为矢量定义,再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并给出相应的运动规律。

二、经济运行的增长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长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长量为标准,对经济运行的方式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发展水平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恒量运行,简称恒量运行。即:

ai=aj(i,j=0,1,…,n-1)(1)

(二)匀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都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增长量运行,简称匀增长量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差数列)。即:

d=ai+1-ai(i=0,1,…,n-1)(2)

或aj=ai+(j-i)d(i,j=0,1,…,n-1)(3)

此时逐期增长量d为一常数。

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a的公式可简化为:

∑aia0+an-1

a=─────(i=0,…n-1)(4)

n2

累计和S的公式可简化为:

n(a0+an-1)

S=─────(5)

2

十分显然,恒量运行就是增长量为0的匀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i=0。

an-1-a0

则d=────(6)

n-1

这就是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但它仅仅适合于匀增长量运行。而无论恒量运行还是匀增长量运行,其平均增长量就等于逐期增长量,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增长量。

(三)变增长量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长量不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增长量运行,简称变增长量运行,其逐期增长量是一个变量。经济的恒量运行和匀增长量运行,都是对实际经济运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经济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增长量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数量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增长量d,则d满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7)

2∑(ai-a0)

即d=─────(8)

n(n-1)

这种平均增长量计算方法的实质:从发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见方程(7);从增长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据d推算的累计增长量总和与各年实际累计增长量总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i=1,…,n-1)

十分显然,匀增长量运行就是逐期增长量为常数的变增长量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适用的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公式。为了区分说明这个平均增长量和现有经济统计原理中的平均增长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把前者定义的叫做“累计法”平均增长量,简称累计平均增长量,而把后者定义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长量。

在此,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的讨论适用于包含有零值负值的时间数列,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基期、报告期,还是中间发展水平。

三、发展速度的矢量定义

经济时间数列负值的存在性,迫使人们思考此时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给出一个包含负数时间数列的发展速度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即只要把发展速度从原来的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标量定义,引伸为现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义,则问题将迎刃而解。即发展速度仍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会经济敁发展方向敋和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

报告期水平aj

发展速度q=─────

基期水平a0

下面根据基期a0的正负,分别讨论发展速度q所代表的经济涵义。为使讨论叙述方便起见,不妨假设时间数列代表某企业的利润额。

⒈a0>0,基期盈利。

(1)aj>0,报告期仍盈利,发展速度q>0;此时恰好就是现有统计理论中的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正发展速度,简称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发展速度。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零,发展速度q=0;称为第一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亏损,发展速度q<0;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一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盈利转变为报告期的亏损。

⒉a0<0,基期亏损。

(1)aj>0,报告期盈利,发展速度q<0;也出现负发展速度,称为第二类负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盈利,同第一类负发展速度的经济含义完全相反。

(2)aj=0,报告期利润额为0,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零发展速度,说明企业由基期的亏损转变为报告期的零利润额。

(3)aj<0,报告期继续亏损,发展速度q>0,称为第二类正发展速度,说明企业在基期与报告期都亏损。此时,仍定义: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四、经济运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环比发展速度为标准,对经济运行进行分类考察,共有三种运行方式:

(一)恒量运行

见前,此时发展速度恒为1。

(二)匀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为正且相等,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匀发展洈速度运行(从数学角度看,此时构成一等比数列)。即:

ai+1

q=──(i=0,1,…,n-1)

ai

或aj=aiqj-i(i,j=0,1,…,n-1)(9)

此时环比发展速度q为一正常数。累计和S的公式可写为:

a0(qn-1)

S=────当q≠1时

q-1

S=na0当q=1时

十分明显,恒量运行就是发展速度为1的匀发展速度运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则可得:

n-1─an-1

q=──(10)

a0

这就是“水平法”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但明显的是: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仅仅适用于匀发展速度运行。而匀发展速度运行的平均发展速度就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因此,此时没有必要专门讨论其平均发展速度。当然,对于人口(这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马尔可夫性──Markov)时间数列,由于往往侧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则可例外。

(三)变发展速度运行

一个经济时间数列,如果它的环比发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为负,这种运行就叫做经济的变发展速度运行,简称变发展速度运行。经济的匀发展速度运行,同样是对现实经济运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经济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最为普遍的是变发展速度运行。对于这种运行方式,如何说明在一定时期内每期平均发展变化呢?假设从a0到an-1有平均发展速度x,则x满足下列方程:大家知道,即使对于一个正时间数列,如何简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为各国数学家、经济统计学家研究和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更何况现在取消了时间数列为正的限制,其困难将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年多艰辛的探索与努力,笔者已构造出一整套系统解决上述难题的计算技术,并研制出同累计平均增长量相配套可供实际大规模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由于笔者准备提供应用软件而不是计算技术,所以在此省略极其复杂的中间过程,仅给出关键性的结论。

