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冬夜读书示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夜读书示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冬夜读书示子

第1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企业中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女性是天生的风险规避者,她们的存在对企业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学者们的研究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本文将着重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关于女性董事在企业中是否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过度投资)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女性董事;过度投资;产权性质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而女性高管在公司中的地位则逐渐崛起,由此,也激起学者对女性高管的研究兴趣(Stultz,1979)。近年来,关于董事会成员的性别多元化发展,即女性董事或女性高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扮演的角色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Adler,2001;Carter等,2003;Campbell等,2008;Gul等,2011;杜兴强,冯文滔,2012)。例如,关于女性董事的管理风格和方法是否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变革进而对其绩效产生促进作用,部分学者认为女性董事的增加并不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女性高管提高了管理层或董事会的异质性,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与女性董事相关的文献主要是从女性董事对公司治理、盈余质量、公司财务行为及慈善捐赠影响等角度的研究;关于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也仅停留在经理人利益、管理层特征、大股东控制、公司治理等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的层面。

从现有关女性董事的文献来看,女性董事对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女性董事对企业治理具有明显的正效应。Adler(2001)以Fortune500中的215家企业1980―1998这19年中不同行业行政部门中女性成员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比例高的公司在行业内的利润率要比行业平均水平高;Carter等(2003)探讨了Fortune 1000强公司董事会多元化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控制了规模,行业和其他企业管治措施后,发现在董事会中女性或少数族裔的比例和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Erhardt等(2003)通过对1993年和1998年的金融绩效数据(资产和投资回报率)及127家大型美国企业中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董事会中比例的检查,探讨了董事会的人口多样性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董事会的人口多样性与公司绩效的财务指标积极相关;Catalyst(2004)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高表现能力的女性给公司带来的绩效比低表现能力的女性要高,其股本回报率(ROE)和股东整体回报率(TRS)均显著高于女性董事比例低的公司;Campbell(2008)以“非美”国家西班牙的68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1995―2000年期间的408个观测值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女性董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Krishnan(2008)以1996~2000年美国Fortune 500强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显著提高了盈余质量。张娜,(2010)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董事会特征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女性董事对银行绩效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女性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心里特征等与男性管理者不同,多元化的董事会给企业带来了有价值的资源,女性管理者的加入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另外,女性董事通常倾向于向董事会提出质疑,而很少会被男性董事的意见所左右,这有可能降低CEO对董事会的控制,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独立性的提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公司治理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

一般而言,女性董事相较于男性董事而言,在公司对外投资方面可能会更谨慎和保守,这与女性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女性是天生的风险规避者。关于董事会性别多元化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Stinerock等(1991)研究发现,女性相较于男性在面临财务决策时更倾向于咨询财务顾问,且女性更加厌恶风险,在财务看法、对人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在财务决策中更为焦虑。Powell和Ansic(199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女性在金融风险倾向和策略决策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女性倾向于风险规避,且男性和女性在面临金融决策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Watson(2007)在控制了年龄、收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后,探讨性别对澳洲大学的部门工作人员(退休)基金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男性,女性倾向于选择更保守的投资策略。Charness(2007)通过对10组研究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投资实验中女性的投资更少,而且似乎比男性更加倾向财务风险规避。祝继高,叶康涛,严冬(2012)通过对2007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女性的风险规避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过度投资,帮助公司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赵冰梅和吴会敏(2013)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在公司治理中难以脱离行政干预的色彩,受到国家行政体制的干预。另一方面,国家崇尚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尤其在中国这一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联邦制”下的官员考核制度,政府一般会通过干预企业投资行为,以达到提高经济规模、提高GDP增长率的目标,为企业政治晋升目的服务,以致企业经营行为偏离其利润最大化的商业目标。杜兴强,曾泉,杜颖洁(2011)通过手工收集国有上市公司2004―2008期间关键高管的政治联系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政治联系显著增加了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概率,且政治联系强度越大,过度投资的概率越大;相对于中央政治联系,地方政治联系显著的增加了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概率。鉴于此,在股份制引入以后,由于难以脱离原来计划经济的行政色彩,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譬如独立董事的外部监督失灵、境外投资者涉入未能奏效和成本恶化等问题。另外,潘敏和金岩(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我国上市企业同股不同权、流通股比例偏低的股权制度安排也会导致股权融资下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在同时考虑信息不对称和我国上市企业特殊股权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与仅考虑信息不对称因素的成熟证券市场上同股同权企业股权融资下的投资行为相比,我国上市企业股权融资下过度投资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此背景下,即使在西方国家已经研究十分成熟的女性董事机制,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是否能产生有效地治理作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

