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语文题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导语】2018年吉林高考语文考试已结束,
(适用地区: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段作文。为方便大家及时获取2018年高考试题、成绩、分数线信息,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敬畏,提升事业的高度
2015年10月30日,李云迪在韩国首尔艺术中心的演出中表演失误。担任客座钢琴师的他,在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突然忘记要弹什么。韩国媒体称,最后李云迪只好停下来重弹,不过台下许多观众仍给予掌声鼓励,但李云迪被指演奏后急着走回后台,后来也没出来谢幕,有不少观众不满他的态度,演奏结束后还有人要求退票。随后,李云迪在微博上道歉,坦言是因为舟车劳顿导致。舆论继续发酵,有网友指责这是李云迪在娱乐圈过分“浸染”,荒废钢琴事业之故,证据是他担任肖邦钢琴大赛评委期间还请假参加黄晓明的大婚,随后又随黄晓明参加湖南卫视的两档真人秀节目。但也有网友认为,音乐会上演奏者出现失误的事时有发生,不度解读。
如何看待“李云迪的失误”?李云迪道歉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
李云迪作为的钢琴家,在如此重要的音乐会上,弹奏他的成名曲,出现严重的失误。由表及里地思考,此事可以给我们这样几方面启示:
1.敬畏事业是重要的职业道德。
“舟车劳顿”如果影响演出质量,为什么不能避免?既然准备工作没做好,为什么要仓促上台?说到底是不珍惜自己事业上的荣誉罢了,是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一颗珍重、敬畏之心。
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例子比比皆是,台上的精彩演绎离不开台下的刻苦磨炼。作为一名职业钢琴家,在演奏中出现问题,是需要进行反思的:真的是因为路途劳累,还是因为心思早已不再纯粹?娱乐与艺术究竟如何平衡?
3.对于他人的失误,要适度包容。
我们也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申发自己的观点,如宽容、理性的舆论环境,才是人才健康成长的沃土;捧杀固然不行,棒杀也不应该。
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永恒的归宿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
1、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中美贸易战、中国芯、民族经济振兴
2、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共享经济中的诚信价值(解读退押金难问题)
3、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高铁扒门——个人征信与出行关联
4、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阅读热潮、全民读书-《见字如面》《朗读者》
5、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科技创新与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赛、机甲综艺
6、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改革开放40年
7、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金融领域的供给侧(去杠杆、移动支付、金融监管、金融对外开放)
8、2018高考语文作文押题:知识付费时代与“知识焦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公元前一世纪,一个富庶坚固的城邦被罗马帝国攻陷了。国既不在,家何以存,民众星散,颠沛流离。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一个国家消亡数百年,便复国无望。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这在全世界是的奇迹。何以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国家虽然消亡了二千年,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读】:作文材料意在说明语言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语言本身的魅力或进步的程度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西方人曾说过,要想灭掉一个国家,先要灭掉它的语言。可见语言对于支撑国家、民族存在或发展的重要意义。
读这则材料,我们还要认识到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和辐射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同时又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可以说语言是外壳,文化是内核,二者又常常互为表里。
所以对于材料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作用”本身泛泛而谈的论证上,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要看到并抓住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语言即文化,它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根,是民众永不磨灭的集体记忆(或者叫做哲学意义上的集体无意识),人们不放弃语言,就是不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永远遗传自己独特的文明基因,纵使皮肤改变,流离失所,几代受辱,备受践踏,也绝对不会亡国,更不会亡种,当年的犹太民族如此,今天的中华民族更是这样。
【佳作赏析】:语言凝聚文化,文化承续国家
按照常理,一个国家湮灭百年之后,断无复国重兴之望,可是以色列却打破预言,缔造传奇,居然在两千年后再度兴起。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语言从未消失,贯穿于国家历史之中,与家国命脉紧紧相连。由此可见,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内核,而语言则是文化的承续载体。国家生生不息,就在于文化不断流,在于语言不消亡。
我对以色列的希伯来语不甚了了,但对于自己的汉语言,她的美好,她的仪态万方,可谓是耳濡目染。
语言之美,文以化之。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儿女的无尽财富;堆叠整齐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彰显中华儿女的品质;对仗工整的诗词歌赋,又是千年文化的结晶。以酒为例,喜则“白日放歌须纵酒”,悲则“潦倒新停浊酒杯”;欲豪迈“会须一饮三百杯”,欲婉约“三杯两盏淡酒”。以山水为例,登上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漫步西湖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何其美也。
科技发展神速,电子设备基本普及。可这始终是把双刃剑。方便快捷的动画表情逐步取代了语言表达,手指在屏幕之上灵动轻松码下“鸿篇”,提起笔来却被一个简单的汉字憋红了脸。这未免是语言的失落。令人欣喜的是《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新生,寓教于乐,弘扬传统文化,重现语言文字的魅力!