定义:一个经济时间数列a0,…,an-1,假设a0≠0。

⒈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称做第一类同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同向性。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正(累计)平均发展速度(其经济涵义参见发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处于临界态;并且a0>0,称做第一类(或盈亏)临界态;a0<0时,称做第二类(或亏盈)临界态。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⒊如果∑ai/a0<0,则称经济时间数列从a0到an-1是异向性的;并且a0>0时,称做第一类异向性;a0<0时,称做第二类异向性。(当n为奇数时,需满足一定条件下)相应地分别存在着第一类、第二类负(累计)平均发展速度。

十分明显,这种累计平均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实质,是要求各年根据x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与各年实际所具有的水平总和相一致。

五、动态分析的一些原则

在动态分析中,过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导致所推算的累计总和不相等,与实际水平总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进行速度分析,而不进行增长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然而现在,随着累计平均指标的应用,这些问题与矛盾都将迎刃而解。为了体现动态分析是增长量分析与速度分析的统一有机体,是一种定量化的实证分析方法;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完整地说明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结合原有的动态分析理论,明确提出下列一些动态分析的原则。

⒈序时平均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序时平均数,以说明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

⒉增长量原则:一般应该给出这一时期的累计平均增长量,以说明每期平均增长的数量。

⒊基期选择原则:应用累计平均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建立在两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没有(也无法彻底)摆脱易受不同的参照基准──基期影响的缺陷。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地考察经济发展情况,归纳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则。

(1)政治原则:在动态分析中,有时以特定的历史时间的经济量做为基期来进行分析,把这种选择方式称为基期的政治原则。例如,以1945年的经济量为基期来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2)侏儒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底谷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跨大”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3)中庸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中间水平的年份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考查经济发展情况。

(4)巨人原则:以某一历史时期中的经济量处于“高峰点”的年份为基期来考查经济发展情况,从而“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量。

(5)平均值原则:在对不同经济指标,或对不同企业、地区、部门、国家同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查时,由于它们可能处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则,所以往往把连续三年或五年的简单算术平均数看做是中间一年的值,并以此值为基期,以便比较“公正”地对上述相应指标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由累计法易知,此时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计和等于实际累计和)。

⒋项数的偶数原则:在动态分析中,规定把异向性时间数列考察期的项数取为偶数,以确保此时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存在,从而进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结论

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分类、定义、推导求解、以及计算机软件、实际应用结果和论述,笔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结论: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适用的动态分析的理论框架:在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了分类;界定了累计平均增长量,矢量发展速度;并且系统、简捷、可行地解决了适用于同向性、临界态和异向性时间数列的累计平均增长量、累计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

⒉用累计平均增长量和累计平均发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计总和相等,且等于实际(水平总和),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计算的累计总和与实际水平总和之间的差额,使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经济分析的实证原则和起始于亚当·斯密时代的国民财富的积累原则。

⒊经济的恒量运行、匀增长量运行、匀发展速度运行,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方式;而现实经济生活则是变增长量运行、变发展速度运行。如果我们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特征,无视过程的变化而进行分析考察,虽然达到了计算、分析简化的目的,但可能使我们陷入偏离现实的危险;而用偏离现实的分析做基础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将使我们离生活更远!

第3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摘要】 [目的]了解骨折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的变化情况,探讨GGT升高在骨折中可能的意义。[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骨科中心住院的173例各类骨折病人GGT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骨折后不同时间分组,动态观察GGT水平的变化,并与反映炎症指标的白细胞(WBC)和反映骨折愈合指标钙(Ca)、磷(P)结果比较。[结果]173例骨折患者,GGT水平上升者162例,占93.6%,仅有11例患者GGT水平没有变化,GGT上升的幅度,90.7%(147/162)的患者GGT高值在100 U/L以下,9.3%(15/162)的患者GGT水平在100 U/L以上。动态分析表明,GGT水平随骨折病程的延长逐渐上升,15 d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约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患者骨折后血清GGT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骨折愈合的血肿机化期呈逐渐升高的趋势,GGT水平变化与反映炎症指标WBC和反映骨折愈合指标Ca、P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GGT水平升高可能与骨折后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关。

【关键词】 骨折; γ-谷氨酰转移酶; 应激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 in paitents with fracture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Method]The levels of GGT in 173 in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 2004 to Dec 2007. 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time. The leve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WBC, an indicator of inflammatio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dicators of fracture healing.[Result]The GGT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162 paitents(93.6%).No changes were found in only 11 paitents. 90.7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below 100 U/L, while 9.3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over 100 U/L.The dyna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rum levels of GGT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elevated to the highest level on the fifteenth day,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came back to the normal level within one or two month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P

Key words:fractur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stress response

骨折是常见的外伤性疾病。骨折后,机体可产生一系列由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可以引发体内内分泌免疫和血液生化等成分的变化,从而维护自身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但在这一病理过程中,同样由于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的损伤。近年研究发现,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1],GGT升高反映体内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因此,GGT新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有关骨折病人GGT水平的变化未见文献报道,为此,作者统计173例骨折患者GGT的检测结果,并与其它相关指标比较分析,探讨骨折病人GGT的变化及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分析对象

