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数学物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物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物理论文

第1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第2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在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要求周围保持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在进行操作之前半个小时之内应该停止一切清扫活动,并减少除医护人员之外的一切人员的走动,避免周围环境尘土飞扬。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保证操作台的清洁、无污染,在进行操作之前,要求护士对其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

2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护士在无菌操作之前,应该将佩戴的各种饰品全部摘除,并对护士的指甲进行全面的检查消毒处理,按照临床护理的要求对手进行清洗和消毒,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护士佩戴口罩。

3使用物品的准备

首先,应该对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手套的包装、型号和大小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无菌治疗碗包的密封情况进行详细检查,查看其是否存在破损和返潮的现象,同时还应该对消毒条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看其是否在有效期内;其次,检查无菌持物钳包装是否存在破损的情况,无菌容器是否存在破损以及返潮的现象;再次,检查无菌溶液瓶El是否出现了松动的现象,整个瓶身是否存在损坏的情况,然后对容器内溶液的颜色、有无沉淀物、是否有絮状物以及是否澄清进行全面的检查,并保证容器内的溶液在有效期内使用;最后,检查棉签的使用期限,同时对消毒水的使用期限以及医用弯盘的清洁和干燥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4操作过程

4.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方法

使用这种器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无菌材料和器械等,在使用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方法是,首先,将无菌钳包打开,将装置放置于操作台上,然后在标签上标注清楚打开的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其次,将标签贴于无菌持物钳的容器壁外侧,使用无菌持物钳时应该保证前端闭合向下,不能接触到容器的瓶口,使用完毕之后应该将持物钳迅速放人容器内,并把密封盖盖好。在加持远距离的无菌物品时,应该连同装持物钳的容器一起搬到距离物品较近的距离进行操作,在进行物品加持过程中应该将容器的瓶口盖紧,避免物品接触到容器的边缘。

4.2无菌包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无菌包过程中,首先,在打开无菌包过程中,手不能接触无菌包的内侧,用手轻轻的打开无菌包,然后将系带轻轻的放在操作台的一侧。在无菌包中,无菌治疗巾包内消毒指示条码是变色的。在使用无菌钳加持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无菌包内如果还存在没有使用的物品时,应该按照原来的包装重新包裹起来,无菌包系带都是横向结扎,其有效期在一天之内,在使用过程中应该将标签贴于无菌包的外侧。

4.3无菌容器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无菌容器的过程中,应该用手托住底部,从无菌容器内部加持物品,然后将盖子全部打开,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物品容器的边缘污染容器。物品取出后应该立即将容器的盖子盖住,使用过程中无菌容器的使用期限也是一天。

4.4无菌溶液的使用方法

第3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在中国,由于骨子里的民族传统观念影响,表演方面,中国学生不如欧美学生那么外放。在学习初期,中国的学生往往不敢表演。原因有多种:羞怯、担忧、不自信在学生心里,那扇叫表演的心门还未被开启。此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敢于表演。教师可在课堂上开展“照镜子”、设定形象模仿、根据音乐风格即兴等表演等训练。让学生抛开所有无谓的束缚,敢于表现。而在训练中,对于学生每一次的自我突破,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赏。在训练过程中,在教师积极的引导下,我们会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都一心一意投入表演当中。最终,教室内将形成一股强大的磁场。表演,它就是有一种无形的魔力,会感染到身边每一个人。教师通过开展表演专项训练,可以激发学生表演热情,挖掘学生内在表演素质,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创造舞蹈形象的技能,树立表演信心。在学生敢于表演后,教师再极力引导学生将表演与舞蹈融合。让学生领会表演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在舞蹈中,无时无刻要充满表演意识。每一次举手、投足、旋转、跳跃,每一个眼神、表情都绝不能有任何松懈与马虎,要用心去感受。舞动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与观众的对话,最终将舞蹈作品完美诠释。

