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徐州沛县实验小学 朱广正
金色的童年,纯真的梦幻,像一道七彩虹,编织着灿烂的明天.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早已播下这一美好的种子,那就是——假如我是语文教师.
假如我当上了语文老师,我要让学生和书交朋友,在书的海洋里邀游。让他们早些结识冰心、鲁迅、李白……用马克思的话教育他们:“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我希望他们到作家爷爷奶奶那儿做客,听他们讲讲写作的奥妙。平时,我适当少布置作业,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小时的看书时间。看书时,我要求他们一边看一边思考,把优美词句摘录下来,以后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在每个星期的班会上,我都会召开故事会,举办读报活动等。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上体育老师。
假如我是体育老师,我会认真地教育他们(她们)的体育。有些体育成绩好的同学,我会奖励他们一些水果糖,体育成绩差的,我就要让他们天天训练,而且还要布置不少作业。
假如我是体育老师,我会每个星期安排一次运动会,让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同学炫耀他们的才能。我们还要进行比赛,第一名的送一个5元的橡皮察,第二名的送一只3元的自动铅笔,第三名的送一本子,让那些没有获奖的同学羡慕不已,彼此之间相互竟争。
假如我是体育老师,春天的时候我就教他们滑滑板,夏天的时候教他们游泳,秋天的时候教他们打蓝球,冬天的时候我会教他们长跑。下雨天的时候,我会发给他们每四个人一副棋。太阳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出去玩游戏。
假如我是体育老师,我会找一个体育成绩好的同学来当课代表,每天早晨,组织大家跳长绳。中年休息的时候,我和大家去外面滑滑板,或者做游戏。偶尔我还要占用语文、数学课的时间,让大家跟我一起学习打球。
敬爱的老师,您是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从小就梦想像您一样当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要向你学习,学习你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但我觉得,您也该听听我对你的意见,平时,您总是对学生说:“抓紧时间,好好学习”,经常给我们布置很多任务,但是,我们毕竟还是孩子呀!我们学习生活需要七彩阳光,我们青少年喜欢看五彩缤纷的世界。
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就要像法官那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男是女、是好是差,在我眼里人人平等。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决不把学生当听书的,我要让每个学生跨上理想的马,在知识的跑道上奔驰,带着问号去读书,去分析,去思考。一定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保证大家每天有一定时间玩耍和阅读时间。
假如我是班主任,我要关心同学,看看学生的不足,对症下药。当他们看起来有些反常时,就要留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然后帮他解决问题。因为学生就像一粒粒刚刚种入土壤的种子,需要耕耘,细心的照料,不管炎炎烈日,不管天寒地冻,都要以一颗耐心的心来让它们在温馨中成长……
假如我是班主任,我会少做家访,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们产生畏惧;如果我经常去的话,学生们会对我很多意见,甚至上课也无心学习。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对儿童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乐中启智,使儿童的求知欲永远保持旺盛,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爱学、乐学的兴趣
孩子们到了六七岁,总是迫不及待地想上小学,对他们来讲,背上小书包,系上红领巾,是他们生活中的新起点。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后不久,就不想上学了呢?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生活不能吸引他们,教育不得法,把他们的求知欲压抑了;学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没有了玩乐的时间,因而,他们厌学了。为了达到使学生爱学、乐学的目的,我注重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兴趣入手。
1、创设导语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导语,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教《西湖的“绿”》一文,我先导入“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你们知道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故事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变无趣为有趣。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我将多媒体穿插于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小明,“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弹琴,那小明喜欢什么呢?”(课件出示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a.)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小明出去玩,走到田边,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男孩拔萝卜的画面)以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继续走啊走,走到射击馆,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小女孩打靶的画面)多种形式练读ba。“小明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课件出示爸爸的画面)一个由课件辅助的故事讲完了,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3、创设画面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小学的课文大多故事性较强。在朗读教学中,要尽量利用书中的语言拔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运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的画面,配上生动优美的音乐,并以讲故事的语气将课文范读一遍,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全文内容的同时,也对阅读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一读为快的欲望。例如:教学《回声》第二自然段时,先出示两个句子:(1)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2)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区别出这两个句子,哪句是小青蛙说的,哪句是小青蛙听到的。接着用多媒体播放“原声”和“回声”的读法,让学生通过倾听,用心去感受两句话读法的区别。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内化后,把上面两句话朗读起来,通过同桌对读的方法达到会读,读好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魅力的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寓教于乐。