为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骨科中心住院,且入院后检测血清GGT 2次以上的各类骨折病人,并排除肝脏肿瘤、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病及糖尿病等影响GGT水平的疾病,共173例。男123例,女50例,年龄3~90岁,平均(42.3±19.1)岁。其中股骨干骨折28例,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股骨平台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26例,胫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14例,腰椎骨折17例,胸椎骨折6例,尺骨骨折6例,锁骨骨折4例,桡骨骨折4例,骨盆骨折4例,髌骨骨折4例,内外踝骨折4例,颈椎骨折3例,肋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2例,多发创伤骨折2例,髋臼骨折1例。

1.2 分析指标

GGT,白细胞总数(WBC),血清钙离子(Ca),血清无机磷(P)。

1.3 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采取静脉血,当日完成检测。血清GGT、Ca、P均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GGT测定采用速率法,试剂盒为DiaSys产品,方法为Szaz法,测定温度为37℃,试剂盒的检测限为2U/L,测试的批内精密度(CV)0.36%~1.49%,天间精密度(CV)0.64%~2.48%,正常参考值:女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2组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骨折患者血清GGT检测结果

173例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上升者162例,占93.6%,仅有11例患者GGT水平没有变化,GGT上升的幅度,90.7%(147/162)的患者GGT高值在100 U/L以下,9.3%(15/162)的患者GGT水平在100

U/L以上。

2.2 骨折患者GGT及其它相关指标动态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发生骨折后不同时间分组,统计分析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患者骨折1~2 d后GGT水平开始逐渐升高,15 d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约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骨折患者

GGT水平比较 将骨折患者按性别及老年(≥60岁)、非老年(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GGT测定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不同GGT水平骨折患者血清Ca、P及WBC结果比较

统计患者入院后第2次的检验结果,根据GGT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组(男

3 讨 论

GGT是常规生化检验项目,长期被用作肝胆疾患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指标,临床上常联合检测此酶和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有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GGT存在于多种细胞如肝、胆、肾、胰、肠、心、脑等的细胞膜,故文献也曾提到此酶的升高与心肌损伤、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或服用某些药物有关。但由于升高的原因多不明确且仅为轻度升高,故血清GGT在肝胆疾病以外的临床应用并未引起重视。近年研究发现,GGT升高与发生慢性肾疾患和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有关[2~4]。GGT升高可预示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血清GGT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它的升高反映体内代谢产生的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1],是一疾病预示性指标。KazemiShirazi等[5]研究了血清GGT与人群的各种死亡原因之间的联系,他们对283 438例门诊和住院的首诊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血清GGT与各种死亡原因有关。故对血清GGT在肝胆疾病以外的临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6]。表2 不同性别、年龄分组GGT测定结果的比较表3 不同GGT水平患者血清Ca、P及WBC检测结果

本研究资料表明,在排除了可影响GGT升高的其它疾病的骨折患者中,有93.6%的病人GGT水平上升,仅有6.4%的患者GGT水平没有变化。动态分析显示,骨折病人骨折后1~2 d GGT水平开始逐渐升高,15 d达高峰,而后逐渐下降,约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而在相同阶段观测主要反映炎症指标的WBC的变化,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WBC从较高水平逐渐降至正常,这表明GGT的升高与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无关。与钙、磷结果变化比较分析表明,钙、磷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呈逐渐升高,钙、磷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GGT的变化与钙、磷变化也有明显不同。

GGT虽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但并不是唯一分布在肝脏的酶。实际上该酶位于体内许多细胞的胞质膜上,其作用保护细胞膜不被氧化破坏[7]。当体内氧自由基过量而抗氧化剂水平降低时,氧自由基活性可造成多种细胞的损伤,从而使结合在细胞膜上的GGT释放,导致血清中GGT升高。由此推测,血清GGT升高很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一项指标,有望成为组织损伤的预示性指标,其临床价值绝不仅仅限于肝、胆疾病。因此,GGT对多种疾病的预示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骨折病人骨折后,机体可产生一系列神经体液反应,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多种应激性损伤。一方面骨折可使局部血管损伤形成血肿,另一方面应激反应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明显增加,全身血管收缩,肢体血流量下降,血流缓慢,同时对血管壁的机械应力作用增加,组织产生缺血、缺氧、乳酸蓄积,自由基大量产生,从而造成细胞的损伤,这可能是导致骨折患者GGT升高的重要原因。动态分析显示,GGT水平从开始上升到降至正常,过程约为1个月的时间,提示GGT升高可能为一种慢性应激反应,而慢性应激反应更易造成机体的损伤[8]。因此,骨折引起的GGT水平升高对组织损伤的预示作用值得探讨。

利用测定酶活性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酶学测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当有极少数细胞损伤时,酶即释放入血,因此,临床上已广泛应用酶学检查来观察脏器及组织的损伤。GGT测定目前已有标准化的方法,而且检测简便、迅速、经济,不失为一种观察肝脏及细胞损伤的良好指标。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逐渐升高,血清GGT检测对骨折患者应激反应所致损伤情况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GGT升高在骨折中有何预示作用,GGT水平与骨折病情变化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ee DH,Blomhoff R,Jacobs DR Jr. Is serum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J]. Free Radic Res,2004,6:535-539.