二、提高音乐感受力,将舞蹈与音乐有效融合

在舞蹈表演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的表达手法是直观的,音乐则是抽象的,舞蹈是视觉艺术,而音乐是感官艺术。二者相互映衬,融合,便是一种享受。音乐能够为舞蹈制造意境、凸显主题、烘托情绪、彰显风格。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的情绪、动作应该与音乐基调相一致。例如,抒情段时,舞者的动作应该是轻盈、柔美、延伸,情绪处理可以为淡然而煽情的。当音乐推进时,动作幅度、力度要明显放大。根据音乐表达的情感,情绪可激昂、可欢跃、可愤慨一个好的舞者能将动作、情绪、韵律、与呼吸巧妙地融汇在不断变换的音乐里,从而产生更准确、更鲜明、更形象、更细腻的表演。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类型的音乐,通过不同类型音乐刺激学生听觉,引导他们细心聆听,仔细揣摩,大胆想象,产生联想,并准确运用与表达。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启发学生如何将舞蹈与音乐共融,进而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

三、提高文化水平,修炼内在素养

第4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应用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从2001年起,用5-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如何使我们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我们的课堂教育模式,改革我们的教学过程,改革我们的育人模式,推动教育现代化。

微机系统能将数字、图片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受的形象,以此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屏幕上出现的彩色画面,能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去。从而产生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从现代教学改革的角度看,能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实验课堂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突破时间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场景,将这些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起到化无形于有形,化抽象为形象,转换思维模式,降低思维难度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倡主体性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国际上教育改革的趋势。主体性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这种方式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学模式(如个别教学模式或协商讨论模式)来学习,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工具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较好地实现了上述要求。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能力

实验心理学家苏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如果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通过这样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信息量加大,学生易于接受,在愉快的气氛、交互讨论中掌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效果相当明显。

同时,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创设推导规律的情境、创设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景、创设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所设置的物理问题情景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生、师——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物理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物理图景或建立新的物理情景,从而完成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对学生实现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想训练的理想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是辅助课堂教学,帮助教师完成“创设情景、激发动机、提出问题、建立图景、引导讨论、画龙点睛”的极好工具,按照“以能力立意为主”进行教学的基本思想,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应用课件创设物理情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如:回旋加速器是实验室中大量产生高能粒子的实验设备,高中物理课本是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描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因为是静态的,比较抽象、枯燥,不易被学生接受。利用几何画板或flash制作成课件,创设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情况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丢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义变电场“同步”的概念。这种观念的建议和理解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物理情景认真反复地观察,主动思考来实现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一种直觉。

2、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如竖直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不仅运动学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发生变化,动力学量(振子所受合外力、弹簧弹力、振子所受支持力等)也发生变化,同时还伴随着振子动能以及弹性势能的变化,复杂的变化过程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成课件,这些量就会直接反映出来,并找出警戒线同自由长度位置重合时,木块所受支持力为零。这处情境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并理解此时木块处于脱离与不脱离木块的临界状态。

3、应用多媒体课件分析图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交流电的产生”一节教学中,交流电三要素(最大值、频率、初相)若用动画去设计,可以事先提出问题:当线圈匝数、磁感应强度、矩形线圈的面积、转动频率发生变化时,最大值会如何变化呢?学生可以想象,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教师开始演示,验证,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正弦图象如何变化?这种形象的图形激发学生兴趣,并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及已有的图景进行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并用数学公式和逻辑语言将其表现出来。

4、创设动态、变化的图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

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1: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物理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

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物理学的灵魂,贯穿于物理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切实解决课时矛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等方式,可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学生们在这些动感学习环境中,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进度的加快,为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习时间。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是很难通过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如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以及各个行星如太阳的运动情况,直线运动和受力分析等,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讲一节课,学生也难以理解,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感。这些知识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大家看到模拟的直观的情况,这不仅可以将内容讲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大大加快教学进度,从而节约大量时间。对于少数学生不能及时弄懂的内容可以反复播放,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多媒体课件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室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多媒体课室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省时、高效,课时矛盾迎刃而解。