三、总结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当今社会,女性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女性董事在公司投资决策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通过探讨得知女性董事与中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显著相关,即女性董事会影响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且女性董事对其是积极影响,即会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不仅影响公司的发展前景,也极大的危害了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回顾女性董事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了女性高管的管理可能会有效的减少企业投资过度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对如何控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管理者如何更好的治理企业从而取得成效提供借鉴意义。未来进一步可能研究的方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可以从女性董事的个人特点等角度,并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娜,关忠良.我国女性董事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10)

[2]张娜,:董事会特征与银行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工作论文,2010年5月

[3]祝继高,叶康涛,严冬.女性董事的风险规避与企业投资行为研究―――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J].Finance &Trade Economics,2012

[4]赵冰梅,吴会敏.高管性别差异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J].价值工程.2013

[5]杜兴强,曾泉,杜颖洁.政治联系、过度投资与公司价值――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2011(8)

[6]潘敏,金岩.信息不对称、股权制度安排与上市企业过度投资[J].金融研究.2003(1)

[7]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J]管理世界.2007(4)

[8]姜付秀,伊志宏,苏飞,黄磊.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09(1)

[9]张栋,杨淑娥,杨红.第一大股东股权、治理机制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PanelData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8

第2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第3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1、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一句:纸上得来终觉浅。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2、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2、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3、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5、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6、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7、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8、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10、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11、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12、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____黄庭坚《送王郎》

13、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____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15、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____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1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____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1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____王建《寄旧山僧》

18、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1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0、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____于鹄《题邻居

21、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2、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3、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24、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27、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28、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30、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3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2、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3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34、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35、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3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第5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一句名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是一代宗师苦读诗书至登峰造极时的感悟,让天下读书人感慨良多。

高尔基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记载了人类艰苦求索、认识自然、保护自然、揭示自然界奥秘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大多数智慧。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十分精通,开“程朱理学”之先河。其专心、专一和熟读精思,让后人备受启迪和教益。巴金的“回忆式”读书法、老舍的“三结合”式读书法、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等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

读书之美,美在感悟。“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同情也思正追寻。”唐宋诗人王贞白当年在千年古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苦读时留下的读书诗,充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悟性,千百年来,净化着亿万凡夫俗子的心灵。伟人在庐山读书、用书的动人故事被传为美谈。1959年、1961年、1970年,曾三上庐山,共居住135天。

读书之美,美在积累。季羡林大师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大量占有资料,再对资料进行详尽分析,就是学问。”南宋诗陆游深明“读书与积累”关系的真理,他在《冬夜读书示事津》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积累,才有一部部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籍诞生;只有积累,才有书的传咏和文脉的兴旺,才有思想的升华。只有积累,才能以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只有积累,才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读书之美,美在量变促质变。至今,人们仍铭记着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推动普通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强盛国家”的远大理想。先生十分谦逊,他说:“我的读书的短处,第一是不能专心,第二是不能动笔。我已经经历了许多不方便,特地写出来望读者鉴于我短处。”由量变到质变,关键是读书者在人生进程中始终有紧迫感、责任感、负重感和自豪感。日积月累,“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惊险的一跳。

第6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事非经过不知难。出自南宋词人陆游写的一副劝勉联,全文就这两句。原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释义: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好问,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地去翻书。

创作背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鸿说:“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也是此理。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关系说得明白。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云:“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且夫知也者,因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说“知”“行”的关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无以奏“知”之效,也无以知“事”之艰难,免不了落个“纸上谈兵”的下场。

作者介绍:陆游(公元1125年11月13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宋孝宗即位后,赐陆游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吟诗示儿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告诫儿子(子聿),成就学问在于少年时就要下苦功夫,但光从书本得来的知识还是表面的,要彻底了解事物的本质还得亲自去实践。这也是陆游一生做学问的经验总结。我国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也为儿子黄大能写过示儿诗:“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踏实。”教育孩子为人要发奋,沉着、正直、诚恳。