[2] Ryu S,Chang Y,Kim DI,et al. γGlutamyltransferase as a predictor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nonhypertensive and nondiabetic Korean men[J].Clin Chem,2007,1:71-77.

[3] 张 莹,张代民,许会彬,等. 糖尿病患者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 实用医药杂志,2006,3:280-281.

[4] Lee DH,Ha MH,Kim JH,et al.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nd diabetes:a 4 year followup study[J]. Diabetologia,2003,4:359-364.

[5] Kazemi-Shirazi L,Endler G,Winkler S,et al.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nd longterm survival:is it just the liver[J]. Clin Chem,2007,5:940-946.

[6] 王金良. 关注血清谷氨酰转移酶新的临床应用[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9:972-973.

第4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 质量 学科差异 动态变化

[分类号]G255.2

1 引言

随着OA期刊数量不断增多,所覆盖学科领域和分布地域不断扩大以及语言种类的不断丰富,OA期刊对学术交流系统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正如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发展与战略联盟高级顾问Helen Doyle在“科学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上所说的那样,“不同的主体从开放获取中获益不同。作者可以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尽可能多的读者利用,从而提高了其学术影响力;读者可以免费利用全部的科学文献;出版者可以最广泛地传播其出版的期刊文章;经费资助机构可以产生最大的投资影响;大学可以提高其学术成果的显示度”。近年来OA期刊已经被多种国际上著名的检索工具收录,如潘琳研究发现,2006年2月20日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收录的1996种OA期刊中被国际著名的检索工具SCI、SSCI、A&HCI、EI、ISR(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和BIOSIS Previews收录的数量分别是161种、70种、14种、47种、104种、208种。另外OA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百分位数从2002年的39.77%升高到2004年的43.07%。Lawrence S研究发现,计算机科学期刊中OA论文被引频次是非OA论文的2.6倍,Hajjem C、Gingras Y等对生物学、商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OA期刊研究发现,OA论文的被引用优势((OA-非OA)/非OA)在25%到250%之间,Brody T等人对物理学领域的期刊研究发现,OA论文与非OA论文的引用影响率(OA/非OA)在233%到557%之间。

可见,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OA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并认为OA出版模式有助于提高期刊/论文的显示度和引文率。然而OA期刊的质量是否存在学科差异,OA模式对OA期刊的质量是否持续影响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采用平均影响因子、平均即年指数、平均IF百分位数和平均Imlnd百分位数等指标,对2001―2005年9个学科领域596种OA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科学、客观地评价OA期刊质量的学科差异及其动态变化。

2 材料与方法

2.1 OA期刊的收集

首先从开放存期期刊目录(DOAJ)、海威尔出版社(High Wire Press)、科技在线图书馆(SeiE―LO)、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PubMed中心(PMC)、生物医学中心(BMC)、日本电子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J-STAGE)、免费医学期刊网站(FMJS)等国际上较为著名的OA期刊数据库/网站收集OA期刊及其相关资料。经过去重后,共收集了3953种OA期刊。

2.2 引文数据及期刊免费访问模式等数据的收集

将收集的3953种OA期刊与JCR中的期刊进行比较,从中抽出被SCIE(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Ex―pand)2001-2005年版收录的OA期刊596种及其相关数据,包括刊名、ISSN、期刊出版所用语种、期刊所属学科类别、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数、引文半衰期等数据。

2.3 评价指标

平均影响因子是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与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数的比值。平均影响因子越大,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的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学术质量也越高。

平均即年指数是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的即年指数之和与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发文当年平均被引用的频率,可衡量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被引用的程度。

平均被引频次是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的被引频次之和与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数的比值。该指标可以测度某学科领域和某一年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2004年McVeigh M.E.和James T.对ISI引文数据库收录OA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进行分析时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百分位数=[1-期刊在对应类目的排名/该类目的期刊总数]*100。按照影响因子或者即年指数大小排序时排列在对应学科类目较前面的期刊,其百分位数就较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较大。第99位是一个学科类目中最高位的期刊,即该刊在该学科类目下的影响力最高。

3 结果与分析

3.1 OA期刊与非OA期刊质量的学科差异分析

为了从学科的角度对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分析,本文参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和马景娣对ISI引文数据库收录OA期刊分类方法,把SCIE中168个学科收录的OA期刊分为九个大类,分别是医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人文与社会科学。然后利用2005年的JCR中的数据,计算各学科收录的OA期刊数、百分比以及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即年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