第5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碰撞问题

一、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分析碰撞问题的原则

在经典力学中,按牛顿自己提出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表达形式,力F是动量mv对时间t的微商(导数)。也就是说,在任意瞬时,物体动量的时间变化率,在量值上等于这一瞬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而且动量的时间变化率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由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这物体动量的增量。这就是关于一个物体的动量原理。通常,把几个相互作用着的一组物体称为系统。系统内各物体总动量的增量等于合外力,系统各物体之间的内力不会引起系统总动量的变化。在系统内各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如果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那么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是关于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问题及相关的物体运动过程有时比较抽象,也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题目中的核心要义,准确地梳理出解题思路。在解决物理碰撞类问题时,我们一般要遵守一些关键的分析原则:第一,碰撞时间的瞬时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物体碰撞的时间看成是极其短暂,系统的状态、物体的位移还不能被外力所改变。第二,由于系统内物体相互作用冲力极大,其他的作用力相对说来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系统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第三,在物理规律下的系统的能量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所以物体碰撞时物体的动能不增加,并且在非弹性碰撞的过程中,系统动能必然减少。

二、对弹性碰撞的分析

中学所学物理模型是比较理想化,且具有代表性。高中物理中常见的模型就是弹性碰撞。我们在处理此类模型的问题时,相对说来也比较简单。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在碰撞瞬间的动能没有减少,那么这就是弹性碰撞。拿小球来说,如果想要小球在碰撞中的动能没有减少,那么小球就需要满足弹性碰撞模型的条件,也就是说小球具有使自己恢复形变的能力,碰撞后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且在这过程中不牵涉到其他能量的转化。研究过去高考中的弹性碰撞真题发现都是包含许多知识点的综合题型。对于这类问题,应是区分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排除无关的“干扰”,必要时反复构建相互作用的系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其他必要知识。

三、对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分析

物体因为碰撞而发生形变,并且碰撞后物体暂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就是非弹性碰撞。例如锻打、打桩。在非弹性碰撞时物体的动能转化成其他的能量或作功,动能没有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损失更多的动能。因此,能量守恒定律并不适用于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而只能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来求解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问题。

例:如下图所示,A,B两物体质量都为m,以V0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且二者之间用一轻弹簧连接,图中的弹簧处于平衡位置。C为该平面上的另一物体,其质量为m0,在A,B运动过程中,B与C碰撞后粘合在一起运动。试分析系统接下来的运动状态。(2m <m0)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C的质量是比较大的。在物体B,C发生碰撞后,就紧贴在一起运动。在B,C碰撞后弹簧发生了形变,并且不能够恢复原形,所以是非弹性碰撞,系统一部分动能逐渐转化成弹簧的弹性势能。其稳态是弹簧发生最大形变,具有最大弹性势能,ABC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三个物体的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之和等于碰撞后渐态开始时物体A(此时速度仍为V0)与物体B、C的动能和。要定量解出碰撞后物体B、C的初速度,运用动量守恒;解出物体A、B、C稳态速度,也运用动量守恒。

四、对碰撞问题解题方法归纳

在解决碰撞问题时,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有以下几种:(1)动量守恒定律;(2)运用动能的关系;(3)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关系;(4)利用碰撞模型特点。

五、结语

从以上对物体碰撞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要学会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然后对物体在碰撞中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动量关系,动能乃至机械能关系以及速度关系。对含有碰撞内容的综合题型,必要时应追溯到动量原理。对基本的方法我们要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孔令明,张东壁.求解碰撞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物理教学,1991(11).

第6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统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量、信息量翻番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短,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日新月异。其中,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大背景下,目前的学校教育,无论是课程体系、教材结构;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都正处在新一轮的改革中。这种改革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注重人的可持续性发展;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势必对人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以及传统的对人的培养模式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文仅就我个人所遇和所识,谈一谈这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新格局

(1)现有载体信息量不足,知识更新慢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跨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作为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已经在有些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不符合人的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视野、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初中强调的毕竟是基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有较宽的知识面,见多识广,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以后的考试,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满足人的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材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尽管在最近几年,教材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把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新科技纳入到其中,但量有所限,更新的速度也远远地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2)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