以联示教清代林宾日对其儿子林则徐写过一副训子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林则徐没有辜负他父亲的期望,牢记教诲,并付诸行动,终于成为高举反帝大旗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给自己的儿孙们写过一副训子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主张长辈要让儿孙们自强自立,不能有所依赖。读后让人深受启迪。

刻铭训儿宋代大文豪坡的长子苏迈赴任时,坡亲送砚台一方,手刻砚铭曰:“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苏迈表示一定不负父示,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官。

身传言教北宋名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史有“卖田葬妻”之说。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在文中提出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是治国治家的警句名言。还列举了历史上“以俭为业,以奢自败”的例子,希望儿子要身体力行,并向子孙后代都进行这样的教育。

清白传家南北朝时的徐勉,历任侍中、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身居要职,但却不置家产,不买土地,把自己的俸禄都分给亲族中的穷人和生活中有困难的人。人劝他应给子孙留点积蓄时,他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子孙以清白。”希望子孙们能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家训刻碑宋代清官包拯为官刚正不阿,一生俭朴,被老百姓尊称“包青天”。他对人对己对家庭要求极严,曾写过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老家堂屋东墙壁前,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教育子孙要明白清正廉洁才是做官的根本。

书诫训示唐代房玄龄任宰相15年,其女为王妃,子为驸马,位高权重,但他为官谨慎,治家有方。常告诫子女:切不可骄傲奢侈,更不能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为此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诫,逐条抄写在屏风上,让子女们各取一套,以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

第8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 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 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 使他们能深刻体味诗中之“理”、“理”中之“情”、“情”中之“趣”,深入“有理趣而无理障”( 清·刘熙载《艺概·诗论》) 的境界。

一、重现诗中形象,感知哲理古诗形象之优美

诗歌往往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就是要把诗中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脑海中。要理解哲理古诗中深邃的哲理,必须借助这些形象, 沟通读者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搭建起一座通向哲理深处的桥梁。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杏花春雨、山水田园、广袤大漠等物象世界, 重现那些或庄严、或雅致、或小巧、或博大的形象,让学生去领悟哲理古诗所包含的人生意义,激发学生理性地思考人生和世界。

1.讲述故事,突出形象

以听故事、说感受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做好巧妙铺垫。例如,在教学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教师先给学生们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故事讲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听了故事后的感受,接着过渡到我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儿子应该怎样读书,从而揭示出本节课的诗题。这样,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起来,突出了古诗中的形象,营造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意境。教师努力用形象的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为加深学生对古诗哲理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2.反复诵读,再现形象

让学生自己读古诗,读准、读通、读懂,这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哲理诗同样有诗的特性,它们音韵优美,意象鲜活,含义深长。因而反复吟诵,不仅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例如,在讲授《观书有感》时,我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就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现。这“方塘”能反映出“天光云影”的特点,就说明塘水深而且清。在学生们反复地诵读中,美丽的景物画面就如同画卷一样在他们的眼前呈现出来,让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3.品字析词,整合形象

哲理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画面,常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蕴涵着理趣。想象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诗歌的画面,对于学生理解诗中所蕴涵的哲理将起到搭桥建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哲理诗中的关键字词,咀嚼、品味、整合,再现诗中的景象。例如,在讲授《渔歌子》时,我让学生读一读,抓住关键字词,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山清水秀、白鹭翩飞、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一幕幕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我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写写脑海里看到的画面。这样,把这一组组形象进行整合、重组,把单个的形象变成连贯、丰满的形象群组,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纵情山水、自然恬淡的词人形象。

二、感悟诗人情感,体味哲理古诗情感之深沉

“诗言情”,诗歌的魅力是永远给读者最美丽的情感空间。一首好的哲理诗既洋溢着睿智的哲思, 又蕴藏着作者深沉的情感。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哲理的挖掘上,从而忽略了对诗歌深层情感的揣摩。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智慧地捕捉激情点,敲击出诗中沉潜的情味,将“情”的体验灵活地贯穿于教学中,就能激发学生动情、悟情、达情,从而使教学过程迸发出耀眼而迷人的情感火花。