龙应台有言:“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联起来成为社会。”语言文字正是那细丝的载体,倘若语言文字隐没于历史长河,细线也同样不堪一击!
语言凝聚文化,而文化强则国强。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世事沧桑,但我中华文化之圣火千古未绝,与之相辉映的是,汉语言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君不见,新词不断诞生,热词一直流行,你丝毫看不出她的迟暮与僵化。而我中华国运,也可谓日益昌隆,在重要的转型期,我们不管跑得多快,都被丢了语言和文化的魂。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虽不可果腹,却是甘甜的生命源泉。语言的力量不同于冷兵器的锋芒毕露,血腥无情,它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疫情期间那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温暖多少华人的心,那绝不是一沓钞票,一堆物质可以比拟的。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会发现它实质上可以归为“话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并不需要像以往分析材料作文那样,先概括材料内容,然后选择角度立意。而主要是抓住“转身”这个“话题”,然后围绕“转身”展开立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一问:“转身”是什么?“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等等。
2.二问:“转身”为什么?“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等。
3.三问:“转身”结果会怎样?“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明”等等。
可以围绕以上其中的一个观点成文,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几个观点成文。
【参考范文】
生命在转身间绽放
生命是不息的火焰,人生如旅程,总在不经意间停留,前进。每一次的蜕变总是在转身间完成,而生命亦在转身间绽放。
一灯如豆。青衣男子在灯下奋笔疾书,长期的伏案工作,让他疲惫不堪。他抬起头仰望星空,吁出一口气,心底不觉有个声音问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翌日,在府衙内,他看到的还是那一群与笔墨为伍的蝇狗求活的人。他遽然掷笔:大丈夫当如张骞立功西域,如何徘徊于笔墨间!华丽转身。他成功了,成了我国历的将军——班超。
他,才华横溢,飘逸绝伦。来到长安,醉入大唐。挥袖之间,力士脱靴,贵妃捧墨,狂态洒脱。一朝之间,离京万里,踏上征程,他不愿将才学埋没在逢迎谄媚中!华丽转身,从此盛唐留下了他不朽的诗篇。他,李白。
杨柳依依,豆蔻年华的小女,截长丝,收妆态,跨马横刀,替父出征。自此娇嫩的面庞为风霜所侵,柔美的双手长满了粗厚的茧子。少女的情怀只能寄托给了远去的大雁,寄给天边的那片云!就在这艰难的转身间,她跨越的不仅仅是两性差异,更为后世留下一段巾帼传奇。她,就是木兰。
异国,放映厅。影片中是一张张麻木的看客的脸,呆滞的眼神。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的讥笑:“支那!支那!”手中的手术刀是否能够医治得了人类卑微的灵魂?什么时候才能唤醒我愚昧的国民?冥思过后,曾经深思熟虑选择的人生目标就这样被放弃了。他拿起了“投枪”,拿起了“匕首”,开始剖析国民的灵魂,深刻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唤醒了无数铁屋中沉睡着的人!他,就是鲁迅。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先辈以他们的转身之姿,绽放出了生命的异彩,中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杜甫、苏轼等等等;外有拿破仑、梵高、海涅、丘吉尔等等等。每一次的转身都是思想的成熟、智慧的选择、价值的体现。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需要转身吗?审视自己,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想必我们的生命也许也会在转身间绽放!