人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只是绝对地看这些人拥有知识的多少,更主要的是看这些人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是否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而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其历史已有几百年,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很多优点,到现在还少不了它,但有些过于传统、保守的地方毕竟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不协调,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还有,受教育者在从小学到高中所遇到的教师数量并不多,由于每个教师是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再加上多年的从教经历,于思维的模式上,易于形成“惯性”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同样受限,学生的潜力------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得不到开发。更有甚者,学生还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复制品”。在另一个层面上,教材的编写也只是局限于数量较少的老师,其情形亦类似于上面。在这一点上,如能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良性地结合起来,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3)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学生来说,纯属间接知识,这其中,有不少知识很抽象,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现行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的局限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很难开足、开齐,但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嵌入进去,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如:模拟实验规范精确,形象直观等),则既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又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降低了难度。

二:信息技术的一些优势

(1)容量大

上过信息课的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般来说,信息课(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课的简称)的容量大,在传统新课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不敢让学生自做),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往往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恰当地引入网络技术,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

(2)效果好

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信息课中,提供给学生是良好的图形界面、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声、光、色并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心理上比较放松,易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给学生造成深刻的、积极的印象,学习效果良好。

(3)利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方便易行

把信息化引入物理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的外延大大地的延伸。比如,我校自去年开始,就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本校的网站,在总的网站下面,每个学科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相关的老师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在这些网页、网站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探究式学习、试题库、网上考试、教材介绍(包括难点和重点,以及处理的方法等),网上疑难解答,还有素材库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随时都在网上,学生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他具备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教学手段多样化

第7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1)现有载体信息量不足,知识更新慢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跨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作为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已经在有些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不符合人的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视野、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初中强调的毕竟是基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有较宽的知识面,见多识广,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以后的考试,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满足人的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材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尽管在最近几年,教材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把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新科技纳入到其中,但量有所限,更新的速度也远远地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2)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

人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只是绝对地看这些人拥有知识的多少,更主要的是看这些人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是否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而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其历史已有几百年,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很多优点,到现在还少不了它,但有些过于传统、保守的地方毕竟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不协调,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还有,受教育者在从小学到高中所遇到的教师数量并不多,由于每个教师是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再加上多年的从教经历,于思维的模式上,易于形成“惯性”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同样受限,学生的潜力------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得不到开发。更有甚者,学生还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复制品”。在另一个层面上,教材的编写也只是局限于数量较少的老师,其情形亦类似于上面。在这一点上,如能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良性地结合起来,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3)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学生来说,纯属间接知识,这其中,有不少知识很抽象,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现行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的局限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很难开足、开齐,但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嵌入进去,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如:模拟实验规范精确,形象直观等),则既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又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降低了难度。

二:信息技术的一些优势

(1)容量大

上过信息课的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般来说,信息课(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课的简称)的容量大,在传统新课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不敢让学生自做),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往往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恰当地引入网络技术,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2)效果好

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信息课中,提供给学生是良好的图形界面、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声、光、色并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心理上比较放松,易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给学生造成深刻的、积极的印象,学习效果良好。

(3)利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方便易行

信息化引入物理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的外延大大地的延伸。比如,我校自去年开始,就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本校的网站,在总的网站下面,每个学科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相关的老师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在这些网页、网站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探究式学习、试题库、网上考试、教材介绍(包括难点和重点,以及处理的方法等),网上疑难解答,还有素材库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随时都在网上,学生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他具备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学校经济条件,很多教师只能在教室里,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但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嵌入信息技术,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述,只是我个人在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一些感受,而且肯定还是挂一漏万的,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指正。

第8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近些年,信息技术才被引进到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当中,在此之前,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之中是完全依靠自己宣读课本中的财务理论、分析财务管理的实例讲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没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一味的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灌输,几乎不会给时间让学生做一些思考或者分析,并且老师上课之前的备课内容一般都会将课堂的时间用完,学生完全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环境之中,根本没有发挥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

(二)灌输式教学方法

我们在对一些学校跟踪调查之后发现,学生在财务管理的课堂之上几乎是不发言、不思考的,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听教师从上课开始一直讲到到下课,没有人提出问题,教师也不把时间交给学生,就这样机械的上课听讲自始至终。学生在课堂之上没有时间思考和学习分析案例,下课之后没有教师的引导更是不会主动去学习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他们以为只要听了教师讲解的内容,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从长远的来看,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影响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正常学习,也影响了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退出历史的舞台。