从期刊数量及其比例来看:各学科OA期刊分布不均。医学类的OA期刊数量和比例都是最大的,数量为338种,占13.13%;其次是生命科学,数量为177种,占10.59%;OA期刊数量最少的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仅20种,OA期刊比例最小的是工程和技术,仅占2.89%。究其原因是:①SCIE收录各学科的期刊数量不等,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的期刊最多,其他类的期刊则相对较少;②医学以及生命科学都是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OA运动蓬勃发展,该领域创办了大量的OA期刊,或者把传统出版模式转变为OA出版模式。

从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即年指数来看,医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即年指数均显著高于非OA期刊,这表明,医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质量及学术影响力超过非OA期刊。而在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三个学科的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则明显低于非OA期刊,这说明这三个学科的OA期刊的质量及学术影响力次于非OA期刊。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个学科下的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相差不大,表明这三个

学科的OA期刊和非OA期刊的质量相差不大。结果表明,OA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

3.2 OA期刊质量学科差异的百分位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学科OA期刊的质量,把各学科类目中收录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所得的排序结果转换成百分位数排序,然后计算各学科平均IF百分位数和平均ImInd百分位数,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各学科平均IF百分位数从41.39到64.17(中位数是:58.46,总平均IF百分位数是61.72),平均ImInd百分位数从46.79到66.24(中位数为:62.71,总平均Imlnd百分位数是64.19)。因此,从总体而言,OA期刊的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对具体学科而言,却存在较大差异。如医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的OA期刊的平均IF百分位数和ImInd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物理与天文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三个学科的平均IF百分位数排列在第50位以下,工程与技术和农业与食品科学三个学科的OA期刊的IF百分位数都排列在第50位以上。

平均ImInd百分位数均大于平均IF百分位数,两者差值从1.31到7.46(中位数为2.24,平均值为3.57)。这充分证实了OA出版模式有助于提高期刊/论文的显示度和引文率,加快科学成果交流的速度。主要原因是OA期刊(主要是完全OA期刊)一出版或者待出版时就免费提供给读者,而传统期刊只有期刊出版以后读者才能利用,并且还有支付昂贵的订阅费。

3.3 OA期刊质量的动态分析

为了研究OA期刊的学术质量的动态变化,本文采用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年载文量、平均引文频次4个指标对OA期刊于非OA期刊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2001-2005年间OA期刊在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年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4个指标均明显优于非OA期刊,并且这4个指标值均逐年稳步增长。这表明OA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并越来越多被科研人员所接受,已成为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为了进一步揭示OA期刊质量的动态变化,本文从医学、生命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人文与社会科学9个不同学科中各抽取一种影响因子最高的OA期刊,然后对它们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数进行动态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在2001―2005年间9个不同学科类目下的9种OA期刊除GENEDEV外,其他8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都呈现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CA-CANCER J CLIN,影响因子从35.93增长到49.79,其影响影子在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Nature、Science等著名期刊,即年指数也从10.11增长到21.30,COLD BULL和BIOINFORMATICS两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均有较大的增长。但是也有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处于下滑趋势,如GENEDEV2001年到2005年其影响因子从20.88下滑到15.61。从个案揭示了绝大多数OA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日益增强。

4 结语

医学、生命科学、数学与统计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均显著高于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三个学科OA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则明显低于非OA期刊;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三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相差不大。因此,各学科OA期刊的分布不均,OA期刊的质量存在学科差异。

第5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众所周知,统计分析写作是为了制作统计分析文章。在统计部门,统计分析文章则称为统计分析报告。那么,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是什么呢?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

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

(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

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

(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

(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

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第6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摘要】 目的 了解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血糖水平的消长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住院时间≥4d,且住院前4d进行过血糖检测,治疗过程中未使用胰岛素者)1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出院时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成活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的动态改变,并将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高血糖的标准,比较高血糖患者病死率与时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与ICU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356,P

【关键词】 脑外伤;血糖;预后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汽车数量的剧增,交通事故的频发,故颅脑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升高, 且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居高不下, 因此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颅脑外伤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可反映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而高血糖在低氧或脑缺血状态下会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 因此对临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13]。本文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血糖变化作了检测并探讨了预后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年7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住院时间≥4d,并且住院前4d进行过血糖检测,治疗过程中未使用胰岛素的患者123例,其中男79例,女44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30.6±10.2)岁;车祸伤50例,斗殴伤58例,坠落伤8例,其他伤7例。按患者出院时的预后情况分为成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76例和47例,并将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高血糖的判断标准[4]。成活组以病历记载计算患者在ICU住院的天数,死亡组的ICU住院天数均按照100d来计算。选择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健康组),其中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2±12.3)岁。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抽血进行血糖检测以此作为入院时血糖水平,并于入院后第2、3、4天早上进行空腹血糖检测,以酶电极法测定血糖,测定仪器为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同时对住院前4d出现的高血糖患者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以P

1.4 结果

1.4.1 将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患者在ICU住院时间(天数)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与ICU住院天数呈低度正相关,r=0.356(P