1、挖掘教材的想象美。兴趣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观察也愈细致,反映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效。为此,处理教材上注意趣味性、启发性。教法上不满足于讲得正确、清楚,更重要的是考虑启发和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勇于异想天开。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我把挂图出示在黑板上,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假如’些什么呢?”孩子们听到这里,积极性难以控制,思维想象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可以飞上蓝天,在蓝天翱翔。”有的说:“假如我是一只猫头鹰,我可以在夜间行动。”还有的说:“假如我是机器猫,我就可以想变什么变什么。”……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涌现,孩子们多种感官兴奋,产生强烈的情趣,想象开去,一个个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学生真实的感受,美妙的遐想,不仅有眼前的景,也有广远的境,且激荡着美好的情感。这种感情体验真切感,对课文的亲切感,使学生兴奋不已。
2、挖掘教材的人文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发展与需要,所选的课文富有时代气息,加大了人文教育的比重,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巨人的花园》让学生明白了只有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一只鸟儿为了兑现自己去年的诺言在第二年春天回来为朋友唱歌时却发现朋友不见了,经过四处寻找,最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鸟儿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故事听起来是那么的情深意浓,带着些许的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友情。这样的文章在课本中是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能找出文中的兴趣点,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们,玩中求学
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古人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读好书,必然会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阅读过程又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教师不在上面“画”一些正确有益的信息,学生必然就会接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信息,形成一些不好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教师要经常做好正面强化引导,指导学生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的图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如: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中,让学生写读后感,他们都写了,“我是用心在读,我的心流泪了”“我们将怀念他,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人,直到永远,永远……”孩子们写下这样的话语,令人感动。诚然,他们深刻感悟到坚强,并以此作为战胜困难的动力。
二、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墨守成规,老师问学生答,只不过在学生答时让学生讨论、互动,将学生引入事先设置好的问题中去,完成预先的教学任务。但学生是多变的,可能有些问题教师也始料不及,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以不变应万变。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提问:“我想请大家回答某某问题”,当然,有学生在思考,但参与是不全,而且是被动的;应该为“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某个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时候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要求,问题是大家的,不是老师给的,讨论也就更具有实质性。
三、重视“审美”的感受和“感动”的传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师应从使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这个角度去完成育人的任务,而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从而能更多更好地去读书。阅读的文章都有其内容、思想甚至有情感。
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依言入情”,并且能反过去“顺意识言”、“据道析言”、“因情品言”,如此这般,学生也就从阅读教学中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某种能力了,这个过程本身就有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养成了阅读的能力,学生就能自由自主地去获得更多的人文价值和美育价值。这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当我们同学生一同抚摸这些《诗经》中的句子的时候,难道不能获得对美的巨大感动吗??教学中我们还可问问学生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视野中为什么再不见它们的倩影?甚至还可以让他们去想想,假如诗人生活在当代,他们又会作何写吟?作何想?教材中众多的游记、山水田园诗歌除了传递着水墨般的自然意境外,更有着“黄河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这样,当我们在教学中同学生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中时,内心更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与珍惜。