(三)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是完全采用在课堂中进行,一节课堂不但让教师感觉很累学生听课也很疲惫,而且没有实践教学环节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得不到好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的学校是因为基础设备投入不够无法进行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可有的学校基础设备投入很完整却因为教师的思想比较保守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等,这些种种因素造成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依然处在起步的阶段。而且就算有学校开展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学生对财务管理没有任何独立分析的能力,甚至连收集基本的财务管理资料都感觉困难重重,有的学生找到了参考的资料但是却无法提出自己应有的见解和观点。因为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在面对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室变得十分盲目,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二、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融合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教学当中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关财务管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时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现代的信息技术要实现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到达互补的效果,进而提升财务管理教学的质量,切实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财务管理要结合信息技术以现论为指导

在财务管理的教学当中要把信息技术所涉及现代化理论作为教学的指导,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要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是一门高度现代化的学科,因此将它引进财务管理教学的同时也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才能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而现代化教学理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顺势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坚强学生的个人分析和独立思考的纹理,只有这样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用信息技术建立财务管理教学的数据库

信息技术应用到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大优点就是学生和教师可以快速的连接和利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财务管理资源,极大的丰富了老师的教学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新的数据库会给学生带来充足的学习动力,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无味,学生不但可以独立的在线查找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案例和知识,而且也可以采用电子作业系统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和测试,教师也可以在线查找较为典型的资料案例让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然后教师对学生探讨的结果加以纠正和改正,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种网络信息和财务管理知识的全面结合将会极大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第9篇:数学物理论文范文

摘要:义务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功利化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扭曲地发挥,造成数学教育的异化。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通常表现为权威化、教条化、狭隘化、刻板化等,对数学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发展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十分重要,在教学计划和升学考试中均占有较大比重;但又比较难学,数学教学内容难度大、分量重、要求高,数学学科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制造所谓“差生”并抛弃所谓“差生”的主要角色,成为以后学习相关学科的绊脚石,成为应试教育的主要帮凶。几十年来,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顽疾却依然故我。据调查研究,有88。5%的数学教师认为当前义务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所造成的消极影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所谓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指人们在从事数学教学或数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而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目的,从而影响学习者健康发展的一种心理趋向、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势。数学教育的功利化有可能使数学教育失去它的本质功能,使数学教育的作用被歪曲地发挥,造成数学教育被异化。而被异化的数学教育操纵着青少年一代,使教育的目的成为下一代人发展的目的,而人的发展则成了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结果是数学教育把人异化了。

本文针对数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作些分折,以便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策略,促进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义务教育中数学功利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表现有各种各样,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表现及危害进行具体分析。

1.1权威化

功利化的短期效果和实际利益往往有明确的目标和固定的指向,这些需要靠权威化来加以保证。

首先,数学教学大纲权威化。数学教学大纲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十多部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大纲。这些教学大纲所代表的数学教育价值观和数学教学理念虽说不尽相同,但都有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烙印,具有明显的学科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对数学知识技能、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数学教学内容有大一统的规定。

其次,数学教师权威化。数学教师常常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支配者和指挥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学习进度、学习方式、解题标准等等,统统由教师进行设计和安排。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否则,便对学生可以实施惩罚,多数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形成崇师心理。

再次,数学教材权威化。数学教材原本只是数学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才是数学教育的目的,可是数学教材却成了金科玉律,教师和学生都不敢越雷池一步。早在1988年,张景中院土就对数学教学中过分强化被乘数与乘数书写顺序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提出“凡是总能获得正确的答案的方法,都是正确的方法”的论断。显然凡是用3X4列式计算的问题,用4X3列式也总能得到正确答案;但是传统的数学教材中对3X4和4X3规定了不同的含义,教材的权威性至使师生们难以接受他的观点,后来人们才了解到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数学教科书上都没有严格区分被乘数与乘数的书写顺序。