1.4.2 两组患者入院后血糖水平的消长,见表1。住院前4d,死亡组和成活组的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组(5.1±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4.3 以血糖浓度≥11.1mmol/L作为高血糖的判别标准[4],比较高血糖患者病死率与时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高血糖患者的病死率随时间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P

1.4.4 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有12例患者血糖水平出现持续性升高(连续3d血糖水平递增),包括9例死亡病例(75.0%,9/12);有4名患者在入院后第3或第4天出现血糖大幅度升高(由8.0mmol/L以下升高至11.1mmol/L以上),均死亡。

2 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脑组织损伤后,脑垂体系统受损和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肾上腺髓质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机体分解代谢加快,糖异生增强,糖利用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引起颅脑外伤后血糖升高的机制还包括:脑水肿和血性物质对下丘脑及垂体的刺激或损伤导致胰高血糖素释放因子增加,刺激胰岛使胰高血糖素及生长素释放增加,从而产生高血糖;脑外伤由于缺氧,血糖升高,通过无氧酵解产生大量的乳酸,造成细胞内酸中毒,致使细胞离子通道发生改变,大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同时脑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直接损害细胞膜系统。组胺、缓激肽等炎性介质含量增加脑微血管的通透性,加重脑水肿[23]。另外血糖升高还可导致血流变学黏度增高,进一步影响脑组织血流灌注,造成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

国内外早前对颅脑外伤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多,最近的研究已注意到颅脑外伤患者动态检测血糖水平对预后的评估有重要意义。Salim等[5]发现持续性高血糖是脑外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Griesdale等[4]研究认为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0d内任何时间如果出现血糖水平≥11.1mmol/L,则患者病死率是未出现11.1mmol/L以上血糖患者的3.6倍,表明任何时间出现高水平血糖均为预后不良的信号。安刚等[6]发现颅脑外伤后血糖呈高低高改变时,表明预后不良。

本研究通过动态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糖改变发现,患者入院后血糖明显升高,且入院时的血糖水平与ICU的住院时间呈正相关,表明入院时血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住院前4d,死亡组和成活组的血糖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亦显著高于成活组,且在入院后的第2、3天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仍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在第4天死亡组患者血糖出现上升;成活组血糖水平在入院后持续下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有12例患者血糖水平出现持续性升高(连续3d血糖水平递增),包括9例死亡病例;有4名患者在入院后第3或第4天出现血糖大幅度升高,均死亡,推测血糖水平持续性升高或大幅度升高均可能为预后不良的信号。另外要说明的是:本文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与ICU住院天数虽呈正相关,但相关不十分密切,这进一步说明动态观察血糖水平的意义。患者血糖水平的消长与预后密切相关,动态检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贱兰,肖淑莲,范地福. 高血糖水平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5):794795.

[2] Sung J, Bochicchio G V, Joshi M,et al. Admission hyperglycemia is predictive of outcome in critically Ⅲ trauma patients[J].J Trauma,2005;59(1):8083.

[3] Jeremitsky E, Omert L A, Dunham C M,et al.The impact of hyperglycemia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brain injury[J]. J Trauma,2005,58(1):4750.

[4] Griesdale D E, Tremblay M H, McEwen J,et al. Glucose Control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crit Care,2009,11(3):311316.

第7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89.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72-02

【关键词】 肥胖症;患病率;人体质量指数;学生

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原始数据与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相比,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尤其是城市男生的肥胖率上升了7.77%[1]。为了解中小学生肥胖的流行趋势,探讨防制学生肥胖的对策,现将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河南省1991,1995,2000和2005年4次学生体质调研。其中1991年调查人数为51 755人,1995年为50 524人,2000年为52 463人, 2005年为42 935人;各次调研城乡各年龄组人数基本相同,男、女基本各半。

1.2 方法 4次调查均根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要求进行,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象为城乡汉族中小学在校学生。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新制订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2],筛查并分析各群体肥胖的检出情况。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学生肥胖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4 类人群的肥胖检出率整体上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P值均<0.01)。1991-2005年4类人群分别上升了12.4,8.1,4.6和3.3个百分点。15 a间城乡总肥胖率增加了7.3个百分点(P<0.01)。

2.2 城乡不同性别学生肥胖率比较 由表1可知,男生肥胖检出率在不同年份基本都明显高于女生,且年增幅和增速均高于女生。各年度男、女学生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0.9,310.3,170.8,P值均<0.01);各年度城、乡学生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3.6,331.8,876.7,925.5,P值均<0.01)。

2.3 不同学段学生肥胖检出率分析 1991-2005年河南省4类人群3个学段的肥胖检出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上升总体趋势为小学>初中>高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 043.9,758.4,1 221.2,P值均<0.01)。不同学段学生肥胖率分别为5.4%,4.6%和3.1%,以小学生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7,P<0.01)。见表1。