四、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记忆与生命情结的积淀
《读者》2011第八期有一则报道: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被称为“月亮”的红衫树,从1997年l?2月10日起,竟然在这株l8层楼高的树上栖活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料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一个么勇敢和纯洁的少女。希尔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早年积淀的与树有关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有关。
援引这个报道的目的并不在于猎奇,或去对这位少女的举动生出诸多感动,而在于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能“树”出多少这样的人来?为什么我们不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多去沉淀这样的审美记忆和生命情结?我们的教材中不乏这样的材料文章,有着丰饶的自然信息的生命审美,蕴藏着比笔划、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给我一个梦想》、《(宽容)序言》、《花未眠》、《我的呼吁》等。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学大多停留在概念的说教和灌输上,缺乏学生的个体感悟,学生们所接受的都是未感于心的说教和机械照搬后的强行灌输。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能感受到这些信息、并能强有力地展示和传递这些信息吗?笔者在教授史铁生《我的地坛》时,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又利用音乐课请音乐老师让学生鉴赏《命运交响曲》。上课时,我先撇开史铁生不谈,让学生先谈贝多芬是如何“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假如我是史铁生”、“假如我是史铁生的母亲”为话题进行了讨论。讨论中,学生对人到底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怎样去感悟人生、怎样去懂得母爱,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阅读有益的书籍,坚持写读后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
一、作文命题上贴近学生的心理
命题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第一次撞击,是教师的作文训练意图与学生接受意愿的第一次撞击交流。因此,教师的命题要有新意。有的教师惯于让学生写传统文,诸如《我的教师(同桌、朋友)》、《难忘的一件事》、《暑假生活》之类的题目。这类题目由于老掉了牙,很难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深思。因学生就以“交差”意识来对待作文,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没有个性,没有灵性。长期如此,写作就没有兴趣。
正确的命题出发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懂得学生争论的热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如《假如我是班主任(班长、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我对您说》、《双休日补课好不好》、《读书是否有用》等等,这些问题即使教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下面讲,让他们写文章公开谈,自然是一吐为快,写起来就有兴趣。又如初一新生刚走进中学,处处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这时可让学生写《从小学到中学》、《来到中学的第一天》、《中学生活苦与乐》、《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老师(课)》等作文,他们自然有话可说。毕业班的同学对自已未来充满幻想,期望着美好的明天,这时如出《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 长》、《二十年后的聚会》等题目,学生都会有兴趣写。
命题时,还应注意做到一材多题,一课多题,让学生有选择余地,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需要,让他们都能发挥特长。如写教师时,可以出《教师的白发》、《老师,我对您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终于笑了》、《老师的眼睛》等等。这样,学生会根据占有材料,选择自已感受最深的,运用自已最拿手的表达方式,选取自已最喜欢的题目,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心情愉快地完成作文。
二、作文修改上循循诱导
文章初稿写出来,修改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然而,过去学生作文常常是在作文簿上即席完成,不重视修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为了让学生重视文章的修改,我常引用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佳句、轶事来教育学生,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注”(贾岛语),“为人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语)“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语)。为了让学生重视文章的修改,给学生讲些有趣的故事,如:有个人拉头牛到牛市场上卖,并做了一个牌子在牛脖子上,写着:“此处有一头牛出售。”后来经五个人指点,卖主先后分别删去了“此处”、“有”、“一头”、“牛”、“出售”五个词,请同学们一一说出删去的原因。故事引起了学生修改文章的极大兴趣——废话一句也不能说,通过写作、修改,学生初步尝到了马克思写完《资本论》时的滋味——“经过这样许产痛后,我自然享受舐净这孩子的愉快。”
三、老师评改上妙语臧否
学生作文是一项重“脑力”劳动。他们珍惜自已的精神产品,都希望自已的创造劳动有从价值。这种价值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受到表扬,他们就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幸福感,自豪感。这种情感就会变成兴趣,产生再写作的动力。
在批改文章时,因人而异,评价尽量不用套话,重在眉批。基础好的,要防止其产生骄傲松劲情绪;基础较差的,尽可能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写出带有鲜明褒扬的批语,“生动!”“传神!”“恰当!”“新颖!”“文情并茂!”“过渡巧妙!”“巧设悬念!”“颇具文彩!”“头如凤头!”“尾如豹尾!”等等。对存在的问题,用语要尽量委婉,带商讨语气,如“这句你试用一个成语代替看看”,“你有过长跑上气不接下气的感受吗?”“这段句与句之间像吗?”“取材和吃东西一样要新鲜的。”“文章缺少内容,语言不生动,就像一个人瘦如骷髅,可怕吗?”“文章缺少中心思想就像没有灵魂的僵尸也是可怕的。”“你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吗?文章贵在真情实感!”