第四,考分权威化。许多学校用考试分数管理教学,为了考分,教与学的双方都不得不对考试内容、应试题型和试题标准答案顶礼膜拜、怎样考,考哪些内容,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极为关注的。每年中考的考试范围是师生翘首以盼的,考试范围一公布,师生都仿佛吃了定心丸,而范围之外的教学内容也就无人问津了。“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考纲中规定的题型是数学教学训练的范型,权威性极强,上一年的考题常常成为训练模拟的样题。考试权威性还体现在试题的所谓标准答案上,它通常决定了数学教学和解题的一种规范和模式。

1.2教条化

上述有关数学教学的各种权威的树立与巩固以及学生对权威的崇拜,很容易造成数学教学的教条化。20世纪50年代,通过向苏联学习,我国数学教材的内容得以大幅度的严密化,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上的逻辑严谨和完美;但是也存在过分追求形式化而导致的教条化,从而抑制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比如对概念的刻意雕琢,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是最常用的定义方式,于是就有了“方程”的严格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教师要求学生会背,还要列人考试内容,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是不是未知数?算不算含未知数?2是不是等式?对此却置若周闻,这样做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花架子之嫌。教条化的数学教学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表面形式,而忽视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和内在联系。教条化的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浅尝辄止,脱离实际,出现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是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教条化的学生往往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思维僵化,学习中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机械性操作和简单的重复劳动,有的只是应付与无奈。这样也许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收到明显的短期效果,但不会有实质性的收获。沈钢先生曾经做过一次题为“中学生数学认识”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在一些数学概念的认识上普遍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在1998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张奠宙教授讲过这样1个事例:有1个欧洲笑话,问“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法国对一组小学生询问,结果有60%得到了答案。美国专家认为“这是学校把学生越教越笨的表现”,可是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学生中测验,得到答案的比例高达92%。测试者问我们的学生是否知道此题不能做,回答都说是知道的,但是他们认为:“老师给的题目都是能做的,老师还说,考卷上写了可能有分,不写是零分。”在真理面前,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坚持,这就是教条主义的危害。

1.3狭隘化

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追求目标是具有狭隘性的,数学教学的功利化必然导致数学教学的狭隘化。首先是数学教学目的的狭隘化。从教育的功能和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有3个层面:第一是学科主义目的,强调数学是一门科学,并且是一切科学的典范,出于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学术性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数学方法的教学;第二是实用主义目的,强调数学的技术性和工具性,重视对学生进行实用性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第三是人本主义目的,强调数学是一种文化[}s},它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数学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享受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为此重视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我国的数学教学向来注重学科发展和实用,加上应试教育的束缚和误导,严重轻视数学教育的人本主义的目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忙于数学认知目标的实现,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各种各样的行为中,既包含有认知的成分,也会包含有情感与意志的成分。其次是数学教学活动角色的狭隘化。在数学教学中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有的参与也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教师处在教学的核心地位,所有的指令由他发出,所有的行为由他支配,所有的气氛由他营造,以至于教师就如同是钦差大臣,手中的教材就如同是圣旨,而学生就如同是俯首听命的臣民。其实,现代社会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舞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教学不是一门表演艺术,而是一门交流的艺术,教师不能把学生当观众、当歌迷,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表演给学生看。

1.4刻板化

数学教学的功利化有一系列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它们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刻板化,许多数学教师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半个多世纪以前,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给出了教学的5个环节(简称老5环):复习旧课、导人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几十年来,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数学课,都清一色地运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其间,我们也搞过许多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但多数所谓的新教学模式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总是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一些有新意的数学教学模式也很难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数学教学的刻板化还表现在数学教师热衷于传授那些结论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知识等涉及太少,以至于学生对不少数学知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之所来,更不知其之所去”的状态。数学教师还特别迷信“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传统经验,把数学解题的强化训练功能发挥到极致,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错题抄5遍,3天一测验,10天一小考,期中一中考,期末一大考,还有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靠这种训练,学生在解各式各样的数学题时有时确实可以达到一种近于“自动化”的水平,而且能够标准一致。但与此同时,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渐渐在减弱,数学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离他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