1.诵读诗句,体悟情感

哲理诗同样具有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古人做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反复诵读、品悟鉴赏、熟读成诵之外,还要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比如,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时,引导学生对诗句细细品味,反复诵读,诗人的惊喜之情便会跃然纸上。学生既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能体会到诗人对新生事物由衷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与理趣齐飞”的境界。

2.品读诗眼,碰撞情感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解读诗眼,可以举一纲而张万目,让人体会到诗句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体会到古诗深沉的情感。如教一年级学生学习《锄禾》这首哲理诗时,可以抓住 “辛苦”这个诗眼:首先,“辛”是个象形字,表示古代用刑的刀,像刀割一样难受,当然十分辛苦。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上天空中的烈日和农民伯伯的脸、手、额头的汗滴,并让学生说说农民伯伯在干什么,他是怎样锄草的,他干活干得怎样……把农民辛苦的样子记在心里。最后,指导学生写好“辛苦”这两个字。这样,抓住诗眼,以诗中的形象为依托, 以情感的揣摩、接纳为切入点,学生与诗人进行了情感的碰撞,把握了诗中潜在的情感信息,得到了哲理的启迪,“辛苦”两个字不仅写在了本子上,也写进了学生的心里。

三、联系现实生活,挖掘哲理古诗理性之深远

哲理诗往往将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韵、深邃的哲理与诗味的语言融为一体,能增长智慧,启迪人心。哲理诗一般都从眼前景、身边事、寻常物写起,对普通平凡的生活作永恒的哲理的探索。但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相对较少,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就成了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背诵、积累。

1.联系生活,感悟哲理

哲理诗同样是源于生活,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中,能让他们更好地感悟诗中的哲理。如教学《观书有感》时,我就引导学生在“死水”与“活水”的对比品读中,深刻领会了“清如许”与“活水来”的关系,明白了“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为学生领会读书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小小的池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会想到“清澈见底、水平如镜、碧波荡漾”等。我再让学生读读闻一多的《死水》,让他们谈谈:这“死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两个水塘的水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因为前者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注入,所以才会非常清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了。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在美的熏陶中就能感受到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阐明的道理:塘水之所以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人要知事明理,就得靠认真读书学习。

2.生活叙事,以事推理

哲理诗中从生活里抽象出来的哲理具有普适性。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活的积累,推出哲理。如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如何让学生明白陆游究竟要告诫儿子要怎样读书呢?教师可以借用成语故事,让学生说说哪些古人做学问是“无遗力”的,读着 “少壮功夫”这个词会想起什么诗句,又会想起曾经学过的哪些人物,在什么情景下可以用诗中的诗句来告诫自己……诗从生活中来,又返回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诗人从“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中得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

3.学以致用,指导生活

由学到悟,由悟到用,将诗中得来的哲理和生活匹配起来,成为活性的语言,恰当地运用在学生与他人的交际中,指导学生的生活,这是我们教学哲理诗的终极目的。教完了一组哲理诗后,我们可以在赏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现实生活中古诗的运用:当同学遇到困难,伤心失望、一蹶不振的时候,我们可以送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他朝着希望前进;有的同学学习不努力,成天得过且过,我们可以送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激励他珍惜时光,发奋学习;教师节可以送给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这是对教师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诗句来勉励自己,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做的贺卡或书签中写下警句,赠送给同学、教师或自己。哲理诗启迪着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生活的真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活学活用、读书明理。

四、激发想象空间,赏鉴哲理古诗意境之幽渺

重视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宋代的严羽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诗歌幽渺迷离、灵动玄远的意境。哲理诗和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的诗歌相比,更具有独特的意境。它既有依托于形象与情感的象外之境、韵外之致,更有哲理所生成的思维之光、逻辑之慧。

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把握哲理诗的意境呢? 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开辟以形象为核心的审美通道, 启发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纵横驰骋,神携物游,感知诗中丰富的、美的形象,走进诗人的情感思维世界,从而品鉴出哲理古诗意境的幽渺空灵。如学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可引导学生想象霞光万里、斜阳远照、满天铺锦的景象……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可引导学生想象那重峦叠嶂、绵绵山岭、幽幽深林……融理入景, 理与景化, 就能使哲理与诗情画意融合无间, 浑然一体, 意蕴天成。