评讲作文时更要顾及全班,要多表扬,要以正面鼓励为主,指出存在问题,只点现象。一学期结束,我所教的班没有一个同学的文章不受表扬的,尽管只是一个比喻用得恰当的。同学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作文的兴趣。
四、课后作文上各显神通
1.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和“自由文”
所谓“自由文”,是让学生自由作文,写老师命题以外的文章。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不用教师“逼”,他们也积极写作,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收阅表扬后,学生自由作文兴趣来了,学生作文数量增加了,每生每学期少则二十篇,多则三、四十篇。且写出的文章更真实,更有情趣,更有创意。
2.与时俱进开展课外写作活动
每逢节日或举行什么活动,组织学生撰文并参与征文、专刊活动。每次若有学生获奖,教师应对获奖学生发奖留念。这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又是一大激发。
3.指导学生办好黑板报
事实上,我班的“小编辑”、“小记者”、“小通讯员”的热情高,兴趣大。他们所办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常被学校评为一、二等奖,这无疑又是他们写作兴趣的鼓励。
4.发动学生积极为报刊投稿
如此安排,充分考虑到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可以使语法修辞分散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事实的解读,更好地理解语法修辞现象,品尝到语法修辞学习的趣味。
一、在文本精美处捕捉,欣赏语法修辞之奇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这是因为编者在选文时,特别重视文章的典范性,关注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调从母语教育的角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样一个蕴涵着社会规范文化的教材,处处承载着美,处处表现着美。这些精美的字词句章,往往就是语法修辞运用精妙的“美点”之所在。因此,在阅读文本时,教者要善于捕捉这些“美点”,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
[例1]散文《藤野先生》的第一段,先用两个有代表性的名词“樱花”和“富士山”,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东瀛当时的情景中去,接着用两个句子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了形褒而实贬的描写:第一句“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描绘清国留学生的尖顶大辫子,其中的动词“耸”尤为传神,既是一种夸张写法,又与“富士山”对应;第二句“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描绘清国留学生平盘的大辫子,不仅巧用比喻修辞,还以形容词“(实在)标致”这一反语加以嘲讽,从而将清国留学生附庸风雅、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本质暴露无遗。
在教学这段文章时,只要能结合修辞,讲这几个词的词性,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既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用法有具体的认识,又能大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学生疑惑时诱导,感受语法修辞之妙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问题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展现独特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随文学习语法修辞时,要通过点拨疏导,让学生由遭遇语法修辞之疑,进入感受语法修辞之奇,品味语法修辞之妙的境界。
(一)在学生偏差处随文学习
语法修辞知识本身比较复杂,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难免发生偏差。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偏差,并抓住时机,及时加以说明。让他们既能加深印象,又能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例2]生1:老师,我觉得“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初看起来,这个句子确实是矛盾的。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叙述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呢?