3 讨论

1991,1995,2000和2005年的河南省中小学生的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河南省学生的肥胖发生率随年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 a间河南省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增加12.4,8.1,4.6和3.3个百分点,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增速达到4.3,4.4,5.2和5.1倍,表现为城市学生肥胖增幅高于乡村学生,但增速低于乡村学生。此研究结果与星一等[3-5]的调研结果一致。近10多年来随着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饮食能量大为增加,导致了乡村学生肥胖人数大量增加,增势超过了城市学生的上升水平。

4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男孩肥胖率显著高于女孩,和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是因为饮食习惯的性别差异,还是食物获得性方面的不同,抑或仅仅是肥胖流行早期的表现,目前尚无定论[6]。

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肥胖流行率分析,揭示了小学和初中组的肥胖率增幅最大,可能与小学生、初中生食量大,爱吃甜食及不爱活动和高中组的学习负担过重、营养补给不充足等因素有关。

很多研究证明,肥胖儿童是发展至成人肥胖的潜在人群,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危害也得到证实[7-9]。针对调查结果分析,应将肥胖的防治纳入河南省学生常见病防治的工作内容,以小学和初中生为重点防治对象,同时还应抓好乡村地区肥胖的防治。

(致谢:谨此向所有参与本课题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致谢!)

4 参考文献

[1] 李静,马军.1995年与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6):959-960.

[2]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97-102.

[3] 星一,季成叶,曹若湘,等.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 7):529-531.

[4] 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 2):194-197.

[5]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103-108.

[6] ABALKHAIL B.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Saudi Arab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etween 1994 and 2000. East Mediterr Health J, 2002,8(4-5):470-479.

[7] FREEDMAN DS, KHAN LK, DIETZ WH, et al.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obesity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adulthood: 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Pediatrics, 2001,108:712-718.

[8] 姚经建,夏红,屠月珍,等.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肥胖患病率调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16( 5):209-214.

第8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关键词】 新鲜冰冻血浆;轻度溶血;Ⅷ因子;检测影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190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对于临床血液检测质控中严格规定, 无论是全血或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检测中均要求在运输存储待检前溶血率需控制在红细胞总数0.8%以下;不过该质量标准对于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控制要求中却未记录溶血率水平标准[1-3]。为进一步探讨溶血是否会影响Ⅷ因子在新鲜冰冻血浆内的浓度, 本文通过0.01 g/L、0.10 g/L、0.50 g/L、1.00 g/L、2.00 g/L五种不同含量Hb的新鲜血浆标本15份进行不同时间段内研究, 检测Ⅷ因子浓度的变化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制备新鲜冰冻血浆, 将明确检测符合该要求冰冻血浆内Ⅷ因子浓度质量控制标准, 且血红蛋白指标

1. 2 仪器与试剂 选择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sysmex-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以及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凝血因子凝固法检测试剂盒(MDC HEMOSTA-SIS, TECO MEDICAL Instruments Production+Trading GM-BH,批号11237812);凝血因子标准品(MDC HEMOSTA-SIS, TECO MEDICAL Instruments Production+Trading GM-BH,批号047B-C08019);APTT测定试剂盒(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批号112170);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试剂盒(北京瑞尔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批号140421)。

1. 3 方法 取5 ml冰冻血浆样本置于试管内, 先行3000 r/min离心15 min, 弃血浆后将余下血细胞添加5 ml无菌蒸馏水, 一起置入-30℃冰箱中反复冻融3次, 确保红细胞破裂。采取希森美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sysmex-XS-10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Hb指标含量, 可选择添加无菌蒸馏水配伍调整血红蛋白浓度, 控制在60 g/L即可, 随后再分别稀释成Hb的含量为30 g/L、15 g/L、3 g/L的标本。

从每个血袋导管留取的FFP各吸580 μl于5支试管中, 再分别加入无菌蒸馏水和Hb, 含量(g/L)为3、15、30、60。标本各20 μl, 则每支待测试管中FFP的Hb含量(g/L)分别为0.01、0.10、0.50、1.00、2.00, 将Hb含量不同的5支待测试管置于25℃常温状态解冻静置, 并在0、1、2、3、4 h测其Ⅷ因子的含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在相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浆在冰冻不同时间内Ⅷ因子含量变化比较 在新鲜冰冻血浆血红蛋白同一指标浓度情况下, 在0、1 h、2 h、3 h、4 h不同时间节点内进行Ⅷ因子检测, 相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浆在冰冻不同时间内Ⅷ因子含量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相同冰冻时间段内不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浆Ⅷ因子含量变化比较 通过对相同冰冻时间段内不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浆进行Ⅷ因子检测分析, 相同冰冻时间段内不同血红蛋白含量血浆Ⅷ因子含量无明显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在《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严格制定了新鲜冰冻血浆内Ⅷ因子浓度必须达到>0.7 IU/ml的质量控制标准, 并对新鲜冰冻血浆的性质有相应要求, 无明显色泽, 无异常蛋白析出或伴有气泡, 液体呈黄色;在《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中虽对血浆Ⅷ因子浓度及性状有着一定要求[4], 但对于不同血红蛋白Hb含量有无影响Ⅷ因子却缺乏相关标准。而在实际血液检测中, 普遍采取的质控方式多选择将含有红细胞或伴有一定程度溶血现象的冰冻血浆进行剔除[5], 这对部分血浆量较少或难以持续采血者来讲有着较大影响。对此本文通过对冰冻血浆各类血红蛋白指标水平及25℃解冻放置时间同时间节点进行Ⅷ因子含量检测分析。

综上所述, 当新鲜冰冻血浆中血红蛋白指标

参考文献

[1] 梁雪开. 新鲜血浆溶血程度对凝血因子Ⅷ活性的影响. 广州医药, 2010, 41(1):50-51.