第9篇:冬夜读书示子范文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孔子不谈“怪、力、乱、神”,就已把目光聚焦在社会生活上。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而有活力的,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务实精神作为传统美德,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熠熠生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提示】古人要求做人诚实,表现在学习方面,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而且,这种诚实更是,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如果以不知为知,不仅不诚实,而且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使自己的言行一致,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而在行动上一事无成,那就会被别人视为“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出处】《墨子·修身》。

【大意】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提示】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墨子是最讲究实际行动的。他和他的弟子,都在实践中推行墨家的施政思想。自古以来也有许多思想家、学问家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李时珍走遍了南方许多省,收集民间药方,逐一加以验证,写成了不朽的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仅仅靠书本知识而缺乏实践的人,是很难成为问家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出处】《荀子·修身》。

【大意】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了。

【提示】任何一项都要靠实践去完成。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中,那只会一事无成。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出处】《荀子·性恶》。

【大意】善于谈论古代的人必然要在现今寻找依据,善于谈论天道的人必然要在人事上寻找证明。

【提示】无论说什么话,如果想要让别人自己,那就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而证据往往表现出事物的关联性,所以,一定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谨于言而慎于行。

【出处】《礼记·缁衣》。

【大意】说话要严谨,行动要慎重。

【提示】这句话告诫人们,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在“言”“行”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切不可凭一时冲动而鲁莽行事。

君子强学而力行。

【出处】扬雄《法言·修身》。

【大意】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去行动。

【提示】强学和力行,都要求一个人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读书学习,需要有毅力钻研进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同时要缜密思考,把所学和所用有机结合起来。所以,学习不是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更重要的。

实事求是。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大意】从客观事实中去研究,得出规律。

【提示】河间献王刘德,是汉武帝的弟弟。他一生好学,不爱虚夸。平生的最大嗜好是收藏古书,遇到民间送上善本书,他都找人来誊写一遍,然后把抄好的书给人家,自己保留原本。唐朝人颜师古评论他这种行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是指他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原意。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

百闻不如一见。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

【大意】听别人说一百次,不如自己亲眼看一次。

【提示】虽然“耳闻”与“目睹”都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许多情况下耳闻的真实性却值得怀疑,因为经常会被传言所蒙蔽,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更为确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

【大意】站在深潭边上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去赶快编织渔网。

【提示】凭空想像而不去实践,正如想品尝鱼的美味却不想去编织渔网,而仅仅站在水边羡慕,是没有意义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向的迈进,脚踏实地去争取,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出处】王充《论衡·薄葬》。

【大意】对一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一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

【提示】王充是东汉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绝对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出处】荀悦《申鉴·俗嫌》。

【大意】名声必须有事实与之相配,做事情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提示】这句话提醒人们注意,有时候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但却不一定名副其实;有时候做一件事情有很好的初衷,但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在观察人或事时,都要看其真实的情况或实际的效果,而不要听信虚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如何识别剑器。

【提示】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做个鉴赏家,也要多观察实物,纸上谈兵是不行的。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大意】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年少时学习到老方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总浅近,要想真正弄懂还要靠自己亲身实践。

【提示】陆游冬夜读书有感,写了八首诗给他的小儿子,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一方面强调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即使是真实正确的,对自己来说也有隔膜。没有亲身实践,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极为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出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大意】理解得越清楚,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认识就会更加清晰。

【提示】这句话说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求新

求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商汤刻在浴具上的警语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上说:“穷则变,变则通。”又说:“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这些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如道家主张取法自然,儒家强调进德修业,法家更是从社会改革方面倡导变法求新。求新就要与时俱进,就要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工作到生活,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大意】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提示】这句话是对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句爻辞的解释。“乾乾”就是孜孜以求的意思,“夕惕若”是说到了晚上还心怀忧惧,不敢有一点儿松懈。用自然现象的变化,来比拟说明人事,在《周易》的卦辞和爻辞中很常见。《周易·贲》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话,表现出对“天文”的重视与敬仰。天之道在于“刚健”,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