生2:不矛盾。“大约”表示“我”的猜测,因为“我”没有得到孔乙己去世的确切音讯;“的确”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形看,他是必死无疑的。
生3: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理解。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死了”,“的确”修饰“死了”,强调孔乙己必死无疑;“大约”则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因为“我”没有得到孔乙死亡的确切音讯。
师:两位同学的阐述角度不同,但见解独到。特别是后一位同学,从语法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我再做一些补充,供同学们参考。
其实,“大约”是盖然性判断,表示有可能;“的确”是必然性判断,一定会这样。从逻辑上说,这句话是矛盾的。但从语言表达上说,这两个副词完全可以在一起。“大约”是句首状语,“的确”是句中状语。看似矛盾的两个副词,一个是主观性表达,一个是客观性表达。作者从主观上估计孔乙己已死,但无从证实;从客观上看,孔乙己作为穷困落魄的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他的死又是必然的。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词语更体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更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从学生理解的偏差处入手,“随文学习”语法知识,不仅让他们明白“大约”和“的确”这对矛盾副词共现于同一句中的独特功能,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在学生质疑时随文学习
随着语感能力的提升,阅读水平的提高,学生不仅能品味语法修辞的美妙,还会对课文中的一些语法修辞提出质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拥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敏锐地发现质疑的价值取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组织语法修辞教学,让随文学习之花开得更加艳丽多姿。
[例3]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在介绍风景名胜西双版纳时,用小标题将五部分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然而,就在老师引导学生赏析小标题的妙处时,一学生却不以为然:“我认为五个小标题拟制得很不协调,又是偏正短语,又是主谓短语,又是动宾短语。”(不少学生赞同。)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问难,教者适时因势利导,变赏析标题为修改标题,很快,一组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作品问世了:
偏正式标题:如“高高望天树”、“青青傣家楼”、“悠悠野象谷”、“柔柔傣寨水”、“淡淡生死观”;动宾式标题:如“走近望天树”、“参观傣家楼”、“体验野象谷”、“嬉戏傣家水”、“笑对生与死”……
这样的质疑教学,有趣,有味,有劲;这样的随文学习,学生学习了语法,品味了甜美,享受了成功;这样的语文知识,精要,有用,既强化了语法教学,又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三、在拓展迁移时巩固,分享语法修辞之趣
掌握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后的拓展迁移也不可忽视。因为这种迁移训练,不是无目的、无计划地机械性操作,而是根据文本设计的延伸探究,是针对性极强的巩固题,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为了使语法修辞知识更有用,更有价值。下面是《提醒幸福》的教学片段。
[例4]师:有位同学说喜欢下面这段话“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这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读这一段话时,我也特别受感动,觉得它很有感染力,“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就把幸福本身拟人化了,但它到底是什么呢?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把它很细腻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写文章时也要尽可能地用一些细节描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幸福是什么?仿照例句说一个排比句,注意形象化。
生:幸福是黎明时的第一缕阳光,是寒冷中的一堆篝火,是失败时的一句热情鼓励,是成功时的一句真诚提醒。
…………
这个探究练习,从修辞角度看,训练的是排比、比喻,从内容上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幸福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和人生观。
四、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品尝语法修辞之味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同样,对语法修辞的学习也不例外,需将它延伸到社会生活这一广阔的领域之中,通过随文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语法修辞学习的甘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立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的课程目标设计,要“联系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现象和问题,阅读有关著作,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作出解释”。这无疑为语法修辞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例5] 某教学杂志刊登的《“编制手机短信”教学实录》一文,从实践的层面,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在文本以外进行语法修辞的随文学习。该实录的大致思路是:出示手机短信,归纳短信特点阅读精彩范文,提炼短信写法提供编写话题,学生编制短信。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指认和运用修辞手法,还是品味语言的准确凝练;不管是语法知识的渗透,还是讲究句式的一致。都没有丝毫做作、刻意地追求,而是随时、随机、随缘,然而语法修辞的学习却是扎扎实实的。如,学生编制的短信:
A.赠母亲――母亲,你给了我生命的灿烂;母亲,你给了我生活的温馨;母亲,你给了我成长的快乐;母亲,你给了我前进的勇气。
B.赠老师――假如我能搏击长空,那是你给了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勇士,那是你给了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火炬,那是你给了我新年的光亮;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恩师难忘怀!
读了这些充满睿智的手机短信,你是否感受到了随文学习的魅力,是否品尝到了语法修辞之香甜呢?