开学第一天,大家就记住了他。上台介绍时他就获得了一阵哄笑,肥硕的身躯让他在我们之中显得格外明显,因为名字带帅字,他被我们戏称做“帅哥”。
他,有着让人羡慕的成绩,进校以来的第一次大考就坐上了班级前三的宝座。而班名榜上却没有他,因为一千米离及格线太远,他的体育没有及格。班主任找他谈了很多次话告诉他体育不及格考不了一三附。
他哭了,毕竟他的梦想是一中。
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平日里他座他爸的车回家,他每天早起半个小时从家里骑着自行车上学。盛夏里烈日展露的锋芒携着热浪召出了他一身的汗水,每当他呼哧带喘的跑进教室时,一种敬佩之情便从心底油然而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帅哥”的声影总是能够在操场上出现。
寒冬的傍晚,天黑的很早,五点半的天空就已经肆意弥漫了大片大片的黑墨,白天操场上的人海也成了一片黑海。我的手不时被吹过来的寒风冻得发痛,只想快点坐上载我回家的车,享受那难得可贵的温暖。白天操场上的人海也成了一片黑海,隐隐约约中仿佛瞥见有人在跑步。尽管手已经被寒风冻僵,但是我还是有点好奇,我把手揣在口袋,站到升旗台边,看见了一个高大而模糊的人影。再近些,我顿时被吓了一跳——是“帅哥”。我怀疑自己产生了幻觉,再次和我的眼睛确认,真的是他!
也许是对“帅哥”精神的一份敬佩,也许只是好奇。我开始特意放学后看“帅哥”跑步。
也不知道是哪一天,同学们惊奇的发现“帅哥”瘦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发觉他从原来要添饭转变为正常的饭量了,也不知道……
临近期末,又到考一千八百的时候了。“帅哥”跑步的时候围了很多人,我也站在一旁,看着跑在队伍中的“帅哥”我也为他捏一把汗。看着“帅哥”从队伍前段落到了后段,大家都为他着急。倒数第二圈了,“加油加油!”大家喊的特别卖力,“帅哥”在最后的一圈冲了上来,卡着及格线冲过了终点。那一刻,掌声雷动。
“卡地亚”、“赛纳维”、“罗托鲁拉小镇”“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地中海”、“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其结果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
地名洋化利弊谈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该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金流传千古的字招牌。
【题目要求】假定你是李华,暑假在伦敦学习,得知当地美术馆要举办中国画展。请写一封信申请做志愿者,内容包括:1.写信目的:2.个人优势:3.能做的事情。注意:1.词数100左右;2.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3.结束语已为你写好。
【优秀满分范文】Dear Sir/Madam,I’m Li Hua,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China during this summer vacation. I’m delighted to learn that volunteer students are wanted for a Chinese painting exhibition to be held in the local art gallery. Now I’m writing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The reasons for my application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having been exposed to foreign teachers since a young age, I can communicate freely with others in English. What’s more, years of being monitor makes me a brilliant organizer, which will help a lot to keep the exhibition in ord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at my related knowledge will undoubtedly help the audience learn more about the unique Chinese art form.
All in all, m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ill make me a qualified volunteer.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could take my appli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Yours,Li Hua
2019全国卷 II
【题目要求】假定你是校排球队队长李华。请写封邮件告知你的队友Chris球队近期将参加比赛,内容包括:1. 比赛信息;2. 赛前准备;3. 表达期待。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满分优秀范文】Dear Chris,How is everything going? I have good news to tell you. A volleyball match is going to be held in a few weeks and our team will participate.
As for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the match, there will be probably dozens of teams which are going to make a revolving competition. Additionally, not only can the top three teams each be awarded a medal but all the other teams taking part in it will get a reward as well. What will be the most attractive is that it will be a great honor for the top three teams to receive special volleyballs that have the name of the most popular volleyball player on them. Therefore, we must do enough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match, such as training as frequently as we can.