[2] 连晓征, 陈惠民, 刘玲英. 新鲜冰冻血浆轻度溶血对Ⅷ因子测定的影响.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5, 17(5):463.

[3] 邓明扬, 张广森, 李斌, 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和溶血参数的动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5, 26(3):163-166.

[4] 张敬宇, 刘芳, 马珍妮, 等. 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在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5(12):1118-1124.

第9篇:统计学动态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分析方法

一、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现状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这些新因素的出现影响了农业生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风险。比如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市场信息滞后等问题。首先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下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直接影响便是生产能力的下降,长久以往,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其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物价持续走高,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在大幅的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了农民收益的下降,这将进一步加重之前提到的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极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后是农业市场信息滞后,就是农业市场的发展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如果农民能提前知道当年的市场情况,那么他们可以有效规避风险,防止损失的发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这便导致了一些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二、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种分析方法。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实际调查并取得大量客观事实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种方法,通常被用于相互作用事物的研究中,主要是分析、解决研究对象中有没有或者是不是的问题。在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方面,首先是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基础上,取得最新资料,运用抽象思维法对取得材料进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抓住主要矛盾,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方法,或者从中找出新的规律并形成新的理论,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定量分析是说明事物是如何变化的以及现象变化的过程与形成的结果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方法,是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将经济现象的有关数据和其变化程度实行量化,其特征都表现为一定的量的存在或以不同的量的变化引起变化的过程,。

(二)综合系统分析

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运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科学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整体、着眼于综合,主要从各部分结构如何经过相互组合的方式形成整体和具体演变过程,综合考察分析其内部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整个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原理,把整体作为目标,着眼于整体和全局,实现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二是以系统的观点,根据多层次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利用综合方法,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

(三)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宏观分析是指大的方面或总体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针对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可以理解为从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小的方面或局部方面的分析,其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是在国民经济中局部小范围或个别农户为对象的基础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是指对一种事物横断面的一种状态分析,其特点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不考虑均衡变动过程,只考虑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分析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是过程分析,与静态分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引入时间因素,同时涉及因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考察在不同时期中各种变量变动情况。动态分析研究的是过程分析研究,主要体现在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而静态分析研究的状态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

三、以上分析方法在实际经济问题中运用的探讨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法的运用

在实际经济问题分析过程中,定性分析为定量分析提供基础,定量分析的结果要通过定性分析来解释和理解,例如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一文》中回顾目前最前沿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推广增长模型,将气候变量纳入增长模型;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运用ArcGIS的测算地理影响因素;运用OLS、SpatialLag、SpatialError、SpatialDurbinModel等实证分析农业经济增长中的空间效应分析,着重分析空间溢出性和收敛性等方面,研究空间效应是加强还是减弱。就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结合,以定量和实证分析为主,其中在实证中运用ArcGIS插值方法获取气温和降雨量的数值,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及空间稳定性的邹氏检验,残差值得Moran’sI检验,估计空间面板数据中的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LagModel)、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ErrorModel)和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DurbinModel),具体估计方法涉及固定效应(FixedEffects)和随机效应(RandomEffects),模型选择的检验方法主要有Wald检验和LR检验,空间Hausman检验等。在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综合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系统分析方法是发现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一文中是大量运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一个最显著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从局部微观上分析,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同时又每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分步式的研究,这是系统分析研究方法的体现。文章中的第二章和第八章则是运用了综合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概论和述评的形式来分析,同时紧密结合系统分步研究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国家政策走向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文章全文利用了综合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并在全文交替运用,章节内部各段落之间,独立的章节之间,均有涉及了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

(三)宏观与微观分析的运用

在农业经济学中,整体上来分析农业经济这个大系统,就属于宏观分析,宏观就是大和整体的意思;对农业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属于微观分析,微观就是小和部分的意思。全国或某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大和整体范畴属于宏观方面的问题,农户或企业的农业经济问题是小和部分范畴属于微观方面。因为宏观要以微观为基础,微观要受宏观的约束,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约束,所以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又需要从局部来分析。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运用

影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的变化会打破原来的均衡状态,实现新的均衡,引起均衡点的移动这就需要利用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文章从结构建模静态分析与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相结合,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通过结构建模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考察,长期动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且乡镇企业贷款有助于农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表明在发挥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农村非农行业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