一、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
我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启发他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火车,志愿军战士,手拿鲜花的朝鲜人民,站在前面的小金花,白发苍苍的大娘,拄着双拐的大嫂。我又问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接着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想象,有的说听到了志愿军战士挥动着双手说“再见了,亲人”,有的说“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有的说“大娘,您多保重啊!”学生的说法各不相同,但都围绕同一主题,和志愿军战士告别。于是我又声情并茂朗读了一遍课文,让学生们仔细听,再看图进行二次想象。这一次学生不仅说出了志愿军战士们告别的话语,而且说出了朝鲜人民送别的声音,“祝你们一路顺风”,有的说“再见了,我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更有学生入情入境的模仿小金花、大娘、大嫂这些课文中的主人公的口吻送别。如以小金花的口气说:“再见了,叔叔,我不会忘记你们,我长大了一定去看你们。”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二、抓住文中空白,激发想象
在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课中写道“我已成了其中的一员,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事物”。然而作者是写不完的,于是写道“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我还看见了许许多多…….”我抓住文中这一空白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想象去补充。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我还看见了甲虫教师正在教小甲虫学习知识。”有的说:“我看见了医生正在给它的病人治病等等。学生们的发言共同绘出了一个繁忙、和谐而又精彩的昆虫世界,从而使学生悟出不仅要热爱大自然,也要热爱我们人类社会。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就给人留下了非常难忘的补白: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提出: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还会有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道出了圆明园还可能有的宏伟建筑。王老师在这里恰当地抓住了文本言之不尽的内容,让学生适时地进行了内容的补白,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加深了对圆明园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向往和热爱,为下文对侵略者的恨,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这篇课文的学习,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王老师只作了这一处的内容补白,而这正是一处“点睛之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三、仿写优秀范文,展开想象
在五年级下册儿童诗《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切合学生实际,以课文内容为例进行仿写训练,学生思维的火花轻易的被擦亮了,其效果令我又吃惊又欣慰。比如:我班学生进行仿写的诗歌:
我想把鼻子放在花丛中, 闻鲜花的清香, 闻露珠的味道, 嗅蝴蝶的踪迹, 闻啊,闻啊。闻出世间最美的气息。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飞船上,飞到宇宙中, 看灿烂的银河, 赏闪烁的星星, 赏啊,赏啊,浩瀚的宇宙就是我未来的家。
我想变成一口井,变到非洲去,让他们喝上干净的水,喝啊,喝啊,喝出健康的身体。
学生写的诗虽然还很稚嫩,但是可以看出学生们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就不同类型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让他们智慧的火花在想象的助燃下灿烂地迸发出来。
四、结合习作教学,培养想象
在学习完六年级《山中访友》一课后。我班有个孩子就以《山中访友》中的“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为契机进行的想象写作《假如我是一棵树》写出自己作为一棵树,怎么辛苦而又顽强的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心中藏着执着的为人类服务的理想,透过这篇这篇作文我看到的不仅是孩子自己的远大理想,更让我吃惊的是孩子惊人的想象力,让我感动而又感慨。“文章本非无情物,一词一语总关情。”文章的情感一旦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时,就会碰撞出创作的火花。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火花,让学生的想象驰骋,个性张扬。
弹指一挥间,六年级就要毕业了,我班孩子进行创作《二十年后的聚会》想象性作文时,创作热情高涨,写得竟不肯搁笔。看他们的习作,学生们的想像果然丰富多采。二十年后的世界在他们的笔下也十分精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的灵气、悟性和非凡的想象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 手脑并用
一、创设情境,亲近数学
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如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创设动画、生活、故事、游戏、发现、实践等情境。例如:教学苏科版第九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首先带领学生观看日出,让学生总结出太阳与地平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知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示和交流。
二、自主探索,再创数学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求证:ACD∽CBD∽ABC。”当把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变为结论开发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1)∠ACD=∠B,∠BCD=∠A;(2)ACD∽CBD,CBD∽ABC,ACD∽ABC(例题要求的结论);(3)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理)等。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自主探究与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三、动手实践,体验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2)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的照片,进行展览。(3)教师可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手脑并用,应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