So excited am I that I can’t wait to join in it.How about you?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Yours,Li Hua
2019全国卷 III
【题目要求】假定你是李华,你校将举办音乐节。请写封邮件邀请你的英国朋友Allen参加,内容包括:1. 时间;2. 活动安排;3. 欢迎他表演节目。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优秀满分范文】Dear Allen,How is everything going? Our school will hold a music festival next Sunday morning in the school hall. And 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 join us.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绝不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在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注意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如果生活中重讲礼节,但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很虚假。
针对这些,你有什么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出的话题“中国传统礼文化”切合中学生核心素养,有现实考查意义。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领会命题意图。材料内容分两层:第一层,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代表了出题人的考查方向,礼节重要性不容置疑;第二层,针对礼节这一话题,陈述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不同看法。注意在这两层连接处,用了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可是”,语意的转折之中,我们能敏锐捕捉到命题人考查的重点在于让考生对这些现象发表看法,不是从个人和国家层面泛泛地谈礼节,还要更多地抓住材料后面所列举的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谈礼节。
2.精准分析材料。材料中列举的三种现象,可以归纳为一些人以种种理由为自己不讲礼节找借口。表面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理由都站不住脚。同学们要对这些具有迷惑性、欺骗性的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
3.确立核心立意。关键词是“礼节”,立意有:明礼修身,礼治天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从个人到国家,我们都要注重礼节。弘扬传统礼文化,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社会公民。传承创新,让传统礼节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4.紧密联系现实。题目要求中明确指出:“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礼节,如果没有结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没有针对性地列举人们丢失礼节的现象,是不合主题要求的。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思考,命题人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要素内容——礼节,是要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并在生活实践中去分辨、认知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更有普世价值的思想情感、道理品质和处世观念。
【佳作赏析】:礼礼其理,礼礼其美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引用材料语句,开篇提出话题,十分醒目。)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进退有仪,举止得体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更是中华民族的标签。可是当下竟有人认为注重礼节让人畏手畏脚,过于封建,过于形式。(对材料中的现象总结概括准确。)这让我们不禁发问:“难道传承多年的中国礼文化真的落后于时代了吗?”(运用关键词“中国礼文化”,提出话题,带出疑问,引出下文。)
人与人交往,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乃至一个拥抱,小小礼节多么温情,多么和谐。“进退有仪”是人际交往的必需,我们可以不必像古时那样“三叩九拜”,可以简化礼节,但绝不能省掉相应礼节。(论述辩证客观。)中国礼文化博大精深,大小礼节各有其理。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是细微处注意礼节的人,越受人欢迎,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往往在细小的礼节中彰显。(对礼节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表述准确,体现了作者的认识与思考。)
曾说过:“人不可俗,但不可不随俗。”(名言放段首醒目,增強了说服力。)礼节就是世俗的外化,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是行万里路的通行证。(运用三个判断句,对礼节概念和作用进行了准确表述。)冯仑常讲起拜访李嘉诚的经历。70多岁的李嘉诚站着跟他们握手,主动发名片,结束之后他也没有先走,而是逐一跟大家握手道别,在场的每个人都要握到,甚至墙角的服务员,他也专门跑过去握手致谢。守礼,也是一张闪亮的名片。(一语中的。)一个人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礼节约束,不随礼而随性,他在社会上必然处处碰壁。所谓行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的个性”的论调实在荒唐。(就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批判论述。)校园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我们必须端端正正地站着,向五星红旗庄严地行注目礼,这是爱国的表现,能以“束缚手脚,不得自由”为借口拒行注目礼吗?别人在台上演讲时,认认真真地听表示了我们的修养,如果因为“束缚手脚不得自由”,就左顾右盼,则十分不恰当……(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事例,扣住了题目要求。)不注意礼节的结果就是处处不受欢迎。很多礼节,由来已久,约定俗成,入礼随俗,礼毕事成。礼礼其美,这也是中国礼文化的魅力。
礼节的本质是什么?是情意的表达,是情感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如若行礼,就一定要礼到心到。没有情意的礼节,自己不舒服,别人也难以感受到诚意。(“礼到心到”的认识与思考非常有说服力。)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地铁车厢内行人如织,却举止冷漠;公交车上面对妇孺,却视之不见,争抢车座;马路上撞见倒地的老人,却绕道而行……(再次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礼节事例,扣住了题目要求。)身在礼仪之邦,面对中国礼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失,难道不值得每一个人深刻反思吗?明礼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中国礼文化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懂礼、行礼、守礼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明礼修身,以礼待人。(提出建议。)校园遇师长,以礼相见;家中有来宾,以礼相迎;陌生人初相逢,以礼相敬……(排比句是小亮点。)